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李白《塞下曲》赏析
李白《塞下曲》赏析
李白《塞下曲》赏析
? 杂文参考 ? 李白《塞下曲》赏析 29--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 (7—762年),生于7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
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范文二:塞下曲赏析50字
李益《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唐)李益《塞下曲》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李益这首诗背后不只一个故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进士,授郑县尉,又任华州主簿,转侍御史。后出塞从军,入朔方、宁、幽州诸节度使幕中为从事。即所谓“三受末秩,五在兵间”。曾东游扬州。宪宗朝入为都官郎中,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散骑常侍、太子宾客等官。文宗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诗名早著,尤以边塞诗流传最广,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的七绝冠盖当世,与王昌龄媲美。代表作如《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当时广为传唱。这首《塞下曲》绝句历来为人称颂,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李益追慕古代英雄、渴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建功立业的情怀。然而,由于全诗用典,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这样的:伏波将军(马援)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归葬;定远侯(班超)何必要...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
1
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注) 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应是借代战车,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西北塞外胡族的栖息地。 第四句运用了唐代闻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战士人。”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篇二:塞下曲欣赏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
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
2
的句子是: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 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答]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 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2、凉州词?王之涣
(出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塞下曲赏析50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2)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D)(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
3、塞下曲?卢纶
3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
人联想。
(2)诗中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诗中表现“早春”的景物有:
桃花、萎蒿、芦芽(不可答“鸭子”、“江水”)。
(2)“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
作一点赏析。
[答] 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经上升, 告知春天已到。“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先知”的鸭
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 体,不仅扩大了诗的境
4
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答]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
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 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篇三:唐诗《塞下曲 其一》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解】: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矜:自鸣不凡。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5
【评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篇四:唐诗《塞下曲 其二》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黯黯:同“暗暗”;,、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6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篇五:【阅读欣赏+训练】《塞下曲》
1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主题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赏析
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
7
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1
8
范文三:塞下曲翻译赏析
《塞下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其一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其二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范文四:李白塞下曲诗赏析
以“极苍凉”衬“极雄壮”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欣赏
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学 朱立新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天山”,在今新疆,山上冬夏常年积雪,故又名雪山或白山。
?“折柳”,指《折杨柳歌辞》。
?“金鼓”,鸣金击鼓之省,古代鸣金为收兵信号,击鼓为进攻之号。“玉鞍”,军马之鞍。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直为”,径直为了之意。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乐府诗题,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该题之作多用来描写军旅边塞生涯,李白此诗也不例外。这首诗描写边塞战士军旅生活,揭示盛唐时期为国戍边的将士之精神面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两句极写边地苦寒荒凉景象,以渲染烘托戍边生活之艰苦。五月在内地已进入仲夏,而在边疆之天山,尚有雪可睹,天气苦寒,自可想见。仲夏五月尚可“无花”,其他三时,寒如之何,亦不言自现。所以,周啸天先生谓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柳”,指《折杨柳歌辞》。这两句承上之边地苦寒环境的描写,言只能在笛中听到《折杨柳歌辞》的曲调,而折杨柳的行动未见过,因为边地苦寒,从未看到过花明柳媚的春色。以上四句,主要写景,以浓重笔调,渲染
夸张边地艰苦环境,为以下写人物定基调。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揭示军中紧张的军旅生活。战士们天一破晓即投入战场,随着金鼓的节奏行动。晚上睡觉还须抱着马鞍以备任何紧急情况的发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金鼓”,鸣金击鼓之省,古代鸣金为收兵信号,击鼓为进攻之号。以“金鼓”概指战士随军纪行止的紧张生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表达战士为国杀敌靖边的愿望,用两汉傅介子之典。“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据《汉书 ? 傅介子传》,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出兵阻挡,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直为”,径直为了之意,语意决绝,颇不含糊。
本诗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地之苦寒,生活之艰难,军情之紧急,为人物活动勾勒出一派极苍凉的背景。最后两句,突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壮语,音情急变,然对照上文,方知前面所写,全为反面烘托之法。盛唐时代那种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于此显示得更加典型。
这结尾的雄壮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范文五:卢纶《塞下曲六首》赏析
卢纶《塞下曲》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诗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本诗又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原诗共为五言绝句六首。五绝由于“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诗人回旋余地较小~向称难作。卢纶《塞下曲》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 品读这一首《塞下曲》~可以深味卢诗的“陡发惊采~焕尔触目。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赏析一首】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
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赏析二首]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
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赏析三首】 这是其中第三首。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赏析四首] 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
凯旋。喝醉酒后还要和着金甲跳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此为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此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赏析五首] 这是其五。字面是描写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的情景~其实却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五
七言皆可~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但以卢纶的文才~却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通过描写出征、慑敌、遁敌、庆功、狩猎等场面~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的生灵活现~跃然纸上。末一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会有各种不同解释。本诗描述的应该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
调箭又呼鹰:调字似为调整的调。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注:打猎时~随从和普通小兵无箭可用~原因诸多。 俱闻出世能:双关。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四周马上响起赞叹他具有出世之能的溢美之词。直译似为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奔狐将迸雉:双关。奔狐~可以比喻骏马猎犬或将军本人的迅猛机灵。迸~惊跳逃窜的样子。直译可为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 扫尽古丘陵:这句必须连同上句。直译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寓意却似是赞扬将士们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畅快淋漓地赶跑了那些敢于窥伺侵犯边疆故土的蟊贼们。
[赏析六首] 这是唐朝诗人卢纶所作《塞下曲》中的一首。借物抒怀之作。“亭亭七叶贵”是作者以挺拔而立的七叶莲,又名七叶草~此种花木有“一茎直立~七叶轮生~一花独放”的特点,比喻自己~加上“荡荡一隅清”表示自己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后二句是说~有一天能功名得就的话,卢纶一生屡次科考不中,~也不借此沽名钓誉~表示淡看名利。
《送李端》 中唐 卢纶 五言律诗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解】 ?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韵译】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卢纶、李端~同列“大历十才子”~离乱伤别~故人情深。此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
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
[而又很有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