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明清的专制统治
明清的专制统治
一、明朝 建立者 建立时间: 年 都城:
二、清朝强化君权1、:中央 ,影响
2、思想 皇帝 危害
三、收复台湾, 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的 从 手中收回, 年设立 ,隶属 ,意义
四、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制度。 年,设立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新疆: ,设立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3 在 的率领下回归祖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 )
A他领导了反清复明的斗争,深得汉民族的喜爱 B他领导军民赶走了盘踞台湾的外国殖民者
C他的后代归顺了清朝,使台湾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他在台湾实行了深得民心的民族政策
4.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 )A、废除丞相 B、设置军机处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5.“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诗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A.郑成功 B.施琅 C.康熙帝 D.林则徐
6.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请你说说这支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回族 D.吐蕃
7.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理雅苏台 D驻藏大臣
8某剧组在拍摄电视剧《郑成功》时,为郑成功布置书房场景的道具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墙壁上挂着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B.书架上摆着司马迁的《史记》C.中堂悬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案头摆放一尊景德镇的瓷器
9.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A.英国 B.西班牙 C.荷兰 D.日本
1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驾照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 )
A.浙江省 B.江苏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12、如果我们想说明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下列哪些史实可作为证明材料( )
①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
A.①②③④ ②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③册封藏族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 ④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C.②③ D.①④ B.①②③ 加强君权:1、中央 2、地方 3、特务机构 职责 4、思想 1、西藏: 接见 ,赐予 称号, 接见赐予 称号,确立了
1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下列哪些措施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设立宣政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奠定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 元朝 D.清朝
16、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是( )
A.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 B.管理全国佛教事务C.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D.管理西北地区军、政、外交事务
17.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是( )
A.宣政院.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18.你认为清朝在拉萨设驻藏大臣的主要目的是( )A.抵抗荷兰侵略 B.平定回部叛 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下列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配搭正确的是( )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20.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其职能是( )
A.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事务 B.代表中央政府指导当地官员管理西藏事务
C.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D.代表中央政府协助达赖、班禅管理西藏事务
21、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
22.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区域包括( )A.西藏 B.黑龙江 C.蒙古 D.新疆 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
A.浅议焚书坑儒 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明清的君主专制 D.清王朝的振兴
22.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B. 文化专制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23..中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片)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唐朝中央机构 明朝中央机构 清朝军机处内景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24.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 “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25.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
26.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28.要想从网上探究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概况,下列不应该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搜索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
29.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5到图7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30、清朝时,册封喇嘛教首领的根本目的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利的强化
A、维护西藏喇嘛教的团结 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确立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权 D、防止上层势力的分裂活动
31、下列不属于清朝统一作用的是( )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D.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3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稽有赞画于其间。”这充分表明( )
A军机大臣能力低下 B军机大臣没有任何权力 C皇权受到限制 D皇权高度膨胀
33. 清初一位文人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该文人被朝廷定罪问斩。这反映了清初实行( )
A厂卫制度 B八股取士 C文字狱 D闭关政策
34.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它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明朝对外关系 B清朝对外关系 C明朝民族关系 D清朝民族关系
35.下列工程中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具积极作用的-是A.长城 B.赵州桥 C.故宫 D.大运河
3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书五经
37、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一 如下清朝疆域图
材料二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初,顺治皇帝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长条形框内,分别填写清朝疆域所至的相应地名。
(2)在材料一中的④、⑤长条形框内,分别填写清政府在该地设置的机构名称。
(3)材料二的省略号,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加强管辖的措施,请你写出来。
38.阅读下面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请回答:(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他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图一:秦朝疆域示意图 图二:清朝疆域示意图
(2)清朝统治者对图二中A地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有何意义?
(3)比较图一、图二,指出我国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9.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29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连战一行,并发表讲话,表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又走近了一大步。
请回答:
(1)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台湾曾经被哪国殖民者占据过?
(2) 从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谁?
(3) 此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管理的?
(4) 今天,我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所提出的构想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到了成功实行。
40、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⑴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⑵这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41.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朱元璋在位期间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封建专制的?
41、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请回答:
(1)他们分别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2)分别建立了什么制度
(3)在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4)怎样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的
(5)概括他们对我国历史所做的贡献
42、有关改革,请回答
(1)春秋时齐国和晋国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战国时改革最著名的是什么
(31861年改革的任务是什么,性质,同时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日本明治维新与商鞅变法的相同点
43、秦,汉,明、清怎样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的
4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那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 ,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
心。 ”
“偏房”外景
(3)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45、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l)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
材料二 (2)图中A地在当时称为西域,它是通过什么机构的设置归属中央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材料三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评价?
(4)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你列举两项清政府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
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
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 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
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藩。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藩。自此以来,完事休贴。见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
⑴从材料一划线处课看出:秦统一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是 。秦统一后,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在 (朝代)被废除。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使“西域内属”的?有何意义?
⑶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48、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他”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建立的时间?(2)材料二中汉代是如何把孔子放在“圣坛”上作为“圣人”代表的?
(3)根据材料三图示,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置源于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
(4)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明、清两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范文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篇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题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并探究中西方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
1
射。
【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中的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也掌握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讲授新课】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的统治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黑暗的,比如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厂卫的特务统治、刘谨和魏宗贤之流的宦官专政。为什么明朝的政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么的黑暗,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已经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我们本单元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达到了顶峰。与此
2
同时,中国与西方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在封建社会初成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本课教材其实可分为三大内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背景:明初沿袭元制妨碍皇权集中
宰相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之后,丞相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来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也不断下降。可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却一直存在。尤其在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元朝暴政被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之后,率先继承了元朝的这些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不久又开始进行改革。
2(措施
?集中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明太祖得天下后,即采取措施,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 第一、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
3
第二、都指挥使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 第三、提刑按察使司:景龙二年(708年),唐中宗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
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君主专制
与此同时,明太祖还集中央权力于皇帝一身。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故而,从明初开始,就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明史?太祖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太祖实录》卷117中还具体解释说:“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历任元朝江西、
4
浙江县丞、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等。其间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浙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后因与当道不合,又遭人排抑,辞官还乡,隐居著述。朱元璋攻占应天、称吴王后,知其富于谋略,以礼延聘。刘基乃入朱元璋麾下,密陈取天下之计,备受重用。明初开国,他历任御史中丞、资善大夫、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年),左丞相李善长因病致仕后,右丞相徐达又备边北平,朱元璋找刘基商量丞相的人选,问及胡惟庸如何,刘基说他像头小牛犊,用来耕地,非折辕破犁不可。刘基因此得罪胡惟庸,后告老还乡。胡惟庸“挟前撼,使吏讦(jié)基”,使其被革去岁禄,并入京请罪。不久,胡惟庸任相,刘基仰天长叹:“使吾言不验,苍生之福也!言而验者,其如苍生何!”遂忧愤成疾,一病不起。朱元璋命胡惟庸派医生望视,医生下毒,刘基服后病情加重,返回老家后死去。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不仅如此,明太祖还明确告知后代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胡惟庸案后来变成大狱,株连三万多人。他又改大都督府
5
为五军都督府,分各都督之兵权,以便皇帝掌控。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朱元璋又杀戮蓝玉等功臣,株连一万五千余人。明朝开国之元勋宿将,被他诛戮殆尽。朱元璋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屡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以恐怖的特务统治驾驭臣民;行廷杖、跪对之制,折辱士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强化思想统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订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对土地和人民的控制。他又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宗室藩王代替功臣守边,目的在于巩卫明室,但结果却使诸王势大,造成后来的“靖难之变”,开明朝宗室相残之先河。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知道,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春明梦余录》卷二五记载:“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更有甚者,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量,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明太祖实录》卷133)。于是,又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设置四辅官,以“佐理赞化”。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明太祖认为他们忠厚老实,没有政治背景,既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这些老儒,固然忠厚老实,但却“淳朴无他长”,根本没有政治经验,起不到佐理赞化的作用。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不得不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当年十一月,又仿照宋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以
6
备顾问,任命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又征调老儒鲍恂、余诠等人为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决。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
明太祖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此时的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明宣宗还授予
7
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内外臣工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供皇帝批答时采用。不过,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仍列六部尚书之下。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
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
到明英宗时,票拟成为阁臣的专职。此后,票拟专出阁臣,“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7)。六部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也就不得不抑承内阁之鼻息了。
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阁臣已列六部尚书之上。内阁首辅更是权势显赫,像夏言、严嵩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权压六卿,“赫然为真宰相”。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
由于阁臣同时有三五人之多,须有一人总其责,于是便有首辅、次辅之分。首辅何时产生,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始于景泰年间的陈循,又有说是始自天顺年间的李贤。实际上,首辅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内阁刚设立时,阁臣位次的排列就已存在,它是由大学士加官时的差别、入阁的先后与资历以及皇帝的眷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首辅又称元辅、首揆,其下称次辅、次揆。
8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问题在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在哪里呢,
判断宰相的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宰相权力,宰相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即对皇帝的最高决策进行参与谋议。一般地说,皇朝的最高决策是宰相谋议,皇帝决断的结果。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即总领皇朝最高决策贯彻执行的权力。宰相运用他所统辖的中央行政机构及其隶属的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对皇朝最高决策组织实施。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还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而明朝内阁则是专制独裁的工具。
由此看来,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此其弊也。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9
1(背景:清初沿袭明制,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明朝统治的黑暗腐败,终于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了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外少数民族满洲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的统治。清建立其全国统治后,除了沿用了前明的一些制度外,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1637年,撤销于1792年,共存在过155年。
议政制的雏形,早在努尔哈赤创建后就出现了。伴随着满族历史的发展和军政力量的扩张,亟需研讨和处理日趋复杂的事务,努尔哈赤乃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以供贝勒和汗参考。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吸收他们参加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量。
皇太极嗣位后,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当时奉谕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这显然是为吸收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控制。1637年,皇太极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央辅政机关。清军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进一步的扩大。
10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活动及其发展,是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形势的。康熙初年,发生过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曾一度恢复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它掌握核心机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应变做法。而且,过分地将大权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必须防范到它对皇权的威胁。因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及其权力过大,必然会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这也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措施:
?康熙设立南书房
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
11
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由此,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十年(1732年)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走,俗称小军机。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
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由此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它的趋于衰败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
12
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我们能否认为,建立了军机处,内阁便完全沦为闲曹,属于可有可无呢,不能这样看,因为一般例行公事,正式奏章还是由内阁上报下达的,正因为有内阁来处理极其大量的公开性的政务,才能保证军机处不陷于一般公务中,可以更有效地辅佐皇帝处理好有关的机要性工作。这是当时适应封建大帝国处理繁重政务的需要的中央辅政部门双轨制。有些军机大臣由内阁大学士兼充,有些问题要知会内阁然后施行,正说明两者之间还需要配合。
那么,军机大臣是否和原来的宰相一样位尊权重呢,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出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军机处从来没有过什么独立“执政”的大权,它的一切活动,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皇权专制服务而已。
13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本课小结】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赋役征发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的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在增大。
明清以前,它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其进步性。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而言,日趋衰落。
更为重要的是,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
14
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认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成和发展时期起到了巩固和推动作用,因为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的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只能起到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它根本不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题:从紫禁城看明清君主专制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对北京城及故宫的学习更进一步的理解明清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于明清北京城建制和故宫建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理解建筑中蕴涵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1840年,外国列强叩开了中国国门。中西双方形成巨大的历史落差,中国落后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落后的第一步从哪儿开始呢,就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开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很多表现。而北京城作为明清两朝的帝都,其在设计上面也突出表现了皇帝的威严。
【出示北京城图片】
15
北京周围有几座祭祀的坛庙,其中有些我们并不陌生,比
如夕月坛,这也就是现在的月坛。天地日月的祭祀都有其坛庙,而皇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祭祀祈福,这也是其承天之佑,君权神授的体现。
我们通常说北京城是内九外七皇城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它的城门。大家看外城和内城正中分别是哪个门,
它们正好处于一条线上,这条线就是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而北京城也基本以此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出示中轴线图片】
在中国古代社会,将中心、中央的思想上升到理论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确立有密切关系。在封建等级和礼制中,最高的等级就是皇帝,因此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乃至中轴线的中心。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办公地和居住地,其内部也蕴含了很多制度规范,而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体现皇权的尊严。下面我们就从故宫的建造内涵中来体会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出示课题、板书】
【出示现代级民国故宫图片】
两张照片分别是现在和民国时期的故宫及其周边,大家看有什么区别,能否说出故宫前面的几个门的名字,第一个门是前门箭楼,后面是前门,这都没变,变化很大的是天安门广场,在建国初期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
16
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以及仓库棋盘街等建筑,遂成今天的天安门广场。那大家想想为什么在明清皇宫前面要有这么多门呢,
古人还有“天子之门五”的都城制度,明清北京城还保留着“天子五门”的制度,在内城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至太和殿之间,从南向北布置了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五重门。
天子坐拥五门,实际上也是突出了皇权的威严。
【出示故宫平面图】
大家知道故宫还有其他什么称呼吗,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而“禁”自然是指禁止随意出入的意思。
那么大家想想,帝王以紫来命名自己的宫殿,有什么深层的寓意吗,(引出君权神授的特点)
紫禁城外围一共有四个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大家想想,那个门是最重要的门呢,
篇二: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一、课标要求:
1、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7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备课指要: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自主学习:
考点1: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1)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措施:A、裁撤(2),设立布政司,都指挥使,按察司,分别管理行政,军政,监察。
B、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此不再设立(3)。 影响:(4)进一步加强。
考点2、内阁的出现
原因: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
过程:明太祖——明成祖
职权: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5) ,主持内阁的首相更是权压众臣。
地位: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6) 。 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考点3、军机处的设立
18
原因: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 (7) 决定且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8) 受到很大限制。 措施:A、(9)亲政后,在宫内设(10),并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为办(11),又在宫内设(12)
特点:简,速,密(完全听命于皇帝)
职权:(13) 。
影响:提高(14) ,君主专制加强,(15)进一步得到巩固。
四、难点突破:
探究一: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下列关于宰相制与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 宰相制与内阁制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 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 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相同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19
A、通过选举产生
B、是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C、都对君主负责
D、首辅或首相由君主任命
探究三:比较议政王大臣与军机处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凡军国事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朝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议。雍正中设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课文知识探究,比较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探究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20
?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
?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 )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B(??? C(??? D(????
五、巩固练习:
1、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新防御力量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2(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21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5(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秦 C(汉 D(明6(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7.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2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8.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
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 ——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军机处有何特点,
23
2. 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答案:
自主学习:
(1)宰相制度(2)中书省(3)宰相(4)君主专制(5)票拟权(6)内侍机构(7)议政王大臣会议决(8)皇权(9)康熙(10)南书房(11)西北事务(12)军机处(13)跪受笔答录(14)行政效率(15)中央集权
难点突破:
探究一:D
探究二:D
探究三: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利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而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议政王大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探究四:D
巩固练习:
选择题:1—8 CAABACCD
材料题:
24
1、(1)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2、答:中央行政机构:
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
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明朝内阁制,后又设南书房及军机处。
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篇三: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25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其辩证思维能力只稍强于初中生,推理能力及学习的基础能力并不强,因此上课时合适地运用一些图文及史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渗入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的分析,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供范式,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越来越大与相权的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与地方权力越来越小,的前提下,学习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的加强,了解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方法和过程及影响,学生有可能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内阁与宰相制、及西方的内阁产生混淆,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材料的分析和对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学生能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存实亡及军机处的设置等基本知识,认识到这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2(学生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认识中国古代
26
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 3(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学会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历史的比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能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的评价。 三、难点及重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角度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学习 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设问:1.宰相制度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有何作用, 2宰相制度开始确立于哪一朝代,
3自汉至元,相权与皇权的发展总体趋势是怎样的, 由学
27
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元朝宰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2)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故废丞相。
第 1 页 共 3 页
(3)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创设情景
材料1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2 废除宰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必修一教材第17页》
问题设计?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明朝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后,什么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落实知识点并提高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设问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那些措施
2.措施: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设问 废除丞相有何影响,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
28
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宰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工作量太大,希望有人分担。2、发展过程
设问:内阁制度形成的过程、职权。学生根据课文知识归纳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选拔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明神宗: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问题探究:从内阁制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内阁首辅就等于宰相,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提供材料
材料3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学生结合课文P17历史纵横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宰相和内阁的职权、任免、对皇权的影响去讨论
拓展探究:中国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是否一样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区别:明代内阁:是专政的产物,是内侍顾问机构。西方内阁:是民主的象征,有行政大权。
3.内阁的性质特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
29
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
第 2 页 共 3 页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问题设计: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通过归纳认识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 1、 康熙帝:设南书房 2、 雍正帝:设军机处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
教学结构
废宰相权分六部 君主专制强化 设内阁内侍辅政
设南书房 创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顶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了不少师生及生生互动问题场景,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渗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及解体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及创造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等到了肯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抓住一个主题即君主专制的加强,两
30
个核心即内阁制与军机处出发,较为充分地挖掘了课文资源,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是什么,影响怎么样。基本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情景设置的材料不足,使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和清晰;个别学生的只是在做听众,对这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 3 页 共 3 页
31
范文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篇一:教师版专题1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专题1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 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2?设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
理机构。虽然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但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2.清朝——设立军机处????1?雍正帝时设立,初时办理西北军务,后演变 为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 皇帝旨意办事。
?2?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办事效率,
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明清政治趋势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思维发散
1
[易错警示] 区别“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史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表明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解读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1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影响
可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来概括这一知识点:
“一废”: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二设”:明朝设立内阁,
2
清朝设立军机处;“走极端”: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史论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就设置内阁。
错误。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本质上是一样的。
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
3
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
错误。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办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1(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
标志。
3(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
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4(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
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5(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
4
标志。
1(《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 B解析 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参预机务”可知,内阁在明成祖时开始参与国是,B项正确;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丞相废除之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故D项错误。
2(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 C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意旨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
5
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4(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 D解析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秦朝初
6
创皇帝制度、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但是清初实行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5(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
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7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
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
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
选项。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
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篇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疑精讲】
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8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 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张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9
答案:背景:?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明朝的内阁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英国革命后的建立的内阁是法律规定的最高机构,其权利来源于法律而不是来源于英国国王,内阁对首相及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作用:?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促使资产阶级政权的完善,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英国在为近现上的一大强国。
4(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10
特点:勤、密、速。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特点:?由皇帝挑选亲信的
大臣充任。?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样一步步解决的,
提示: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不同
11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篇三: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
12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转 载 于:wWW.xlTkWJ.Com 小 龙文 档 网: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但是从学习方式上看,
13
他们尚未彻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体意识和独立思想不足。同时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和图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14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引言部分,看完之后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相权威胁皇权这一历史信息,从而导出第一子目的学习。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的段落,思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背景、经过、结果。
(1)背景
A、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权力过大,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制度存有戒心
B、明初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由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负责,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中央权力扩大,宰相的权力也随之扩大。
C、胡惟庸个人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
(2)经过
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5
(3)结果
沿袭几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
A、 积极方面,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消极方面,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造成皇帝公务繁忙,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会影响皇帝的寿命。
*过渡:同学们请想想,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一人管理全国事务,且不说他效率如何,就是他的身体会吃得消吗,那么他会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子目,即内阁的出现。
2、 内阁的出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从中找出内阁出现的背景、正式设立的标志以及内阁的演变过程。
(1) 背景
(2) 标志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 演变过程
(4) 性质
16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思考: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简而言之,宰相制度下宰相地位十分巩固,拥有决策大权;而内阁制度下,阁臣权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而且明朝内阁始终没能取得法定的行政地位。
*过渡: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
17
步达到顶峰的,
3、军机处的设立
(1)康熙帝加强皇权
A、背景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B、措施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C、影响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
18
范文四: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教学过程】
导入: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皇权高度膨胀,政治上,
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说到加强皇权~其实古已有之。
问题一:明清以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并发展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秦始皇时: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汉武帝时: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等,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等,~引出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这一内容。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师: 到了明清~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皇权的高度膨胀。下面请同学阅读“皇权高度膨胀”一目~整理一下明清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 要求思考:
问题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
,2,设厂卫特务机构
,3,设廷杖制度
问题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问题四: 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 设立军机处
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使中国的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皇帝一人一个决策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这也使中国社会潜在着危机。,
教师: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问题五:明清思想上如何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你作何认识,
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
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认识“八股”及“八股取士”。
科举介绍:
院试:非正规考试 各省学道主持 考中者为秀才
第一名 解元
乡试:三年一次 省级 录取者 第二名 亚元
其他为举人
第一名 会元
会试:北京 礼部组织 录取者
其他为贡士
第一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及第”
殿试:北京 皇帝主持 第二甲 “进士出身”
(均为进士) 第三甲 “同进士出身” 问题六:你知道“文字狱”吗,试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
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
这是文人的诗句引发的杀身之祸~其实~即使是朝廷官员也
一样脱不了这种命运:雍正时~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乡试时出了个考题:“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本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是雍正却把它曲解成:“维”字是去“雍”头~“止”是割“正”首~意思是要砍掉雍正的头。这还了得,于是被定为“诽谤大逆”将查逮捕下狱。查又惊又吓~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恨~下旨将查嗣庭的戮尸示众。
乾隆自称“古稀老人”~退休的大理寺卿尹嘉铨有一次自称“古稀老人”即被绞死。
教师: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见~明清时期“文字狱”~不是偶然的。是为了压制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例如“明史案”、“胡中藻案”等。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刀斧随之~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却是处处贯彻“首崇满洲”的原则~对广大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文字狱”是加强思想专制的突出表现~其影响是造成了社会的恐怖~使人才被摧残~使人民生活悲惨~使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使国家走向衰败。
小结影响:残酷的思想禁锢与文化专制政策~虽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专制集权~稳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望文生义的曲解与杀戮~使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天下国家”~遭到杀身灭族之祸~于是远离社会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繁琐的考据学兴盛起来~而思想、文化的发展却濒于窒息。清朝的文字狱严重地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这万马齐喑、沉闷窒息的无声之处~正酝酿着思想反抗的惊雷。
清代史料可查66状元情况表
年龄组 25岁以下 26—35岁 36—45岁 46—55岁 55岁以上 人数 4 34 23 4 1 百分比 6.1 51.1 34.8 6.1 1.5 注:平均年龄35岁~最小24岁~最大59岁。平均寿命63岁~最小32岁~最长87岁。
另:隋唐至清及近代著名作家602人中进士举人341人~占56、6%。纪晓岚、龚自珍、李鸿章、曾国藩为进士,吴敬梓、金圣叹、蒲松龄为秀才,曹雪芹被禁锢不能参考。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也是科班出身。
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1249名共1928项重大科技创造~其最佳年龄为25—45岁~创造峰值年龄为37岁。
范文五: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学案) 成都市龙泉同安中学 刘泽玖
http://www.doc80.com/index.html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成都市龙泉区同安中学 刘泽玖
点击新目标
1、 记住明清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 列举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3、分析理解明清两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 第九课 知识建构
问一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年建立的 朝;
继此朝代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完善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朝代
有 、 、 、 、 、 、 。
课前小热身
阅读全文,勾划重点,批注疑惑 、完成下列知识建构
明朝: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明清的建立 1616年, 统一女真,建金,史称 。 清朝:
年,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顺治帝迁都 。
废除 ,取消 ,把权分交 。
设立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
建立 ,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清
专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 ,使皇帝集权受影响。 制
集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过程: 时建立, 时,进一步扩大皇权。 权
的 目的: 。 加 特点:题目选自 ,内容遵循《 》的观点。 强 八股取士
影响:禁锢 ,阻碍 。 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目的: 。
表现:明清时最厉害, 朝达到顶峰。 文字狱
影响:严重阻碍了 。
创设情景
“ 衣冠禽兽”一词的由来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有让羡慕的味道。明朝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即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一样的水鸟;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官服绘兽,即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老百姓把做官的称为“衣冠禽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当官的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官武将身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洪水猛兽。于是,“衣冠禽兽”开始具有贬低的含义,老百姓也就把为非作歹的官员称为“衣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学案) 成都市龙泉同安中学 刘泽玖
冠禽兽”,比喻道德败坏。
课堂进行时——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根据教材,概括明清建立后,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
政治方面:(1) (明朝) ; ( 2)、(明朝)
( ,)、(明朝) ; ( 4) 、(清朝)
思想文化方面:(5) (明清)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深得宠信。明初~他先任右丞相~后又任左丞相~掌握着官吏升迁及臣民生杀等重权。随着他权力的扩大~朱元璋很不放心。1380年~朱元璋下令将其诛杀。在随后的10年里~因胡惟庸案株连被杀的多达?万多人。
材料二:“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材料三:看书63页插图~,举子看榜,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强化统治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明清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建构;列举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堂大练兵:完成指导丛书单选、材料题、简答题。
课后谈收获
我记住了 。
我认识到了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学案) 成都市龙泉同安中学 刘
泽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