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君子三戒
君子三戒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注释】?这句的“得”’字应是”去”字之误~?恶,Wu)乎:哪里~怎么。?造次:匆忙~仓促。?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相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
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范文二:君子三戒
君子三戒
课堂互动
1.师:《学而》十章表现了孔子的什么道德修养,
师:本章写孔子的风度、性格和道德修养。重点是温、良、恭、俭、让。 生: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总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并非是他为了个人“求功名”,而是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自然流露。了解国家的政事,别人只是靠打听得知的,而孔子因具有温、良、恭、俭、让的五种美德,也具备治国的能力,因此,他要了解某国政事的原委得失就只靠他的高深素养,去观察、分析、判断,这正是孔子有别于别人的地方。 师:“温、良、恭、俭、让”集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孔子具有这样高深的修养并怀有救世救人的大志,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对待人、尊重人,人们自然也就尊重他,信任他,愿意将内心展示他。
2.师:本章《里仁》说明了什么,
生:本章是说,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财富和高尚的社会地位,今天仍被人们所向往。要得到这些东西,不仅要有个人的努力,其间还有激烈的竞争,而且重要的是要以君子之争的手段获得。通过君子之争的手段,不仅得到者受益,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仅仅讲什么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不爱金钱,只可作为个人的自由,而不可向全社会推广。孔子在这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在孔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想得到富贵,也不在于是否想摆脱贫穷,关键在于求富去贫是否合乎道义(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否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和政策法规);如果合乎道义,求富去贫是无可厚非的。
生: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3.生:孔子评价一个人的依据是什么,
师:孔子评价一个人,依据是善恶,并不是评价者的多寡。他反对没有是非、八面玲珑的“老好人”。称赞那些爱恨分明,使“善者好”“不善者恶”的正人君子。正人君子所以“善者好之”,是因为其有仁德;之所以为“不善者恶之”,也是因为其有仁德。如果“善者”“不善者”都喜欢他,那他一定是即无善行又无恶行且又四面讨好的“和事佬”。
生: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仍有重要意义。 师:在《宪问》十二中孔子认为,一个具备智、仁、勇三种品格,又有才艺礼乐修养的人,就是完人。这样的完人是很难找的。今天的完人,从实际出发,不一定具备理想的标准,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算是完人。 生:在孔子看来,见利思义并不排除人们合理获得“利”的可行性,其思维与行动逻辑是:“利”不能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当人们遇到了“利”,不应立即占有它,如果应获得的就去获得;反之,就不能去占有。应与不应的判断标准是“义”(合理合法,包括手段合理合法)。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应重义而不是重利轻义、不顾义。
师:“见危授命”亦即见义勇为。它表现在当社会或别人遇到危难时,自己能自觉地奋不顾身地迎难而上,为他人解难,为社会奉献,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见利思义”这一道德原则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见危授命”这一道德原则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价值,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孔子给人们指出的做人目标是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综合起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正义而生,必要时为正义而死,是无上光荣的。
4.师:《季氏》七、八讲得是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请大家具体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修养重点。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谓“血气”,实际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孔子认为,修养乃是不断约制自然属性,使之合乎社会的伦理规范的过程。
生:一个君子在进德修业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应有所警惕戒备。少年要成长,血气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壮年要创业,但血气方刚,要警惕在名利上争强好斗,要学会退让、容忍。老年人血气已衰,奋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这类东西。这并不是反对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应发挥余热,在学问、事业上继续前进,这与贪得无厌不能相提并论。
师:人生在世,戒事颇多。但总的原则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论,贵在自觉,贵在坚持。
师:第八章是孔子讲处世之道,他认为君子处事应存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错误。而小人无所畏而肆无忌惮。其实,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过他们敬畏的不是孔子说的那一套内容罢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标准,显然是使“天命观”更富有社会属性,并使它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实质上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又是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如此,所谓“君子三畏”的内在本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畏天命”思想和汉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这样,“天命论”便成为封建社会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缚人民手脚、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孔子既主张“知天命”,又宣扬“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现。文
范文三:君子三戒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君子三戒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君子三戒
课堂互动
1.师:《学而》十章表现了孔子的什么道德修养,
师:本章写孔子的风度、性格和道德修养。重点是温、良、恭、俭、让。
生: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总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并非是他为了个人“求功名”,而是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自然流露。了解国家的政事,别人只是靠打听得知的,而孔子因具有温、良、恭、俭、让的五种美德,也具备治国的能力,因此,他要了解某国政事的原委得失就只靠他的高深素养,去观察、分析、判断,这正是孔子有别于别人的地方。
师:“温、良、恭、俭、让”集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孔子具有这样高深的修养并怀有救世救人的大志,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对待人、尊重人,人们自然也就尊重他,信任他,愿意将内心展示他。
2.师:本章《里仁》说明了什么,
生:本章是说,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财富和高尚的社会地位,今天仍被人们所向往。要得到这些东西,不仅要有个人的努力,其间还有激烈的竞争,而且重要的是要以君子之争的手段获得。通过君子之争的手段,不仅得到者受益,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仅仅讲什么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不爱金钱,只可作为个人的自由,而不可向全社会推广。孔子在这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在孔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想得到富贵,也不在于是否想摆脱贫穷,关键在于求富去贫是否合乎道义(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否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和政策法规);如果合乎道义,求富去贫是无可厚非的。
生: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3.生:孔子评价一个人的依据是什么,
师:孔子评价一个人,依据是善恶,并不是评价者的多寡。他反对没有是非、八面玲珑的“老好人”。称赞那些爱恨分明,使“善者好”“不善者恶”的正人君子。正人君子所以“善者好之”,是因为其有仁德;之所以为“不善者恶之”,也是因为其有仁德。如果“善者”“不善者”都喜欢他,那他一定是即无善行又无恶行且又四面讨好的“和事佬”。
生: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仍有重要意义。
师:在《宪问》十二中孔子认为,一个具备智、仁、勇三种品格,又有才艺礼乐修养的人,就是完人。这样的完人是很难找的。今天的完人,从实际出发,不一定具备理想的标准,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算是完人。
生:在孔子看来,见利思义并不排除人们合理获得“利”的可行性,其思维与行动逻辑是:“利”不能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当人们遇到了“利”,不应立即占有它,如果应获得的就去获得;反之,就不能去占有。应与不应的判断标准是“义”(合理合法,包括手段合理合法)。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应重义而不是重利轻义、不顾义。
师:“见危授命”亦即见义勇为。它表现在当社会或别人遇到危难时,自己能自觉地奋不顾身地迎难而上,为他人解难,为社会奉献,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见利思义”这一道德原则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见危授命”这一道德原则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价值,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孔子给人们指出的做人目标是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综合起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正义而生,必要时为正义而死,是无上光荣的。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4.师:《季氏》七、八讲得是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请大家具体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修养重点。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谓“血气”,实际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孔子认为,修养乃是不断约制自然属性,使之合乎社会的伦理规范的过程。
生:一个君子在进德修业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应有所警惕戒备。少年要成长,血气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壮年要创业,但血气方刚,要警惕在名利上争强好斗,要学会退让、容忍。老年人血气已衰,奋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这类东西。这并不是反对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应发挥余热,在学问、事业上继续前进,这与贪得无厌不能相提并论。
师:人生在世,戒事颇多。但总的原则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论,贵在自觉,贵在坚持。
师:第八章是孔子讲处世之道,他认为君子处事应存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错误。而小人无所畏而肆无忌惮。其实,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过他们敬畏的不是孔子说的那一套内容罢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标准,显然是使“天命观”更富有社会属性,并使它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实质上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又是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如此,所谓“君子三畏”的内在本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畏天命”思想和汉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这样,“天命论”便成为封建社会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缚人民手脚、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孔子既主张“知天命”,又宣扬“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现。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4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范文四:君子三戒
君子三戒
儒家修养功夫,虽然因人而异,但有人人必守的三戒,不能不讲求。此即论语季氏篇所说:[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几句话,从浅处看,是讲保养身体,从深处看,则是提示修道要领。学者由惩忿窒欲,进而明明德,自有无穷的益处。
色是男女色欲,斗是与人争斗,得便是贪得。一个人的身体必须血与气来养护。血气亏虚,必生疾病。亏虚过度,即有生命危险。色欲争斗贪得三者,最易损耗血气,故须戒之。尤其在少年时期,血气尚未稳定,如起色欲,必致百病丛生,寿命短促。礼记曲礼说,男子三十曰壮,始有妻室。这就有戒之在色的含义。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正是与办事业的时候,应将体力用于正途,故须戒斗。凡事盛极必衰,壮年之后,便趋于老。人到老年,血气既衰,不能多事操劳,应该放下贪图,故须戒得。
读圣人书,稍有心得,到了壮年老年,大都能以自制,最麻烦的是在少年,不知利害,往往自害身体而不知。因此父母师长必须善加教导。寿康宝鉴有一事例,可为鉴戒:昔有一士子,婚后赴试,颇觉孤枕为苦,尚未试毕即归,日行百余里,至夜回家。其父一见大怒,将他缚在一间仓屋里,言待明日痛苔之。但到天明,其父徐起释之,未再问罪。此子正感莫名其妙之际,忽闻他的友人暴毙。他这个友人也是从考场夜归,因为走了百余里路以后,与妻行房,脱精而死。这位士子闻悉此事,始悟其父昨夜缚之之故。戒色与不戒色的利害,由此可见一斑。现代世界潮流正在色情泛滥,不论少年壮年,都是无知妄作,不闻圣人之言,然而逃不过天谴。各种由色情引起的疑难绝症日渐增多,即是显著的例子。足见妄作之后必受其殃。
孟子离娄篇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一般无知人的狂妄作孽,召来不可挽救的灾祸,固然自作自受,他人无可如何。至于诚心求学的人,应知人人性德光明,本无灾祸。而今所以有灾祸者,无非由好色好斗贪得召来而已。若加以研究,色欲只是来自愚痴,争斗由于瞋恨,希求所得,无论是名是利,皆出于贪。贪瞋痴皆因不明真理所致,这是自己心中的症结。孔子说这三戒,其深远的意义,即在对治这些症结。对治一分,则身心安然一分。对治十分,则身心安然十分。治得最彻底,即能明见性德,成为圣人。
古今人心大不相同,就以这三戒而论,古人以能守持为荣,以不能守持为耻,今日普通人则以适应时代潮流为藉口,虽犯三戒,绝不以为可耻,因而杀盗淫风日益炽盛。然而修道之人愈不同流合污,愈见其道心坚固,则其成就就必愈可观。所以,学道的君子果能守住三戒,自能成己成物,不为时代所转移,且能转移时代。
——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
范文五:君子三戒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色是男女色欲,斗是与人争斗,得是贪得无厌。这几句话,从浅处看,是讲保养身体的;从深处看,则是提示修养要领。儒家修养功夫,虽然因人而异,但这三戒是人人必守的,不能不讲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他们心理一定有个东西,以普通的哲学来讲,就是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一个目的为中心。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 ”,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这中间的道理也很多,历史、政治、哲学,都有关系,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的人,总要找一个帽子戴着。
这里有一个寓言故事:
有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过去,不但不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大蛇问他什么办法?小蛇说,你仍然昂起头来大摇大摆过去,但让我站在你头上一起过去。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被人打死,人们看了觉得稀奇,一定认为龙王出来了,摆起香案拜我们。还再把我们送到一个地方,盖一个龙王庙。结果照这个办法过街,果然当地人看后盖了一个龙王庙。这个故事分析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一个事业要成功,常在上面顶一个所畏的。
还有一个寓言故事:
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还要去周游列国,培养自己的声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腋下夹把破雨伞,貌不出众,言却惊人,自称王者之师,说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帮助平天下,求见太子。通报以后太子延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出国,但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处处要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大位要让我坐,你这样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老头儿说,你生下来就是太子了,绝对不会坐第二个位置,而你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已经这样高了,再去访问一番,也不会增加多少。可是你这次出去不同,带了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还处处恭维我,大家对你的观感不同了,认为你了不起: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的肚里究竟有多大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畏惧了。各国对你有了这两种观感,你就成功了。这位太子照他的话做,果然成功了。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由此可懂人生。懂了这个窍,历史的钥匙也拿到了,乃至个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点评: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舒服得很。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个怕的,诚敬的去做,是一种道德。没有可怕的就去信一个宗教,再没有可怕的,回家去装着怕太太。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够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不然,还是回家拜观音菩萨才好。
君子三戒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色是男女色欲,斗是与人争斗,得是贪得无厌。这几句话,从浅处看,是讲保养身体的;从深处看,则是提示修养要领。儒家修养功夫,虽然因人而异,但这三戒是人人必守的,不能不讲求。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他们心理一定有个东西,以普通的哲学来讲,就是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一个目的为中心。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 ”,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这中间的道理也很多,历史、政治、哲学,都有关系,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的人,总要找一个帽子戴着。
这里有一个寓言故事:
有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过去,不但不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大蛇问他什么办法?小蛇说,你仍然昂起头来大摇大摆过去,但让我站在你头上一起过去。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被人打死,人们看了觉得稀奇,一定认为龙王出来了,摆起香案拜我们。还再把我们送到一个地方,盖一个龙王庙。结果照这个办法过街,果然当地人看后盖了一个龙王庙。这个故事分析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一个事业要成功,常在上面顶一个所畏的。
还有一个寓言故事:
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还要去周游列国,培养自己的声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腋下夹把破雨伞,貌不出众,言却惊人,自称王者之师,说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帮助平天下,求见太子。通报以后太子延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出国,但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处处要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大位要让我坐,你这样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老头儿说,你生下来就是太子了,绝对不会坐第二个位置,而你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已经这样高了,再去访问一番,也不会增加多少。可是你这次出去不同,带了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还处处恭维我,大家对你的观感不同了,认为你了不起: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的肚里究竟有多大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畏惧了。各国对你有了这两种观感,你就成功了。这位太子照他的话做,果然成功了。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由此可懂人生。懂了这个窍,历史的钥匙也拿到了,乃至个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点评: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舒服得很。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个怕的,诚敬的去做,是一种道德。没有可怕的就去信一个宗教,再没有可怕的,回家去装着怕太太。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够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不然,还是回家拜观音菩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