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议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小议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即一开始德、奥、意三国组成的同盟国一方和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一方的战争。基于战争的最初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所以战争一开始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无正义性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卷入战争的国家多达三十三个,其中同盟国一开始为四个,协约国二十九个,但后来同盟国中的意大利与保加利亚先后倒向协约国,于是同盟国从四个锐减至两个,协约国数量上升至三十一个。整个一战从一九一四年一直打到了一九一八年,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在法国的凡尔赛宫签订了停战协议。
一战作为第一次世界级的战争,肯定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这回我只浅谈一下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一九一六年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并且向欧洲派出了十七点五万的劳工。而至于为什么加入协约国而不是加入同盟国的问题上,是因为当时同盟国一方败局已定,而且中国当时军阀割据,原本就在内乱时期,中央没什么权威,是由于外国的怂恿的。
一战的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并不全是坏处:
一、政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二、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侵略,推翻帝制则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搞尊孔复古专制独裁,此举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战将要结束之时,俄国退出战争,其国内发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国家——苏联。苏联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当时的中国爱国人士指明了救国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救中国。另外,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致使遍及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一战结束后第三年,也就是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战虽然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对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所改变,我们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范文二: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如今一百年过去,没人会轻易否认“一战”在世界历史当中的地位。然而,当提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或者一战对于中国的影响,则非常容易陷入某种语焉不详。
本报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在中华民国成立三年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处于新旧交替之时的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战争。如今,一百年过去,没人会轻易否认“一战”在世界历史当中的地位。然而,当提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或者一战对于中国的影响,则非常容易陷入某种语焉不详。在一篇文章中,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史专家柯伟林(William Kirby)甚至如此写道:“尽管我们可以广泛阅读有关一战的著作,仍可能无法得知中国参与其中的事实。”
关于一战与中国的历史,似乎已被拆分成了一些碎片:譬如,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梁启超与巴黎和会,当然还有十几万名几乎已被历史遗忘的在西方的中国劳工……从这些碎片出发,《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试图还原“一战与中国”这一历史课题以本来面目。
在不少人眼中,中国与一战的距离已非常遥远,然而在马勇看来,“过去(历史研究)没有注意到一战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中的重要影响,没有将这个事件纳入中国史的环节。中国当然不是一战重要的一方,但却引发了中国后来的一系列变动,二十世纪甚至直至今日的中国,实际上都还在消化一战的遗产。”
在回答“一战对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时,马勇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利弊兼有,正面的是唤醒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负面的是过分唤醒了民族主义,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路至此发生了极大分歧。”
中国错过了最佳时机
《华夏时报》:在你看来,当时中国是否错过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佳时机?
马勇:中国确实错过了参加“一战”的最佳时机。当一战爆发时,中国与德国的关系相当不错,与德国敌对的诸国也不错,就是因为不错,使中国无法选择,这一点很像1904年的日俄战争时那样,犹豫不决,不知是应该对德宣战,还是站在德国一边。犹豫中,就让日本占了先机。从当时的情形看,不论德国,还是中国的外交官,都有人提出托管的建议,让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中国托管。对于这样的方案,中国政府也不敢直接接受,错过了与德国直接交涉山东权益的机会。中国是在1917年参战的,这个行动如果提前至1914年一战爆发时执行,只要比日本参战早一天,历史就得改写。就没有后来的山东问题,没有五四运动。 《华夏时报》: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
马勇:“二十一条”就其本质而言,是日本对德宣战,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后,找山东权益最原始的主人中国政府“确权”。所谓“山东权益”,就是过去几十年,特别是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之后在山东的投资,中国在与德国的协定中,确实让渡了许多方便德国投资、经营的权益。现在,日本、英国打败了在山东的德国,山东权益事实上已经转到了日本手里。但是日本这样的“近代国家”不会满足于事实上的占有,而是需要一纸文书,这就是“二十一条”的由来。袁世凯的中国政府没有抓住时机从德国手里索回山东权益,现在日本人要找中国确权,中国政府理所当然不会顺利接受。而且,日本人在这个时候太肆无忌惮了,没有顾及中国人的感情,在“二十一条”中增加了许多不属于此次山东行动获取的权益,比如南满铁路、蒙古、满洲权益等,这都不属于德国原先的权益。委屈的袁世凯政府借题发挥,抓住日本人的漏洞大做文章,将日本不愿扩散的秘密外交扩散出去,使被动的中国终于赢回一点主动,经过二十多次谈判,日本人提出的“二十一条”原方案作了极大修正,这就是后来的“民四条约”。“民四条约”较“二十一条”有了极大改善,尽管也存在问题。 段祺瑞与梁启超
《华夏时报》:你如何评价段祺瑞在中国参加一战中的作用?其作用是否被低估了?
马勇:段祺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被遗忘、被忽视、被妖魔化的政治家,他的贡献、正面影响不下于袁世凯,是非常值得重估的历史人物。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政府内部一直有一个积极参战的力量,段祺瑞是其中主要的人物。但是,由于民国初年政治混乱,制度设计也有很大问题,参战的事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无法实行。直至袁世凯去世,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三造共和”,1917年8月14日,迅即对德宣战,在大战结束的最后时刻,为中国赢得了通往巴黎和会的门票,为中国非常侥幸地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为后来的外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华夏时报》:1919年,梁启超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你如何评价梁启超在此次事件中的外交角色?
马勇:梁启超巴黎之行意义重大,是中国历史后来转向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没有梁启超《欧游心影录》的悲情渲染,中国不会那么快对西方失望,对科学失望,对中国文化寄予无限深情,让儒家文明重新获得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梁启超此次的主旨是民间外交,是以民间身份监督政府,监督代表团,声援代表团。他在那些日子向国内发回无数的消息,极大推动了国人对巴黎和会的关注,唤醒了国人,引发了后来的五四运动。这是成功的一面,值得铭记。不过,也有一点值得注意,梁启超发回来的一些消息也有不实和夸大之处,特别是梁启超具有自己的政治派别,对外交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因而他的消息并不是纯粹的消息,而是有观点,有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社会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
《华夏时报》:谈及中国与一战的历史话题,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当时的“以工代兵”之举,你怎么看?
马勇:“以工代兵”是中国政府没有成功参战时的权宜之计,这些非武装的中国农民为第一
次世界大战贡献了生命与热血,为后来的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这是非常值得铭记的。但是,如果今天重新评估这个举措,必须说此举是不人道的,国家养军队不能外战,只能内战,遇到这样的外战,反而让非武装的农民去冒险,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荒唐事吗?那时的中国,不是弱与强的问题,而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共识,互相扯皮,一场战争总共只有四年,中国人用在参战还是不参战上的争论竟然有三年多。幸亏中国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智囊想出“以工代兵”的主意,不然,即便中国1917年对德宣战,也不会有进入战场的机会了。
一战对中国影响利弊兼有
《华夏时报》:在你看来,一战的课题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是否被低估了?
马勇:是的。还是应该加强对一战的研究,尤其是一战与中国政治转型、现代化转型的研究。这方面可做的事很多,中国在一战后对西方的失望,对公理的失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对自由资本主义不太满意,都很值得从政治史、思想史上重新检讨。
《华夏时报》:国内在研究“中国与一战”课题时的误区是什么?
马勇:过去没有注意一战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中的重要影响,没有将这个事件纳入中国史的环节中讨论。中国当然不是一战的重要一方,但一战引发了中国后来一系列变动。二十世纪甚至直至今天的中国,实际上都还在消化一战的遗产,比如中国的共产主义。这就是一战带给中国的西方最新事物。至于一战导致中国人对西方失望,重回传统,从儒家中寻找出路,也是因为一战。所以,未来还应该就中国与一战课题加强研究。
《华夏时报》:如果要总结的话,你个人如何理解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马勇: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利弊兼有,正面的是唤醒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负面的是过分唤醒了民族主义,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路至此发生极大分歧,中国不再埋头学习西方(欧美)和东
方(日本),而是加入了一个北方(苏联)的因素——列宁和苏联。中国的历史从此走向另外一条路,这条路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可能还有待于观察,毕竟今天的中国依然在这条路上走,尽管又有许多修正。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盲人摸象”,一战距今不过百年,许多面相我们还不可能认识清楚。历史常说常新,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掘,人们对一战的解释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重构一个完整的大象,而不是每人只看到了大象的一只腿或那只突出的大鼻子。
范文三:中国加入WTO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
作者:王凯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02)01-0031-0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投身一场世界范围的合作与竞争,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包括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诸多方面,产生全面、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一、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全面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步骤,是我国扩大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跨入WTO的门槛,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中国将实现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跨越。WTO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直接产物,其规则涵盖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执行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益的历史使命。隔绝在WTO大门之外的国家,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受到极大局限。加入WTO,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搭设了更广阔的舞台。中国经济将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更深层面上广泛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并实现国际化、全球化的生产和经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全球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这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掌握更坚实的主动权,获得更大的发展,立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将开始又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跨越。
2、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的核心问题是对外开放的制度化问题。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主要是由特殊政策来推动的,政策性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基本特征。但这种政策型开放机制和方式与WTO的原则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的缺点在于它的变动性和不公平性。一是政策本身变化快,一些具体规定使中外商界感到不确定;二是政策的颁布和执行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容易造成各地政出多门和各自为政,存在着各种变通行为,或加码或走样。加入WTO,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这一变化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更多领域允许外商投资,而且在于它将把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型开放推进到按照国际规则开放的“制度型开放”的全新阶段。这种对外开放的重大制度变革,绝不是一种开放方式的简单量变,而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衍进中的一种质变。在有关制度的保障下,我国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外国投资的流量和规模将大幅增加,外贸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大幅度度上升,金融的国际化和自由化程度有所提高,货物、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交换将不断扩大,为我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世贸组织的许多协定、协议对我国经贸立法将起积极的告鉴作用,有利于加快我国经贸法制建设,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中国经济增长将获得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加入WTO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使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将逐步渗入中国的国内市场,有助于全面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商品、金融、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加快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作用,促进生产要素更深入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合理流动,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强大的拉动力,保证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
4、中国经济贸易将迎来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新起点。目前WTO的142个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我国与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同样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90%左右。在WTO的保护伞下,中国与WTO成员同场角逐的时候往往处于不利的局面,他们之间的许多互惠好处中国不一定能享受,而在他们之间不能随便行使的贸易报复、制裁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落在我国头上。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中不断受到一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就是我国置身“世”外的一种代价。加入WTO后,中国可以享受多边、稳定、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享受其他成员国的开放或扩大货物、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与世界各国在多边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利益。
5、中国各方面体制改革将掀起新一轮高潮。入世是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过程,也是深化我国各项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契机。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按照WTO所确定的游戏规则和基本原则,加快进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规则和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这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题。入世后中国将依据国际市场规律和国际贸易规范,进一步开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对各方面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深刻地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外贸、银行、金融、保险、商业、法律、产业组织等方面体制改革,从而建立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中国将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规则的制定者必然是规则的受益者。从一定意义上说,WTO是一个永久性的多边谈判论坛。它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实际上是一个努力制定国际贸易博弈规则的过程,也是一个各国从中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直接产物,因而在该体制的构建和发展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富国俱乐部”中只能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其经济贸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侵蚀。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决策,为自己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到一片公平合理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利益,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建立一种新型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而言之,加入WTO是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经济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同步发展,逐渐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毋庸讳言,天底下没有占尽一切好处而不须付出代价的便宜事情。中国入世的路途中不仅撒满了鲜花,同时也充满了荆棘。世界市场向中国开放,中国的国门也必须向世界敞开,这也会在短期内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将使我国易受他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内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电信、保险和金融业等各行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一系列挑战;经济相对闭塞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也将承受更大的冲击和压力;国有企业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将走出国门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大展鸿图,而相当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兼并甚至倒闭。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与风险并存。不管“狼来了”也好,“鬼子进村”了也罢,抓住有利机遇,迎接严峻挑战,在压力下脱胎换骨,在竞争中发展自强,这是中国各行各业唯一的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再次腾飞、创造新的辉煌的必由之路。
可以预见,无论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必将产生全面、深刻、长远和巨大的影响。当然,我国与国际社会全方位的接轨尚需一段时间,入世后的影响也不是一夜之间来临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入世对我国各方面的深刻影响将日益显露出来。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夜,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热烈的欢呼,更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
二、加入WTO对统战工作的影响及其思考
准确把握形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加入WTO对我国社会各领域将产生的深刻变化,必然给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提出一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一步深刻分化和重组,使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团结面更大。阶级和阶层,本质上是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的产物,是社会中各种利益要求在社会成员构成上的反映形式。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不断提高,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以及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结构随之也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分化组合。第三产业如银行、保险、通讯等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和兼并的进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进一步分化组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律师、会计、服务、信息人员等自由职业者大幅度增长;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外国资本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促使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和迅速倔起,外商投资者和在外资企业中工作的中外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回国投资创业的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移居海外的专业服务人员和劳务人员也日益增多;对外开放带来的国外创业理念和创业机制,将促使更多的中国人加入到个体私营经济的行列。
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利益集团等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我国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组合,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不断产生,必然使统一线的内部构成和内部关系日趋复杂,新的统战工作对象及其代表人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统一战线将出现一些新的工作领域,基层统战工作的任务不断拓宽加重。这就需要各级统战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调研工作力度,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我们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提供资料和依据;不断拓宽视野,努力发现和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带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与我们党一同前进;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积极做好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激励机制,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积极反映各界党外人士的意愿和要求,尊重、维护和照顾他们的利益,保证各项统战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使统一战线工作社会化和群众性的趋势更加呈现出来。WTO协定是政府之间的多边国际条约,主要是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调整、规范和约束。而目前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观念、制度、体制、方式、手段等同WTO的内容有不小的差异,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承担了几乎全部社会经济职能,包揽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实际上也管不好的事情,许多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加入WTO,必将改变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从外延和内涵上给政府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政府管理权限将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以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政府职能将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将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与干预,还权于企业和社会,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交给企业自主经营,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积极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逐步让社会承担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职责。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遍布城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类群众性社团组织今后将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它们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代表自己的利益,反映成员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统战部门应加强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及时研究民间社团组织的情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与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从而更广泛地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成员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3、市场经济提供的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给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中国加入WTO后,国家关税下调,会刺激国外厂商生产的商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国内生产的商品会因竞争而降低价格,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都将有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会使我国城乡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再次获得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时机。其他国家关税下降和非关税壁垒减少,出口自营权的下放,个体私营企业可以直接与外商做生意,进军和开拓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各项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来自政府的干预减少,使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将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以港资、台资为主的中小型企业涉及的大多是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食品、电子元件组装、建材等,且产品多为外销,入世后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生意会越来越好做,想不赚钱都难。
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会使非公有制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比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够强,经营管理水平低,家族式管理大量存在,竞争能力差。这种状况要想在入世后很快改变,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各级统战部门应当利用入世这几年的过渡期,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学习金融、营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增强企业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新型企业家。同时,要积极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爱国、敬业、守法,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4、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为内地与香港经济的深层次合作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经历了以贸易合作为先导、以制造业带动为基础的产业合作模式,向金融和服务领域逐步深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荣则共荣、衰则同衰”的局面。香港在内地的投资累计已达1500多亿美元,约占外来投资总额的50%。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市场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为香港投资者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在内地投资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重点进一步由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二是投资主体和项目日趋大型化,一些大财团投资重点趋向基础产业;三是与内地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以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体的合作逐渐唱主角。同时,内地一大批国有企业,特别是目前处于严重亏损的老企业,将在外国进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的双重冲击下受到沉重打击甚至破产,这为香港公司低价收购这些企业、扩大生产基地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香港在中国的入世过程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加入WTO后的平等伙伴(香港于1986年4月成为WTO的成员),语言文化相同,与内地紧邻,且有着多年的与国际化接轨的优势和市场经验。在入世的适应期,内地会将香港作为中国入世的演练场所,在各方面率先向港商开放,这为香港的企业和投资在内地市场上大显身手,提供了更大更多的空间和机遇。入世后内地相当一部分企业也需以香港为进军海外市场的跳板和后勤基地,使香港的中介角色得到加强。
应当看到,内地与香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因中国加入WTO发生根本变化,而将长期存在下去。入世后两地经济关系越密切,双方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就越重要,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建立一些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协商渠道,应成为入世后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统战部门还应加强与香港工商界、社团、协会及民间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联谊、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进行经济、信息、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引进香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牵线搭桥,促进两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
5、海峡两岸经贸互动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有利于双方加强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台湾于1990年1月就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目前台湾已经以中国“单独关税区”的名义成为WTO的成员。两岸加入WTO后,双方都将遵守关税减让、取消非关税贸易障碍、服务贸易开放、公平竞争等规范,从而在WTO的架构下打破两岸经贸藩篱,建立正常的经贸关系。
大陆加入WTO后,会加速涉外法制建设,制订及颁布实施配套的法规,以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扩大对外资的开放,这必将为台商提供更多的商机,吸引更多的台商前往大陆投资办厂。台湾入世后,势必将检讨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使其更趋于务实。在WTO协定的规范下,台湾不可能再片面限制中资赴台,必须逐步对大陆厂商开放台湾市场,允许他们在台湾投资。这将使两岸投资形势由过去的单向变成双向,发展出新的双边经贸关系。同时,两岸都加入WTO后,彼此间将建立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经贸关系。双方可在互补的产业上加强合作,以化解加入WTO后带来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带动两岸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此外,两岸同时入世也将为彼此的经贸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两岸的经贸交流不仅可以利用WTO的多边协商机制,展开双边经贸协商与谈判,还可以突破两岸的政治禁忌,重新安排两岸的经济关系和经贸合作。这也有助于缓和两岸的政治对立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以经济促政治,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是今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入世后,统战部门应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主动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推动两岸早日实现直接“三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还可以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及海外同胞积极开展与台湾的民间交往活动,最大程度地密切两岸人民的关系和争取台湾民心。值得警惕的是,两岸加入WTO后,经贸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化,台湾有可能利用WTO成员的身份,争取两岸对等地位,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及早制定相应的对策。
6、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统一战线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更加突出。改革既是入世的前提,又是入世后继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入WTO,从表面上看涉及的仅是一个进出口贸易体制问题,但实际上是对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提出了挑战。中国加入WTO后,WTO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机制,势必直接冲击我国多年来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受到保护、触动较少甚至因种种原因绕过去未加触动而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的体制和结构问题。中国社会将面临又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面临着又一次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变动。
随着国门的开放、限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和缺陷会进一步暴露出来,过去小心翼翼回避了的一些深层次、敏感性的问题和矛盾会日益突出,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也更加复杂化。特别是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分流问题,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加突显出来。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入世后需要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
纷繁复杂的利益矛盾的存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矛盾虽然都是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但协调不好也有激化的可能。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更好的形式和方法,正确协调入世后各阶层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化解统一战线成员中的各种具体矛盾,理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情绪,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保持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是入世后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级统战部门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收稿日期:2001-09-24
作者介绍:中央统战部,北京 100800 王凯成,男,中央统战部研究室。
范文四:一战对青岛的影响
装控1306班 李志源(1303020619) 任衡伟(1303020613) 胥立(1303020618)
一战,青岛的苦难与机遇
——第一次世界战对青岛的影响 自德国的军舰开进胶州湾,青岛这个承载着耻辱与光荣的城市便再也无法让人们关注的目光离去。德国的侵占、五四运动、日本的两度殖民给这座城市赋予了不一样的城市风度和历史韵味。一战,给青岛带去了战争与苦难,同时也带去了繁荣与发展。不得不说,一战已经为这座城市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提到青岛,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1897年,青岛被德占领,沦为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过日德战争,日本非法获取了租借青岛的权力,这场战争,给青岛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19年的巴黎和会,更是要将的在青岛的权益转送日本,这是我四万万同胞绝不能容忍的,积压数百年的民族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
苦难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出兵山东和青岛的时机已到,于是,立即进行战斗部署,制定了进攻青岛的作战方案。1914年9月,日本正式对德宣战。同一天,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封锁了胶州湾海口。日本对德宣战后,迅速分两路向山东出兵。一路由神尾光臣中将率领,于9
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目的是从青岛背面袭击德军;一路由加藤定吉中将率领,于9月18日从崂山仰口湾登陆。而北洋军阀政府慑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不敢得罪交战双方,于是宣布中立,并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日德交战区,中国军队不加干涉。据守青岛的德军在陆海两方面的夹击下,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日军终于强占了青岛。从此,青岛陷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再一次的实行局外中立,眼看着两个帝国主义巨兽在中国的大地上厮杀,而广大的普通中国百姓则又成为了无辜牺牲品,导致青岛人口大量减少,工商业停顿半年之久。据统计,中国公私财产损失达2000余万元。
青岛沦为殖民地,在自己的国土上还要受别人的奴役,中华名族的尊严被蛮夷之国随意践踏,青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今天青岛随处可见作为日德殖民地的遗迹,这是给我们历史的沉痛教训! 机遇篇
资本主义在青岛的殖民,除了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上为青岛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日德对青岛建筑风格的影响
青岛经历德国、日本侵占,东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很大,使青岛的建筑形式形成多种多养的风格。“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作为一个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城市,早期的技术决定了其对建
筑和城市的创造能力。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加上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制约,城市的建设只能接近自然原则,以不破坏且利用环境为指导。当时城市建设并不过分的强调技术水平,只是意识以欧洲人生活为目标,所以城市建筑趋向欧洲化。随着欧洲人数量的增多,青岛出现了教堂、咖啡厅、酒吧和经营西餐的饭店等大量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内容,这些建筑外表繁琐的装饰线条、特有的拱券形式与原来的街市面貌格格不入。随着德国人在青岛取消华欧分区居住的规定后,西方文化开始扩散、渗透、蔓延。青岛街道旁的大小建筑均被西方文化装饰手段影响和包围,大量的西方建筑符号流入青岛,因此,走在青岛大街上,美妙的西方建筑风格令人心驰神往。
二。日德对青岛经济的促进
资本在青岛的迅速扩张,使青岛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地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有了较为灵活的发展思维。青岛作为天然良港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经过百年的发展,如今的青岛已成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青岛,就是见证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巨大博物馆,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奋勇向前!
范文五:一战对美国文学影响
浅论一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 战争会对每个国家的一代人或者几代人都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灵裂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学造成的影响,来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看待战争,看待生活。
关键词:一战 美国文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生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
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无法抹去的创伤,即使是包着“正义”的外衣也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已经通过贩卖军火而大发横财的美国看到战争结束的可能,并为了作为战胜国赢取更大的利益而宣布参战。在“爱国主义”的口号下,美国政府打着所谓的“为了正义而战”、“为了和平而战”等标语召集了一批热爱祖国、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走上前线。这些年轻人在走上战场之前坚信自己是为了祖国、为了理想而进行战斗。然而,走上战场的这群年轻人很快就被眼前的血腥和残酷所震惊,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场充满利益角逐和邪恶交易的战争。此后,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觉在这群年轻美国人之间开始蔓延。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顷刻之间化为一种莫名的负罪感。一战结束后,这批年轻人离开了战场,在反思这场战争的同时,开始寻找能够重新指引他们生活的思想和文化。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了巴黎,企图在欧洲文化中心能够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海明威等人。
然而,在这样一座价值观和美国并没有本质区别的城市,仅仅从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议一战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