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农业发展状况论文
河北省武安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论文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主要以土地资源为生产 对象,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农业在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意义。 中国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 “ 三农 ” 问题关 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 , 关系到社会稳定、 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 就某一地区而言关注 “三 农”问题, 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规划合理的发展战略,对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都不是顺畅的,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面对不同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才是最终应该遵循的规律。 不同的发展方式都有
其特殊性, 对于值得借鉴的地方, 应该经常性的总结经验与教训, 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实践基 础。
关键字:农业 武安市 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武安市的农业概况
武安处于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接触部, 属山区县 (市) 。 除山区、 低山丘陵、 以及盆地地形以外, 平原地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 适宜发展农业的土地资源只能基本 满足当地人们的生产发展需求。人地关系的矛盾在该地区体现的尤为突出。
武安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该气候对应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 为干旱半干 旱农业区, 且主要发展在灌溉水源充足的地方。 农作物要有抗旱, 喜光热的特点, 例如小麦、 玉米、棉花等。另外,在西部山区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分布有少量的、规模较小的畜牧业。 农业发展的科技技术含量较低,部分地区仍然是粗放的发展模式。
武安市的工业发展较为繁荣,主要支柱产业有冶金、建材、煤炭等,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 会背景下, 产业结构显得较为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武安市辖区的矿产资源含量锐减。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武安市当地主管部门对工业发展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 面对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收益所占经济增长的比重降低的形势,产业转型的迫切性越来越高。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 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发展动力; 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 动力, 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器材。 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发展保障, 工业反 哺农业。农业发展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关注的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三农问题提出以来, 随即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对农业的研究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 关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对于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国家尚且如此, 在武安市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农业发展收益所惠及 的范围与力度正在逐步扩大。
1. 近 30年来, 我国农业为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连续多年的农业稳定发 展, 是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也 应当看到, 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尤其是当前国 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在这种形势下, 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 意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基础性作用。 2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功能。发展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增加所在地区的农民收入,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形成国民经济新的 增长点;二是有助于创造大量的该队相关生产资料的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业过剩的问题。 充分体会农业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最本质的影响, 才能促进人们对能也的关注, 增加对农业 的投入,最终为广大农民甚至国家带来长足的发展。
3. 对于武安市来讲,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由于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仅仅有其在采矿, 冶金等主要方面带来的收益已经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其次,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不是长久之计, 部分的 地区的煤炭, 生铁资源已经消耗殆尽。 选择发展农业不仅弥补了工业发展的滞缓的经济漏洞, 同时发展农业以及一系列的相关产业有利于转换落后的发展模式, 使该地区走上正确、 快速、 高效的发展轨道。
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的农业发展普遍缺乏基本的竞争优势,在其他的不断冲击下,农业生产只会收 缩,而不会扩大。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后期积累 的技术也很不够。 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 种田养人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常态。 少部分进 入市场的粮食仅仅是为了换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国的农业商品化程度并不高。
2.做为基础性产业,农业不仅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且为城市的 现代化不断地提供人才。 然而政府在投入与政策方面对农业的关注要远远落后于工业。 市场 调节和政府调控始终不能有效的合作。片面的关注农业发展,必然会出现决策的失误。 3.人地矛盾是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的问题。城市的扩张,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然而 这使农村正在一步步地缩小, 农业用地更是在锐减。 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 农业正 逐渐失去其基本的资源 —— 土地。在一些地区,农业的消亡已经成为现实。
4.在农业土地资源的运用上, 坚守土地承包制, 将土地资源和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一起。 必须承认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漏洞, 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时事调整其政策。 一贯采用传统的制度来应对实际问题,致使其发展结构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四、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现状的解决方案
1、发展农业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和产品 的商品率, 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 化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的收益问题, 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进度。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 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 精耕细作的文章,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 就业增收空间, 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 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 积极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在统筹城乡
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 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 府全包下来。 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4、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 部分。 一方面,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有序转移 农村人口, 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 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 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 必须 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 积极稳妥引 导农村人口转移。 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 努力形成城镇化 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深 受农民欢迎。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但必须遵循自 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 要慎重。
五、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各种互相关联且对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物种所组成的群落。在生态 系统中, 能量以食物或被捕食者得形式在物种之间传递, 而且只有当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 成员均存活并健康时,能量得传递才能达到最高。
这就决定了人类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必须得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以保证生态系统的 健康。那么农民也必须得选择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绿色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为这里提到得绿色生物技术提供了基础。 这些绿色生物技术都采用一种包含外 来基因片段的植物、 动物或者是微生物来完成新的任务。 目前环境科学中的; 两个焦点是污 染和气候变化,而绿色生物技术在这两个领域也许都能发挥作用
3.可持续社区
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得建立可持续社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社区。 可 持续社区的设计以一下八个要素作为开端:
a 、通过更清洁的生产方法防止污染;
b 、防治和减少废物;
c 、保护生境;
d 、修复被破坏的生境;
e 、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f 、保持人口的稳定;
j 、尽可能保护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h 、允许能使企业赢利的工作存在。
建设可持续性的这八步都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在进行有些步骤时需要比其他步行更彻底 的文化变革。 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可以发展到极致。 植物和动物遵从下述 四个相关原则就能维持其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种群数量控制、 营养素循环、 太阳能的最佳利 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这四条原则能够保证野生动物和植物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又为 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
总结 :经过科学的分析,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紧随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指定合理的 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 经过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武安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定会取得很大的 进步。
范文二:世界各国750kV电网的发展状况
文章编号 :1000-3673(2002) 03-0037-04
世界各国 750kV 电网的发展状况
张惠勤
(国家电力公司西北设计院 ,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32)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750kV POWER NETWORK IN OTHER COUNTRIES
ZHANG Hui -qin
(Northw est Electric Pow er Design Institute, Xi'an 710032, Shaanx i Province, China)
摘 要 :该文 分 析了 加拿 大、 美 国 A EP 、 前苏 联和 巴 西 的 750kV 电网发展历史及其发展 750kV 电 压等级的动因。 关键词 :750kV ; 电网 ; 输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 :T M 721 文献标识码 :C
1 世界各国 750kV 电网的建设现状及建设
动因
1. 1 加拿大魁北克 735kV 电网的发展史
1965年由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局建成了世界上第 一条长 600km , 从麦尼夸根 -魁北克市 -蒙特利尔 的 735kV 输电线路 , 目前已发展到 13000km 。 从加 拿大魁北克电网发展历史来看 , 促使 735kV 电压出 现的主要动因是为了将北部麦尼夸根、 邱吉尔瀑布 和吉姆斯湾水电站群的大量水电南送到魁北克市、 蒙特利尔市及其附近地区 , 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 需要。
(1) 20世纪 60年代初 , 加拿大首先开发了麦尼 夸根地区的水电站群 , 总装机容量共 7. 082GW , 各 电站均以 315kV 汇集到麦尼夸根和米库两变电站 升压 , 在扣除地区用电负荷后 , 剩余约 5. 50GW 送 入负荷中心蒙特利尔地区 , 麦尼夸根与负荷中心相 距 600~700km 。 初步可行性研究表明 , 735kV 方案 比 500kV 加串联电容补偿方案在经济上较有优势 , 因此采用了 735kV 电压方案 , 并于 1965年率先投运 了第一条从麦尼夸根 -魁北克市 -蒙特利尔的 735kV 输电线路 , 到 1970年前共建成 3回线路。 (2) 在 60年代末又研究开发了麦尼夸根以北约 620km 的邱吉尔瀑布水电项目 , 其装机容量为 11×475MW , 即 5. 225GW , 电力经麦尼夸根送入魁北 克和蒙特利尔负荷中心 , 线路全长 1200km 。
方案 , 因而 也采 用 735kV 线 路 , 并 分 别在 1971~1974年间投运 , 这样便形成了魁北克东部的 5回 735
kV 输电线路。
按最初的系统设计方案 , 为了保持系 统稳定 , 须在邱吉尔瀑布和麦尼夸根之间的 3回 735kV 线上装设串联电容补偿装置 , 但对比 研究了动
态并联补偿方案之后认为采用动态并联补偿方案更 好。
(3) 70年代初对负荷的预测表明 , 1973年系统 最大负荷为 14GW, 1980年为 21GW, 1990年为 44
GW ; 相应的预测电量为 7. 40×1010
kWh (1973年 ) 、 1. 1×1011kWh(1980年 ) 和 2. 3×1011kWh(1990年 ) 。 而已建设的邱吉尔瀑布 -麦尼夸根 735kV 输电系 统可输送容量 10GW(线路长 5000km , 有 735kV 变 电所 12座 ) , 仅能满足 1978年的需求 , 因而决定开发 吉姆斯湾的水电资源。
吉姆斯湾拉格朗德河和鲁帕特河水电容量共 16~17GW , 其中鲁帕特 (Rupert River ) 约 7GW , 北距 蒙特利尔 750km , 拉格朗德北距蒙特利尔 1000多公 里。 该项目的一期工程由拉格朗德 第 2、 3、 4电站组 成 , 总容量约为 10. 282GW, LG-2有 16台 机组 16×333M W , 即 5. 328GW , LG -3有 12台机组 共 2. 304GW, LG-4有 9台机组共 2. 65GW 。
该项目的对比方案有 735kV 加静态并联补偿、 735kV 加串联电容补偿、 1100kV 交流、 直流输电 及交直流混合共 5个 , 输电方案比较结果见表 1。
表 1 各 输电方案投资比较
方案
投资比例 /%(1973年 )
735kV , 静态并联补偿
90~100735kV , 串联电容补偿
1001100kV 交流 120~130±600kV 直流 135第 26卷 第 3期 2002年 3月 电 网 技 术 Pow er System T echnology
V ol. 26N o. 3
M ar. 2002
比较结果表明 , 735kV 、 1100kV 方案及±600 kV 直流方案虽然均可将 16~17GW 电能送向距离 1200km 的负荷中心 , 但考虑到生态影响 , 输送功率 以接近自然功 率为最佳 , 另 外 735kV 方案投资最 小 , 因此决定 采用 735kV 方案。 由于 735kV 回路 多 , 使用串补效果相对较差 , 投资高 ; 静态并联补偿 方案不仅能保证 735kV 系统有较高的电压水平 , 而 且系统的可靠性好 , 也有运行 经验 , 还可以分期建 设 , 因此 , 决定仍采用静态并联补偿方案。
该项目一期工程 5条 735kV 线路分别于 1979年 9月、 1980年 6月、 1982年 6月、 1983年 8月和 1984年 12月投运 , 另外还在蒙特利尔 四周建成了 735kV 环 网 , 从而形成了魁北克 735kV 西部输电系统。 当 LG 发展到 13GW 时 , 再建设从 LG-2到蒙特利尔的第 6条 735kV 线路。
(4) 1983年 , 加拿大魁北克与美国新英格兰签 定协议 , 新英格兰向魁北克购买 3. 3×1010kWh 的多 余水电。
为使两个电网的运行不互相干扰 , 采用 172km 的±450kV 直流系统连接两端 , 起点为加拿大魁北 克省的德坎顿 (DES CANT ONS) , 终点为美国新汉 姆斯非尔洲的康麦福特 (ComeRford) , 输送功率 690 MW , 1986年投运。 其后两地又达成协议 , 继续购买 7×1010kWh 的电力 , 输电容 量 2GW , 需组成 5端直 流系统 , 目前已建成 3端 , 因控制困难只有 2端运行 , 即加拿大送端和美国受端。
(5) 80年代魁北克水电局为了满足用户更高的 供电可靠性要求 , 继续研究东北部麦尼夸根和邱吉 尔瀑布送电 12GW 和西北部吉姆期湾送电 15GWh 的 735kV 系统运行特性 , 为此提出了增加回路、 增 大静态补偿容量、 电气制动和串联电容补偿 4个方 案。 考虑到线路投资 (包括变电所投资在内 ) 太多、 电 气制动不能从根本上加强系统结构、 现有系统已有 相当多的静补再增加效果有限等因素 , 计入串补与 静补 联合 作用后 , 决定 采用串 联电容 补偿 , 在 735 kV 系统中计划装设 32组电容 器 , 分别安装于 11个 735kV 变 电 所 中 , 补 偿 度 平 均 为 30%, 总 容 量 11. 175Gvar 。
1. 2 美国 AEP 765kV 电网的发展史
1969年 , 美国 AEP 建成了从贝克尔顿到马尔基 兹长 109km 的 765kV 输电线路 , 到 1992年已发展 到约 3902km 。 促使其 765kV 电压出现的动因是建 离在 160~480km 左 右 , 比较集中 , 负荷密度 比较 高 , 为了解决大容量经济输送、 短路电流不超过开关 断流容量极限以及线路走廊等问题 , 需要建设坚强 的网架 , 因此在原有 345kV 电 压等级之上建 设了 765kV 电网 , 并维持到今天。
美国 AEP 自 1916年开 始 采 用 138kV 电压、 1952年首先使用 345kV 电压以来 , 345kV 电网经 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强的电网 , 到 1965年 , 345kV 电网已扩展到 2709km , 已超过规划中的预 测和初步设计时的论证容量 , 现有的 345kV 电网已 不能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
60年代末 , AEP 公司所属电网的电力负荷的年 增长率为 6%~7%, 为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 , 需规划 建设大容量的发电厂。 AEP 决定订购 1. 3GW 的最 大单机容量火电机组 , 1. 10GW 的核电机组 , 并计 划建设 5×800MW, 即 4GW 的最大容量发电厂 , 若 干个 1. 1~1. 6GW 的火电厂。 同时为了满足输电的 需要 , 展望 10~20年的发展 , 系统研究了两个方案 :一是继续扩展现有的 345kV 电网 , 二是引入新的高 一级电压等级 , 这自然是 765kV, 覆盖于 345kV 之 上。 他们对不同的负荷增长率采用不同的电源扩建 方案 , 在正常与故障运行方式下进行各种潮流和稳 定计算后得出 :345kV 方案是很难满足远景发展需 要的 , 也是很不经济的 , 两方案费用比较见表 2。 表 2 765/345kV 设备费用比较表
设备投资
765kV /345kV
单位费用比
765/345
容量比
每千瓦费用 比 765/345输电线路 2. 05. 00. 40
开关设备 2. 75. 00. 54
并联电抗器 1. 21. 01. 20
发电机升压变压器 1. 31. 01. 30
自耦降压变压器
(EHV -138kV )
1. 51. 01. 50
为了作更具体的研究 , AEP 还选择了有代表性 的距 离 161km 、 483km 和 有代 表 性 的输 送 容 量 2000、 4000M W 进行比较。 例如对 161km 的典型线 段用 4000MW 输送容量进行比较 , 发现采用 765kV 比用 345kV 或 500kV 更为经济 , 尽管其绝对费用 较高。 这是因为 765kV 线路走廊利用率较高而 345 kV 和 500kV 是多回路的缘故。 又如对 483km 的典 型线段用 2000MW 输送容量进行比较 , 则 765kV 比 345kV 更为经济 , 与 500kV 相比则依通货膨胀 率和负荷增长速度的不同而不同。 负荷增长快或通 , ,
38Pow er System T echnology V ol . 26N o . 3
例如 , 年通货膨胀率大于 3%或负荷增长率在 6~8年 以内翻一番 , 则 765kV 经济。 因此 AEP 采用 765kV 作为新的电压等级。
1. 3 前苏联 750kV 电网的发展史
从前苏联电网发展历史来看 , 促使其 750kV 电 压出现的动因是为了满足将西部地区大量的核电站 电力输送到负荷中心 , 以及满足与前经互会各国的 电力交换建设国际联网的需要。
由于前苏联统一电力系统的西部大电厂出线距 离大多在 300~500km 范围 , 部分为 600~700km, 从电站到负荷中心的潮流约 2~6GW, 从而采用 750 kV 作为主干网电压是经济合 理的 , 所以在前苏联 统一电力系统的西部地区出现了 750kV 电压 , 形成 了东部电网为 500kV/220kV/110kV 电压系列 , 西 部 电 网为 750kV/330kV/110kV 和 500kV/220 kV /110kV 两种电压系列的状况。
前苏联的第一个 750kV 输变电工程是在 1966 ~1967年建成的 , 从科拉科夫斯卡 ( ±?à ??±?) 火 电站 (8×300MW) 到莫斯科 , 长 100km; 1972年又 建设了从顿巴斯 ( ào2??) 经德聂伯、 扎波罗热到文 尼察西乌克兰变电所的 750kV 输电线路 , 后来又相 继建设了契尔诺贝利核电厂—西乌克兰—匈牙利的 阿尔萨特变电所 , 再联到东欧经互会称为“ 和平” 的 联合电力系统 , 列宁格勒核电厂—列宁格勒变电所 —加里宁核电站输电系统 , 库尔斯克核电厂—勃良 斯克—斯摩棱斯克核电厂的输电系统 , 以及库尔斯 克核电厂—旧奥斯科尔输电线路 , 斯摩棱斯克核电 厂—卡卢加变电所输电线路 , 扎波罗热核电厂—扎 波罗热输电线路 , 契尔诺贝利核电厂—文尼察输电 线路等 750kV 工程 , 并建成了第一个 750kV 环网。 前苏联建成的 750kV 输电系统保证了南部、 西 北和中部系统的功率交换 , 加 强了其与匈牙利、 波 兰、 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间的国际联系。 该国际互联 电网的建设目的是从苏联输入 5GW 能源 , 提高供 电可靠性、 降低电力系统备用容量、 改善各国电网的 运行条件。
前苏联的 750kV 送电线路各段长度通常不超 过 400~500km 。
前 苏 联在 历 史 上形 成 了 两 种电 压 系 列 , 110 kV/220kV/500kV/1150kV 和 110kV (150) /330 kV /750kV 。 第一种电压系列是其主要电网的电压 等级 , 用于中部联合系统的东部 , 以及中伏尔加、 乌 ; 种电压系列用于南方 (即乌克兰 ) 、 西北和中部联合 系统的西部。 330kV 电压等级的出现是由于古比雪 夫—莫斯科第一条 400kV 线路升压为 500kV 引起 的 , 并同时决定停止 400kV 等级的发展 , 这一决定 对前苏联电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它否定了前 苏联原 采用的 经典 电压 等级 110kV /220kV /400 kV/750kV , 即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发展的经 典电 压 等 级 系 列 , 而 改 用 了 110kV/220kV/330 kV /750kV 电压等级。 从 70年代初期开始发现 , 在 500kV 与 220kV 之间采用 330kV 作为中间电压等 级是不正确的。 然而自 50年代末投入了第一条 330 kV 线路 后 , 330kV 电网得到了高 速的发展 , 根据 1980年末 前苏 联电 力 部的 统 计 , 1960年 /1965年 / 1970年 /1975年 /1980年相应的 330kV 输电线路长 度为 1100km /7300km /14200km/19400km /24300 km , 在 24300km 线路中俄罗斯的 (即西北中部联合 电力系统 ) 330kV 线路长度为 9000km , 其余为乌克 兰 (即南方 ) 电力系统。 到 1990年 , 330kV 线路总长 度达 31000km, 而且在投入第一条 330kV 线路后 10年又出现了第一条 750kV 输电线路。
由上可见 , 前 苏联并未把 330kV 作为 500kV 和 220kV 的中间电压等级 , 而是按其自然发展规律 作为一个独立电压等级发展了。 当然 , 随着古比雪夫 —莫斯科线路升压至 500kV 后 , 第一种电压等级在 前苏联统一电力系统中被大量地采用 , 因而在中部 联合电网出现了两种电压等级的交叉与重叠 , 为此 中部联合电力系统对 330kV /750kV 电压等级采取 有限制地应用政策 , 并在 1980年规定了 750kV 电压 在东部发展的边界控制线 , 限制在列宁格勒—加里 宁—布良斯克—库尔斯克线上发展。 然而到了 1990年 , 此电压等级的划分边界控制线实际上被突破了 , 又向东移动了 200~250km, 也就是它将穿过彼得 罗扎沃—切列波韦茨—费拉基米尔—布哈伊洛夫— 库尔斯克线路 , 在同一期间 330kV 电网也向东作了 有限制的移动。 此时在 1990年第二种电压等级系列 的输送和分配功率约占统一系统负荷的 32%。 鉴于这种情况 , 前苏联电力规划部门认为在前 苏联统一电力系统的上述范围内 , 保持两种电压等 级系列 , 从远景考虑是合理的 , 并且通过了将每种电 压等级系列区域化的决议 , 并提出系统电网发展的 有关技术政策 , 即 :
1) 在电网中利用各自已采用的电压等级系列。 39
第 26卷 第 3期 电 网 技 术
3) 取消功率变换的中间等级。
2 巴西 765kV 电网的发展状况
2. 1 巴西伊泰普 765kV 交流电网
从巴西的电网发展历史来看 , 其 765kV 电压出 现的动因与加拿大魁北克相似 , 是为了将西部伊泰 普的大量水电东送到圣保罗负荷中心 , 是远距离大 容量输电的需要。
巴西 1997年全国装机总容量为 59. 1GW , 其中 水电 92%, 火电仅 8%。 目前巴西电网有两个大电力 系统 :一是南部、 东南部与中西部互连系统 , 占全国 供电量的 79%, 二是北部与东北部互联系统 , 占全国 供电量的 19. 5%, 2000年将投入联接这两个系统的 联络线 (500kV/1000MW/1000km) , 这样将形成 全国联合电力系统。
根据 20世纪 70年代巴西完成的电力发展规划 , 要开发伊泰普水电站 , 并希望于 1983年投运。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两国交界处的 巴拉那河上 , 装机容量 12. 6GW (18×700MW) , 根 据协议由两国共同开发 , 各拥有 50%的电力。 然而 若干年内巴拉圭不需要这部分电力 , 因此要求巴西 所建的输电系统应能将这 12. 6GW 电能全部送到 东南地区的圣保罗和里约内热卢负荷中心。 方 案的初 步可 行性 研究 中 , 输 电方 案有 :500 kV 、 765kV 、 1100kV 交流输电 (采用串联补偿或并 联补偿 ) 和±600kV 直流输电方案 , 还考虑了交直 流输电混合方 案 , 即伊泰普 到圣保罗用 765kV 交 流 , 而到里约内热卢为±600kV 直流。 在初步可行 性研究中还考虑了巴拉那河上另一座 4GW 大型水 电站建设后接入的可能。 研究结果认为伊泰普水电 站采用 765kV 纯交流输电方案是经济合理的。 可行性研究中还进行了更详细的潮流计算和稳 定分析 , 包括次同步谐振、 串补、 线路优化、 线路和变 电所的可靠性分析和过电压等特殊问题。 之后选择 了 5条 765kV 线路和 5个 765kV 变电站这一输电结 线 及 40%~47%串 联电 容 补偿 的方 案 , 个别 段选 50%和 32%。
2. 2 巴西伊普泰交直流混合电网
虽然伊泰普电力以 60Hz 全部送入巴西东南部 是合适的 , 但巴拉圭电网为 50Hz, 他们不愿意将所 属的 9台机组改为 60Hz , 这样原可行性报告中推荐 的纯交流 765kV 方案就遇到了困难。 解决的办法有 (9 60Hz 机组 , 二是 9台 60Hz 机组接入 765kV 交流系 统 , 而另 9台 50Hz 机组既可以经 500kV 和 230kV 系统向巴拉圭供电 , 也可以接入±600kV 直 流系 统 , 最终认为后者是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 从而选择了 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 , 其中 6. 3GW/50Hz 的电力 经±600kV 直流系统 送入巴西 , 而另 6. 3GW /60 Hz 的电力经 765kV 交流系统送入巴西的东南部地 区。
鉴于上述重大决定的变化 , 由巴西 Furnas 、 巴 西财团和国际顾问咨询公司对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 结线方式重新进行了评估 , 研究了交流系统主干线 故障、 受端系统故障电压下降到 65%~70%造成直 流双极闭锁、 受端系统新投入电厂的位置对系统的 稳定影响、 各种状态下的动态过电压、 无功补偿的选 型等问题 , 研究结果表明 , 即使损失最大传输功率也 不会危害混合互联系统的可靠性 , 不会改变互联线 路、 升压变和开关站的位置和数量。 在评估中又重新 对下面两个组合方案重新作了评价 , 即 5条 500kV 交流线路、 2个±600kV 直流双极和 3条 765kV 交 流线路、 2个±600kV 直流双极 , 并对 500kV 方案 变电站的数目、 串联补偿度作了优化。 最终得出的最 佳方案仍是 765kV 电压方案 , 而且证明 了 765kV 电压选择与高压直流电压选择无关。 在评估中对两 个逆变站的站址选择经潮流、 短路、 稳定及经济计算 后仍得出原结论。 考虑到输电系统主干线甩负荷、 送 端过电压和超频率 问题 , 又详细分析了在送端 765 kV 交流系统和 HVDC 系统间采用背靠背互联这一 方案 , 尽管它在技术上有一些优势 , 但经济上是不合 理的 , 因而将其舍弃。 虽然直流系统电压应为±550 kV , 但根据投标优化后取±600kV , 仍维持原结论。 2. 3 巴西南北互联电网
巴西现有的北 部 -东北部 互联系统 电压为 500 kV/230kV, 主要负荷中心在沿海地区的各州首府 , 总装机容量 14. 686GW , 南部 -东南部 -中 西部互联 系统 电压 为 138kV /230kV/345kV/440kV/500 kV, 伊泰普水电站投入后又增加了 750kV 和±600 kV 直流电压。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 , 需要将 装机容量从 59. 3GW 增加到 95. 7GW , 除开发有关 电源外 , 巴西电力公司还研究了将两个系统互联所 带来的联网效益。 由于两个系统中的水文具有显著 的分散性 , 使两个地区间季节性电能交换成为可能 , 这种季节性电能的交换带来了水火互补效益 , 增加 (页 )
40Pow er System T echnology V ol . 26N o . 3
统热备用系数为 3%, 全省内有 20%的机组有旋转备 用 , 其单位调节功率系数为 20, 则高峰时段联网线最 大允许的潮流为 546MW 。
但是 , 福建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变化很大 , 系统 热备用系数难以确定 , 机组开机方式变化也较大。 上 述整定结果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差别较大。 根据福 建省电力中心调度所提供的资料 , 在考虑负荷和机 组的频率效应 , 以及高低周状况下自动装置的动作 后 , 全系统等值的系统频率调节效应系数最大为 7左 右。 据此整定 , 联网线最大允许潮流为 980M W 。
7 结束语
福建与华东电网联网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互联的 优越性 , 提高福建电网的频率稳定性 , 特别是解决了 后石电厂 600M W 机组投产后福建电网小电网大机 组的矛盾。 对于福建电网而言 , 其运行频率将会有很 大的改善 , 大机组跳闸也不会导致频率的巨大波动。 福建电网可以从华东电网获得事故后的紧急支援 , 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
福建电网水电十分丰富 , 华东电网高峰电力紧 张 , 联网后 , 福建的水电可以在高峰时多发 , 为华东 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容量 , 低谷时 , 优先停运福建电 网调节费用低廉的水电机组 , 华东电网内机组就不 需过分的压减出力。 这样可以提高水能利用率 , 充分 利用宝贵的水力资源 , 也避免了火电机组低效率运 行 , 从而达到全系统能源的最优利用。
但是 , 联网也带来一些问题。 福建与华东联网是 典型的长距离、 弱联系 , 极易引起系统间低频振荡 , 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联网线本身的暂态稳定水平较高。 后石电厂的 送出主要受制于福建电网薄弱的内部网架。 因此 , 必 须加强福建电网 500kV 主干网 , 尽快建成福建电网 500kV 双回路 , 同时加强 220kV 系 统 , 实现合 理的 分层分区 , 避免电磁环网的存在制约 500kV 系统输 电能力的发挥。
在华东送电福建方式下 , 福建电网大机组故障 跳闸 , 可能会导致联网线超过静稳定限额 , 为防止福 建电网发生故障后事故波及华东电网 , 或者反之 , 应 在联网线两侧装设事故后振荡解列装置。
由于联网线无功补偿度较低 , 联网线两侧无功 交换变化很大 , 造成很大的电压波动。 可以考虑在联 网线两侧配置具有动态无功调节能力的装置 , 如静 止无功补偿器等。
参考文献 :
[1] 王梅义 , 吴竞昌 , 蒙定中 . 大电网系统技术 [M ]. 北京 :水利电力 出版社 , 1991.
[2] 王绍德 , 刘建琴 , 郑英芬 , 等 . 华北和 华中电网联网 效益计算与 联网规模分析 [J]. 电网技术 , 2001, 25(1) .
收稿日期 :2001-07-05; 改回日期 :2001-08-17。
作者简介 :
黄志龙 , 硕士研究生 , 工程师 ;
陈 琰 , 硕士研究生 , 工程师。
(编辑 陈定保 )
(上接第 40页 contiued f rom page 40)
了电力 , 并可将剩余电能从北部输送到南部或相反 方向。 整个互联系统的优化 , 将使发电总量的增加量 大于两个分离系统各自的发电总量 , 并使新的联络 线作为一个“ 虚拟电站” 运行。 联网的效益还有 :平衡 整个巴西电力系统的风险 , 分享火电容量与备用 , 节 省系统扩建与运行费用 , 改善托坎廷斯州及互联电 网沿线地区的电力供应 , 减少计划在托坎斯河上建 造电站与输电系统的费用等。
收稿日期 :2002-03-05。
作者简介 :
张惠勤 (1934-)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从事电力系统规划科研 设计工作。
(编辑 宋书芳 ) 45
第 26卷 第 3期 电 网 技 术
范文三:农业机器人发展状况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一、农业机器人的基本描述:
(1)农业机器人的工作对象是农产品(广义地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经济类作物、畜牧和水产品)
(2)农业机器人应具有对所操作的农产品及其所处环境特征信息的感知功能,以保证其在工作空间行为和操作的正确性。
(3)农业机器人应具有对所操作农产品的抓取(或采摘、搬运、移位及其它操作)功能。
(4)农业机器人应是一个可编程的柔性系统,可根据自主或人机协同的控制程序,实现对其行为的控制,并可根据不同的工作目标修改程序。
(5)部分农业机器人具有自行在特定空间中行走或移动的功能。
二、农业机器人的工作领域:
目前农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挤牛奶、蔬菜嫁接、苗木株苗移栽、果蔬的自动化采摘、温室内和野外的灌溉、施肥及喷洒农药和野外平整土地等方面。
1、嫁接机器人集机械、自动控制与设施园艺技术于一体,可大幅度提高嫁接速度,明显降低劳动强度,并可提高嫁接成活率。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已经成功开发蔬菜嫁接机器人。解决了蔬菜幼苗的柔嫩性、易损性和生长的不一致性等难题,实现了蔬菜幼苗嫁接的精确定位、快速抓取、良好切削。
2、机器人也可用于蔬菜、花卉和苗木株苗的移栽,利用机器人的信息传感功能和智能化分析程序,可以准确辨别好苗和坏苗,指挥机械手把好苗准确的移栽到预定的位置上,派去坏苗。英国曾开发出用于葡萄枝修剪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根据树的发育状态,基于根据管理人员经验建立的电脑模型法则,利用摄像机识别树枝,用带剪刀的机械手进行修剪作业。
3、农业机器人还可以被用于温室大棚的灌溉、施肥和喷洒农药。机器人发挥其信息采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根据光反射和折射的原理,通过准确测定温室内植物的需水量,进行精确定点的灌溉控制,通过检测土壤状况控制施肥的准确数量,降低成本,并可以改善地下水质防止环境污染。
4、农业机器人最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是农产品的自动采摘。机器人用于农产品采摘,可以充分利用机器人的信息感知功能,对被采摘对象的成熟程度进行识别,从而保证采摘到的果实的质量,机器人采摘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高于人工。由法国开发的水果采摘机器人,其机械手是3自由度圆柱坐标型,可以收获苹果或柑桔,利用CCD摄像机和光电传感器识别水果。机器人既可以用于番茄、洋葱、马铃薯等蔬菜的采摘,也可以用于樱桃、枣、柑橘和西瓜等水果的采摘,甚至花生和蘑菇等经济作物的采摘。
5、机器人还可用于农产品的分级。高
档次、洁净化的蔬菜、水果往往需要按大小尺寸及品质等级标准进行拣选、分类和包装。在分选过程中,被分选的产品的外观形状、内部品质、成熟程度和伤病等特征复杂,人工拣选时对产品等级的判断是根据个人经验、瞬间得出判断结果,其结果往往因人而异,将机器人引入农产品加工车间,可以大幅度提高分选的均一性、降低产品的破损率、提高成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劳动条件。
6、挤奶机器人目前已经在荷兰开发出,可以自动管理奶头位置信息,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识别奶头位置信息,用计数型机械手进行挤奶杯的装着、奶头清洗和挤奶等作业。英国和瑞典也合作开发成功VMS挤奶机器人。
7、对于农业机器人,真正的挑战是进入野外农田和山坡进行作业。用于野外作业的农业机器人可以在平整土地、定点灌溉、施肥和喷洒农药方面发挥作用。用于大型农田作业的机器人可以运用激光技术平整土地,在地畦边上安装信号机,履带机器人接收激光后,便自
范文四: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姓名:冯瑶 班级:09历史学2班 学号:0915012026
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傅斯年在《夷夏东南说》一书中,论证出了秦族与商为同一祖先——伯益。在商代,秦族作为商的属国在东方游牧生活。到周初,由于参加武庚叛乱被周人赶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后又迁徙到今甘肃一带,居于“犬丘”,一直到秦立国以前,秦都还是一只游牧部落。秦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秦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石鼓文》中所描绘的秦襄公时代,大规模狩猎的场面,正是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反映。 另一方面,秦立国的歧地,原是周人故居,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周余民”中,许多人富有农事耕作的经验。秦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利用渭河流域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逐渐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大约到秦文公四年,秦国的势力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才取代游牧经济,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并得到迅速发展。到秦穆公时代,秦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方诸国。这些成就与秦国在百多年间一向重视农业发展、力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秦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产量两个方面论述: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就表现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同时农业的繁荣也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由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水利灌溉事业等方面表现。
1. 农业生产工具——牛耕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与铁农具在战国时期才广泛推行起来,秦国是使用牛耕和铁农具的先进国家之一,这和西周时就在这个地区使用马耕或牛耕的历史不无关系。秦简《厩苑律》云:“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说明秦国对于耕牛很是重视,在法律中规定有评比耕牛饲养的条文。通过评比鉴定,对饲养好的尚夫(管理耕牛饲养的负责人) 和饲养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饲养不好,耕牛减瘦的,要对啬夫和饲养员惩罚。如此的重视耕牛,农业生产自然会不断发展。
至于铁农具的使用,在秦国也是极为普遍的。这由近年来不断发现战国时期秦国的铁农具,可见其一斑。本来秦国就盛产铁矿,例如《山海经》所记载的产铁之山中,其中现在确知其地的仅有十五处,而秦国境内竟占有六处。又秦取得巴蜀后,巴蜀的铁山更是有名的。铁器往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在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中,考古发现许多铁器,且官府还可以借出铁器使用,见据《厩苑律》亦可知道。秦政
府设置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管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足见对于铁器的重视。战国时期冶铁炼钢最著名的地方是楚国的苑(今河南南阳) ,这个地区并入秦国后,对于秦国冶铁炼钢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极大的作用的。秦在战国末年,统一中国之初,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不是偶然的。
2. 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提高。秦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农业
生产经验技术也在不断积累与提高。比如,畦种栽培法,即是其中之一。又如公元前239年编成的《吕氏春秋》里,有《上农》、《任地》、《辨土》与《审时》四篇论著,这是专门总结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的最早的农业科学论著。我们从这四篇论著中,亦可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是有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它所总结的农业生产经验虽然不限于秦国一地,也包括东方各国情况在内,但秦国农业在当时是较为发达和先进的地区,所以也是最能反映其农业生产技术情况的。《上农》是讲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重农、农本等思想,其他三篇则是讲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自然,对于畜牧业如饲养大牲畜为动力,饲养猪与家禽等为农家副业,也已谈及,但主要是总结关中平原渭水流域及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地区种植业的生产经验及技术。对于土地利用、排水洗碱、防早培墒、改良土壤、农具使用、农事季节、防治虫害、施用肥料、耕种除草以及其他等等技术措施与经验,书中都有所论述,从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在《审时》中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说明种地虽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但是作物生命是离不开土地肥力和日照、气候、两露等的培养滋润,所以必须处理好人事、地利与天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在农业生产上就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
由此可知,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在当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注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很好地处理时、地、事、人的关系,使农业生产知识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于此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以种植业为中心、对提供肉、乳、蛋等产品的畜牧业则只居副次地位的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在秦时已经确立下来。这样的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对我国后世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水利灌溉事业——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秦国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秦昭王时代,就由李冰负责修建了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可灌溉成都平原300
多万亩土地。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到秦始皇元年,秦还在水利工程师郑国的领导下,在关中的渭河流域兴建了一条长达300多里的郑国渠,渠成,“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约合今200多斤)”(见《史记? 河渠书》)。
二、农业生产产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农业生产产量的增加。秦时的农业产量,无沦就单位面积产量或总产量说,都是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高的。秦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其迅速增长的人口食用,而且还大量用来酿酒。《史记? 秦本纪》、《吕氏春秋? 爰土》中就有从国君到奴隶皆能饮酒的记载。据秦简《秦律》所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秣仓库,栎阳粮仓,“二万石一积”,咸阳粮仓,竟达到“十万石一积”(见《仓律》)。这些粮仓,都分门别类(见《仓律》)。因此,秦在诸侯国中被视为最富有者,战国后期一些游说之士也常称秦国“栗如丘山”和“积粟如丘山”。
秦国的粮食不仅供给本国人们食用,而且还大量外运。公元前647年(秦穆公十三年),晋国发生饥荒,晋君向秦借粮。当时秦向晋输粮的场面是:在秦都雍至晋都绛的水路上,载粮食的船只绵延不断,其规模之大,好像一场战争。因此,历史上将这次输粮称之为“泛舟之役”(见《左转? 僖公十三年》)。
由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秦国的农业经济是相当发展和繁荣的,特别是在秦统一中国的初期。而正因为秦以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颇为发达,才使得秦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东
方诸国抗衡、争霸,并最终统一天下。到秦灭亡以后,汉也不得不承认“秦富十倍于天下”。
范文五: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而中国的农业又以秦朝为开创先河。研究秦朝的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今天加强我们“三农”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有着不言而语的作用。
(一)农业发展的状况
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说明秦政权鼓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而且,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政权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战国策?赵策一》说: 秦以牛田,水通粮。 可知秦国已使用牛耕。 在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而且,定期进行考课,对饲养好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的给予处分,说明官府非常重视保护、喂养耕牛。
目前,考古发现秦代的铁犁铧越来越多,则知牛耕推广较快。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增加耕作效率提供了便利条件。①《汉书高帝纪》。
秦代的耕作技术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秦简中提到应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决定每亩播种的数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合理种植。另外,秦律也对如何搞好田间管理,保护农作物生长作了若干规定。特别是秦始皇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其中《任地》、《辨土》、《审时》等编,是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专著,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治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汉初流传的《耕田歌》曰: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①实为耕作经验之谈。这首歌在秦代应已产生。
秦代的农产量一般每亩产粟一石半,折合今制每亩合粟140市斤。由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秦代封建政权存放在各地官仓中的积粟非常丰富。秦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汉书?地理志》说: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这里农业生产一直发达,国家的粮食储备相当丰厚。秦律规定,官仓储存的粮食, 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秦故都)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 ②。直到秦末刘邦入关时,这里依然 仓粟多 ,积存大量粮食。故后来萧何 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③,使刘邦终于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是秦代粮食的主要产区,封建政权在这一带的存粮也非常之多。《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 积粟数千万石.其时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楚汉决战前夕,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④。而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 积粟甚多.刘邦曾 据敖仓之粟 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 据敖庾之粟 是成败的关键。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①另巴蜀地区也是秦代的重要产粮区,《华阳国志?蜀志》云: 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因汉初饥荒严重,高祖遂令民就食蜀汉。说明秦汉纷扰之际,这里的粮食积累仍然丰富,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试想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秦朝的农业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呢?
一、耕土面积的扩大和劳动力的增加
早先的秦人主要居住在渭水上游一带。“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1] ,犬丘又称西犬丘也就是今甘肃礼县一带。当时的秦人还未立国,对于西周王朝来 说 ,它被认为是落后不开化的部落。显然,对这支飘游不定的秦人来说,西周那种“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于此菑亩”[2],“荼蓼朽止,黍稷茂止”[3] ,先进的耕作技术就与他们无缘了。但是,到了秦襄公七年春,也就是公元前770年春,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平王封襄 公为 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4]。平王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 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5]。岐西至丰镐间的 广大地区是周民族长期经营农业的中心地域所在,代表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占有岐、丰之地,又将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周余民接收过来,这就使秦农业的发展置于一个新 的起点之上,有人推测春秋以前秦人口约二三万之众。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卒,兵士七百人东猎,这是秦人入关数字的惟一记录。而有人以周制百里内五万人推算,认为周遗民归 秦者,至少应有二三十万人左右[6]。到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从西犬丘到雍,秦人逐渐向东扩展,而且是沿着渭河沿岸。渭河沿岸基本都是平畴沃野,便于耕稼之地,这就为秦人农业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秦晋之战以后,东向受晋所阻,转而向西扩展,乘戎族“莫能 相一”的有利形势,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7]。 秦国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使秦统治地域由关中农业区扩大到陇西、北地半农关牧地带。“它使长期以来被众多戎、狄蹂躏的广大地区,得以恢复生产,结束了支离破碎的割据,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8] ,“秦霸西戎,开始了农牧交错地带的经营活动。由于中原农业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明显 高于诸游牧民族,他们对农业牧交错地带的开发经营,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地域性拓展”[9]。可见秦人的这一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穆公十 五年(前645)秦晋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利用“岐下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 ,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10]。穆公十五年十一月,以释放晋君夷吾为条件,“夷吾献其河西地,……是时秦地东至河”[11] ,此时的秦人已扩展到今陕西东部,也就是说,得到了今关中地区,该地自古以来都是适于农耕的地区,特别是关中东部河谷展开,两岸原间平坦豁畅,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 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 ,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从此可以看出,秦人在这一时期的东扩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而且 还得到了大批有“先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者,这对秦人农业的发展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受土地、人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人应该是主导因素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这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的秦国地广人稀,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的人口也不过两千万[12]。加之,当时还得需大批的精 壮 劳力去行军打仗,因而秦人在东扩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及时补充应是秦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由于如此,穆公时代才能实现“春秋五霸”之梦,才能实现秦国历史上的第 一次强大。这也正如秦孝公所说“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注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为后世开业,甚光美。”[13]
孝公至秦统一以前,是秦国土扩大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国土面积已经扩展到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并西略义渠,南取巴蜀。例如,秦惠文王取得巴蜀地后,极力经营,成都平原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是秦国粮食的重要产地[14] 。当然这一时期秦人所扩之地大多为六国 的旧地。在战国时期,六国的人们已经懂得了“耕者且深,耨者熟耘”[15] ,“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16]等道理。加之当时在六国故地铁农具的使用和 牛耕已普遍使用和推广。可以想象,秦占领六国的故地,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大多 为可耕种的良田。这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使秦国耕地面积得到扩大。那就是通过商鞅变法,“废井田,
开阡陌”,颁行“垦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 ,增加到相当于今制15亩,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17]。由于这双重因素的影响,秦人的耕土面积得到空前扩大。耕土面积的扩大,给秦人带来了一个很严峻的问 题,那就是劳动力明显不足。于是又实行“诱三晋之民,利其田宅”[18]的政策,招引来三晋之民来秦国开荒。因而,正由于这一大批辛勤的拓荒者在这广阔的沃土上的不辞劳作才使秦国农业蒸蒸日上,迅猛发展,为秦荡平群雄、廓清寰宇、一统天下 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二、勤政与重农思想对农业的影响
秦穆公时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终于使秦国实现了第一次强大。他的开明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人才。在春秋时期曾形成有一种“尚贤”之风,当然穆公也不例外,《诗经·小 雅·晨风》写道:“鸟穴 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左传·文公三年》写道:“《诗》曰:‘于心采繁?于沼于氵止;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其次,善于用人之长。他曾用五张羊皮赎买曾“游闲于齐”、“ 乞食饣至人”的百里奚的事情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就是穆公重民。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认识到“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他 在这 一点与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阶级有不同之处。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饥荒,向秦国求援, 在给与不给的问题上秦国君臣中曾发生了一场争论。最后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 ,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19]。当时秦穆 公有这样一段话:“其君是恶,其民何罪!”[20]从此可以看出,他在 当时那种奴隶主专制时代,能认识到民众的作用,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秦国的农业经济到秦穆公时期,随着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以来,秦已经发展成为当时诸侯 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盛的农业大国。但是自秦穆公以后的14位国君时期,秦便一代不如一代 了。直到献公时期才开始有了一点起色。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当时的天下形势是这样 的:
“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 、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亻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 夷翟遇之。”[21]秦孝公面对这种凄凉的局面,痛感“诸侯卑秦,丑 莫
大焉”。于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 分土”。[22]从此可以看出孝公求贤若渴、广揽贤才的决心。在这种 情况下,便重用商鞅,变法图强。通过一系列的法令使秦国的农业经济有了迅猛发展。
当然,秦人从立国到统一,历经33代国君艰苦卓绝的奋斗,使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一个“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万”[23]的大国,这与历代国君的 勤 政与图强思想是分不开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三十 余君,常为诸侯雄”。正因为有了这些贤君明主,才能制订出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笔者认为,在古代,谈论国家的强与弱,实质就是体现一个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绝 对的主导地位。那么,秦人要实现强国之梦,就必须有诸如穆公、孝公之类的勤政明主,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令,来发展农业经济,强化他的“根本”。这在商鞅变 法的内容中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农业经济这个坚实的基础充分发展起来,他才有可 能或者有能力成为大国。所以说,秦人的勤政是秦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秦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农思想对秦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秦人的远祖曾过着游牧生活,到了西周中期,秦人才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完成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东周初年,随着秦人立国,秦国的农业已开始迅速发展起 来[24]。很显然,在秦人开始定居的那一段时期,它仍然还是一支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农耕经济处于原始启蒙时期,而且活动范围很小,与当时的西周臣民也 不可能有密切的来往。但是,在定居后期和秦人立国这一段时间,由于秦人国土不断向东扩展,这样,就给秦人与周民提供了一个相互融合的机会。前文已经提到平王东迁后大约有二 三十万周余民易主事秦。这部分周余民在与秦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那些先进的耕稼之法就自然而然地传授给秦人,从而使秦人的农耕经济在周人农本思想的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
西周时期,周人已懂得了“无夺农时,使民以时”的古训。《尚书·洪范》说:“庶徵: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根据传统说法,《洪范》是西周初期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这就是说雨、晴、暖 、寒和风这五种天气能够均匀调顺时,庄稼才能丰收,其中这五个因素缺一不可,有一种因素过多或过少都会给庄稼带来危害。可见在西周初期周人在天时方面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已有认识。西周末年卿士虢文公提出“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就庞纯固于是
乎成” [25]的思想,这种观点已具有农本思想的萌芽。另外《诗经》中载有 “以我覃耜,亻叔载南亩”。《周官·大司徒》载“有不 易之田,一易之田和再易之田”之说。同时,《诗经·小雅·大田》记载“去其螟 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当时周人不但认识到农耕时要注意天时,而且还认识到锐器农具 在农耕中的使用,田地的整治、休耕、轮作以及农田管理和防治害虫等知识。由此可见,周人对农业的重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农 耕经济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同时也是重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时期的墨翟,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善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事不 成。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分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他从粮食是民生所需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早期法家代表之一 李悝则认为“农事害”是“饥之本”,“女工伤”为“塞之源”,并提出了“农伤则国贫”
[26]的看法。同时还鼓励农民“治田勤谨”[27] ,“力耕数耘”[28],把农业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根本。所以高敏先生认为重农思想的真正确立应从李悝时开始
[29]。
值得说明的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这种“百 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下,不同流派从不同角度把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理性认识。对于这一时期逐渐强大的秦人来说,这种理性认识一定会辐射到秦人腹地指导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
目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秦人真正意义上的农本思想的形成应从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孝公 即位时,面临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局面,相形之下,深感自惭形秽,在这种情况下他立志要寻回穆公时代的辉煌。于是便起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认为“农则易勤,勤则富”。“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30]鼓励和强制农民垦荒种田,并且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到 了“立国”根本的高度。《商君书·垦令》篇中就有“为国之教,务在垦草”。在《垦令》 中为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所制定的法令就有20条之多。《史记·商君列传》:“ 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秦简《田律》规定“雨为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诱(秀)粟及豸KG -*3艮(垦)田毋(无)稼者顷数。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 旱)及暴风雨,水漆、蚤(螽)虫、群它物伤庄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
之”由此可以说明秦国官府对农业生产情况的重视程度。又由云梦 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政府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效律 》《司空律》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文献可知,这些法律条文除一部分为孝公时代商鞅所立以外,其余部分为秦昭王至始皇初年修订。由此可知,秦国 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把它上升到法律条文来指导农业生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始皇四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政府规定是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 级”[31]。从此可以看出,在始皇初年秦政府就懂得在农业生产受到 蝗灾侵袭的情况下,及时减轻农民负担,并奖惩各级官吏。这的确是一项救灾利农的好措施。
从以上的史料可知,秦国政府特别是在秦孝公以后,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也就是 说把农业生产看做为富国强兵的根本。正因此才有始皇帝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32]。
总之,笔者认为秦王的勤政与秦人的重农思想是影响秦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 勤政才有可能为秦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了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大环境,秦国的农业才有可能发展。农业的发展当然会为国家、人民带来丰富的物质基础。这样,秦人 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会不遗余力地向别国人民学习,自己本身也会不断地摸索,更新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于是秦人在安于农耕,不断索取的过程中,他的 重农思想的形成又会更有利地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说,秦诸王的勤政与秦人的重农思想是一个互促互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的观点那样,即实践—认识— 实践。
三、粮食产量的提高与粮食贮存结构的变化
前文已经谈过由于秦人国土面积的扩大和秦王的勤政与重农思想对秦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 。 但是,既然说秦国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这只仅是一个宏观的论述。那么,具体用什么来说明农业发展的情况呢?笔者认为:秦国粮食产量的逐 渐提高与粮食贮存结构的变化是最能证实这一点的。
秦国居于西方边陲,原是过着游牧、渔猎生活,但是,在以后随着秦人的立国,地盘的扩大 ,秦国的农业经济有了逐渐起步和发展。最早能说明秦国粮食产量提高的史料便是《史记· 秦本纪》中载道:“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穆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穆公问公孙支,支 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 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当时秦国支援晋国运粮 的车船从今陕西凤翔排到山西翼城。可见数量之大,这就充分说明,当时秦国的粮食产量的
确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战国初年“一夫挟五口,治百亩田”[33]乃 是一般的生产水平,但是到了战国末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 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34],这无疑是到 了战国末年由于秦人的东扩,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的增加以及重农思想的影响,同 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农业水利的兴修等诸因素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1975年湖北省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当时的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 积”的粮食仓库[35],栎阳并建有“二万石一积”的粮仓,咸阳的粮 仓竟达“十万石一积”[36]。以上史料充分说明秦国的粮食总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秦国农业经济到了战国末年有了长足发展。
下面,我们再从秦国粮仓的设置和变化情况来看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秦穆公时代戎王 使由余于秦,“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37],说明此时秦人就在都 城内设置粮仓且储藏有大批粮食。
从《云梦秦简》中可知,到了战国时期,秦人已在都城和国内各县己普遍设有粮仓。在都城 设置的粮仓,秦简《仓律》称为“大(太)仓”。“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栎 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石一积”,这二万石一积的栎阳仓和十万石一积的咸阳仓,可能就 是上文引律文所说的“大(太)仓”。同时,在战国时期,秦国地方行政机构普遍设立县乡两级制,所以,当时在各县也设有粮仓。《秦律十八种·仓律》有云:“入禾仓,万石一积而 比黎之为户。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 (饩)”,这是秦国在全国各县设置的地方粮仓。
当时,秦国在乡里也设有粮仓。如《仓律》云:“禾,刍积(索)出日,上赢不备县廷。出之未索而已备者,言县廷,廷令长吏杂封其,与出之,辄上数廷”,这说明仓设在乡里。从 以上大量的史料可以说明,秦国当时不但在都城设置有粮仓,而且在县、乡各地也有粮仓。 粮仓数量的增大,可以直接地反映秦国粮食产量的提高。正如当时其他各国所形容的“秦国 境内,粟如丘山”[38],“秦富天下十倍”[39] 等说法。不难看出,秦国境内大规模地在各地设置粮仓,也进一步证实了秦国农业发展的情况。
(二)秦朝经济的发展
秦朝经济的表现与发展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法规来调整经济关系
(一)保护封建国家和个人的财产权。
《商君书?定分》明显地把法和财产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主张用法来确认私有财产权。
(二)调整经济关系,推行重农政策,兼顾林、牧、渔、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自商鞅变法起一直被视为“末”作。但商鞅也认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意思是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秦为了有效管理商业,制定了《金布律》等相应的法律。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是极力限制非法的商业活动。如禁止农民售酒;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统一商品价格,要求明码实价;统一度量衡器的误差限度;重要商品专营等。如《金布律》规定:“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即出售的商品应当分别系上标签标明价格。同时规定,市肆中的商贾对钱和布两种货币应同样对待,不得“择行钱市”;非秦人来秦贸易者,必先持证到官府办理登记,未登记而买卖是法律所禁止的。
(四)颁布《分户令》,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成数量众多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统一货币、度量衡,颁布车同轨、书同文的法令,促进经济交流。 秦在各县设置了专门的金融机构——少内。
统一度量衡不仅有利于秦朝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也有重要意义。
秦统一后,因各国车辆的宽度不一致,给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秦始皇下令:车辆的宽度统一为六尺,实行“车同轨”。车同轨对于秦国的交通运输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战国时诸侯割据,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文字的混乱严重地妨碍着政令的推行,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颁布书同文字的法令,命令用统一的“秦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对于秦朝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发展,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调整经济,内容充实。
秦代经济法规的制定、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的充实和系统性都是空前的,有的也是后世所不及的。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等方面的经济法规反映了组织管理生产、调度劳动力、调节商品货币关系、控制市场等经济生活的法律化程度,也是早期封建生产力发展和秦朝经济政策实施的映照。
秦自商鞅变法后,其法律制度的建设比较系按理统、完备,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为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秦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日渐富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以历史为鉴,方可推动文明的进步。众观秦朝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稳定社会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的快步发展。我们老强调稳定压
倒一切。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了,才能
保证农业与经济的发展
(3)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
(4)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可缺
|。许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