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
【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板书]地球的公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板书]地球公转示意图 (教师画图)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还说明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五带的形成和特点。 作业:练习册7.8页
范文二:地球的公转学案
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班级 小组 姓名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2. 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大小,理解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的影响。 3. 绘图分析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一、地球的公转
1.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
2.方向:沿公转轨道 。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 。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年,约为 日 时 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 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原因:由于 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 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
3.五带: 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 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 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 ,向南、北两侧 。
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 现象;在南半球则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在南极圈内,出现 现象;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6.四季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地球 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探究点一 地球的公转
【探究材料】
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变为0或90°后,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探究归纳】
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则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黄赤交角变为0°时;地球正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黄赤交角变为90°时;地球躺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极点,地球一半永远是极夜,另一半永远是极昼。
【规律总结】
- 1 -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考例探究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A为______星,B 为________面;C 为________面。α、β二角中,________为黄赤交角,度数是____。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________。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基本不变。
(5)由于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纬线) 和________________(纬线) 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探究材料】
2010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201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1.你能结合上图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
2.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后他们认为:在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3.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该图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
4.“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有何区别?
- 2 -
【规律总结】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随季节?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变化??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除按公式H =90°-|α±φ|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A 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 A =90°-AB =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 点(10°N)时,C 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
H C =90°-BC =90°-(10°+23.5°)=56.5°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此时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计算楼间距(以北半球为例
)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公式:L =H2cotα,α=90°-(φ±23.5°)其中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
(2)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即α+H =90°时效果最佳。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纬度差(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
【考例探究2】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1)~
(2)题。
- 3 -
(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 .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 .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 .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 .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探究点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探究材料】
人们一直梦想着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赏宇宙的奇观。其实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 5小时自转一圈。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一年四季的轮回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色的公告牌上公布。国家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
1.是什么原因导致每天日出时间的变化?
2.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因季节不同而调整,冬季的起床时间明显晚于夏季,这是为什么?
3.黑龙江省的漠河镇有我国的“北极村”之称,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出现“白夜”现象,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出现吗?原因何在?
【规律总结】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 4 -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地方昼长、夜长刚好相反。
【考例探究3】 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1)~(3)题。
(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10时 B.13时 C.16时 D.19时
(2)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
A .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 )
A .9月21~30日 B.10月1~10日
C .10月11~20日 D.10月21~30日
【基础过关】
1.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中(从北极上空看) ,正确的是(
)
2.2011年元旦这一天( )
A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南移
B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北移
C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南移
D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北移
3.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 .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 .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 5 -
4.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 .甲地、乙地 B.甲地、乙地、丁地
C .丁地 D.甲地、乙地、丙地
5.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 .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 .丁、丙、乙、甲 D.甲、乙、丁、丙
【能力提升】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 .① B.② C.③ D.④
7.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应该( )
A .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
读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C 点的昼长为( )
A .24小时 B.12小时 C.10小时 D.20小时
9.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 .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
10.当地该日( )
A .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 .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6 -
(1)此图中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____,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________,图中AB 是______(填“晨”或“昏”)线。
(2)这一天是______月______日前后,北半球为________(节气) 。
(3)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C 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E 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时日出。
(5)请将A 、D 、E 、B 四点按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
【巧学速记】
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方法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②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同一天,北(南) 半球某纬度的昼(夜) 长,等于南(北) 半球同纬度的夜(昼) 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弧度数①昼长时数=; 15°/时
夜弧度数②夜长时数=; 15°/时
③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时)32=(12时-日出时间)32; ④夜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
- 7 -
范文三: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运动———公转
班级: 姓名: 组稿人:王丽梅 张健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习重点】1、地球公转的速度 2、判读二分二至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阅读课本P20-P2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填写表中的空白部分:
地球公转的特点
阅读课本P21
1、 从北极上空俯视该图,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转方向。
2、 如何判断二分二至?
3、 在图中标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时间。
4、 从元旦到教师节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
5、 在图中画出二分二至的时的光照图。
6、 夏至日北极附近出现_________现象,南极出现_________现象。
冬至日北极附近出现_________现象,南极出现_________现象。
7、北极极昼的日数和南极极昼的日数是否相同,为什么?
【达标训练】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在近日点处,地球公转最慢
C .地球公转一周360o,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D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于正圆的椭圆
2、下列有关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 )
A. 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都比其他季节少些
B.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C. 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比北半球多些
D. 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南半球正处于冬季
3、下列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 、劳动节 B 、元旦 C 、建党节 D 、植树节
4、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标出公转方向;
(2)在图中找出近日点 ,其时间
为 ;
(3)夏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点,公转速度 ;
冬至日时地球运行至 点,公转速
度 。
(4)图中A 、B 两点附近表示的节气分别是: A ; B 。
(5)A、C 、D 、F 、E 五点的公转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为 。
(6)由C 点运行至B 点时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
并且向 (方向) 移动。
范文四: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课标分析: 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
2 学情分析: a.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
b.但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c.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 3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技能目标:能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4. 引导探究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学法: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式的导课,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同时有利活跃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引用**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在回顾地球自转的同时,引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另一种运动——公转。 2 展开内容,解答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1)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2)在讲解近日点、远日点时我再次设置悬念,
3 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拿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4 再次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提前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
引出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1)分析法解决重点。
重点一、昼夜长短变化
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日照侧视图,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利用图形比较法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掌握程度。
重点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我采用的是动画演示分析法。通过对动画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规律。
重点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讲授法突破难点
在学习的太阳高度角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高度角的测量,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出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理性的认识,应用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思考,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所以安排了研究性学
习:将全班同学分成二组:
第一小组:在晴朗的周末,观察直立竹杆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每隔半个小时作一次记录。
第二小组:在9月上旬和10月下旬各选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观察当地东西走向房屋的北墙,看它在一天中有无阳光照射机会。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实际情况验证所学知识。
5 最后我们进入总结结和巩固的环节: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主要的知识点,并布置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如果有,是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行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四、板书展示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
公转的相关定义 地球公转的轨道 黄赤交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范文五: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意义 编写:蒋长平 审核:高一地理组
【课标解析】
1. 能够运用图示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 理解四季的更替规律和地球五带的划分。
知识点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探究点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 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a 、图b 分析,夏(冬) 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结合图c ,分析春、秋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有何关系?
(4)太阳直射点与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5)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反思归纳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思维拓展]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 长时数=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昼长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
昼长时数= 夜长时数=
探究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加之一些城市在对新建住宅楼规划审批环节中存在漏洞,有些开发商违规施工,超规划建设,导致新建住宅楼层数过多,密度过大,影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使基于“阳光权”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我国《物权法》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材料二 济南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1)材料一中影响建筑物采光和日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哪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其中,决定济南楼间距大小的是哪一个?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从材料二看出,济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
(4)归纳回归线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达到最大值,何时达到最小值? 反思归纳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思维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计算:H 正午=
如求春分日时30°N 的正午太阳高度?
求夏至日时30°N 的正午太阳高度?
(2)确定地方时 (3)确定房屋的朝向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5)楼房间距问题
(6)太阳能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知识点七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上两节所学分析完成:
(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1)划分依据: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五带的划分
1、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黄赤交角的存在 B.地球自转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 黄赤交角为30°时( ) A .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 .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 .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 .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