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说说对木兰诗的认识
说说对木兰诗的认识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说说对木兰诗的认识~欢迎阅读参考。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
1 / 6
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
2 / 6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
3 / 6
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
4 / 6
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
5 / 6
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6 / 6
范文二: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范文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1)
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的调查
山东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07级5班 耿浩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 调查 综合性素质
1、前言
社会实践经历作为我校“三种经历”之一,在我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普遍采用的手段。为了了解高等学校学
1
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为我校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提供学生心理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与支持工作,我设计并进行了这次关于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的小范围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我自己设计,分别从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第1、2、3、5题)以及学生所在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希望学校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第4、6、7题)设计了7个题目,题目设计尽可能采取 较易回答的选择题,对选择程度的选择题(第1、4、5、7题),尽可能明确选项间程度的变化,使其尽可能包含现在的情况又不至于太笼统,对选择类型的选择题(第2、3、6题)又尽可能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使其尽可能包含实际情况中的所有方面。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专门填写其他主观意见的区域,以弥补客观题选项设计上可能的疏失。这次调查时间是在2月6日,调查对象为与我同级同班的高中同学。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一天是同学聚会,此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较为集中,减少了调查时间与成本。这次调查涉及了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多个专业,调查结果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以及高校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程度。
2
3、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的背景调查中,仅一人在“学校是否开展社会实践”中选择了“否”,说明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项活动。
第一题“您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提高自身素质是否有用”,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提高很大”(11人,占52,),和“有一些提高”(9人,占43,),仅有一人选择了没有提高,这说明社会实践作为一件提高自身素质的手段已被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并利用起来,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第二题,“哪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对自身素质提高最大”,绝大多数人(14人,占67,)选择了“以体验社会不同岗位为中心的社会角色体验活动”,这可以说明几个方面的情况:一、现在的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通过参与社会角色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技能;二、现在的学生重视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重视体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了自己将来是社会的一员;三、说明了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侧重方面。
第三题,“哪些方面的原因影响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有近一半人(52%)选择了“能否找到自己喜欢,做着有意思的项目”,剩下的选择了“学校与社会能否给予足够支持做自己想做的项目”以及“学校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态度”,说明
3
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课题本身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等方面是否给予足够的支持,学生是否能高高兴兴、保质保量地进行社会实践有着近似相同的影响。
第四题,“你的学校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如何”,绝大多数人(86%)选择了“非常支持”与“一般”,且选择“一般”的居多,表明大多数学校已经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支持。
第五题,“你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如何”,大多数人选择了“积极参与”(12人,占57,),一部分人选择了“一般,遇到喜欢的项目就认真做,遇不到喜欢的项目就不认真做”(6人,占29,),仅有少数人选择了“不投入什么精力,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就行了(3人,占14,)”,说明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参与,一部分人需要加以引导。
第六题,“学校应怎样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对学生进行支持”(14人,占67,),而“积极为学生寻找适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分别仅有3人(占14,)与4人(占19,)选择,说明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支持的方式。
第七题,“学校应怎样对待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14人选择了“积极支持,但不做硬性规定,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
4
与”(占67,),剩余的选项“积极支持,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不管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实践,但必须参与”,“不管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实践,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与”,分别有1人(占5,)、1人(占5,)、3人(占14,)选择。
4、综合分析:
首先对学生对社会实践总体的态度进行分析,结合第一题与第五题的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对于社会实践是有一定认可的,大多数人认为社会实践对于自身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参与进了其中,但是应该看到,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同学仍然没有认识到所谓综合性素质的意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却是只认真去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对自己不喜欢的项目就不认真做。这样一定会形成素质提升的片面性,自己喜欢的项目相关的素质提升得多些,而不喜欢的项目相关素质提升少些,这就影响了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提高——与此类似的是偏科现象——这种实践的偏科在我看来可能是导致学生自身对于社会实践的厌恶—不愿意接触自己不喜欢的社会实践,导致了综合性素质提高缓慢,可能会使学生无力做一些自己喜欢却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更高级的社会实践,继而影响学生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社会实践的态度,从而引发恶性循环。我认为学校在此方面的责任是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多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让学生避免实
5
践“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同时对于还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重要性,纯粹只是将其作为学校布置的作业的学生,学校也应加强引导,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其中。但在此过程中学校应避免使用强制性的力量进行要求,以免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对抗,在学生方面还应该加强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积极参与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避免“偏科”的发生。
第二,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进行分析。结合第二题、第三题以及第六题进行分析,第二题大多数人选择了“以体验社会不同岗位为中心的社会角色体验活动”,第三题有一半的人认为能否找到自己喜欢、做着有意思的项目影响了学生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第六题中仅有 人认为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寻找适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这三个题目在一起所反映的现象是: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增强,且有较为明显的实践内容选择倾向,这种现象具体反映了:学生对于学校在项目内容等方面的依赖性小,更倾向于学校给予资金等物质支持,而且对实践内容的选择性增强,对实践内容的选择与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支持程度在学生看来有相近的重要性。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采取的对策是既要不管又要管。所谓的不管是,既然学生们有着自己的选择,那么就不要硬去要他们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学生要做就支持他们,但是学生的实践内容的选择出现了很强的倾向性,这是需要学校来管的。
6
学生在实践内容选择上的倾向性,在我看来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一、学生自身对于多种社会经历的追求使他们趋向于选择社会角色体验活动;二、调查活动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面对大量不同的对象,需要较高的沟通技巧;调查的结果需要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这两点可能使学生去选择相对较为简单(部分职业除外)的社会角色体验活动;三、进行实习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以现在学生尚未结束专业课程的情况来看,要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有了明显的选择倾向。本身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的设
置是针对能力提升的不同方面设置的,这种选择倾向会出现所谓的偏科现象,因此学校需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而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最后,分析一下学生希望学校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怎样做。结合第三题、第四题、第六体、第七题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因此学校应投入精力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支持。学生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物质支持,而且希望学校在社会实践工作上做出更灵活的安排——比如说在时间安排上的灵活,这也是我在调查过程中所听到的较为普遍的意见。如果学校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段,比如寒假
7
或暑假,完成某个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可能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学生没有在这段时间内找到合适的项目,到这段时间结束时也没能进行一次完整,确实提升个人素质的实践,最后只能随便找个项目做;二、学生对这种类似功课的安排可能产生反感,仅仅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就什么都不干了。这两种情况都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本意不符。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情况,就是学校将时间安排得太宽松,有一些并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会将这项工作尽可能拖后,到了最后才急急忙忙的做实践甚至仅仅是从别处抄袭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交上——这也违反了社会实践的本意。因此学校应做的是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吸取其中积极的因素,灵活调整社会实践的实施办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物质与政策上得到保障的环境。
5、总结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身,二是学校。对于学生自身,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投身于其中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责任在于
8
了解并参与社会实践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学校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对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从物质与政策上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地调整社会实践政策,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2)
摘要: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起,在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此次调研意在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为中国佛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自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发展,逐渐“中国化”,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
9
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文化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
调研背景和目的
佛教文化至今仍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乱世还是太平,在国人心中都有着求得平安的朴素心愿,而佛教文化几千年来的缓慢渗透,使之成为民众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寄托。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现代,在新一代生命力心中,佛教文化是怎么样的存在,中国佛教文化今后又可能会有怎样的遭遇,此次“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调研”试图为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时间和人力限制,此次调研仅针对中国部分高校的学生展开,共发放实体问卷50份和网络问卷450份,最终有效问卷为455份,涉及的高校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十所,受调查者专业包括历史、经济、金融、法律、医学、物理、数学、化学等文理各类别。
调查结果统计
1. 对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状况(1-4题)
1) 您对宗教的定义或看法:
10
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说明大学生们对于宗教文化有一个比较宽容和理性的认识。
2)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您对哪种了解最多,
3) 在以下几项中,您认为佛教与其他两大宗教的主要区别是那一项,
4) 请问佛教的起源地是哪一个(以现代的世界版图为准),
2-4题的回答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佛教和基督教更为熟悉。
2. 大学生对中国佛教的态度(5-12题)
5) 据您了解,您认为中国佛教现状如何,
6) 您信佛吗, 您的家人或朋友中有信佛者或佛教徒吗,
7) 您去过佛寺吗,如果有,会去跪拜祈愿吗,
8) 您有参加过佛教活动吗,
有的原因是,
11
5-8题说明就整体民众而言,佛教文化确实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较多人的宗教寄托;就大学生群体来看,有少部分信仰佛教,大部分人虽不信仰佛教但也对其保持着中立或较为亲近的姿态,只有极少人排斥佛教。
9) 您对中国佛教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吗,
10) 您对大学生信佛教有什么看法,
11) 如果您身边有佛教信仰者,您的态度是:
9-11题的回答情况说明大学生对于佛教徒有着较高的宽容度,没有鄙视的心理,其中有少部分认为佛学是比较高尚的信仰。
12) 您所在的学校有开设相关中国佛教文化的课程吗,
如果没有,您希望开设吗,
从第12题的统计结果看,所涉及的高校中,综合性大学基本有开设与佛学文化有关的课程,其中四川大学专门有佛教语言文学专业,偏理工科的学校则基本上没有开设,这与专业导向和师资配备有关,也无可厚非。就学生个体而言,希
12
望开设有关课程的学生稍稍多于无所谓的同学,这也是中国大学生希望丰富自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的愿望的一种表现。
3. 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认识(13-19题)
13) 您是否有读过相关佛教典籍如《金刚经》、《心经》等,
之前表示信佛的学生(7%)基本上在此题上选择了“有”,除此之外,仍有20%的受访者表示看过与佛学有关的书籍,一来是由于对佛文化的好奇,二来是为了扩充知识面,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想从佛教典籍中学得一些人生哲理的处世之道,陶冶心灵。
14) 下列选项中,您最欣赏佛教的哪三项教义,
此结果中众生平等、四圣谛、三十七道品成为最受大学生欣赏的三大教义,由此可发现,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是在唯物范畴内的佛学文化,对于因果报应、三界轮回等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内容则敬敏不谢。
15) 您认为僧侣信佛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
16) 您认为普通民众信佛的最主要原因是:
在大部分大学生看来,出家的最主要原因应是信徒从佛学
13
中受到人生的启发,与佛教的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成为出家人;普通民众则是为了祈福免灾,向冥冥中寻得一种潜在的心灵的安慰而信佛、拜佛。
17) 您认为佛教对于个人修养有无意义,
18) 您认为佛教对于社会有无意义,
19) 您对于国家实行宗教自由这一政策有何看法,
以上三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肯定了中国佛文化在个人修养、中国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也有部分同学从“凡事皆有两面性”的角度关注佛文化的利用方式的问题。
调研结果分析
从以上问卷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具备理性辩证的思维能力。从某些问题的回答中,我们
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趋于完整,即使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仍显薄弱,但总体上多有涉猎,这说明“专又博”的理念正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并实践。在思考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且具有大局观念和交叉思维,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
14
从社会、国家角度统筹思考。
2. 大学生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基本持中正或喜欢的态度。不论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还是
出于自身对于佛文化的喜好,总体来看,大学生们是尊敬佛文化和佛教徒的,并且有着了解佛文化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参与一些常见的佛教活动。
调研总结
此次调研体现出大学生对佛文化的包容,而他们对其的认知度实是颇令人意外。 撇去政府的政策支持,单从未来的社会砥柱(现今的大学生)此次的表现来看,笔者认为中国佛文化还是有着相当乐观的发展前景的。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度以及理性全面的思维能力是未来几十年中国佛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具有理性的思维和广博的胸怀的社会必然是文化植根、生长、发育、成熟的沃土。而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对佛文化的友善态度更是成为中国佛文化继续发展的推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这博大精深中那蕴涵着的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成不同的国民性格,但它自身则是相对稳定的,是维系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坚韧地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作种种解说,但纵横比较,归根结底,当是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但
15
民族凝聚力不是排外主义,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大同,是中华文化的理想,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归宿。中国佛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将顺随历史潮流,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扬“治心”之力,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使者之一。
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3)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和态度的
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4日至12月5日
调查内容: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目的:有人说,中日关系就像夫妻,平日少不了打打闹闹,虽然互不相信,却谁也离不开谁,最近的民调显示,中日民众对对方的好感都降至历史最低。大学生是决定未来中日关系走向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此次调查的重要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日本的认识程度,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作出浅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看法,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调查对象:吉林大学在校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在这篇调查报告的开始,我想首先代表整个调查小组向本
16
次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对我们这次调查活动的支持,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高度的关注和饱满的热情。大学生是民族的明天,当代大学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日两国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大学生也是未来对日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因此,我们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日本”这一话题时越来越理性,使我们此次调查最深刻的感受。这一结果可以从第一中看出,有六七成的被调查者对日本的态度是既有厌恶的一面又有喜欢的一面,这反映了我们多数大学生已经不再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日本。无论是上世纪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还是当今日本民众严谨、谦卑、有极强自律意识和责任感的生活态度,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关于对日本的认识问题上,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平时会留意有关日本的信息,并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日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新闻传媒,而关心的内容集中于政界新闻和以动漫为主的娱乐产业。在对男女生的分别统计中,我们看出,男生较女生更为关注日本信息,且对娱乐产业的关注度更高。
在对待日货的态度上,有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买,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超过八成的同学还是选择购买日货。笔者认为,每个人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都或多或少
17
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这都是出于对国家、民众的利益的考量。同时,笔者想提醒大家,在2010年9月份,我国前驻法大使呼吁大家理性爱国,他说,全球化进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品牌95%都是中国制造,这样一来,其实抵制日货是损害国家的行为,因此,他主张不要盲目抵制日货。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日趋理性化。
对于日本311大地震引发强海啸事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关注并对日本民众的死伤表示同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大学生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给予同情,不偏激,不狭隘,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历史和当今,展现了我们青年人的秉性和风范。
而在对待日本性文化方面,大多数同学并不十分了解,约有四成被调查者对其表示反感,五六成表示尊重,只有极少数对其表示喜欢,从中可以看出,中日虽是近邻,但仍存在不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国大学生不了解,也不易接受日本文化习俗。因此我们认为,两国青年人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将
有利于文化的交汇与共识的达成,从而有助于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甚而,它将给中日发展带来突破。
在中日关系的紧张点上,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历史政治是导致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八年侵华战争是我们心中永远
18
抹不去的伤痛,而如今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让我们出离愤怒,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中日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要视日本的态度而定,希望日方正视历史,辨明是非,唯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合作,才能谈共赢。从中,体现出我们当代大学生既能牢记历史,坚定自己的立场,又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客观,不卑不亢,以民族利益为重,这让我们有理由对中日关系的明天满怀信心和希望。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我们认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首要前提便是“以民族利益为重”。首先,在历史和主权问题上,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的立场。历史不可更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已深深烙在我们心里,对于篡改历史、美化侵略行为、尊崇战犯的行为,我们决不妥协,并将与其斗争到底。对于钓鱼岛等的领土之争,我们要坚持主权属我的原则,捍卫我们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我们应铭记历史,正视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牢记先辈的嘱托和遗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告慰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浇灌出鲜艳的共和国花朵的伟大的先辈们。
其次,我们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日本展开积极长久的合作。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连稳定的环境都保证不了,我们靠什么去发展,因此,我们也
19
应避免狭隘的,偏激的民族主义,明白日本右翼势力不代表日本人民,并以发展的,全局的眼光去看待中日问题,找到最有利于我们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在这一方面,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合作的地方。比如在高科技,漫画,环保方面,我们就可以与其展开合作,在合作中积极学习,积累经验,提高中国在这些产业上的发展速度。同时,中日贸易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贸易之一,进行积极的贸易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因此,与日本展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日本对于我们是对手又是榜样。上半年,我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要想在人均国民GDP总值上超过日本,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日本与我国在经济、军事力量、政治地位、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上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这就促使我们不懈努力以拥有更强的实力,增强影响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日本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尊重的榜样。日本民众的纪律意识、敬业精神和隐忍性格,让我们印象深刻。犹记在311大地震后,人们坚强、隐忍、恪守秩序,使得避难、救援始终有序进行。在核危机后,更是组建了一支50人的敢死队留守福岛进行抢险。这一幕幕不禁也让我们对这个民族产生敬佩,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多地与日本进行交流,学习,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这对于民族的未来,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都会是受益匪浅的。
最后,我们想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每个国家都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进行考量和取舍,因此,谋求中日长期友好的关系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让自己心中那不可磨灭的仇恨华为我们前进的力量,这就是我们这一带大学生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来源:
对文学社的认识和态度(4)
我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 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从广义上讲,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那么就认为该事件存在着风险。而在保险理论与实务中,风险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通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换句话说,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
21
能性。
风险的构成因素分为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又相互关联,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费用的增加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风险的成本。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有一些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一、风险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风险是指可能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四、风险是指损失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五、风险是由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这些对风险的基本认识,我认为任何事情都会存在风险,只不过风险的大小会不一样而已,而且,往往的更大的风险以为更大的汇报,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很深刻的说明了,要想获得回报,一定有所代价,当然这个更多的说明了风险的损失。风险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为风险往往是发生在未来的事情,而未来的事情往往又都是不确定的,故此,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风险是人们在投资等活动中极力回避的问题,但是风险通常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只能是尽力降低。比如我们在运筹学中学到的关于风险性情况下的决策,其中的最大可能准则、
22
期望值准则、决策树法、灵敏度分析、具有样本情报的决策分析等有助于我们在具有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决策。我们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一些情报经验,得出各个风险结果的概率,以便于对自己的决策起到帮助,但是同时,关于收集情报,必须有所付出,只有当情报价值大于情报的支出成本,这个情报才有收集的必要。在我们进行决策之前,尽量从各个方面降低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尽量去降低风险的成本。
最后,万事有风险,行事需谨慎。我们既不应该畏惧风险,也不能不考虑风险,只有在掂量了风险与收益的大小之后,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不盲目、不畏惧,就是我们应该面对风险的态度。同时,把握机会,适时出手也很重要。
23
范文三:从《郑笺》看郑玄对诗功用价值的认识
从《郑笺》看郑玄对《诗》功用价值的认识及其影响
摘 要
郑玄是两汉时期的学术巨匠,他在两汉社会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本着“述先圣之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崇高理想,在两汉传统的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改造,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的《郑笺》中透漏出的对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远承先秦诸子的思想,直接的影响乃是自《诗经》以降的儒学思想,其中又以孔子的“诗言志”和“兴观群怨”和孟子“”以意逆志”等思想为影响的源头,近受两汉重视经学,兼容并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郑玄对《诗》的公用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美刺”和“谶纬思想”两方面。在承前的基础上又影响到唐宋以致后世。影响了《毛诗正义》《诗集传》等一大批学术论著。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郑笺》;社会功用价值;认识;影响
From the "Zheng Jian"see Zheng Xuan on the "poetry" and its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the function
ABSTRACT Xuan Han Dynasty is an academic master, he in the Han community living environment is very harsh circumstances, the spirit of "the meaning of the above sage, thought the whole hundred of the missing," the lofty ideal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Texts in the Han study condu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rocess, and then later on had a profound and dramatic impact. His "Zheng Jian" reveal out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pre-Qin philosophers thought much commitment, but from the direct impact, "Book of Songs" dynasty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Among them, "Poetry Expressing "and" Xing Guan "and Mencius," the "intention" and other thoughts of the source, near by Han importance of classical studies, inclusiv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Zheng Xuan on the "poetry" of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valu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Ugliness" and "Divination" in two way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itments before the Tang and Song which will affect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Mao justice", "Collection of Poet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treatises. in Chinese academ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Zheng Jian;The value of social functions;cognition;nfluence
目 录
前言 ?????????????????????????1 1 《郑笺》的“诗歌社会功用价值”思想形成的渊源????2
1.1 先秦儒学的思想余绪??????????????????2
1.1.1 《诗经》文本对《郑笺》的影响?????????????2
1.1.2 先秦儒学对《诗经》的认知传统对《郑笺》的影响?????2
1.1.2.1 孔子“思无邪”“诗言志”等思想的影响????????2
1.1.2.2 孟子“以意逆志”及“知人论世”等思想的影响?????3
1.2 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熏染????????????????3 2 《毛传郑笺》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特点??????5
2.1 美刺之说???????????????????????5
2.2 谶纬思想???????????????????????6 3 《郑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8
3.1 对《毛诗正义》的影响??????????????????8
3.2 对《诗集传》的影响???????????????????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前 言
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后汉书·郑玄传》中记载郑玄“博稽六艺,粗揽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他在前代及同时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又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籍文献专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训话学家,仅由他批注的就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尚书大传》等诸篇,他的著作丰硕,其中又以《毛传郑笺》成就斐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汉之后世,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毛传郑笺》的研究从未停止,而受其影响的著作更是卷帙浩繁,出现了一大批诸如《毛诗正义》等优秀著作。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郑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研究的主流方向是对《郑笺》的训诂校勘方面的研究,其二,对注释和释义方法的考据,其三,对论著中的声训方面研究。其四、对论著中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对《郑笺》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将从《郑笺》中反映出的对《诗》的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郑笺》为切入点,以期大致梳理和分析自先秦以来,学者们对《诗》的公用价值的认识和《郑笺》对这种认识的扬弃的继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郑笺》的“诗歌社会功用价值”思想形成的渊源
1.1 先秦儒学的思想余绪
研究《郑笺》中所表现的社会功用价值,首先要搞清楚何谓《郑笺》秦汉之际,鲁人毛亨为这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诗经》做训诂,是为《毛传》,后人把附有《毛传》的《诗经》称作“毛诗”。东汉人郑玄又为“毛诗”做注解。因为郑玄做的注解有阐明、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所以他的注解叫做“笺”。作为是《诗经》最有权威的注释之一,《郑笺》一直为我国历代学者所重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不妨诗歌的源头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注重诗歌的社会公用价值”作为我国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和两汉时代,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就已经成为诗人学者的普遍共识,这一点从孔子、孟子等诸子的诗论思想及相关的文学典籍中便可见一斑。
1.1.1 《诗经》文本对《郑笺》的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编辑的本身就在于应用于现实生活,约略来看,似乎应该有一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诗经》作为学习诗歌的工具性读物,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实际作用;其二,作为宴飨、祭祀时的仪礼歌辞,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的引用工具。在先秦及以后的多数时代里,《诗经》固然有其作为文学方面上的重大意义,但是就当时的实际而言,其社会功用价值远大于前者。
《诗经》的社会功用价值,似乎还不仅仅在于其文本本身,我国先秦时代就有的“诗言志”传统使得《诗经》的真正功用还在于“赋诗言志”,诗人学者想言什么志,则引用何种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而在乎称引用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的一个真正的社会功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诗歌认知体系,
由此来看,《诗经》的创作初衷是强调它的社会实践性,是针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的文本创作,《诗经》文本的创作本身所体现的这种务实的现实主义倾向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郑玄的《郑笺》,更在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上,《郑笺》的思想更多传承自《诗经》,该书对《诗经》的政教思想的关注和探析也必然远大于其文学意义。
1.1.2 先秦儒学对《诗经》的认知传统对《郑笺》的影响
1.1.2.1 孔子“思无邪”“诗言志”等思想的影响
先秦儒学的代表主要是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孔孟思想”。本文主要摘取两人的思想,以期一窥先秦儒学思想对《郑笺》的影响。
《诗经》由孔子编订而成,在孔子看来,诗歌的功用主要是“讽喻、劝诫”和“颂扬、赞美”两种,赞美如《大雅·民》等等,讽喻则如《魏风·硕鼠》等,这在两汉时期被郑玄概括为“美刺”二字。不论是讽喻亦或是赞美,其内涵都不过是强调诗歌作用于现实政
治,服务于社会生活。这相对于仅从文本本身来理解《诗经》的政教功能又更深一层。
我们来看孔子对《诗经》的认识。他自己在《论语·为政第二》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思无邪”,是“归于正”,其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如果说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在创作时对社会教化作用还是朦胧的、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在经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阐释之后,《诗经》所蕴含的政教思想被大大的加强和有意识的明朗化了,并由此引发出孔子对《诗经》做出的“兴观群怨”的高度概括。
当然,孔子的这种观点过分的强调了诗歌的政教功能,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诗歌的文学性,但这似乎也恰恰说明社会功用价值在孔子及所处的时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虽然《诗经》的教化作用是在儒学者的推崇下被强化的,但《诗经》本身所蕴含的教化意义对我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则是不容否定的,无论是“思无邪”还是“诗言志”这两个命题作为诗学纲领和批评标准,虽然各有不同的含义,但都注重《诗》的礼义教化功能,在解诗和用诗的时候,都于《诗经》本义之外做政治伦理意义的引申和发挥。以至于后来的学术论著、文学作品等等都始终没有摆脱社会教化的功用。而郑玄及其《郑笺》亦无例外,其所受影响之深不可低估。
1.1.2.2 孟子“以意逆志”及“知人论世”等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孔子的诗教思想从思想上影响了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儒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政教为目的的诗教主张的话,那么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则是为汉儒们的诗教提供了一个相当合适而易于发挥的方法论的支持。
孟子在论诗中,提出让读者以切身体会去推断探求作者本意的诠释诗歌的做法。由此形成的所谓的“以意逆志”的解诗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有汉一代的文学和学术著作。所谓“以意逆志”大约是说不要只重文采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死抠词句而误解原意,只有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的思想。
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儒继承了孟子的这种思想,郑玄又对“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进行了扩充。王国维曾在《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中指出:“及北海郑君出,乃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其于诗也,有谱有笺。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①郑玄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在《郑笺》中,他将孟子的“以意逆志”加以发展和创新,又糅以其他,上升为以“美刺”的思想来解释《诗经》。
1.2 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熏染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郑笺》的影响之深由上文的论述已可见一斑,除此之外,《郑笺》所表现出的注重社会政教功能,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这一思想的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①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 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402页
我们注意到,郑玄以其作为汉代经学大师而闻名,了解“经学”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郑笺》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经学”形成于西汉,是汉武帝为了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而将儒家经典《诗》、等尊为“五经”,用于传播儒家经典和思想。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这即是“经学”。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经学”一直广泛流传,并居于学术权威之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学”在汉代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鲁一带甚至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②的谚语。通经可以致仕,这是“经学”之所以在西汉中后期取得崇高社会地位的原因。以经学作为其主要的思想体系的《郑笺》受这种大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受到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儒家经学以“修身”、“安邦”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现实主义的传统,反映在诗歌中就是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这在《郑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具体到实际的文本上就是源自先秦并由郑玄发展的“美刺”思想。
东汉之后,经学中的“家法”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为东汉后期学者屏弃门户之见、兼通今古文之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出现于此时的《郑笺》有机会和可能兼收前代及同时代的思想,将儒家对诗歌政教思想与多种思想结合,并在继承先秦及两汉学者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与理论上的创新,最为典型的便是将“儒家经学”与“谶纬思想”结合形成的独特的《郑笺》式的思想体系。
②《汉书·韦贤传》
2 《毛传郑笺》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特点
《郑笺》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认识的形成受前人影响至深,并且这种影响在表现上又千姿百态,各有不同,其既受孔孟为代表的儒学的“兴观群怨”“以意逆志”等思想的影响,又与同时代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经学的经典著作,《郑笺》固然是表现儒家政教思想的论著,但是,在文中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异于儒学之外的思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吸收和借鉴多种思想之余,《郑笺》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和发展之处。 2.1 美刺之说
首先,《郑笺》在诗歌的社会功用的认识上提出了“美刺”之说,显然这种思想是基于孟子“以意逆志”之上的新的发展,
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作注时对“赋比兴”做了这样的概括:“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③ “赋”本来是直陈其事的意思,但是郑玄把“赋”的意义局限为直陈今之政教善恶。同样郑玄把作为类比解释的“比”和“今之失”结合起来,“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看到了如今的过失却不敢说出来斥责它,而是“取比类以言之”,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在郑玄的眼中《诗》不仅仅是经学著作,解《诗》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诠释而是其握于手中刺破黑暗的利刃。因此,郑玄认为,从诗的教化功能看,不外乎“美”与“刺”两种,他将汉代的“美刺”文化运用于解诗的全过程中,通过诠释诗的“美刺”功能,来发挥诗的教化功能,劝喻执政者,达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郑玄在《诗谱序》中提到:“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就其恶。”④又在《六艺论》中说:“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谏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颂其美而讥其过。”⑤ “美刺”之说由此形成,“美刺”说的形成对鲜明的表现了郑玄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
作为“美刺”说的主体,“刺”在郑玄的《郑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就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显然,“刺”与“美”相比更具有劝说和讽喻的教化之功,因而备受郑玄重视。
例如:《小雅·四月》这首诗,《郑笺》都认为这是一首大夫所作刺幽王时期暴政的诗。其中“秋日凄凄,百卉具腓”,《郑笺》云:“具,犹皆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所谓“刺”者,自然要体现讽喻教化的功能,《郑笺》的注显然是对《诗经》的文学性的关注不够,不论他的注解是否正确,仅看他在对待诗歌上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的社会能够以这样清晰、明确的态度去运用“刺”的教化功能,这确实难能可贵,更反映了他对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和关注。
纵观整部《郑笺》,其中郑玄将对诗歌的更多的注释集中在国家的治理、王权的巩固③ 贾公彦.《周礼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0页
④ 孔颖达. 《毛诗正义》[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⑤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G]. 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927页
上,并且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劝谏。若是将郑玄的这种“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结合来看待,我们不难发现郑玄的“刺”实际上正是认识到诗歌的这种社会功用价值,从而用于表现其对君主的忠心及对人民疾苦的关心。《郑笺》的这种以注为谏的“刺”的方式使得诗赋中的讽谏传统也逐渐成为中国后世文学的一大特色。
与刺的概念同时,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就其恶。”用这句话来诠释“美”再好不过,由此可见“美”诗的教化功能就是要“论⑥
功颂德”,与“刺”相比,“美”就显得温和且柔美。举个例子来看,《鄘风·干旄》,《郑笺》认为这是一首美好且善的诗。其中“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郑笺》注云:“《周礼》‘孤卿建旃,大夫建物’,首皆注旄焉。时有建此旄来至浚之郊,卿大夫好善也。”这的确是一首写卫文公的臣子多好善的诗,
郑玄在首句就直接称赞了大夫建旃去郊外的美德。相比较《毛传》等论著的注释未免显得直白无隐,但正是如此,越发显得《郑笺》中的“刺”则一针见血,“美”也就同样说得实实在在。《郑笺》中的“美”,其实与“刺”一样都是作者企图警示和劝谏上层统治阶级的工具,只是方法和途径不同。“美”的目的也是给统治者树立一个正面的典范,一个学习的榜样。都是有益于社会教化和纯良民风。
从郑玄《郑笺》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美”“刺”就郑玄看来都是一种劝喻教化的方法,劝导在位者遵行诗人之所美,而谏阻其不要陷入诗人之所刺,这也是郑玄乃至很多汉儒们解诗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这也是郑玄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最直接的认识和运用。郑玄以“美刺”解诗一方面是受儒学固有的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汉代经学的产物,诚然,《郑笺》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注重诗歌的政教功能,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郑玄《郑笺》将诗放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关注诗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关注,在郑玄看来,诗的作用在于为政治服务,所谓:“诗者,弦歌讽喻之声也”,⑦其作用在于诵美讥过,当然也就我们上文所说的“美刺”之说。
2.2谶纬思想
“美刺”之外,我们注意到郑玄《郑笺》中还具有相当鲜明的谶纬思想,用强烈的谶纬思想阐释《诗经》用以警策现实是郑玄《郑笺》的独特之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传统儒学对待谶纬思想的态度和认识。而到了郑玄的两汉时期,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使得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儒有机会和可能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社会条件下了解和吸收谶纬思想。
郑玄《郑笺》中谶纬观念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时代和政治的因素,更与其本人经历及学术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政治时局的影响,真个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人们积极于思考天命人事。同时还有统治者对谶纬观念的倡导和重视有关。当然,郑玄《郑笺》⑥ 孔颖达.《毛诗正义》[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⑦ 郑玄.《六艺论·论诗》
中的谶纬思想更与其本人经历和学术活动有着紧密联系。作为经学大师,郑玄对《易纬》、《书纬》、《礼纬》、《尚书·中侯》都作了注解,而注纬先于注经。所以郑玄的笺注参杂着不少谶纬思想。这一点从《郑笺》所引用的纬书就能看出来,《郑笺》的引用的纬书主要有《尚书纬》、《易纬》、《孝经纬》、《诗纬》、《中侯》及《河图》、《洛书》等,在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郑玄将谶纬思想入书的原因自然是由于建立在他对诗歌的社会教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刘小枫曾概括说“纬书具有华夏国家宗教的自然法圣典的性质,其核心是受天命而王,以教化天下。”⑧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刘小枫指出各种纬书的共同点是天命论,目的是为了教化天下百姓。这便与郑玄的“诗教”观不谋而合了。所以郑玄在《郑笺》中多次引用谶纬,其目的自然也是与社会民生有益。
《郑笺》中谶纬思想按其对社会的生活干预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阐述阴阳五行和灾异、解说经义、说明符瑞、论论述五帝感生、说明天文历运等几个方面。⑨从对《郑笺》的具体分析来看,郑玄引用谶纬思想客观上对社会教化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这是其用诗学为武器,批判现实、警戒君王的重要手段。根本上也是他的“诗教”观和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体现。
⑧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595页
⑨ 李世萍.《截纬思想析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3月.第2期:第131页
3 《郑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郑玄《郑笺》的美刺思想,和谶纬思想,实际上都是其将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作为了诗歌的本体意义。在郑玄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仅于观民风,正得失,厚人伦,移风易俗,这一点虽未免有些过于武断和片面,但是这种认识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相关的学术论著。从两汉到唐代,,历代学者们的学术之争只在毛、郑之间的得失而已。而到唐到《诗经正义》出现的时候,《郑笺》已被奉为经典注疏,地位愈加巩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文献中一窥其影响。文献记载在唐代“说诗者莫敢议毛、郑”⑩。《郑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深远和巨大,自魏晋至唐宋直到今天受《郑笺》影响的学术论著不可计数,本文仅略举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毛诗正义》《诗集传》两部从而一窥《郑笺》的影响。
3.1 对《毛诗正义》的影响
初唐唐代最著名的学术论著之一《毛诗正义》的许多对诗歌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就很明显的受到《郑笺》的影响。《毛诗正义》由初唐学者孔颖达主持编撰的在内容上具有集大成的特征的学术论著。《毛诗正义》的引书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疏不驳注”是《毛诗正义》坚持的宗旨,其目的是唐代经学自然是为迎合政教的需要和科举教材的规范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从宗旨看,我们可以清晰的指导,其服务于政治的根本目的,在《毛诗正义》的编纂过程中,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也不违背这样的宗旨和目的,在大多数时候,该书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来达到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与《郑笺》一样,《毛诗正义》也是儒家经学论著,相关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广泛征引了唐以前经史子集各个门类的著述,但是,从这四个门类所征引的种类和频率来看,征引经部著述226种,占四个门类总数的77%,出现的频率为7135次,占总频率的92%;而史部、子部、集部加在一起所占种类的比例为23%,出现的频率才8%。这些数据的对比,充分证明了《毛诗正义》经学的绝对属性,其疏解的经传,阐发义理,主要是“以经证经”。11《毛诗正义》的经学本质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认识停留在教化民俗,纯良社会之上,也决定了其对《郑笺》的继承关系。
除此之外,在内容和形式上,毛诗正义也与《郑笺》有着许多相同和类似的地方。从《毛诗正义》所引用的经学书籍来分类,我们又能发现其作为经书具有礼学、训诂和谶纬三大特征。很明显,这与《郑笺》有着很深的前后继承关系。其中最为明显也最有特色的继承当属《毛诗正义》中所引用的纬书,那么,《毛诗正义》为什么还要引用那么多的纬书呢?主要原因是,郑玄信谶纬,在他为《诗》作《笺》的时候,掺杂了谶纬思想,同时也引用了很多的纬书。《毛诗正义》虽然在主观上反对谶纬,但是在疏解中却回避不了谶纬问题,既然是依郑作疏,就处处要维护《郑笺》的立场和观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郑笺》对《毛诗正义》的影响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更深层
⑩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第十五·诗类一·诗本义提要》
11 罗英侠.《从引书看的成书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11月,第17卷,第6期:第154页
次上的思想内容的影响更为深刻
总的来说,《毛诗正义》的立意在于破除门户之争,以郑玄《郑笺》等为主线将自汉以来的《诗》学流派纳入其中,虽然与《郑笺》相比,《毛诗正义》对文学性的认识和追求更进了一步,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仍旧将政教功能看作是诗歌的主要使命。这一点是《郑笺》以来学者们的普遍共识,而《毛诗正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郑笺》而来的这种认识诗歌的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甚至经由《毛诗正义》直接影响到了以诗歌代表的唐代文学,孔颖达提出还提出“诗缘政”的诗学命题,把文学与政治做了嫁接,使唐代的诗学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开启了唐代诗歌批判写实的风格特征。孔颖达认为诗歌(文学)是社会政治的表征,诗歌创作的终极意义应该是审美和王政教化的完美结合。文学之于政治,王政成则歌颂赞美,衰微驰废则讥剌匡救。这一思想与郑玄《郑笺》中的“美刺”思想如出一辙。
3.2 对《诗集传》的影响
《郑笺》的影响波及宋代则出现了《诗经》宋学的代表著作《诗集传》,一般学术界都将《郑笺》与《诗集传》对立起来看待,但事实上,就对待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这一点来看,《郑笺》对《诗集传》的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诗集传》继承了汉儒们的“风雅正变”之说。《郑笺》在《毛诗序》对诗歌的美刺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12说明美刺的作用既要美刺过去的事实,而且要为将来的行动作出示法。《郑笺》对美刺的诠释,显然相较于以前的论著更为深刻全面,这在上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言。《诗集传》受《郑笺》的影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一些诗歌的文学性,但大多还是认为《周南》、《召南》是“正风”、“后妃之德”、“后妃之化”、“南国被文王之化”。这类经学观念在《周南》《召南》的注释中俯拾皆是。在解释“正《小雅》”、“正《大雅》”时说:“或欢欣和说,以尽群下之情;或恭敬斋庄,以发先王之德”,“多周公制作时所定”这些地方都是运用“风雅正变说”。对具体篇章的总结上也用《毛诗序》的说法,如说《周南·关雎》说文王的“宫中之人”,于“圣女姒氏”“始至”之时,见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这些说法都是与《郑笺》的思想体系是相合的。13
当然,在看到《诗集传》对《郑笺》的继承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诗集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人以《诗经》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观念诗歌的美是外在的给人以精神愉快的感兴形式与含政教理性要求内容的和谐统一。朱熹这种以感性心理与理性道德、审美感受与政治教化融合的理想反映了人们对自汉以来的诗学束缚于审美与政治意义之网的反思。这在《郑笺》影响基础之上的超越和提升与对其的继承一样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说《毛诗正义》是对《郑笺》在诗歌社会功用价值认识上的大体的总结和继承,
1213
郑玄.诗谱序[A] .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页 孙永娟 《对的影响》.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第87页
那么《诗集传》则是在继承《毛传郑笺》对诗歌现实主义认识之上的继承和提升。
结 语
《郑笺》自成书距今久远,但学术界郑玄的《郑笺》研究繁硕,学术界的相关论著丰富。在借鉴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梳理和辨析了《郑笺》之前及以后的学术论著上对“《诗》社会功用价值”的认识的流变,并分析了《郑笺》在其中所起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郑笺》上承先秦儒家思想下启后世诸子的研究,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研究为学术史对诗歌的社会功用价值的全面认识提供了可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 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402页 《汉书·韦贤传》
贾公彦.《周礼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0页 孔颖达. 《毛诗正义》[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G]. 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927页 孔颖达.《毛诗正义》[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郑玄.《六艺论·论诗》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595页
李世萍.《截纬思想析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3月.第2期:第131页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第十五·诗类一·诗本义提要》
罗英侠.《从引书看的成书特征》.《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11月,第17卷,第6期:第154页
郑玄.诗谱序[A] .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页 孙永娟 《对的影响》.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第87页
[10] [11] [12] [13]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青芝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杨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杨老师的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范文四:体裁:认识诗的特点
語文基礎知識:文學語文基礎知識:文學
詩歌是一種以和諧的節奏和音調,通過精煉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
的文學形式。故《詩〃大序》云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々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々詠歌之不足,不
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話把詩歌之起源和特徵清楚的描述了出來。
人生而有情,亦有表達之能力和溝通的需要,當直話直說而仍未能盡言其意的時
候,協乎音律,配合身體語言的詩歌便隨之而產生。詩歌既然要合乎音律,自然
講究章句協韻和形式格律的規範。這便構成了詩歌的特徵,而其寬緊詳略之變
化,亦正是歷代詩歌體演變的主要關鍵。
在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倡新詩之前,傳統的詩歌體裁,依據蘅塘退士選編的
《唐詩三百首》所劃分,大略可分為樂府、古體和近體三類。
是漢武帝時創立的管理音樂的機關,職責是保管和整理舊有樂曲,以及蒐集
民間詩歌,合樂演唱。後來把「樂府」所採集的民間和文人創作的詩歌統稱為「樂
府詩」。如《木蘭辭》、《孔雀東南飛》、《東門行》等。後世有時也把沿用樂府舊
題以及合樂的詩歌通稱為「樂府」。
是指唐朝以前的詩歌體裁,近體則是唐朝才興盛的詩體。古體詩分五言、
七言和雜言三種,每句字數沒有限制,但一般以五、七言為主,句數也沒有限制,
不講究對偶和平仄,用韻也比較自由。著名的五言古詩如李白《月下獨酎》、白
居易《燕詩》等,白居易《長恨歌》則是七言古詩的名篇之一。
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絕詩,一是律詩。絕詩又稱絕句,每首只有四句,每
句字數分為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如李商隱《登樂遊原》、王昌齡
《閨怨》等。律詩每首八句,一般亦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
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律詩分為四組,每組兩句々第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
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頷聯和頸聯都必須對偶,
首尾兩聯可對可不對。著名作品有李商隱《蟬》、杜甫《蜀相》等。近體詩逢偶
句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此外,詩句的平仄亦要符合詩律的要求。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語文基礎知識〆體裁
語文基礎知識:文學語文基礎知識:文學
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產生的一種詩歌體裁。所謂「新」是相對於古典詩歌
而言的。新詩用語體文寫成,不同於古典詩歌那樣有規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
按格律(節奏和音調)來分,新詩主要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兩種。自由詩每節
的行數和每行的字數都沒有規定,押韻也很自由,其形式是由詩人根據他所要表
達的思想感情而決定的,如徐志摩的《遇然》。而格律詩每節的行數和每行的字
數,都有一定規律,押韻的地方也很整齊,如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
別康橋》等。不過新詩的格律是由詩人自創的,每首都可以根據作者所要表達的
情思而不同,古典格律詩的格律則是固定的,所以兩者實在有很大的差別。
樂
府
五言
傳 古統七言 體 詩詩 歌 雜言
五言
律詩
七言 近詩 體五言 詩歌 絕詩 七言
律詩
新 詩絕詩
參考網址〆
漢魏樂府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05 唐詩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07 現代詩歌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語文基礎知識〆體裁
http://www.chiculture.net/0430/html/b03/0430b03.html
?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語文基礎知識〆體裁
范文五:诗的认识与写作
诗的认识与写作
作者:吴奔星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
编者按: 1940年10月28日,吴奔星先生应湖南省立衡阳乡村师范的邀请,“结初学写诗的朋友”作了一次演讲,讲稿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中;但所据为“剪刊残本”,内容有所缺失,今由吴心海先生的努力(见文后“校勘附记”)得以完璧,现与新发现的奔星先生的两篇诗论一起刊发,供我院研究生学习。
一、引言
我常常感觉得我国似乎是一个以“诗教”立国的国家。自三百篇到今日,诗风之盛,诗人之多,诗篇之富,至①属惊人;并且许多古代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常常寄托或保存在古代的诗篇中;而一般文人学者政客也时以诗为表现其主张或思想的工具。这种情形在其他各国是不大有的。可见我国文人的精神意志多半消磨在诗上。但是奇怪得很,要在我国文学作品方面,找出一篇有系统的诗论,却又万不可得,这又证明了我国诗人大抵重实践,不尚理论。虽说也有许多诗品诗话之类,但都是零零碎碎。使人抓不住一个有焦点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比起其他各国是相当逊色的,不过,要弥补这一缺憾,也难一挥即就。我现在只想以卑之无甚高论的态度,应付有志文艺者之需求,发表一点个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或商榷,抛砖引玉,寔有厚望。
二、认识
此处所谓认识,不单是认识诗的本身,而且要旁及与诗有关的许多问题。虽然以当代诗为主,但为讨论便利计,也略微涉及一点旧体诗的理论。
甲.意义——古今中外对诗所下的定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只能综合地谈谈。我国最古的一部书《书经·舜典》上说:“诗言志”。又最古的一部诗集《诗经》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班孟坚(名固)《汉书艺文志》也说:“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此后,许多诗的定义,大体上难逃不了“诗言志”的范围,所以凡属言志的文字,便是诗,或者是近于诗了。但是志是什么呢?不外情感与思想的总和。无思想的情感,形象未立,不能入诗;无情感的思想,埋没性灵,流于哲学。虽然,这个定义很好,仍不免与其他言情的美文相混淆,所以我想改一下,便是: 凡以和谐的音节,经济的辞藻,表现个人的观感或刻画精彩(或生动)的人生,都可称之为诗。
这个定义要比较妥当一点,但我嫌它不免②“公式化”,似乎多少有点“八股”的气味,不妨干脆而简单地说:“诗是苦乐的象征,灵魂的散步”。倒有意味得多!
乙.内涵——诗的意义弄清楚了,进而便须明了诗之因素,即诗是什么东西组合而成的。为大家易于领会计,可以列表以明之。
丙.正名——“新诗”这一名词,实在欠妥,当初胡适之一班人为了与旧体诗区分发表计,临时采用一下,倒无不可,唯确定为永久性之专名词使用,即大有未妥。因为如果民国时代之诗是新,则将来诗再有改新,便将称为新“新诗”;再有革新,又将称为新“新?新诗?”。如是下去,不知加到多少新字,实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虽然不一定有我所想象的那么一天到来,但以此证明新诗一词之不妥,是再切当也没有了。并且文学之为物,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别。所以新诗与旧体诗二词对立三十年谬妄之局,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如为称呼方便计,可以叫今日之诗为“当代诗”或者“民国诗”,都比新诗来得好。
丁.演变——民国诗之演变,也如历代诗一样,自有其渊源与流派。顾炎武会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盛唐,势也”,这就是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时代起了变化,文学也自然随而起着变化。民国诗之兴起,也当然是“势也”!至于其所以兴起之原因,约有两个:一个是受了参差不齐的词曲民谣的影响;一是受了清末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的主张及一班留学生介绍西洋文学的影响,而操其③枢机替新体诗接生的,当推胡适之。自他的《尝试集》出版后,新的诗潮奔腾澎湃,周流全国,日新月异,逐渐成熟。为使大家得一明确的概念起见,特区分如下各派,略加说明。
1.尝试派——此派作风以明白晓畅为主,中心人物为胡适之,为其④羽翼者,有沈尹默、刘复、俞平伯、宗白华、康白情、周作人、刘大白、沈玄庐、胡怀琛以至鲁迅均是,而最著者当推周作人与刘大白为此期之代表人物,周之诗集有《过去之生命》,刘之诗集有《旧梦》包含《旧⑤梦》、《风云》、《花间》、《红色》四部,此外尚有《丁宁》、《邮吻》、《再造》、《卖布谣》、《秋之泪》等。但他俩取经不同,周诗取法西洋散文诗(在其《小河》前曾有一段小序云:“有人问我这诗是什么体,连自己也回答不出,法国波特来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象,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内容大致仿那欧洲的俗歌;俗歌本来要叶韵,现在却无韵……”),刘诗则脱胎于旧体词,所以虽为解放之新体诗,而旧体词之痕迹仍然存在。
此外康白情著有《草儿》,俞平伯有《冬夜》、《西还》、《忆》,刘复有《扬鞭集》,胡怀琛有《大江集》,或则仿效西诗,或则脱胎旧体,颇极一时之盛。至于没有专集而须一提的,便是沈尹默,他所作的《月夜》,发表于民国六年,为备具新体诗之美的第一首无韵诗。 这一派的机关刊物,要算《新青年》及《新潮》⑥。其活跃时期约起自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年。胡适之至今虽亦偶一为之,但已流于消闲或应酬了。
最后尚须加一句论断的话,此派的胡适之及其他的作者,所写的诗篇,只有历史的价值,而无艺术的价值。虽有继往开来之功,亦广粗制滥造之路。
2.英美诗风派——此派又可分为两组,一为小诗组,一为格律组。前组的作风为清淡,后组的作风为婉约。前组源于泰戈尔的小诗及日本俳句而参以西洋诗之气味,后组则完全脱胎于英美诗篇,尤受“十四行诗”之影响⑦甚深。前组以冰心女士、汪静之为中心人物,羽翼之者有徐玉诺、谢采江、朱自清、陆志韦、何植三、孙席珍、周乐山,及所谓“湖畔诗人”冯雪峰、漠华、修人、若迦等;冰心的诗集有《春水》和《繁星》,时寓哲理,受泰戈尔影响颇深,汪静之有诗集《蕙的风》,表现青春的火焰,至为旺盛。此外徐玉诺著有《将来的花园》⑧、谢采江著有《野火》、陆志韦著有《渡河》、朱自清著有《毁灭》与《踪迹》,湖畔诗人著有《湖畔》、《春的歌集》等,其他诸人虽或为结集,而散见之诗亦颇不少。至于后组则以徐志摩为中心人物,羽翼之者有朱湘、闻一多、刘延陵、梁宗岱、西蒂、陈梦家、方玮德诸人,此组之诗,字句相当整齐,为新体诗中格律最严者,曾有人名之曰“新律诗”或“香干派”。徐志摩为人倜傥风流,天才秀发,影响我国诗坛至重且大,惜天不永年,于民国二十年由沪乘机北上,机毁遇难,死于山东党家庄。所著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其次朱湘亦为此组中之健将,所作诗篇,字句整齐,人号为“豆腐香干派”,惟以不满现状,于民国二十二年秋往南京途中,投长江自杀,著有《草莽集》、《番石榴集》等诗集。其次为闻一多,所著之诗亦曾风行一时,著有《红烛》、《死水》等诗集,今则度其教授生涯,不弹此调了。其次为陈梦家,乃此组之青年诗人,为徐志摩所激赏,编有《新月诗选》,著有《梦家诗集》、《铁马集》等诗集。此外刘延陵、梁宗岱、西蒂、方玮德诸人,或有诗集,或未结集,过于烦琐,不再一一详谈。
此派之机关刊物有文学研究会所编之《小说月报》,新月社所编《新月》月刊,徐志摩等所编之《诗刊》,及叶绍钧刘延陵等所编之《诗》杂志,其活跃时期约起⑨自民国八年冬天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平⑩,止于“一二八事变”《小说月报》停刊。至于此派人物,今则或已作古,或充教授,诗之生命,早已终止,虽亦有偶尔即兴挥毫者,但亦止乎应酬应景而已。
3.德日诗风派——此派作风为豪放,以郭沫若为中心,羽翼之者,有成仿吾、王独清、高长虹、蒋光慈、穆木天、王统照等,郭沫若所作之诗,雄深雅健,颇有可取,计著《女神》、《星空》、《瓶》、《恢复》、《前茅》等诗集,其他诸人亦均有诗集行世,不复详论。 此派之机关会社为创造社,民国九年五月刊行《创造》季刊,后又刊行《创造周报》同《月刊》等。活跃时期与前派等。除王独清蒋光慈已去世外,其他如穆木天,王统照等亦时有作品发表,惟已不若向时{11}之刚劲,且影响所及,多有以标语口号为诗者,如臧克家田间诸人为此派后起之秀,亦不免时有此弊。
4.法国诗风派——此派作风为缥缈。以李金发为中心,与之作风相近者,有戴望舒、废名、何其芳、施蛰存、卞之琳、路易士、吴奔星、李白凤、李章伯、林庚、伍蠡甫、水天同等。中心刊物,有施蛰存所编之《现代》、吴奔星李章伯合编之《小雅》、路易士所编之《诗志》,及戴望舒等所编之《新诗》月刊等,活跃时期约自“五卅惨案”,直至今日,犹方兴未已。此派主张:在内容上描写身边琐事,把握瞬间的冲动,发展个{12}人性灵,但自“七七事变”之后,已完全改观吟哦战斗的诗篇,以作抗倭的号角。至于在形式上,废除脚韵,不拘一
格,总以各尽其才为主。目前诗坛的刊物合乎此派作风的,当推桂林的《诗》刊为最优,如婴子、周维、胡明树、艾青诸人,均系有希望的青年诗人{13}。
5.改组派——这一派诗人是继承黄遵宪的流风,革新内容而不变更旧体诗的形式的,故人称之曰“旧瓶装新酒”,主要人物为吴芳吉吴宓二人,吴芳吉业已作古,所余者仅吴宓而已,此派之机关刊物为民国十一年在南京发刊的《学衡》杂志。其活跃时期约为民国十四年{14}至“七七事变”。虽吴宓仍在继续关门写作,而{15}于文坛上已不能激起波纹了。
6.保守派——此派系维持旧体诗的残喘的。以《国闻周报》的“采风录”,及卢前所编《民族诗坛》为机关刊物,主要人物为陈石遗、汪东、于右任、卢前、易君左、陈树人等,并旁及一般党国要人消闲之作,他们也只存一种玩好的心理,并无一定的活跃时期,兴高采烈时口占一律而已。
7.土风派——此派作风为通俗,约起自“九一八”,以冯玉祥、老向、老舍、陶行知等为中心人物,其间尤以冯玉祥作品为最多,他的作品为以抗战的内容,装入歌谣的形式,一行一行以至无数行,令人读之,毫无诗的感觉,只好像党政宣传大纲。拿给丘八读读,倒是非常适合的。他如陶行知和老向等之作品,也只是一些民教教材而已。此派机关刊物曾有中国文艺界协会会刊《三日刊》及老向所编之《抗到底》半月刊。我们可以断定此派在文学上将来决无成就,只是在抗战宣传上多少有些贡献罢了。
以上所谈各派,除法国诗风、德日诗风、土风等三派尚有作者活跃外,其他都只能当历史看;其所举刊物会社的名称,也多成了过去。今之所以略略一谈,其目的在使大家知道过去诗坛的一个轮廓,详细情况如何,不是一下可以讲完的,有待编撰民国诗史了。
至于全面抗战以后,诗人们所吟哦的对象,差不多已合而为一;所采用的形式,多为法国诗风派所主张的那一个。良以伟大的内容,实非其他各派的形式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假如我们还要加一派的话,那便可以命之曰混合派了。
戊.比较——一般人认为新体诗是人人个个都可以写的,而旧体诗则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可了。其实大谬不然。做好旧体诗固然很难,做好新体诗又谈何容易?要之,都非易事。比较言之,则新体诗较旧体诗为尤难。如果要说他容易的话,也只有其中的尝试派、土风派不太讲求技巧,比较容易耳。我曾经拿过下棋来坐比方,那便是旧体诗诸如象棋,难学而易精;新体诗如围棋,易学而难精;如果大家都有写诗及下棋的经验,又无成见的话,大家是会同意我的说法的。
己.欣赏——要分别诗的好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我现在为优良的诗拟定四个条件,可以命之曰四贵主义,便是境界贵静,辞藻贵和,气象贵壮,表现贵深。如有背乎此者,都非佳作。即使长至千行万行,仍是徒费纸墨,决不能以所谓伟大作品的大帽子去掩饰。因为伟大作品,严格地说起来,并不在篇章的长短,而在乎作品的本身好不好。好的作品一行也伟大,坏的东西万行也枉然!这是盼大家深切认识的。
庚.长短——新体诗之长短约有六:
1.要以活的语言,写活的人生现象,非若旧体诗之充满已死的文字{16}。
2.文字与语言相统一,能深入各个阶层,非若旧体诗之为特殊阶级的玩物。
3.吟咏的对象,扩大到宇宙人生的任一角落,非若旧体诗之多为少数人的空想。
4.能利用古今中外各国度各阶层的语汇与辞藻,提炼新的语汇及词汇,增多表现的工具,提高写作的技巧,非若旧体诗之搬弄人云亦云的词汇。
5.所采用之形式,能表现任何内容,非若旧体诗之形式时感穷窘{17}!
6.为继往开来的神圣事业,非若今之少数人以旧体诗为消闲品,继其残喘而已。 新体诗虽具上列种种之长,而在形式上亦颇有人感觉下列种种之短:
1.字句繁冗芜杂。
2.行节参差不齐。
3.无脚韵,不便朗诵。
4.无定型,不便模拟。
实则这些并非新体诗之短,乃是新体诗所以足称为“新”之处。等到谈完写作那一{18}项时大家自会感悟的!
三、写作
谈到诗的写作,可分两个阶段:
甲.准备时期——
1.诗是以情感为命脉的,而今日所最需要的情感,是“大我”的情感,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必须培养热爱民族国家的丰富的情感。
2.有了丰富的情感,又要找寻寄托此种情感的事事物物;并且还{19}要注意什么事物才是你的情感最适宜的寄托的场所,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还要养成对宇宙及人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想象力。
3.解决了以上二点,还得注意要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寄托着情感的事物,这就要注重表现的工具了,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必须摄取并储蓄描绘宇宙及人生各种色相的语汇同词汇。
4.摄取并储蓄语汇同词汇,是不能凭空说的。我们应该批判地接收于诗有利的遗产,而且多多欣赏当代名家的诗篇,所以有志写诗的青年,除了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外,还要养成高度的欣赏力与明确的批判力。
乙.实践时期——
1.内容方面:
a.发扬民族精神——“艺术的地”表现我国民族纵的横的特性,不应只拘泥于几个抗战建国过程中所用的新名词或新术说;尤其避忌“论说文”的姿态,必须要具象地含蓄地显露出民族性所以伟大的地方来。
b.负起教育责任——第一不可迁就民众的智力,而须提高民众的智力;第二不可将许多新名词强硬地注射到民众的头脑里去,而须使民众在阅读诗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对民族国家所肩负的责任有一个猛烈的觉醒。
2.形式方面:
a.行节的画分,应以意象为转移。一节或一行,宜代表局部或全部的意象,不可故意弄得支离破碎。
b.整个的诗篇不必有一定的形式。人皆有天才,人皆可以创造最适合于表现事物的形式。 c.不必硬凑脚韵,以合乎语言的自然性而又不与散文混同为原则。钟嵘《诗品序·下》说:“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这话不啻为我的主张所下的注脚。
d.他人之形式,只可供参考,切忌谄媚地“脱胎”于人,给人家作“子孙”,而失去你自己的“本性”!
3.怎样写:
a.大胆地学习,小心地创作,谨慎地发表,换句话说:初学宜放荡,如天马行空;成家宜谨严,若盲人走路。
b.不要为题目所拘束,最好写成之后,斟酌内容,适当地配题。
c.描绘悲欢的题材,不宜滥加一些悲欢的字眼,而须细腻地表现所以悲欢的原由,但又以不流于叙事文为上。
d.不用典。钟嵘《诗品序》中云:“……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旧体诗尚且无须用典,民国诗更不用说了。
e.写诗与读诗不同。读诗贵客观,客观便无我,无我则可知他人之长;写诗则贵主观,主观便有我,有我则不袭人陈言,而能画出自己生动的面孔。
f.诗意贵含蓄。宋张南轩曾说:“作诗不可直说破,须如诗人婉而成章,《楚辞》最得诗人之意,如言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思是人也而不言,则思之之意,深而不可以言语形容也,说破如何如何思,则意味浅矣。”旧体诗如此,新体诗尤然!
g.须把握灵感。宋严羽云:“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妙在悟。”妙悟云云,可为灵感之注脚,已今语释之,灵感是一刹那间的热情的冲动。当你的脑袋中,有这一种冲动时,那么,尽管你有天大的紧要事,也须暂时放下,赶快提取笔来乘兴而写,如此,当有佳作产生,否则,不啻毁灭你自己的声名呵!
h.忌以险怪的词句表现最平凡的意境。写诗能注意以上诸点,自有办法。现在我借钟嵘的话来结束这一个节目,他在《诗品序》上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思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曼之累矣。……”
他这几句话,虽是对旧体诗而发,但赋、比、兴的方法,是无问古今的。特此贡献诸位,以备参证。
四、结语
关于诗的诸种问题,约略如上所说。虽都是些老生常谈,但归纳在一起,对于一个初学写诗者,或者也有相当的益处吧?
此外尚须顺便谈谈的,便是当前文学界有一种新的趋势,那便是讨论经年的“民族形式”一问题了。这个问题以郭沫若所发出的意见为最公允最正确,大家可以看他的《“民族形式”商兑》一文,我也曾专就诗的一方面,在桂林《诗》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以宫草的笔名发表了《略论诗的“民族形式”》一文。那篇文章的大意,约略说明了当前一班人对民族形式的误解,以及民族形式的内涵,与夫什么叫做民族形式的诗。前二点因为题旨所限,今天姑且不谈,后一点的意思,我也可以大概说明一下。我以为民族形式的诗,在形式方面,尽可能的利用可以表现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的伟大性,这一内容的形式,不必拘拘一格。既不完全是士大夫阶级所用
的旧的格套,也非纯粹利用歌谣的定型,在写作历程中,自可得到一种比较适合而统一的形式。而在语言方面,则为士大夫的语言、大众的语言、外洋传入的语言以及我国旧体诗词所惯用而无腐气的语言的结晶,——说得更妥当一点,是各种语言的化合物,要是这样地写出来的诗,才算真正代表全民族的标准的民族形式的诗。
最后须加以声明的,便是流亡数年,书籍散失,草拟此篇,全凭记忆。略无参考于诗之演变一项,自不免挂漏之议。其他不周到之处,亦在所难免;故此篇除供诸青年朋友工余参证外,并以就正于有道!
按:右文本系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之约,于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出席该校第五次纪念周讲演之辞。原题为《门外诗谈:认识、写作及其他》。当时全体同学均低头记录,热忱可嘉。惜因时间迫促,语调过速,鲜有能尽其全者,兹特根据黄伻、邹敦源两同学之记录,略事损益,完成此篇,印而问世,俾供探讨。各同学精心记录,均于此谨致谢意。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吴奔星附识
校勘附记
2012年,我为父亲吴奔星编选的《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由北京昆仑出版社出版,《诗的认识与写作——给初学写诗的朋友》一文收录在“现代诗论”部分,文前说明为“本文为剪刊残本,从19页开始到22页结束,其后缺1至2页。杂志名字不详。应为抗战期间大后方文艺杂志。”出版之前,为了寻找此文出处、补充稿件缺失的部分,曾联系过上海图书馆、广西图书馆、贵阳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惜均无结果,留下遗憾。最近捡拾先父遗物,在一堆发黄的故纸堆中发现此文的油印讲义原稿,经核对发表稿件所存部分,仅有些微差别,可以证实为同一篇文章。对照讲义原稿,剪报所缺部分(约2000余字),不但可以完璧,而且发表剪报中字迹漫漶的部分,终得识别,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新旧诗钞》一书时的误植,得以纠正。从先父吴奔星按语中所说此文为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演讲之辞,以及文中提及他在桂林《诗》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发表《略论诗的“民族形式”》(一九四零年九月)来看,《诗的认识与写作——给初学写诗的朋友》一文大抵应该发表于一九四一年。
吴心海记于2013年12月31日
注释:
①剪刊残本为“质”——校勘者注。下同。
②剪刊残本为“兑”。收入《暮霭与春焰——吴奔星现代诗钞》(北京:昆仑出版社,2012年,下简称为《暮霭》)同样作“兑”。
③收入《暮霭》误作“起”。
④收入《暮霭》误作“起”。
⑤剪刊残本误作“蓓”。收入《暮霭》同作“蓓”。
⑥收入《暮霭》误作“《新诗》”。
⑦收入《暮霭》误作“印象”。
⑧剪刊残本为“《雪朝》”。
⑨收入《暮霭》误作“其”。
⑩吴奔星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讲演之辞讲义原稿此句作“民国十年一月文学研究会成立”。
{11}剪刊残本“向”后一字模糊,难以辨识,收入《暮霭》错为“万”。
{12}收入《暮霭》误作“各”。
{13}剪刊残本无此句。
{14}剪刊残本为“民国十一年”。
{15}收入《暮霭》误作“至”。
{16}收入《暮霭》误作“死的东西”。
{17}收入《暮霭》误作“窒”。
{18}收入《暮霭》漏“一”字。
{19}剪刊残本到此终结,其后文字根据吴奔星1940年10月28日为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讲演之辞讲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