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1.周亚越(宁波大学法学院). 问责官员无序复出:一项制度视角的研究. (原载 《宁波大学学报》2012年4期,7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10:108-109
人大复印资料最新转载情况
1. 邓建平(宁波大学党委办公室).运用多学科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原载《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2.8.60-62).思想政治教育G2,2012.11
2. 汪祚军,李纾(宁波大学心理学系).不确定性决策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心理机制再探(原载《应
用心理学》.2012.1.24-31).心理学B4,2012.11范琳 刘振前(外语学院). 右脑语言功能研究
的进展. (原载《当代语言学》2012.3.272-285). 语言文字学 H1,2012.11
3. 郑曙光(社科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新政:金融创新的制度基础与法制化路径(原载《中国软科学》
2012.6:184-192).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F13,2012.10
4. 赵树功(人文与传媒学院).论乐府“趋”“送”与六朝文学“写送”说的关系(原载《文学评论》2012.4:
32-4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J2. 2012.11
5. 周炎(北京大学), 陈昆亭(宁波大学商学院). 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效果检验.(原
载《管理世界》,2012.6).国民经济管理F10,2012.10
6. 王瑞成(历史系).“权利外移”与晚清权利结构的演变(1855—1875).(原载《近代史研究》
2012.2.28.28~46).中国近代史K3,2012.8
7. 乐传永,马启鹏,卢美芬(成人教育研究所).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时
间.(原载《中国成人教育》,2012.6.8~12). 成人教育学刊G3,2012.9
8. 李斯令 校办 行政法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高校探索》(广州),2012.3.31~33 高等
教育 G4 2012.9
9. 张文鸯(学报编辑部).“浅阅读”时代编辑的坚守与应对(原载《出版科学》2012.2.29,31).出版业Z1,
2012.07
4. 何静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试探陈献章的自得之学--兼论陈献章与王阳明的关系 《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12.4.92~98,125 中国哲学 B5 2012.6
5. 李金潇,胡海刚 海运学院 基于B2C配送仓库货物的分类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管理》(哈尔滨)2012.2.104~107 物流信息管理 F14 2012.7
6.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俞立平)职教学院 元评价对提高科技评价质量的影响研究 《科学学研究》(京)2012.4.512~516 创新政策与管理 C31 2012.8
7. 刘晓斌 宁波大学职教学院商学院 我国公共管理中行政成本控制与政府效率提高---证债危机的警示 《企业研究》(长春)2012.10.4~7 管理科学 C3 2012.7
8. 伍鹏 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旅游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波)2012.1.76~80 管理科学 C3 2012.4
9. 周亚越,韩志明 (周亚越)法学院 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26 公共行政 D01 2012.2
10. 黄祖辉,高钰玲,邓启明 (邓启明)商学院 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的均衡---成员利益至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12.2.44~48 农业经济研究 F2 2012.8 11. 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 (熊德平,余新平)商学院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基于1982年
-2009年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中国软科学》(京)2011.10.36~45 农业经济研究 F2 2012.2 12. 冯铁山 教师教育学院 走向实践:教育学本体的回归与价值确认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12.4.3~6 教育学 G1 2012.8
13. 陈昆亭,周炎,龚六堂 (陈昆亭)商学院 短期经济波动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经济研究》(京)2012.1.42~56,79 理论经济学 F11 2012.4
14. 钱茂伟 历史系 中国史学史研究视角的转换 《学术月刊》(沪)2012.1.118~135 历史学 K1 2012.5 15. 庄永达 科技学院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济伦理探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0~13 体育 G8 2012.2
16. 张雷,丛湖平 (丛湖平)体育学院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体育科学》(京)2012.1.8~22,47 体育 G8 2012.5
17. 庄永达,陆亨伯 (庄永达)科技学院,(陆亨伯)体育学院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路径的障碍与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27~31 体育 G8 2012.6
18. 应建华,陆亨伯,刘遵嘉 (应建华)科技学院,(陆亨伯、刘遵嘉)体育学院 委托经营公共体育场馆监管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26~30 体育 G8 2012.8 19. 乐传永,汤海明,孙立新 (乐传永)成人教育学院 2011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成都)2012.1.9~15,40 成人教育学刊 G5 2012.4
20. 吴小鸥,石鸥(吴小鸥)教师教育学院 民初欧美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教科书的成型---基于商务印书馆1922年新学制教科书的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2.2.96~103 高等教育 G4 2012.6 21. 陈柏华,吴月文 教师教育学院 高中英语教材跨学科分析---以人教版必修模块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京)2012.4.49~55 中学外语教与学 G381 2012.7
22. 吴小鸥 教师教育学院 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基于中国百年教科书的几点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京)2012.2.62~68 教育学 G1 2012.6
23. 虞和平,陈君静 人文与传媒学院 1920年前后废督裁并运动中的商会与孙中山 《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12.3.109~117 中国现代史 K4 2012.8
24. 朱峰,项怡娴,王春晖 (项怡娴)人文与传媒学院 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及反思---基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类项目的分析 《旅游学刊》(京)2011.11.28~34 旅游管理 F9 2012.2
以下数据通过数据库检索补充而得,由于我馆未订购对应的纸本专辑,因此未能核对,仅供参考:
文献学术不端与学术不端检测的多学科解读
赵蔚
【专题名称】出版业
【专 题 号】Z1
【复印期号】2012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国出版》(京)2012年12期第44,47页
【英文标题】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Detection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权力外移”与晚清权力结构的演变(1855-1875) 王瑞成
【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
【专 题 号】K3
【复印期号】2012年08期
【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2年2期第28,46页 【英文标题】The "Outward Flow of Power"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te Qing Power Structure,
1855—1875
【作者简介】王瑞成,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wrc117@sina.com,宁波 315000
基于“惩防体系”的“廉政审计”研究
郭强华/谢正菊
【专题名称】审计文摘
【专 题 号】V3
【复印期号】2012年01期
【原文出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5期第571,575页
中小企业融资与创业投资问题研究
赵振宇
【专题名称】企业家信息
【专 题 号】X8
【复印期号】2012年05期
【作者简介】赵振宇,宁波大学法学院
审计制度创新与职务犯罪预防
郭强华/何珍珍
【专题名称】审计文摘
【专 题 号】V3
【复印期号】2012年06期
【原文出处】《审计与理财》(南昌)2012年1/2期第7,8/10,11页 【作者简介】郭强华,何珍珍,宁波大学商学院
美国数学教材例习题设置特点研究
——以美国CMP教材“因式分解”章节为例
齐思/邵光华
【专题名称】初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52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2011年10中期第66,68页 【作者简介】齐思,邵光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1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
——基于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 乐传永/王清强/孙立新
【专题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专 题 号】G53
【复印期号】2012年04期
【原文出处】《职教论坛》(南昌)2012年3期第20,25页
【作者简介】乐传永(1967-),男,湖北大悟人,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女子学院、自考学院院长,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管理、国际成人教育比较研究等;王清强(1979-),男,安徽亳州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范文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目录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文 摘
2009 年 第1期 目 录
特 稿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奎元(5)
热点聚焦
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 孙正聿(9)
政治学方法论三十年:现状与问题 冯志峰(11) 全球流动性膨胀的原因及其后果——兼论美元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 张云 刘骏民(13)
美英反就业歧视法发展趋势及中国立法选择 谢增毅
(15)
私募基金的法律规制 李赛敏(18)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 张乐 童星(20)
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人口研究》编辑部
(22)
前 沿
BP神经网络的哲学思考 成素梅 郝中华(29) 媒体消息隐匿权初探 简海燕(31)
工作世界: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 刘云杉(34) 从房地产业看调控失灵与社会的生产 王星(37) 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刘振(39) 学人与学林
五伦观念的再检讨——再读贺麟《五论观念的新检讨》 唐文明(41)
我们这一代汉学家——魏斐德教授访谈录 邹羽 徐有威
(44)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发展 俞良早(46)
马克思的节约理论与唯物史观 黄铁苗(48) 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发展 刘凤义(50) 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与发展理念 漆思(52)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 骆郁廷 杨威(54) 哲学·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十大误解辨析 汪信砚(56) “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 闵冬潮(59)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反思 赖功欧
(61)
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基于苏州企业家的调查 李兰芬(62)
文 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 党圣元(65) 理性乌托邦与中产阶级化审美——对60年代出生作家美学思想的整体考察 梁鸿(68)
日常化与女性词境的拓展——从高景芳说到清代女性词的空间 张宏生(71)
“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 李定广(73)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 陈剑晖(75)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刘忠(77) 消极伦理与色情叙事——从小说伦理看《金瓶梅》及其评论 李建军(79)
历史学
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 臧知非(82) 元大都中的江南儒士群体 申万里(84) 明代海上力量建设中的官民互动 何锋(86) 晚清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及其读者 张仲民(88) 卫生(健康)与近代中国现代性——以近代上海医疗卫生广告为中心的分析(1927—1937年) 杨祥银(91)
行省中的罗马军队:以罗马不列颠为中心 宋立宏(93) 经济学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罗文东
(96)
次贷危机的警示:经济学还无法把握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张晓晶(98)
世界长期性通胀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金柏松(100) 影响贸易战略与贸易政策因素的国际比较 刘军梅(102)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 刘强等(104)
生态革命、生态时代与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兴起 刘思华(106)
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境——以湖南为例 段湘姬(108)
“公司+农户”的现状与问题 赵志龙(110) 政治学
开放社会科学视野下的中非关系研究 刘海方(112) 从俄罗斯对华舆情的变化看中俄关系发展前景 宿丰林(114)
从《防卫白皮书》看冷战后日本防卫政策 吴怀中(116) 科研单位学术权力主体的构成 王莹(119) 法 学
“自然”与“自然法”概念的古今之异 柯岚(121) 美国新“改造无效论”的启示 刘强 王贵芳(123) 论情谊行为侵权责任——以一份判决为样本 邱鹭风(125)
中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法律制度的发展 郑少华 刘剑刃(128)
独立董事在中国的假设和现实 方流芳(130) 论环境损害求偿权 陈开琦(132)
论清代律例规定的官民治安防范体系 柏桦(136) 社会学
中国农村贫困的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陈光金(138)
乡村发展的“双轨制”动力问题 赵旭东(140) 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 C.Fred Blake(142) 社会观念的改变与自闭症事业的发展 黄伟合(144) 三十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 石中英 张夏青(146) 新闻学·传播学
综合类学刊的现状与前景 胡政平(148) 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 匡文波(150)
欧洲社会科学数据的服务与共享 蒋颖(152) 论点摘要
道家的“冷眼热心” 李刚(154)以中评西:中国哲学的另类叙事方式 周炽成(154)古代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比较 潘畅和等(154)宋代理学精神与宋词境界的开创 王晓骊(154)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动的文化谱系研究 胡明贵等(15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贸易 操晓理(155)重塑皇权:洪武时期的冕制规划 张志云(155)服制的兴衰和明代的皇权与礼制 原祖杰(155)明清的“义婢”现象 王雪萍(156)美国海洋政策的国内因素 王金强等(1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彭克强(156)当前高收入群体状况 李强(156)从效率优先到公平正义的按劳分配制度体系的完善 程言君(157)追逐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通货膨胀目标制 卢宝梅(157)人权的层级结构与人权发展水平 黄晓辉等(157)民间学术的检视与前瞻 张平(157)我国亲子鉴定法律问题再研究 颜志伟(157)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 何坪华等(158)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宋言奇(158)欧美国家的工作福利政策及其启示 李丹等(158)
推荐论文篇名 (159—160)
学术信息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问世引学界关注 (38) 《灾后社会评估——框架·方法》 (7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首发德汉学家顾彬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118)
《萨摩亚人的成年》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文 摘
2009 年 第2期 目 录
热点聚焦
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 刘守英(5)
2404例农民工急诊医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蒋树源等
(8)
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 徐晓军(10) 反歧视——从乙肝病毒携带者受教育歧视切入 沈岿
(11)
试药人的健康权保护问题 刘作翔(14)
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走向 陆军荣(16) 前 沿
从科学哲学视角看亲知地震的观测参数 陶建文(18) 涉网诽谤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孙尚鸿(20)
灰色地带:反腐败法律的文化分析 迈克尔·帕尔马(23) 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许田波(25)
学人与学林
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访谈录 高国荣(29) 基辛格、他的批判者及其留给21世纪的遗产 杰里米·苏瑞
(31)
跨越中西文学的边界——孙康宜教授访谈录 宁一中 段江丽
(34)
冯友兰的“理世界”本体论学说 宋志明(37)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学术创新——论中国化的“历史创造论” 陆剑杰(39)
自由主义的两脉和三大缺陷 倪荫林(42) 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 叶金宝(44) 近代国学的历史及其启示 卢钟锋(46) 哲学·宗教学
“现代性社会”价值本体确立与认同的困惑 袁祖社(49) 意识是“我能”——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探究 莫伟民
(51)
叙拉古的诱惑——在哲学与政治之间 李文阁(53) 《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 林忠军(55) 清儒会通传统与现代化思想的“义利合一”观 张丽珠(58) 文学·语言学
论小说的起源:从“语”到“说” 小南一郎(60)
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跃进(62)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体发展中的影响及作用 陈丽丽
(64)
晚清报刊诙谐文学与谐趣文化潮流 杜新艳(66) “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学潮 郭淑梅(68) “人道主义”的两副面孔——中国新文学内在气质的歧义 张宝明(7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问题规约情况 郑梦娟(73)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喀卓人的双语生活 蒋颖等
(74)
历史学
新传统的兴起——晚明观念变迁与生活方式 高翔(76) 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的尝试 甬坚(79)
宗族、同姓集团舞台上的女祖先与女神
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云星(84)
经济学
怎样理解外向型经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
(86)
新金融动荡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分析
国外流动性过剩理论的最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90)
投资低效与经济增长:对中国无效投资的估算
(92)
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雄 鲍海君(95)
南京政府中央银行反通货膨胀政策绩效评析
(97)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探索、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业补贴论
个体选择理论的行为和实验分析
政治学 军事学
**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
责任政府:行政问责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
彬(109)
政府职能及其行政规制失灵的原因分析
中国地方的国际化研究(1978—2008)
“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16)
中日关系的新向度——前首相福田康夫的外交遗产 (119)
九一一后美国对外战略困境与重返政治现实 (121)
法 学
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立法比较研究
环境公益诉讼辨析 侯朱爱东(82) 阮贾根良 黄阳华彭兴韵 何海峰(88) 金成晓 王猛林民书 张志民陈惠贺水金李燕(100) 郑良芳(102) 何大安(105) 赵春荣(107) 刘祖云 王彬林仲豪(111) 苏长和(113) 但兴悟胡令远仇华飞王社坤(123) 125) 吕忠梅(
法院为何不接受外嫁女纠纷 贺欣(127) 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遭逢 曾涛(130)
晚清州县审断中的“社会”:基于南部县档案的考察 里赞(132)
俄罗斯宪法法院的地位 尤晓红(133) 社会学
劳工政策和劳工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 佟新(135) 职工权益自救与工会维权策略 任小平 许晓军(137) 国际玩具供应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沃尔玛中国玩具供应厂的经验 余晓敏(139)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刘精明(141)
族际通婚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郭志刚 李睿(144)
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影响 刘爱玉(146) 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逆变的解释 邓大才(148)
村庄的大转型 毛丹(151)
论点摘要
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非此即彼还是互补整合 何中华(153)共识视阈中的儒法历史观初探 宋洪兵(153)工程伦理评价的生存论准则 张秀华(153)“原创性”自何而来 陈伯海(153)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 王岳川(154)教育语言学及其学科意义 张东辉(154)“如果说p的话,q”句式的语值检视 罗进军(154)《伊洛渊源录》与早期道统建构的挫折 姜鹏(155)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变迁(1978—2008) 何秋仙等(155)资源配置能力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傅允生(155)汇率变动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聂名华等(155)西方左翼思想家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 陈学明(156)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理性思考 黄兆信等(156)合作与龃龉交错的日韩军事关系 姜龙范(156)印美民用核合作受挫与印美战略关系 张力(156)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的西藏政策 郭永虎(157)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商业化之争 王迴澜等(157)试论对“E乞讨”的规制 刘耀辉(157)法学教育、法律职业中的女性 刘小楠(157)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政诉讼路径 韩世强(158)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高丙中(158)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中韩公共政策的赋权性比较 谭琳等(158)找回“面子”:下岗失业工人的自尊维持 李瑶(158)
推荐论文篇名 (159—160)
学术信息
两部学术传记《马克思传》、《恩格斯传》问世 (36) 《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 (50)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69)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文 摘
2009年 第3期 目录
热点聚焦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
引领学术潮流 彰显中国特色------------------------------------------------------------------------高翔
(5)
学术期刊思考三则-------------------------------------------------------------------------------刘泽生
(8)
改革开放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之态势-----------------------------------------------------------------管宁(11)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法能否优于全国人大旧法-------------------------------------------------------------韩大元(13)
防范中国经济深度下滑---------------------------------------------------------------------刘元春 朱戎 阎炎(15)
外部冲击与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整-----------------------------------------------------------------------周景彤(17)
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韩俊 崔传义(19)
摊贩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法律调整-----------------------------------------------------------------------何兵(21)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彭兰(23)
国产“大片”的文化盲视-------------------------------------------------------------------------------肖鹰
(26)
俄罗斯的“梅普组合”-------------------------------------------------------------------------------庞大鹏
(28)
前沿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正、反、合”三个阶段-----------------------------------------------------------刘国光(31)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张和清 杨锡聪 古学斌(33)
18—20世纪的人体测量与俄国民众福利的变迁-----------------------------------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35)
学人与学林
评张立文先生“自己讲”、“讲自己”的哲学史观-------------------------------------------------------陆信礼(38)
民间信仰文化与鲁迅、周作人的文学书写---------------------------------------------------------------肖向明(40)
克鲁格曼学术思想的渊源-------------------------------------------------------------------------------梁琦
(42)
路易·杜蒙和他的《阶序人》-------------------------------------------------------------------------夏希原
(44)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怎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90周年之际的思考-----------------------------------------------张顺洪(46)
马克思主义是剖析“普世价值”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王一程(48)
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几个层面-------------------------------------------------------------郝立新(49)
美国革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演变---------------------------------------------------------------刘雅贤(50)
全球化的文化选择-----------------------------------------------------------------------------------丁立群
(52)
哲学·宗教学
共时性哲学空间中的中国与世界——反思30年来我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江怡(54)
中国宗教:巫术与伦理或理性的对立和共存-------------------------------------------------------------吾敬东(57)
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刘笑敢(59)
港台新儒家价值评判问题-----------------------------------------------------------------------------柴文华(62)
当代西方的永续农业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余永跃 王治河(64)
文学·语言学
潮流化仿写与原创性缺失——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反思-------------------------------------------------黄发有(66)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蔡翔
(69)
文学经典的结构和功能-------------------------------------------------------------------------------金健人
(71)
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吴淑玲(73)
论照妖镜源流及其叙事模式的演变-----------------------------------------------------------------------王昕(75)
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李朝军(78)
民间小戏的形态价值与生态意义-------------------------------------------------------------------------刘祯(80)
历史学
三星堆为商灭蜀仪式说---------------------------------------------------------------------------------姜生
(82)
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王永平
(84)
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谢湜(85)
晚清“均势”外交与“门户开放”---------------------------------------------------------------------杨天宏
(88)
民初惩罚女性性犯罪的法律问题-------------------------------------------------------------------------艾晶(91)
乡村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王胜
(93)
经济学
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陈秀山 徐瑛(95)
循环因果、劳动力要素转移与中部地区发展------------------------------------------------------安虎森 殷广卫(97)
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卢锋
(99)
韩美FTA的战略含义及对中国的影响-------------------------------------------------------------------张玉山(102)
收入差距与行业差异性分析--------------------------------------------------------------------------李小丽(104)
政治学·军事学
社会思潮与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松(106)
谋求共识: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的支点----------------------------------------------------------------张福平(108)
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曾维和(110)
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张清敏(112)
后朝核阶段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走向--------------------------------------------------------------------石源华(114)
2008年大选后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走势----------------------------------------------------------------宋效峰(116)
法学
中国法学三十年的主要成就与问题------------------------------------------------------------------李林主编(118)
有限合伙人的有限责任------------------------------------------------------------------------------王保树(120)
新“福利”——英国公用事业对弱势群体的保障--------------------------------------------------------骆梅英(122)
破产管理人刑事责任初论------------------------------------------------------------------------------刘伟(124)
中国司法执行程序为何处理破产问题------------------------------------------------------------------唐应茂(126)
陪审员“陪执”的新探索---------------------------------------------------------------------邬凡敏 冯一文(128)
社会学
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王绍光(130)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郑秉文(132)
北京下岗职工的生计策略----------------------------------------------------------------------------郭伟和(135)
香港社会流动意识探析——结构与认同下难圆的“香港梦”-----------------------------------------黄晓星 唐亮(137)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户居住特征——基于河南省3村346户的实证调查---------------------------------李君 李小建(140)
三峡库区民族地区农业的生态化改造------------------------------------------------------------------袁晓文(142)
环境问题及其文化背景——云南三个实例的人类学分析--------------------------------------------------郑晓云(143)
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补助政策研究-------------------------------------------------------李通屏 周美林(145)
高考三十年的考试技术改革--------------------------------------------------------------------------臧铁军(147)
新闻学·传播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曹晋 赵月枝(149)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邱戈(151)
论点摘要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何萍(153)《诗》的编定及其文化使命 刘毓庆(15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化建构 杨经建(153)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 钟志清(154)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 闫德亮(154)玉玺呈瑞:宋哲宗朝传国玺事件剖析 陈晔(154)论国有资源产权的完善及其思考 刘敬鲁(154)债务约束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研究 王建新(155)中国制药业的经济安全度分析 许芳等(155)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收入收敛性 姚树洁等(155)发展战略和财政体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蔡跃洲(155)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心态塑造 陈进华(156)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政府能力平衡问题 杨凤春(156)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 温强(156)罪犯生育权的性质和权源分析 贾敬华(156)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出路 祁雪瑞(156)我国地理标志热的冷思考 张国华(157)美国定罪后DNA检测立法评析 张君周(157)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 魏哲铭等(157)婚居模式的延续与变迁 杨菊华(157)“扎根”与“归根”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 何绍辉(158)从教育统计资料看出生婴儿性别比 徐岚等(158)重大突发性事件舆情监报与群体性事件预防 朱勇钢等(158)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 吴燕等(158)
推荐论文篇名
(159—160)
学术信息
重庆出版社首发《走向生态文明丛书》-----------------------------------------------------------------------(105)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文 摘
2009年 第4期 目录
热点聚焦
如何解读“科学发展观”-------------------------------------------------------------------------------俞吾金
(5)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张雄 范宝舟(8)
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李友梅(10)
“负资产者”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马新(12)
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平衡保护-----------------------------------------------------------戴激涛(14)
奥巴马现象与美国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朱世达(17)
前 沿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尼克·比姆斯(19)
美国知识霸权压力下的欧洲国际关系学-------------------------------------------------------------------石贤泽(21)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解析-------------------------------------------------------------------------周雪光(24)
动物有权利还是仅有福利-------------------------------------------------------------------------------常纪文(27)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朱虹(29)
学人与学林
后哲学文化的守望者理查德·罗蒂教授--------------------------------------------------------------郭贵春 安军(32)
萧萐父的“吹沙”三集:为“启蒙”正名-----------------------------------------------------------------许苏民(34)
个人或社会:民国时期法律本位之争---------------------------------------------------------------------孔庆平(37)
吴经熊与徐志摩:从兄弟到法科同窗---------------------------------------------------------------------李秀清(39)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经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俊峰(4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思想---------------------------------------------------------------------------李进书(43)
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胡连生(45)
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输出机制——对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的考察---------------------------------------------吕雪峰(47)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妇女解放理论的开创与发展--------------------------------------------宋少鹏 周蕾(49)
哲学·宗教学
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邹智贤(51)
决定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未决问题论证”-------------------------------------------------------------陈真(54)
重提美学的阿基米德点-----------------------------------------------------------------------------------彭锋(56)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仰海峰(59)
行动、自由与公共领域——论阿伦特的政治观-------------------------------------------------------------陈高华(61)
文学·语言学
当代文学民间英雄叙事的潜在建构-----------------------------------------------------------------------罗兴萍(62)
20世纪初:中国女界新文体-------------------------------------------------------------------------------王绯(64)
灾难谣言的形态学分析——以5·12汶川地震的灾后谣言为例------------------------------------------------施爱东(66)
都市消费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刘士林(69)
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肖伟胜(71)
论大语言教育------------------------------------------------------------------------------------李如龙 吴茗
(74)
陈第古音思想及考音方法检讨---------------------------------------------------------------------------陈鸿儒(76)
历史学
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梅新林 俞樟华(78)
论北朝妇女的妒悍风气---------------------------------------------------------------------------------张云华(81)
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侯树栋(84)
1949—1957年淮河流域水灾救治研究--------------------------------------------------------------施立业 刘长生(86)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反启蒙运动-----------------------------------------------------------------------------张智(89)
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宋洪兵
(91)
经济学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王悦(93)
城乡一体化与产业空间优化的战略选择-------------------------------------------------------------------李程骅(95)
普惠性金融体系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王睿 明悦 蒲勇健(97)
摆脱“资源诅咒”的财政调节机制-----------------------------------------------------------------------黄溶冰(99)
我国IT行业由FDI引致的土壤污染问题分析---------------------------------------------------------牛海霞 张小蒂(101)
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基本特征--------------------------------------------------------------------赵玉琳 郭连强(103)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尹栾玉(105)
政治学·军事学
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王浦劬(107)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转向目标----------------------------------------------------------------------金正一 王成林(109)
公民社会权利在中国的扩展----------------------------------------------------------------------郁建兴 楼苏萍(111)
信息化进程中国际体系与秩序特征探析--------------------------------------------------------------黄凤志 许宁(112)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俄中亚博弈——兼论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高科(114)
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类型及能力建设---------------------------------------------------------------田中(116)
俄格军事冲突对俄军建设发展的影响-----------------------------------------------------------------------吕华(119)
法 学
论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叶良芳(122)
中国案例指导运作研究----------------------------------------------------------------------------------杨力(124)
“什刹海胡同游”政府特许经营研究----------------------------------------------------------------------宋冰(127)
宋代胥吏对立法的影响---------------------------------------------------------------------------黎桦 张正印(129)
社会学
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林闽钢 陶鹏(131)
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134)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启示---------------------------------------------------------------------文军
黄锐(136)
城中村空间改造的思考--------------------------------------------------------------------------------蓝宇蕴(138)
自由职业者的从业选择与从业方式---------------------------------------------------------------崔月琴 刘秀秀(140)
寄生在同一链条上的两害——贩毒、吸毒与艾滋病人群调查----------------------------------------------王晓丽等(142)
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段成荣 杨舸(145)
中小学校民众满意度调查--------------------------------------------------------------------------------王蓉(148)
论点摘要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袁祖社(150)人类作为类的自然 陈华兴(150)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周宁(150)道德建设:价值向度的迷失与回归 朱有志等(150)技术使用者:技术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陈凡等(151)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价值 杨晓霭(151)《红楼梦》中的忧郁与青春 顾彬(151)科举与辞赋:经典的树立与偏离 许结(151)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 逄增玉(152)台港女性书写的现代进程与意义向度 程国君(152)内隐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视野 郭睿(152)法律语言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廖美珍(152)蜀人随武王伐纣考 印群(153)西域在汉晋佛教东渐中的作用 高凯(153)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范畴 贺萧等(153)二十世纪初的游动摊贩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胡俊修等(153)民国时期北京婚姻家庭中妇女的地位 张宁等(154)对国有资产法的经济理论思考 项启源(154)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环境设施的投资绩效 葛察忠(15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均衡发展 蒋琴儿等(154)偏盛的经济学数理化倾向: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缺失 朱富强(155)财政管理、角色定位与组织绩效 吴建南等(155)试述中国清真寺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魏寒梅等(155)失衡的权力:国际广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张殿元(156)试析俄格冲突的战略内涵 冯玉军(156)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功能的开发 王刚等 (156)走出军事多样化任务的认识误区 张等(156)仲裁的保密性原则及其应对策略 王勇(157)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 江钦辉等(157)劳动者辞职权研究 刘洲(157)深化农村改革的对策思考 张晓山(157)企业、事业与机关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研究 郭阳(158)网络信息的去中心化与权力体系重塑 沈奕斐(158)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 李春霞等(158)对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 杨维(158)
推荐论文篇名--------------------------------------------------------------------------(159—160) 学术信息
《环境伦理学基础》简介------------------------------------------------------------------------------------
(36)
《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简介------------------------------------------------------------------------
(94)
范文三:国社会科学文摘》热点问题栏目为例
2011年1月第3l卷第1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rnal
Jan.,2011
V01.3l
No.1
%…一…”…?1………”喁
‰《
一,蝴‰貉
:社会科学综论i
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论文分析
——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热点问题栏目为例
黄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以
【作者简介]黄敏(1968一)。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资料工作。【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cr7l(2011)01—0175—04【收稿日期]2010—09—26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下简称《文摘》)是择优推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文摘类期刊,它的学术权威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是了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因《文摘》专设了热点问题栏目,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热门的问题,所以本文以《文摘》20∞一2009年热点问题栏目的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各界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录5次以上。比例(期刊种数/期刊个数)越低,说明该省市被转载期刊的集中度较高,也就是说,该省市被《文摘》收录的期刊主要集中在某几种期刊上,间接反映出这些期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比较多。反之则说明。该省市载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期刊不多,具有分散性。从表1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被《文摘》收录的期刊最多,且刊发热点问题的期刊比较集中;其次是吉林、江苏、湖南、湖北等省。这12个省市的期刊被《文摘》收录的次数达380次,占总期刊数的85.01%,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论文大多发表在这12个省市。
2.被收录5次以上的期刊分析
《文摘)2000--2009年间在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207种期刊。其中被收录5次以上的有25种,主要是非学报类期刊,共被收录167次。占总被收录期刊数的37.36%。这些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从表2统计可以看到,有12种期刊来自北京地区,占近50%;学报类期刊6种,占24%。说明学报类期刊对热点问题的论文收录较少。被《文摘》收录最多的期刊是《河北学刊》(双月刊)、《经济研究》(月刊)。分别被收录了12次,说明这两个期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并能及时地将此方面的论文发表在刊物上。排在前10名的基本上是北京地区的刊物。表中所列25种期刊除《开放时代》外,全部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S版)的核心期刊,说明核心期刊对中国哲学社
175
一、被收录期刊研究
近十年来,《文摘》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论文494篇,分别来自报纸(31份)、期刊(447个)、书籍(16种)。
1.被收录5种以上期刊的省市分析
裹l省市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河南浙江湖南辽宁山东吉林
四川
期刊个数
209362324168101468179
期刊种数
561710987766655
比例(%)
26.79%47.22%43.78%37.50%
50%
87.50%
70%
42.86%
l∞%
75%
29.4l%55.56%
从表l可知,全国有12个省市的期刊被《文摘》收
河北学刊2011?1
会科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
表2
刊名
被转载次数
河北学刊(河北)12经济研究(北京)12国际经济评论(北京)10社会学研究(北京)9开放时代(广东)8哲学研究(北京)
8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7中国社会科学(北京)7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6法学(上海).
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
6江海学刊(江苏)6江汉论坛(湖北)6江苏社会科学(江苏)6求索(湖南)6社会(上海)
6社会科学战线(吉林)6当代中困史研究(北京)5抗日战争研究(北京)5清华大学学报(北京)5—卜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5武汉大学学报(湖北)5学术界(安徽)
5中国党政f部论坛(北京)5中因人U科学(北京)
5
二、被收录期刊的论文作者分析
<文摘》在2000--2009年问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作者494人,其中34人的论文被收录2次以上。李强的论文被收录4篇,鲍宗豪、步平、丁学良、肖鹰、刘长明的论文分别被收录3篇。从表3刊发论文被引频次分析可以看出,这5位作者对社会学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观点得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广泛认同,被引频次也很高。同时也显露出一种迹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已经渐冷。论文被引频次较少。
裹3作者单位论文题rj被引频次
李强清华大学中同社会分层结构的12
社会学系新变化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的。剥夺”理论社会学系与我1日农民1:ru】题8l
李强清华大学。丁’≯璎”社会结构与社会学系“结构紧张”
113
李强清华大学转型时期城市。住房社会学系地位群体”l
鲍宗豪
华东
理1:大学
文明城市论
l
176
鲍宗豪
华东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理工大学神
6
鲍宗豪华东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理丁大学特征及创新
0
步平
中国社会科学
扶桑社《新历史教科院近代史所书》的历史观
3
步平
中困社会科学
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院近代史所究的思考
3
步平
中旧社会科学
东哑地Ⅸ能否建立面院近代史所
向未来的历史认识2丁学良
香港
提高执政能力的几个O
科技大学关键JⅥ题
丁学良香港中国能不能办出世界科技大学一流大学
0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应对突发事态的机制0
肖鹰清华大学沉溺于消费时代的文哲学系化速写
4
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青春审美文化论ll
肖鹰清华大学闰产“大片”的文化盲
哲学系视
3刘长明济南大学教育产业化的陷阱14刘长明济南大学从fI『持续发展到和谐
86
发展
刘长明
济南大学
和谐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28
1.各年被《文摘》收录的论文篇数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文摘》热点问题栏目论表4
年份2Ⅸ】o2【Dl撇
2003础
篇数17
5235
4345
年份嬲
2aD6砌
200B抛
篇数
39
50
47
89
77
2.作者职称分析
<文摘》近十年收录的作者中,职称不清的63人.裹5职称人数
占总作并数的比例
教授25251.Ol%副教授85
17.2l%讲师28
5.67%
其他
66
为.1l%
3.作者单位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热点问题的研究者中,高等院文的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探讨的范围越来越广。2000年基本局限在经济方面,可探讨的热点问题不多。2001年热点问题的讨论骤然增多,涉及大众文化、日本历史教科书、社会形态、教育、农民收入等问题的探讨。
故此表作者数按431人统计。没有职称的一律以其他统计,从表5可看到,教授、副教授两种职称的作者占总作者数的68.笠%,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是高级研究人员。
校作者足主力军,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作者单位不清
◆社会科学综论◆
的9人除外,以485篇为总量)的61.65%,其次是社会科学院系统,占20.41%。国外作者12人,主要来自美
国和日本。说明国外学者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机构类//辱饿
裹6
论文数履
2000106
200I34862
l
2
ll
l3
l
拙
2372l
加c13
2675l
删
278522
2c1062743
200625155l
姗
265122ll
嬲
5519lOl2ll
20094620lO
合计
299995810
高等院校
社会科学院系统其他机关
党校
国外香港大学不清
ll3
22
l1279
从表7可以看了,近十年被《文励收录5次以上
的作者单位有17个,这些单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共被收录67次。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被收录29次。这些单位中,大学有13所,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来自高等院校,他们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裹7
作并译位
?f1围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jt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上二海社会科学院中III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腱研究t}|心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g'N科’学院
被收求次数
6729252514llll8777765555
篇数最多,共有5篇。《文摘》近十年收录的论文中,有155篇被引频次为0次,占被收录论文的31.38%。它们分别发表于118家期刊、lO种书籍、27份报纸。被引频次为0的萤要原因是期刊没有上网或者论文禁止网上查阅。只有12.9%的刊登在报纸上的论文有被引频次,且最多被引2次。有62.5%发表在书籍里的论文被引频次为0。这些数据说明,报纸和书籍的论文被引频次较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吸收利用他人观点的主要工具是期刊。我们从数据分析中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等著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的一篇文章《互联网能不能挑战社会性别》被引频次高达裙次;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著《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中的一篇文章《“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其观点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引频次也达到54次。说明哲学和社会学是大家最热衷于讨论的学科。
从表8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6月29日,被引50次以上的论文涉及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中国银行黄金老的论文《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被引频次高达317次,被关注的程度最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建嵘的论文《农民以法抗争的组织特点》被引频次159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的论文《“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被引频次I13次.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的论文《“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生实践》被引频次105次。这儿篇论文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地位。以下19篇论文的作者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有霞要的影响,而收录这些论文的期刊又是发表中网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论文的重要刊物。因而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77
三、被引情况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是中国引文数据库,截止期为2010年6月29日。
.
<文摘》近十年收录的论文中,有19篇论文被引频
次在50次以上,发表于16种期刊,发表时间在加吣一2007年之间,其中2001年被引频次在50次以上的论文
河北学刊2011?1
表8作者黄金老于建嵘韩庆祥段伟文张汝伦杨宜音等刘长明吴鹏森李强盛字明李扬殷剑峰李新春比J
j
论文题目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农民以法抗争的组织特点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生实践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互联网能不能挑战社会性别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警惕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家族化氽业的“管理革命”?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职称
收录期刊或书籍
经济研究
教授教授教授教授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河北学刊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
.
作者单位
中间银行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复E1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济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2l世纪研究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总被引频次
317
l卯
1131069088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
教授教授教授
济南大学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学术界经济研究经济研究
教授教授
学术研究战略与管理
88
嘶
868l77
766559
范柏乃
江蕾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副教授科研管理罗佳明胡鞍钢陈来王桂新沈建法蔡宁陈功道
腐败与社会不公?“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衡量
社会科学战线
5l55
教授教授教授
江苏社会科学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复旦学报
54
54
53
AnalysisofHotspotsinthePapersof
China’SPmIosophyandSocialSciencesinthePast10Years
——Cases
(Journal
fromtheColumn“Hotspots’’inChinaSocialScienceDigest
HUANGMin
Editorial
Office,South—CentralUnit肥.rsiq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are
Abstract:Thedatainthispaperlyzedinmanyangles,which
ence8
can
fromtheCO|llnln“Hotspots”inChinaSocialScienceDigestand
ana-
reflecttheresearchstatusquoofthesehotspots,thusgivingsomerefer-
forresearchersinthefields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Key
Words:China’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hotspots;ChinaSocialScienceDigest
[责任编辑、校对:杜英】
178
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论文分析——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热点问题栏目为例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黄敏, HUANG Mi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4河北学刊
HEBEI ACADEMIC JOURNAL2011,31(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xk201101036.aspx
范文四:【doc】社会科学文摘编写的原则
社会科学文摘编写的原则
图书情报知识
科学,更,编写7去
一
九九=年第二期
,
社会科学文摘编写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吴尚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卉27.. 社会科学(下称社科)文摘的编写,需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固定的程序,采用不同 的方法.
一
,文摘编写的原则
社科文摘编写的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忠实琢作琢则和客观转述原则
这在作者文摘中一般不成问题,但在第 三者文摘中是主要问题.一般来说,信息生 产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矛盾是绝对的,而 其统一是相对的.文摘的属性则要求反过 来,逆向克服其固有的矛盾,竭力做到文摘 与原生文献的差异是相对的,面其一致是绝 对的.这就要求文摘员尽量向原作靠拢,分 析,领悟和揣摸原作者的意图和文献本旨. 本质上讲,文摘是一种新的劳动,是一种 再思维的创造,但它有着极大的依附性和制 约性,其创造不是自由和随意的,必须忠实 于原作.文摘的创造性是对研究成果简明的
反映,表现为对原作的准确的浓缩或提纯. 如果丧失了对原作的忠实,就改变了文摘的 性质,就不成其为文摘.
忠实原则体现在对原生文献的阅读和理 解过程中,而客观转述原则体现在文摘撰写 过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 完成.原文中的内容对文摘员来说,可能是 不能苟同的,但在文摘中,不但不允许文摘 员发表评论,而且必须摒弃个人意见的直接 参与和渗透.因为作为知识产品的原生文 献,一旦从原作者头脑中表达出来并在载体 上凝固以后,就是一个社会存在,对于文摘 员来说是一个独立于自身意识之外的客体. 文摘员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对客体如实的摸 写,落实在撰写过程中的客观转述.社会科 学文献涉及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和现 状,涉及现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在很多地 方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此外,在社科专业理 论的探讨中,也包含垒面与片面,正确与谬 误的观点,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文摘员鲜 明的政治立场和对原生文献的评价与态度, 是通过是否将原生文献确定为加工对象以及 从中提取什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间接的参 与和渗透,即变"有"为"无",过滤掉有 害的内容.这就是文摘摘写原则与综述或评- 论撰写原则的不同.当前,文摘员应根据党 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排除原生文 献中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毒素;对于一 些学术理论问题则应根据双百方针予以客观
的反映.
坚持忠实原作和客观转述的原则,是文 摘与原生文献实现语义相符性的保证. 2,优选的原则
这个原刚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浩瀚的 文摘源中,发现,鉴别和筛选出有情报价值的 文献来;二是指从已选出的单篇文献中,再 选出有情报价值的新知识单元作为文摘要 素,作为构筑文摘正文的主干.前者是文摘 员在阅读过程中的评判活动,后者是文摘员 在撰写过程中的再创活动.
在国外,无论科技文摘还是社科文摘往 往与题录混编.题录本身已能揭示文献主要 内容的不做文摘,情报价值不高的题录也术 做文摘,:其优选原则表现出来的是第二层含
义.由于我耳社科文摘与题录分离,而且丈 简原生文献的比别小,筛选率商,因此在 第一次优选中被淘汰的原生文献,就没有在 '
第二次优选中提取文摘蛋索的机会了.所以 在我国社科文摘编写的优选原则中,第一层 含义具有首要的意义.
优选原则使文摘与愿生文献在情报内核 柏不变性上得到保证,提高情报价值和质 量,并使得文摘群体的结构和文摘单体的篇 幅得到应有的控制,排除编写过程中的盲目 性和随意性.
忠实原作和客观转述原则是文摘员刑愿
作的贴近和理解,优选原则则是文摘员对原 作的疏离和不见诸文字的评价.这两者都是 文摘员水准的主要体现.
3,便于检索曲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每个文摘 单体必须具备可供检索的着录项目;二是文 —
摘群体内部应是一个有序的组织,一般按分 类法或主题法来构筑,三是在整个文摘群体 之外,还要编制各种辅助索引.
4文摘内部整体性原则和进展性愿剐 一
种文摘是由众多文摘单体组成的文摘 群体.这个群体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单体的 有机组成.整体性原则要求对文摘数量及各 部分比侧进行宏观控制和调节.文摘又是一 条情报的河流,累积起来的文摘应是某一学 科或某个专门问题研究成果演进史的记录和 :缩影.进展性原则要求文摘员增强情报追溯 和跟踪意识,加强情报的累积性和系统性. }由于社会科学的特点,其文摘内部的整体性 原则和进展性原则,比起科技文摘来,显得 t
更为重要.
5,完美文体的愿则
文摘是一种独特的短文,要求篇幅较 小,意义简明逻辑严谨结构完整.优
秀的文摘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新修整构筑或 啦磐铸的精品,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具有独立
《的美学价值.科技文摘并不讲究这个原则, 24
社科文摘m6不同,比较讲究这个原则. =,文摘编写的程序
文摘编写的程序一般是:
1,确定文摘源(即一次文献,对于文 摘来说是原生文献)的范围与主次.对文摘 源的确定要全面,稳定,连续,对新出现的 文摘源要随时开拓和补入.
2,浏览愿生文献,进行筛选,确定文 瞒女n工的对象.
3,深入阅读列为文摘加工对象的原生 文献,分析出文摘要旁.由于社科文献的特 点和作者思维方式,论述方式和写作风格的 多样性,文摘要素可能呈现分散和零乱的状 态,需要文摘员作深入细致的发现和提取. 4根据原生文献的类型,结构和文摘 要素的分布状态,确定文摘编写方法,然后 进入撰写.
5,对初稿进行核对和修改陈保证着 录项目(篇名,作者,出处)和正文中的数 据性资辩(人名地名年代,事实,文
物,引用材料的来源和各种数字)准确无误 外,还应该检查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 晰,论据是否充分.有价值的文摘要素害, 遗漏,有无余冗情报,等等.
6,蒋文摘初稿有序地组织起来(一般 采用分类方法),由单体分散状态进入群体 序列状态.
7,审阅,定稿.文摘员完成的初稿汇
总于文摘期刊的总编辑,由其审阅并最后定 稿.
8,出版.包括标明各种排印规格,校
刭,付印等各个具体环节.
9,载体的转换.由手稿或文摘印刷品 转换成缩微型或电子计算机型,需要运用一 系列技术手段.
三,文摘正文的撰写方法
社会科学文献是千差万别的.文摘员在 对原生文献进行深层挖掘条陈缕析摄取文 摘要素后,面临着撰写文摘正文的方法问
l
{
?
-
题.对于不同的原生文献,应当采用不同的 方法,其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方法也 是可以交叉采用或综台使用的.原生文献的 框架结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与文摘的关 系,可以归纳成7种类型,从而形成7种摘 写方法.
1,按比倒缩小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完全依据原生文献框架结构和论述顺序,按 比例进行压缩,就象将一个庞然大物缩小成 一
张小尺寸的照片.它不改动原生文献的章
节结构,要素布局和行文顺序.此法适用于对 结构严整,论证完善,逻辑缜密,信息分布 均匀,文摘要素齐全的原生文献的摘写,比 较容易掌握,其适用性较广.
2,拆散重构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打 破原生文献的章节结构,按基本部件拆开原 文,改变其行文顺序,将摄出的文摘要素, 按其内在逻辑重新组台和排列,形成新的结
构.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下列原生文献的'摘写:结构错位和紊乱的}论点散漫不集中 的;论证不严密系统的I文摘要素分布凌乱, 行文重复颠倒的.这种方法不易掌握,写起来 难度较大,要求文摘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 相当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其适用性也相当广 泛.此法与第一种方法相对立而存在,但并 不影响它们于同一篇文摘中在不同的部分被 分别采用,或以一个方法为主,局部地采用 另一个方法,从而造成方法上的对峙和并 存,效果上的相辅相成.
3,列举击.其特点是将原生文献的文 摘要素一一列出,使用的是原生文献的语言 和语序.它适用于对论点,论据,数据明晰 并有总结性文字的原生文献的摘写.此法又 可分为按比例缩小列举法,拆散重构列举 法.它与第一,二种方法互相包容,但与下 一
种方法相排斥.
4,熔酶法.其特点是将原生文献所含 的文摘要素消化,熔炼以后,不用原生文献
的固有语言和语序,而用文摘员的语言和语 序来表达.它适用于对论点和论据模糊,晦: 涩,漫滤又无总结概括性文字的原生文献的 摘写.这种方法也是一种重构,与拆散重构 法不同的是,它不但打破文献章节结构,按 部件拆卸,而且进一步打破和销毁其基本部 件本身,将其熔融,化台,然后重新铸造. 这是难度最大的撰写方法,应交由最高水平' 的文摘员来完成.
5,拼剪法.其特点是对原生文献中前 后多角度,多侧面表述的主题,论点,论 据,数据加以裁剪,拼凑和衔接,对其词, 词组,句子作台乎语法和逻辑的处理.这种 方法适用于对下列原生文献的摘写:论 点,论据明晰但是分散的,论证方式是多层 次型或立体型的,而文摘要素需要聚集和焊一 接的,一个文摘要素的构筑是层累式的(各 因子是隶属关系)或平行展开式的(各因子 是并列关系)}论点,论据,材料在前后文 中是互相呼应补充的,结构虽然紊乱但又不 乏文摘要素与因子的.这种方法与按比例缩 小法,拆散重构法,列举法相互包容,是一 种最为基本和简易的方法,其适用性广. 6,部分截取法.其特点是不反映原生 文献全文的概貌和全部主要内容,而只选 原生文献中的某一部分来作为文献加工的对 象,对其余部分则弃而不顾.这种方法适用-
或交叉 于对下列原生文献的摘写t相临学科学科论着中有涉及本文摘范围的}多主题中
有涉及本文摘范围主题的;本文摘读者只对 其中某些要素具备接受能力或感兴趣的.这 种方法与前5种方法相对立.用这种方法撰 写出来的文摘与原生文献的关系是只取一 点,不及其余.
7,节录法其特点是选择原生文献盼 某些段落或某些句子,作必要删节后原词原. 句地抄录下来,作为文摘正文.这种方法只适 用于对有总括和小结性文字并且符合文摘要 索要求的原生文献的摘写.当然,它也可以 (下转第29页)
2矗
.
我们说职业遘德本质上是人自身的一种 呐在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自己的职业行 为水平就是职业行为标准.职业道德对人的 要求,总是高于人的职业行为的平均水平, 碱少以至消除道德要求和自己实际水平之间 韵差距,正是我们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所在.因此,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不断缩短自身行为水平与职 业规范之问差距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 "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这里所说的"自律",是指图书馆员的 官我约束,自觉地将那些尚没有变成行为习 惯的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种自 我约束能力,或者来自责任感,或者来自义 务感,或者来自赶上他人的紧迫感,等等.
总之,一个图书馆员"自律"能力的不断增 强,是其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 前提.这里所说的"他律",是指来自外界 咱勺约束,是图书馆员在行为上对规范的非白 最服从.这种服从或者是由于考勤,或者是 l由于考评,或者是由于舆论的监督,等等. 总之,一个图书馆员在职业活动中觉得"他 律因素过多,那就说明他的职业道德水平 l亟待提高."外律的连续作用,可以使主 体对某些行为规范由生疏变为熟悉,由自然 变为习惯.也就是说,"他律"篚渐渐转化 为"自律",并且最终将消陈而变为习惯. 因此,我僻应当重视"他律"的作用.当, 然,"他律"的见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外因 通过内因而起了作用."服从",这也是一 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 据,但外因也是变化的条件,缺少必要的外 部条件,内因往往也不能自行起变化.对于 图书馆员来说,科学而完备的行为规范和良 好的馆风,是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外部 条件,我们应当给予重视.
最后我们概括一下概念本身的意义:所 谓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指图书馆 员在职业劳动实践中,在先进的社会理想和 社会意识的指导下,经过长期锻炼甚至刻苦 的磨炼,不断提高执行职业行为规范的自觉 性,从而能在敬业之心,爱业之情,乐业之意 和勤业之能的综合推动下,更好地为读者和 用户服务.它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
的过程,需要我们为之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暑l用文献:
?@杨栩编.外国名人名言录.新华出版 社,1983.2页,1页
@I宁全集.第20卷255页
?**选集.第3卷820页
(上接第25页)
与上述第一,二,三,六种方法结合起来使 用.采用这种方法,既可能有条件地产生文 摘J也可能因为对象和整个编辑方针的不 同,产生的是单纯的节录而非文摘,比如曾 在社科界盛行的马,恩,列,斯,毛关于学 科,专题的论述的语录合辑.另外,还可能 产生第三种结果,即文摘与节录的结合并向 综述靠拢.我国社科情报界对此曾作过有益 韵尝试,如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资料室编辑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争议问题一书.它以 大小不同的专题,问题或热点为单元来组织 节录,其摘写方法是节录法,其组织方法既 有文摘的特性,又有综述的某些色彩.节录 法是我国古代文摘中类书型文摘所创造的方 法,我国社科情报工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它,并 且形成三向分流的趋势:一是简单的有局限 的继承和延伸,名人语录属于这一类J二是 发展成为现代文摘}三是节录一文摘一综述 的结合体,目前它还不成熟.
以上7种方法,并不是对文摘正文撰写 方法的穷尽,而是对通用的文摘正文撰写方 法的归纳,是方法的抽象.这种方法的抽象
性和一般性,还需要与原生文献的具体性和
特殊性相结合.在撰写文摘正文时,应该灵
活地兼采各种方法.
范文五:《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号印象、意见与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号:印象、意见与建议
时间:2001 年11 月22 日作者:杨玉圣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号,如今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与希冀中问世了。这可以说是新千年肇
始之际中国人文社科界的第一大喜讯。
创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这样一种融综合性、信息性、学术性、 前沿性于一体的大型文摘
刊物,是最值得称道的嘉惠当今学界的公益之举, 顺应了学术发展的大潮,对于促进中国人
文社会科学的科际交流与整合、 学科重建与发展必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对于在高
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的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而言,《文摘》的问世,最为及时, 它
应当是良师益友。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号,从形式到内容,出手不凡, 大气磅礴。据统计,创刊号较详
细地摘要转载文章53 篇、论点摘要67 篇,共计,,,篇。这些文章较好地兼顾了人文学科
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 并对学术争鸣和学术热点与前沿问题加以特别关注。 总
的初步印象是:封面设计清新,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应该说,这是善始。
同时,也有一些未必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目前的《文摘》,每期只有,,,页,假如是月刊, 这样的规模与容量倒也未尝不可。
但现在是双月刊,恐怕就有些单薄了。因此, 若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版,比如每期,
,,页或,,,页,那么, 《文摘》必将气象更新。
第二,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创刊号对学术批评 和书评以及学术规
范等问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如果要“鸡蛋里挑骨头”,可以指出以下两点:
其一,“热点问题”栏中在“学术规范、 学术批评与学术对话”总题目下,目录页上既没有
出现,,篇文章的具体名称, 也没有列出相关作者的全部名单(仅标注“曹树基、王铭铭等”),
笼而统之,尽管无伤大雅, 但很可能效果不好。
其二,“学术争鸣”栏中,收了罗志田评《天朝的崩溃》、 陈克艰评《中国思想史》(目录页
误作“《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的书评, 有选家识见。我想,如果这两篇书评不是放在“学
术争鸣”栏、 而是干脆新增设一“书评”栏,独树一帜,可能更有意义和价值。
第三,第,,页的“本刊启事”说,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文章“全部出自国内公开出版
物”。以创刊号较详细地摘要转载的53 篇文章为例, 出自《中国社会科学》(,篇)、《经济
研究》(,篇)、 《历史研究》(,篇)、《中国工业经济》(,篇)、《读书》(,篇)等29 种刊
物、 《光明日报》等,种报纸、,种集刊(《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篇论点摘要,出自
《经济研究》(4 篇)、《历史研究》(4 篇)、《法学研究》(,篇)、《江海学刊》(,篇)、《中国
社会科学》(,篇)等,,种刊物、 ,种集刊(《北大法律评论》、《清华法律评论》、《知识产
权文丛》)、 ,本书(《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库”》)。编者通过博览群书,沙里淘金, 在 相
对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学术精品和学术信息, 可谓劳苦功高。不过,从文
摘的来源看,也还不是没有改进的余地和完善的可能:
其一,编者已注意到了近年来新出的学术集刊或丛刊, 如《北大法律评论》、《清华法律评论》、
《知识产权文丛》、《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但仅此,种,尚远远不够。客观、 全面地反映和
正视这些高品位的学术集刊或丛刊(已有,,余种)的学术成果, 应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义不容辞的使命。
其二,对于报纸学术文章的介绍和摘要,还可加大力度和广度。 创刊号摘登了《光明日报》、
《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工商时报.书评周刊》、《中国市场经济报》、 《中国社会科学
院通讯》等,种报纸的文章或学术信息,显然非常不够。当然,编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遍
大大小小、 数以万计的报纸,但至少不应忽视那些学术界普遍认同、较有学术文化品位的报
纸(如《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南方周末》、《科学时报》、《中
国教育报》、《环球
时报》、《社会科学报》等)。
其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否包括学术专著和文集, 好像不很明确。不过,创刊号对,本
书《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库”》作了论点摘要。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假如《中国社会科
学文摘》不把著作作为文摘对象的话,那么,又何以在“论点摘要”栏列入《帝国霸权与巴
尔干“火药库”》, 假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把著作也作为文摘对象的话,那么, 整整一
期刊物中摘要介绍的又仅此一种国际问题著作,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看, 显然极 不
协调。不知编辑部的具体设想如何,我个人觉得, 学术著作和文集几乎占据了学术出版物的
半壁江山,若舍弃如敝履、 轻易排挤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视野,恐怕未必是明智的选
择。因为这样一来, 《文摘》所标榜的信息收集、筛选、归纳、存储功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因此,建议编辑部今后对于学术刊物、报纸文章以及学术集刊(丛刊)、学术专著、文集等学
术出版物,一视同仁,兼收并蓄。
第四,目前的《文摘》文章,名副其实,都是文摘或提要。 这无疑是对的。在保持这一基本
格局的前提下, 对某些特别重要或有特殊学术价值或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建议每期全文转
载(包括注释)若干篇(比如,,,篇),我相信,这不久将为读者直接引用提供极大的便利,
而且也会使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更加富有典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