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在对视中感受真正的自己
全球最大目光接触实验:
在对视中感受真正的自己
本报特约撰稿 郭悦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18日 ? 24 版)
路人好奇围观“国际解放者”组织的目光接触实验。
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约140个城市举办了目光接触活动。
加拿大多伦多的目光接触实验。
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的全球最大目光接触实验,吸引了来自各国140多个城市的9万多双凝视的眼睛。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实验希望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人为的藩篱。
对视能“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和都市中的大多数现代人一样,艾莉森·埃尔金在地铁里宁愿反复观看无聊的广告,或在电车里盯着地板上粘着的糖纸猛瞧,也不愿意一不小心与陌生人对上眼神。第一次听说“全球目光接触实验”要来到她居住的多伦多,她第一个念头就是,那种和陌生人四目相对的感觉,一定像陷入病毒式传播视频一样令人手足无措。
尽管这个活动违背了她厌烦他人的本性,被许多朋友嗤之以鼻,埃尔金仍然被莫名地吸引了,决定到举办活动的克里斯蒂公园一探究竟。
下午交通繁忙的高峰时段,活动主办方闹中取静,在公园里隔开一小片区域,地面放置了很多充当“坐席”的儿童呼啦圈。埃尔金找了个空位,等了片刻,便有位头发斑灰的男士坐到了对面。他叫克莱夫,此时,埃尔金紧张得只恨自己没秒晕过去。
盯着那双明亮的灰蓝色眼睛大约20秒后,埃尔金突然无法自控地开始喋喋不休,仿佛焦虑症突然发作。克莱夫尽可能委婉地让她停止说话,并握住了她的手,于是埃尔金“像个傻瓜似的咧嘴笑了起来”。她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的眼睛有多么独特,如同一个让人陷入人性思考的深邃漩涡。
与克莱夫的眼神交流结束后,埃尔金站起身,惊讶地发现自己浑身发烫,脸涨得又红又麻,无法停止微笑但又极度冷静,兴奋到甚至有些轻微的恶心。
据北美青年文化网站“VICE”报道,参加克里斯蒂公园这场目光接触实验的大约有30人,有人莞尔,有人泪流满面,有人歇斯底里地哈哈大笑。他们奇怪的表现让路人既好奇又困惑,甚至吸引了几个路过的警察来尝试了一把。
与大学生劳拉的对视再次让埃尔金兴奋起来,可惜对方没有同样的感受;透过退休教师纳尔逊厚厚的眼镜片,埃尔金似乎感受到了对方一生经历的痛苦;还有位蓝绿色眼睛的女士在结束对视后拥抱了她,感谢她“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和同行的老友克里斯对视60秒,埃尔金也没找到面对陌生人的那种强烈情绪。她不禁怀疑,与陌生人眼神交流会让人找到类似一夜情的刺激。
兰德瑞·莫罗带着靠垫和毛巾,坐在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楼梯附近,任何人都可以来与他对视。他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过去的目光接触实验中,经常有人成为朋友甚至恋人,然后并肩离去,因为对视“能够瞬间建立亲密关系”。
让人们停下来,“感受真正的自己”
当参与者沉迷于与陌生人对视的奇妙感觉时,塔尔希加·埃兰科兰在周围徘徊,向众人分发撒着开心果碎的奶油饼干。这位专注于冥想、灵气疗法等身心实践的理疗师,是全球目光接触活动在多伦多的主办者。
埃尔金一边吃点心,一边向埃兰科兰描述自己与陌生人眼神交流后有多兴奋。
“我没法给你解释,但我感同身受。”埃兰科兰答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实验时,的确有类似的兴奋之情。”
目光接触实验并不是新概念。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早在2010年,塞尔维亚表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曾花3个月时间,每天沉默地坐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一间全然空旷的画室里,与任何愿意坐在她对面的人进行一分钟的眼神交流。
据美国“Collective(集体的)?Evolution”网站报道,今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社会运动团体“国际解放者”在全球展开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目光接触实验,希望人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打破人为的障碍。
美国“Buzz(使嗡嗡叫)?Feed”网站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墨尔本、布拉格、伦敦、香港、米兰、洛杉矶等约140个城市,9万多人在公共空间与陌生人对视。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仅温哥华就有近2500人报名参加活动,蒙特利尔则有约6000人参加。
在“国际解放者”创始人彼得·夏普看来,人们在公共场所往往尽可能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却使社会变成了奇怪、寂静、缺乏情感的空间,目光接触实验就是为了打破生活中阻止人们深入互动的社会规范。“我们只是想创造这样的机会和平台,用爱和人性超越分歧。”
“用片刻时间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有各种神奇的好处。”夏普向ABC解释道,“你会感到时间凝固,差异渐渐消失,感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眼神交流几分钟后,彼此拥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短短4天内,“国际解放者”制作的有关陌生人对视的视频已被浏览近20万次,被各国媒体转发。
40岁的努亚拉·麦基弗认为,眼神交流能让人们“在精神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伦敦金融服务行业的高压工作后,她在旅行中找到了人生目标——做“大笑瑜伽”老师。这一次,她和搭档米歇尔·梅杰一起负责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目光接触实验。
“我经常在别人眼中看到我自己。”麦基弗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它每一次表达都有微妙的差异。我经常告诉自己,真正的自我比想象中庞大得多。”
而对柯尼斯而言,这种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袒露在陌生人面前的方式,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彼此的内心,完全不需要语言去解释什么”。
纽约的活动组织者艾米·西尔弗曼告诉英国《地铁报》:“通过一分钟的眼神交流,人们有机会停下来一会儿,感受真正的自己。”
“我们就像海中岛屿,表面疏离,最深处彼此相连”
活动开始仅仅20分钟后,克里斯蒂公园下起了倾盆暴雨,秋叶在寒风中瑟瑟落下。人们躲在树下,仍然免不了被冰冷的雨滴打湿,但也有人举着伞盘腿坐在地上,不愿打破彼此的凝视。
坐在喷泉附近的垫子上,黛西·克莫德和拉提·理查兹面面相觑地看了对方十几分钟。“我在思考她人生中可能经历过的故事。我感到异常平静。”克莫德告诉澳大利亚新闻网,“我没看到任何悲伤或愤怒,只有幸福和无比的平静。她眼睛湿润了,然后我也突然涌出了泪意。”
理查兹觉得与陌生人对视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是开放式的的新体验。”她说,“你几乎可以从眼神中知道对方的全部。”
一些科学研究认为,性格影响人们对眼神交流的反应。44岁的马塞拉·沃加科娃从眼神交流中感受到“爱、满足和幸福”,马克·格雷厄姆则希望他正在凝视的女孩能为他减压,“真正帮助我放松下来”。
“在当今社会,我们倾向于压抑自己最深的情感,而与他人眼神接触能唤醒许多情绪。”参与活动的西亚姆·特鲁利在博客中写道,“将自己完整而脆弱地暴露在另一个人的目光下,需要真正的勇气和信任。”
躲雨时,埃尔金和年轻人杰弗里聊了起来。此人打扮得像个都市嬉皮士,他的宠物狗“金牛”不断穿梭在用目光交流的人群中,试图吸引别人跟它玩飞盘。
杰弗里的工作是“和消极做斗争”,通过集体活动点燃公众热情。“我觉得人们吸毒的目的,其实也是希望和内心世界产生某种联系。这就是我们聚在这里的原因:为了与对方一起感受孤独。”
杰弗里或许一语道出了事实。马克告诉“VICE”:“我吸食过很多毒品,而这场眼神交流给我的感觉比那好太多了。”
《每日邮报》援引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我们就像海洋里的岛屿,表面远远分离,最深处却彼此相连。”
猜你喜欢
最热文章
双手插袋:有“型”不止一点点
走私香蕉:突尼斯的无奈
“俄罗斯超人”普京坚持走强硬路线
"糟蹋"爱马仕:名人新风尚
"屌丝":中国失败的年轻一代?
法俄走近,默克尔怎么看?
悉尼咖啡馆劫持人质事件
国际政要:左手政治右手才艺
他们为何不愿被提拔?
世界首张电子“身份证”诞生
乐知
分享到:0
返回目录?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范文二:在公平中让学生感受班级的温馨
在公平中让学生感受班级的温馨
----------平等对待学生的技巧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中学 何文秀
当老师最怕的就是当班主任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琐事太多,管理学生事无巨细。现在很多人无奈的称班主任为“班主任妈妈”、“班主任爸爸”。这话还真是一点不假,班主任很多时候比学生的父母管得还多,不过,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公允的,班主任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有所偏颇”。但对于学生而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看在他们的眼里,你一旦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有些平时原本就难管的学生估计就要给你制造点麻烦了。而做班主任听得较多的学生不满的声音大多是:哼,我们的班主任,某某同学成绩好,迟到了就只轻描淡写的说几句,某某同学成绩差,迟到了就一顿狠训。一点都不公平~所以,当班主任,付出爱心、跟班勤快固不可少,但是在繁琐的事务中要做到轻松愉快的管好班级,除了严格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对班主任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心服口服,而这心服口服的最重要法则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最具体的表现无外乎就是做到:奖罚公平。古代尚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普遍认识,现在也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默认法则,其实,这些看起来适合法律的说法同样适合班级管理。所不同的是法律更多的用于惩罚,而班级管理却是除了惩罚,表扬也一样要一视同仁。要用公平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就是要对全班所有同学都做到“手掌手背都是肉”,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男女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班主任对班级中“优等生”、“问题学生”和“默默无闻型学生”不管表扬还是处罚都要一致。下面就对待不同的学生的一些具体的措施做一点小小的总结。
一、“优等生”触犯班规不能手软
不管是谁当班主任,都会对那些读书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生好感,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上是不用班主任操心的,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很多都有一个通病:缺乏集体荣誉感。他们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运动会不参加,班级组织野外活动怕耽误时间,甚至钻空子不参加班级劳动,在这一部分学生眼里,学习是唯一的目的,正因为这样,这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眼里可能会是班级的好榜样,但是在同学眼里未必如此。
我曾经带过一个文科班,这个班的第一名是一个叫朱梅梅的女同学,她也是全班最努力读书的同学,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第一天学生报道后我带她到宿舍,她默默铺好床后立马拿出英语课本来看,一分钟左右就像进入无人之境,我悄悄的离开,心里升腾无限的好感。这样的学生一旦在老师心里有了第一个印象之后一般是很难改变的了。但是不久一件事情却让我意识到这个女同学除了努力读书之外,其他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那是一次大扫除,全班必须参加,结果她却不管劳动委员的安排,一个人躲在校园草坪看书去了。当劳动委员把没有参加卫生大扫除的学生名单给我,我气呼呼的读到她的名字时,班里有几个平时被我批评较多的同学就用挑衅的眼光看我,分明就是看我如何处罚这个在班主任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了,我指着黑板旁边贴着的班规,很严肃的批评了她,并第一个惩罚她,罚她扫地一周。因
1
为惩罚的第一个是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后面那些同学无话可说,心甘情愿认罚。
作为学生,成绩固然是每个老师紧抓不放的目标,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对待成绩优秀的“优等生”更要清醒,更要公正。这不仅是为了让他个人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但品德更重要!更是一个班主任要镇住其他学生的平衡杠。
二、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表扬
很多班级或多或少会有这样几个人:经常迟到早退没有任何羞愧;老师的教导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阵吹过耳边的风;视班级规章制度为空气;上课睡觉如入无人之境;作业根本不交。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无疑是差的,是最令班主任头疼的。
很多班主任在刚接管一个班级的时候,心里都会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但是一旦真正碰见上述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时心里多少还是会有讨厌之感。那么怎么克服这种情绪,或者不让这种情绪扩大化,并且不让学生知道呢,
对这些“问题学生”来说,老师点名最多的时候肯定是批评的时候,对他们而言,受到老师的批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所以一旦有老师叫去办公室,他们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又犯什么事了,他们往往都是带着一种挨训的心理去面对老师的。而这种心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敌对情绪,甚至产生自卑、自闭、自艾的心理,冷漠仇视心理,在老师面前看起来低头顺耳,实际上他们心里不以为然。面对毫无转变的他们,老师恨铁不成钢,批评的次数自然增加,“问题学生”在批评中真正会反省的不多,更多的学生反而形成怯懦、抑郁、偏执、暴躁的性格,产生不爱学习、自暴自弃、破坏纪律的行为,进入愈差愈不爱学习,愈不爱学习愈差的恶性循环。
了解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我们就不难发现,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改变,训导是不起作用了,最好的办法:在细微处发现其优点,及时加以表扬。
我带的2012届14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经常迟到早退,几乎不交作业,更气人的是有两次还模仿我的签名“请假”跑到市区玩电游。不用说,这样的学生肯定是每个科任老师告状的“热点学生”。触犯班规甚至触犯校规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全盘否认他的话,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肯定是破罐子破摔,处处和老师作对的了。
不过,再怎么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他都或多或少会有优点的,就看当班主任的善不善于发现。这个学生就有个优点,只要是集体活动,策划、安排人员他是最在行的,也是最积极的。抓住他这一点,只要有班级的集体活动我都放心交给他去做,并且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在班会课夸张的表扬他,让每个同学看到他为班集体做的贡献。也让他得到同学们的重视,这样一来,他不仅会更认真去为班集体服务,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因此变得“另类”,变得格格不入。虽然说他的成绩还是那么差,但是,他和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样阳光,一样有个健康的心理。
三、让“默默无闻”的学生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老师这么多年,听到很多老师有相同的感受:接手一个新班级,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很容易被记住,还有即使那些成绩不好的,调皮捣蛋的,也很快就被老师记住。唯独那些成绩中等,乖巧听话的学生最难记住了。因为他们没有“独特”的一面,普通得如同躺在河底沉默的石子,要让老师记住还真要反复多次。
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却是班级的重要支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边界生”,他们成绩上不上得来,关键在于老师引导到不到位,而班主任的思想导引更为重要。
2
没有突出的成绩,在这一点上要表扬是没有可能了,几乎不会有任何违纪行为,要想用激将法批评教育也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细微处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忽视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存在的价值。
比如,每一次大考小考后第一时间找来聊天的可以不是那些成绩好的,也不是那么成绩不好,而是这些成绩“不痛不痒”的学生;也可以在平时下课后留在走廊和他们轻松的聊几句。这些做法固然可以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心,但却仍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最大热忱。而要让他们的成绩有个更大的提高,除了让他们感受自己没有被老师忽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有用价值。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在一些小事情中临时发挥他们的热情。
我带的2012届14班就有一个叫陈家伟的同学,他努力读书,乖巧听话,沉默少言,但成绩中等,在我所带的两年半时间里几乎从来没有迟到过,就更别说违犯班规校规了。典型属于那种你几乎找不到突出优点更找不到突出缺点的学生。我除了每次考试找他聊几句之外,我还不时在班级突发事件中找他处理,锻炼他的能力,让同学们佩服他,从而给他更多的自信。比如:上课期间我忘记带某一本参考书了,我会在课堂上叫他去帮我拿;学校有突然的劳动卫生大扫除时,劳动委员刚好不在的时候,我会叫他对全班同学进行安排;运动会上我会要他写简短通讯及时报道运动会的点点滴滴,等等。正是用这种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处处“重用”他的方法。他慢慢改变了过去内向的性格,也敢于和同学们争论问题,更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这些改变绝对不是一次两次小事情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更需要班主任的耐心和善于利用时机,激发他内心的热情,从而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总之,当班主任,只有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歧视调皮捣蛋、学习差的学生,不冷落默默无闻的学生,才能让几十个不同性格,不同特质的学生对你佩服,而只有学生佩服的老师,才能真正管好一个班级。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了自己所在的班级,才会让学生不厌学,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3
4
范文三:班级管理的感受
谈班级管理的感受
【摘 要】管理一个班级就像管理自己的孩子一样,单纯的爱并
不能使他健康成长,就像人生的路上有风雨也有彩虹。所以在对待
学生上,我们既要有阳光也要有风雨;既要有关爱也要有训斥。在
对待学生上,我们要爱在左,管在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关键词】制度;管理;教育;关爱
当我们执着一件事情,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时,我们往往会情
不自禁地把自己的爱倾注其中,也不管我们是否成功,但至少我们
无怨无悔。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作为一名老师,当我们注定整天
和学生们呆在一起时,我学会着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
仅爱那些好学生,更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从我们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我们
爱的激励下,看到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时,我们的心真的很容易就
满足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作为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环境及性格。因此只运用单
一的和风细雨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当我们用爱不能感
化他们的时候,我们必须尝试着其他强制性的东西,不是润物无声,
而是强风暴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管”。
最好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
爱的炽热心灵中。我们能像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以慈爱之心、
公正之心、炽热之心去欣赏学生、包容学生、关爱学生。要洋溢着
这样的爱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他
们每一个积极的行为,我们要及时鼓励和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要用
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任何学生都是蕴藏
量丰富的矿藏,存在无穷的开发潜力。二是要把爱体现在细节上。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细节中体现对学生的应有尊重。
根据他们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我们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
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上下功夫。
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
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
全体学生。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
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当我们的爱撒播在学生的身上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还要“管”,
因为没有管的爱是溺爱,正如我们的古话“打是疼,骂是爱。”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要一直给学生严厉的面孔,而是该给规
矩就给规矩,该按制度执行就按制度执行,让他们知道任何事都是
有个标准的。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班级和学校规章制度,使养成习惯。只有制定一定的制度,
学生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的。尤其是要让学生一开始
就要感受到这一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规矩变成
常规纪律,即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条
文等。我们要经常通过班会、甚至上课期间,将学校的校规、校纪
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
惯,并且让他们形成一种常态思维。
2.齐抓共管,促成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理学
上的“破窗理论”的效应用在制度上,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
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
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
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个理论让我们在教育
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能因为个别坏的习气影响到整
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个别的行为对整体的影响,并且提醒其他学
生注意到不让那种不正之风蔓延。
爱在左,管在右,两者各占一定的比例。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老
师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老师,尤其是后进生,
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
严,学生可能陷入自身的欲望,无视一定的规定和规则,而缺乏社
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师生关系太融洽,太随便,将会造成
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
成。
老师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
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会产生
很大的隔膜。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
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学生可能会变得自卑,也可能变得激进和
偏执,从而导致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老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
引导和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
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惟有做到宽严适度,
管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梁敏强.管教学生,怎样把握爱与严,1997-4-5.
[2]沈珠军.教师应该怎样爱学生,2002-1-15.
[3]徐卫.用师德感染学生,2008-10-12.
范文四: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习作1
( )月( )日 总第( )课时 教学 习作1 共( )课时 内容
教学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目标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材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叙事类习作,学生对于假期生活应该是有话可写的,那
学情 么怎样才写得好,关键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可以让学生先无拘无束简析
地畅谈假期生活,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讲述,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学情分析:
重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
难点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 准备假期活动的照片 准备
师 生 活 动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通过交流,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游玩拍摄的照片) 扩大素材,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学生迫不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及待想说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啦。 环 想必大家也定
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赏析片段,
活,与其回忆, 范文引路。
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
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
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节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 充分交流,
(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 为写做好
(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铺垫。
1
来 (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
片断; (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 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
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
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
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
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
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
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把交流到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的及时用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笔记录下你难忘吗? 来。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 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
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
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
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
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
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第二课时
一、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
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2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
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
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
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
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
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
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
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板 习作一 书 感受暑期生活 设 题目自拟 计 选材广泛
教
学
反
思
3
范文五:学会在“读后”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会在“读后”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武汉光谷第九小学 王成超
【文题在线】
读了《鲁宾逊漂流记》,你对他在荒岛上的经历一定很感兴趣。鲁宾逊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是否深深打动了你?虽然像鲁宾逊那样的遭遇是极少见的,但是,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我们就围绕学会生存的内容进行。
本组有两个习作要求,一是可以写一写自己经历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感想,虽然体裁不同,但主题是一样的,都是“学会生存。”我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写一件关于自我保护的事应该不难,怎样写读后感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今天我们这此活动就完成这个主题。
【思路点拨】
其实,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那怎样写读后感?王老师提醒你只要做好以下三点就可以啦:
一、写作之前务必先读懂原文的内容。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很重要。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主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二、动笔之前不妨构想一个巧妙的题目。
一个好题目,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写作时最好能把所“读”内容和所“感”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用正题和副题形式出现,如:《妈妈 现在我才读懂您》——读《孟母三迁》有感;再如:《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三、写作之时精心选准一个特殊的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有很多美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有一个感点,因此精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实际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感觉顺畅的感点展开,把所“读”内容和所“感”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透彻地写出心得体会,力求做到有感而发。
【佳作引路】
心存希望,永不言弃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光谷第九小学 602班 沈润蕾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有趣而且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这个故事主要讲在1651年,出生于英国约克城的鲁宾孙由于着迷于航海,他三番五次抛开自己安稳而舒适的家,出海远航。在航行途中,他多次遭遇海难身处绝境,但他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书中的主人公鲁宾孙是个心存希望,永不言弃的行动者。
鲁滨孙是个心存希望的人。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能够活着就有希望走出去!这让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还有她的女儿懂事。这么美好的希
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鲁滨孙是个不言放弃的人。他──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他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我非常欣赏他的一句话:“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
读《鲁滨孙漂流记》,我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看来是不可克服的。一息尚存,希望不灭。只要我们心存希望,有坚强的毅力,肯劳动,最后一定能成功!
【点睛酷评】
这篇读后感,开篇就准确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两个并列段来抒发自己对鲁宾孙的感受,在谈感受时还能做到联系实际,极具感染力,最后还特别强调自己的阅读本书后的收获,真的一次又一次唤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让坚强与我们为伴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602班 王勇善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的确很精彩!故事内容就像课文中的杨红樱说的那样“才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小说中的主人公鲁宾逊正是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正义的心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邪恶。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的太多。
他本身是一个富家子弟,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毅然地放弃了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踏上了航海之旅。在长达二十八年的艰难生活中,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与个人技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震撼人心。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小说中的主人公鲁宾逊。它使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面临大自然设置的一道道关卡时,那坚强、机智与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读完以后,对我有很大的震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很佩服鲁滨孙,如果我是他,当航船在暴风中失事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冷静沉着,然后乘风破浪,因为我没有咬牙的信念。
如果我是他,当我孤身一人要在荒岛上苦苦摸索求生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然后化悲愤为力量,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
曾经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生存。”当读完鲁滨孙的生命历程,我想我们应该做的还有很多??
【点睛酷评】:小作者认真阅读了作品,准确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内涵和思想感情。然后,画好写作思维导图,再动笔作文。这篇读后感,开篇就以颇具分量的句子直奔主题,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紧接着联系作品情节,展开讲述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联系实际谈自己阅读后,对信念的认识和感受,最后注意照应开头,回应前文,再次强调自己的阅读思考,一次又一次唤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在对视中感受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