范文一:李四光是什么家_主要成就
李四光是什么家_主要成就
李四光,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四光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李四光是什么家_主要成就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
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拓展阅读,李四光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
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创立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
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
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
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刑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刑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主要著作
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蜓科》《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人才培养
中华民国时期,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对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提高中国地质
科学水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担任过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协助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的校务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办过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的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地质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在他的关怀下,以后又扩大建立了成都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为日前开展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李四光是什么家_主要成就]
范文二:【doc】李四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纪念李四光院士诞辰115周年
李四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纪
念李四光院士诞辰115周年 2
1g
.
5
.
0~
4年16背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o1.50NO.6NOV.2004
李四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一——
纪念李四光院士诞辰11周年
徐道一?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1970年2月,李四光院士(1889,1971)完成了《天文?地 质?古生物》(初稿)(李四光,1972).在他去世后,此书于1972 年正式出版,为李老毕生从事的地质研究写下了一个圆满的 句号.这也是他为世人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
李四光先生的学术生涯,可划分为前后相继,不断创新 的三个阶段:
早期:他从《中国地质》的编写和对古生物,全球海进海 退规律的研究,到地壳运动源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提出, 开始了一生不断创新的"长征"之路.
中期:地质力学一构造体系理论的创立,标志着由中国 人首创的,可与西方传统地质理论(槽台学说,大陆漂移说和 板块学说)并立的新的地质理论体系诞生了.
晚期:《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的出版,它向世人宣告:
一
种全新的"三合一"地质史观的诞生!它是中华文化(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为 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以自己的研究成 果作出了表率.
对于地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同志作了很好的概 括:"地质学的发生,发展,从来是同天文学,生物学相联系 的.把天体运动,地壳运动和生物运动结合起来,把宇宙作为 一
个体系,把运动着的天体,地球及生物作为相联系的整体, 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是当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991)
在李老的《天文?地质?古生物》的启示下,在中国2O世纪 8O,9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天文地震,天文地质,天地生 综合研究等方面的专着和论文集(徐道一等,1983;张勤文 等,1986;XUDaoyieta1.,1989;中国地质学会,1989).现就 作者学习李老学术思想一些体会,对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1地壳运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2O世纪2O年代,李老已提出研究地质构造与地球自转速 度变化的相关关系.他认为:应从整体上来考虑地球上不同 构造单元的关系,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很多地质现 象的动力的观点."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的结构中,只占 极薄一层.然而,这个地球表面极薄的一层,就是地球过去漫 长历史中,保存下来的遗迹.造成这些遗迹的因素:第一,来 自地壳以外的,首先有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太阳,月球,其次 是星球的各种辐射作用,可能发生某种影响…….第二,就是 地壳以下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化和运动,由重力,日月潮汐,主 孙文鹏.
2)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100029
要指体潮的作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而产生的运动,都不可避 免地要集中反映到地壳中来."(李四光.1972,第83页) 李老提出:地壳运动的主要矛盾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而运动的动力来源是重力控制下地 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这样一来.地壳表层地块,岩块由于与 下部粘连的牢固程度不同,在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的影响 下,发生不等速的相对活动.他所提出的地球形态与地球基 本构造轮廓有着相当好的一致对应.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之一.许多震例表明,地 震频度随地球的纬度不同有变化,并呈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地震的发生是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这也进一步表明, 地壳运动与自转速度变化有关.
2《地质力学》与成矿预测
地质学是近代西方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构造地质学又 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地质 演化史的研究.根据西方着重分析的研究传统,构造学按研 究对象的规模,进一步划分出大地构造学,区域构造学,矿田 构造,微构造学等.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描述,并通过 对研究对象"实事求是"的分析,恢复地质演化历史.如根据 沉积物的厚度推断地壳下沉的幅度,根据沉积物的粗细,古 生物化石等推断沉积的速度与环境(如古气候等). 李老熟悉这套行之有效,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研究方 法.但他不满足于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他追求创新,遵循着东 方的整体思维,把地球视为字宙的一员,把地球视为一个整 体,把地壳视为地球表层很薄的一部分.地壳表层的构造形 迹.乃是过去地壳表层形变过程的记录.它们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力图通过对地质构造形迹特征的 研究,来恢复地壳形变史.为此,他勇敢,坚定地冲破了传统 地质理论对他思想的束缚.
在习惯势力围攻和责难声中,他耗费了毕生大部分时间 与精力,排除万难,创立了自己完整的地质理论体系"地 质力学".这是一门有别于传统构造地质学(或地质学)的新 学科.它采用的是宏观综合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着重动态变 化的研究方法,从构造形变来研究地质演化史.这补充了传 统地质学之不足,丰富,完美了地质学,它的具体成就(贡献) 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揭示了断裂结构面存在"力学性质"上的显着差别. 提出了断裂构造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别标志. 收稿El期:2004—0705;改回El期:20040813;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徐道一,男,1934年生.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数学地质,
天文地质,地震预测,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等.Emai xdy333@qianlong.corn.
660地质论评2004年
(2)根据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对断裂构造进行新的分 类.
(3)发现了多种新构造型式(如多字型,山字型,歹字型 等),并提出它们的鉴别标志.
(4)提出"构造体系"的概念,将构造地质学从孤立,静 态的描述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也为成矿预测学的发展提 供了理论基础.
(5)提出地壳形变源于地球自转变速的理论,这一理论 自提出之日到现在,已有半个世纪,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6)开创了地质构造室内物理模拟研究的先河. (7)建立了一套完整独立,严谨的概念(从专有名词到 术语描述系统),并经受了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并为中国地学 界所认同和接受.
上述成果充分证明了:"地质力学"完全具备了一门新
兴,独立学科所必备的一切要素.地质矿产资源作为一种特 殊的地质体,它的形成与分布,无一不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成 矿前的地质构造是成矿的前提条件等,成矿后的构造控制着 矿产的再分布.由此可见,建立在地质构造彼此相互联系基 础上的"地质力学"或构造体系概念,为矿产预测或地质预测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之一(孙文鹏)通过对"地质力学"的学习,在1964年 发现在许多构造型式中,断裂构造具有等间距分布的共同特 点(孙文鹏,1998),并将这一发现首先用于矿区内盲矿体的 预测,获得成功.后于1973年在一次铀矿专业学术会议上预 测:受新华夏多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的某花岗岩体边缘有铀矿 床存在的可能,后来被勘探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至今这一规 律已被铀矿地质界所公认(刘德长等,1991),并广泛被应用 于铀矿的成矿预测.
在2O世纪7O年代,地质力学理论曾被作为矿产预测的理 论基础,在煤矿,钨矿(如赣南钨矿)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3地外陨击事件与古生物大量绝灭
李老重视地质历史中古生物发展的不连续性,这一不 连续性在前寒武系与寒武系分界处异常突出,在以后各地质 时代这种不连续还陆续出现,使不同时代的生物群呈现显 着的差异(李四光,1972,第41页).同时,他注意地球上的陨 击作用,提出:"巨型陨星向地球表面冲击时,往往形成一种 特殊的深坑.这种陨星坑,在世界各地已有所见.这些坑,有 人认为是火山口,也有人认为是陨星撞击而成的.根据后一 设想,有人曾建议在这些坑的周围勘探镍矿"(李四光,1972, 第15页)).
近3O多年来,地球科学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有关地外陨 击(灾变)事件和生物大量绝灭关系的大辩论.从2O世纪8O年 代开始,Alvarez等提出白垩系一古近系(K—E)分界处小行
星撞击地球引起恐龙大绝灭的假说以来,这一论题成为科学 界前沿热门课题.在K—E界线层中确定天体撞击的标志大 体可分为化学和物理的两大类.化学方面标志有亲铁元素异 常(应用最多的是铱,锇),同位素比值等.近年来新进展是在 K—E界线层等发现有富勒烯(C60和C70).物理标志有微球 粒(包括宇宙球粒和冲击成因球粒等),尖晶石,微陨石等. 经过十几年激烈争论,基本上达到了共识,多数人已承 认白垩纪末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K—E界线的层型剖面 是突尼斯的Elkef剖面,Ir等异常成为这一界线定义的组成 部分,而且是作为非人为划定界线的一个代表(Kyte,2002). 与K—E界线撞击事件形成的陨击坑(Chicxulab陨击坑)有 关的抛射物遍布全球(Chaeyseta1.,2002).这表明,它的影 响已达全球规模.Beckereta1.(2001)在浙江长兴煤山的二 叠系一三叠系(P—T)界线层中不仅检出有富勒烯,而且发 现富勒烯中含有宇宙成因的氦同位素异常.
在5.45亿年中,有约25个生物大量绝灭的峰值.它们的 出现可通过直径?5kin的天体(多数是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来解释,其中5个主要生物大量绝灭是与直径?5km天体的 撞击有关.生物大量绝灭事件具有约30Ma的周期,同样,具 有较好年龄测定的大陨击坑的谱分析结果的峰值是3O?0.5 Ma和35?2Ma(Rampino,1999).看来,撞击事件与生物大 量绝灭有密切联系.不少学者认为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绝灭 (多位于重要地层界线处)可能与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有关 (XUDaoyieta1.,1989;McLareneta1.,1990;Hsueta1.,
1985).Rampino(1999)进一步认为是银河系动力过程调制了 小行星和彗星的运动变化.
近年来,Keller等(2002)结合深海钻孔计划(DSDP)525 站资料,列出了K—E界线附近古气侯,火山,撞击事件和生 物绝灭事件的时间次序.印度的Deccan火山活动开始于65.
4,65.2Ma,这与全球气温在65.4到65.2Ma期间的升温是 一
致的,那时亦可能在中北美发生过一次陨击事件,然后在 65Ma发生了一次大陨击事件,使生物大量绝灭. Abbottt等(2002)研究了撞击事件对地幔柱活动的影 响.地幔柱活动通过玄武岩流,大洋高原火山活动,大量岩脉 群,超铁镁质和层状侵人体和高MgO(MgO>10)喷出岩 等来认定.巨大撞击事件可强化已有的地幔柱活动,这是由 于地幔柱的谱分析结果亦有32Ma的峰值.撞击作用可引起 地壳裂隙和造成应力释放,可导致地下熔融体易于向地表 上升,它也可使核幔边界产生变化,从而强化地幔柱活动. 撞击构造与经济矿产(包括金刚石,宝石,Au,Ag,Cu,Ni,Co,
Se,Te,Pb,Zn,PGE,REE,U,Th等多种元素以及石油,煤, 天然气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覃功炯等,2001). 由此可见,地外成因的大撞击事件,地幔柱强烈活动和 生物大量绝灭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事件链.由此影响到气 候,矿产,生物等许多地质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成为21世纪地 球科学的一个生长点.这与李老在2O世纪6O年代所思考的地 质学中的重大问题是很一致的.
4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1966年3月8日在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人员巨大 伤亡.在3月8日晚,李老参加**总理召集研究邢台地震 工作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在 另一次会上说:"三八节那天地震后,有些科学家说,地震预 报世界上没有解决.李四光独排众议.认为世界上未解决,我 们为什么不能解决"(郑明焕,1981).
在地震预报实践中,李四光亲自预测了一些地震.如在 1966年4月10日**召开研究地震发展趋势的会上,他提 出:"深县,沧县,河间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
视的(郑明焕,1981).后来,1967年3月27日发生了河间6.3级 地震又如在1967年1O月20日科委地震办公室一次会议上.
第6期徐道一等:李四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661 李老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些地区也 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郑明焕,1981).后 来,1976年7B28日上午在唐山发生7.8级地震,同日下午滦 县发生7.1级地震.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7.7级大地震.1970年春 夏之交,作者之一(徐道一)到云南通海考察时,在震中区看 到一个地应力观测台.台站人员告诉作者,他们是据李老的 预测意见,在1969年到通海来建立台站,以便得到震前观测 资料.这表明:尽管1966,1969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地区是 在华北,李老已预见在云南通海附近可能发生大地震. 近3O多年以来,美国,英国一些学者仍然在顽强坚持"地 震不能预报"的论调,可是当年李老当年已成功地进行了地 震预测!
在**的亲切关怀下,在李四光,翁文波等前辈积极 开展地震预报的实际行动鼓励下,中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有了很大突破,取得了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等预报 成功,预报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李老对地震预报的指导思想 曾起了很重要作用.
5李四光是自然科学领域中西文化结合的光辉典 范
青年时期的李四光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05年7月孙 中山表扬他:"年龄这样小就要革命,有志气"(郑明焕, 1981).后来,他弃官不做,留英深造.他的治学态度是:凡遇 着新境象,新学说,切不可为他所支配,为他所奴隶.我们还 要分析他,看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李老重视野外实践,反对
把西方科学生搬硬套:"我们地质工作者,把外国的东西生搬 硬套,用来解决中国地质上的问题,这样就带来了严重的错 误和巨大的损失.","西欧和苏联地质学界的这种主观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深深地影响着一部分中国地质工作者" (李四光,1972,第32,33页).
他既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思想,又不局限于西方科学.他 敢于超越西方科学体系,不怕被孤立和多数人反对,勇于走 前人未走过的路.李老撰写《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显然是 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群经之首"的《周易》强调天地人 三才之道,以重视整体,联系和变化为特征.李四光所创立的 地质力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地质学中的光辉体现. 在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中,是李老率先从静态,孤立 的描述地质学中走出来,促进现代地质学(主要特征是有理 论指导)的诞生,发起了学术思想上真正意义的一次革新或 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在中国李老的作用是唯一的,在世界上 他也可与槽台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并列.遥感和计 算机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从整体,宏观上对地球表层的研究和 把握,这为李四光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 李老的一生是"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 新"的一生.在科学兴国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成千上万富于 创新精神的李四光式的年轻科学家.李四光院士的严谨学术 作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李四光.1972.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北京:科学 出版社,1,115.
刘德长,孙文鹏,童航寿,黄贤芳,赵世勤.1991.中国铀矿构造与成 矿演化.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覃功炯,欧强,常旭.2001.国内外对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构造研究 的新进展.地学前缘,8(1):345,352.
孙文鹏,陈庆兰.1998.铀矿化等间距类型.形成条件与成因探讨.
中国数学地质(9),北京:地质出版社,1,12.
**.1991.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实践.自然辩证法研究,7
(6):1,3.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1983.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
质出版社,1,284.
张勤文,徐道一.1986.天文地质学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
l70.
郑明焕.1981.李四光同志年谱简编.见:李四光研究会筹备组地质
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编.李四光纪念文集.北京:地质出
版社,129,140.
中国地质学会.1989.天地生综合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1,452.
AbbottDH,IsleyAE.2002.Extraterrestrialinfluencesonmantle plumeactivity.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205:53,
62.
BeckerI,PoredaRJ,HuntAG,BunchTE,RampinoM.2001. ImpacteventatthePermianTriassicboundary:evidencefrom extraterrestrialnoblegasesinfullerenes.Science,291:1530,
l533.
ChaeysP,KiesslingW,AlvarezW.2002.DistributionofChicxulab ejectaattheCretaceousTertiaryboundary.GeologicalSocietyof America,SpecialPaper,356:55,68.
HsuKJ,0brhansliH,GaoJY,SunShu,eta1.1985."Strangelove Ocean"beforetheCambrianexplosion.Nature,316:809811. KellerG,AdatteT,StinnesbeckW,AffolterM,SchilliI,Lopez Oliva.2002.MultiplespherulelayersintheLateMaastrichtianof northeasternMexico.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Special Paper,356:145,l61.
KyteFT.2002.Tracersoftheextraterrestrialcomponentin
sedimentsandinferencesforEarth.Saccretionhistory.Geological SocietyofAmerica,SpecialPaper.356:21,38.
McLarenDJ,GoodfellowWD.1990.Geologicalandbiological consequencesofgiantimpacts.Ann.Rev.EarthPlan.Sci.,18: l23,l71.
RampinoMR.1999.Impactcrises,massextinctions,andgalactic dynamics:Thecaseforaunifiedtheory.GeologicalSocietyof America,SpecialPaper,339:241,248.
WenJiabao.1991.TheapplicationofthephilosophyofMarxism-- Lininismtoguidethescientificpractice.ResearchesonDialectics ofNature,7(6):1,3.
XuDaoyi,ZhangQinwen,SunYiyin,YanZheng,ChaiZhifang,He Jinwen.1989.AstrogeologicaleventsinChina.Beijing: 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NewYork:VanNostrand Reinhold;Edinburgh:ScottishAcademicPress,1,267.
范文三:李四光
李 四 光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少年时离
家求学。后被派往日本留学,进入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在日本
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从日本学
成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
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1912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
质学。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
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1920年回国后任北
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33年参
与筹建武汉大学。1935年到英国八所大学讲学。抗日战争爆发后,
随地质研究所由南京迁往长沙、桂林、重庆等地。1948年参加第
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议,并留英国进行考察。
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于1950年回到北京。历任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
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同时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
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
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
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实践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
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
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
报的途径。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
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
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71年4月,李四光因病在北
京逝世,享年82岁。
参考文献:
陈群等编著:《李四光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京声、溪泉编撰:《新中国名人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范文四:李四光
李四光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 ǎo )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就得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年,他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后来,李四光又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1913年,李四光再次被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地质学。1920年,他毕业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地质结构,预测出相对容易产生地震的的几大地区,比如他曾经预测过唐山、四川、邢台、临沂四大地震带。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 ōng )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并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探索解决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问题开辟了新途径;首先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古生物化石鉴定分类工作厘定十项标准,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李四光在地质工作、寻找石油资源、研究地质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范文五:李四光
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1]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9.9.26发现世界级大庆油田
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
个石油专业。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察看矿石标本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
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突出贡献 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
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个人贡献
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对中国北部?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4.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5.地震预报: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李四光是什么家_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