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http://www.xwdoc.com/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曾说过:“建国后,前8
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
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
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
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及“**”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的艰辛探索。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fanwen.glzy8.com )~
范文二: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是**同志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迈开了步伐,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但由于缺乏经验,存在着照搬苏联经验、急于求成等问题。怎样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的思想。他概括、阐述的涉及经济、政治等领域中的十对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他指出,中国过去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外,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对外国好的经验,是要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提出正确处理十
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要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也要争取一切力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阐述中,**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其中包括保持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基本原则和政策。**自己认为,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对十大关系从矛盾的正反面,事物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等问题,辩证统一的探讨了当时中国突出的十大问题,而其中对农业的重视让我尤为震惊。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农业支持重工业为主,而**考虑到人民生活问题,以及农业滞后对重工业的消极影响,果断的把农业提高到一个高度,从今天看来,不得不佩服**的高瞻远瞩。而在中国与外国关系上,**冷静的认清了自身的短板,并提出向外国学习,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先进特点,对于一切不能照搬照抄,对待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正是一个共产党人应当持有的态度。
总之,对于**的这片充满哲理性的文章,仍然对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充分吸收这些观点,例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等等观点早已成为现实。此时的中国国际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继续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
范文三: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课程开设不久,我们就应老师要求去研读**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对此有所耳闻,但是一直没有去捧起它好好读读其中的奥义,甚至连其中的十大关系是哪十大也并不是非常清晰的了解。但是在读过后我受益匪浅,颇有感受。**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人物,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认真听取了中央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把当前今后的矛盾高度概括为十大关系。**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过之后,认真听取大家的讨论意见,集思广益,增进损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教训。**反复强调处理好十大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同时,**又认为,这个报告捅了漏子,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它在苏联内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浪潮。正因为如此,当时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十月革命的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保卫了十月革命所开辟的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和谐是矛盾着的事物的最佳结合方式,能否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是对执政者领导能力的最好检验,也是整理巩固执政地位的最佳途径。围绕着十大关系,**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方针整合十大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状态。
《论十大关系》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序幕。《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达到八大指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所面临着的社会状况与问题已经与50年前有了根本的不同,但是**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所蕴含的智慧我们今天依然必须给予继承。我们面临的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也需要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论原则来解决。
这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都是关系到人民利益的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我党的工作
中心,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利用**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和唯物史观。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贸121
1230442118 胡之楠
范文四: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的 “论十大关系” , 并没有去认真读过。 这次虽然并没有仔细的读完 全部,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主席的思想非常的有远见,许多观点即使在现在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论十大大关系中, 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 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 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 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 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 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在论十大关系中重点之一就提到了民族关系,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他强调我们必须搞 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要与农民搞好关系,现在三农问题,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给予农民的粮食补贴,提高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农村合作医疗。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 缺点同时也是优点, 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 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 当时可谓是 “一 穷二白” ,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 “我们是一张白纸,正 好写字。 ”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 中,**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 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 衡。
并且**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 坚决摒弃, 不能一手抓来就用, 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外来的东西进行扬弃,一切民族、 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东西都要学。但是,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 学。
范文五: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本文写于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处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作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因而本文以苏联的经验为鉴,分别从重工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以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十大关系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所谓的积极因素,在国内,以工人和农民为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势力,做好反动势力工作,化消极为积极。在国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首先我想谈一下有关我对作者本人的看法,在读本文之前对于作者在晚年所做的错误决定我一直无法释怀,他所错误发起的**人民公社运动以及**,都给国家和人民早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中国有幸未经历十年浩劫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是什么样。但是本文让我了解到其实作者一开始对于中国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针政策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正确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如果不是波匈事件的发生以及它对作者思想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导致其之后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也许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按当初的设想逐步发展并取得巨大进步。然而我们无法改写历史,许多偶然的因素导致当时那样的结局,我们无法挽回因过去的错误所造成的损失,
因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
再回到本文,我觉得本文最值得借鉴的一点是作者以苏联为鉴,开始思考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否存在问题,他跳出教条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文中作者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并突破苏联模式。之后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正是由于作者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而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作者认识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之后提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在文中作者反复强调处理好十个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因而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探索的新方案。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者运用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但是部分也有各自的用处。从而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对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给予地方必要的权利很容易被认定为地方主义,而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作者大胆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远见。而对于党和非党的关系,作者不同寻常的提出了“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敢于留下“反对派”并愿意接受他们的批评,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各党派和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智慧所在。在关于是非关系的问题上,作者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作者主张对于犯了错的人不仅要给他们机会改正,还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大家风范,更能赢得民心。最后对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作者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用普遍与特殊的原理来说明我国和外国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情与别国不同,我们在进行我国的建设的时候,是要学习别国的有益经验,但是也不可全盘搬来,要站在我国的国情之上,用我国的特殊国情来取别国的经验,那样才能够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提出向外国学习“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中国特色道路的起步。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是我国突破苏联建设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道路的建设的典范。尽管还只是初步涉及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在探索的方向和内容上无疑是正确的,并具有一定的深度。虽然它的许多可贵思想后来没能坚持下去,但是却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