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初探对小班孩子来说,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生活上的一大转折。本来由父母甚至更多的人照顾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象小皇帝、小公主一样被大人哄着,现在却要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盥洗、入厕、进餐、午睡,是小班孩子一入园就首先碰到的难题。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园的整个阶段,而抓好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为此,当我今年接任小班时,我和搭班老师着重对幼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通过形象的教学,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学会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幼儿的动作和知识发展是通过活动而习得的。为了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我们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幼儿乐于学习。
如小班幼儿盥洗的主要内容是洗手,我们的要求是:按顺序正确洗手,洗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并且在老师的提醒下,逐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在组织孩子盥洗时,我们发现孩子不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而洗不干净,还容易打湿袖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卷起衣袖淋湿手,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心手心冲冲水,手背手背冲冲
水,洗完小手甩三下,一、二、三,搭间房子往回走。”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洗手了。
进餐也是小班孩子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一大难关。我们对小班幼儿进餐的要求是:学会使用小勺,能独立进餐;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基本保持 桌面和衣服的整洁。 按照以上要求,我们请家长配合,养成孩子按时进餐和不多吃食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咀嚼方法,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通过常识活动认识餐具,使幼儿认识了碗、勺、茶杯等;语言活动给幼儿讲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吃得真干净”,编儿歌“小米粒别生气”、“吃饭”等,餐前教师朗诵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还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如“青菜”、“黄瓜”、“萝卜”、“番茄”等等,教师还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孩子的食欲。每当吃饭前孩子们念起儿歌“吃饭了,坐坐好,手拿勺,扶住碗。一口一口全吃掉,吃得干净吃得饱。”用餐时,孩子们就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午睡时的穿脱衣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使孩子不依赖大人,培养其初步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本身较为单调的生活能力训练活动转化成幼儿乐于参加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感受到自理的乐趣,如穿套头衫,可以教孩子钻山洞的游戏(下摆),再钻小山洞(领口);穿开襟衫,通过“先抓领子,再盖房子,伸出袖子,再扣扣子,理好领子”的顺口溜等等,幼儿就知道了穿衣服的方法。
直观形象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如期初我们利用午睡前后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组织了“认识鞋子正反”这一活动,期中我们又重点让幼儿练习穿脱衣服。特别是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前几天午睡
活动中穿脱衣服困难、动作慢的个别幼儿,重点加以指导,请能干的幼儿来示范。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并练习,并进行“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
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到学期结束,大部分幼儿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仅在幼儿园培养还不够,需要家园一致,一方面能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学到一个新的本领会无比高兴和自信。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和晚餐、早餐等都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加以督促。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尽量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园宣传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由于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理生活能力的关键。
范文二:小班生活能力培养家长会 专题
幼儿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遇到这样的事,老师评价上学后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课、小动作多、懒惰、怕动脑筋、承受能力差???”家长也很委屈:“我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钱,学琴、学画、学电脑、还有学外语,怎么上学就那么多的不是呢”?做为幼儿园的老师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活泼可爱,乐意给老师讲悄悄的话的人,怎么变得胆怯,自卑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是家长的错,还是老师的过?本文试图运用“相似性”原理分析矛盾的根源,从而找到一把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常言道:“三岁之才,百岁之魂”,学龄前儿童已经进入了人生发展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可是在许多人的眼里,素质教育就是多才多艺,教师在学校教数理化,父母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艺术专长,加在一起就是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就是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性格──人们按着它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并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可见素质与培养习惯是分不开的。而习惯是由于长期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自动化,一个人从小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毫无疑问将要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对于幼儿来说,素质教育的焦点应该定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成人的言行、教育对孩子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性相近、习相远”,重点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人们原先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叫迁移,它有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孩子在幼儿园画画或做手工时,能细心地涂色、剪贴、做游戏时能积极投入,那么上学以后,在书写方面也一定会细心、专注。反之,如果在幼儿园吃饭时爱跟同学讲话,一会儿推这个,一会儿搡那个,整理卧具、文具、丢三拉四、磨磨蹭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学习功课时,会产生负迁移,自然就会出现“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等问题。
一、从家庭结构来看:现阶段中国家庭的结构,以独生子为主体;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经形成,父母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教育,老人曾为人父母时,因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疼爱较少,现在退休了,把对儿女的愧疚转移到孙子身上,所以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孩子的日常生活均由家长一手包办,上幼儿园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其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根本不愿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缺点毛病,不让老师批评,家长出面编造一些客观理由。如果孩子做错了,如打伤别人的孩子,老师一旦批评,家庭会以伤害孩子自尊等理由向园长投诉。未了,老师还得向家长道歉,这时候孩子大脑里的“相似块”便是“有家长做保护伞,我谁也不怕”,久而久之还会为掩盖自己的过错而撒谎。从而放任自流。
二、从教育模式看: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已形成定势,教育的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幼儿、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推崇“学而优则仕”,教育出来的是会吟诗作赋、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圣人”。由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民营幼儿园竞争比较激烈,幼儿园怕流失生源,所以就象商店一样,顾客永远是正确的,教师违心放弃了“德”的教育,迫使教不能严而只
能“师之惰”了。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由幼儿园的“开发智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变成了“必须学习”。加之学校以公立为主体,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于是,孩子在长期的的学龄前心灵深处养成的唯我独尊的“相似块”,这就是很容易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现象。
三、从家长择园来看:就孩子生活而言,家长择园的依据主要是伙食好不好,老师给孩子喂不喂饭。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这些事情并非他不愿做,而是不会做,做得不好,家长一味地去包办代替,孩子失去了锻炼学习的机会,致使幼儿潜能得不到开发,久而久之,养成孩子的懒惰习惯。曾经有一位孩子,因为吃惯了剥去皮的鸡蛋,所以,从家里带来了一个煮鸡蛋,他放在手里一直捧了一上午,而不知如何下口。学龄前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孩子在婴儿期就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就助长了孩子不专心、好动、做事磨磨蹭蹭、不认真、怕别人责备等不良习惯,在家长不经意的溺爱和教育下,不良的行为习惯已悄悄地在孩子身上养成了。这些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的“相似块”,自然会影响到学习,“上课小动作多,不专心听讲,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受不到一点委屈??纠其原因是孩子已经形成的“相似块”在学习中的再现和变异。也就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的负迁移。
我们要想改掉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是长大才培养的,而是在婴儿期就开始形成。要让孩子具备勤奋吃苦,踏实努力,勇于创新的品格,就要从婴幼儿起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非智力品质,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竞争。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国际人才的竞争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而在幼儿园和摇篮中”,“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一警钟,不是危言耸听,它实实在在地警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及时“输入”最优质的“相似块”让它们愉快地“着床”,达到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从而开发潜能的目的。 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让她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练琴、学画,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 (2)父母陪读,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3)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
(4)孩子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面对孩子的厌学,在弄清主要原因之后,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呢?
(1)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2)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 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3)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生活习惯做起
时下,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以前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情现在都开始付诸于行动,这是好事。但是,有的家长一味地陪孩子写作业,只要孩子了学,家里的“学校”马上就开始了。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按照家长的意思学这学那,在家里象有功之臣,别的事情都不要做,只让孩子学习,以至于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而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到学习很无聊,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认为,要想让孩子学习好,除了家长必要的督促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个分工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如果孩子手脚懒散,那么他(她)的大脑也不会很勤快,也就是说不会动脑学习。如果孩子在家里不能自己收拾床铺,自己的小屋子乱七八糟,那么,他(她)就会形成一种丢三落四的坏毛病,这种坏毛病表现在学校里就是:自己的课桌上书本子横七竖八,书包扔在自己脚底下的地板上,自己用的本子从来都是卷角的,还有在学习上表现为:“跳跃式”听课,答题时总答不完整。什么是“跳跃式”听课?我自己认为,这样的学生大脑老开小差,如果我们把老师讲的课看成一条直线的话,这样的学生听课的路线就是波浪线,这条波浪线一会儿和老师的直线相交,一会儿又离开,如果老师一节课讲了100个知识点的话,这样的学生最多也就掌握30%或40%的知识点。我曾经非常关注过这样的学生,他们的面部表情漠然,上课没有激情和活力,他们的眼神是游离的,很少和老师的眼神碰撞。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这些学生的眼神总在讲台上转,偶尔反应过来听一下,呆会儿又游离了。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听会的东西寥寥无几。我也曾做过试验,看到有的学生眼睛游离时,我忽然停下讲课,叫他起来说我刚才讲的东西,学生会一无所知,一脸的茫然。所有这一些,我认为是这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养成所致。
其次,这些学生上课时,两条腿在桌子底下晃来晃去,不仅影响自己的大脑去集中精力听课,而且给人一种无所事事、懒懒散散、满不在乎的感觉。特别是一些生活上懒散的男生,因为经常不洗头,头发会因睡觉而压出一个“漩涡”,脖子上灰灰的,老师不是以貌取人,但一看便知他的学习情况如何。这些学生因为生活中的懒惰,在学习上大都学习成绩差,如果他在外表上没有尊严,在学习上当然也满不在乎。一般情况下,成绩好些的同学没有这些毛病。
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得给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每天刷牙,自己的鞋袜自己洗,要让他们知道,不讲卫生会让人瞧不起的。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由表及里的,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注意鞋子外表的干净,不管里面如何,或许只愿意洗头不愿意刷牙,这些都是好的生活习惯的过渡时期,以后会慢慢往里渗透。同样,随着这种生活习惯的养成,他们慢慢地变地做事情有条理,很自然地会一步一步地渗透到学习中去。这个过程缓慢但是收益会很大。学习是需要毅力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基础,要想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那简直一种空话。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把学校比作
一个大染缸,那么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后涂得颜色深,学的知识多,而有的学生则无论如何也涂不上一点颜色?原因非常明显。
所以我说,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生活习惯做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教育孩子的重心,其实在家长身上,而且永远在家长身上!
范文三: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小班自理能力培养教案《宝宝和鞋》
——专题过程性资料
执教者:丁辉
一、活动意图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好鞋子或求助于老师,就很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意外事故。因此,教育幼儿懂得在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发生危险,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并能离队整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活动目标
1.懂得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2.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三、活动准备
1.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2.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谜底:
鞋子)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2.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己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子穿鞋、走路。小朋友们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教师小结: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3.引导幼儿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学习离队整理。
——请幼儿说一说:鞋子没穿好,小脚丫感觉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请谁帮帮你呢,如果我们在排队走的时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马上蹲下来整理,会不会有危险,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在我们走了之前,要先检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两只鞋子有没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时候感觉鞋子没穿好,小脚丫不舒服了,要赶紧停下来,离开队伍,再把鞋子穿好,还可以赶快告
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助你。
4.学说儿歌《宝宝和小鞋》。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 附:儿歌《宝宝和小鞋》
小红鞋,脚上穿。
粘扣松,掉路边。
回头找,反着穿。
小鞋急,大声喊。
“穿反啦,有危险。”
宝宝换好鞋,露出小笑脸。
——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表演边学习朗诵儿歌。
活动延伸
告诉家长不要给幼儿穿过大、过小或系带的鞋子,以免幼儿走路时因为鞋子不合脚发生危险。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学会了穿鞋子。在幽默的儿歌中知道了:穿反鞋有危险;换好鞋,露笑脸。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
范文四: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http://www.docin.com/afeidoc81
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活动意图】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好鞋子或求助于老师~就很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意外事故。因此~教育幼儿懂得在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发生危险~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并能离队整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目标】
1.懂得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2.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活动准备】
1.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2.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
1
,谜底:鞋子,
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2.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1,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己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子穿鞋、走路。小朋友们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2,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3,教师小结
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3.引导幼儿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学习离队整理。
,1,请幼儿说一说:鞋子没穿好~小脚丫感觉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请谁帮帮你呢,如果我们在排队走的时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马上蹲下来整理~会不会有危险,应该怎么做,
2
,2,教师小结
在我们走了之前~要先检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两只鞋子有没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时候感觉鞋子没穿好~小脚丫不舒服了~要赶紧停下来~离开队伍~再把鞋子穿好~还可以赶快告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助你。
4.学说儿歌《宝宝和小鞋》。
,1,教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附:儿歌
宝宝和小鞋
小红鞋~脚上穿。
粘扣松~掉路边。
回头找~反着穿。
小鞋急~大声喊。
"穿反啦~有危险。"
宝宝换好鞋~露出小笑脸。
,2,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表演边学习朗诵儿歌。
【活动延伸】
告诉家长不要给幼儿穿过大、过小或系带的鞋子~以免幼儿走路时因为鞋子不合脚发生危险。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学会了穿鞋子。在幽默的儿歌中知道了:穿反鞋有危险,换好鞋~
3
露笑脸。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增强了幼儿的
安全防患意识。
4
范文五: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任何一件事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而且现在的独生女家庭,大人不舍得让幼儿干任何事,也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处处包办代替,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不会劳动又轻视劳动的意识,并且还认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这样说:“一般人谈,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了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事无大小,一律包办。这是幼儿产生依赖心里的根源,而且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谓力所能及的事,主要是指幼儿自己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管理
自己,及辅助成人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幼儿刚入园,部分幼儿不会自己吃饭,需要老师喂。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他们,你们已经长大了上幼儿园,应该自己学着吃饭。还根据幼儿好模仿,有好胜心的特点,组织幼儿到中班看小哥哥小姐姐吃饭,然后鼓励他们去尝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午睡前自己脱衣服,并把衣服叠好放到自己的椅子上,在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午睡起床,自己穿衣服、鞋子;饭后由值周幼儿同老师一起搞卫生,擦桌子、扫地、摆桌椅。一段时间后,就放手让幼儿自己做,当他们独立做成一件小事时,我就立即给予鼓励,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高兴的坚持做下去。值的注意的是,在指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过程中不要安排过重、过难的劳动,幼儿不能胜任,应考虑力所能及,在劳动中还要注意安全。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当幼儿熟练掌握了某项劳动技能时,在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要信赖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要培养兴趣不要强迫幼儿去做,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劳动及符合道德教育,精神上吸引人,而体力上又力所能及”。
二、严格要求反复实践
在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劳动愿望和行为动机时,我注意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行动中付诸实现,并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如每天我利用洗手
的机会,对幼儿加以指导,先教洗手的几个动作:用水弄湿—擦肥皂—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为了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我边教儿歌边做动作,示范给他们看,幼儿很感兴趣并学着做,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对不能掌握的个别幼儿我重点指导,对做的正确给予表扬。并让幼儿学会后,加强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巩固并养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机会,让幼儿充分练习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在他们初步学会扣纽扣以后,我用废旧材料,设计出新颖、漂亮的小衣服,继续让他们练习扣纽扣,让这一项技能熟练起来。我把系鞋带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两个好朋友,交叉握握手,变个兔耳朵,交叉拉拉手。”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系鞋带,幼儿在兴趣中快乐劳动,在劳动中寻找乐趣。
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坚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一种情感,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动。它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坚持不懈去完成任务,自强不息地去实现现实理想的内在动力。自信心强的幼儿,往往经得起别人的反对,能够得到自己希望得到或必须得到的东西。羞怯和畏缩常使幼儿失去信心,不敢面对失败。因此教师必须适时给幼儿以勇气,如激励的话语,激励的眼神,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使其在挫折中有在前进的勇气去学会自理的技能。如:我班松松小朋友四岁多了,自我服务能力很差,每当我表扬别的小朋友能干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时,他就噘起小嘴巴低下头表现出一种自卑感。于是我把关心的目光投向了他,我对他说:“你很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学着自己做,现在老师来教你扣纽扣的本领,我想你一定会学会的,对吗?”他点点头。我念着有趣的扣纽扣的儿歌叫他,并特意把下面的一颗纽扣留给他自己扣,他认真地找到了扣眼,一只手捏住它,另一只手捏住另一衣片上的扣子,扣呀扣,纽扣老是进不了扣眼,三分钟过去了,他急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我从来没见过他注意力这么集中,有这么强的自制力。我继续鼓励他说:“别急,把纽扣在偏一点,对准扣眼,让一边先进去。”我的信任给了他力量。在他一在的努力下,扣子终于扣进去了。我们共享了成功的喜悦。我表扬了他说:“你很棒!明天就不要老师帮忙也能扣进去是吗?”他使劲地点点头,眼神加表情告诉我,他有信心了。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家园教育一致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独立生活能力目标的一部分可以在幼儿园里督促进行,而另一部分则需要在家庭中进行。如晨起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早晚的刷牙洗脸和进餐、整理房间以及帮助成人做事等方面,都需要家长进行督促。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目标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配合老师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或做不好就包办代替,或粗暴指责的训斥,指导家长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指出幼儿的不足之处,告诉她(他)应该怎么做,家长也非常配合幼儿园这一项工作。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给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办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幼儿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 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 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