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三物理说课:欧姆定律
说课吧 www.shuok?e8.cn
初三物理说?课: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该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生分析
1)初三物理第?七章“电路”的教学中,共有三个学?习水平定为?C级的知识?点:一是欧姆定?律;另外是学生?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用电流表与?电压表测电?阻。欧姆定律既?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间的关?系,又是用电流?表与电压表?测电阻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核心规律。
2)本届学生六?年级时,在新综合科?学第八章“电的使用”中,已经接触了?一些电学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了解了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但已经有所?遗忘。
3)近期,又对电流、电压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在?学生对已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入?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中?。
2(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本节课的具?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猜想灯的亮?暗与何因素?有关,过渡到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探究,探究包括方?案的设计,探究的器材?选择,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最后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思想和科?学规律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在“小组活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本节颗的流?程
活动 活动 情景 设计方案 方案的交流? 演示、设问 并投影
活动 活动 结论 交流
学生实验 学生处理数?据 欧姆定律 反馈及练习 ?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一导?体两端的U?-I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能根据探究?内容确定探?究目的,设计电路图?,选择探究所?需的器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在提问、猜测、制定计划、数据归纳、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能发现同一?导体U、I关系;感受用图象?处理问题的?方法,经历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懂得合作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思?想和科学规?律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探究同?一导体U与?I的过程。
5(教具准备
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电键、导线若干、干电池4节?、电教学演示?器材、多媒体电脑?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
说课吧 www.shuok?e8.cn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电路图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
的设?计—电路图的交?流—器材的选取?—数据表的设?计—数据表的交?流—实验探究—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的体验?,对所创设的?情景提出假?设和猜想,通过交流对?所设计的电?路图、数据表逐步?完善,并在实验后?结合活动卡?的坐标纸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结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我在电起
脑中?excel?l作了课件?,只要学生的?数据输入表?格,马上电脑能?将U—I图线作出?,让学生体会?与信息的整?合。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演示实验 观察
新课 提问:猜测小灯的亮暗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测
说明:小灯的亮暗只是定性反??映大家所猜?
测的物理量对它的影响?,?今天我们进行定?
量的研?究。
说明:有多个因素影响某一量?时?,我们采思考回答
用什么方法研究??,
说明:今天我们控制导体相同?,?探究通过
同一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探究 讨论:你们小组将设计怎样的??电路图,
提问:如何改变电?压, 小组讨论并设计电路图? ?
提问:如何设计数?据记录表 以投影展示电路图并介??绍
巡视并及进行个别辅导??. 思考并回答 ?
展示数据记?录表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并?完成完成?U
-I图线的绘?制
说课吧 www.shuok?e8.cn
提问:U-I图线有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提问:根据U-I图线,通过某一导?体的电学生思考回?答
流?I与它两端的?电压U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明: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想??。 数据的处理 ?说明:欧姆规定:
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学生倾听
比值叫导体的电??阻,用R表示。
结论:同一导体的电阻是定值??。
我们的实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对某一导
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
(简介欧姆)
欧姆的发现称为?“欧姆定律”,是我们这
节课学习的主??题,可表示成?I=U/R
交换与邻桌的测量数据??,在自己的?U-I坐标
纸中画出邻桌金??属导体的?U-I图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交流与合作 ?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 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 学生表达
反馈练习 讨论:两个导体的?电阻哪个大,?分别为多计算并回答 ?
少?,(撕开封带)。 校对 拓展 ?电脑中ex?cell处?理部分学生?的数据。 观察作出的?图象
? 1、3组在U-I图线找出?I=0.3A时导体?两
端的电压?值。 思考与练习 ?
? 2、4组在U-I图线找出?导体两端的?电压
U=3V时的电?流值。
四、板书设计
范文二:初三英语说课教案
说课吧 www.shuoke8.cn
初三英语说课教案
本人这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一个重要语法项
目——宾语从句。宾语从句是中考的重点语法项目,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宾语从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在运用时总会出现这
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很有必要对之进行全面的复习巩固。
首先,我用多媒体投影放出了“了解宾语从句”,这样做了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宾语从句是主从复合句的一种。 主从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的。主句是复合句的主体,从句仅
仅是主句的一个成分,它从属于主句,不能独立。从句在全句中充当
什么成分,就叫什么从句。宾语从句在全句中作宾语。接着,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数。然后
围绕重点、难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复习:
在复习由不同引导词引导的宾语从句时,
又分了三种情况:由从属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由连接代词
who,whom, whose, which what 和连接副词 where, how, why, when引导的宾语从句、由从属连词 whether, if 引导的宾语从句。并且又针对每一种情况进行了练习,从而使学生对宾语从句有了一个更加深
刻的印象。
- 1 -
说课吧 www.shuoke8.cn
由于宾语从句与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又在
复习宾语从句后添加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这一内容,使学生对所学
内容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宾语从句中时态的变化,也就是本
节课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综合方面的练习,使
绝大数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了宾语从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
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
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
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
- 2 -
范文三:物理说课模板
超好的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适用于各年级各本版本教材
www.akqp.com 发布时间:2010-08-04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
为了更好的服务物理老师, 本站精心准备了本套初中物理老师说课稿模板, 适应于初中物理 各年级、各版本教材,可以说本说课稿模板基本能适应各种说课要求。
注意:物理说课模板中所有 _______________, 是由教师自己添加、 撰写的, 具体内容多少, 可以参考别人的说课稿进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
我是 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_____年级物理 ____册第 ____章第 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 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 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 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 从被动到主动, 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 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堂教学模式 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 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演示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每组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 说学情
八年级物理上册
初三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 , 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刚接触物理,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 且在 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 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 科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 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 他们从事物的对 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 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 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 再通过猜、 想、 分析、 实验、 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物理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 心智较为成熟,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 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分析问题、 解决问 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 不主动表现自我, 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需要教 师的积极、 灵活的调动。 初四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 激情。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 了解 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 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 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物理下册
经过之前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 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 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 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 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 喜欢动手动脑, 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欠缺对问题 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 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 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 相对 来说知识面窄, 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 欲。
三 . 说学法
1.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 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让学生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 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 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 _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 。通过媒 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 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 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 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 悦。
四 . 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 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 设教学情境,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 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 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 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 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 . 说教学过程 (程序 )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 , 引入新知 -----合作学习 , 探究新知 ------内化提高 , 实际应用 ------感悟收获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 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 引入新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 , 探究新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 , 实际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环节 :感悟收获 ,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 巩固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 的掌握,板书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 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超 好 的 初 中 物 理 说 课 稿 模 板 适 用 于 各 年 级 各 本 版 本 教 材 转 自 说 课 稿 网 站 (http://www.akqp.com/) , 原文地址:http://www.akqp.com/wuli/shuokezhidao/201008/101.html
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 . 教材分析(“教什么” )
1.说教材。
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即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 ①宏观分析一:本章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 (是否重点、几个重要概念和规律、前后联系及在 生活实际中应用情况) 。
②宏观分析二:本章的特点(如综合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
③微观分析一:本节在本章或物理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④微观分析二: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⑤其它分析:本节的课时安排、如何进行重组、改造、整合。
例如:这一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 []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 电功率) , 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 ,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 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 []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 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 ;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 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 (电功 ) ,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 (高二功 ) 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 后面继续学习 (电功率、焦耳定律 )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 (更广义的功 ) 做好 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 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 本章和本节
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节 (概念 ) 课,从 (概念 ) 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新课标对 (电功 ) 的公式要求到掌 握的层次,所以把 (电功的概念和公式 ) 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起 步阶段 , 很难独立地研究出 (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 , 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 所以 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
2.说目标
说教学目标(①目标的分类及教师的深层考虑;②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③分类目标的具体知识点、情感教育点和能力训练点。 ) 。即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 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结合教材, 本着面向全体、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 原则,确定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 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 . 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 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 . 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 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
*在讨论归纳中 ,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 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 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的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 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 . 教师、学生分析
3.说教法(“怎么教” )
①要说清总体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②要说清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学生间的差 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法; ③要说清在某些教学内容
与环节中, 准备采用何种具有实效的方法; ④要说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的教法; ⑤要说清准备采用哪些教学辅助手段及使用的目的。
情景激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 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 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 ;
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 ;
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 “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 讲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 则。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 (“摩擦力” ) 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 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 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 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 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4.说学法(“怎么学” )
①分析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障碍及其原因;
②侧重指导学生掌握何种学习方法;
③要说清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和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④要说清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如何沟通师生的感情交流, 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 向;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⑤要说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A .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 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 确定其演示观察的 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B .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 可以增强感性认识, 复习相关知识, 克服错误 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C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 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 重 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三.教学程序设计
5.说程序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讲解例题 ---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作业 ---研究性课题提出。 ) 关键是新课教学,特别要突出二点:一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科学 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二是教学重点的处理:主 要是讲解法。具体地可采用实例讲解或多媒体视频实例讲解或实验演示讲解。
四.教学特色和教学效果预测
6.说教学特色
要说清本课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即教法手段的创新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哪些 地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技术手段,包括教具、演示、板书、投影和其它教学媒体的设计和 使用准备。教具、演示包括投影要简明,有利于突出呈现重点,操作简便。板书内容准确、 精练,形式便于比较对照和理解。
如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 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思维 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 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http://www.akqp.com说课稿网站
7.说教学效果预测
A .目标达成度预测。要说清本课由于具备了哪些条件,采取了哪些措施,所以预测能达成 哪些教学目标。
B .教学效果预测。要说清在本课中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于教寓乐?课堂气氛 是否活跃?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获得哪 些心理体验?
物理说课稿模板(附 word 版下载)转自说课稿网站(http://www.akqp.com/) , 原文地址: http://www.akqp.com/wuli/shuokezhidao/201204/833.html
范文四:初中物理说课反思
初中物理说课反思
ⅩⅩ区第八届物理说课大赛已落下帷幕。在教培中心王敏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现将此次参赛历程做如下回顾:
1、抽签培训,感受变化。这次说课大赛围绕“利用实验教学实现多元学习,构建物理高效课堂”而展开,这次说课的鲜明特点是说课中必须有机的融入实验教学(教师必须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这次说课的要求比以往更严格、更具体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区级说课大赛,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很重视这次培训,在培训时我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用心体会评分细则。
2、学校培训,高度重视。每次大赛,学校教科室都会牵头召开赛前培训会,强调相关事宜。要求每位参赛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并安排了每位教师在学校公开试说的日程表。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老师要到场倾听、提出意见,汇集集体的智慧,打造参赛教师。
3、精心准备,反复修改。抽签的第二天,我们组就召开了教研组会,集中研讨这次说课。首先由我谈谈初步构想,然后组内每位同仁轮流发言,出对策、找点子,基本理清教学设计的线索;最后,谢勇组长把他从西华师大带回来的说课大赛资源与全组分享。接下来的几天,我先阅读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教材和教参、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物理》等。然后,初写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并制课件,国
庆假期结束就有一个初稿。但星期一在学校的试说中,感觉很不顺当。主要的问题是:(1)不熟悉,(2)教学过程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教,而很少考虑怎样让学生学,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没有体现出来。星期二,在组内老师长达两个小时的集体研讨中找到说课的思路:课件展示应简洁清晰;质量的概念和单位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加强巩固;重点在托盘天平的使用和实验探究上下功夫;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活动主线展开,把多元评价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之中。星期三,在艺术楼又进行了一次试说,感觉就比较顺畅了。林静副校长和刘泽忠主任分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当晚我又做了最后一次修改。
4、自信参赛,展示风采。由于赛前的准备到位,参赛时我表现得很自信、很从容,整体感觉良好,圆满完成我预设的目标和任务。这次参赛的成功得益于王老师的精心培训,得益于学校这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改革,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帮助和指导,得益于物理组全体的老师齐心协力。这次参赛的展示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果。
但参赛过程中也出现几处瑕疵:(1)时间的调控和把握还需收敛,
(2)评价的多元化还需多思考。
范文五:物理说课案例精选
物理说课案例精选
一、光的反射 ................................................................................................ 2
二、浮力的利用 ............................................................................................ 8
三、密 度 .................................................................................................. 14
四、楞次定律 .............................................................................................. 20
五、牛顿第二定律 ...................................................................................... 26
六、气体等温变化 玻意耳定律 .............................................................. 30
一、光的反射
我就“光的反射”这一节内容说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光的反射” 属于几何光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是解释这些现象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基础, 学习 它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 我希望达到四个教学目的:①了解光的反射 现象;②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④学会观察、总结、提高应用物理方法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 而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 学来看,应该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
在这一节课里我将突出两条:①物理应用化 :即从应用出发, 落脚 于应用。 ②教学过程活动化 。这是我们深圳市“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化” 整体改革实验方案中的一个关键点, 这就是说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还要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这两点恰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所提倡的,也是“全教 会”决议中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研究课, 因此, 我将按以下步骤来实施教学 (即 教学过程) 。
1. 从技术问题切入
首先以一块小镜子, 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中某些还未准备好的同学 的脸上,若没有太阳光,则利用投影器上的光,它可以起到三个作用:①暗示课堂开始,因为我上课不要求起立,以减小噪声污染。②复习镜 子反射太阳光,并不是光源。③类比月球反射太阳光,巩固月球也不是 光源。
接下来提问:地球是不是光源?站在月球上或太空中其他星球上,
看地球是否也有光的反射呢?然后告诉他们, 宇航员告诉我们:地球也 会反射太阳光,而且比月亮还亮。
有了这个联想性的提示, 有的学生可能进一步联想:若在卫星上安 放一面较大的镜子, 利用它反射太阳光不就可以增加光照时间吗?这个 问题对于许多从北方来深圳的学生来说, 太有趣了, 因为他们感受过冬 季日照时间较短的生活,但他们又会怀疑这个问题是否很恰当。这时, 我会及时鼓励赞扬这种想法, 并告诉他们, 俄罗斯科学家曾经就提出过 这么一个大胆的设想, 希望增加北极圈的西伯利亚的冬季光照时间, 只 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实现。
再提问:镜子应如何安放才会恰到好处呢?它依据的是什么?学生 回答肯定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 这样, 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教学主题。 时间控制为五分钟左右。
2. 从日常生活递进
回到刚才讨论的小镜子问题, 若要既迅速又准确地将太阳光反射到 某个开小差的同学脸上,而不影响其他人,问学生,不知道光的反射规 律能行吗?再讲一个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他在晚上用镜子反射蜡烛的 光帮助医生为母亲做手术,说明掌握光的反射规律的重要性。那么,规 律到底是什么呢?
3. 引导学生实验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 18分钟左右。
根据学生的特点, “全教会”决议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实践能力,将学生分成两人小组,采用小实验方法,用一些常用的物品 来做器材,在他们课桌上配备有:小实验套餐工具盒,里面有许多有用 的小东西,如锡纸、梳子、白纸板、牙签、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动手做 的点光源(在手电筒上) ,另外还有一个初中物理光学实验盒,里面有 直线光源两个、小镜子等光具,盒盖上盖有量角器,有磁性,可固定小
光具在上面,很多学生有激光笔,也请带来。
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做,后引导他们做最后总结。为了突破重点, 以下几个问题要特别处理。
学生好玩,难以控制; 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 给予 奖励。奖励记入个人物理学习档案。
评价他们发现的任何一条规律, 例如入射线改变, 反射线改变; 两 线与镜面夹角相等是正确的规律。
交待法线的定义, 是物理上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引入的, 体现物理的 研究方法。
法线要垂直于反射面, 这个难点通过 “法官” 的公正性来类比进行 突破。
入射角和反射角容易与两线镜面的夹角混淆, 可以通过 “违法” 来 类比进行突破。
提示定律和规律有区别。
将光的反射定律概括为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 便于记忆,特别提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
特别提示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另外的一条规律:光路是可逆的。 4. 形象动感模拟
其目的检测掌握程序,及时反馈, 加深理解和记忆。我先示范,后 学生监督表演,突出法线居中,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和两角关系。时 间:3~4分钟。
5. 学会应用
举例说明(用多媒体模拟演示) :
香港汇丰银行大厅的采光系统介绍, 强调利用光的反射, 提示两种 面的反射情况不同,以后再学习。
潜望镜。 这是潜水艇中所用, 要求课外根据这个原理制作一个人在
低处但能看高处东西的潜望镜, 以便在有的场合使用, 例如大游行或某 某特殊人物来了,你看不到就利用它,说不定制作一大批,还可以卖出 去!
光导纤维。 光线在一根管中不断反射后出去, 这点比较抽象, 可看 实物(街上买的繁星点点的装饰物) 。先演示底座产生彩色光线,然后 观察从每个管子中射出, 每一根都是光导纤维, 医院用的胃镜就是利用 这种材料。演示完就要收起来,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课后可以让他 们仔细观看。
6. 自主提高 (时间 8~10分钟)
这是为了突破本节的难点问题: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和应用, 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让学生比较镜子和光滑锡纸, 锡纸和白纸对光的反射效果。 提问为 什么?
告诉他们物体总可以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小平面 镜。这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当然不能说是微积分理论。
学生做平行光小实验。
举例说明。
凹凸不平的表现用牙签模拟每小部分的法线。
用问题解释说明, 尤其是提示:不是人眼发光。 生活中常见这种错 误。
当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系统,需要总结。 7. 板书总结 (时间 2~3分钟)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 以及学生的认知心 理水平,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 其目的让学生了解知识 结构,便于记忆和以后的发现法学习,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学 会总结,总结的同时进行板书。
8. 检测反馈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 课前印发给学生, 题分不同的级别, 不同级 别的分数不同, A 类最简单,每题 10分, B 类 15分, C 类 20分, D 类 25分 ~50分不等。因为我们会建立一种特别的评价体系,采用不封 顶的记分方式, 对每个学生建立个人物理学习档案, 采取一些特别的记 分方式,形成一种竞争机制。鼓励他们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若完成不 了,课后再独立完成。
9. 探索升华
活动项目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至少选择一项, 多多益善。 同时 告诉学生回家制作两块反射面,照相时方便有用。
教案后附的你知道吗, 是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 内容:
自然界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最短路径的原理。
光的反射有利有弊,例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对太阳光反射形成的 “眩光污染” 。
镜子的发明,教学生一点小发明的技巧,并留下了一个小问题。 有关地球对光的反射简介, 这是由于 “神舟” 号载人飞船的实验成 功,人们对太空探索很感兴趣,提示学生,若有兴趣,还可以浏览太空 网。
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 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 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各方面 有所提高,还要轻松、愉快,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 断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一些特点。
全新引入,突破空间;
学生实验,全体参与;
形象模拟,便于理解; 课堂教学,体现方法; 总结板书,突出结构; 学会应用,物理知识; 学生作业,表现层次;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评价体系,独特有效。
二、浮力的利用
(一)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在《浮力的利用》这节课的前面,学生刚刚认识了浮力,学习了 浮力所遵循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的利 用》这节课,从知识上说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从联系实际 的角度说, 则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典型的 应用课例之一。科学探究需要创新,技术设计也需要创新。在大力倡导 STS 教育的今天, 提倡科学教育要和当前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起来, 这类应用课例不管是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还是正确理解科学、 技术、 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目前的实际教 学中,大多比较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忽视应用教学的现实,从 STS 教育的角度分析和设计这类应用课例的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制 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希望学生达到以下四个目 标:⑴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⑵会设计并用简易 器材模拟制作轮船、潜水艇、气球;⑶领会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 ⑷领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用小道理可以解决大问 题。
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缺点列举法,既是本 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学生制作潜水艇模型时 选择扎孔的位置、调节配重的大小和热气球的制作是操作上的难点。 (二)设计思想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我 将采用以学生讨论、设计、制作、分析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法,突出以下 设计思想:⑴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活动,通过具体有效的、既动手又动 脑的学生活动,如设计实验、学生实验、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将课文中的演示实验以及课文上没有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的 思维提供真实形象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渗透创造方法, 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进行科学观念教育, 渗透 STS 教育(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
为完成教学目标,体现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课题引入
通过回顾复习前面学习的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直接引 出浮力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点明本节课的主题:浮力的 利用。
请学生观看有关轮船、 潜水艇、 热气球的录像, 并引导学生分析轮 船、潜水艇、气球的受力情况。
这里的引入,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录像给学生提供一个 情景,提供一个思维的物质基础,为下面的设计做铺垫;二是回顾学过 的知识并对轮船、潜水艇、气球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这既是对前面学 过的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又为下面的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 学生讨论设计并制作轮船、潜水艇、气球
在此基础上,给每组学生提供下列器材:牙膏皮(铝片) 、气门皮、 眼药瓶、烧杯、水、橡皮筋、保险丝一段、剪刀、锥子等;教师讲桌上 提供:粗细不同的铜丝 (或铁丝) 、 薄塑料袋一个酒精、 棉球、 火柴 (或 打火机) 。 然后提出讨论设计题:能不能用桌面上的器材模拟制造轮船、
潜水艇、热气球?并说明用什么器材,怎么做?利用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如果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 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常用的应用课例的教学方法是: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实际应 用举例(学生或教师)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这些实例,对这些应用进行 归纳和总结。 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但是,我这里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逐个予以 分析解释,而是把问题倒过来,加大了问题的思维力度,让学生进行创 意设计实验,既动脑又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该说,要让学生原创设计轮船、潜水艇、气球是困难的,但是学 生对轮船、潜水艇、气球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因此, 这个问题不属于原创性设计,是模拟设计。但是,学生对于其原理和工 作过程,却又是陌生的,所以,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又具有 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
在学生讨论设计和实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出现一些问题, 为了使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避免学生仅仅 是热热闹闹的玩, 不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充分动脑,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 目的,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学生反 应,及时进行调控。⑴有些学生对轮船、潜水艇、气球不一定有足够的 感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理解设计的方法 和原理;⑵要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设计方案,哪怕这种设计不成熟、有 缺陷,要抓住学生设计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行更大胆的设计,并对设 计方案的优劣进行论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时 机; ⑶学生之间动手能力的差别可能很大, 在组合分配小组时要注意调 整, 避免各组出现太大的差别, 提前做完的要引导他们说明做法和原理,
以便于后面学生上台表演和分析; ⑷在制作潜水艇模型时扎孔的位置和 配重的多少是操作上的难点, 学生出现问题时,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 做,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方法,在 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⑸对于热气球, 考虑到安全 问题和成功率,只是先让学生设计方案,后面再在教师辅助、监督下由 学生表演制作并解释。
总之,要加强即时指导,遇到困难,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分析原 因, 并想办法解决, 必要时给学生指出正确行动的方向提示和具有操作 性的指导,让学生与所学的内容充分发生作用,获得实在的学习经验, 成为探索者。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将创 新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在细处,落在实处。
3. 学生实验完成后, 请各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演示 制作,然后说明利用了什么道理。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⑴潜水艇:学生演示用气门心、眼药瓶、保险丝组合制造潜水艇, 说明潜水艇的原理。 叙述不完整者, 可由同组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予以 补充。教师适时插播用电脑动画模拟制作的潜水艇上浮、下潜过程。 ⑵轮船:
学生演示用牙膏皮制造轮船,并说出“空心法”的道理,使学生充 分认识到利用小道理可以解决大问题。 用铝片弯成小船模型, 学生容易 完成,但对“空心法”不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组织语言 表达出来:当把铝片的周围翘起时,即做成“空心”形状,可以排开更 多的水,受到更大的浮力,从而使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漂浮在水面上。所 有的轮船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的。
轮船的道理虽然简单,但人类认识和利用它,却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时期,由此引出轮船的发展史,通过师生讲述、讨论形式,并结合多 媒体课件演示人们发现浮力、 利用浮力直到轮船的发展历程:原木——
独木舟——木船——钢铁制造的大轮船, 对每一步都提出:还有什么缺 点或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渗透创造技法——缺点列举法。 ⑶气球:学生用塑料袋、细铁丝、酒精、棉花、火柴制作表演热 气球升空, 。这里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问题,如选用细 的铁丝,塑料袋口要撑开,棉花离袋口要有适当的距离,以免烧坏塑料 袋等等,以保证热气球实验成功。当热气球上升时,教师提出问题:热 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讨论热气球的原理:热气球受到的浮力大 于自身受到的重力; 然后提出问题:气球内充其它气体能否升空?通过 讨论回答,使学生理解气球的原理:充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使气 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气球受到的重力而实现升空。 当热气球升高到天花板 不再上升,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天花板,热气球会怎样?学生讨论 分析后,再提出:高空停留的热气球,怎样返回地面?如果是氢气球、 氦气球呢?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上台表演分析的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对 学生设计实验的重复和巩固,又是对轮船、潜水艇、气球原理的扩展和 深化。这里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做法,明确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 表达能力外, 还特别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扩展深化:⑴通过轮船发展史渗 透缺点列举法。创造理论认为,每一条缺点,就是一条创造之路。结合 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技法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⑵对 于停在高空的气球如何返回地面的讨论, 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 要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表扬有创意的设想,并鼓 励将自己的新的想法付诸试验, 对学生提出更高的、 具有激励性的要求 和期望。形成一个学生敢想、敢说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
4. 课堂总结
主要由学生总结,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你学到
了哪些知识?这个问题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 ②你有什么收获和 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和想法?收获和体会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 疑问和 想法侧重于将学生的思维发散, 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 通过这种开 放式的总结,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定位于以学生讨论、设计、制作、分析 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参与设计、制作、分析的过程,领会运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实际课堂上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 学生反馈的信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控,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手段 与学生实际的融合, 充分发挥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取得最 佳的教育教学效益。
三、密 度
(一)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前面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入了密度的 概念。密度的概念是后面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初中物 理的重点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⑴认识密度概 念的建立过程, 理解其中运用的比较方法, 理解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⑵掌握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会进行有关密度的分析判断、简单计 算及单位换算。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运用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进行分析计算, 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理解密度概念建立过程中的物理科学方法, 则 是理解密度概念的关键。虽然学生对质量、体积的概念都比较熟悉,根 据生活经验, 对质量和体积之间有关系也比较容易接受, 但对二者的比 值能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却没有意识到, 甚至在学过密度概念后, 仍然 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 如根据密度的公式认为, 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 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这是没有理解密度的概念造成的。因此,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掌握概念建立的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 节课的难点。
(二)设计思想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 我将突出以下设计思想:⑴加强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它 是抽象思维的材料和基础; ⑵注重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 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⑶加强过程教学,渗透密度概念建立 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课题引入
课题的引入采用实验的方法,用天平比较:①体积相等的铜块和 铁块的质量; ②体积相等的两个铝块的质量; ③体积不等的两个铝块的 质量。由此得出: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一 结论,说明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并进一步引出问题:同种 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这里的引入,先由实验得出初步结论,再由此结论提出新的、更 深入的问题, 渗透了由粗略到精确、 由定性到定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 通过用天平 比较物体的质量来引入, 还考虑到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前面学生刚刚学 过质量的概念和用天平称质量, 从质量的角度切入, 学生接受比较自然; 二是暗含对天平的操作的复习,便于下面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实验研究
①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要研究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 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器?怎样测量?引导学生讨论后, 明确 实验的目的、做法。
然后提出: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数据,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 在学生设计时,可提示学生表格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如何设计等。等学 生设计完成后,挑选比较规范的投影出示如下:
表 1
表 2
②学生实验:
然后布置学生测量、计算出桌上的蜡块和木块的质量和体积,并 记录在设计的表格内。
这里实验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研究的方 法、沿着探索的思路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经历研究 问题的过程,领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数据分析:
实验完成后,收集一组数据如下表。
表 1
表 2
提出问题:从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讨论、 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作必要的提示 引导。估计学生可会发现下面两个方面的规律:
①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得出:蜡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较 表二中的数据得出:木块的质量也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教师在此推广并 归纳:人们用其他的物质做了实验发现同样的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跟 它的体积成正比。
②表一中的三次实验,蜡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相等(或每厘米 3的蜡的质量都相等) 。 表二中三次实验,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相 等(或每厘米 3的木头的质量都相等) 。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 计算出各次测量中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并在表格中增加栏目, 作出记录 (见下表) 。 表 1
表
2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定;而 对于不同物质组成的蜡块和木块, 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却不相同。 教师 及时推广归纳:如果换用其他物质实验会发现,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 的比值一般不同;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可见,质量跟 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 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就 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这一段分析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是正确理解密度概念 的关键。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实验数 据的比较和归纳,真正认识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的规律也可能不只上面的两个, 甚至还可 能有错误, 但教师都要根据学生情况予以鼓励, 适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 的规律,渗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从数据信息中寻找规律的能力。
3. 密度概念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给密度下一个定 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得出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 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或某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公式、单位,然后通过 一个计算例题加深巩固对密度公式、单位的理解,练习密度单位千克 /米 3和克 /厘米 3间的换算。
4. 反馈总结
⑴反馈练习:通过投影出示反馈练习题。
⑵联系对比,强化定义方法:请学生对比密度和速度的相似点, 详细内容可见下表。
表 3
这样既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互相联系,加深对密度和速度概念的理 解,又能使学生体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 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为以后学习其它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打 下了基础。
⑶课堂总结:V
m =ρ
主要由学生总结,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你学到 了哪些知识?这个问题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 ②其中运用了什么 科学方法?这个问题主要侧重于对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提炼和升华; ③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和想法?收获和体会对过程和方 法的领悟, 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将学生的思维发散, 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 空间。
(四)结语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定位于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让学 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领会探究发现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实际课堂上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 学生反馈的信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控,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手段 与学生实际的融合, 充分发挥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取得最 佳的教育教学效益。
四、楞次定律
(一)教材分析
电场和磁场是统一的电磁场的两个方面, 高中教材已在前面分别研 究了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性质,并学习了“电生磁”的现象与规律,并初 步认识了电磁之间的联系, 本章要学习的电磁感应则在另一方面进一步 揭示了电磁现象的联系——“磁生电” 。电磁感应的内容既是前面所学 内容的发展,又是后面学习“交流电” 、 “电磁场及电磁波”等内容的基 础。所以本章内容在电学教材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电磁感应一章, 主要从两方面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反映感应 电流方向的普遍规律是楞次定律, 反映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普遍规律是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 体体现,所以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 关系复杂, 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 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由于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所以教材把楞次定律的内容放在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之后, 并且在楞次定律后加了一节 “楞次定律的应 用”一节,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和学生难以 理解表述比较抽象的楞次定律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 生通过实验方法, 经过探索研究, 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楞次定律,并对定律内容有初步理解。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如下:
1. 知道楞次定律的内容。
2. 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 在探索楞次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 分析、归纳、 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运用实验、类比、比较及科学假说研究问题的方 法。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探索感 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
1.学生通过近两年高中物理的学习,已具有了比较强的实验能力 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概括能力,即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 探索能力。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这种创新 的环境,提供创新的条件和舞台。
3.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内容抽象,所以教 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应提供必要的指导、 启发和帮助, 及时解决学生 在探索中所遇到的困难,使探索过程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四)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通过下列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一:U 形导体框架垂直放在恒定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如图 1所示, 当导体棒 ab 沿导轨向右运动时, 闭合电路中是否产生了感应电 流?如果有,其方向如何?
问题二:在上述问题中,若导体棒 ab 固定不动,而磁场逐渐增强, 在闭合电路中是否也产生了感应电流?如果有,其方向又如何?
a
×××××
×××××
×
图 1 b
通过问题一,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右手定则,通过问题二,使 学生认识到右手定则的局限性,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的一般方法的求知欲。
2.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 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并在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的基础进行分析、 筛选、 合并, 归纳出跟感应电流方向有关的因素可能有两个:磁通量的变化及 原磁场方向。
通过提出猜想的过程, 一是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 的判断、 合理的推测并提出假说的能力, 这也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重要 方法。 二是通过猜想, 为下一步的研究确定方向, 克服了研究的盲目性。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给学生提供两组实验器材:
A 组(若干小组) :副线圈,零刻度在中间的电流表,条形磁铁, 导线。 B 组(若干小组) :原、副线圈,电源(电池组) ,零刻度在中间 的电流表,电键,导线。
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 同类实验的小组间通过讨论, 完善实验方案,并设计出实验现象记录表。 A 组实验电路如图 2所示, B 组实验电路如图 3所示。
图 2 (图 3)
教师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实验中, 我们通过电流表判断有无感应电 流产生及感应电流的大小, 在今天的实验中, 电流表起什么作用?使学 生认识到在实验中需要用电流表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因此, 实验前需 先确定出电流方向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然后, A 、 B 两组同 学分别通过实验,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A 组:分别将条形磁铁的 N 极、 S 极插入线圈、拔出线圈,记录实 验现象:
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B 组:将电键闭合、断开,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判断出感 应电流方向,再将电源的正、负极反过来,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记录实 验现象:
结论:感应电流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设计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并不困 难,通过讨论也容易设计出实验的方案。在设计实验记录表时,可能遇
到一些困难,教师可加以指导、点拔,以使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有助于学 生分析现象,发现规律。把实验设计为 A 、 B 两组,通过不同实验,得 出相同结论,使实验结论更具代表性。
(3)分析现象,寻找关系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 找出感应电流方向跟原磁场方向及磁 通量变化的关系。
经过反复比较、分析、讨论, A 组同学仍难以找出上述关系。 B 组 同学也没有找出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间接关 系:磁通量增加时, 感应电流方向总跟原电流方向相反, 磁通量减少时, 感应电流方向总跟原电流方向相同。 借此教师引导学生:我们要寻找 “一
个变化” (Φ变化) “两个方向” (I 感 方向、 B
原
方向)间的关系,虽然都
没有直接找到, 但 B 组同学的研究结果给我们一个启发:同类物理量间 的方向关系可能更容易找到。 那么, 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把学生的 研究思路引导到寻找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原磁场方向、 磁通量的变化 之间的关系上来。至此,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磁通量增加时,感应 电流的磁场方向总跟原磁场方向相反(增则反) ,磁通量减少时,感应 电流的磁场方向总跟原磁场方向相同(减则同) 。
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 学生很难直接找出感应电流方向跟原磁场方 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为突破这一难点,把学生实验设计为 A 、 B 两 组,这不仅使实验结论更具代表性,同时,在 B 组实验中,学生能很容 易发现感应电流方向跟原电流方向及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这里实验 记录表的设计也很重要) ,这对启发学生从研究感应电流方向跟原磁场 方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转移到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原磁场方 向及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 感觉,才能真正感受改变分析角度发现规律的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喜悦。
(4)抽象概括,表述规律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增则反,减则同” ,把这一关系概括为“阻 碍”变化,从而概括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5)深化理解,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阻碍的含义:
①从感应电流磁场方向跟原磁场方向的关系理解“阻碍” 的含义为 “增则反,减则同” 。
②从磁铁跟线圈相对运动的角度,理解阻碍的含义为:磁铁跟感应 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阻碍它们间的相对运动,即“来则拒,去则 留” 。
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 “阻碍” 的含义:通过这种 “阻碍” 作用, 把其它能量转化为电能, “阻碍”正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的具体体现。
通过应用楞次定律解决开始引入新课时的问题二, 使学生初步了解 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同时对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进 行对比。
4.课堂总结
(1)总结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楞次定律的内容,抓住“阻碍” ,深 化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2)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总结楞次定律的过程,回味 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以力和运动的知识为基础, 进一步研究了力和运动的 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可以推导 出动能定理、 动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学 习热学、电磁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一章内容在力学和整个物理学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 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安排了一节“运动状态的改变” ,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是产生加速 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是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的铺垫,使学生 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由力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并且对它们的关系有了定性的认 识。
本节教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分别研究了加速度跟力、加速 度跟质量的关系,再把这两个关系综合起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然 后把牛顿第二定律从物体受一个力的特殊情况, 推广到受多个力的一般 情况, 从物体受恒力的情况推广到物体受变力的情况, 并且进一步强调 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根据以上分析和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 定的知识教学目标为: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表达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还应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通过研究加速
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掌握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 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 演示实验为基础, 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为主线, 在整个教学活动 中贯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将教材的定性实验, 改为利用气垫导轨所做的定量实验,并 且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 这样可以把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及加速度跟质 量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使学生更信服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 利于学生掌握好牛顿第二定律。 本实验虽为演示实验 (限于实验条件) , 但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以及规律 的概括和总结,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 使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 与物体所受的力和它的质量两个因素有关。 进一步提出问题:加速度跟 力和质量存在什么定量关系?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引入新课简捷明快,直接切题。
2.新课教学
(1)设计实验
①设计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 , 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 ,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 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等于所悬挂重物 (小桶及砝码 ) 的重力(悬挂的 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 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 验的重点。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 关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 S 和时间 t 容易测 量,再由 22
1at s 求出加速度。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 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 S 和相应的时间 t 。
③设计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 在本实验中, 采用控制变量法, 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 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 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 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 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①保持滑块质量不变, 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 拉力, 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 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建立 a — F 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像得出:m 一定时, a ∝ F 。
②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利用多媒
体投影建立 a — m 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 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 进一步启发 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 a — 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 a — 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 想 a ∝ 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生才刚刚接触,是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 a — F 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 学生根据这种方法, 就可画出 a — 1/m图象, 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论, 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 达式,并通过讨论比例系数 k 的取值,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进一步 结合实验说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关系,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3.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认识 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强调其矢量性和瞬时性。说 明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 它确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它能解释 物体为什么做这种运动或那种运动,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总结:总结控制变量法, 根据实验目的的设计实验的方法,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六、气体等温变化 玻意耳定律
《气体等温变化 玻意耳定律》 是高一物理第八章气体性质的第二 节, 是在学习了气体状态和状态参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气体状态变 化过程而得出的第一条实验定律,对于本节内容,教学构思如下: (一)对教材的基本认识
玻意耳定律不仅是热学部分的重点,而且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 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 玻意耳定律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 的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其次,本节内容在气体性质一章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在研究方法上为后面研究气体的等容、 等压 变化作了铺垫, 而且也为得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奠定了知识基础。 此外, 等温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对学生日 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正是由于对玻意耳定律的要求较高, 学生对定律的掌握需要一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就这一堂课而 言, 重点应放在定律的得出过程和内容表述上。 高一学生虽然对实验挺 感兴趣,但对实验常规,比如实验目的、原理、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 等还比较陌生, 鉴于高考对实验能力要求的深入, 上述内容需要在平时 教学中渗透。所以,适量传授实验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就成 为本节课的难点。另外,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玻意耳定律 的微观解释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本节教学的整体构思
1. 突出定律的得出过程 目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轻视知识形 成,重视知识应用;轻视物理分析,重视解题套路的倾向,这对于学生 的知识结构形成十分不利。 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突出通过实验得 到可信的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规律这一知识形成过程, 既帮助学生
筑起了扎实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 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加速发育的阶段, 是 培养其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 在教学中,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查有 所据,有的放矢。
本节教学在认知规律上:(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探索规律,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由浅入深,完成一次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2) 得出规律的过程分解为两步:首先 设计一个小实验定性研究等温条件下压强与体积的变化,得出定性关 系, 然后通过精确实验分析得出其定量关系, 突出了由定性到定量的认 知过程。
在思维能力上, 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 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 的思维品质,第一,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锻炼方面,本节课有着丰 富的培养点,仅举二例:一是由实验装置、现象到数据关系,规律提炼 的过渡环节; 二是对定律的微观解释环节, 在这些环节上老师的主导作 用十分重要, 既要在思维方向上正确引导, 又要在思维跨度大的地方及 时搭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过渡。第二,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在实验 设计环节, 适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半自 动地完成实验设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在得出规 律时,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 从而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 实验数据的分析上, 引导学生由定性分析设想到反比关系, 以培养其思 维的敏捷性,由得出设想到选择验证方法,可以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3. 注重方法教学 本节课体现的控制变量法, 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 之一,这种方法在前面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已经用到过, ,而且在后 面的欧姆定律教学中还要用,本节课在前面的实验思路中应提出其实 质,并在最后总结时强调其意义。
4. 重视学生问题作用的发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一个
易说不易做的问题, 本节从实验设计、 观察与操作都要调动学生充分利 用多种感官,增加感性积累,其次在分析数据得出结时,要充分调动学 生思维,积极探索,决不能包办代替。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主体上釆用模拟发现教学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发 现规律的过程, 接触科学家的思维脉搏为学习后面的气体实验定律打下 坚实的基础。
演示实验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除注意可见度外, 还要充分 发挥其多重效果,从观察能力、操作、读数、记录等各方面使学生得到 锻炼,定量实验前设计一个简单的压缩气球实验,既简便灵活,又符合 定性到定量的认知规律。
为了突破定律微观解释这一难点, 利用电脑制做描述气体分子运动 的物理模型,从而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台阶。
至于学习目标、 例题等内容, 则利用投影仪显示, 以节省板书空间, 突出重点。
总之, 这节课将以发现法为主线, 综合运用直观演示、 实验、 讲述、 讨论、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 生积极思维。
(四)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约 3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景、 明确研究问题为指导思想。 复习上节知识导入新 课,同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上来。
2. 新课教学 (约 30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指明采用实验探索法研究等温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即研究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定性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定性结论。
(3)设计实验,应从实验目的入手,引导学生明确需测量的物理 量及测量方法。
(4)实验操作,注意训练实验常规,让学生参与读数与记录。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部分教学为重中之重,要控制节奏, 加强启发引导,而且,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其思维的方向。
(6)定律的表述,注意定律的使用条件及多种表述。
(7) P -V 图象,从定律最简单的应用引入图象,既巩固了规律, 又不会显得突然。
(8)定律的微观解释,采用电脑辅助教学,降低思维台阶。
(9)例题,注意应用玻意耳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及格式。
3. 小结 (约 2分钟)
让学生对比玻意耳定律的三种表达方式,找出每种表达方式的优 点。
指出本节课所学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1)控制变量法(2)实 验探索法。
4. 巩固与练习 (约 9分钟)
先留 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 并做反馈练 习题,接着教师检查完成练习的情况。
5. 布置作业 (约 1分钟)
为使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定律, 要求学生作业要认真, 步骤 要合理,另外课下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预习下节教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板图的直观性强, 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 对学生视觉的 刺激作用明显。教学时将黑板一分为四,由左向右分别写“气体的等温
变化”及“实验” ; “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 “ P -V 图象和对玻意 耳定律的微观解释” ;余下的四分之一写例题。
(六)对学生的几点思考
1. 教学过程立足于中、下等学生,既要鼓励他们思考,又要注意纠 正其思维的偏差。
2. 注意培养优秀学生的突出能力,让他们参与操作,在较困难的思 维环节上请他们带头作探索性回答,等等。
3. 由于师生间以往并无接触,教学中应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尽 快与学生融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三物理说课: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