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探析
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探析
张传忠
(黄冈师 范 学院 政法 学院 , 湖北 黄 州 438000)
2012
第 ·8期 太 原 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总第 133期
[摘要]当前, 我 国 正处于转型 期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市 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 国 生产力
的发展, 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表现在社会道 德 领域就是社会公 德 缺失。社会 、 学 校和 家 庭都对当代青年公 德 中存在的不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有对当代青年社会公 德 缺失的 原 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才 能对 其 公 德 意识 的 养成提供卓 有 成效 的 策略 。 [关键词 ]青年 ; 公 德 缺失 ; 个人 主义 ; 功利 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 8-0001-03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 根据共同生活的客 观需要和历史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 社会中每个成员 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 但在现实生活中, 仍存在部分 青年社会公德缺失现象,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 求有一定的差距 。 那么, 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是什么呢?
一 、 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境是青年个体成长发展的土壤, 社会环境对 当代青年公德意识的影响不容小觑 。 传统观念 、 新的社 会思潮和社会现实无一不对当代青年人生观 、 价值观产 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一 ) 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受长期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 形成了 以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内容为特征的道德文化 现象 。 传统的 “ 仁爱 ” 主要是围绕 “ 亲亲 ” 、 “ 尊尊 ” 原 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 。 同时, “ 家 ” 是排在 “ 国 ” 和 “ 天下 ” 之先的 。 可见, 传统道德是 在确立先个人后社会 、 重私德轻公德的关系之上展开 的 。 梁启超也曾指出:“ 旧伦理所重者, 则一私人对于一 私人之事也 。 ” “ 我国国民所缺者, 公德其一端也 。 ” 在 传统道德的长期影响下, 人们常常在面对与自己没有关 系的人时才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但却能在熟人圈子中做 到文明礼貌 、 诚实守信, 甚至放弃大原则, 为朋友两肋插 刀 。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 种 “ 差序格局 ” , 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社 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传统的中国人, 没有真 正进入日常公共生活领域, 对公共生活的准则也极为陌 生 。 现在的中国, 传统的 “ 熟人圈 ” 思想仍然在某种程度 上影响着人们公德意识的形成, 处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年 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结成所谓的小团体 。
在当代青年中, 熟人之间比较常见的是哥们 、 姐们 义气, 讲的是肝胆相照 、 两肋插刀; 而当他们与陌生人相 处时, 连起码的社会公德要求都做不到, 取而代之的只 有冷漠与歧视 。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 重 现实 、 讲效益等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 。 大学生是社会群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务实风气的熏陶 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在, 逐渐转向讲求实际, 追求实效, 重视实用知识和能力, 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 利益 。 客观地说, 相对于以前鄙视名利的传统价值观, 这 确实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
但是对物质追求过于泛滥, 则会严重侵蚀人们的道 德堤坝 。 追逐金钱的活动, 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 民参与 、 来势汹汹的金钱潮; 对金钱意义的张扬, 也从来 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 。 一些青年 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 过分重视物质利益 、 夸大金钱的 作用 。 部分青年的道德天平在 “ 求利 ” 的引导下倾向于 自身物质利益的满足, 把物质或者说金钱作为衡量一个 人价值的标准, 甚至部分人存在对物质利益 、 金钱不加 掩饰的追求 。 作为当代青年主体的大学生, 在择业观上, 也不是考虑发挥自己的专长, 而是特别注重单位的经济 效益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过去的大学生愿意到边疆去, 到基层去,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而当代大学生渴望到国 外去, 到大城市去, 到外资企业去, 到挣钱最多的地方 去 。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当代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利 益 、 缺乏精神追求的现实 。
(三) 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 古往今来, 中国从来都不缺为国家抛头颅 、 洒热血 的仁人志士, 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今天, 同样需要青年 人的真诚付出和无私奉献 。 而在社会转型期, 西方个人 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和国家观念日 趋淡化 。
与传统的儒家观念相比, 个人主义突破我国传统的 道德说教, 在无限张扬个性的同时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尊 重, 这对青年人很具有吸引力 。 受此影响, 当代青年的国 家和民族意识逐渐式微, 而且这种影响正在有些青年人 身上表现出来 。
*基金项目:本文为 湖北 省教育厅人文项目课题 “ 当代大 学 生社会公 德 存在的 问题及 对 策 分析 ” 成果 之一, 项目编号:2011jytz 030
[特约论稿]
1··
范文二: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探析
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探析
摘 要:社会公德缺失影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公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探究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尤为重要。从政治层面看,社会公德缺失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传统政治文化抑制公德基因生长、权力腐败对社会公众具有很大的负面示范效应以及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制度供给不足为败德行为留下空间。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传统政治文化;权力腐败;制度供给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30-03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并特别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社会公德已成为关注热点,去年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曾引发一场大讨论。媒体记者和学界人士都纷纷刊文,抨击人心冷漠,反思社会失态,忧虑道德前景。不可否认,社会公德缺失已是一个客观存在,并一次次地刺痛国人的敏感神经,影响人们对社会公德的直观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念上的东西无非是对现实的反映。社会公德缺失已成为一个影响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社会问题。社会公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为了更好地开展社
会公德建设,必须探究其缺失的原因。本文试图剖析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
一、传统政治文化抑制社会公德基因生长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观念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不同于经济基础的急剧变迁,停留在人们意识深层的思想观念却变化缓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和历史沿袭性,阻碍着新时期的文化制度建设。正如诺斯所言:“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的并且是路径依赖的。” [1]通过考察后发现,传统社会中家族私德观念和臣民文化总体上抑制了公德基因生长,其历史遗留又使得当今的公德建设举步维艰。
1.传统政治文化基础:家族私德。家族伦理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基础,“家国一体”是传统专制政治的根本特征,“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国君犹如家长,百姓即是子民。通过血缘关系的连接,整个国家俨如一个大家族,臣民敬忠于君主,犹如子女孝敬于父母,这被称为“忠孝一体”。在我国古代,子女不孝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家长制”也成为封建国家的管理方式。古代文人更是从“家”出发,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以“家”“国”为出发点或是以“家”为基础而扩大到熟人圈里。除此之外,没有“家”“国”之外的公共道德观念。因此,家族伦理只能说是一种私德,而非公
德。
家族本位的政治文化伦理将人的思想意识局限于家族之内,以血缘深
浅、亲疏远近来衡量社会关系,这就直接导致传统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重视家族私德,而不能发展公共空间和公共道德。梁漱溟指出:“中国人因集团生活之缺乏,而缺乏公共观念,缺乏纪律习惯,缺乏组织能力,缺乏法治精神,一句话总括,缺乏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公德。其所以被人看作自私自利多半为此。” [2] 传统社会中“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观念致使“公”“私”相互对立,家庭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相连接。这种文化弊端,一直是有识之士批判的焦点。梁启超便曾批评国人不讲公德,一盘散沙而不知团结协作,并认为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3]因此,要救国家必须倡导社会公德,从而培育新公民,并在《新民说》中大声疾呼:“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4]
2.传统政治文化核心:臣民文化。臣民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从社会基础和民众心理角度而言的,除此之外,王权观念、人治思想、官本位意识也都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当然,这些也可以称为是臣民文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形式。公德基因难以生长,很大程度上也是臣民文化的影响所致,因为,公德基因所必须的几个条件,诸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都被臣民文化所阻断。
长久以来,“臣民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集中体现在思想顺从、意识被动、心理依附等方面。” [5]这是一种消极封闭的文化观念,“强调的是一种服从,臣民服从皇帝,农民服从地主,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少数人享有特权,而大多数只享有少部分权利,甚至根本无权。”[6]臣民们
也没有丝毫权利意识,他们在王权观念的笼罩下,胆小怕事,更担心牵涉外界事端而连累亲人(古代社会有“株连九族”的惩罚制度),心理上具有消极封闭性,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社会成员政治参与意识几乎为零”。[7]
相对于官僚地主阶级而言,老百姓遵循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封建礼制,这些政教礼俗决定了中国的国民性。[8]一切依附于他人,依赖“清官”,对“青天大老爷”有着强烈期盼。社会安宁、政治清明、赋税减轻是他们对国家和朝廷的希望。将政治看成纯属官府的事务,完全听任超常权力的控制,并无意识地将自身排斥于政治系统以外,在权力面前软弱无力。“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用一种带有迷信色彩和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体系”,“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9]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10]臣民意识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权利意识和自主观念的生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
二、公共权力腐败助长社会公德缺失 公共权力腐败,在现阶段语境下,主要指党政干部为攫取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1] 权力腐败是古往今来的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不同阶段,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改革开放之前的30余年,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加
上高强度的政治教化,各级党政干部大多都能保持革命时期艰苦朴素的作风,“官场”腐败并不严重。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传统体制瓦解,新的机制尚不完善,腐败现象迅速蔓延到“官场”的各个角落。我们常见媒体报道的诸多经济案件、上访事件、基层群体事件往往与政治腐败问题牵涉到一起。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2]现今,党员干部的腐败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并助长了社会公德缺失。
1.权力腐败是公德缺失的典型表现。随着商品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达到社会的良好运行,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趋近国家的善治理想,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增强。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党政干部依然是探索路上的急先锋,是一支在创新变革中的生力军,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整体上享有极高的公众关注度,其行为善恶,效果好坏,都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现实中,“当具有私益倾向的个人担任具有政府责任的职位时,有证据表明他们的信仰、观点和价值同政府和公众的道德观念是不一致的。也经常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会在政府中发现腐败和不道德的行为。”[13]作为公共权力的实际行使者,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涉及到公共权力的滥用,即违反了一定的价值原则和法律制度,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腐败行为就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且,权力腐败还不是一般性的违反道德,为了少数特权人的利益而损害公众的利益,比普通民众的败德行为更加严重,重者会损害到国家安全、个体生命,轻者也会涉及到钱财利益、尊严名誉。法制的不完善和有限性,致使许多腐败行为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来加以约束。在现行体制之下,腐败行为便更
具隐蔽性,从而对社会和群众的利益危害也更大,腐败官员甚至是借民生之名行腐败之实,诸多环节一时难以受到监控。不仅如此,腐败形式花样众多,“权钱交易”、“包养情妇”、“隐名参股”、“感情投资”等行为损坏党和政府形象,更加败坏社会风气。作为重要的社会行为主体,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是社会公德缺失的典型表现。
2.权力腐败具有负面示范效应。托马斯?戴伊认为“权力是社会体制中职位的标志,而不是某个人的标志,当人们在社会机构中占据权势地位和支配地位时,他们就有了权力,一旦他们占据这种地位,不管他们有所作为或无所作为,都对其他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14]权力腐败具有强大的负面示范效应。一方面,从党政干部层级系统看,上级“官员”腐败必然容易引起下级“官员”腐败,因为在现有的党政干部晋升机制中,下级人员的政治前途往往由其上级“官员”所决定,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个政府机构或机关部门,如果“一把手”腐败,违法缺德,滥用职权,那其管理下的人员也很难遵守既有制度原则,因此常见媒体报道的集体腐败案例,甚至还出现过河南省交通厅前后三任厅长“前腐后继”,[15]让人匪夷所思。另一方面,从党政干部与社会的关系看,由于行使公共权力,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尽管违反道德,但表面上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并拥有程序上的权威认可,而显得冠冕堂皇,给腐败行为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对社会公众的负面示范影响更为恶劣。例如在腐败“官员”违法批地的过程中,开发商得到的土地由于经过了政府审批程序,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并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自然就可以进入下一轮的商业运营,公众只是基于对政府权威文件的
认可,才购买开发商的房子,而不在乎此前过程中的“官场”腐败行为。久而久之,这样一种源于对公共权力的认可,转向了对合法外衣下的腐败行为的服从和敬畏,既显得无奈,又更具有现实的讽刺性,因为潜意识里人们已经无意识地接受这种“腐败文化”,甚至将之视为通用“潜规则”运用于其他社会交往行为之中,不讲原则、惟利是图,从而导致社会公德缺失。近些年来,接受调查的腐败“官员”级别之高、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其负面影响十分广泛,正如西方学者霍尔巴赫指出:“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政府那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16]
三、制度供给不足为败德行为留下空间
道德是一种内心的软约束,制度是一种外在的硬约束,而制度又常常体现于法律法规之上。“社会道德价值规范与法规都是有强制力的,法规就其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价值规范通过国家权力以一种公共意志的形式获得了强制力。”[17]一个公德良好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制度健全并能得到良好运行的社会。一个公德缺失的社会,也一定存在制度上的不足。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度供给。然而,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一切变迁对于中国而言仿佛都是“全新”的实践,不可能存在既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环境。因此,无论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还是政治方面的探索,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为败德行为留下空间。
1.经济方面的制度供给。经济社会领域内不道德的现象大量存在,行业垄断、商品欺诈、虚假广告、食品安全等问题频繁出现,有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经济行为不仅造成了市场运行混乱,而且还导致人们健康受损甚至
是生命危险。许多市场法则并没有建立起来,既有制度却因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适应新的市场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相应的制度建设却很滞后,这就为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空间。三鹿奶粉事件曾引发《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国家食品免检制度的终结。
在传统社会中不会出现、而是基于商品经济发展或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实践,由于缺乏科学准则的引导,也可能出现一些悖论: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无法受到法律制约,受到法律约束或制裁的行为又不符合人们道德观念要求。可见,法律和道德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里,科学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体系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基础,也是引导社会道德评价的刚性力量,而显得更加迫切。
由于立法经验不足,经济立法多是借鉴西方既有经验,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带有诸多的中国特色。比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不一样,由于各自背景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竞争不可能处于同一平台之上。当太多的诸如此类情况存在时,西方式的经济法律制度也就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执行难现象已普遍存在。这些不仅是法律的困境,更是制约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瓶颈。无法治经济,便无道德经济。
2.政治方面的制度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改革突飞猛进,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但是,时过境迁,僵化的政治体制不仅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为不道德的行为留下了大量空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执法无序、权钱交易等现象都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国会设有专门的道德委员会和公务犯罪处,其职能是对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的道德操守予以有效监督,凡违背道德法者,皆由道德委员会督促其主动辞职,凡违法者由公务犯罪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进行惩处。”[18]**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当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而变得越加复杂时,“官员”们的作用也愈加强大,新的制度法规没有出台,旧有的计划管理制度依然在发挥作用,虽然穿着合法外衣,但却行不合理不道德之事,曾经轰动一时的孙志刚案件就是典型。[20]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闫生金]
范文三: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7年第9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9,2007
9 Administration(VolNo(9of<第9卷第9期) journal="" liaoning="" college="" 道德建设="">第9卷第9期)>
当前我国社会公谯缺犬的辱目艮共对策
李艳春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本文以我国社套转型期的特点为背菁(从经济领域的规则导向、价值层面的意识定位、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对 [摘要] 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舟析。提出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重构社会舟德的对策。进而说明(要塑造理性、健康的公共精神+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套德意识。 [关键 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对策 词] [中圈分粪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9一0248一02 一、社会公德的内涵 落后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形成讲求实效、平等竞争、追求人生 价值、发扬科学民主精神等新的价值观念。这一新体制给我 的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诸多 公共生活规则,是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在 一系列道德规范。它建立在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以 我们社会生恬中,功利主义的倾向似乎越来越明显(人们越 公民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心理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来越偏重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功利出发来考虑是否遵守和履 能有效地规整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社会公德的建构( 行公德规范。这种以功利作为道德指向的做法,严重破坏了 不仅需要公德规范的确立和完善。更加需要使这些公德规范 社会公德。 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椿层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可、自觉默认 的公德精神。 2(正义感缺失导致公德建设在价值层面有违公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垒体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正义感是指社会成员对正义理念、 正义原则、正义制度的尊重以及在维护正义制度、做出正义 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汹盖了 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按照正义原则来采取有效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 行动的能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 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 新旧道德规范发生激烈冲突,人们的个体功利价值取向相对 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突出(群体利他价值取向受到歧视(人际交往中情感、友谊等 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因素不断弱化,而现宴功利因素不断加强。正义认知与正义 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质。也就是全民性(即它作托为严重脱节,在人们心中缺乏一种必要的正义感,惩恶扬 为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普遍性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它善的阻力很大,甚至出现“失德受益、守德受损”的反常局 对太多数成员是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社会成员使得制度正义、社会正义的贯彻实施失却了强大的内 面( 而言,反映的是个体的文明教养程度;对社会来说,反映的是力。导致社会公德在价值层面失效。正义感的缺失部动 社会整体的一般文明程度。社会公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上的失 已经危及 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社会公德的公职人员的失义已经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社会的形 义、政府 践行经由道德主体内心的积极认同,并且通过公民相互间的的失义,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矛盾(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可持续 象;经济上 行为、态度、习惯心理等形式表现出来。发展;社会生活上的失义(导致“道德罱坡”现象严重(出现了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将科学、文化、道德、良心世俗化的倾向。 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 接的社会主义思想 3(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公穗建设在规则导向上偏颇 道德体系,仅仅只是单纯的道德义愤或道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德拯救呼声是不能真正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的?重要的是认 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座需要不断开掘的精 真分析造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和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进 神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遘德思想始终处于中心地 而从制度层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宴 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种人佗观念(熏陶和培育了历史上 的道德根基。 位? 众多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和 二、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太面积缺失的原因 英雄才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阐 西1(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道德评价标准有违传统 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 追方典型的功利主义理沦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 求功利或利益是人行为的目的(道德不过是“求得埽大幸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加强社会公德建 福之术”,一切能够增进功利和效益的行动都是道德的a市 发挥传统道德的资源优势,形成新的道设要充分 场经济强烈地冲击着封闭保守、等级特权、小富即安等传统 德教育力量,建设具
[收稿日期]2007--04--25 [作者简介]李艳春(1980一),女,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敏行政管理々业碗士研究生 248 万方数据
2007年9月 se口(2007 李艳春:当前我冒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9第9卷第9期 V01(9(Nn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弘扬社会发展进步中 敬,由伦理美德维护(而在宗族或单位之外(鼯生人之间,则 彼此轻视蔑视,失礼失敬。这就是道德要求的内外之别。同 的现代文明,又要将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榍承接,将传 时(在现代社会中还存在着把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如团 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融入现代精神和公德建设体系并将其 体、家庭中应该遵守的美德作为人类道德生涟的根本内容的 内化为公民自觉地价值追求。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 倾向,丽对于人们在普遍性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社会公 的道德糟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建 德,如仁爱、侧隐、诚信、正直等等的宣传教育却呈现出弱化 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公民只注重私人空问的道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修养而忽视在公共领域的道德体现。公共道德的提升需 4(公众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社会主体公德意识淡漠 我国社会公德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起 要从公域和私域两个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公民学会保持自己 理性的文化身份(并带着它进A其他文化的社会生活(最码的规则意识或者是对规则的漠视。道德领域的“规则”,可 终 以理解为“规范”。“规则意识”或者“规则精神”,可以理解为 使每一个公民都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
身人格的基本修养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 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晓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精神支持。公共 为垒面提高整个杜会的社会公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 道德事实上就是一些规则,遵守公德就是遵守这些规则。在4(形成教育启发与社会协同的台力 基本规则意识。而我国由于历史上长期缺乏公德理念使得一般的市民缺乏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 在现代的城市社会中,由于人群的高度聚 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 集、人群的异质性较强、流动性大这样一些特点,所以要维护 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 城市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求市民都遵守共同的规则,这些 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由之路。在中 规则一般也就是一些社会公德。所以市民是否认同规则,是 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披视为“立政之本”、“立^之 否愿意遵守规则对于培养公德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 奉”、“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认为国家的 只有市民拥有较强规则意识(愿意去遵守规则(他们才可能 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现代市场经济就是 比较自觉的来遵守社会公德。 三、现阶段我国重构牡会公德的对策 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 l实现规则导向与道德遵守的共融 健康发展。因而,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公民
遭德教育。不断壮大社会公德维护者、监督者和惩戒者队 代 增强公众的规则意识,明确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加强现 伍。这支队伍包括政府的公务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 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首先,要克分发挥舆论作用, 体、志愿者和广大的群众。要在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社会公 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和增强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是道德中 德意识的教育,使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控制手段中属于软性控制的一 样力量,要发展维护社会公德的民间组织+使他们能够成为 种形式。其对于社会秩序的控制效果如何,这在很大程度上 监督社会公德履行的支持力量;要在公众中进行系统的社会 取决于公众的意识和社会评价,即是否形成了一种共识。所 公德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的主体力 以,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形成一种人人量。几股力量形成合力。就会推动社会公德的建设步伐。 重视和遵守社会规则的盎好氛围。其次,要从舆论上殳f清不 同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挥别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这 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的界限,提高公民的社会身份与道德 个意义上说,传统与现代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是(在我们目 角色转换的觉悟,使缺德者失去道德的保护(裸露在道德批 前所实存的“现代”社会里,方方面面都发生着迅疾而深刻的 判的锋芒之下,而使有德耆受到道德的庇护,能够伸张道德 变化(这些足以让我们感到现代社会的强烈“异质性”。从封 正义。 闭走向开放(从凝固走向流动,从狭小空闻走向广龋世界(现 2(推动美德弘扬与常德建设的同步 代社会的公民(越来越注重交往丰口联系,越来越需要公共领 从道德的律己难度和社会功能来看,现实道德有常德、 域和公共生活,也日益需要一套能够使人们平等、和谐、美好 美德、圣德层次之分。正直诚实、互尊互助、遵守公共秩序、 地生活在一起的社会公德。因而,社会公德建设与我们每一 爱护环境卫生等属于常德规范;仁慈博爱、助人为乐等属于 个个体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公共精神(公德意识的提升。这 美德范畴;而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则属于圣德或崇高道德 个民族才会在文明的征途上步步地迈进。? 范畴。其中,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亦即社会公 德。社参 会公德具有普遍适用性、公共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维 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涵盖了人与1盛昌东(《论社会公德建设》(《学术界》(1999 考文献 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个公民都有遵守的责任和【3) 2王海军(《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唯宴》义务。美德、圣德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对常德原则的强 (5) 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不应也不可能作为常ti999 化(对群体或社会最高利益的维护(不具有道德普遍性。因 3郭学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 德普及。但长《道德与文明》(2002(5) 育与宣传,却一味强凋圣德、 养》( 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忽视了社会公德教4蔡晓兰(《论转型社会期民众公德伦理与公民意识 美德(偏执于崇高,把一些美德、 养》(《理论导刊》,200517) 规律,在道德教育中循序渐培 圣德作为常德进行普及。在新的形势下t必须遵循道德建设 5辛向阳(《体制转型导致社会公德大面积缺失》(《中 进(克服“重美德、圣德”而“轻常 国青年报}2005(12) 德”的现象。 6刘智峰(《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强化公德意识与私德观念的共生
9月版 年 社会公德的缺失与社会公众只注重私人空问而忽视公[责任编辑:正元]共领域的道德体现密印相关。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以血 缘亲缘荚系为纽带(并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半径,由近及远、推 已及人。如在同宗同族或单位熟人之间(人们可以互尊互 249 万方数据
范文四:关于我国社会公德缺失原因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我国社会公德缺失原因的研究综述 作者:邢斌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公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日趋明显,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面对如此社会现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着手,探究根源以期找到公德缺失的真正原因。基于现有研究,概括总结了社会公德缺失的多种原因,并提出了以现代化为范式和从人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公德缺失原因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公德;私德;现代化;人学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40-02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公共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1]。亦可称之为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2]。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更加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愈加明显,已经成为体现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体现的是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反映的是为社会公民所需要和公认的公共生活规则。然而,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一路凯歌高调前进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的社会公德建设似乎并不乐观,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不仅伤害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也影响了我们的国际形象。
造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理论界也展开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
其一,从社会转型的客观变化着手,认为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由此引起了道德层面的失范。
道德失范在本质上可以依据引发因素的不同分为社会发展式道德失范和社会失控式道德失范。社会发展式道德失范是在社会转型而引发的相应在道德领域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社会道德的混乱,同时也可以看作是道德发展的契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社会公德缺失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发展式道德失范。该观点认为我国正面临着在社会结构方面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在经济体制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中,道德作为上层建筑,该领域的变革也是历史必然。传统道德遭遇现代化的颠覆和解构,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就是社会公德的缺失。同时,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区别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最明显的一点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和超越式发展,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发达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走过的路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似乎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社
范文五: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道德建设
? 当前 我国社会公德 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李艳春 (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 摘 要 ] 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为背景 ,从经济领域的规则导向 、价值层面的意识定位 、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对 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在我国社会现阶段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 。进而说明 ,要塑造理性 、健康的公共精神 ,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 。
社会公德 ;缺失 ;原因 ;对策 [ 关键词 ]
() 文章编号 ] 1008 —4053 200709 —0248 —02 [ [ 中图分类号 ] C912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有利于形成讲求实效 、平等竞争 、追求人生落后的价值观念 一 、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 ,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 价值 、发扬科学民主精神等新的价值观念 。这一新体制给我 的公共生活规则 ,是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但是 ,也带来了诸多 一系列道德规范 。它建立在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 ,以 的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看到 ,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 公民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心理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 , 我们社会生活中 ,功利主义的倾向似乎越来越明显 ,人们越 能有效地规整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 。社会公德的建构 , 来越偏重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功利出发来考虑是否遵守和履 不仅需要公德规范的确立和完善 ,更加需要使这些公德规范 行公德规范 。这种以功利作为道德指向的做法 ,严重破坏了 深入人心 ,内化为人们深层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可 、自觉默认 社会公德 。
的公德精神 。 2 . 正义感缺失导致公德建设在价值层面有违公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 社会公德 是全体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 ,正义感是指社会成员对正 义理念 、 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 ,涵盖了 正义原则 、正义制度的尊重以及在维护正义制度 、做出正义 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 ,公共 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按照正义原则来采取有效 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公德在维 行动的能力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 、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 , 护公众利益 、公共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 新旧道德规范发生激烈冲突 ,人们的个体功利价值取向相对 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 突出 ,群体利他价值取向受到歧视 ,人际交往中情感 、友谊等 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质 ,也就是全民性 , 即它作 因素不断弱化 ,而现实功利因素不断加强 。正义认知与正义 为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普遍性质 ,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 ,它 行为严重脱节 ,在人们心中缺乏一种必要的正义感 ,惩恶扬 对大多数成员是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对社会成员 善的阻力很大 ,甚至出现“失德受益 、守德受损”的反常局面 , 而言 ,反映的是个体的文明教养程度 ; 对社会来说 ,反映的是 使得制度正义 、社 会 正 义 的 贯 彻 实 施 失 却 了 强 大 的 内 部 动 社会整体的一般文明程度 。社会公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 力 ,导致社会公德在价值层面失效 。正义感的缺失已经危及 着历史的发展 ,越来越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社会公德的 我国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治上的失义 、政府 践行经由道德主体内心的积极认同 ,并且通过公民相互间的 公职人员的失义已经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社会的形象 ; 经济上 行为 、态度 、习惯心理等形式表现出来 。 的失义 ,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可持续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发展 ;社会生活上的失义 ,导致“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出现了 应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 将科学 、文化 、道德 、良心世俗化的倾向 。 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仅仅只是单纯的道德义愤或道 3 . 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公德建设在规则导向上偏颇 德拯救呼声是不能真正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 ,重要的是认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 真分析造成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和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 ,进 煌灿烂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座需要不断开掘的精 而从制度层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 神宝库 。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 的道德根基 。 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这种人伦观念 ,熏陶和培育了历史上
二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大面积缺失的原因 众多公而忘私 、舍生取义 、品格高尚 、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和
1 . 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道德评价标准有违传统 英雄才俊 ,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使中国成为闻
西方典型的功利主义理论认为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 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
德理念 追求功利或利益是人行为的目的 ,道德不过是“求得最大幸 ,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 福之术”,一切能够增进功利和 效益的行动都是道德的 。市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充分 场经济强烈地冲击着封闭保守 、等级特权 、小富即安等传统 发挥传统道德的资源优势 ,形成新的道德教育力量 ,建设具
?[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25
[ 作者简介 ] 李艳春 ( 1980 - ) ,女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4 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248
Sep . 2007 2007 年 9 月 李艳春 :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 9 卷第 9 期 Vol . 9 . No . 9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既要弘扬社会发展进步中敬 ,由伦理美德维护 ,而在宗族或单位之外 ,陌生人之间 ,则 的现代文明 ,又要将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 , 将传 彼此轻视蔑视 ,失礼失敬 。这就是道德要求的内外之别 。同 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 ,融入现代精神和公德建设体系并将其 时 ,在现代社 会 中 还 存 在 着 把 在 某 些 特 殊 性 人 际 关 系 如 团 内化为公民自觉地价值追求 。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 体 、家庭中应该遵守的美德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内容的 的道德精髓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加强公民道德建 倾向 ,而对于 人 们 在 普 遍 性 人 际 关 系 中 应 该 遵 守 的 社 会 公 设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德 ,如仁爱 、恻隐 、诚信 、正直等等的宣传教育却呈现出弱化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公民只注重私人空间的道
4 . 公众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社会主体公德意识淡漠 德修养而忽视在公共领域的道德体现 。公共道德的提升需
我国社会公德出现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起 要从公域和私域两个角度出发 ,使每一个公民学会保持自己 码的规则意识或者是对规则的漠视 。道德领域的“规则”,可 理性的文化身份 ,并带着它进入其他文化的社会生活 ,最终 以理解为“规范”。“规则意识”或者“规则精神”,可以理解为 使每一个公民都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 、完善自 对规则或规范的知晓以及对规则或规范的精神支持 。公共 身人格的基本修养来付诸实践 ,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 , 道德事实上就是一些规则 ,遵守公德就是遵守这些规则 。在 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 我国由于历史上长期缺乏公德理念使得一般的市民缺乏最 4 . 形成教育启发与社会协同的合力 基本规则意识 。而在现代的城市社会中 ,由于人群的高度聚 党的十六届 三 中 全 会 明 确 提 出 : 建 立 健 全 社 会 信 用 体 集 、人群的异质性较强 、流动性大这样一些特点 ,所以要维护 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产权为基础 、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 城市的正常运转 ,就必须要求市民都遵守共同的规则 , 这些 制度 ,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 也是规范市场经济 规则一般也就是一些社会公德 。所以市民是否认同规则 ,是 秩序的治本之策 ,更是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中 否愿意遵守规则对于培养公德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 国传统儒家伦 理 中 , 诚 实 守 信 被 视 为“立 政 之本 ”、“立 人 之 只有市民拥有较强规则意识 ,愿意去遵守规则 ,他们才可能 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 ,民无信不立 ,认为国家的 比较自觉的来遵守社会公德 。 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
三 、现阶段我国重构社会公德的对策 信用经济 ,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 ,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
1 . 实现规则导向与道德遵守的共融 健康发展 。因而 ,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广泛开展公民
增强公众的规则意识 ,明确道德规范的内容 ,是 加强现 道德教育 。不 断 壮 大 社 会 公 德 维 护 者 、监 督 者 和 惩 戒 者 队 代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首先 ,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 伍 。这支队伍 包 括 政 府 的 公 务 员 、社 会 中 介 组 织 和 社 会 团 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和增强规则意识 。社会公德是道德中 体 、志愿者和广大的群众 。要在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社会公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控制手段中属于软性控制的一 德意识的教育 ,使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 种形式 。其对于社会秩序的控制效果如何 ,这在很大程度上 样力量 ;要发展维护社会公德的民间组织 , 使他们能够成为 取决于公众的意识和社会评价 ,即是否形成了一种共识 。所 监督社会公德履行的支持力量 ;要在公众中进行系统的社会 以 ,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 ,形成一种人人 公德意识的教育 ,使他们成为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的主体力 重视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氛围 。其次 ,要从舆论上划清不 量 。几股力量形成合力 ,就会推动社会公德的建设步伐 。 同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的界限 ,提高公民的社会身份与道德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挥别传统 、走向现代的过程 。从这 角色转换的觉悟 ,使缺德者失去道德的保护 ,裸露在道德批 个意义上说 ,传统与现代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是 ,在我们目 判的锋芒之下 ,而使有德者受到道德的庇护 ,能够伸张道德 前所实存的“现代”社会里 ,方方面面都发生着迅疾而深刻的 正义 。 变化 ,这些足以让我们感到现代社会的强烈“异质性”。从封
2 . 推动美德弘扬与常德建设的同步 闭走向开放 ,从凝固走向流动 ,从狭小空间走向广阔世界 ,现
从道德的律己难度和社会功能来看 ,现实道德有常德 、 代社会的公民 ,越来越注重交往和联系 , 越来越需要公共领 美德 、圣德层次之分 。正直诚实 、互尊互助 、遵守公共秩序 、 域和公共生活 ,也日益需要一套能够使人们平等 、和谐 、美好 爱护环境卫生等属于常德规范 ; 仁慈博爱 、助人为乐等属于 地生活在一起的社会公德 。因而 ,社会公德建设与我们每一 美德范畴 ;而忘我牺牲 、无私奉献等则属于圣德或崇高道德 个个体息息相关 ,只有全社会公共精神 ,公德意识的提升 ,这 范畴 。其中 ,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 ,亦即社会公 个民族才会在文明的征途上一步步地迈进 。 ? 德 。社会公德具有普遍适用性 、公共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维
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 ,涵盖了人与 参考文献
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每个公民都有遵守的责任和 ()1 盛昌东. 《 论社会公德建设》. 《 学术界》,1999 3 义务 。美德 、圣 德 的 社 会 功 能 主 要 体 现 为 对 常 德 原 则 的 强 2 王海军 .《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唯实》, 1999 化 ,对群体或社会最高利益的维护 ,不具有道德普遍性 。因 ()5
此 ,在一般情况下 ,它们不应也不可能作为常德普及 。但长 郭学贤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3 期以来 ,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忽视了社会公德教 ()《道德与文明》,2002 5
育与宣传 ,却一味强调圣德 、美德 ,偏执于崇高 ,把一些美德 、 蔡晓兰. 《 论转型社会期民众公德伦理与公民意识培 4 圣德作为常德进行普及 。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遵循道德建设 ()养》. 《 理论导刊》,2005 7
规律 ,在道德教育中循序渐进 , 克服“重美德 、圣德”而“轻常 辛向阳 《.体制转型导致社会公德大面积缺失》.《中 5 德”的现象 。 ()国青年报》2005 12
3 . 强化公德意识与私德观念的共生 刘智峰. 《 道德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9 年 6 社会公德的缺失与社会公众只注重私人空间而忽视公 9 月版
共领域的道德体现密切相关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以血 [ 责任编辑 :正元 ] 缘亲缘关系为纽带 ,并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半径 ,由近及远 、推
己及人 。如在 同 宗 同 族 或 单 位 熟 人 之 间 , 人 们 可 以 互 尊 互
249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