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心理学在探索心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变革入手,说明认知心理学方面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石、研究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关 键 词】心智/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纳瑟尔(neisser)提出,认知心理学与感觉输入的转换、衰减、精细加工、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有关[1]。如奈塞所言,认知活动始于感觉输入;然后,感觉输入被转换,即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将外界存在的某种物理能量转换或编码成为神经能量。
在认知心理学中,编码的概念极其重要,它既指信息的具体表面特征(representation),也指信息的加工进程(process)。人的神经系统将感官接收到的刺激转换为神经活动的模式,这些神经活动的模式保存了刺激中的信息。若在神经水平上探讨该活动模式,即是神经编码(neurel code);如若在抽象水平上探讨该活动模式,即是认知编码(cognitive code)[2]。但是,当探讨神经码“和”认知码时,我们并不是将“神经编码”和“认知编码”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事实上,神经码和认知码只是从两种不同分析水平上谈论的同一个对象,即人脑对信息的具体表征与加工过程。显然,我们并不能直接体验到神经码,而大部分认知码也不被我们所觉察[3]。我们熟悉的往往只是最后一级水平——心理水平——的分析,因为它对应于人们的意识或对身边刺激的觉察,以及思想。
事实上,无论神经码还是认知码都不能保存和维持原始物理刺激的全部特征。它们一旦生成,就可能被衰减或得到精细加工。这种衰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环境中的大部分物理能量并不含有丰富的信息,不值得保存。在许多情形下,得到加工的认知码就能被储存,也能被恢复,而那些被衰减的认知码也要能被激活或重构。最重要的是,认知码可以被人使用。正是由于有这些认知码,人能完成工作、进行学习和从事娱乐活动。
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心智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例如,知觉到物体的哪些特征,看到了事物间的什么关系,怎样把外界信息存储下来,利用了哪些信息以解决问题,以及采取了什么样的思维策略等。奈塞认为,心理学可以从这个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心智问题,即只研究“软件”(过程),如考察人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不研究“硬件”(结构),如不考虑脑定位或脑机制。换句话说,心理学不必等待心理学完全揭开人脑的秘密之后再来探讨人的心智问题,完全可以先行一步。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Simon)进一步指出:“这种从顶层开始到尚未建成的基础自上而下建造科学摩天楼的方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每一层次上的系统行为只依赖于对下面一个层次上的系统进行的非常粗略、简化和抽象的特征概括。”[4] 二、认知心理学的孕育与诞生
认知心理学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它继承或吸取了以往各种心理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如: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所强调的心理基本单元与过程以及内省方法,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所强调的认知过程的目的性,行为主义(Behaviorism)所重视的可考验的假设以及严格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性定义,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提出的结构观点、主动性观点和所关心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对认知发展的研究,个体差异研究所注重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等等。但是,认知心理学出现的主要内部原因还是行为主义的失败[5]。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重点研究内部心理过程与机制,而不仅仅是外部行为表现。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既有心理学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作为外部因素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学科很多,如维纳(Wiener)的控制论,香农(Shannon)的信息论,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学,还有早期人类工效学研究等等。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后来居上,因为它不但集中体现了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能与人脑互相比较的实际模型——计算机(电脑),这就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使心理学家受到启发,提出人脑与计算机一样,也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因此可以用客观方法对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研究。
在1956年,心理学领域有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问世,例如米勒(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做了信息加工的说明,乔姆斯基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分析,布鲁钠(Bruner)等人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识理论中的作用,纽厄尔(Newell)和西蒙发表了模拟人运用启发式进行搜索并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论家》。1967年,奈塞发表了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而《认知心理学》杂志也于1970年创刊。它们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相信,人的行为有其心理原因。基于这种因果假定,心理学可以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归纳法,即从结果推论原因,来研究心智这个黑箱。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观察人的外部行为,然后去推测人脑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观点,通过实验,将人脑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进行比较,提出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或假设,并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理论或假设加以验证。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信息加工取向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强调对认知过程进行抽象的串行的分析。信息加工取向使用的是计算机隐喻(computer metaphor),认为心智活动的机制类似于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心智过程就是心理程序的运行过程,它们对人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内部贮存的信息进行操作,使之符合当前的目标。另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强调基于神经元的平行加工的观点。联结主义取向使用的是脑的隐喻(brain metaphor),认为心智活动的机制就是脑神经系统活动的机制,研究中十分强调心智的神经基础和数学模型。本文下面重点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取向的理论基础。信息加工系(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也被称为符号操作系统(Symbol Operation System)或物理符号系统(Physical Symbol System)。一个完整的物理符号系统具有信息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存储(store)、复制(copy)、建立符号结构(build symbol
structure)和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六种功能。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如果能够表现出智能的话,就必能执行上述六种功能;反之,任何系统,如果具有这六种功能,就能表现出智能。其推论自然是,人具有智能,人一定是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是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一定能表现出智能。因此,我们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现在,信息加工心理学所做的,就是试图用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中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6]。
帕默和金奇(Palmer & Kimchi)认为,以下五个理论假设奠定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7]:(1)信息描述性(informational description)假设,即心智事件在功能上可以描述成信息事件。信息事件由输入信息、对输入信息进行的操作和输出信息三部分构成;(2)递归分解(recursive decomposition)假设,即任何复杂的(非原始的)信息事件在描述时,都可以分解成低一层次的更详细的组成要素。换句话说,认知过程是由较简单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又能被分解为更简单的认知过程)所构成的。认知过程的这种层次性使得研究者可以通过巧妙精细的实验来分别研究各个层次的性质;(3)流程连续性(flow continuity)假设,即进行一个特定认知过程所需的任何输入信息都来自前面已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输出;(4)流程动力学(flow dynamics)假设,即所有心理或认知过程都耗费一定时间。由于心理和认知过程与神经系统的化学和电事件是共存的,而神经事件耗费时间,尽管也许只是几毫秒,所以信息加工还是需要时间的。正是基于这个假设,时间测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之中;(5)物理具体化(physical embodiment)假设,即所有认知过程都发生在一个物理系统中。人的认知过程发生在神经系统中,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信息在神经系统中是由特定的神经事件模式来表征的,对信息的加工则是通过系统状态的变化来实现的。
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omputational-Represent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Mind,简称CRUM)是一种对心智问题的理解方式。CRUM的含义是:对思维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视为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8]该理论模型是在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的一种假设,强调的是“心智表征”和“心智计算”这样两个重要的概念。心智表征属于系统的内部状态,是相对于外部事件或事件的语义加以界定的。假如,我们若想解释某一系统的行为,就必须依靠我们的心智表征。这也就是许多认知科学家所共同主张的“表征的元假设”。心智计算则有着两层含义;首先,心智表征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表达式,是同系统的物理状态相对应的某些基本要素的离散态的排列;其次,所有与系统有关的语义内容,都依照深层的符号表达式及其变换的形式和符号关系结构加以规定,这是一种物理符号操作,是一种计算。表征与计算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一定的计算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表征之上,表现为对表征的某种操作和转换;而一定的计算也总是会产生某种新的表征。 尽管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对于解释有关心智活动的一些基本事实,表征和计算的概念可能并不恰当。但直到目前为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上,CRUM都是研究和理解心智问题的最成功的方式。因此,CRUM观点在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仍居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来研究心智活动,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心智活动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与加工系统,把认知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有序的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操作的单元,输
出则是这一阶段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都反映着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某个重要方面。 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式有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法。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输出的时间。测量反应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一种基本方法,精确度能达到1毫秒,甚至100微秒。口语记录分析法常用于考察较慢的信息加工过程。口语记录分析的结果可被用来编制计算机程序,进一步检验人的思考程序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一致性。计算机模拟是认知心理学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指把某种心智理论表现为计算机的程序。不管是快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还是慢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方法。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从哲学家康德到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普阿杰都认为,人类的心智包含着一组固定的规则即操作结构,正是它们的平衡产生了客观知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人们大大地加强了这样的信念。因为我们所熟悉的计算机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用符号表达式来表达某种认知或外部物理状态;再用相应的符号表达式来表示能对符号表达式做出反应的规则;将这些规则映射到具有因果联系的物理规律上,从而获得某种解释并采取相应的行为。而这也似乎正是我们人所做的事情。因此,计算机可用来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
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与计算进行类比。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层次是思维策略,计算机的最上层是计算机程序;心理活动的下面一级是初级信息加工过程,计算机的下面一层是计算机语言;心理活动的最下层是生理过程,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和大脑的活动,计算机的最下面一层是计算机硬件[6]。正是这些对应的不同层次的存在,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心智进行研究。显而易见,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就是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科学语育学、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基础科学(如数学、理论物理学)共同感兴趣的界面上,即理解人类的乃至机器的智能的共同兴趣上,涌现出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认知科学试图依靠众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理解心智的性质,可能的话,在此基础上制造出能思维的机器。而认知心理学由于关注和研究人的心智活动,因此在认知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心智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即理论、模型、程序和平台。一个认知理论首先要假定一套表征结构和一套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加工过程;然后,通过与由数据结构和算法构成的计算机程序进行类比,设计一个计算模型使得这些表征结构和过程更为精确。有关表征的模糊概念可以用准确的关于数据结构的计算概念予以补充,而心理过程则可由算法来定义;为了测试该模型,必须用一种编程语言将其在一个软件程序中实现;最后,该程序应该可以在各种软硬件平台上运行。实际上,无论是信息加工取向对规则和搜索策略等进行的抽象的串行的分析,还是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分布式表征和平行加工,各种心智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均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研究[8]。
心智与计算机的类比在认知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发现、修正和评估)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与不同类型的程序相关的计算概念通常能为提出新的心理结构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启示。而在对理论、模型和程序进行评价时,理论、模型和
程序三者通常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我们对理论的确信依赖于程序运行的性能所反映出的模型的有限性。可运行的程序对于理论和模型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首先,它能说明理论或模型中的表征和加工过程是否是计算可实现的;其次,一个理论不仅要有计算上的可实现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意义。通过将程序应用于各种心理学的研究实例,就可以得到某种定性的反映;第三,程序可以对人的思维做出定量化的预测,并与心理学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反映理论模型与人的思维活动在多大程度上相吻合。
综上所述,理论、模型、程序、平台一起构成了认知心理学及认知科学的基本研究构架。大量研究都遵循着这个途径,并通过实验将各个步骤贯穿起来。
五、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智活动的过程和机制,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区分出自动和控制两类信息加工过程,分析了心理资源的动态分配以及认知过程的时序性规律,考察了人类的内隐与外显认知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对人类认知行为及其心理过程的细微剖析,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现代普通心理学的主导方向。然而,认知心理学力图揭示心智活动内在机制的目标仍未实现。难道心智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黑箱,认知心理学研究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也许,下述的两种新的研究方向要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是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关心的是“心智和大脑问题”(mind and brain problem)。各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如高空间分辨率的脑代谢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和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生理功能成像技术(EEG、ERP、MEG)等的结合,使得人类在科学史上首次可以直接“看到”在某些认知活动时整个大脑多个解剖层面的功能定位活动,“看到”大脑在进行不同的认知活动时相应的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本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心智活动,是认知神经科学拟解决的重大问题。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力地促进对心智活动的脑机制的了解。
二是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显然,大量的心智活动(如协同问题解决)不仅仅由个体的心理活动构成,而是表现为群体中诸多个体间的交互活动,并且与其所处的社会、物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分布式认知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的内部认知系统的表征和加工一直延续到外部世界中。换句话说,心智活动并不只是发生在我们的大脑中,心智活动中还包括许多外部人工制品。例如,已知的自然界中的规律性或规则(regularities),来自社会中其他人的信息,或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各种工具。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心智活动分布在社会和物理世界的要素(elements)中。针对认知心理学的传统观念,Clegg(1994)提出了现代认知观(见表2)[9]。
只有采用这种将内部与外部活动融合起来的观点,不仅研究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而且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人造物之间的动态的交互作用,研究个体或群体在客观世界中的行动及其结果,才有可能真正完全地理解心智活动的本质。
六、认知心理学的前景展望
任何科学理论的最有力的支柱就是对观察到的事实能够给予解释。同时,任
何科学理论也都必然会面临一种可能性,就是后来的人能够对这些事实给出更好的解释。心理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理论只能够接受真理,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6]。展望认知心理学的前景,我们认为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理论、实验与模拟的整合,心智的功能模拟与结构模拟,心智研究中的数学与计算。
1.理论、实验与模拟的整合
面对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难题——心智问题,显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认知心理学一个学科的单兵独进。研究和解决心智问题,需要依靠多学科理论与实验的协作和整合。首先,在一般的概念的层面上,我们要实现新的跨学科的整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工智能、人类学和语言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相互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利用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收集到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推进实验上的整合,尤其是将心理学的行为实验数据、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机模拟的实验数据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种整合是由计算思想与模拟所带来的理论上的整合。较之以往的任何其他的理论途径,将人脑视为一台计算机并由此推测心智活动的编程过程,使我们可以对心智的运作机制作出更为精确和详尽的说明,而进行计算机模拟则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理论模型的成就与局限性[8]。在上述学科交叉、互助和融合过程中,进一步引入社会学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将可能成为认知科学发展的趋势。我们也期待着像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能被应用于研究心智问题。
2.心智的功能模拟与结构模拟
研究心智问题究竟应该从功能模拟入手还是应该从结构模拟入手,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途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功能模拟和结构模拟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型。“模型指的是一种用脑子想出来的或者用物质构造出来的系统,这种系统反映了或复制了所研究的对象,能代替该对象,使对模型的研究能给我们提供有关这个对象的新的信息”[10]。结构模型的特征是模型和原型的内部结构相似,可能是内部结构(静态结构)相似,也可能是功能结构(动态结构)相似。功能模型则是从机体特性和组织较深层次所特有的内部机制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反映了原物在环境中的外部功能[11]。
以往研究心智问题人们采用的是功能模拟(如计算机模拟)的途径,这与人脑作为一个生理学上的“黑箱”,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是分不开的。但也应该看到,功能模拟有着许多从根本上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脑这个物质实体弃而不顾,必须用结构模拟弥补功能模拟的不足。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但遗憾的是,由于人脑结构高度复杂,也由于实验这一现代科学的锐利武器在研究人脑结构和机制时不能随意使用,人脑结构模拟的研究进展十分有限,这也使结构模拟的途径一直无法成为认知科学理论的主流。但随着新仪器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又对结构模拟重新抱以期望。也许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随着大脑这个“黑箱”逐渐变为“白箱”,结构模拟将可能成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主流。
3.心智研究中的数学与计算
科学史向我们表明,数学化或形式化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多少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将心智还原为计算,还原为一种符号的形式表达式的转换。笛卡儿和莱布尼茨就曾经设想过一门可应用于一切领域中的推理的“普遍数学”。
现代许多计算领域的认知科学家也认为,我们对心智的研究如果想达到精确的程度就应积极进行各种心智计算理论的研究。也许我们进行心智研究的真实目的就是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存在寻求一个数学和物理上的解释。但这种对数学和计算的执着到底最后能不能将我们带到真理的彼岸却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问题。
柏拉图式的数学精神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不应该忘记,数学并不是自然科学,它只是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这理解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本世纪30年代,哥德尔(Godel)定理的提出[12]已经为每个执著相信数学必定能告诉我们所有真理的人敲响了警钟。既然生命和心智是在自然中产生的,我们也就应该能在自然中找到它们存在的本质,而对数学工具这种人类自己思维创造物的过分依赖也许只会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小。换一个角度,将心智嵌入自然,即从脑和神经的、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在数学和计算基础上建起的心智理论大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
由信息论、控制论和它们的产物计算机所带来的心智研究上的突破是否是决定性的,信息时代的辉煌是否会被脑的时代所代替,如何开拓心智研究的未来,将是每个关注心智问题的科学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与计算机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其他学科专家已经或逐步走到一起,在探索心智奥秘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1] Neisser,U.,1967.Cognitive Psychology.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2] Best,J.B.,1995.Cognitive Psychology.Mineapolia/St. Paul:West
Publishing Company.
[3] 傅小兰:“认知心理学关于抽象思维的一些研究”,《思维科学研究》,赵光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222-252页。
[4] (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第1版,第20页。
[5] 王蘇,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7页。
[6] (美)司马贺:《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科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6-7、10-13、15页。
[7] Palmer,S.E.and Kimchi,R.,1986.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o cognition.In T.J.Knapp,& L.C.Robertson(Eds.),Approaches to t
cognition:Contrasts and controversies(pp.37-77).Hillsdale,NJ:Erlbaum.
[8] P.萨伽德著,朱箐译:《认知科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1、178-179页。
[9] Clegg,C.,1994.Psych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study of
cognition in organization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85,449-477.
[10] B.A.斯托弗:《模拟和哲学》,莫斯科——列宁格勒,1966年,第19页。
[11] I.O.B.奥尔费耶夫,B.C.邱赫金合著,伍铁平译:《人的思维和“人工智
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范文二: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抽象分析方法:
抽象分析方法也叫做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且辅以其他实验分析,通过综合与抽象,用推理和判断的方式得出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抽象分析方法的主要工具就是计算机程序,我们可以利用程序来模拟人的一些心理活动过程。即通过人的实验来累计数据,再分析得出确定性的推断,然后再用计算机程序描述这个结论,并输入到计算机当中,观察在输入相同的刺激信息的条件下,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输出状态。如果计算机的输出状态和人类所做出的输出反应相一致,就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计算机程序有相似之处。
计算机模拟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就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凡是计算机能够顺利运行的程序,必须是在程序上清晰的、有序列的,而不是假设性的或推测的。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认知活动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这种方法主要被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它先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观察并了解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
流程图示研究:
顾名思义,流程图示就是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再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是一种具体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图示来概述人脑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说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信息流程图一般由一张包含系列方框的作业图构成。其中,每一个方框表示信息加工的一个步骤,方框之间的箭头标出信息流向的方位和先后次序。
口语报告法:
口语报告法指被试通过"出声思考"来解决某个问题,而研究人员记录下来以后进行分析,并揭示被试的认知活动规律。
在实验中,被试被给予一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出声思考完成这个问题,并且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否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提问,以免干扰被试解决问题时的出声思考。
实验之后,研究人员将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并且分析成问题解决行为图,其中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为被试具有的知识状态和被试的内部操作过程。
反应时测量法:
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从作用于机体到机体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有机体时并不会立即造成反应,而是有一个发动反应的过程。也就是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到效应器作出反应的之间的间隔过程。以这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为标志,就是反应时,也被称作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因此,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1998年Greenwald介绍了一种新的称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方法,该方法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考察,并且以其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的扩展方法如GNAT,EAST等,这些方法统称为内隐联想测验方法。
Greenwald在1998年关于IAT的文章中,提出了"Flower-Insect IAT"。在实验中,他通过计算机分别显示一种花的名字、一种昆虫的名字、一个积极词汇和一个消极词汇,被试被要求对这些刺激信息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任务一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作出共同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作出共同反应,而在
任务二中刚好相反,被试需要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作出共同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作出共同反应。
通过对被试两个任务中反应时的分析,他发现被试在任务一当中的反应时间毕任务二中的反应时间短,这样就可以推断出个体认知结构中,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而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The GO/NO-go联想测验(GNAT)是Greenwald后来提出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
GNAT将知的研究方法,GNAT本身不是对IAT的否定,而是对IAT的补充扩展,考察重点放在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之间的联结强度上,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GNAT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目标类别(Fruit)和积极评价(Good)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Bugs)和消极评价(Bad)作为噪音,当显示Fruit和Good时被试按空格键做出反应(即为GO),当显示Bugs和Bad时被试不做出反应(即为NO-go)。
参考文献:《当代认知心理学》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范文三: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而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即对从刺激输入到反应这样的全过程进行分解。他们常用使用反应时法。即通过测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来以此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和与其他过程的关系。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 E还是 F或 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时间。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研究法也是一种会聚性证明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较多的是选择反应时,而不是简单反应时。因为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要使计算机像人那样进行思维,计算机的程序就应当符合人类认知活动的机制,即符合某种认知理论或模型。把某种认知理论表现为计算机程序就叫计算机模拟。因此,计算机模拟首先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计算机模拟所提供的输出可以与人类行为相比较。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输出就应当类似于人类解决同样课题时所给出的输出;如果程序的输出与人的不一样,那么找出差别也就找到了改正理论的依据。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并能把它们按步骤变成程序,但是当步骤的系列很长,很复杂,需要大量联系时,我们往往不能预测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有时可得出惊人的结果。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
口语记录(出声思考)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思维的认知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
图灵于30年代发表后来称为“图灵机”的数学系统,对心理学也发生了影响。数量逻辑和图灵机使人们想到,人类的认知系统也可以视为符号运用系统。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加以变换。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研究上对认知心理学都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
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性能方面的类比,而不是计算机和人脑硬件及操作方法的类比。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
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范文四: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_龚芸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07
SerialNo1102(总第102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龚 芸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来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技术层面[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50年代后得以迅速发
展。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本文将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的视角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论层面
(一)认知心理学的经验主义传统
Plato提出了/先天论0,他的学生Aristotle用/感觉论0来取代他的/先天论0,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人的知识源于对事物的感觉,感觉产生表象,表象导致概念的形成。他非常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及联想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环境的邻近性原则。后来Locke继承了这些思想,并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的来源,知觉是形成所有心理表征的基础。
19世纪后半叶,以Wundt为首的构造主义学派首次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仅仅采用内省的方法去研究有意识思维是难以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在引进Wundt的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重视Wundt的科学实验方法,另一方面却反对将经验分解为基本的成分,强调研究真实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机能。Watson提出了心理学应该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从而揭开行为主义革命的序幕。他认为知识只需要利用可观察的刺激和反应间的连结来予以刻画,而学习只需要用在有无强化的情况下,这些连结是被建立和增强还是被削弱或消退来解释。
20世纪初,M.Schlick,R.Carnap等人在吸收了数理逻辑分析方法和操作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基本认知问题的全新方法。认为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内容是由感觉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做出合乎逻辑的操作所获得的最终产品组成的。强调材料收集的重要性,提倡在逻辑推理的框架内来解释材料。Hull,Tolman等人大胆假设并演绎出许多中介变量,将目的、认知等内部心理过程列入对行为的研究,正是这种传统的体现。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02-0102-02
(二)认知心理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理性主义的最古老的传统是格式塔心理学。它强调知识的结构性以及顿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其哲学根源来说可追溯到Plato的/先天论0,后来为Descartes所继承。他认为构成思维的要素是对外部世界某些方面的表征,还提出了一个最早的/信息加工0设想:用一个示意图来标示视觉信息如何通过视网膜沿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的松果体上。
到了18世纪后半期,Kant吸收了英国经验主义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种理解认知问题的全新方式。认为心灵理解经验的方式是先天的,而经验对于发挥这些理解能力的作用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心理表征和思维就依靠这两个因素的共同运作,产生知觉表象、心理内容和推理。人无法从外部世界直接获得任何东西,所有的信息都是建构过程的最终产物。Kant首次明确区分了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并指出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形式则是先天具有的。Piaget继承了这一传统,他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形成了发生认识论思想。
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家虽更多地遵从理性主义传统,但仍可从中找到经验主义或者说是逻辑实证主义传统的踪迹。
二、模型层面
根据不同的研究传统,不同的研究范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有两种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
(一)神经网络模型
它是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功能的一种经验模型。生物神经元受到传入的刺激,其反应又从输出端传到相联的其它神经元,输入和输出之间一般是非线性的的变换关系。神经网络是由若干简单元件及其层次组织,以大规模并行连接方式构造而成的网络,按照生物神经网络类似的方式处理输入的信息。若干神经元连接成网络,其中的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多个输入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为输出信号。由于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连接关系和各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非线性方式,输入和输出信号间可以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可用作黑箱模型,表达那些用机理模型还无法精确
[收稿日期]2006-12-08
[作者简介]龚芸(1968)),女,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描述但输入和输出之间确实有客观的、确定性的或模糊性的规律。因此,人工神经网络作为经验模型的一种,在化工生产、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二)信息加工模型
这种研究模型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这种模型具有一种智能色彩,比较符合人脑的工作特征,有助于理论家把其理论假设进一步细致化、具体化。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一)具体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有:
1.反应时实验法
反应时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期。测定反应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反应时实验有三种:(1)相减反应时实验。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这种方法应用得相当广泛。(2)因素相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从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就可能区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3)开窗技术。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
2.眼动实验法
眼动实验指人们借助某些仪器,对被试在进行操作时的眼睛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借此分析大脑的思维过程。早期人们主要利用照相、电影摄影等方式来记录眼球运动情况,现在利用眼动仪等先进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记录。对眼动实验的运用,要注意和其它方法如言语报告法结合起来进行,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言语报告法
这种方法指让被试以口头言语的形式,对其头脑中的思维过程进行报告的一种方法。由于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是别人无法直接感知的,通过言语报告,就像把思维过程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样,这样我们就能够对它进行比较有效地考察。言语报告又可分为出声思考(thinkaloud)与事后报告(retrospectivereports)两种形式。
4.分类与自由回忆法
分类就是给被试呈现各式各样的材料,然后要求他们
按照自己所认定的标准,把这些材料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不同的分类体现了被试对图画的不同理解程度。
自由回忆法和分类法有某种相似之处: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项目,让被试进行识记。刺激项目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出他所记住的刺激项目。Means等人曾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们的认知过程。
5.计算机模拟法
这种方法是指把一定的认知操作理论编译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如果该程序能运行的话,即至少可以说明这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严密的,具有可行性。反之,则说明该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修改。计算机模拟是以一定的信息加工模型为基础的,但它以在计算机上是否能运行来说明该模型的可行性。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类某些复杂心理的内部过程,而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二)理论分析技术1.减法技术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以反应时作为资料来源,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常被用到。原理是:安排两种大致相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比另一种增加了一个认知要求,其余的则相同。那么,增加了的那个信息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即为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之差。
2.信息加工分析
主要是指对构成智力作业基础的认知元素进行分析的过程。这种分析包括识别基本的过程和心理表征,进而识别这些过程发生的顺序。认知心理学家通常利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来推断人的心理过程。如果这种模型得到支持的话,那他们就认为它在探讨人的心理过程方面是可行的。如果不能得到支持,那他们就尽力去对这种模型进行修改以符合人的真正信息加工过程,或干脆去创造出新的模型来解释。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它与西方传统哲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其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
[参 考 文 献]
[1]张春兴.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美]J.R.安得森.认知心理学[M].杨清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OntheMethodofCognitionPsychology
GONGYun
(FacultyofEducation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Theemergenceofcognitionpsychologyisanewtrendthatcontemporarypsychologyisblendingeachother.Itsinfluencehasspreadintheeveryfieldofpsycholog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itandsociallifeisbecomingcloserandcloser.Themethodofstudyingcognitionpsychologyfromphilosophymethodologylevel,modellevelandtechniquelevelhasaprofoundsignificance.
Keywords:Cognizepsychology;researchmethod;Philosophymethodologylevel;Modellevel;
[责任编辑:王佳媛]Techniquelevel
范文五: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再认知 权威资料-心理学研究论文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再认知
【作 者】陈录生
认知心理学家U
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也表明这一学派已经立足于心理学界。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是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心理学,都可以叫作认知心理学。例如瑞士心理学家J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由于它研究儿童的认识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中的变化规律,也应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叫,它是研究人在认识过程如何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等问题的。
70年代以来,对认知心理学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心理学家曾对它提出许多责难,否认其科学性,甚至拒之于心理科学的大门之外,这是不公正的。但是,近一个时期内,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又对它进行过分地强调和褒扬。例如,有人把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视为一次心理学革命,说它使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和理论方向发生了急剧变化。〔1〕美国心理学史专家E
波林认为,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不仅囊括了普通心理学,而且涉及到应用心理学的不同部门,并在某些学科最流行的研究课题中占据了稳定的地位。〔2〕有的甚至认为它已经在当今心理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水平,代表着未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以至主张形成认知心理学包打天下之势。看来,这类不适当的评价有可能继续下去。
因此,重新认识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正确评价它的学术价值,不仅有益于认知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认知心理学是新的科学辩证法规律的具体表现。
关于认知概念的研究,在早期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及后来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都接受了洛克等联想派的观点,极力主张心理学的任务是在实验条件下,对简单的低级的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等作元素分析;到了艾宾浩斯,则把实验法推广到记忆这一较高级的认识过程之中;G
E缪勒进一步对视觉和记忆进行研究,并用数理方式来处理实验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客观、更精确;屈尔佩坚信更高级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他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判断和联想的研究中,他还自己充当了被试。内容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在认知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促使心理学从旧的思辩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科学,而且为心理科学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意动心理学则在德国形成与冯特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学派。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认知内容,而是指向某一客体的意动和心理机能,内容不是心理学的对象而是的对象,意动才是心理学的对象。〔3〕布伦塔诺的学说不仅被他的弟子厄棱费尔斯(C
Ehrenfels)和麦农(A
Meinong)所接受,成为形质学派的基本观点, 而且对后来西欧和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也有较大的影响。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总倾向,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领袖,也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但他们都好象是一场多头领导的游击战,使用不同的武器,从不同的战壕向构造主义开火。〔4〕由于构造主义心理学体系本身的弱点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使得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和西方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和新倾向。
通过激烈地论争,机能主义心理学代替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但是没有多久,美国心理学家J
华生又树起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从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出发,来反对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宣言。3 0年代以后,以托尔曼、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在本世纪30
50年代,一直是心理学界主要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认为只有行为才可以作为客观实验的研究对象,忽视和反对对人的意识过程进行研究,曾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的怀疑和不满。第二次和动物心理实验又受到批判、攻击,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危机。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声中,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对认识过程的研究再度兴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学说和发生认识论研究就是明显的标志。60年代以后,在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等完形派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随着信息加工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认知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对心理学的其它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史实说明,机能主义心理学在反对强调研究认知结构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总倾向,以后又被行为主义心理学取而代之。但在心理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受到批判和否认之后,使得具有结构主义倾向的认知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结构主义心理学固然不能等同于冯特、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但它们之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性和联系。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规律在心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认知心理学是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不同心理学派别的心理学家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晶。
当代任何一门新的学科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且依赖于有关各学科理论及应用发展的水平,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伴随现代论、成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科学和科学家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作为新的科学方法的三论的指导下,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得到整体发展,这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具有决定的意义。此后一个时期内,人类在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工程、海洋工程的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在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这些科学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利用,又形成了新的技术群,为人工智能(即能进行推论的计算机)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得用机器模拟人类某些思维和推理能力进行研究的方式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作为认知心理学主流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渗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它从胚胎学开始,研究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发生,并将、物理学以及等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皮亚杰指出:在科学之林中,心理学在不同程度上和其它的每一门科学互相依存。它依存于其它科学,相反,在不同的方面,其它学科也借助于心理学。〔5〕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滋润, 才能使皮亚杰创造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成为心理科学之林中的一株大树。
"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后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发生危机的时候应运而生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浅表的现象。虽然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但关于认识过程的的模式来研究认识的规律,构建心理学的体系。赫尔巴特曾试图用数学模式表示主体感知的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学。以后,韦伯、费希纳通过大量的关于感觉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讨论心物之间函数的关系或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科学,即心理物理学。尽管以后心理学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心理学家的意图发展,但却为心理学研究向着数据化、模式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作好了理论准备。
纵观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家不乏其人,各个心理学派别(即使是相互对立的学派)都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学说。例如,唯物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哈特莱提出了感知觉的理论假设,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卡尔虽然反对研究认识的元素,却提出了知觉、记忆、想象、推理等活动都由感觉刺激发动的学说;〔6〕实用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詹姆士提出的意识流学说也认为,意识是接受来自感觉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力或过程。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了人类和动物在刺激情境与动作反应之间的连结关系,这对认知心理学后来的兴起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在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人格心理学中的关于动机和人格结构学说、智力测量方法、人格认知理论等,也都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中的一些心理学家,也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料,例如托尔曼的整体行为模式、认知
目的理论、学习理论等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趋势的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结果,是不同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长期努力、共同研究的结晶,U
奈瑟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既有继承和概括,又有创新和发展,他们是在前人和同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的改造和创新方面树起了一面旗帜,它是新成就的产物,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心理学对社会要求的报偿。众所周知,长期在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只研究人如何消极地适应环境,忽视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人的心理降低到动物心理的水平,引起社会的非议和反对。本世纪50年代后,在相对论和通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心理学适应社会的进步要求,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这方面的明显标志,应该说,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是心理学对社会生产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也是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的心理生物学化,将心理学回归到研究人的心理的道路上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为改造和发展心理学树起了一面旗帜。
人知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独特的、新颖的。首先,它按照信息加工的原理,运用电子计算机的装置模拟人的部分心理功能,达到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目的,这在心理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其次,它把控制论引进心理学研究,始终坚持系统的思想。如前所述,联想派、构造派、机能派、以及行为派对认识过程的研究都有涉猎,但是,他们都把人类完整的认识过程分割成若干简单、孤立的条块,没有看到条块之间的联系;完形派虽然强调整体,但在研究中也有片面性,特别是忽视了认识过程中的系统性。认知心理学把三论等最新科学理论熔为一炉,在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进行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方面,走在了心理科学的前列,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在设计、研制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既反映了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心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将促进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接受刺激、作出反映的心理过程,如同电子计算机的输入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一样,所以,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将有助于了解和发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使人们看到信息在人这个系统中的某些特点和流转模式,从而肃清心理学研究中的神秘主义色彩,消除人们对人脑这个黑箱子不可知的悲观主义情绪,推动心理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这里,提出以下几点,与专家、同行商榷。
(一)任何信息传递本身是有系统性的,人脑和电子计算机解决问题都是一个操作系列,离开任何一个算子,就不能完成信息加工的任务。大量研究证明:在信息输入和信息提取方面,人脑和计算机相似,而人脑在信息编码、信息贮存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处于未知阶段,因此,用一个人为的已知系统去模拟一个不完全了解的系统加以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可能缺少科学性。
(二)认知心理学用电脑同人脑相类比,这在作为心理学的生理机制的脑科学研究成效不大的今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电脑是人脑思维的产物,电脑只能根据人脑已有的信息进行某些判断的推理,而不能超越人类的思维成果去决策和创造。从电脑和人脑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看,把电脑的操作运算过程比作人的认积过程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要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客观地解释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人的心理现象是有主观能动作用和倾向性,认识过程也如此。人认识客观事物要在大脑的支配下循环往复,几上几下,即进行反馈。在这个活动的全过程中,无时不有需要、动机、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主观信息在电脑运算过程中无法存贮,当然也无法影响运算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四)认知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不注重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效度。由于实验室研究严格控制条件,使得它往往与日常于多种目的,而实验室中则只是为了达到单一或简单的目的。比如,让被试在实验室里回答金丝雀会飞吗这个问题,他会很容易地作出回答,而不考虑问话人意图。如果你住在宾馆里问别人同样的问题,反应就会大相径庭,他会认为你可能是个傻子,或者是故意跟他开玩笑。
(五)人的认识过程是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的人脑的机能。认知心理学是把人的认识过程的信息贮存到计算机之内形成人工智能,从而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这种使物质机能(软件)与物质(硬件)分离的研究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如果长期使二者分离,从理论上讲,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从研究实践讲,则不可能真正发现人类认识过程和其它心理活动的规律,以至丧失认知心理学今天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
注释:
〔1〕〔2〕[苏]B
维里契柯夫斯基:《现代认知心理学》,,1988年版。
〔3〕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160页。
〔4〕同上,第205页。
〔5〕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79. Vol.30P.1
〔6〕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 年版,第203页。
重要提示:
文档由 http://www.docin.com/hechaoscut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