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试论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中体现的党建整体性思维
2015年7月 宁夏党校学报 Jul(2015 of Communist V01(17 No(4 第17卷第4期 JoumM Pa啊Institute Ningxia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
试论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中
体现的党建整体性思维
韦春北
(河池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河池546300) 摘要: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从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战略,党中央深刻 思考、科学论断 彰显了党在抓大局、谋发展中求真务实、辩证发展的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三严三实”;“四个全面”;整体性思维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4—0005—04 2014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 党员干部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里、置于党执政兴 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在关于推进作风 国的系统工程中,置于党践行宗旨、任务和目标的
建设的讲话中作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 时空维度下,进行整体性的思考、研判、解读和落 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即“三 实。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彰显着党中央
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 战略决策中的整体性思维。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的 每一项决策都与党的建设紧密相关,党的建设的 求。2015年新春伊始,****在全国“两 会”即将召开之际,又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整体性思维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因此,缺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 失了整体性思维的党建工作不仅会导致无法深刻 “四个全面”的重要阐述。从“三严三实”到“四个 理解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全局性,而且还会出现 全面”,从党员干部个体的作风建设,到党的建设 思维盲点引发的局部漏洞,最终对工作全局造成 负面影响。 的大系统,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战略,党中央的深刻 思考、科学论断彰显了党在抓大局、谋
发展中求真 在理论层面,党的建设整体性思维是以马克 务实、辩证发展的整体性思维。 思主义的整体性为理论基础的。党的建设整体
一、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及其理论基础和 性思维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实践动因 基础,体现着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逻辑起点 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简言之,就是在党的 的思维导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体现在 建 设的实践基础上,把实践领域的不同要素、工作 理论与实践、理论观点与方法体系、物质观与实 中的不同问题、认识中的不同视角、系统中的不同 践观、自然观与历史观等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
方面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理解和分析。 义的方法体系中,整体性思维是系统论原则的运 用和体现,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 具体说,整体性思维是把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置于 收稿日期:2015—04—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意识形态视域下党员干 强化途径研究”(2014ZJ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春北(1964一),男,广西象州人,河池学院党委办公部纪律建设的主要问题及 室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政党建设研究。 5
万方数据
二、党的建设整体性思维在“三严三实”和“四 恒发展的思维表达,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个全面”中的体现 物主义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在逻辑层面,党的 建设整体性思维是以人的实
“三严三实”主要强调的是作风建设的新标 践本质为逻辑起点 的。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实践的唯物 准,“四个全面”则从国家社会、建设改革、依法治
主义,也就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 国等更大系统层面思考从严治党。从“三严三实” 到“四个全面”,鲜明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的整体性 主义实践的目标追求。“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的?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实践不仅 思维。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统一性的现实基 础,也 第一,在党的建设系统中贯彻“三严三实”和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区别于一切旧认识论最为 “四个全面”,体现了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协调一致 显著的标识。 的整体性思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从思想建设、 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正是以马 克思主义的整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 和发展。 体性和实践观为基础才得以形成 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三严 在实践动因方面,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是 三实”是在深入思考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
以党建工作的系统性为客观前提的,党的建设实 基础上,从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等 践需要整体性思维的推动,具体包括组织视野和 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在“三严”中,严以修身重
个体党员干部行为两个角度。一方面,对党的各 在思想观念,体现的是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严以 用权重在权力监督,体现的是作风建设中的制度 级组织而言,具备整体性思维才能彻底超越本位 要求;严以律己重在自省慎独,体现的是作风建设 主义、山头主义,看全局才能明趋势,抓整体才能 中的反腐倡廉。可见,“三严”覆盖了党的建设中 有提升。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构成,在具体事务 思想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将 中,各级组织工作的局部水平就从不同侧面代表 了党的整体,众多的“小缩影”共同组成党和人民 党员干部个体层面的作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整体 群众血肉联系的“大拼图”。管理学的“木桶原 紧密联系加以思考和凝炼。谋事要实、创业要实、
做人要实则将作风建设与党员干部投身于党的事 理”恰恰形象表达了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对 业的具体工作相联系,将做事与做人相结合。“三 整体提升造成负面影响。哪怕一项工作没有处
严”是内在要求,“三实”是行为取向。“三严”与 理好,一个困难没有解决好,一个需求没有满足 “三实”不仅在作风建设方面内在一致,而且体现 好,都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另一方 了整体性思维,从党员个体到事业全局、从思想认 面,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具备整体性思维才 能有效应对各种危险和挑战,识大体才能顾大 识到工作实践的全面覆盖,是对党的建设各个方 局,讲大义才能立规矩。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每 面的整体观照。 一名党员都是党的思想、作风、宗 旨、目标的体现 第二,在发展目标系统中贯彻“三严三实”与 者和落实者,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个全面”,体现了党的执政与国家发展协调一
的倡导者和实现者。党员干部具备了整体性思 致的整体性思维。“四个全面”的提出体现了全面 维,才能真正理解个体小我与组织原则、个人岗 从严治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刻影响。正如**总书 位与党的事业的高度统一。如果党员干部思想 记特别采用“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所阐述的关 认识上缺乏整体性思维,甚至将个人价值、利益 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 凌驾于集体之上、组织之上,就会出现忽视思想 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 建设、模糊理想信念、淡忘宗旨任务等一系列腐 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2J。 化堕落的问题。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各级组织 和党员干部尤其要深刻理解这种整体性思维,才 “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层面的从严治党,严以修 能从党的事业的信仰高度、国家发展的战略高 身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严以用权体现了
度、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认识和理解党的建设的 从严治党的制度规范,严以律己体现了从严治党 科学性问题,切实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的自律原则;谋事要实体现了从严治党的实践标 6
万方数据
能使各级政府自觉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活力, 准,创业要实体现了从严治党的务实态度,做人要 展现制度魅力。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领导干部 实体现了从严治党的人格追求。当前,国家发展 时刻坚守廉政底线,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 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 转创造健康良好的制度条件。 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战略期,内政外交 中各种矛盾和问题
交叉纠缠、错综复杂。党的建 党的作风建设是事关党的建设全局、事关国 家发展大局、事关改革开放大业、事关依法治国战 设必须超越自身视野,才能在“四个全面”中发挥
略的思想保证和作风基础。坚持整体性思维才能 领导核心的作用,促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深化理解和扎实推进“四个全面”。 第三,在制度建设系统中贯彻“三严三实”与 “四个全面”, 三、用党的建设整体性思维统领从“三严三 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深化改革协调一致 实”到“四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践 的整体性思维。深化改革的过程,是党根据改革开 放总体部署,转 党的执政地位要求党对自身建设的思考必须 变执政理念的过程。更是党通过深 从“三严三实”扩展到“四个全面”。这是党对理 化改革,挖掘制度优势、释放制度活力的过程。在 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关系整体性认识的结果。 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需要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矛
用党的建设整体性思维才能统领从“三严三实”到 盾、党内外的各种挑战,执政党必须通过作风建设 “四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践。 才能维护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内部氛围和外部 环境。严以修身才能
首先,具备关于执政形势的整体性思维。正 在深化改革中坚守理想信念, 面对困难和问题,不退缩不回避;严以用权才能在 确认识“三严三实”与“四个全面”所面对的现实 深化改革中坚持执政为民,正确驾驭权力,真心服 背景与严峻挑战。党的作风建设不是与世隔绝的 象牙塔,而是与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步进 务人民;严以律己才能在深化改革中时刻廉洁自 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 持,面对利益诱惑清廉自守,面对不良风气自觉抵 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 制。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把深化改 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 革的种种构想落到实处,稳步创新,不急功近利,不
望。””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世界各国合作发展 拈轻怕重。从“四个全面”的整体性思维理解和贯 彻“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才能保证深化改革中的 的优势,也对党加强作风建设构建了必要的宏观
党员干部具有正心修身的重要守则,干事创业的行 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敌对势力分 动准则,以优良作风安身立命、胜任本职。 化颠覆、国际关系的合纵连横、意识形态的分歧冲 突,执政党要始终坚持整体性思维,才能既看到世 第四,在法治建设中贯彻“三严三实”和“四个 全面”,体现党的建设与依法治国协调一致的整体 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又看到局部地区矛盾冲突甚 性思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 至摩擦对抗的本质;既看到国内安全稳定的总体 态势,又看到分化颠覆力量的活动危害;既看到国 要举措,也是深刻影响执政党治国理念和原则的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总体局面, 时代创新。依法治国,科学回答了党如何科学执
又看到在食品安全、环境建设、安全生产等领域存 政、依法执政的问题,是党对世界各国政治文明成 果和法治建设规律科学总结、吸收借鉴的基础上 在的制度滞后与认识误区。全面认识国家和社会
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依靠体现唯物辩证法对 提出的。依法治国,首先要在党的建设中贯彻法 立统一规律的整体性思维;正确分析和有效应对 治原则,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中固然有社会 成员法治意识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要求各级政府、 执政中的问题,更需要依靠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 组织、社会团体自觉遵法守法,政府依法执政,社 维,才能打造一个信念坚定、作风过硬的党员队 伍,发挥党的建设在落实“四个全面”中的推动 会公平法治,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党 作用。 的建设领域,依法治国理念是以正确的权力观、政 绩观、制度观、廉政观为基础的。坚持依法 其次,具备关于执政目标的整体性思维。以 治国, “三严三实”为要求开展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四个 才能使党员干部正确理解权力的来源和使用范 围,在实践中贯彻权为民所谋。坚持依法治国,才 全面”的战略全局。****指出,“四个全 7
万方数据
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 践中。那么,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就是党发挥 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 领导作用、具备领导能力、担当执政使命的精神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J,这是新时期4 基础。在党的建设中具备执政宗旨问题上的整 党对执政目标的新思考。“四个全面”体现了党在 体性思维,才能坚持正确的群众观,深入理解坚
执政目标上的总体构想,标志着党对目标与任务、 持党的领导与服务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坚持正 确的政绩观,深入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境 战略与策略、重点与全面等问题的驾驭更为成熟、
系统和深入。回顾“四个全面”提出的过程脉络, 界。党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体现在执政宗旨上 不难发现“四个全面”是一个内在一致的体系,是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长期执政方面不仅要有不谋 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 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深谋远虑,还要有不贪一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 时之功,低头接地气、抬头谋长远的务实作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 依法执政方面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熟练运 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用现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规律提高执政水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 平和能力,以为民谋利益、为民谋福祉的宗旨意
着力点。以“三严三实”为要求开展作风建设,才 识为动力,自觉探索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认识和 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在党执政的各个 规律,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满足
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党的长期执 群众需要的执政规律。 政、国家的长治久安、社 会的和谐稳定、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最后,具备关于执政宗旨的整体性思维。通 1999:320( 过贯彻“三严三实”与实践“四个全面”,在实现 [2] 从严治党需大气候也需小气候[N](东方早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激发党员干部的 2014—12—15(14)( 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党的执政是推进“四个全面”的领导力量,党 2014:47 [4] 新华网(**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宣示治 的建设的整体性思维就体现在党领导全国各民 国理政全新布局[EWOL](2015—02一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筑梦圆梦的伟大实 04(
of the Hofistic of the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Thinking Party’S From the‘‘Three Real’’to‘‘Four Comprehensives’’ Wei Chunbei Hechi (Office of of 546300,China)the心啊Committee University,Hechi,Guangxi the members of Abstract:From the“strict three real 7’to“four construction Party comprehensives”。the style the of of a national of the Communist Central Committee cadres,to great strategy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and China has overall sit- of taken a and scientific to the in the Party judgment deep thinking highlight Party grasping uation and seek and of holisticof truth the and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seeking being pragmatic development thinking( real”:“four words:“three Key comprehensives”;holistic thinking 责任编辑:文会
8
万方数据
范文二:论党建整体性思维在“三严三实”和“四个全面”中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党建整体性思维在 “ 三严三实 ” 和 “ 四个全 面 ” 中的体现
作者:渠修花
来源:《管理观察》 2015年第 30期
摘要:党建工作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和历史发展 时期,坚持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主要出 发点,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对 “ 三严三实 ” 和 “ 四个全面 ” 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理性思考了党 建工作重心,并就党建整体思维予以了深度解析。
关键词:党建工作 三严三实 四个全面 整体性思维
“ 三实三严 ” 即 “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 ” :“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和做人要实 ” 。这 一理论的提出,给我党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彰显了我党 “ 实事求是、顾全大局 ” 的发展 目标。 2015年****提出的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 面从严治党 ” 四个全面,更为党建工作以及党的领导工作赋予了新内涵。
一、党建整体性思维的内涵及实践动因
(一)党建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党建整体性思维,是指在党建工作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领域中的不同要素、工作中的 不同问题、认识中的不同视角以及系统中的不同方面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进行认识、理解和分 析。党建整体性思维具有深度的战略性意义和价值,党建整体性思维是将党建工作放在更为广 阔的空间中,结合党执行兴国的系统性工程,并且深入到党的宗旨、任务以及目标的层面内, 探究、判断、解读和发现利于党建工作的一切思想和方法。****提出的 “ 三严三实 ” 和 “ 四个全面 ” ,极大地彰显和体现了党的整体性思维,并为党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具有重要执政地位,党建工作将严重影响到每一项决策。为此,党建 工作应该坚持整体性思维,严格深化和落实全面的党建工作,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政策的执行, 达到净化党风、恪守宗旨的目的,为国家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可靠。如果抛开党建整体性思 维,那么党建工作的质量将无法保证,党建的问题和盲点也将暴露,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 会带来严重影响。
党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党建实践的统一,党建整体性思维也始终贯彻和坚持这一理 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系统性理论的支持下,党建整体性思维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 主义开展全面、深入的党建工作,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现和深究党建工作正确方向与 方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以及国家的全面发展,完成党建目标与追究。
范文三:发散性思维的体现
发散性思维的体现
为方便考生全面备考2014年汕头乡镇公务员面试,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了最新的面试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登上胜利的彼岸。
发散性思维在公务员面试中主要体现在故事寓言题、漫画题、联想题三类题型。这三类题型考察的并不算多,但是也要引起考生的重视。跟大家分享这三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首先来看故事寓言题。题目是一个故事或寓言,让考生谈看法。一部红楼梦,有无数种解读。一则故事寓言,好歹也会有几种解读。比如:苏格拉底有一次将其弟子带到杂草丛生的田地里上课,问他的弟子们,如果要除掉这一地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说,是拿石灰把草烧死;另一个说拿镰刀割去;还有的说用火烧光??苏格拉底则说:“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谈谈你的看法。苏格拉底的故事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二、有比惩罚更有效的办法;三、要学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要丰富并深化自己的认识;五、环境的影响力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信读者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题灵活性比较大,非常适合运用发散性思维。
漫画题是给出一幅漫画,谈看法。漫画一般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有些漫画主题明确,如曾经考过一幅漫画,中间一个金饭碗,四周无数的人想抢到这个碗。漫画上还写着考公务员热类似的字。这种漫画主题明确,本质上跟社会现象类题目区别不大。还有些漫画画的比较抽象,比如画着一只鸡,长着很多个脑袋。这个漫画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比如:
一、政府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二、领导的作用;三、要有一个明确的主意;四、食品安全问题等。对于这种抽象的漫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圆其说。
联想题更是要求考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如:面对世界地图你想到了什么?再如:两个圆,大小相同,相互分离,请问你能想到什么?看到这类题,考生可能会比较晕。觉得自己想不到那么多,那么新颖。其实这都不是问题。这类题或者是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得出几个结论,分别进行说明;或者是把自己想到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比如,面对世界地图,可以想到环境问题、海洋、中国、个人等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曾说过,“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划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在这个问题上,这句话是成立的。对于这三类题型,只要能想到,并且进行相应说明,就是合理的。
此文来自汕头中公教育
范文四: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本身固有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不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把每一个事物又各自视为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层面的普遍联系。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直观的、综合的特点,习惯于将自然界(天)和人视作一个浑然整体,宏观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本质,综合地从其全部驾驭它们的整体联系和某些共同规律。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或其他各家,都强调整体思维。整体是一个近代的名词,在古代称之为“一体”或“统体”。中国古代宇宙观认为:“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尸子》),天地(无限的空间)是个统一体,古今(无限的时间)是个统一体,宇宙(无限的时空)是个统一体,人与宇宙万物是个统一体,人本身也是个统一体。统一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要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从整体的视角去把握部分的实质。
整体思维在中圄传统思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天人合一”是这种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所谓天人合一,我们的理解是指天
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贯一、相类统一。在传统思维中,儒、道等各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子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气相贯、一理相通的。先秦老子的“四大”, 《易传》的“三才之道”,是这种整体思维的早期成熟表现。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一思维倾向,直接孕育了中医学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当然,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中医学又丰富了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将其具体化、实用化。
中医学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整体思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与体现。中医学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建立了藏象、经络等生理学模式,阴阳失调、邪正盛衰等病理学模式,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诊断学模式,调和阴阳、补偏救弊等治疗学模式。中医学采用“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思维方法,将天文、地理、物候、音律、矿产、植物、动物、社会等人体外界因素依据阴阳五行规律,统统找到与人体相应处,形成一个以人体为中心涵括宇宙万物的太极巨系统。在这个太极巨系统中,宏观与微观统一在一起,宇宙和人统一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以太极象数模式为基础的整体动态医学,而且也是一门统括天地人的宏观宇宙学。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交融不分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和贯彻整体观,没有走把整体进行分解、还原的道路。整体思维是中医思维方法最本质、最基础的内容。
中医学整体思维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丨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
中医学把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变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运动来认识。“天人合一”是中圄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医学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关注人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把人类理解为宇宙分化的产物,把个人理解为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人与环境有机地相统一,提出带有自身学术特色的“天人相应”或“天人相参”命题。《黄帝内经》中对天人关系的理论有深刻而系统的表述,核心论述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等等。
—)人与自然的统一 (
《黄帝内经》从四时五脏与阴阳五行相应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论述了人的生命现象与时令气候、昼夜晨昏、地土方宜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整体规律。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1(季节气候的变化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认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一年中季节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在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影响下,生物表现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理性适应过程。人也不例
外,其脏腑功能旺衰、气血运行涨落、津液代谢快慢等,都会受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一年五时中,五脏按照相对应时令的不同而有脏气盛衰、气机强弱的变化,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即随着春、夏、长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五脏肝、心、脾、肺、肾更相主治。经脉气血的输注运行也因时令节气不同而有盛衰涨落的区别,从而形成与季节阴阳旺衰消长、升降散敛同步的年周期变化,如《灵枢?五乱》所说: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人体津液代谢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则如《灵枢?五癃滓液别》所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2(昼夜阴阳的消长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受自然界昼夜晨昏的影响,而有昼夜阴阳消长节律、昼夜五脏主时节律、昼夜气机升降浮沉节律、昼夜营卫运行节律、昼夜气血流注涨落节律等多种变化规律。如《灵枢?营卫生会》云: :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隅受气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人阳尽而阴受气矣。??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说明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贯注与昼夜交替具有同
步节律。《萦问?生气遢天论》则论述了阳气在昼日的变动节律,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入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丽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说明人体阳气随昼日太阳的视运动而呈现出生、隆、虚的变动节律,也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力在昼日中有强弱的不同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田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患病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综合反映,也有着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并由此导致疾病表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节律变化。中医学将这种人体生命活动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思想,贯穿于对疾病的诊治之中,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参见“顺势因时″部分。
3(地区方域的差异
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如高原与沿海、寒冷地区与湿热地区,人的生理现象也是有差异的。如江南地区地势低平,多湿热,故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偏瘦俏;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多山,多燥寒,故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偏粗壮。生活在已经习惯了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居,初期许多人都会感到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大多数人是能够逐渐适应的。因此,中医在诊治病人时,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地域
中,由于水土饮食而形成的不同体质或对体质产生的影响,并给予不网的治疔。
中医学在强调人与天地相应,受外界环境制约的同时,还认识到人类也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从而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著,万物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并提出应该自觉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而莽生的方法。《素闷?移精变气论》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的养生之道。宋代周守忠《养生类纂》指出:“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强调了打扫环境卫生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二)人与社会的统一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同,也会造成人体身心机能上的某些变化和差异。中医学注意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剧烈变化等因素同样会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疾病?就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而言,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霍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责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
攻邪。 ~
强调了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造成人身心机能上的众多差异,临床治疗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衣着日益丰盛,交通便利,居住条件舒适,更加有利于健康;网络、媒体等信息渠道对防病、治病知识的日益普及,卫生保健机构、法律、设施日趋完善,因此,人类的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延长。但是,社会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伴随人口的急速增长,工业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木材、矿产、石油等原材料的加速使用,资源问题日见危机。另外,社会的治与乱,也会对人体造成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太平安定之年,民病少而轻;兵燹动荡之岁,民病广且重。
同时,人类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这些均导致了一些新的身心疾病的产生。如: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人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失眠心悸等病症;饮食结构的改变,给人带来脏腑机能、气血流布等方面的病变。《素问?疏五过论》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裰为挛。”谈的就是地位跌落、财富破产引起情志发病。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概括为“五志”、 “七情”,认为是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也属于中医学“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的社会医学范畴。
总之,社会发展变化会对自然环境和人产生相应的影响,社会
变迁可造成人群体质和疾病的差异。在“人与社会统一”整体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诊治疾病、养生保健均十分重视社会因素,如张介宾《类经?论治类》注指出~“以五方风气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为之治。”
二、生命体的统一
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影响下,把人的生命也看作一个整体。《黄帝内经》受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肀二章》)以及《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元气生成论的影响,把人的生命理解为元气分化生成的过程。如《灵枢?经脉》云: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原始整体的元气生发和展开形成了人,人的整体是本原性的。
中医学把生命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来认识。在形态结构上,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相互协调合作的,任何一脏一腑、一官一窍、皮肉筋骨的活动都是整体生命机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机体中的任何功能活动,都是建立在与其他功能活动相联系的基础上,处于统一的形气转化的整体联系之中。许多气化机能的产生是多个脏腑协调合作的结果。每个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既有赖于又有利于其他脏腑组织的正常机能。例如:五脏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诸如饮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气机的生发运转等一系列过程。经络不仅对联络人体周身组织、器官起了纽带作用,同时又是输送营养、传递信息的通道,《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脏与腑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以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实现表里相合。脏腑与体、窍、华、液、志等,也有着相应的联系。
中医精、气、神学说体现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等阴阳五行理论宏观地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辅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中医学也从这些理论出发,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脏腑的关系,又注重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以便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找到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
王、辨证诊断的整体性
中医的“辨证诊断”,包括“审证求因”、“辨证识机”两方面内容。无论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还是单纯的寸口脉诊、明堂面诊、手诊、耳诊等,都体现了全息性的整体观念。“审证求因”思维的立足点主要放在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对人体作用后所引起的机体整体反应状况上,由此来认识病因的性质和特点,予以相应的本草、方剂、针灸或按摩治疗。例如:中医的外感“六淫”,可以看作是人体患病时整体反应规律的六大类型。对于内伤疾患的论述,同样是通过分析患病机体的整体反应情况来确定和推求发病的本质原因。中医病因学说的分析方法——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来推导病因是有很大实际意义和临床优势的。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条件是极其复杂的,致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来说,即使是相同的病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且,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原因和结果交替的现象,即原是疾病的结果反成了病情发展的原因。单一地强调某个实体病因(如细菌、病毒等)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不能解释临床出现的大量功能性疾病。所以从认识病因对人体作用后引起的整体变化规律出发,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全面、更直接地把握住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五脏六腑、经络百骸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
响,决定了中医在辨证识机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征象表现,借以揣测、判断其内在脏腑的病机变化,从而对患者的病机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尽管病因多种多样,机体状况各不相同,病机改变干变万化,症状表现千差万别,但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整体联系的最一般的病变规律,宏观地概括出六经、八纲、脏腑、卫气营血等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干百年来,面对临床过程中出现的千奇百怪的疑难杂症,做出了符合中医治疗需要的合理诊断。
四、对证治疗的整体观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上探索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分析疾病的变化规律,而且用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调节。
中医“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各种变化的综合分析而产生的,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总体性本质概括,即是在多种相互关系的综合上,对疾病本质的总体论断。“证”是一个整体变化的概念,它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疾病演变的趋势、治疗的原则要求等许多内容。按中华人民共和圈卫生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定义: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
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是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的综合概念。
中医治病不仅着眼于“病”的异同,更主要的是从“证”的区别入手。对证治疗就是说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情况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即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中医学的对证治疗,其实质是从整体变化的相互联系上达到整体调治之目的,是整体治疗观的集中体现。诸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在治病方法上,以中药、方剂为例,对证治疗整体调节的运用如下:
中医使用中药治病,根本在于依据中医理论的指导进行临床用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主治、特效,都是中药整体水平的性能、功用,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人体阴阳气血偏颇予以相应治疗,才能发挥中药整体调节的优势。方剂应用更是如此。对证施治时,首先要审证求因,其次结合病机具体特点,做出符合实际的诊断,然后依据证候诊断有针对性地立法,或滋阴、或壮阳、或清热解毒、或疏风散寒等等。在此基础上,或是选用能够胜任整体治疗功效的成方,并根据具体情况、三因治宜进行加减施治;或是以“君臣佐使”的关系为基础,选择相应性味归经主治的药物自己组方。方剂应用既要充分考虑
“七情合和”相互作用,揣摸玩味各味药在方剂内的地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整体水平所特有的功效,进行对证治疗,又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采取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及考虑冷服热服、晨服夜服等。如朱砂安神丸用于心血失养、虚火扰心之证。朱砂微寒重镇,既能安心神,又能清心火,为君药;黄连苦寒,清心除烦以安神,为臣药;佐以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补其被灼之阴血;使以甘草和中调药。合而用之,则火得清而神自安。丸者缓也,适用于常年失眠,阴血暗耗者。
五、评价
中国哲学的整体统一观念把现实事物看成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系统,整体不可以还原为部分;对每一个部分的认识都要把它放人与其他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予以考察。因此,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更重要的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注重的是从整体上调治疾病。
从中医学理论赖以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研究方法来看,中医学在当时较少或不可能对人体在具体的细节上有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但通过自然观察、取象类推、直觉感受,在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和理论概括,使中医理论正确地把握了生命现象和疾病过程的整体性、恒动性和宏观规律。也就是说,中医学的整体统一思维具有西方医学还原论及微观思维所
不可及的全局视野,能够从宏观上发现和把握用分解方法所不能及的客体的一些属性和特点。经受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疗效证明了中医学这一思维方法的进步性和有效性。
中医学整体统一思维方式与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极为契合。自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恩格尔为代表的医学家提出“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医学界在不断探讨、实践并建立新的现代医学模式。有关专家认为,生物医学应该上升为人类医学,疾病医学应该上升为健康医学,局部“对抗”医学应该上升为生态医学,化学层次物质基础的医学应该上升为生命层次自组织调节的医学。中医学以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指导临床实践,以人为中心,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规律,强调从人与自然、社会的系统整体关系的角度,去理解、解决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恰好是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乃至“人医学”(参见本教材第十一章第四节“人体认识的异同”)模式的最佳蓝本。中医学两千年前建立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虽然存在巨大的历史差距,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其理论和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契合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的后现代性,恰恰体现了目前西方医学尚在起步的新的科学精神——后现代科学精神,从当代复杂性科学、混沌学、系统论等得以公认的研究成果看,中医学的模式代表着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中医学不仅有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临床实践,而且有世代相
继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更由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对中医的渗透和推动,因此,中医学不但确确实实地认识和掌握了人的一系列整体系统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相当有效的成果。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整体统一思维特征,只在宏观的层面上说明人体气化、药物功效的某些总体性规律,但在揭示事物微观的物质构成和生物物理方面尚显不足。
中国古人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把世界看作是大大小小的系统有机组成的整体,运用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最直观的阴阳五行理论,总结宇宙规律,模拟生命现象,建立系统整体普遍适用的一般结恂模型。应当承认,用这种直观朴素的象数模拟方法确定下来的整体、统一、联系的观念,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运动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揭示系统中的具体物质发生机制以及对这一整体各个纲节的微观认识等方面,尚需要其他思维方法的辅助以及现代科学认识的补充。
范文五: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 语言中语法是最稳定的部分, 也最能反映该语言背后的思维模本 文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上主要探讨了汉语在语法方面特点 .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 , 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本身固有的完整性 , 统一 性和联系性,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
汉民族自古以来便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组织的有机系统 , 构成这个系统的又有许多小系统 , 每个 系统又由不同的部分所构成 , 整个宇宙就是由这样的部分构成的系统化的整体。
西方的科学家与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来观察现实 , 汉民族的思维则表现出一种整体观 念。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 , 阴阳 , 五行生化万物”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汉语中 的体现就是以大观小的综合性认知和理解,注重汉语的“意合” 。
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注重“形和” ,指的是它重视表达不同语法意义的词内部的形 态变化,句子严格地要求“主谓一致”和“动宾粘着” 。而汉语重“意合” ,即上下文语义上 的综合关系,在用语言传达信息时注重掌握语句的意思即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子的结构
省略句
英语的个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能省略的。汉语只要语境允许,句 法成分包括重要虚词都可以省略。
1、无主句
英语注重结构的严谨性,而汉语相比之下则更注重意思的传达。于是汉语中 便有大量的无主句。
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
如果用英语的语法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无主语句。其实是“由于 (作者 ) 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造成了疏漏, (作者 ) 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
2、无谓句
你每天喝一杯牛奶?——是,我每天喝一杯牛奶
是,我每天一杯牛奶。 (省略谓语)
3、 宾语省略句
你每天喝一杯牛奶?——是,我每天喝一杯牛奶
是,我每天喝(省略谓语)
4、 虚词省略句
汉语句追求语义关系上达意,不追求形式完整。英语句追求形式逻辑的合理性。因此, 英语 中多用连词,关系词等,而汉语常少用或不用。
⑴他人小志气大。 he is young, he has a great ambition.
⑵已经晚了, 我们回去吧。 Let’s go home, as it is late.
⑶对于要想上大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需要参加国家规定的学术能力测试。
二、语序上的特点
1、语序的灵活性
2、语序的整体性
汉民族在观察和处理事物时, 中国汉人习惯于从整体入手, 从大到小; 因此汉语语序是对时 空事理的临摹,即将事物按其发展的时间,空间,结果等先后顺序展开
事件时间的先后
她 晚饭后 看 电视。
教授 在家里 写书。
在以上两例中,汉族人认为“晚饭”和“在家里”在先就先说, “看电视”和“写 书”在后就后说。
事理因果的先后
① 在“原因—结果”句中,汉语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你不 给钱 ,我就不 给你货 。 (原因—结果)
② 在“条件—推论”句中,汉语先说条件,后说推论,这也与英语相反。
有了空闲时间,我就去帮你。 (条件—推论 )
事件空间的先后
他 从武汉 经郑州 来 到北京。 (起点→中点→终点)
又如在 “存在句” 中, 汉语要先有 “空间” , 然后才有在这个空间所存在的 “主体” ; 湖中心 有个 小岛。 (湖—小岛 )
3、语序的相关性
一般是把已知的、确定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物、事情和关系放在首要位置 , 把未知 的、不确定的、与自己关系不密切的人物、事情和关系放在次要位置 ,
你哥哥 最近在忙什么?(哥哥是已知的,干什么是不知道的)
这个问题,我会好好考虑的(问题是确定的,我的答案不确定)
三.句子的灵活性
汉语偏重主语, 同一个意思可有不同形式, 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语义整体上基本不同, 而 在句法和与语用上有所差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试论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