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轨道出入口设计规范
篇一: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
1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城市轨道交通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系统的供给水平,有助于缓解拥挤的地面道路交通; 第二: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引导城市格局按规划意图发展,支持大型新区建设;
第三: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大投入,从源头为城市经济链注入活力,并通过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价值。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与分阶段建设规划方案;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
(6)城市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和规划;
1
(7)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
(8)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链接设计;
(9)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规划;
第二章
1.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单轨列车、及直线电机等形式;
地铁是一种大容量的快速客运系统,具有快捷、舒适、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少、与其他车辆无干扰等优点。造价高4-6亿元,平均运行速度为30-60km/h单向客运量为3-6万人次/h。 2轻轨适应性强,节能,污染少,票价低,安全舒适,比较准时,车辆噪声小。经济效益高;每公里造价0.5-1.5亿元,平均运行速速30-45km/h,高峰小时客流量2-3万人次/h 3磁悬浮列车每公里造价2-4亿元,高峰小时客流量2-3万人次/h,平均运行速速 350-500 km/h。
4.单轨列车对沿线居民日照影响较小、噪声低、几乎没有其他污染。对于小半径和大坡度线路均能很好地适应。每公里造价1.5-3亿元,高峰小时客流量1-2万人次/h,平均运行速度25-45 km/h。
5.地铁车辆有动车和拖车、带司机室和不带司机室等多种形式。带司机室的拖车(Tc)、无司机室带受电弓的动车(Mp),T代表拖车,P代表受电弓。一般两车为一个单元使用时按2、4、6辆进行编组。
2
6转向架置于车体与轨道之间,用来牵引和引导车辆沿轨道方向行驶,承受与传递来自车体及线路的各种荷载,并缓和其动力作用,是保证车辆运行平稳的关键部位。
7车辆段按其功能可分为检修车辆段(简称车辆段)和运用停车场(简称停车场)。一般一条线路可设一个车辆段,也可多线路共有一个车辆段,当一条线路长度超过20km时可考虑设一个车辆段、一个停车场。
8车辆段的功能:(1)车辆停放、调车编组、日常检查、一般故障处理和清洗、消毒。
(2)车辆修理—月修、定修、架修与临修;
(3)车辆技术改造或厂修。
9(1)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2)般是按平直线路的条件而制定的。对曲线和道岔区的限界,一般应在直线地段限界的基础上根据车辆的有关尺寸以及不同曲线半径、超高、不同的道岔类型,分别考虑适当的加宽和加高量。
(3)限界可以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
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R为300m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的直径宜为5200mm。
(4)轨道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道岔、及其他附属设备组成。
3
国内外轨道交通有选用重型钢轨的趋势及质量为60kg/m的钢轨。
(5)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明挖法和暗挖法,暗挖法包括盾构法和矿山法。
(6)高压供电源方式有三种:集中式供电、分散式供电和混合式供电。
我国国标电压标准为750V和1500V两种。
(7)闭塞是指轨道交通系统保证列车按空间间隔安全运行的一种技术方法。传统铁路的闭塞方式主要有三种:电气路签闭塞、半自动闭塞和自动闭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多采用自动闭塞。(单向自动闭塞)
(8)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超速防护(ATP)、列车自动驾驶(ATO)和列车自动监控(ATS)三个子系统。
第三章
3.1(1)线路选线主要发生在路网规划、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线路走向、线路路由、车站分布、辅助线分布、线路交叉、线路交叉形式以及线路敷设方式等的选择。
(2)影响线路的走向与路由确定的因素:?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客流量散点和主客流方向;?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3)每条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对超长线路长度应
4
以最长交路运行1h为目标。
(4)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离开线路直线方向或经由主路时,线路路由有下列方式可供选择:?路由绕行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采用支路连接;?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调整(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文 档网:轨道出入口设计规范)特大型客流集散点。
(5)车站的站间距确定:在市内繁华区一般可控制在1km左右;在市区边缘或城市组团之间,一般可到1.5-2.0km。特殊情况下也可增大到2km以上。短线路宜多设站,长线路宜少设站。
(6)车站站位的设置种类:?跨路口站位。这种站位便于各个方向的乘客进入车站,减少了路口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而且与地面公交线路可有良好的衔接。?偏路口站位。这种站位偏路口一侧设置,在施工是可以减少对城市地面交通及对地下管线的影响,高架时,也比较容易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缺点是路口客流较大时,容易使车站两端的客流不均衡,影响车站的使用功能。一般在高架线或路口施工难度较大时采用。?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站位。
P63
(7)简述地下线、地面线、高架线三种线路敷设方式的特点及应注意的事项。
5
第四章
1.建设年限: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的第三年;近期为建成通车后第10年;远期为建成通车后第25年。
2.道岔的中心线表示法(P76)
3.常见的标准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地铁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标准》、《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第五章
1.作为一种公交出行方式,轨道交通的最显著特征是准确性
2.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中能力最大的一种交通出行工具,也是解决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通勤交通的主要手段。
3需求预测程序:?确定由项目决定的预测区域范围、相关网络环境及项目建设方案。 ?收集并分析需求预测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选择需求预测的方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
?标定需求预测模型涉及的相关参数。
?计算不同年限预测结果。
?对需求预测结果进行灵敏分析,分析客流风险。
?结合预测结果对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6
?确定客流预测推荐结果,整理数据结果,并撰写需求预测技术报告。
4.轨道交通网络分配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A:现状公交-初期公交+初期轨道-近远快速轨道
?模式B:现状OD-虚拟现状快速轨道-远期快速轨道
?模式C:现状OD-出行需求预测-远期快速轨道
5.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指标及分析(P100):?需求总体指标 ?流量流向指标 ?空间
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 ?敏感性因素指标
6.从综合交通结构来看,城市越大,公交发展空间越大。不过,城市公交全日出行比重达
到50%及以上是比较困难的。
第六章
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有以下三种(P119):
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
b.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σ
c.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运周转量P
2.线网合理规模的计算方法(P120)
3.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放射型线网 设置环线的线网 棋盘式线网 其中目前最优的线网类型为环线加放射线的构架形式。
4.面、点、线要素层次分析法:面、点、线既是3个不同
7
的类别,又是3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要素.
5.不同类型 轨道交通线网的协调(P130)
第七章
1.线间距的分类:区间并行地段线间距、车站地段线间距、道岔地段线间距
改变线间距的方法:利用曲线来实现
2.辅助线设计的七大类:车辆段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存车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3.折返线的布置形式(P155):
4.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发车间隔时间(P158):
5.渡线和联络线的区分(P167):
第八章
1.车站的分类:按车站的运营性质可分为:终点站、一般中间站、中间折返站和换乘站
按车站站台形式可分为:岛式车站、侧式车站、一岛一侧、一岛两侧等车站形式按车站适用功能可分为:一般车站、换乘车站、折返车站
2.车站的组成:车站一般由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3.我国地下铁道系统车站通过能力,应按该站远期超高峰客流量来确定,超高峰流量一般取高峰小时流量的1.2-1.4倍。
8
4.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工作程序:规划方案及工可阶段、总体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5.典型车站形式(P183)会画图:
4.高架车站一般采用侧式站台形式,尽可能的减少车站宽度,降低车站造价。
4.站台的长度及宽度(P192):
站台的高度(P197):
第九章
1.换乘方式(会判断P207):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2.换乘站的形式:“一”字形换乘、“L”形换乘、“T”形换乘、“十”字形换乘
第十章
1.提高最高速度的效果是加速旅客送达速度,但最终的提高效果却取决于以下因素:站间距离、列车重量及编组、区间线路条件、旅客舒适度、经济性
提高最大设计速度的影响:第一:首先是建设成本提高,由于速度的提高,线路、隧道、列车与通信信号的设计标准均需提高,由此造成建设投资的增加,同时还会导致耗能的增加,直接影响运营费用的支出;第二:运营管理,由于车速提高,列车的最小运行间隔值可能增加,间隔增大的后果需要研究;第三,速度提高对整个系统安全性的设计产生重
9
要影响。
2.列车编组的形式:全动车编组、动拖混合编组、动拖单元编组
一般优先考虑采用动拖单元编组的列车编组形式。
3.全日列车开行对数(P234):
4.看一下列车编组方案
篇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摘 要: 通过以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及延伸线工程中的部分车站为研究对象,针对建筑专业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或容易忽视的几个细节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指导实践,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消防专用通道,细节问题的处理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之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工作也进入了高峰阶段,大多工程都是工期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较为年轻的设计人员投入到了轨道交通的设计中来,时常会出现一些细节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精细设计的现象。沈阳地铁一号线及其延伸线工程全长 27( 926 km,共设车站 22 座,其中岛式车站 17 座,侧
10
式车站 5 座,全部为地下车站。下面针对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及延伸线工程十三号街站、中央大街站、张士站、开发大道站、沈阳站站、太原街站、滂江街站七个车站的设计,配合施工及消防验收、竣工验收几个阶段碰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大家一同进行分析探讨。
1 车站消防专用通道及站内封闭( 防烟) 楼梯间的防火门开启方向的问题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对此消防专用通道内部及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开启方向有两方面的理解: 1) 按照常规一般认为车站内封闭楼梯间及消防专用通道处的防火门应朝向疏散方向开启; 2) 也有些部门和一些设计人员曾提出消防专用通道和设备管理用房集中端的楼梯间是为消防救援人员更加快速、顺利的进入车站,并通过设备区的楼梯间直达站台层或达到区间实施救灾而设置的,所以消防通道处的防火门及设备区楼梯间的防火门的开启方向应与消防人员的进站方向一致。但笔者认为车站内封闭楼梯间及消防专用通道处的防火门应朝向疏散方向开启,首先,在《地铁设计规范》19( 1( 15 条规定地下车站防火分区( 有人区) 安全出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站台和站厅防火分区,其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并应直通车站外部空间; 2) 其他各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数量也不应少于两个,并应有一个安全出口直通外部空间。与相邻防火分区连通的防火门可作
11
为第二个安全出口。所以说消防专用通道首先是作为站厅层设备及管理用房集中端( 有人区) 的防火分区而设置的一个直通外部空间的一个安全出口。其次,根据城市消防建设标准,城市消防站的分布,按5 min 的时间距离规划设置,因此消防指挥部接到报警电话,直到第一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预计要 6 min,就是说车站发生灾害时,首先要依靠自身的防灾能力,消灾和自救是基本原则。外援力量需要在 6 min 以后才能到达。6 min 是目标时间,是指所有站台上的乘客及工作人员,从站台上向外撤离完毕的时间。当灾害发生时,在市消防中心接到报警并到达事故现场之前,车站内部所有人员已经开始自救,车站工作人员组织乘客紧急疏散,撤离站台和车站。综上所述,消防专用通道具备了两个功能,首先在事故发生后的 6 min 内是作为管理用房集中端唯一的一个直通外部空间的安全出口,车站内部的部分工作人员需从此疏散口进行自救、逃生。况且对于一般车站而言,当消防人员在 6 min 到达时候,车站站台上的乘客已经疏散完毕,站厅和出入口客流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基本已经清空,至少可留出一个靠近设备区的出入口,作为消防人员的入口,要比专门设置的 1( 2 m 宽的通道舒畅多了。从以往的火灾、地震等事故来看,建筑物内部的被困人员在第一时间的消灾和自救是最为关键的。所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消防疏散通道及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的开启
12
方向应朝向疏散方向。
2 消防专用通道独立设置时应考虑内部通风问题
如消防专用通道受其他因素限制不能与相邻出入口合建,而独立设置时,应考虑通道内必要的通风设施。沈阳地铁一号线张士站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消防专用通道没有与其附近的车站四号出入口合建,而是采用地下结构通道和地面厅均独立设置的形式,笔者在参加张士站竣工验收时,正值沈阳地区 7 月份的高温桑拿天气,出入口地面厅均采用钢结构透明玻璃罩棚的形式,通道为地下结构,位于张士站 4 号出入
口处独立设置的消防疏散通道,因通道上下两端的门平时均处于关闭状态,导致内部不通风,且由于地面厅玻璃罩隔热效果较差,上部温度较高,通道位于地下温度较低。从而导致通道内上、下温差较大,夏季高温季节就会在通道内的墙壁、设备、管道表面产生严重结露现象,致使墙面大面积发霉,设备及桥架表面生锈,即使装修多次涂刷防霉防腐涂料,但仍无法制止严重的结露、发霉现象,具体如图1,图2 所示。
笔者认为当消防疏散通道独立设置,或与出入口通道合建但与出入口地面厅完全隔断时,在环控专业未设置通风管道的前提下,消防通道地面厅侧墙应适当开设通风百叶窗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证通道内部适当通风从而排出通道内部大
13
量的潮气。
3 车站内部事故疏散计算时楼梯宽度的取值
在《地铁设计规范》8( 3( 10 中给出了站台层的事故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
: T =1 +
?6 min。其中,B 为公共区内站台层至站厅层人行楼梯的总宽度。我们按
照标准双层岛式站考虑,公共区内站台至站厅一般设置了两组楼扶梯,每个楼梯的结构宽度暂定为2( 4 m 宽。在初步设计阶段验算楼扶梯疏散能力计算时,有些设计人员直接取楼梯的宽度 B = 2 × 2( 4 m =4( 8 m。笔者认为此处楼梯宽度的取值应该从严取值,《民用建筑设计通则》6( 7( 2 中对楼梯宽度的取值有明确的规定: “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楼梯梯度宽度,除应符合防火规范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宽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为 0( 55 + ( 0 ,0( 15) m 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小于两股人流。0 m ,0( 15 m 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1) 如果按照每侧扶手中心线距楼梯边 0( 1 m 计算的,楼梯宽度应为 Ba= 2( 4 , 0( 1 × 2 =2( 2 m。2) 在事故疏散时人行楼梯宽度应按人流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建筑防火规范》将设置有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 50 人
14
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定义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车站站台层在事故状态下 Q1,Q2分别为一列车的乘客数和站台上候车的乘客数,在客流高峰期 Q1+ Q2的总数一般都在几百甚至上千人。因此我们在取每股人流的宽度时应按上限取 0( 55 +0( 15 =0( 7 m,我们在取楼梯宽度时应该取0( 7 m 的整数倍。就此2( 2 m 宽的楼梯而言,2( 2 m 宽的通行能力应同 2( 1 m 宽的楼梯,应按 3 股人流的通行能力即 Bb= 2( 1 m 进行疏散计算。3) 在站台至站厅人行楼梯总宽度取值时,应分别取每个楼梯 Bmin( Ba,Bb) 之和,而不应取两个楼梯 Ba之和后再按照每股人流宽度 0( 7 m 宽的整数倍进行取值。在目前的各种规范中并没有明确客流在疏散的情况下每股人流的宽度取值,但是按照我国成年人的人体尺度,人体宽度一般按 0( 55 m 取值,根据上述两个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地铁车站疏散每股人流按 0( 7 m 进行取值是考虑每股人流在行进中0( 15 m 的人体摆幅,更有利于疏散,提高了疏散速度。但以上分析仅为笔者个人观点,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4 结语
随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每个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工程,我们不但要把握宏观的设计理念,还应该注重微观细节思维的培养。建筑专业在地铁车站的设计过程中应认真并充分的考虑每个细节部位
15
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配合施工阶段还应该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个细节问题,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来不断优化我们的设计,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 建标 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
,4, 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5, 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6, JGJ 50-2001,城市轨道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
,7, 李晓江(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三:城市轨道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沙坪坝段)
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
通风空调系统
通风空调系统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沙坪坝段工程地面高架车站公共区不设空调,有工艺要求的设备用房和管理用房需
16
设置空调。全封闭地下车站采用站台设置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
1、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
1.1设计依据
?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2001年版)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版)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0-052-2006) 重庆市地方标准 ? 其它各有关标准、规程、规范。
? 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沙坪坝段)初步设计及专家审查意见
1.2设计范围
1) 车站公共区及设备管理用房。
2) 区间隧道、折返线、存车线等辅助线。
2、地下车站和区间
17
2.1 一般要求
在确保通风空调系统功能要求前提条件下,设备选型应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原则。设备均采用成熟、符合消防要求和环保要求产品,原则上不采用试制产品。
空调通风设备选用应留有适当余地,但应避免“大牛拉小车”现象。其中冷负荷安全系
数取用1.0,空调风量及风机风量、水泵流量安全系数取用1.1,风机风压及水泵扬程安全系数取用1.2。
设备选型和台数设置要考虑系统运行时可根据负荷的变化进行能量调节(冷源能耗和动力能耗),达到节能运行。
冷冻机房位置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地面冷却塔尽可能靠近冷冻机房,以缩短冷冻(却)水供/回水管道长度,减少冷量损失。
区间隧道通风机房、通风空调机房和冷冻机房布置紧凑,并需设计大型设备进出吊孔、运输通道、安装和维修空间。
本系统按远期2037年夏季晚高峰运营条件进行车站空调负荷计算;按远期2037年早高峰运营条件进行人员新风量的校核计算。
注重节能运行,通过合理组织运行模式,节约能耗。注重环境保护,通风空调设备对外界噪声影响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
2.2 主要计算参数及标准
18
2.2.1 室外气象参数
地理纬度:北纬29?35’ 大气压力:冬季:991.2 hPa 夏季:973.2 hPa (1)公共区: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8?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7?;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31.5?; (2)设备及管理用房: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6.5?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7?;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27.3?; 2.2.2 轨道交通内部设计参数
站厅夏季空调计算参数:干球温度?30?
相对湿度40%,65%
站台夏季空调计算参数:干球温度?29?
相对湿度40%,65%
列车内夏季空调设计参数: 干球温度不大于27? 相对湿度40% , 65% 区间夏季设计参数:正常运行时 干球温度?40?
阻塞状态时 列车顶部最不利点干球温度?45 ? 车站冬季设计参数:干球温度控制在12?,16?之间
厕所排风按每坑位100m3/h考虑且小时换气次数不宜,10次 2.2.3 新风量标准
(1)车站公共区
19
空调季新风量按?12.6 m3/h.人计算,且空调系统新风量不小于总风量10%。
当通风系统采用开式运行时,每个乘客每小时需供应的新鲜空气量不应少于30m3/h;当采用闭式运行时,每个乘客每小时需供应的新鲜空气量不应少于12.6m3/h,且系统的新风量不应少于总送风量10%。
(2)设备、管理及办公用房每人新风量为30m3/h。 2.2.4 空气质量标准
轨道交通公共区内CO2浓度不宜大于1.5‰
轨道交通公共区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应小于0.25mg/m3 2.2.5 风速设计标准
(1)正常运行工况 通风井:4,6m/s 砼风道:?10m/s 风亭格栅风口:?4m/s
送/回风干管:?10m/s(无送、回风口) 送/回风支管:5,7m/s(无送、回风口)
3,5m/s(有送、回风口)
消声器片间风速:?10 m/s (2)事故运行工况
区间隧道风速 <11m/s 且?2m/s 钢制排烟干管:<20 m/s非钢制排烟干管:<15 m/s 排烟风口:<10 m/s 2.2.6 空调负荷计算参数
(1)人员负荷
按2037年高峰小时客流量计算。乘客进站在车站停留时
20
间为4.5分钟,其中站厅停留2.5分钟,站台停留2分钟;
乘客出站在车站停留时间为3分钟,其中站厅、站台各停留
21
范文二:建筑出入口设计规范
篇一:建筑设计规范大全(2012)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电子版)摘录的三科作图题相关规范
/ 2007-04-12 01:43 三秦房产网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电子版)摘录的三科作图题相关规范条文,欢迎随贴,特别是场地设计方面的。。。
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第5.4.4条 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远离污染源
一、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
二、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
当文化馆基地距医院、住宅及托幼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
1
建筑一定距离的适当位 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三、舞厅应具有单独开放的条件及直接对外的出入口。
第3.3.1条 学习辅导部分由综合排练室、普通教室、大教室及美术书法教室等组成。其位置除综合排练室外,均应布置在馆内安静区。
七、综合排练室的主要出入口宜设隔声门。
一、美术书法教室宜为北向侧窗或天窗采光
第3.1.3条 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并分别设有适于儿童和老年 人使用的卫生间。
第4.0.7条 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的主要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1.50m。
第4.0.8条 文化馆屋顶作为屋顶花园或室外活动场所时,其护栏高度不应低于1.20m。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第2.1.3条 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 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 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2
商店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营业、仓储和辅助三部分。
三、供轮椅使用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两侧应设高度为0.65m的扶手,当其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第2.0.1条 电影院基地选择应根据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应临接城镇道路、广场或空地;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宽度除不应小于安全出口宽度总和外,且中、小型电影院不应小于8m,大型不应小于12m,特大型不应小于 1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m;
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观众流线与内部路线(工艺及管理)明确便捷,互不干扰,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二、一面临街的电影院,中、小型至少应有另一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大型、特大型至少应有另两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其宽度均不应 小于3.5m;
第3.1.1条 设计视点应取画面下缘中点。池座第一排观众地面至设计视点的高差不应小于1.50m及不大于2.50m。
3
第3.1.3条 最大视距尚宜控制在36m以内,最大值不应大于40m。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四、运动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场地应为弹性地面。 第2.3.3条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第2.3.4条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第3.1.2条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或单内廊的形式。 第4.1.2条广播室的窗宜面向操场布置。
第4.1.3条保健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健室的窗宜为南向或东南向布置。
三、保健室应设洗手盆、水池和电源插座
第6.2.1条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学用房:内廊不应小于2100mm;外廊不应小于1800mm。
二、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mm。
第6.2.3条外廊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100mm。
第3.3.7条 化学实验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实验室宜设在一层;其窗不宜为西向或西南向布置。
第3.3.8条 物理实验室宜设仪器室、准备室、实验员室等
4
附属用房。
第3.3.10条 生物实验室宜设准备室、标本室、仪器室、模型室、实验员室等附属用房。
第3.3.11条 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实验室的窗宜为南向或东南向布置。
二、实验室的向阳面宜设置室外阳台和宽度不小于350mm的室内窗台。
七、生物标本室宜为北向布置,
第3.4.2条 自然教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四、教室的向阳面宜设置宽度不小于350mm的室内窗台。
六、教具仪器室应设门与教室相通。
篇二:住宅区出入口设计要求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 辆/小时以内。
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 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
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5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 米。
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 个; 小于4 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 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 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 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 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 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6
说明:如受周边环境限制,考虑对大流量城市干道开口,需进行一下核算:应该根据高峰时段周边城市道路的车流量,运用交通工程学的计算方法算出出入口所允许的最大允许流量。如果这一流量值超过250 辆/小时,就应该尽量避免在这条道路上开口。或者额外增加其他出入口分散车流,但注意的是同时需要增加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一般情况下不推荐。(研究来源:居住区交通规划导则研究,卜蓉,深圳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论文)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住区道路与城市干道:需要设置交通信号,选用的交叉口类型:环行交叉口,左转交叉口;
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根据交通量确定是否需要设置交通信号,选用的交叉口类型:T 型交叉口,环行交叉口,左转交叉口。
3(无障碍设计:
人行出入口,人车混行出入口都需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标志。
7
具体设计要求参照《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4(岗亭的设计
应考虑视野开阔(如半弧形玻璃)。
应考虑车主停车刷卡或缴费时的遮阳和避雨设施。
主出入口岗亭建议采用永久性建筑,岗亭设计应与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有明显的领域感。
主出入口的岗亭的面积需考虑同时容纳三个人和基本设施,其他出入口岗亭的面积考虑容纳一个人和基本设施。
为保证员工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宜考虑在住区主要出入口岗亭内设置供护卫员使用的小型卫生间。
5(出入口道闸的设置
出入口道闸属配套设施,建议规划设计初期将出入口的刷卡器及刷卡器防雨棚位置、样式统一考虑,施工预埋管线。避
免因后期施工造成成品破坏。
6(出入口监控系统设置
规划时应考虑出入口监控设备所需预埋的管线(出入口监控设备一般包括:可调焦距的监控摄像台,监控中心连接的紧急呼叫装置或电话,出入口周边足够的照明系统)
注: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如下:
8
资料来源:《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篇三:商业建筑设计规范
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控制要点
1、 总平面的设计要求
1.1 购物中心一般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入口广场,入口广场应结合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及步行街主要出入口设置。
1.2 购物中心设计中应考虑与城市交通的泊接站点,如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站等。应充分考虑泊接站站面的长、宽等功能需求。有轨道交通时,考虑与轨道交通的连接可能。
1.2.1 自方案深化阶段开始,在总图及购物中心首层平面图中应体现出泊接站点,一般设两处港湾式停车站点。
1.2.2 应将泊接站点设计纳入景观标识系统设计。
1.2.3 规划设计部项目负责人应依据项目公司与政府协调沟通的结果,将泊接站点在图中落实到位。
1.3 大、中型以上城市商业广场,原则上不设大型地面停车场。
1.4 北京、上海的项目,建筑密度不宜大于55%。
1.5 购物中心沿主要道路尽量不设车库出入口,若必须设,不可垂直道路,在退线宽裕情况下可顺着红线边缘设。并且不能在商铺前横向设车道出入口。
1.6 人防设计:人防设计应优先考虑异地建设,人防区域应优先考虑布置在持有物业部分。
9
2、 购物中心的设计要求
2.1 购物中心主力店首层对外开门不要太多,同一业态两个门之间的距离不要小于50 米。首层
商业入口的门做平开门,不做转门或自动门(北方寒冷地区另议)。购物中心商铺原则上不对外开门。
2.2 购物中心首层内装设计时应考虑尽可能多的橱窗等商业展示面。购物中心的疏散楼梯原则上应垂直外墙布置,少占用沿街面,以达到同样效果。
3、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要求(以下简称“室内步行街”)
3.1 室内步行街的中庭必须设在转折部位。若有两个及以上中庭时要分主次,一大一小, 中庭形状要有所不同。主中庭开洞面积大于600 平方米,次中庭开洞面积300~400平方米左右。两中庭间距离宜大于100 米。
3.2 严寒及寒冷地区商业广场室内步行街出入口必须设双层门廊,并且设风幕,不得设门帘。
3.3 若为三层室内步行街,第三层宜全部做餐饮,重点布置具有当地餐饮美食文化特色的餐饮业态。重油烟餐饮业态尽可能放置在三层,以减少其对一、二层的影响;油烟尽可能高空排放。
3.4 三层室内步行街使用率(租赁面积与步行街总建筑面积之比)应达到50%。
10
3.5 室内步行街的尺度
3.5.1 室内步行街的长度以280~350 米为宜,宽度宜为38—40米,3.5—4.0 万平方米。
3.5.2 室内步行街两侧店面之间宽度:首层9~10米,二、三层15~17 米。
3.5.3 室内步行街走道净宽宜3.5~4 米,“洞”口宽度宜为9 米,“桥”的净宽度宜为3.5 米,中庭周围走道净宽应适当加宽,观光电梯处走道必须加宽,可至5~6 米。“洞”口及“桥”边缘不得设反梁。
3.5.4 室内步行街采光顶的开口宽度,应较下层开口两侧各扩大0.8 米左右。
3.5.5 室内步行街的剖面:步行街一般为三层。首层层高为5.4米,二、三层层高为5.1米,吊顶下净高分别控制不低于3.6 米和3.3米。
3.5.6 室内步行街第三层延伸到二层室外街商铺上方的,室内步行街必须注意向外侧偏移。占室外步行街三层的,应退后外街5 米左右。
3.6 室内步行街卫生间的设置:
3.6.1 根据室内步行街的长度不同,一般设3~5 组卫生间。
3.6.2 卫生间的间距为80~100 米,面积为70~100平方米/组。
3.6.3 每组卫生间蹲位:男厕不宜少于5 个,女厕不宜少
11
于10 个;男卫生间小便斗不应少于5 个;洗手盆各不应少于4个。
3.6.4 室内步行街卫生间应与主力店合用,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3.7 室内步行街的采光廊和中庭的采光天棚应考虑广告装饰物的安装,需要预留一定数量的吊挂件。中庭的吊挂件预留6~8 个,要考虑方便安装LED 电子屏,总荷载20KN。采光廊按每跨预留一处吊挂件,应考虑电动提升装置。
3.8 室内步行街中庭的采光天棚及步行街的采光廊必须进行节能设计,应设置电动遮阳装置。
3.9 主力店对室内步行街开口的设置原则:
3.9.1 主力店对室内步行街的主要开口,单边连接设置一处,双边连接不超过两处。
3.9.2 主要开口尺寸为一个整跨,位置宜尽量设置在中庭区域。
3.10 室内步行街地面为浅暖色石材。
3.11 室内步行街的电梯及自动扶梯设计要求:
3.11.1 自动扶梯距步行街主入口不小于10 米,间距宜控制在50 米左右。
3.11.2 自动扶梯应靠洞口一侧并平行布置,以免遮挡视线。
3.11.3 提升高度为两层及两层以上的自动扶梯,靠外墙时
12
应不留缝,临空一侧必须做安全防护,招标采购前必须明确保护高度。
3.11.4 室内步行街的自动扶梯应有一组通往地下停车场各层。
3.11.5 观光梯在中庭设置,以2 部为一组,观光梯轿厢要使用玻璃使其通透,井道为钢和玻璃结构,观光梯应通到地下停车场各层,在停车场应设置通透玻璃候梯厅,候梯厅需设计空调。厅外入口处应设计防护设施。
3.11.6 室内步行街的货梯,吨位为1.6~2 吨,可与主力店合用(不含百货)。供室内步行街独立使用的货梯不应超过2 组。
3.12 室内步行街的各层内外出入口均应设置人流计数系统。
4、 百货楼的设计要求
4.1 在总图中百货楼应设置在重要区位,贴临广场,应设置单独的对外出入口。
4.2 百货单层面积宜大于50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宜为2.5~3万平方米。
4.3 百货宜设置中庭。中庭宜居中布置,一般占4~6个柱跨。
4.4 百货对室内步行街开口宜设置在中庭。
4.5 百货一般在中庭两侧各设置1 组自动扶梯。
13
4.6 最终百货楼的中庭是否设置,需以百货租户的意见为主要参考依据。
5、 娱乐楼的设计要求
5.1 娱乐楼应设置单独的对外出入口。
5.2 娱乐楼为四层时常态各层布置为:电玩或待定、桌球吧、KTV、影城,楼层位置可根据设计调整。
5.3 在二、三线城市中,影城只做8~9 个厅,即:一个容纳280~300 人左右的大厅、一个VIP厅、其余均为不超过200 人的中厅。
5.4 省会以上城市应设10 个厅(含)以上。部分市场好的城市或区位可以考虑12~15个厅。10厅的影城中需设一个300 人以上的大厅;除VIP厅外,其余影厅人数均不得少于100 人。各影城影厅人数应有级差,同样规模影厅不得超过4厅。
5.5 室内步行街首层设立影城售票位(位置与影城区域互补)。
6、 综合楼的设计要求
6.1 综合楼原则上不设健身业态,各层业态构成分别为:待定、电器(或其它)、儿童城、酒楼(主题餐厅)。
6.2 综合楼应设置单独的对外出入口;酒楼在一层宜设置独立门厅并设电梯。
7、 独立酒楼的设计要求
14
7.1 酒楼应设置单独的对外出入口。
7.2 酒楼首层设独立大堂,面积约150 平方米左右,两层通高,2~3 部客梯,大堂宜与步行街
连通。
8、 超市的设计要求
8.1 超市原则上只在室内步行街内设置一个出入口,不对外单独开口。
8.2 总建筑面积宜控制在1.2~1.6 万平方米。
8.3 规划设计部应对超市的外租区进行管控,商管公司配合,避免出现“第二条室内步行街”。
9、 五星级(含超五星级)酒店的设计要求
9.1 总图设计要求:
9.1.1 在总图中酒店应设置在重要区位,贴临城市主路,宜独立设置。
9.1.2 酒店主入口门前宜退红线25 米。
9.2 酒店地下部分设计要求:
9.2.1 地下部分主要功能为后勤服务、停车及设备用房,根据情况设置夜总会。
9.2.2 地下建筑面积(不含停车面积)设置夜总会的不得超过8000 平方米,不设置夜总会的不得超过6500 平方米。
9.2.3 夜总会只表示范围,不做内部布置。
9.3 酒店首层设计要求:
15
9.3.1 首层大堂挑空区面积宜600~800平方米,距入口10 米以内不得有柱子,以横向布置大堂为宜。
9.3.2 自助餐区域应设置VIP间。
9.3.3 客梯区域应考虑避免总服务台视线通视。
9.4 酒店二层设计要求:
9.4.1 酒店二层一般为餐饮功能,为中餐厅和风味餐厅。
9.4.2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设西餐厅;地级市的酒店不设风味餐厅,仅设中餐厅。
9.4.3 酒店的中餐厅,包房宜为8~12 间;其中应至少设一间豪华包房,面积在100 平方米以上,餐台宜为25~30位以上。所有项目中的餐厅包房都要有送餐间,最好带卫生间。
9.4.4 滨江酒店(如福州、武昌等沿江项目),餐厅要放在四层并设室外观景平台,康体部分放在二层。
9.5 酒店三层设计要求:
9.5.1 酒店三层为会议及大宴会厅功能。
9.5.2 应考虑设置1~2 个会见厅,其中一个可容纳40 人的大会见厅,会见厅应设置卫生间及衣帽间。
9.5.3 宜设置一个250~300平方米左右的中会议室,及中小会议室8 个左右,可以与大宴会厅不在一个楼层。
9.5.4 应考虑足够面积的卫生间。
9.5.5 应考虑衣帽间。
9.5.6 大宴会厅根据城市不同净面积约在1300~1800平方
16
米左右,并可同时分隔成为3 个中型会议厅使用。
9.6 酒店四层设计要求:
9.6.1 酒店四层原则上为康体功能。
9.6.2 考虑游泳、健身及跳操、美容美发及SPA 会所等功能。
9.6.3 SPA 会所应按立天唐人的全套间模式设计,根据面积设置5~7 套,每套约150~300平方米左右。每套均含桑拿、SPA功能,并考虑单间及棋牌室。冷热水池高出地面500,下降500,水面净高约为500~600mm。
9.6.4 酒店健身房做100~200 平方米。
9.6.5 酒店泳池的休息区宜40~50 平方米。
9.6.6 美容美发应设置1~2间VIP房间。
9.7 酒店行政楼层设计要求:
9.7.1 行政酒廊应紧邻客梯电梯间布置,位置应考虑周边环境景观。
9.7.2 行政酒廊的接待台应迎宾布置。
9.8 酒店卫生间的设计要求:
9.8.1 酒店公共卫生间必须做两道门,进入第一道门后再分男女。
9.8.2 卫生间最好设计成比较方正的空间,洁具靠边布置,房间中间最好能留出4平方米左右的空地,不要设计成狭长的空间。
17
9.8.3 大宴会厅男卫生间里小便斗不少于10 个,厕位8 个左右。女卫生间厕位数约15个左右。
9.8.4 酒店套间客房的卫生间要设两个洗手盆,总统套浴缸不应过高,高度控制在500左右。
9.9 酒店配套设施设计要求:
9.9.1 酒店凡多部货梯在一个核心筒内的,一定要布置在一起,不得分散布置。
9.9.2 酒店裙房中的设备机房尽可能放在夹层中,少占用有效面积。
9.9.3 空调一律采用四管制。
9.9.4 酒店冷、热水给水管路要分开设置。
9.10 酒店层高设计要求:
9.10.1 首层大堂高不小于12 米(7 米+5米),滨水酒店适当增加。
9.10.2 宴会厅层高不小于10 米。
9.10.3 客房层高宜为3.6~3.8 米。
9.11 酒店的其他设计要求:
9.11.1 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新建酒店的外立面饰面材料尽可能采用石材,少用铝板(考虑酸雨腐蚀)。
9.11.2 酒店计算套房比例时,总统套不计算在内。
9.11.3 六星级酒店一律不设双床间,五星级配30%左右。
10、室外步行街(底商)的设计要求
18
10.1 除北京、上海外,原则上不做3层室外步行街商铺,以2层一拖二模式为主。
10.2 严禁设计三层分层销售的室外步行街。原则也不设计一、二层分层销售的商铺。 10.3 室外步行街(指大商业以外)商铺上的塔楼全部做结构转换。
10.4 室外步行街街宽一般约9~15米。
10.5 所有室外步行街应设公共卫生间,每条街至少设一处。商铺内预留卫生间给排水管道。 10.6 室外步行街不应做大树和水景。
10.7 商铺进深一般为10~14米,以12 米为宜,面宽4.2 米左右。
10.8 底商不做过街楼,采用全断开的形式。
10.9 室外步行街根据长度在转折处设置两个左右节点空间。
11、写字楼的设计要求
11.1 写字楼的定义:“甲级写字楼”代表“5A写字楼”或“高级写字楼”,做中央空调;“写字楼”代表“公寓”、“SOHO”或普通档次销售写字楼,不做中央空调。
11.2 写字楼入口不要正对电梯厅,入口正对面可以考虑服务台或背景墙。
11.3 甲级写字楼应设置两层共享的入口大堂,大堂挑空部分面积约250~400平方米;甲级写字楼标准层层高宜为3.8
19
米。独立的甲级写字楼应考虑环绕型大堂。
11.4 甲级写字楼客梯:按照5000 平方米左右设一部客梯考虑。
11.5 回迁写字楼应优先采取插蜡烛的方式,设100平米左右的大堂。
12、商管物管用房的设计要求
12.1 商业综合体地上部分考虑部分商业管理用房。
12.2 地下设约600 平方米的商管物业用员工餐厅(含厨房)。
13、配套教育设施的设计要求
13.1 所有项目中的配套学校、幼儿园宜设置地上游泳池,游泳池须考虑对外经营的需要。 13.2 总建筑面积在60 万平方米以上项目中的配套学校应设置球类馆、游泳馆,在两馆内考虑设置多功能厅。
13.3 小学应设置200 米环形跑道和长度不小于100 米的直线跑道;中学应设置300 米或400的环形跑道以及长度不小于120 米的直线跑道。
14、立面的设计要求
14.1 立面设计原则:
14.1.1 有蜡烛的大商业立面应突出裙房商业部分;
14.1.2 大商业部分应突出步行街入口,做到二~三层高,同时考虑二级主力店入口及三级写字楼入口的对应关系。
20
14.2 广告位及店招的设计要求:
14.2.1 广告位应从二层开始,不要在四层及以上布置广告位。广告位高度宜为5~15米。 14.2.2 每个商业广场广告位10~15块左右,临主要街道应考虑约50平方米以上的大幅面广告位。三北地区除京、津、西安外,减少广告位至10 块左右。
14.2.3 所有的主力店中,只给超市和百货提供免费的广告位(超市给一个,百货可以给两个),其它主力店只提供免费的店招。
14.2.4 购物中心里面广告不得凹在外立面内,广告要成组布置。竖向广告位连续布置可考虑最多3 个,横向的可3~4 个。长度比1:1.6~1:1.8 最好,竖向的可酌情放大到不超过1:
2.5。
14.2.5 广告位和店招的位置、尺寸(来自: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建筑出入口设计规范)必须由规划设计部在立面设计时统一考虑。
21
范文三:机动车出入口设计规范
篇一:停车场设计规范
一.停车场的组成部分
1.出入口
2.行车通道
3.停车位
4.绿化隔离带
5.附属设施:休息室、管理室、修车场、加油站。
1.出入口位置
(1)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离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50,100M。
(2)风景名胜区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150,200M。
(3)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M。
(4)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2.出入口数量
停车泊位数越多,出入车辆就越多,出入口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1
(1)50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1个出入口。
(2)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
(3)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
(4)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
(5)当停车场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m。
(6)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3.出入口宽度
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9-10,。
4.通道及转弯半径:
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
(1)一侧通道一侧停车
(2)中间通道两侧停车
(3)两侧通道中间停车
(4)环形通道四周停车
停车场通道转弯半径:
5.通道坡度
(1)与广场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
2
(2)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严寒地区不应大于6,。
(3)在出入口应设置纵坡缓坡段?2,。
6.车辆类型及车身基本尺寸:
7.停车坪布置
平行式停车:
垂直式停车:
斜列式停车:
6.残疾人车位布置:
(1)办公、科研、文化、纪念、观演、体育、交通、医疗、学校和园林建筑的停车位应设无障碍设计。
(2)距离建筑入口及车库最近的停车位置,应划为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3)停车位的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1.2M的轮椅位置,使乘轮椅者能直接进入人行道到达建筑入口。
(4)停车场一侧的轮椅通道与人行通道地面有高差时,应设宽1.00M的轮椅坡道。
8.隔离带植物种植
:
(1)作用:防止暴晒;保护车辆;净化空气、防尘、防噪音
(2)植物设计要求:
3
(3)常见停车场绿带布置示意:(4)植物种植与停车位
的关系剖面示意:
二.停车场的设计方法
1.确定场地条件:
确定出入口位置、通道、停车数、位置、残疾人车位布置。
2.平面布置:
(1)确定停车场内部交通流线组织。
(2)确定通道布置。
(3)布置停车位。
(4)连接平曲线。
3.竖向布置:
(1)确定停车场通道纵坡。
(2)各控制点的设计标高。
(3)标注各段通道的坡度标。
4.布置雨水口:
5.绿化布置:
(1)确定绿化方式。
(2)选择绿化植被种类。
(3)植被栽种放线定位。
篇二:停车场_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 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
4
890101
第一条 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第二条 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 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 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 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第八条 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第九条 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第十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5
第十一条 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第十二条 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 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 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第十五条 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 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第十七条 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第十九条 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注:(1)三轮摩托车可按微型汽车尺寸计算。 (2)二轮摩托车可按自行车尺寸计算。 (3)车辆换算系数是按面积换算。
6
表二: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参数
注:表中?类指微型汽车,?类指小型汽车,?类指中型汽车,?类指大型汽车,?类指绞接车。
表三:车辆纵横向净距
注:多层车库和地下车库的净距按国家标准GBJ67-84《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表5.0.6
的规定执行。
表四: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表五:停车场通道最大纵坡度(%)
表六: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
表七:旅馆机动车停车位指标
注:第一类以接待外国人、港澳同胞和华侨为主。 第二类接待国内旅客。
表八:饮食店停车位指标
表九:办公楼停车位指标(建议指标)
注:1.一类:中央、省级机关、外贸机构及外国驻华办事机构。 2.二类:其他机构。
表十:商业场所停车位指标(建议指标)
注:以接待外国人、港澳同胞和华侨为主的商业场所机动车停车位指标应适当增加。
表十一:体育馆停车位指标(建议指标)
注:1.体育场停车位指标可适当减少。 2.体育馆:一类座
7
位数?4000;二类座位数,4000。3.体育场:一类座位数?15000;二类座位,15000。
表十二:影(剧)院停车位指标
注:一类:省、市级和相当于省、市级的影(剧)院。 二类:一般影(剧)院。
篇三:停车位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第一条 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 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 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 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
8
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 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 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 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 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 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 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 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 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 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 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 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9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车辆类型 各类车型外廓尺寸(m) 车辆换算系数
总长 总宽 总高
机动车 微型汽车 3.20 1.60 1.80 0.70
小型汽车 5.00 2.00 2.20 1.00
中型汽车 8.70 2.50 4.00 2.00
大型汽车 12.00 2.50 4.00 2.50
铰接车 18.00 2.50 4.00 3.50
自行车 1.93 0.60 1.15
注:(1)三轮摩托车可按微型汽车尺寸计算。
(2)二轮摩托车可按自行车尺寸计算。
(3)车辆换算系数是按面积换算。
表二: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参数
停车方式 垂直通道方向的停车带宽(m) 平行通道方向的停车带长(m) 通道宽(m) 单位停车面积(平方米)
? ? ? ? ? ? ? ? ? ? ? ? ? ? ? ? ? ? ? ?
10
平行式 前进停车 2.6 2.8 3.5 3.5 3.5 5.2 7.0 12.7 16.0 22.0 3.0 4.0
4.5 4.5 5.0 21.3 33.6 73.0 92.0 132.0
斜列式 30? 前进停车 3.2 4.2 6.4 8.0 11.0 5.2 5.6 7.0 7.0 7.0 3.0 4.0 5.0 5.8 6.0 24.4 34.7 62.3 76.1 78.0
45? 前进停车 3.9 5.2 8.1 10.4 14.7 3.7 4.0 4.9 4.9 4.9 3.0 4.0 6.0 6.8 7.0 20.0 28.8 54.4 67.5 89.2
60? 前进停车 4.3 5.9 9.3 12.1 17.3 3.0 3.2 4.0 4.0 4.0 4.0 5.0 8.0 9.5 10.0 18.9 26.9 53.2 67.4 89.2
60? 后退停车 4.3 5.9 9.3 12.1 17.3 3.0 3.2 4.0 4.0 4.0
3.5 4.5 6.5 7.3 8.0 18.2 26.1 50.2 62.9 85.2
垂直式 前进停车 4.2 6.0 9.7 13.0 19.0 2.6 2.8 3.5 3.5 3.5 6.0 9.5 10.0 13.0 19.0 18.7 30.1 51.5 68.3 99.8
后退停车 4.2 6.0 9.7 13.0 19.0 2.6 2.8 3.5 3.5 3.5
4.2 6.0 9.7 13.0 19.0 16.4 25.2 50.8 68.3 99.8
注:表中?类指微型汽车,?类指小型汽车,?类指中型
汽车,?类指大型汽车,?类指绞接车。
表三:车辆纵横向净距
项目 微型汽车和小型汽车 大中型汽车和铰接车
车间纵向净距 2.00 4.00
车背对停车时车间尾距 1.00 1.00
车间横向净距 1.00 1.00
11
车与围墙、护栏及其他构筑物之间 纵 0.50 0.50
横 1.00 1.00
注:多层车库和地下车库的净距按国家标准GBJ67-84《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表5.0.6的规定执行。
表四: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
车辆类型车辆类型 最小平曲线半径(m)绞接车 13.00
大型汽车 13.00
中型汽车 10.50
小型汽车 7.00
微型汽车 7.00
表五:停车场通道最大纵坡度(%)
车辆类型 通道形式
直线 曲线
铰接车8 6
大型汽车 10 8
中型汽车 12 10
小型汽车 15 12
微型汽车 15 12
表六: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
停车方式 停车带宽(m) 车辆横向间距(m) 过道宽度(m) 单位停
12
13
范文四: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9 电源、防雷与接地
4.9.1 电源容量要选择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满足最大负载的要求。工作电压不应超过50V 。
4.9.2 当电源故障时无须考虑安全及安防问题的情况下,可通过变压器直接使用市电,对于电气干扰较严重的环境,须考虑净化电源。
4.9.3 供电电源位置应放置于受控区内并有门控防护。
4.9.4 电源必须是通过保险永久性连接而不是通过接插件连接。
4.9.5 低压电缆不能与供电线缆在同一入口处进入供电电源箱内。
4.9.6 当供电电源故障时,如果要求系统要连续工作,则需选用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容量应不小于使系统连续工作的用户要求的时间数量。
4.9.7 当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备或线缆有暴露在建筑物室外的情况下,应设计防雷保护。
4.9.8 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欧姆。
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0.1 防雷:
1. 根据建筑环境的防雷措施合理设计系统防雷措施,户外设备的电源信号传输应设置防雷设施;
2. 系统防雷电侵入的措施应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
3. 系统宜设置电源避雷装置和信号线路防护器。
1.0.2 控制台等操作设备要有可靠的保护接地。并采用一个总的共用接地装置:
1.0.2.1 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
1.0.2.2 系统的接地宜采用一点接地方式,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线不得形成封闭回路。接地端子应有符号 1.0.2.3 电视监控系统的接地可区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本系统可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接地装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土壤干、湿、冻结等季节变化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严禁利用电力网中的中性线或零线作为接地线。
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1 电源、防雷及接地
1.1.1 电视监控系统的主电源宜按一级或二级负荷来考虑。安装电视监控系统的场所均为重要建筑或场所,因此要确保正常供电。当发生停电或意外事故时要能启用备用电源,并自动切换。本条是对电源的基本要求。
1.1.2 由于电视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安装在高处(特别是户外),而且雷电可以通过设备(摄像机、前端解码驱动盒等)引入,不但易击毁设备,也可能通过线路引入控制室击毁控制设备以至造成人身伤亡,所以应将防雷措施列为重点考虑的问题。
“接地”系指外露可导电部分对地直接的电气连接。本条规定了电视监控系统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要求,这些规定也符合国家有关接地规范中接地的要求。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8.2 防雷与接地
1 系统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并应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国家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系统宜采用等电位接地,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严禁利用电力网中的中性线或零线作为接地线。 3 设计入侵报警系统时,选用的设备应优先考虑符合GB7450(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的产品。
4 入侵报警系统应有防雷击措施。应设置电源避雷装置,宜设
置信号避雷装置。
5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
6 室外线路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符合GBJ120(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和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7 信号线、电源经过两个不同接地体的建筑物或两个不同的防雷区时,应在进线、出线的设备端安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
8 系统内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
9 不得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降至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妨碍车辆的运行;其吊线应作接地处理。 报警系统防雷与接地除应符合GA/T368《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4.9 线缆的选型
4.9.1 系统线缆应按系统的传输特性、额定电压、负荷、敷设环境及其与附近电气装置、设施之间能否产生有害的电磁感应等要求,选择合适的型号和截面,其线径应根据传输距离而定,且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
4.9.2 信号传输线路耐压应采用不低于交流250V的铜芯绝缘多芯电线。线芯截面积除应满足系统的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
4.9.3 当系统采用分线制时,应采用4芯通信电缆(RVV ),每芯截
面积不低于0.5mm ,宜采用4芯屏蔽通信电缆(RVVP )。
4.9.4 当系统采用总线制时,应采用4芯屏蔽通信电缆(RVVP ),每芯截面积不低于1.0mm 。
4.9.5 当室外线缆不采用穿管敷设时,必须选用铠装电缆。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13.3 电源、防雷、接地、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检测
13.3.1 系统电源检测要求
1 系统电源的供电方式、供电质量、备用电源容量等应符合GBXXXX-200X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中第3章及工程合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2 电源供电检测要求
1) 电源供电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供电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备用电源的配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电源转换检测要求
1) 对于有备用电源的系统,当主电源断电时,应自动转换到
备用电源。主电源恢复时,能自动转换到主电源。电源转换时,系统应正常工作;
2) 对于双路供电的系统, 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切换;
3) 对于配置UPS 电源装置的供电系统,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切换。
4 电源电压适应范围检测要求
主电源电压在额定值的85%-110%范围内,不需要调整系统(或设备)仍能正常工作。
5 备用电源检测要求
1) 检测入侵报警控制设备备用电源容量,系统在设防状态
下,满负载连续工作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检测防盗报警控制设备的备用电源是否有欠压指示,欠压
指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出入口控制系统应能保证系统在设防状态下,满负载连续
工作时间符合设计要求。
13.3.2 防雷检测要求
1 系统防雷设计应符合GA XX-200X 《安全防范系统防雷设计规范》中第3章的要求。
2 系统中所有设备应安装在有防雷保护的范围内,以防止直接雷击;室外装置和线路应有防直击雷、球形雷的措施;
3 系统应有防雷设计,并根据设计要求不同的防护级别进行不同的布线及安装电源避雷装置、天馈线避雷装置、信号线避雷装置等; 4 供电系统应采取电源线感应过电压防雷保护措施;信号传输线路应采取信号线感应过电压防雷保护措施;馈线应采取馈线感应过电压防雷保护措施。
5 中央控制室或管理中心内应设置截面积不小于35mm 2多股裸铜线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接地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 2。 13.3.3 接地检测要求
1 中央监控室或管理中心应采用等电位联结。接地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接地系统采用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 接地检测时,可使用工程土建施工单位提供的弱电系统接地电阻测试监理报告。
13.3.4 系统安全性检测要求
1 控制台设备的安全适应性应符合GB 16796-1997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要求;
2 控制台设备绝缘电阻:控制设备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在正常大气条件下不应小于20M Ω; 3 控制台设备抗电强度:控制设备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子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1.5kV,50Hz 交流电压的抗电强度试验, 历时1min 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4 控制台设备泄漏电流:控制台设备动泄、静泄泄漏电流均应小于5mA 。
13.3.5 电磁兼容检测要求
1 无线电骚扰测试:根据GB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限值和测量方法进行测试。
2 无线电抗扰度测试:根据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方法进行测试。
范文五:防空地下室主要出入口的设计
浅谈防空地下室主要出入口的设计
摘要:作为战时服务防空地下室,是兼具有防空功能的特殊地下建筑,从工程设计到施工都与普通地下建筑不同。本文结合《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从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作主要出入口的设置问题,以及防空地下室室内出入口兼作主要出入口的设置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借以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为防空地下室的布局、防护、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防空地下室 出入口设计 探讨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建设发展力度的加快,高层商、住小区得到快速发展,按规定:与小区配套修建防空地下室的面积和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就对防空地下室设计和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以下简称新规范)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与旧规范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是有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人防地下室设计过程中,对新旧规范之间的差异注意不足,仍沿袭以前的一些习惯做法进行设计。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就地下人防工程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室外出入口作主要出入口的设置问题
在一些防空地下室的设计中,设计人员注意到新规范第3.3.1条“防空地下室每个防护单元在不包括竖井式出入口和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的出入口外,应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其中至少有一个室外出入口(竖井式除外)”。战时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室外出入口,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