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消逝的打麦场
散文
喜鹊副刊
E-mail:wym@bjd.com.cn责编:王英民
美编:艾姗姗2014年6月27日
消逝的打麦场
着牲口快跑。人们亢奋着,麦场沸腾着。直到把麦子碾得全部脱粒了,卸下牲口,用木杈把麦秸挑去,再把混合在一起的麦粒和麦糠攒到一起,就等着扬场了。
到了半下午,树梢一动,起风了。风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正好。男人拿起木锨,女人拿起扫帚。男人一锨一锨铲起麦粒和麦糠的混合物,逆风扬去。随着熟练的动作,麦子垂直落下来,麦糠飘到了下风头,而那些没碾碎的麦穗和带壳的麦余子等杂质也落在了麦堆上,这就需要妇女们用扫帚一下一下把它们扫到上风头,和麦粒分离。
扬场是个技术活儿,会扬一
条线,不会扬一大片,出手就会
分出高低来。没经验的人,把握不好,用力大了,把麦子甩到了上风头,麦糠却落到了麦堆上。用力小了,麦粒随风落到了麦糠里。木锨甩得太直了,麦子、麦糠落到了对面扬场人的头上。木锨收得太急了,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钻到衣领里,麦芒扎得生疼。
妇女扫场也有讲究。巧手的女人,斜翘着扫帚,逆着风向,轻轻地掠几下,就把那些杂质弹到了上风头,留下来的,是渐渐增高的像瓜子形状的麦堆。扫帚过后,麦堆干干净净的不留一点杂质。而那些笨拙的女人,显得手忙脚乱,不能使麦粒、麦糠和杂质完全分开,模模糊糊,没个清晰的边缘,累得浑
●郭增吉
随笔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
儿忙……”小时候就背熟了白居易的《观刈麦》,更在心里铭刻下了生产队时农历五月收获麦子的情景。
一块块连绵的麦田,金浪翻滚;一把把闪光的镰刀,在麦田里挥舞;一辆辆小推车,一趟一趟把麦子推到打麦场上。记忆中,村西边有一块打麦场,十来亩大,平展展、光亮亮。场上到处摊着麦子,毒辣辣的太阳直射着,好像会把麦子烤焦。
中午后,三二十个石磙子,套上牲口,碾麦子。牲口用黑布蒙着眼睛,人一手拽着缰绳,让牲口转着圈碾。一圈一圈地碾压,一步一步地挪动,有人还抬高嗓门,拖长声音,不停地吆喝身汗水,还得受男人不少数落。
擦黑,麦子正好扬完。披着晚霞,把麦糠推到场边,麦粒堆成圆锥形,怕淋雨,还要用塑料布盖住。如果次日是晴天,就该晒麦子了。这样,日复一日地循环,大概要半月时间,麦子便全部入库了。场上只留下几个麦秸垛,像倒扣着的金色大锅,在无声诉说着这一年麦收的结束,又在等待着下一年麦收的到来。
后来有了打场机,不用牲口拉磙子了。再后来有了收割机,也不用打麦场了。镰刀、小推车、木锨、木杈,差不多成了历史文物。那打麦场,那小毛驴一圈一圈拉石磙子的故事,带着几丝温馨,消逝在渐行渐远
的时空隧道里。
像花儿一样灿烂
●佟晨绪
诗歌
瓜棚
●邵光智
瓜棚是一个夏季瓜果在你的身旁生长根扎在泥土香甜向城市蔓延瓜棚是一个夏季
你看着藤蔓和触须攀爬西瓜甜瓜香瓜
在瓜棚的四周日渐丰满瓜棚里幸福的笑声将村庄描绘得栩栩如生瓜棚在村庄之外更接近声声蛙鸣那此起彼伏的歌吟
是对田野风调雨顺的赞美流莺在月光下轻舞野兔在田埂间跳跃夜色下的瓜棚
是村庄醒着的眼睛瓜棚是一个夏季
站在乡村丰收的前沿触摸农业和汗水的芬芳瓜熟蒂落是它不变的心声一车车果实走向康庄大道瓜棚在秋风里敞开胸怀接纳着更广阔的收成
天苍野茫
(摄影)盛近
散文
用心良苦
●肖进
摘的瓜,那是真正的新鲜解渴、清爽可口。”
炙人的烈日下一路颠簸回来,我俩早已疲惫不已,恨不得一头伸进西瓜里啃个够。
之后,跟姐姐聊起童年及成长岁月里,那些曾经带给我们伤心的陈年往事。如今回忆起来,除了姐夫偶尔调侃两句外,我跟姐姐都是付之一笑,再没有丝毫的伤心之意。
姐姐一家走后,父亲在我身边轻轻坐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堂哥跟姐夫曾经都是落榜生,如今的生活还不是照样有滋有味,开心起来,去复读一年,爸相信你。”
我终于明白,去堂哥家吃饭与姐夫的到来,都是父亲苦心的安排,而父亲的这一番简洁有力的言语,在那一刻定格成一幅画,陈列在我记忆的展厅里。每当我走进去,眼眶里总会不由自主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致爱人
●康玉凤
我最喜欢的永远是爱人那一双眼
在我对人生感到厌倦的时候他的目光让我发生彻底转变我最喜欢的礼物
是爱人送我的一对雨花石一红一白
寓意我们彼此相爱的誓言我最喜欢的照片
是我们在结婚证里的合影那上面通红通红的印章呵是祖国送给我们的最好祝愿
那年的夏天,雨出奇的换来大家阵阵欢声笑语,就少,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大地干连我那被落榜阴影笼罩下的燥不堪,一如我落榜的心情。悲伤心情都感觉轻松了许
当我慌乱不定的脚步刚多。饭后,尽管堂哥一家一再踏进门,一眼就看见在屋里徘挽留,我还是跟父亲回了家。徊的父亲,地上满是长短不一当晚自然是彻夜难眠,翻来覆的烟头。我不敢抬头看父亲,去的到了天亮才昏昏入睡。就像我不敢抬头看太阳,怕灼隐隐约约中,听见客厅热的光线会刺伤我的眼睛一传来断断续续的嬉笑声。我样,我更怕父亲失望的眼神会使劲揉了一下眼睛,终于听刺痛我的心。清是姐姐一家来了。我不知
不过很意外,父亲若无道他们的到来是不是为了我其事地对我说:“孩子你回来的事,我忙穿衣起床,毕竟该得正好,你堂哥刚来电话了,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说他买了些野生河鱼,让我姐姐跟姐夫都是普通的们过去吃饭呢。”职员,他们从恋爱到结婚,一
我强挤出一丝笑容,朝直恩爱有加,如今孩子已两父亲点点头,如梦游般地跟岁,从未曾闹过什么矛盾。开父亲到了堂哥家里。热气腾心过好每一天,是他们始终腾的饭菜早已上桌,桌中一坚持着的基本生活标准,只锅新鲜的河鱼汤更是香气要有他们的场合,总会弥漫诱人。着愉快的气氛。
堂哥是银行的大堂经见我出来,姐夫对我说:理,谈吐非凡。席间,他从童“你这小子,让哥久等啊,赶年谈到如今的工作,从历史快洗脸吃点东西,咱俩去郊谈到政治,幽默的话语,不时区买几个大西瓜,在瓜棚里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
向日倾。”向日葵是热情、乐观的象征。它总是灿烂地笑,灿烂地活,每当我从它身旁走过,看它高傲地抬着头,嗅着它独有的芬芳,我都会被它深深吸引。
向日葵,又叫“望日莲”,美丽的名字留给我们很多遐想。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积极、乐观。它总是活在阳光下,以至于感染了我,在旅途中不断追逐花儿的灿烂。
像花儿一样灿烂,我用乐观自信点亮人生。向日葵总是朝向太阳,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它不轻易屈服,也不轻易显露悲伤。即使遭遇挫折,也一直昂着头,望向太阳,直到永远。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时,我与清风为伴,与阳光为友,做好一天的工作,努力奋斗;当遇到生活中的困惑时,我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仔细思考后继续我的征途,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像花儿一样灿烂,我不轻易屈服。
像花儿一样灿烂,我绽放自己的美丽。向日葵望着太阳,挺起笔直的身躯,告诉世界它的美丽。我喜爱绘画,喜欢拿起画笔来描绘自己的人生,喜欢在微风和煦的日子里采风,记录生活的每个片段;我喜爱音乐,喜欢用跳跃的音符舞动我内心的旋律,喜欢指尖充满动感的感觉。像花儿一样灿烂,我高傲地活着。
像花儿一样灿烂,我保持谦虚的心态。向日葵在结出饱满的果实,吸收充足的阳光后,就会悄悄地低下头,这是绽放美丽后的适度谦虚。像花儿一样灿烂,我不自我满足。
向日葵在太阳下生长着,迎着阳光,拥有金黄的色彩。这是风雨之后道道美丽彩虹的灿烂;这是在进取中不断成就自己的灿烂;这是为人处世把握适度的灿烂。
微微的风吹着,向日葵高傲地抬起头,向天空展示自己的美丽,对天空写下自己不轻易屈服的誓言。在每一个向日葵盛开的季节里,我仰起头,对着天空说:“像花儿一样灿烂,我不再需要阳光的笼罩。”
像花儿一样灿烂,我大步向前。
范文二:岁月中的打麦场
故乡田野里的麦子开始由绿转黄的时节,我出差黄南州。笔直的平阿高速公路从故乡的田野间穿过。面对熟悉的田野,望着金黄色的翻滚的麦浪,不由得想起四十多年前在故乡田野里经历的秋收岁月,特别是打麦场上度过的难忘的日日夜夜。 河湟谷地的打麦场大多是旱场。每个场都有个具体的名字,在许多年前的人民公社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有两个以上的打麦场。打麦场的名字前再冠上第几生产队,那个场就活灵灵出现在眼前。 当故乡的田野由翠绿逐渐变得金黄时,一个个熟悉的脊背开始出现在漫无边际的田野里。不几日田野里就排满了一排排麦捆子。 紧张的收割结束后,从龙口夺食,忙了一个来月的农人们来不及喘一口气,又开始打场了。河湟人通常把打场叫碾场,而把整理翻修场叫打场。麦子收获完的第二天,全生产队的人开始打场,把闲置了一年,已变得坑坑洼洼的场,用镢头、铁锨浅浅地刨一刨,翻一翻,从东山根拉来一车车黄土撒在场面,从河滩里担来一担担水抛撒在新土上面,铺上厚厚的陈麦草,再用骡马架上碌碡一遍遍地碾实碾平,碾出亮亮的、结结实实的一层地皮。 接下来就要碾场了,碾场把农忙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早晨天刚蒙蒙亮,碾场的人已来到场上,从如山的麦垛上取下麦捆,均匀摆在场上,脱了捆将穗头朝一个方向摆放,使摊在场上的麦子也和场一样呈圆形,这个程序叫摊场。第一天的摊场同样吸引着顽童们,乘生产队长不在场上,孩子们溜进场院,在摊开的捆子上折麦秆。折麦秆也是有讲究的,拣粗细均匀、色金黄的麦杆,从穗头到第一个麦结处掐断,不一会手头就有了一大把麦秆。这时候大人们轻轻喊一声:“队长来了!”,孩子们就会撒腿跑得无影无踪。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麦秸也是集体财产,不能随意拿回家。折好的麦秆用马莲捆好拿到河滩里拿小石头压在河里泡软,等待父亲中午回家吃午饭时,编个蝈蝈笼。 不到半个时辰,场上摊满了厚厚的麦捆子,男人们已从饲养院牵来十来匹马和骡子,迅速架好碌碡。虽然过了一年,但每头牲口都记着怎么拉着碌碡碾场。人们每架好一个牲口,牲口们就自觉排好队。在打碾季节,毛驴们也不闲着,往往是跟在骡马队的后头。等牲口们架好碌碡排好队,碾场人站立场中央,一手牵着长长的领头牲口的缰绳,一手挥鞭喝令:“德嘞!”牲口们开始听话地拉着碌碡在场上转起圈来。碾场是一门技术活,得学会走穴,也就是不能老在一个轨道上转,也不能随意乱转,得从一侧的最外圈逐步向另一边收缩,碌碡要下一圈押着上一圈的边缘,这样才能碾得均匀、干净。 趁着碾场人指挥牲口碾场,其他人急忙回家做饭、吃饭、洗锅和喂猪,紧接着就隐隐约约听到碾场人:“翻场了!”的呼喊声,人们就三三两两走出家门,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场上。碾场人将牲口们卸了套赶到河滩饮水,其他人拿起木杈将轧平的麦子翻挑,下面的翻上来,在太阳下晒晒。趁这机会,牲口们饮完水回到场院里,在翻过的麦桔上专拣麦穗吃。在农人们的心目中,牲口也是生产队成员的一份子,它们辛辛苦苦一年,也有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这时男人们坐在场边的大榆树下拿出旱烟袋,装上烟瓶“吧嗒、吧嗒”抽烟,女人们拿出藏在背篼里的针线做起来。一个多时辰后又开始翻场。翻完了场,又碾上一会,开始擽场。擽场是把翻碾几遍后表层麦粒已完全脱落的麦草用木杈擽去一层,有的人擽,有的人把擽成堆的麦草抱到场边空地。擽去一层麦草,场上的麦子单薄了许多,牲口们碾起来更加轻松自如。擽完后再翻上一遍,继续碾,直到麦粒完全脱落。这时太阳已偏西,开始起场了。起场是用木杈一边将麦粒抖落掉,一边把碾好的麦秸挑成堆,再抱到场边,往往也是男人们起场,女人们抱草。起场后长麦草已清理完毕,场上只剩下麦粒和麦衣混杂在一起。接下来的工作是推场,用木推把把麦衣混杂麦粒的混合物堆积到场的另一边,形成略小于场的直径的长楞。向场的哪边堆要看当天的风向,一般都是向风来的方向堆,这样扬场的空间就大。扬场是最讲技术的农活。扬场人手拿木杈,铲起带麦衣的麦粒,迎风抛出一个弧度,同时轻嘬双唇,嘴里发出一声脆脆的“嘘——嘘——”声,风便丝丝而来。随着一阵“唰唰”的落地声,麦衣被风吹向前边,麦粒乘重力垂直落下,一边是纯粹的麦衣,一边就是金黄的麦粒了。慢慢地,干干净净的麦粒就堆成了金灿灿的小山。 黑夜笼罩了整个村庄,村巷里晃动着一盏盏纸糊的灯笼,灯笼中的灯盏是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灯,豌豆粒大小的火捻给行路人带来一丝安慰。从场院或田野里忙了一天的人刚吃完晚饭,又走向打麦场去分粮食。打麦场上,在灯笼映照下,一个个劳作的身影在晃动。在金字塔似的麦堆旁,先由老农们估算一下粮食的总量,再由会计按每户人口或工分总量做一概算,就大概算出每家能分多少粮食。因每块地的肥力、土壤厚度及灌溉条件等不同,粮食的质量也不一样,因而每一场打出的粮食一般每户都要分配到,按从家最远的人家分起,每轮到一家,就给那家开上三联单,再从主人手中接过名章,盖在那家的账页上,保管接过三联单中的记账页,用升子一升一升量好,倒入用山羊毛纺织成的口袋中,每量一升,嘴里喊着数:“一升了!一升了!两升了!两升了……”那洪亮的声音响彻夜空。等待分粮食的人们有的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搬几个麦捆儿坐着,暄着闲话,有的靠在麦垛上“呼呼”睡觉。孩子们悠闲地在疯玩。男孩子玩的是永远也不会腻的游戏——斗鸡。顽童们一个个双手抱着右腿,颠着左脚来回挑衅,一会这个被挑倒,一会那个被挑倒。大家都败了又战,战了又败。女孩子们围成一圈在丢手巾。夜越来越黑,天上的星星越来越密,场上的人渐渐稀少,当最后一家分完粮食时,如山的粮堆已不见踪影。若哪天天气好,场碾得快,早早地分完了粮食,人们就在场上一边守场,一边暄话。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很贫乏,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有线广播中的样板戏或碾麦场上的几场露天电影。在场上可以听到许多古老的或新鲜的故事。生产队里总有几个最有文化的人,喜欢讲岳飞传隋唐英雄传、水浒传等等侠义故事。 碾场的日子里,最令人瞩目惊心和担惊受怕的要数突然而来的雷阵雨了,遇到天气突变,无论是谁,无论在干什么,都会放下身边的事,拿起扫帚叉扬,飞奔向打麦场,过路的人不论是哪个生产队的,不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奔向打麦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去保护用血汗换来的成果。在滚滚的雷声中,人们用杈扬起的起,用手抱的抱,在雨点落下来之前,把未碾完的麦捆堆起来盖好。 当秋霜染红杨树叶的时候,艰辛的打碾终于结束了。农人们选个吉日又集中在场上开始卧碌碡、卧皮绳、卧镰刀。农家人非常敬重农具,特别是那些在收获打碾季节为农家人做出突出贡献的碌碡、镰刀和皮绳,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物。卧碌碡那天,人们将全生产队的碌碡集中到一个向阳而宽阔的打麦场上,旁边放上供桌献上镰刀和皮绳,宰上几头羊,用新麦和新菜籽油做成油搅团,拿上香和表,抱来麦草,由生产队长和长者为首,跪于碌碡面前,将羊肉摆在八仙桌上,把油搅团抹在碌碡上,边点火燃烧麦草,边祭祀烧香表,感谢老天爷和土地爷对百姓的惠顾,使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感谢碌碡、镰刀和皮绳对人们秋收打碾的劳作和辛苦,祷告碌碡、镰刀和皮绳们好生休息,养精蓄锐,以便来年再立新功,再乞求来年人寿年丰,六畜平安。 卧碌碡仪式举行完毕后,人们在场上支起大锅,把几只羊剁碎放入大锅中,放上生姜、花椒等佐料煮,待羊肉快熟时,再加入洋芋块、白萝卜块熬,不久碾麦场上就飘出熬饭的清香。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幼闻着羊肉的香味,拿着碗筷来吃熬饭,共同欢庆丰收,那场面比过年还欢乐。 不打碾的日子里,打麦场除给孩子们提供玩的场所外,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许多方便。冬闲季节,场上隔三差五的就出现从外地来的补锅匠、碗儿匠或货郎担。补锅匠挑着补锅的工具,“补锅嘞——”、“补锅嘞——”,雄浑、苍凉、富有磁性的男人声音像决堤的水一样穿遍村里的每一个旮旯。清亮悦耳的叫声抑扬顿挫,召唤着各家主人把该补的锅端出来。随着补锅匠在场上的吆喝声,就会从场边的许多大门探出家庭主妇的头。不一会儿打麦场上已围成一大圈人,每个人手里拿着要补钉的家俬。钉锅匠熟练地把早已备下的一把麦草用火点燃,塞到小小的铁炉膛里,再在上面塞些木质的柴棍,后放上煤块,把袖珍小风箱轻轻拉动几下,浓烟使劲往上冒,特有的刺鼻的煤味儿开始弥漫。炉膛烧红了,摊开家伙,对着家俬该钉疤的钉疤,该焊接的焊接,等待的男男女女蹲的蹲、站的站,那外地匠人一边熟练地做着活,一边给大家讲着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儿,嘻笑声轻松又快活。 打麦场还是露天电影场。打麦场放电影的日子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晚上放电影,消息从早晨就会传遍村庄,再从村内传向邻村。一大早生产队就派人赶着毛驴车到公社拉电影放映机和放映员。那天的课余时间,大家都在猜测晚上电影的名字。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顾不上吃饭,兜里揣上三五个早晨吃剩的煮洋芋,便往放电影的打麦场上跑。夕阳挂在天边,红灿灿的,凉风徐徐地吹来,充满田野特有的气味。当那头喘着粗气的毛驴来到场上时,孩子们涌上去抢看影片盒上的电影名,得知是战斗片,便欢呼雀跃,在每一个孩子们心中,那天的打麦场是那么美丽可爱。 夜幕悄悄地降临,小伙子们帮着在场边的土墙上挂起雪白的银幕,旁边挂上喇叭,摆放好桌子,安装放映机。放映员在场边上突突地试着柴油发电机,随着发电机的突突声,场院里一片光明。小伙伴们趁这个机会,抢占有利地点。小孩子看电影是不愿带凳子的。从周围找来一些大石块,垒成一个个的小“凳子”。由于人小,怕别人挡了自己的视线,常常把“凳子”安放在最前面、最中间的位置,那“凳子”往往是由10多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组成。夜完全黑下来时,电影就要放映了,打麦场已人山人海,附近的墙头上、屋顶上、树枝上,都挤满了人。那时的电影,多是黑白的,音响效果也不好。但在缺乏精神食粮的村民们看来,已十分满足了。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型拖拉机代替了牲畜。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不出麦子地,丰收的粮食就装进了麻袋里。打麦场离我们远去了,记忆中的打麦场,还有打麦场上那些熟悉的面孔和久远的往事,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范文三:打麦场上的记忆
麦收时节风很少说话,说出的话都是热浪,张扬着夏日的猛烈和热辣。成熟的麦地像一片片金色的沙丘伸向天际,又从天际涌过来。甩开的镰刀和熟了穗的麦子一句句对话。熟悉的脊背,在金黄色的麦浪里娴熟地晃动着。 麦子收割了,打麦场脱粒把农忙推向了高潮。一个有长度的季节,在炊烟的弥望里笑出声来。 过去的年月里,每个村都有一处打麦场,一二十亩的样子。成车的麦子拉过来,站成一个个高大的麦头垛,期待着一场繁忙的“脱胎”与“换骨”。 打麦场又称“场院”,简称“场”。场是麦收前就碾好的。一场细雨过后,用镢头浅浅地刨一刨,再用石磙一遍遍地碾实碾平,碾出亮亮的一层皮。停几天挑水泼一泼,然后再滚再轧。经过翻土、灌水、撒糠、滚轧,地面平整硬实又干净,恢复了往年打场的模样。 接下来就要打场了,这是主戏,也叫“轧场”。成捆的麦子脱了捆,摊开一片,横七竖八地躺在场上。轧场人立在中央,一手牵着牲口,一手挥鞭喝令,牲口听话地拉着石磙来回转。石磙由石磙架固定住,牲口套与石磙架连接好,这样碾过几遍后,满场蓬蓬的麦秆就轧平了。 “翻场”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将轧平的麦子翻挑,下面的翻上来,再轧,直到麦粒完全脱落。用木杈将麦粒抖落掉,把麦秆挑到场边堆成垛,再用木锨把麦子堆积起来,谓之“起场”。随后是“扬场”。“扬场”过后,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拉回家中,这便是丰收的喜悦了。 说起扬场,是最讲技术的农活。扬场人手操木锨,铲起夹杂着草的麦粒,迎风抛出一个弧度,随着一阵“刷刷”的落地声,一边是碎草,一边就是金黄的麦粒了。不会扬场的人总是闹别扭,扬起的麦粒和麦草总是不分家。这要根据风的大小,或直或斜地抛出去。动作要到位,拿捏的分寸和力度要适中。扬场过程中,一边的助手操起大扫帚,不失时机地在麦粒上掠过,把那些分量略重,不易和麦粒分开的杂物轻轻扫去,慢慢地干干净净的麦粒就堆成了小山,黄灿灿地抱在一起。 我们村子西边不远处,过了一条小河,就有一处宽敞的打麦场。麦收时节,乡亲们一边抢收麦子,一边打场脱粒,农活忙碌而有秩序。烈日当头,暑气袭人,没谁感到畏惧,最怕的是突来的雨天,所以村里劳力全部上阵,抢割抢收。生产队那时,牵牛轧场的总是二大伯,牛卖力地围场转,二大伯使劲地吆喝牛,虽然他背有点驼,却是打场的好手。跟着翻场的,大都是巧手巧舌的妇女。她们一边干活,一边打嘴仗,常常引来一片笑声,辛苦的劳作也就有了一点轻松。那时我尚小,会在地里拾麦穗,也会在场里找个麦垛掏个洞,在里面躲起来。扬场装粮的活,会延续到夜里,明晃晃的汽灯下,仍有一个个劳作的身影在晃动。 后来,轧场的活,由小型拖拉机代替了牛。再后来,不出麦地,丰收的粮食就装进了麻袋里。农民的收获,在期待中变成了现实,打麦场也就成了一段回忆。 打麦场离我们远去了,它不只是一段记忆,更像是一口碗,里面盛的是农民的汗水和喜悦,还有一步步走过来的路。
范文四:打麦场上的记忆[散文欣赏]
“麦子熟咧,收割机开到地头咧,都往地里走”。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声。大伙都夹着口袋向自家的地头走去,不到一个钟头,收好的麦子全被装进蛇皮口袋子拉了回来。紧接着,播种机也趁着墒情开犁播种,将秋天的希望播进了田里。两三天后,男人们又踏上远去打工的路程,女人们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个三夏大忙就这样简简单单的结束了。
渐渐地,人们淡忘了三十年前打麦场上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悠远的劳动文化已经成了一种享受。
那年月,当“算黄算割”的杜鹃鸟提醒人们的时候,生产队就开始盘麦场了。全队的劳力一起上阵,先把准备做麦场的那块地上的大麦连根拔下来,再套上牲口用耱耱平整。傍晚时分,男女老少们每人带一个盆子开始泼场。所谓的泼场就是把水泼到已经耱得很平整的那块地上,晚上凉一夜,第二天就可以碾压〈关中地区叫做光场〉。光场是个技术活,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干,两个人光着脚板推一台碌碡碾压含着水分的泥土。第三个人则提着草木灰往碌碡上撒以免沾上泥土。随着碌碡“支纽纽”的往前直线滚动,一道一道光滑平整的“水泥”地面形成了,这就是盘好的麦场,很大,可以和今天人们休闲的广场媲美。那简直就是全生产队大人和孩子活动的场所。夏夜里,人们的笑声在广场上空荡漾着,孩子门在上面尽情的打滚翻筋斗。大家都晓得这里就是真正的收获丰收果实的地方。
“大麦上场小麦慌,豆角在地立菰庄”,那时候的夏忙季节是非常紧张的,不光要抢收,还要抢晒和抢种。最怕的就下雨,如果连下三天雨,成熟的麦子就出牙了,一年的收成就算完了。生产队长操的心最大,这个时候的农活要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小劳力要分配得人尽其才。“精壮劳力割麦子,小伙子们抛捆子,学生娃娃拉车子,小朋友们拾穗子”。到处都一样,没有一个闲人。由于没有收割机,麦子割下来了,先用腰子捆好放在地里,再用各种车辆运回麦场上。几百亩地的麦捆一下子全摆在麦场肯定是放不下的,要先垒起来,等夏种结束以后再慢慢的碾打。垒起来的麦积子也叫麦积山。“麦积山,麦积山,它在场的四个边”。麦场的中间是不能存放麦捆的,因为要在中间碾打。只能高高的垒在麦场的边上,麦积山垒到四五米高的时候,麦捆怎样送上去呢?这就用上楞头小伙子们了。他们个个光着膀子,手握几米长的两齿木秉铁叉,扎住麦捆,随着一声号子,几十斤重的麦捆就给抛上去了。等地里的麦子割完了,麦场四周的麦积山也都堆起来了,煞是壮观。
二十节气的忙种过去以后,人们才能腾出时间开始碾打麦子。“碾打五字场,摊碾翻抖扬”。大清早人们还正酣睡着,上工的铃声就响起来了。“摊场咧,摊场咧”。生产队长从东头喊到西头。全队的劳力们陆续来到麦上开始摊场。原先堆起来的麦积子这时候又要一捆一捆的拆卸下来摊在场上。摊场也讲究技术,不能乱摊。把麦穗先朝一个方向成一排摆开,第二排的麦穗也着这个方向紧挨着第一排的麦穗躺下,依此一排一排的摊开。一个早晨下来,十几亩大的麦场就摊好了,阳光下面灿灿的麦浪象金色波涛一样让人浮想联翩。
翻场简单,就是上面碾压好了再把底下的麦子翻过来放在上面继续碾。半下午的时候麦子碾熟了,但是麦粒和麦秸还混在一起,得把它们分开,这就叫做抖场。社员们都从家里掮来一秉四股木叉,在麦场的边缘一字排开抖场。和麦粒分开的麦秸堆在身后象坟头一样排列着。前面的人抖场,后面的人就要收拾麦秸,只见他们推着一辆辆象古战场上铧车一样的工具挑推麦秸。这种工具叫尖叉,由好几股组成的,每股长约两米,一字排开,下面装上两个轮子,可以推行。百十斤重的麦秸堆一下就被它挑起来推走放在麦场边垒起来了。
范文五:[优秀作文]记忆中的打麦场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端午前夕,田野里的小麦焦黄一片,麦穗粒粒饱满,压弯了麦苗。青绿色的小麦在夏天日光的的滋润下展露了它的金黄,一阵夏风吹来,熟透了的小麦苗在田地里左右摇摆着,在夕阳的余辉下宛若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清晨5、6点多钟,太阳还没有完全上升到地平线以上,远处一片霞光铺洒在东方的天空上。夏天的清晨总是那么凉爽,路边的草叶上还镶嵌着几滴晶莹的露珠。农民们为了今年小麦的丰收,早早地就要到农田里劳作。他们在田地里首先开辟出一块区域用来作为打麦场,田间地头的小麦苗被农民一敦敦拦腰割断,然后让老黄牛拉着石磙在这用作打麦场的区域来回碾压,以达到让这片打麦场变得平整的目的。再把碾压过的平整的区域浇上一些水,洒些麦秸,等到这片区域的水差不多变干的时候再反复碾压,打麦场就这样形成了。
打麦场是庄稼人的丰收的寄托,庄稼人在整个丰收时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打麦场度过的。正午时分,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华北平原上,整个大地像一个烤炉一样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炎热的味道。庄稼人为了赶在雨季到来前把麦子收了,也顾不得外面炎热的天气和空气中弥漫的热气,毅然在30多度的高温下进行收割。小麦成熟后,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天,麦子就会发黑甚至腐烂掉,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小麦常常跌倒一片,像一块块地毯一样铺在田野上。而此时的麦粒也经常因为暴风雨的侵袭而洒落在田地里,如果几天不放晴,麦子就会发芽,田地里就会生长出绿油油的小麦苗,青翠欲滴,甚是招人喜欢。于是庄稼人不得不带着斗笠,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在田间劳作着,一撮撮麦苗从庄稼人长满老茧的手里攥住,放下,割下,就这样无休止地重复着这种动作。庄稼人的斗笠显然不能遮挡正午的骄阳,汗水从他们的脸颊上流下来,打在了泥土里,只听见啪啪的响声,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是雨滴落到泥土里的声音呢!庄稼人搭在肩膀上的毛巾像是刚从水里打捞上来一般,湿漉漉的,田野上只能听到镰刀割麦子的嚓嚓声和汗水滴在土里泛起的涟漪声。
等到把所有的麦子收割下,接下来就是用农用机械车或者传统的板车把麦子拉运到打麦场进行碾压。很多家庭用的是板车,农用机械车很少,一个村庄也只是有几辆而已。农用机械车在那时的农村里显得格外珍贵,哪一家要是有一辆农用机械车也是令别的人家羡慕的事情。所以能坐上这种车子成了当时的孩子的梦想,我也不例外,因为坐农用机械车还差点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那时候大概是6、7岁的样子,麦忙时节,我家的麦田地离打麦场的距离比较远,用板车拉麦子一次拉的数量非常少,需要很多次才能把田地里的麦子全部拉运到打麦场。为了方便收割麦子,父亲买了一辆农用机械车,我高兴地整天坐在前面的座位上不下来,无论父亲开车与否,我都是在车子上面坐着。记得有一次父亲的车子开到了半路,忘了拿用来挑麦子的叉子,于是父亲匆匆下车,也让我下车,我不听,说了很多次我也是不听,父亲没办法,只能让我待在车子上。可能是收麦子的时候比较忙,事情比较多,而且父亲也不是一个很细心的人。父亲下车后没有熄火,忘了拉手刹,车子竟然走动了一小段距离,顺着陡坡车子一下子翻到了河里,而我则被压在了车子下面。庆幸的是当时的河里并没有水,可能也是因为当时的年纪小,体积小,没有伤到,只是虚惊一场。直到现在看到田野里金黄的麦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时的自己真的是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吧,倘若当时真的被砸死在车子下面,也就不会看到如今的太阳,可能早就成了一堆白骨了吧!
打麦场里堆积着满满的麦子,庄稼人把麦子摊平之后就要做着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碾压麦苗。老黄牛拉着石磙在打麦场里不厌烦琐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庄稼人在背后拿着鞭子驱赶着老黄牛。麦子被碾压一遍之后还要把麦子用叉挑起来进行再次碾压,如此反复几次,麦子上的麦粒就掉落了下来,剩下的是没有了麦粒的秸秆。庄稼人把秸秆堆积成长方形状,几亩麦田的秸秆堆积在一起宛若一个大房子,又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调皮的孩子会跳到麦秸垛上愉快地玩耍,他们在上面蹦来蹦去,把麦秸垛当上他们的天然游乐园,当作他们的天然蹦床。田间地头全是庄稼人做的麦秸垛,有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在田间地头玩躲猫猫的,天女散花的游戏,孩子们弄得头上、衣服上全是秸秆。石磙发出叽哽叽哽的响声,宛若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烈日炎炎下庄稼人、调皮的孩子们以及老黄牛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等到麦子全部被碾压后只剩麦粒了,为了让去掉麦子里夹杂着的麦壳,就要对麦子做最后的工序---扬场。扬场也是在打麦场里进行,因为打麦场地方宽阔,麦子不至于洒的哪儿都是。扬场一定要在有风的日子里,而且大部分是在下午扬场。妇人头戴斗笠,拿着扫帚,而男人则拿着木锨朝着有风的方向挥洒着刚刚打下来的麦子。男人用木锨朝天空挥洒麦子,麦粒成了麦雨落到妇人的头上,肩膀上,扫帚上。妇人不住地用扫帚在麦子堆里扫来扫去,拨去麦堆旁边的麦壳,男人挥洒,妇人清扫,一唱一和,分工合作。孩子们也总是不安分,大人在忙着,他们就喜欢在拨过的麦子堆上玩耍,麦雨似乎更增加了他们的兴趣,麦子打到身上虽然很痛,但是他们欣然接受,每次一阵麦雨倾泻而下,他们就赶紧凑过去接受麦雨的洗礼。而这时麦子总会蹦落的到处都是,大人们没办法,只好掏出一块钱让孩子们去买雪糕吃,雪糕一毛钱一个,一块钱对于孩子来说可真的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孩子们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兴奋,赶忙穿上鞋子,屁颠屁颠地跑走了。
扬场是一下午完不成的,于是打麦场了是一袋袋装好了的麦子,而男人总是守护着这一年的丰收硕果。在农忙时节,男人的睡眠时间也是在打麦场上度过的,一张蒲席,一个小薄被子,一个手电筒。而这时候的孩子总喜欢凑热闹,喜欢和父亲一起睡在打麦场里。夜晚时分,月亮从东方的山上升起来,悬挂在东方的天空,月光照在父亲,孩子的脸上,洒在打麦场里,地上铺上了一层银辉。孩子看着明晃晃的月亮,心中充满了疑惑。
“爸,月亮里面怎么有一个像人一样的黑影呢?”
“那是吴刚,吴刚犯了天条,玉帝罚他在月亮里伐桂树。”
“月亮里真的会有嫦娥吗?我想看猪八戒,猪八戒好玩。”
“传说有,傻孩子,你不怕猪八戒?”
“我不怕,有爸爸在。”说着,孩子和父亲都笑了。
夜已渐渐深了,孩子和父亲都已经熟睡了。月亮跑到了西方的天空,星空格外明朗,星星闪烁着微光,蛐蛐的歌唱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分外清脆。
丰收时节持续有一个多月,庄稼人在这段时间内与打麦场为伴,完成小麦的收割、碾压、扬场,晾晒等工序。农忙过后,雨水不期而至,打麦场上洒落的麦子抽了芽,绿绿的,绒绒的。打麦场上长满了墨绿的麦苗,郁郁葱葱,这大概有庄稼人汗水的浇灌吧!
时光的车轮早已滚滚而过,不会为任何人而停下脚步,记忆中的打麦场早已隐没了形迹,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打麦场里却镌刻着庄稼人的记忆,凝结着庄稼人的辛勤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