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教材]
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收支是国家的收支,它由国家来组织,并为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服务。也就是说,财政一国家有必然的联系,财政的生产和存在以国家的生产和存在为前提,财政分配的内容和形式随国家职能的扩大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财政分配的发展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财政分配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产品的多少。
财政支出按大类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 社会积累基金, 2, 专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开支
3, 后备基金。
从财政收入上来看,财政分配与剩余产品有必然的联系。财政收入从前价值构成上说主要有三个部分;
1, m部分。这部分是企业的盈利,
属于剩余产品,因此必然是财政
分配的对象。
2, v部分。是职工的劳动报酬。
3, c部分。我国财政曾经部分或全
部集中过国有企业折旧基金。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政治经济职能的需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不同,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1, 公共物品在效用上具有非排它
性。
2, 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
性。
3, 在存在公共物品时,部分社会成
员可以不付费或少付费就可以
享受公共服务。 财政的历史发展
一, 奴隶制国家财政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有;
1直接剥削奴隶劳动取得的收入。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 3租物收入。
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
1, 军事支出。
2, 祭典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奴隶制国家财政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家的收支和国王个人的收
支没有严格的界限,
第二,财政收支项目比较简单,财政
收入以剥削奴隶劳动和掠夺
为主,
第三,财政收支的形式基本上采取
力役和实物的形式。
范文二: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探讨
摘 要: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下的信贷是商业信贷。同时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分析了信贷财政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由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必不能分清两者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信贷财政化;交叉运行;小额信贷?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95-01??
1 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信贷是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项目。信贷有偿,而财政无偿。但现阶段,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却日趋明显。?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对政府的财政亏空不可能熟视无睹,一般都要设法解决。财政赤字是世界上每个政府都不可避免的,当赤字出现时,政府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向央行借款、发行国债、向国外借款等。这些积极的措施不但可以弥补赤字,还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的信誉形象,从而引导一国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但我国的财政在法律规定不能向央行透支的条件下,仍将“央行垫支,财政能还就还,不能还就算了”作为其常用的途径,这与日本法律允许但财政从未向日本银行透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具我国特色的“点贷”就充分反映了信贷分配财政化的趋势。“财政点,银行贷”,虽然一方面促进了一些大规模建设项目的完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的存在妨碍着央行的货币发行,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着不小的危害。财政在这样的“特权”保护下让银行为自己的过失买单。这样的纵容必定形成不了财政和信贷分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进入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
用有周期性、有偿性的信贷分配补充甚至代替没有周期性、无偿的财政分配,破坏了财政和信贷分配之间本应保持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财政的占用,使得银行贷款凝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信贷应有的活力不断减弱。原本盈利的资金用于非生产领域补充财政的资金不足,背负起较高的机会成本,原本周转的资金陷在不良贷款或是财政的长期投资中,成为信贷活动正常进行的隐患。信贷的被迫“越轨”加大了银行的运作困难,延缓了银行企业化的进程。财政与信贷分配纠缠不清,不能提高央行的独立性,根据市场原则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服务于市场;不能让商业银行真正企业化,卸掉一身包袱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中国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
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中央调控监督的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瘦中央肥地方”等因素都是财政和信贷分配形成良好关系的绊脚石,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划清界限是一个长久努力方向。?
2 在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中寻求效率?
在我国经济转型这个特殊时期,财政和信贷分配必然是不能完全划清界限了,怎样在财政和信贷交叉运行的条件下实现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就拿与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都有密切关系的小额信贷问题来说,小额信贷在孟加拉取得的成功激励着世界各国大力推行小额信贷。我国的小额信贷目前存在着以下问题:(1)利率市场化难以推进。一方面,小额信贷面向低收入人群,贷款的额度不大,且没有抵押。因此需要较高的利率以弥补成本;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又是低收入贷款者所难以承受的。(2)资金来源的持续性无法得到保证。利率由于没有市场化,明显低于国际上正常的小额信贷利率,使得小额信贷大多收不回贷款或盈利不足以抵消成本。银行、农信社等盈利性机构介于此,也都不愿意办理小额信贷业务。财政便成为小额信贷的主要来源,政府划拨经费给扶贫基金。但这种做法首先不是经济手段,其次无偿划拨的扶贫基金浪费、贪污和挪用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在这样的情形下,笔者认为财政可以适当地将“明补”改为“暗补”以提高信贷分配的效率,帮助我国小额信贷走出困境。中央制定出评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业绩的标准,定期评定各银行和信贷机构的业绩,并根据评定结果对各金融机构分层次奖惩,以弥补小额信贷本身可能带来的亏本,提高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的热情。?
在这种“暗补”制度下,财政不仅避免了资金层层下拨的困难,也帮助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加快了小额信贷由扶贫拨款向金融产品转变的进程,同时还提高了信贷分配的效率,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嵩.和谐社会直面财政分配职能弱化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张顺来.论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J].湖北财税,2006.?
[3]?马雪彬,樊莉.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前景与现实障碍[J].金融视界,2007.?
范文三:论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交叉运行
摘 要:借鉴小额信贷的国际运作经验,从资金来源和应用以及风险的划分与补偿角度说明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相辅相成性。在分析我国小额信贷目前面临的问题后,力图通过财政和信贷的配合,为小额信贷找到冲出困境的道路,从而说明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的互补性,提出推进小额信贷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财政分配;信贷分配;小额信贷;交叉运行?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06-01?? 1 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交叉运行的可行性? 目前学界很多人将财政信贷化和信贷财政化视为猛虎野兽。他们认为“财政调节与信贷调节是以不同形态的价值运动为基础进行的,调节的主、客体不同,调控的范围、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区别”。因此,两种方式应严格划清界限,避免交叉运行下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区别、有偿性与无偿性的不同,都使得财政和信贷这两类资金可以互补,两种调节可以交替发挥作用。因此,对财政和信贷的交叉运行不应简单的否定,而应该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市场状况,寻找两者交叉的项目和途径。 ? 2 从小额信贷看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交叉运行的效率 ? 2.1 财政分配和信贷分配独立运行的局限性? (1)利率市场化难以推进。一方面,小额信贷面向低收入人群,贷款的额度不大,且没有抵押;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又是低收入贷款者所难以承受的。(2)资金来源的持续性无法得到保证。利率由于没有市场化,明显低于国际上正常的小额信贷利率,使得小额信贷大多收不回贷款或盈利不足以抵消成本。(3)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的小额信贷从诞生以来就被作为一种扶贫手段而非金融产品,不允许非政府组织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提高任何金融服务。? 2.2 完善我国小额信贷模式的现实思考? (1)财政分配支持信贷分配,提高财政拨款的利用率。政府关心农民的生存环境,为小额信贷无偿划拨了扶贫基金。但在层层下拨的过程中,难免由于利己主义或机构冗余等问题产生资金漏出,使得政府对农民的贷款不能切实发放到农民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的将“明补”改为“暗补”以提高信贷分配的效率,帮助我国小额信贷走出困境。中央可制定出评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业绩的标准,定期评定各银行和信贷机构的业绩,在弥补小额信贷本身可能带来的亏本的基础上,根据评定结果对各金融机构分层次奖惩,提高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的热情。在这种“暗补”制度下,财政不仅避免了资金层层下拨的困难,也帮助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加快了小额信贷由扶贫拨款向金融产品转变的进程,同时还提高了信贷分配的效率。? (2)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的资金供给机制,引导财政分配为主体向信贷分配为主体转变。我国央行规定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这样的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及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放宽“不存”政策,引导小额信贷机构向吸收存款类机构发展,以扩大持续的资金供给来源。然而这样的放宽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小额信贷机构从非吸收存款机构向吸收存款机构转换的过程中,财政分配对这部分信贷分配的空缺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渡期,应在明确小额信贷机构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借助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的力量,建立起持续的资金供给机制。通过这些政策性银行和财政力量为小额信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以推进小额信贷不断向市场化的信贷分配靠拢。? (3)建立风险等级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促进商业银行等盈利性银行的介入,实现财政协助下的信贷分配。国际上许多小额信贷的成功都是以政府支持作为前提的。政府可协助小额信贷机构建立起风险等级制度,并在现在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制度有利于缓解当下各机构政策性目的和盈利性目的的冲突,使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还无法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实现保本微利的目标。对小额信贷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等级制度,不仅促使借款人提高自己的信誉,帮助小额信贷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小额信贷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大减小信用风险,吸引商业银行等盈利性金融机构的加入。而这些机构的加入有利于小额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程崇明. “理清财政与信贷关系”研讨会观点综述[J]. 银行与企业,1990.? [2]?张献国. 关于财政与信贷分配的双“越位”及其治理[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
范文四: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一是税收(主要是属于“直接税”的若干税种);二是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主要是政府救济、扶贫、补贴、社会保障、实施义务教育等等)。
一 税收
1、完善现有税收征管体系。一方面,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保障、以其它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对个人收入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
2、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除了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外,在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将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财产税就是包括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针对财产的税种。财产税是对社会财富存量的调节,是所得税的有益补充。
4、适时开征新税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诸如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在征收上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适当的时候开征新税种。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5、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除对烟、酒、珠宝制品和小汽车等产品继续征税外,还应当对其他的高档商品征收相应的消费税。通过一种价格歧视的方式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6、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7、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完善税制结构。建立国地税完善的税制结构入手,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低收入阶层的流转税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二 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
1、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社会统筹,使之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包括各类企业的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家庭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教育关键是要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增加其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强其就业和收入竞争力。从源头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机会把握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公平。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
4、增加对鼓励充分就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在目前总体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合理增加再就业资金,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
5、通过财政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国家财政通过国有资产收益权参与垄断行业超额利润的分配,利用法律手段引导垄断行业合理定价,取消政府对垄断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公平竞争,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进行投资,使经营主体多元化,从而形成平均利润,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 6、加大扶贫力度。主要两层工作:一是增加对贫困地区居民的困难补助;二是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7、积极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优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传统工业特别是加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尚有距离,所以,应加大财税优惠措施对上述行业的支持力度,比如说采取税额扣除方式对上述行业研发经费增加额允许按一定比例当期税额中抵扣;或采用加速折旧制度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设备技术更新、减轻企业税负;或增加对农业加工业的财政补贴。针对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积极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落后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转移支付款应限定使用用途,专项支付金优先用于发展农村地区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区产业经济。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以市场为主导,配合财税政策引导,待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后,发展组建以地方政府信用为后盾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为其提供低息贷款。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范文五:浅谈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
浅谈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经济效益 财政分配
一、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内涵
(一)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含义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简单的讲,就是要在分配关系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分配结构上,合理配置生产力;在分配方式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分配管理上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促进实现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财政分配是个经济范畴。界定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好坏与高低,首先应从数量关系上看财政分配的比例性和有效性。财政分配的比例性,是指财政聚财是否适度,是否合乎客观数量界限的程度。财政分配的有效性,是指一定的财政资金的耗费,其所完成的社会共同事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项社会共同需要满足的状况。效益是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费是财政资金的投人,所得是提供给社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有用成果。毕业论文以尽量小的财政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有用成果,是提高财政分配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特点。
1、全面性。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通过运用财政分配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宏观调控。**同志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 财政工作要有全局、大局观念”。
2、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财政分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是国家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它通过税收政策、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因此,财政分配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互相制约、相互促进。
3、连续性。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是持续、稳定的效益。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形成的财政资金只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的好坏,仅仅根据一年的情况很难做出评价。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科学教育、文化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等投人的经济效益都不是立竿见影,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长远的。
4、间接性。财政分配就其本身而言,只是改变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使用权,分配过程并没有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增加最终要靠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来实现。但是,由于财政分配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财政分配的比例适当和有效,无凝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财政对国防、治安、社会保障和科学文化的投人,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进步。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必然为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带来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和主要指标
(一)评价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方法。
1、从财政收人与GDP的数盆关系看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人规模的大小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则财政收入规模就大,占GDP的比重也高。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财政收人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国家中,中等收人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人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大,就会出现竭泽而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例过小,则会削弱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积累多了,消费就少。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支出需求的对比研究后认为,发展中国家财政收人占GDP的25%左右有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从组织财政收人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总盆与财政收人总盆的比较中看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如果在组织财政收人过程中的费用支出越少,而组织的财政收入越多,则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越佳。反之,亦然。1994年为配合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我国分设了国税和地税两套税收征收机构,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和加强税收征管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分设也带来了机构的膨胀和人员的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比较,我国财政收人征收成本已由机构分设前的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8%以上,在经济落后县市,有的达到了15%以上。
3、从组织财政收人的形式和手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看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完善的税制和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是财政收人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手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能够覆盖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税收体系,就能增强税收筹集财政收人和调控经济的功能,体现公平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能坚持以法治税,维护税法统一性和严肃性,取消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有悖于国际惯例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减免税,这样的财政分配就只能影响经济社会的顺畅发展。 当前,我国应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换、建立税式支出预决算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
4、从财政支出效益看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筹集形成财政资金并不是财政分配的终点,还必须重新按照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要求配置财力资源。财政支出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把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投人都要与其相对应的产出来进行比较,评价财政分配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只能根据财政资金的不同用途区别对待。如国家行政管理费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取得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财政分配中的一种必要支出。其投人是财政在一段时期(通常为1年)对国家机无忧论文网关的财政拨款的数量,但行政管理费支出后并没有价值指标的产出。其产出只是国家的管理社会活动。因此,衡量它的经济效益,是不能用投人与产出的直接数量关系对比来衡量的。只能从费用耗费与国家管理社会的效果去评估(最低费用评价法),即以最低的费用去实现社会稳定、政府运行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等。再如教育、科研事业费的“产出”并不直接是社会产品,但他们是第一生产力要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对GDP的增长作用可用间接的方法衡量。方法是,设教育、科研的投资费用为s,由此而引起的GDP增加额为△N,则教育、科研投资引起的GDP增长率为R,计算公式:R二△N/sR的比值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由于大多数公共工程是有形的、经济的,其收益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能计算出工程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因此可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公共工程支出项目进行评估,即直接效益/直接成本,比值越大,投资效益越高。
(二)评价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1、GDP增长率。GDP增长率是当年新GDP与基期GDP相比得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GDP增长率=(报告期GDP一基期GDP)/基期GDpxzoo%GDP的产出状况可以综合地反映财政分配效益的状况。
2、财政收人增长率财政收人增长率是指当年新增财政收人与上年财政收人相比得到的比率。计算公式:
财政收人增长率=当年新增财政收人/上年财政收人x100%财政收人增长率是否适度,主要看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与GDP增长率相适应。
3、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指当年人均消费水平增长额与上年人均消费水平相比得到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二当年人均消费水平增长额/上年人均消费水平xloo%在通常情况下,人均消费水平有增长趋势。人均消费水平增长幅度应视技术提高和人口增长而定。若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那么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为零。如果人口增长率大于国民收人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将为负数,整个积累水平也将下降。如果人口增长率小于国民收人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可大于零,但应以社会积累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
三、提离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稳固、平衡的财政。一个稳固、平衡的财政是提高财政分配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在一个计划期内财力配置得不到平衡,出现缺口,这个缺口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都会直接影响经济中的积累与消费、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稳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财政盈余过多,将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紧缩缺口,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国民收人处在较低水平,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如果出现大量赤字,总支出过度,存在膨胀缺口,国民收人超过充分就业的水平,造成劳动和其他资源供给紧张,物价持续上涨,发生通货膨胀,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不断扩大国家财源。一是在财政分配上继续实行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从分配制度上解决“三农”间题。二是按照党和国家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和支持技术创新的要求,在支出分配上增加科技、教育的投人,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巩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开发新兴财源。在财政分配上支持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工程,引导和发挥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四是完善税制,逐步建立起能够覆盖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税收体系,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堵塞漏洞,聚集财源。
(三)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各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实行项目排序、择优选择,既体现了财政支出分配“效率、公平”原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预算分类改革、提高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支出分配中的随意性等不规范行为。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变过去财政支出分配中“以拨代支”“以拨代管”等重编制预算、忽视支出管理的财政管理思想,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杜绝奢侈浪费现象,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或少花钱办好事,努力提高财政性财力整体配置效益。
(四)提高财政分配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是充分运用现代经济一数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将财政分配“公式化”,实行科学决策。二大量应用信息网络等先进的物质技术手段,建立财政分配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财政分配的主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