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凯恩斯陷阱”与中国宏观经济现实
作者:刘志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 —5285(2000)02—0018—05
在1995~1997年期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非凯恩斯的世界。供给一方参数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的来说超过了主流的由需求所建造起来的凯恩斯模式的界限。迟至1997年第四季度,政府还认为只有通胀才是问题,而没有认识到会出现一些由通货紧缩引起的衰退问题。事实上,由1997年底起,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凯恩斯世界的“正常状态”。需求的不足对价格施加了强大的使之下跌的压力,而同一个力量正在促使已经够高的失业率继续上升。1998~1999年连续7次降息、 增发国债这样的凯恩斯刺激需求的药方被开了出来,而且很快被用了起来。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主要的争论涉及到货币政策在支持和强化财政刺激以便在打破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所起的作用(另一个较长期的争论问题是:当前的刺激量是否充足)。政策基点诉求在于“不是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效。关于此问题,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宏观指导的不适来分析,本人则试图从凯恩斯陷阱本身的过失来解析这个迷底。
陷阱的提出:凯恩斯世界的重现
面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页。), 从这次危机中,出现了人所共知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在这次废墟的瓦砾中捡起“有效需求不足”的武器,建构起自己一套就业利息货币理论大厦。该大厦由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大独立变数来支持。以此为理论基础,凯恩斯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凯恩斯经济学虽因资本主义走走停停而起起伏伏,但其经济思想仍然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手段。
最近两年来中国经济运行受到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问题的困扰。经济实践和政策导向使理论界对凯恩斯需求的短边均衡模型的研究兴趣盎然。1998、1999年我国宏观调控正是凯恩斯思想的一次具体运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财政部向四大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国债,全国人大又发行1000亿元新增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结果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但是因无法拉动民间投资,使得投资增幅仍成明显下滑趋势。1999年1—3季度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834.4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1.1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各月的最低增幅。1999年8月新增600亿国债,投资效果在年终仍未显现。与财政政策相配套,央行1996年5月以来调整准备金率、 降低利息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出台依然无法启动消费、缓解通货紧缩压力。至1999年11月底城乡存款余额高达59185亿元,连创历史新高, 而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1998年仅为55.1%,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37.5%。凯恩斯政策实施的结果是物价的持续零下波动。到1999年11月份,已连续26个月零售商品价格指数(RPI)的负增长、21 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负增长和38个月的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WPI)的负增长。
缘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难以启动,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中国呈现部分迷失状态。凯恩斯在中国的失验,为供给学派的回潮和各种责难凯恩斯的声音留下吵闹的依据,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数,我们捕捉到这样一些声音:(1)凯恩斯主义有效界区是只有当经济处在对内有失业, 对外有顺差时才是有效的,因为对外有顺差表明外部需求已难以扩张,只有通过刺激内需才能实现,并且在采取这种刺激内需的扩张政策时还必须以国民经济不存在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高度一体化为条件(注:华民:《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0月15日。)。(2 )另一种声音与供给学派有关。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的不适体现在: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中国当前搞活市场取向相悖;凯恩斯暗含的制度假设和基本不变的经济效率与体制转轨不相适应(注:张弥:《国内外供给经济学派理论研究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第67页。)。
以上这些论点基本上是从外部环境来阐析凯恩斯主义失灵,都没有从凯恩斯缺陷本身来解析其在中国迷失的原因。我们认为凯恩斯主义失灵源于其本身陷阱。凯恩斯预期陷阱,使得响应政府引导需求的政策即使不是完全不起作用,也会带来一种有限的不调和的结果;凯恩斯流动陷阱,使得启动内需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传导机制上陷入阻塞和利率刚性的境地。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正是把凯恩斯陷阱作为政策内生变量纳入中国宏观经济的视界,下面分别说明我们的观点。
预期陷阱
凯恩斯认为在一个不确定环境中各种投资决策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对行为和决策的需要迫使投资者去寻求一些指导方针。假定现实比真实地剖析过去的经验对未来更具有指导意义迄今已证实,并且“在现实中,人们之间存在着默契,大都按照在实际上说是一种成规来行事。”可是“作为事态的一无所知的群众心理的结果,成规所决定的市场价值易于受突如其来的看法改变的影响……这时市场便会为乐观情绪或悲观情绪所支配;这种浪潮是盲目的,这时,并不存在着用理性进行考虑的现实基础。”(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99年中文版,第157页。)
根据凯恩斯预期理论,一旦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某种稳固的成规和某种有效需求水平建立起来,市场将恢复运行,而源于成规打破的二者断裂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然,主要政策结局是:政府干预会调节有效需求水平。在这里凯恩斯隐含了一个条件,只有政策有助于挽回信心状态或者维持乐观成规,否则预期便可能与扩大内需政策相悖。西方把这种凯恩斯主义政策效果被“因群意骤变而导致的悲观情绪”所吞没的场景,称为“预期陷阱”(注:安瑞·鲍尔瑟:《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学》,《经济译文》1989年第5期第34~39页。)。 也就是说“政策在街头拐弯处被恐慌吓跑”。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预期陷阱的出现导致对修正系统不稳定的宏观政策的扰动,而一旦扰动超过政策效应峰值,就会导致政策减效或失效。下面,我们详细描述预期扰动的过程:
在一定场合中,对过去趋势的判断是预期变化的主要依据,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预期会体现在今天的资本设备中,如此预期和实现的结果是通过交织和重叠在一起来施加影响的。例如(1)1994—1996 年期间,在预期形成之前的几个月的价格变动成为预期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年中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情绪指数是密切负相关的(R[2]=-0.76),后者主要是由个人财务、 一般经济前景或价格趋势等预期构成的。因此,在这些年中,消费品价格指数是民众预期的非常好的预报者,当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的时候,预期就好转。1996年7 月前的中国经济反映了这一规律,此时物价的每一下跌都使得市场情绪急剧上涨。(2)1996年7月,在两组变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运动,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和消费者情绪指数的相关系数下降到-0.34(变化原因是消费者对价格下降已有成规)。在这个时候消费者情绪指数与人民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任关系比过去价格动态关系更加密切。1996年底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完成,软着陆顺利实现,使消费者充满乐观情绪。 然而在1996年上半年也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由于重复投资的低效率和国家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投资者开始酝酿不乐观情绪,体现在10月份资本设备中,调查显示1996年10月份WPI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7年10月份。(3)缘于1996年10月份开始连续12个月的WPI负增长终于被消费者意识到,1997年10月份零售物价首次出现负增长。此时研究表明预期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对政策的不信任上。1997年宏观调控目标是防止通胀反弹,通胀率要求控制在6 %以下,而调控结果全年物价徘徊于零下。从1997年10月开始,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呈现正相关变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每次下跌带来的是信心指数的每次下陷。(4)1998年7月份长江洪灾和亚州金融危机的大爆发,成了预期急转的导火线。市场上弥漫悲观情绪,消费品价格指数与消费品信心指数加剧变动(R[2]=0.53)此时中央决定实行积极财政的政策,并在11月份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然而凯恩斯主义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反向预期紧紧拖住,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997年12月100点降到1998年8月89.4点(注:陈伯庚:《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透析与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第82页。)。1999年报纸、电台对“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大量披露又加剧了人民本已脆弱的悲观预期,投资者信心指数伴随消费者信心指数快速下滑。1999年第1季度国家信息中心对5000 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中显示:集体工业无投资打算的占66%,其中最主要理由就是资金缺乏,占39%(这表明过去的预期的结果又成了现今预期的开始,预期恶性循环形成);私营企业无投资打算的高达44%,主要理由是看不准投资方向,占37%(注:胡少维:《投资持续增长困难及其对策》,《经济学家》1999年第4期,第29、30页。 )(这表明不确定性已使投资者迷茫)。以上表明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恶化大大抵消了凯恩斯政策效果。可以看出,上一期预期的形成更多的是出自本能,而1999年这一期预期恶化与理性预期有关:
第一,居民收入对消费者刚性约束,强化预期悲观倾向。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6.6%降至1998年的5.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从1997年的4.6%降到1998年的4.3%。上一期收入强化这期收入预期。
第二,预期投资边际报酬率下降。可以从表1 上市公司历年盈利指标中得出:
表1 上市公司历年盈利指标
指标/时间
1992
1993
19941995
1996
1997 1998
每股收益/元 0.23
0.35
0.350.24
0.23
0.25 0.20
净资产收益率11.1
14.7
13.1
10.66
9.34
9.82 7.79
(元%)
资料来源:林义相,《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第三,人们对紧缩越来越有经验,紧缩幻影导致持币待购不纯动机。据上海调查显示约有66.1%的人表示要等物价下降再作观望(注:陈伯庚:《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透析与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82页。)。
第四,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大大增加。
正是由于预期的不断深化,使得扩大内需的凯恩斯政策一步步落空,其反作用图示:
(1 )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预期恶化→提高边际储蓄倾向→储蓄难以转化为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受阻。
(2 )增发国债→基础投资增加→预期恶化→边际投资率下降→民间投资不愿跟入→经济增长受阻。
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经济。基本过程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引起可贷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利率水平的变化,而利率的变化又带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产出水平和物价。凯恩斯主义货币传导机制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Ms↑ →R↓→ Bp↑ →
(货币供给)(利率)
(债券需求)
I(C)↑ → Y(E)↑ →P↑
(投资/消费) (产量/就业)
(物价)
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暗含的假设是利率是富有弹性的,而事实上利率在一定时点上是具有粘性的,即名义利率的下限接近于零。这时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当利率已降低到某种水平时,流动性偏好几乎变为绝对的,其含义为:几乎每个人都宁可持有现款而不愿持有债券,因为债券所能得到利息率太低。在这一场合,货币当局会失掉它对利息的有效控制。”(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99年中文版,第213页。)这就是被西方通常称作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即当名义利率在接近零水平上,由于紧缩预期存在,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不能再使利率下调,而仅仅是增加公众手持现金的需求,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货币政策失效。我们认为,正是因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使得货币传导机制发生梗塞。即利率无法下调,从而使投资和就业量无法增加,物价也无法回升。下面具体分析“流动性陷阱”如何使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一步步脱链:
1、货币数量增加能否使实际利息率下降?
金融机构存款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名义利率(挂牌价),另一个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或物价上涨率后的余额),后者真正反映利率水平。以一年期存款为例,央行7次降息, 虽然名义利率由1995年10月的10.98%降至目前的3.78%,下降了7.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名义利率降幅赶不上物价降幅,实际利率自1998年以来却一直稳定在7 %左右(见表2)。实际利率无法下调,加速了通货膨胀压力; 反过来又逼使央行不断下调名义利率,但是利率不断下调的结果,使得降息的空间很有限,和其他国外银行相比,利率已几乎没有下调的可能。正是因为实际利率无法下调,名义利率趋近粘性,使得货币传导机制在第一环上脱链。
表2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变动表
时间 1996.3
1996.6
1996.9
1996.12
1997.3
1997.6
名义利率 10.98 9.18 7.47 7.47 7.47 7.47
实际利率
3.28 3.28 2.47 3.07 5.77 6.67
时间 1997.9 1997.12 1998.3 1998.6 1998.9 1998.12 1999.3
名义利率
7.47
5.67
5.224.773.983.783.78
实际利率
7.47
6.87
6.427.777.086.486.98
资料来源:刘宪法,《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2、实际利息率下降能否增加投资量和消费量?
凯恩斯认为虽然利息率的减少可能增加投资数量,但是如果资本边际效益曲线的下降比利息率的减少更快,那么,利息率的减少就不能增加投资数量。由于流动性陷阱存在,使得利息率具有粘性特点,相反资本边际效率则是有弹性的。事实表明,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比利息率的下降来得更快。康克实发表的数据证实,深沪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由1994年的13%下降到了1997年的9%。 而这一过程在通货紧缩阶段,资本边际效率更在急剧下跌,余永定用回归方程得出投资效率下滑速度超过利率降幅的结论(注:余永定:《如何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7—8期,第29页。)。所以即使是利息率下调,如果它的变动没有高于资本边际率降幅,也不能增加引致投资,这可用来说明当前投资难以启动的原因,而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与预期恶化有关。同样,预期恶化也强化了居民预防性和积累性储蓄(注:许经勇:《试论利率下调的经济效应》,《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第10~12页。)。 如果居民预见到未来消费的收益高于现期储蓄因利率下调遭受的损失,那么储蓄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期消费。
3、投资量增加能否增加就业量?
凯恩斯认为投资量增加如果跟不上消费量下降的幅度,那么投资量增加就不能增加就业。现期由于国家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掩盖了民间投资的不足,使投资总量弥补消费不足的差距,所以就业量(国民收入)在1998年、1999年才有所增加。但凯恩斯早已预料到投资增加的补差作用的两难处境。他说:“这样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使资本投资超过资本负投资的数量大到能够足以补偿。净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额成为日益困难的问题……当我们每次通过投资的增加来取得二者的相等时,我们就加重了使二者在明天等同的困难。”(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99年中文版,第110页。)所以途径只有一条, 只有消费增加和投资增加的变动达到均衡时,才能促使就业量的增加,也只有就业增加才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4、货币数量增加能否使物价上涨?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供应的增加超过实际经济增长,必然推动物价上涨。刘宪法分析了M1增长速度与名义GDP,实际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出货币供给的增长被流通速度大量稀释的结论。他的统计表明,1994年M1增长速度与名义GDP 增长速度为0.75,M1低于GDP的增长,到了1999年3月M1增长速度与GDP 增长速度之比高达2.68。这样一来,进行一笔交易所需货币量大大增加了。货币供给没有推动物价上涨而是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央行扩大货币量的政策效果被流通速度降低所稀释。凯恩斯政策在货币传导机制最后一环也失去效果。
结论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本质上在于凯恩斯陷阱互相渗透作用所致。当前只有打破悲观预期阴云的笼罩,才能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使就业量有所增加,进而使物价摆脱“通货紧缩”状态。克鲁格曼为日本提出的15年的5 %的通货膨胀预期其实就是凯恩斯“半通货膨胀”的幻影。中国经济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才能培育良性预期的循环。
收稿日期:2000—01—02
作者介绍:刘志阳(1975—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8级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范文二: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
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
摘 要: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进一步了解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通论》 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思想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奠定了凯恩斯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并与亚当·斯密一道为后人所敬仰。在《通论》中,凯恩斯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全面挑战和批判,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从而解决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体系,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早年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而导致经济崩溃的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促使凯恩斯由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转向研究如何防止经济危机和挽救资本主义,这也促使他放弃了经济自由放任的传统观点,转而支持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通论》的出版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防止经济危机与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从而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
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通论》共分为五编。第一编为引论,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凯恩斯对《通论》的“通”做了解释,“这一命名的目的在于使我的论点和结论能与古典学派对同一问题的论点和结论加以对照”①,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有两个,其中第一个是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而第二个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凯恩斯在本编中还对有效需求原理作出了解释,所谓有效需求即是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交时的总需求值。第二编为定义与观念。在该编中,凯恩斯解释了单位选择以及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还给出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并得出了投资与储蓄相等这样一个关系。第三编与第四编分别是消费倾向于与投资诱导,而第五编凯恩斯为我们阐释了货币工资与价格,第六编是概述,作为最后的章节,凯恩斯略论了经济周期、重商主义以及消费不足论。接下来将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作简要的整理与归纳。
(一)就业理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纪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萨伊定律的破产。此次经济危机导致经济持续萧条,失业异常严重,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对该种情况作出解释并执行相应的政策了。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的概率,他认为充分就业的具体意义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他还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他要求实现的目标就是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是生产资源(人力、物力)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量。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净化剂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注: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第7页
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
市场中出现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凯恩斯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充分就业不外乎是社会的某一就业量,超过这点,即有效需求再增加时, 产量和就业量就不再增加。也就是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总是在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即低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水平时实现其稳定的均衡。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使得资本主义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政府制定干预经济的措施提供两理论依据。他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利息论
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利息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无疑也是前所未有。凯恩斯利息理论是凯恩斯在批判传统利息论的基础上创造的独树一帜的理论。凯恩斯阐明了货币量在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消费边际倾向、收入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左右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破除了新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和“两分法”,真正把货币理论与生产理论融为一体。他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用于实际的宏观经济调控,为现代利率政策的实践奠定了一般的理论基础,是二战后许多市场体制国家利用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凯恩斯的利息论中,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其中货币的供给是由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而货币需求则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在《通论》中,凯恩斯对流动性偏好的解释是“用此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愿意以货币形式加以保存的其资产的价值”①,前者是现在宏观经济学所普遍采用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也是在凯恩斯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对流动性偏好进行了分类,分别是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又可以细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
从以上四种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关于货币需求的一个函数公式,即L=L1(Y)+L2(r ),其中L 1(Y )是由于收入动机、业务动机和谨慎动机这三者引起的全社会对货币的需求,该函数取决于收入Y ,而L 2(r)则取决于利息率r ,且凯恩斯认为r 与L 2(r )是呈现相反关系的,当投机所带来的利益大于由利息率带来的收入时,人们就会在手中留有现款进行投资活动。在对流动性偏好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凯恩斯提到了流动陷阱这样一个概念,流动性偏好陷阱即是指当利息率r 较低时,人们会认为为了投机而持有现款的代价已经微不足道了,此时人们此时会持有大量的现款在手中,但也不会进行投机活动,因为在该种状态下,投机活动只会让人们蒙受损失。当流动性偏好陷阱出现时,凯恩斯认为即使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效果也不会太大。
凯恩斯利息理论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 而且它的一些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实际意义。
(三)消费理论
决定国民收入的两个要素包括投资与消费,而在《通论》的第三编中,凯恩斯就为我们介绍了消费倾向。 注: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第169页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可以用函数进行表示,即C=a+bY,其中C 就代表消费者的当期消费,而Y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a 代表的是消费者的自发消费,b 是消费者的边际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揭示使推翻萨伊定理有了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即供给会自行创造其需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增减不如收入增减之甚从而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克服了理论观念上的障碍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即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从而为他的整个就业理论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同时几乎所有解决需求不足增加就业的办法都与消费有关由此也可见消费理论在其整体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消费理论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通过边际消费倾向的揭示建立了乘数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其波动的幅度比收入的波动幅度较小从而说明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投资波动引起的另外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出致使乘数可以计算乘数k =1/1-边际消费倾向这为进一步分析增长周期理论提供了定量工具。凯恩斯的边际消费理论由三个假说组成。假说1: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1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数量)大于0但小于1。该假说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收入增加,消费与储蓄都会增加,不会全部用于消费或者储蓄。假说2: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除以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这个假说说明,对于穷人来说,平均消费倾向更高。因为我们要生存,总有一些消费是必须的。穷人收入低,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占其收入比重就高,而富人在购买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后还剩余很多钱,这些剩余的钱可能会用于储蓄。我们也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亦即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越买越没有意思,不如不买了,存起来算了。从这点来看,要促进消费,增加穷人的收入比增加富人收入更有效。假说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认为,储蓄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利率的调节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利率高,居民就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降低利率则可以促进消费增加。而凯恩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要促进消费,最根本的措施是增加居民的收入。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成为战后主流的经济学流派并对各国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凯恩斯消费理论前两项内容指出经济政策应该由重视生产转为促进消费,后一项内容则指出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有效方法。[2]
二.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是在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西方经济极度危难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在西方经济思想领域中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在经济危机的病因诊断上,由外因论向内因论转变;二是在西方经济营运机制上,由自由经营论向政府干预论转变。它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是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政府一般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来解除的。到垄断资本统治阶段,直到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以前,国家对经济危机仍然主要奉行不干预的政策,自由放任的传统理论仍然占统治地位。传统自由经营论是以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为代表的。它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机理,即市场机制自动调整促使经济趋于均衡的理论。它被进而推演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把它描绘成十全十美。这一理论直接主宰着西方市场经济思想。二是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即“供给=需求”,不论供给(生产) 高达什么水平,都不愁在市场需求方面没有销路。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的根源或原因方面, 凯恩斯的研究重点从外因论寻求有规律的外部冲突,进而转移到内因论寻求经济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解释“繁荣内部何以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即经济高涨何以必然会要转趋萧条的内在因素。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病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人的决定因素入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这样,包含在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内因型经济危机理论,由凯恩斯创建出了。一方面,提供了综合的国民收人决定模型, 包括消费、投资、货币、利息、政府等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均会引起国民收人的变化。因此, 它把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家各种外因型经济危机学说所包含的差不多所有的因素,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都纳人这一独特的庞大统一体系之中。另一方面, 随着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建立,以及“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强调和确认,引起周期波动的内因论和外因论也就可以统一了。
凯恩斯《就业通论》的主旨在于以30年代西方世界大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倡导政府干预论新经济思潮,编制以赤字财政政策为主轴的需求管理方案,实行强劲有力的政府干预和调节,抢救陷于极端危殆困境而不能自拔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企图进而长期消除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永葆尽善尽美的“乐观世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的复苏已经无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了,直到凯恩斯《通论》的出现,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习惯,政府干预经济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出萧条,实现经济的复苏。
三.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经济环境较西方国家更为复杂,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市场僵化,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但是有许多长久形成的格局难以在短期内转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文将以凯恩斯的就业论结合我国的就业实情进行讨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使得资本主义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政府制定干预经济的措施提供两理论依据。他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如我国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失业问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凯恩斯就业理论对于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并且由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结构性失业在我国的失业问题中变得尤其明显。结构性失业主要存在于这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要素不断地更新配置,一些传统的过时的产业部门,逐渐衰落,甚至被淘汰,这些部门中必然会有一些劳动者成为失业者。另外因为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一此经营不善的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企业职工就会因为裁员或企业倒闭而失业。
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根据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来看,通过政府干预解决非自愿失业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刺激消费; 一是增加投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增加,在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而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入手。一方面, 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公共投资项目,刺激社会的投资需求,带动社会投资。社会投资扩大,必然需要的劳动力就会增加,从而能够间接促进就业。扩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建立和完善就业教育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劳动力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加快的新资本形成速度。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劳动力技能教育的前沿研究、在岗培训指导和后备劳动力的技能教育,缩小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这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又可推动经济总量的增加。对下岗职工创业和自谋职业规定具体减免税费的政策,切实将各种优惠税费政策落实到位,对扩大就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继续推广农业税减免的政策,极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农民的消费。[3]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一些金融货币政策,保持利率的稳定,给企业和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信心。政府采取一些优惠措施来鼓励增加投资来增加就业量,扩大有效需求,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解决我国失业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推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一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国资木改造国有企业;一是引进国外高科技产业. 不仅引进高科技的制造业,还要引进高科技的服务业,刺激投资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西方经济体制是截然不同的,我国的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所以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完全照搬西方的就业理论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靠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
凯恩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凯恩斯理论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灵活应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唐丽婷. 凯恩斯消费理论与中国经济稳增长对策分析.[J]经济理论.2012年9月
[3]赵红、丁鸿雁. 西方失业理论和就业对策给我们的启示.[J]探索与研究,2001年
[4]高鸿业. 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范文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经济观察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陈啸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拟对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作一个概述,然后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
基本经济思想作一些梳理,结合凯恩斯的
政府干预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作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政府干预
一
,生产过剩与"凯恩斯主义"的兴盛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名着—— (僦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河.任何理 论的提出都存在着其既定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最初起源于 二十年代的英国,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对英国现 实的切实研究,凯恩斯敏锐地认识到,社会时代已经发生了重 大变化.他于1926年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书,竭力 证明借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和信贷的调节,可以消除失业和生 产过剩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 条.空前的危机使"反自由放任"的凯恩斯主义学说立刻受到高 度重视被当成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大胆地 引入实践.凯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一系列关于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与措施,整理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主张结合危机中的实际作了进, 步理论上的系统阐述,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他要求
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寻求一条新 的道路,既可避免社会主义,又能避免经济的彻底崩溃. 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经济思想
奥森铁律指出只有遭遇重大冲击之后一个国家才会开始 真正的改革.布赖恩?斯诺登在概代宏观经济学指南》总结到: 自从凯恩斯发表(t通论》以来,国外一大批学者对凯恩斯宏观经 济理论的解读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些解读当中,我们可以归纳 出三种主要的解释方法:"水流"解释法:"原教旨主义者"的阐 释;修正的一般均衡分析法."水流"解释法是凯恩斯的正统解 释,创始人是希克斯,莫迪利亚尼,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汉森.在 这种分析法中,Is——LM模型构成了理论化的骨架. "原教旨主义者"的阐释认为,基于不确定性的不稳定预期 的影响是凯恩斯着作的关键特征.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包括乔 治.沙克尔和琼.罗宾逊.受帕廷金的影响,克洛尔和莱荣霍夫 德发展了一种与瓦尔拉斯路线一致的修正的一般均衡分析法, 以解决在没有虚构的"拍卖者"的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协调 问题.西方学者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不断 创新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过程.西方学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 来研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断推动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学 术界的发展.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中开始被重视,被实践, 10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
虽然从长远看,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开启了一个资本主义改革 时代的到来,凯恩斯本人也曾多次这样声明.
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即是"有效需求理论",消费是 一
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的目的,唯一的对象,就业机会必受总需 求量的限制,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凯恩斯认为有效 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时的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 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有效需求是由"消费倾向","资本边
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与货币数量决定 的,在货币供应量是既定的前提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 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以及流动性偏好的作 用,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进一步引起大量失业. 凯恩斯把增加和稳定就业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稳定投资,还不能 把投资完全委托私人资本家去自由放任地进行,还必须实行 "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政府来总揽.国家总揽投资势必需要大 量资金,国家如何获得这笔钱?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举债 支出",即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对于如何实现就业均衡的问题, 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及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主张的针对目标是 生产过剩危机,其思想在客观上恰恰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相吻合,其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 三,凯恩斯经济学的政府干预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卷土重来,救还是不救,这是让美国政府成为最 后拯救者的最后机会,增加基础设施开支这一条措施与凯恩斯 理论正好契合.在经济危机时刻,政府往往扮演以救世主的角 色,力挽经济,所谓共患难,然而一段经济复苏进而转入繁荣时 期,政府如若没有任何的角色转变,继续对经济指手画脚,不绝 于耳的责难与非议就会接踵而来,政府不得不陷入一个尴尬的 境地,所谓非富贵.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商品和服务的输. 出,通常包括4个成分:消费,投资,净出口及政府采购. 帕累托改善中指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即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这毕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事实中更多的应用卡尔多改善 即新政策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还能够通过某种机制 来补偿受损集团.在政府与私人消费的这场博弈中,博弈主体 的公平性,政府角色的扮演,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美]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范文四: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对中
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意义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吴珏玲 211135, 内容摘要:
宏观经济学理论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然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是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体社会的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包括国民经济运行方式、运行状况、运行规律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等。
凯恩斯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在此之中凯恩斯的整个宏观经济分析核心便是国民收入的理论:他的分析主要侧重于总需求分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他的这种经济理论:
凯恩斯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
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水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币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一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
凯恩斯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它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着眼
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虽然受到了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学派的抨击~但他的弟子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凯恩斯主义仍然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应该指出~凯恩斯主义虽然从本质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首先是属于市场经济的宏观理论~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面临一些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宏观经济问题~如劳动就业、通货膨胀、国民经济稳定和增长等。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们在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直到最近~有同志还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原则上不适用于我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面临一些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宏观经济问题~如劳动就业、通货膨胀、国民经济稳定和增长等。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们在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直到最近~有同志还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原则上不适用于我国。 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首先是从公有产权的基本矛盾出发~设定其经济模型:
公有产权,计划者,国家,政府
公有制经济国家,计划者,政府
然后分别从总需求、总供给、总供求缺口及经济周期等角度展开分析:1.总需求具有扩张的内在机制。首先~从消费需求来看~收入分配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导致 国民收入的货币增广~从而引起总需
求规模的扩大,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地方拥有实际货币发行权及公有制固有的普通公益决策与具体决策人私人利益的矛盾~必 然会推进投资膨胀~而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供给方不独立于货币需求方~货币本身可以成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竞争的工具~总需求规模是在各种利益矛盾中膨胀的~出 于同样的理由~货币也正是在利益矛盾中越发越多的。2.实际总供给长期偏离于经济潜在总供给。首先将潜在总供给区分为技术潜在总供给和经济潜在总供给~为 把制度因素引入宏观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劳动努力程度、资本有效程度及创新程度内生化的供给函数~然后分别考察了劳动努力程度递减、资本利用效率与配 臵效率、创新激励不足、创新空间狭小、甚至存在大量非生产性反创新行为~从而对实际总供给持续地长期单向偏离于经济潜在总供给给出了制度解说。3.总需求 的扩张与总供给的低效率的合力必然形成总供求的缺口~这一缺口的弥合~在固定价格条件下~就表现为被迫储蓄和短缺~在市场价格条件下~就表现为通货膨胀。 4.在公有制条件下~经济增长不受需求的限制~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过度增长~而过度增长又加剧短缺~从而出现“过热常态”。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发生经济 波动或循环~那么它一定以总需求膨胀始而以经济调整终~并且~引起短缺、过度增长和比例失调的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同样成为经济调整的阻力。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只讨论了分权化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宏观运行~而未 考察二元混合体制下的经济问题。它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 长、高通胀提供了合理的解说~却无法说明其中的高失业现象。
于是~樊纲、张曙光、王利民等又从体制转轨和制度变迁过程入手~分析了双轨体制条件下中国宏观 经济波动的特点~考察了“二元混合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变量的机理及特征~并提出了“双轨调控”的新思路。樊纲沿着这一路役~进而探讨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宏观经济效 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制度因素在其经济模型中内生化的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施: 1~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本次宏观调控仍然是处于短缺时代的宏观调控,大量运用行政手段,缺乏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另外,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尝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由于没有经验,不够坚定,加上受当时比较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思潮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相机抉择”政策~政策变化过快调整过于频繁,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效果来看,当时的经济波动比较大,调控效果不太理想。 2~1998-2003年:首次应对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启动国内需求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针对具体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既定政策;二是注重运用
各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形成合力;三是政策搭配之间存在矛盾,减弱了合力~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姿态和取向上应当是统一有效的。但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侧重于增发国债与增加支出,在税收方面执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增税政策,对经济具有潜在的长期慢性紧缩影响,与扩大内需的目标相矛盾。
3(~2004-2007年:宏观调控经验日益丰富,以灵活的“双稳健政策”应对新形势,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经验成果: 1~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2~加强形势研究分析和预测,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A、 科学预测,及早动手,在调控时机选择上注意把握提前量,使宏
观调控越来越体现出应有的前瞻性
B、 完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3~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排序和政策重心,注意最终目标与中间目标兼顾,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做到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短期措施与中长期措施相搭配
A、 在宏观调控目标上,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与社会和谐,既注重内部均衡,又注重对外均衡
B、 在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上,注意最终目标与中间目标的协调兼顾,
既注重总量调节,又注重结构优化
C、 在宏观调控的重点上,注意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短期措
施和中长期措施并重,标本兼治
4~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调控工具和手段组合,在充分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常规经济手段的同时,注意适当运用行政和法律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并注意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深化改革相结合
A、 在继续协调搭配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注意财政货币政策
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应有作用财
政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工具,各自在不同的
领域和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为了发挥宏
观政策的整体作用,二者的协调配合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
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我们在继续协调搭配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
同时,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注意财政~货币政策与产
业政策。贸易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应有作用。 B、 宏观调控与微观管制相结合,注意发挥行政?法律等手段的辅助
作用和协同效应
C、 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探索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5~不断改进调控方式,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渐进式的“微调”“预调”,提高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应变性,保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樊纲主 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
年
2~ 樊纲、张曙光、王利民:《双轨过渡与“双轨调控”——改革以
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点与 对策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
第10、11期。
3~ 张曙光:《改革的累积效应和一致性稳定政策选择》~《经济研究》
1997年第9期。
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 1期。
范文五:浅谈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09国贸(3)班
姓名:沈凤芹
学号:2009220115
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则由兴起到鼎盛,在较长时期内,其也对我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深刻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内外失衡格局:内部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外部失衡则以双顺差为特征。如何正确地借鉴凯恩斯理论来指导我国政府行为则有着重
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 宏观经济 政府调控
一、关于凯恩斯理论的概述
1、 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其著名的《国富论》以来,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本主义经济搅得沸沸扬扬,一度曾显得“光彩照人”。西方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吹捧为一个“理想的社会”。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其理论体系中所假设的某些重要前提已经行不通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在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世界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员大量失业的社会背景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凯恩斯主义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2、凯恩斯的基本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认为社会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提出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干预和调节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达到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目的。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者把目光盯住总需求方,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手段,影响总需求,进而达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一般而言,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是不足的,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贴现率、贴现条件,降低准备金率等手段达到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总需求的目的。通过政府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尤其是增加政府投资着手。总的来说,政府尽可能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意识地实行“逆对经济风向的调整”,从而保证宏观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二、从凯恩斯理论角度看我国宏观调空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严重的内外失衡格局。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依然偏快,价格上涨仍然较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从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状况可以看出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是适用于中国现状的。
1、我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1)投资过热,投资结构失衡。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固定资产的投资热,对于我国的物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短短几年我国的房价已经上涨的比较高,自2003年以来, 我国的房屋销售价格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另一方面,我国高能耗产业投资过热,资源浪费严重。再者,最近几年我国宣起了抄股热,消费者盲目投资抄股。另外,我国的投资消费失衡。
(2)货币信贷增速较快,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
(3)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
2、外部经济失衡。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快。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虽然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三、凯恩斯理论对中国宏观调控的影响
1、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正确指导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短缺经济”。在那时,几乎是生产什么,就可售出什么,就可以赚钱,经济一片繁荣。然而,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90年代,情况发生了根本逆转,需求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前提下,按照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的原则,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亦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即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运用紧缩的经济政策以抑制总需求,在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以在宏观上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凯恩斯理论在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中运用的局限性
尽管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宏观调控中应用都已积累了丰富夫的经验,但是凯恩斯理论在中国并未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效果明显。2007年以来,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紧缩货币政策同样出现并正在加剧出现的调控初期物价不降反升的现象。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失效、中国落入“流动性陷阱”的论调时见报端。凯恩斯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运用的局限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设之中,无法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同样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础上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经济为基础,民间有大量的资金,中国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民间资金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多,而且大多数资金存在国家银行中,已为政府所用。中国的企业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企业为主,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身后有国家银行作靠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解雇工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于现实的国情仍不能。在中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企不分的问题依旧存在,官员和企业因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监管和把关上的漏洞,使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难以避免。
(2)扩张的经济政策容易引发泡沫经济甚至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扩张政策不仅效果不显著,而且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把扩大内需视为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的政策,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 的增长。这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此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时滞,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财政政策内部时滞长、外部短,货币政策外部时滞长、内部时滞短。
(3)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困难
这些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国连续大幅度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巨额资金流动性,其结果却是不断高起的CPI 指数甚至呈不断加剧之势;严把土地闸门,调控房地产市场,其结果却是一轮接着一轮的房价上涨,以及依然我行我素的较快的投资增速;降低出口退税,仍然是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快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加快升值,带来的仍然是系列的贸易摩擦和大量热。
显然,中国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麻烦,麻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二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依然怀抱着凯恩斯主义这根救命稻草,并极力鼓动政府的“有形之手”无处不在。
三、正确借鉴凯恩斯理论来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调几点建议
如前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在西方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单一经济结构下着眼于总需求进行的总量调节政策。在我国这种调节短期也会对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产生较强的影响,但受制度及经济结构的制约,简单照搬凯恩斯的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或许凯恩斯的“有形之手”干净利落,会有立竿见影效果,但如果中国政府不在居民、国家、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大动干戈,如果不缩短政府伸的过长的“有形之手”,结果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1、 注意深化财政、金融等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市场体制的建立和二元结构的调整,为宏观经济调控构筑稳定的框架,营造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良好基础。
2、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时,强调宏观调控必须适时适度。
3、审慎灵活,积极应对复杂局面,认清需求模式,找准政策作用点。
4、实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从理论上看, 控制总需求,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而财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有限的。另一方面,目前的财政的现状决定了不太可能通过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从总的方面看,我国近几年的财政政策属于稳健型的政策,标志就是以前几年相比,压缩了国债发行规模和赤字规模。
5、调整财政政策。应该充分利用财政收入比较好的环境,进一步减少财政投资的力度,同时加大支出结构调整,更加积极推进社保体系和支农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公益性服务。
6、扩大内需,改善投资结。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要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继续巩固和强化农业,优化和提升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7、加强节能和生态保护。在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通过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增加政府和企业对节能环保的投入,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8、审慎灵活,积极应对复杂局面。
9、认清需求模式,找准政策作用点。
10、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
全球已经真正进入了系统经济时代,各经济体构成了全球经济系统,无疑这个系统是有边界的,各大经济体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同时,试图脱离全球经济系统获得快速发展的行动,都可能将全球经济系统推向崩溃的边缘。事实上,我们已经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凯恩斯主义的局部和短期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把世界各国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各国已不可能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各自为战。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也要尽量求同存异,仅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也要保证世界经济利益。从历史看,中美两国由于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差异,货币政策调整一向是不同步的,货币政策态势与取向最终取决于当时所在经济体的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凯恩斯分析的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以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从市场、供给、需求多角度考虑,并与深化经济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凯恩斯陷阱”与中国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