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建筑四新技术全套
目 录
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 4 1.1. 桩基新技术 ............................................................................................................................................. 4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 4 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 ....................................................................................................... 5 1.2. 地基处理技术 ....................................................................................................................................... 6 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 6 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 ....................................................................................... 7 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 ....................................................................................................... 8 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 9 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 . .......................................................................................................................... 10 1.2.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 14 1.3. 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 . ..................................................................................................... 16 1.3.1.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 16 1.3.2.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 ................................................................................................................ 17 1.3.3. 组合内支撑技术 . .......................................................................................................................... 18 1.3.4.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 19 1.3.5. 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 ...................................................................... 20 1.3.6. 高边坡防护技术 . .......................................................................................................................... 21 1.4.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 . .......................................................................................................................... 22 1.4.1. 暗挖法 . ............................................................................................................................................... 22 1.4.2. 逆作法 . ............................................................................................................................................... 23 1.4.3. 盾构法 . ............................................................................................................................................... 24
1.4.4. 非开挖埋管技术 . .......................................................................................................................... 25
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 26 2.1.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 26 2.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 .......................................................................................................................... 27 2.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 . .......................................................................................................................... 27 2.4. 清水混凝土技术 ................................................................................................................................ 29 2.5.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 30
2.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31
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 33 3.1. 高效钢筋应用技术 . .......................................................................................................................... 33
3.1.1. HRB400 级钢筋的应用技术 ................................................................................................... 33 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 34 3.2.1.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 ................................................................................................................ 34 3.2.2. HRB400 钢筋焊接网 . .................................................................................................................. 35 3.2.3. 焊接箍筋笼 ..................................................................................................................................... 36 3.3.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 ........................................................................................... 37 3.4. 预应力施工技术 ................................................................................................................................ 37 3.4.1. 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 37 3.4.2. 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 ........................................................................................................... 38
3.4.3. 拉索施工技术 ................................................................................................................................ 39
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 40 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 40 4.2. 早拆模板成套技术 . .......................................................................................................................... 41 4.3.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 . .......................................................................................................................... 42 4.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 ..................................................................................................................... 43 4.4.1. 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 44 4.4.2. 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 ................................................................................................................ 45 4.4.3. 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 . ..................................................................................................... 46
4.4.4.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 ...................................................................... 47
5. 钢结构技术 ..................................................... 48 5.1. 钢结构 CAD 设计与 CAM 制造技术 ......................................................................................... 48 5.2. 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 ..................................................................................................................... 49 5.2.1. 厚钢板焊接技术 . .......................................................................................................................... 49 5.2.2. 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 . ..................................................................................................... 49 5.2.3.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 ...................................................... 50 5.2.4.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的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 . ...................... 50 5.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 51 5.4.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 . .......................................................................................................................... 52 5.5. 住宅结构技术 ..................................................................................................................................... 52 5.6. 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技术 ................................................................................................................ 53
5.7. 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 ................................................................................................................ 54
6. 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 55 6.1. 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 . ........................................................... 55 6.1.1. 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 ................................................................................ 55 6.1.2. 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 ........................................................................................................... 56 6.2.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 56
6.3. 电缆安装成套技术 . .......................................................................................................................... 58 6.3.1. 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 ...................................................................... 58 6.4. 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 ........................................................................................................... 59 6.4.1. 通信网络系统 ................................................................................................................................ 59 6.4.2. 计算机网络系统 . .......................................................................................................................... 59 6.4.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59 6.4.4.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 ..................................................................................................... 60 6.4.5. 安全防范系统 ................................................................................................................................ 60 6.4.6. 综合布线系统 ................................................................................................................................ 60 6.4.7. 智能化系统集成 . .......................................................................................................................... 61 6.4.8. 住宅(小区)智能化 ................................................................................................................ 61 6.4.9. 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 ................................................................................................................ 61 6.5. 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 (整体提升吊装技术 ) . ................................................................ 61 6.5.1. 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起重机技术 ........................................................................... 61 6.5.2. 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 ........................................................................... 62 6.5.3. 龙门(A 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 ...................................................... 63 6.5.4. 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 . ..................................................................................................... 63 6.5.5. 气顶升组装大型扁平罐顶盖技术 . ..................................................................................... 64 6.5.6. 液压顶升拱顶罐倒装法 ........................................................................................................... 65 6.5.7. 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 ................................................................................................ 66 6.5.8. 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 ................................. 66 6.6. 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 . ..................................................................................................... 68 6.6.1. 系统检测 ........................................................................................................................................... 68
6.6.2. 系统评估 ........................................................................................................................................... 68
7.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 68 7.1. 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 ........................................................................................................... 68 7.1.1.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 . ................................................................................ 68 7.1.2. 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 ................................................................................................................ 72 7.1.3. 节能型建筑检测与评估技术 ................................................................................................ 73 7.2. 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 ..................................................................................................................... 75 7.2.1.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 ........................................................................................................... 75 7.2.2. 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 . ..................................................................................... 77
7.3. 预拌砂浆技术 ..................................................................................................................................... 79
8. 建筑防水新技术 ................................................. 81 8.1. 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 81 8.1.1.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 . ................................................................................ 81
8.1.2. 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 ..................................................................................................... 82 8.1.3.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 (卷)材 . ...................................................................................................................................................................... 83 8.2. 建筑防水涂料 ..................................................................................................................................... 84 8.3. 建筑密封材料 ..................................................................................................................................... 85 8.4. 刚性防水砂浆 ..................................................................................................................................... 87
8.5. 防渗堵漏技术 ..................................................................................................................................... 87
9. 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 87 9.1.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 . .......................................................................................................................... 88 9.1.1.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 ................................................................................................................ 88 9.1.2. 施工放样技术 ................................................................................................................................ 89 9.2. 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 91 9.2.1. 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 ........................................................................................................... 91 9.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 ........................................................................................... 92 9.2.3. 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 ...................................................... 93 1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 93 10.1. 工具类技术 . ....................................................................................................................................... 93 10.2. 管理信息化技术 ............................................................................................................................. 96 10.3. 信息化标准技术 ............................................................................................................................. 96
建筑业 10项新技术
(2005)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 桩基新技术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 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 桩底后注浆, 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 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
围的土体通过渗入 (粗粒土) 、 劈裂 (细粒土) 和压密 (非饱和松散土) 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 减小沉降。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 40%~ 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 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 30%左右。
(2) 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 等因素, 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 桩侧注浆、 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主要技术指标为:
浆液水灰比:地下水位以下 0.45~0.7,地下水位以上 0.7~0.9 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 2 MPa,软土层 4~8 MPa,风化岩 10~ 16MPa 。
注浆水泥量:G c =ap d(桩端 )+as nd(桩侧 )
a p =1.5~1.8,a s =0.5~0.7
n – 桩侧注浆断面数 d — 桩径(m )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桩的尺寸、承 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 廊坊、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 200 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 基工程中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 80 项工程的初步统计,节约工程 投资 1.5 亿元以上。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 8~20m 3的桩,每根可节约造 价 0.2~0.8 万元,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 获 2 项发明专 利, 2000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
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 主要技术内容
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 利用混凝 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 边压灌混凝土边提钻直至成桩, 然后利用 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 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后插钢 筋笼应与压灌混凝土宜连续进行。 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 长 螺旋水下成桩施工,由于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 染,施工速度快,造价低。
(2) 技术指标
基桩承载力:设计要求;
桩径:设计要求;
桩长:设计要求;
桩垂直度:≤ 1%;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 C20;
混凝土塌落度:宜为 200~220mm ;
提钻速度:宜为 1.2~1.5m/min;
钢筋笼: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刚度。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灌注桩水下施工。
(4) 已应用典型工程
该技术为一项灌注桩施工新技术, 已在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 10 多 项工程中应用,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欢迎,经济效益 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并获发明专利。 1.2. 地基处理技术
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 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 水拌合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 CFG 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 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 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 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水泥 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 地基变形小等特点, 并
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
(2) 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 钻孔、 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 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和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 主要技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桩径:宜取 350~600mm ;
桩长;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桩身强度: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 C15;
桩间距:宜取 3~5 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 大粒径不宜大于 30mm 。厚度 150~300mm, 夯填度≤ 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 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 淤泥质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就基础形式而 言,既可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 (4) 应用情况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成都、南宁、深圳、 德州、长春、哈尔滨、新疆等地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地基处理工 程中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 主要技术内容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 水泥按一定配比, 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 分层向孔内回填并 强力夯实, 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 的褥垫层,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由于夯实中形成 的高密度及水泥土本身的强度, 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 夯实水泥土桩桩
体有较高强度。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 施工速度快、 不受场地的影响、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
(2) 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夯实水泥土桩成孔可采用机械成孔(挤土、不 挤土)或人工成孔,混合料夯填可采用人工夯填和机械夯填。技术指标 为:
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桩径:宜为 300~600mm ;
桩长:设计要求,人工成孔,深度不宜超过 6m ;
桩距:宜为 2~4 倍桩径;
桩垂直度:=1.5%;
桩体干密度:设计要求;
混合料配比:设计要求;
混合料含水率:人工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 Wop+(1~2);
机械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 Wop-(1~2);
混合料压实系数:=0.93;
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20mm 。 厚度 100~300mm, 夯填度 =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 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 素填土、 杂填土、 粘性土等地基。 处理深度不宜超过 10m 。
(4) 应用典型工程
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自开发应用以来,就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 欢迎,目前已在华北地区广泛应用,已处理工程数千项,取得了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 主要技术内容
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然后在地面铺设砂垫层, 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与大气隔绝, 通过 埋设于砂垫层中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 因而在膜内外产生一个气压差, 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的荷 载。地基随着等向应力的增加而固结。抽真空前,土中的有效应力等于 土的自重应力,抽真空后,土体完成固结时,真空压力完全转化为有效 应力。
(2) 技术指标
该加固方法的技术指标有:密封膜内的真空度、加固土层要求达到 的平均固结度、加固区的沉降值。当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膜内 真空度一般可维持相当于 80kPa 的真空压力;加固区要求达到的平均 固结度, 一般可采用 80%的固结度, 如工期许可, 也可采用更大一些的 固结度作为设计要求达到的固结度; 先计算加固前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天 然地基的沉降量, 然后计算真空预压期间完成的沉降量, 两者之差即为 预压后建筑物使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降。
(3) 适用范围
该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粘土的地基加固,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 相、湖相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土层。这种土的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 高、强度低、透水性差。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沉 降差。对于该种地基,尤其是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地基上建造码头、 机场等,真空预压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
(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黄骅港码头、 深圳福田开发区、 天津塘沽开发区、 深圳宝安大道等。 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 主要技术内容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方法主要是指强夯置换法, 与其他地 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 施工简单等优点, 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 二种方法。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的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 其机理与换填垫层法作用相似。 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的夯击能量将块 石夯穿被加固土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
基。由于桩体的加筋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使其分担了大部分 基底传来的荷载; 同时桩体的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于强夯引起的超静水 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快土体固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复合地 基承载力相应提高。
(2) 技术指标
① 夯击能量:单击夯击能量按 Menard 公式进行估算, 锤底单位面 积静压力不得小于 100kN/m2。整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 1500kN?m/m2;桩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 300kN?m/m2。
② 夯击次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整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 夯沉量不大于 50mm ;桩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 200mm 。
③ 夯点间距:夯点位置可按三角形、正方形布置。
整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 S=D+(0.3~0.4)H ;
桩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 S=2~3D ; D 为锤径, H 为加固深度。 ④ 夯沉量:每阵夯沉量不宜大于 0.8 倍锤高, 累计夯沉量宜为 1.5~ 2.0H 。
⑤ 加固宽度:每边应超出基础外边缘 (0.5~1.0) H , 且不小于 3m 。 (3) 适用范围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坐落在回填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粘土、粉 土、淤泥质土、淤泥等多种土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加固深度不宜超过 7m 。
(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已应用的代表性工程有深圳国际机场停机坪、深圳西部通道工程 等。
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
(1) 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爆炸冲击作用降低淤泥结构性强度, 同时利用抛石体本身的自 重使爆前处于平衡状态的抛石体向强度降低处的淤泥内滑移,达到泥、 石置换的目的。 首先沿堤轴线陆上抛填达到爆炸处理的设计高程与宽度 (见图 1) , 形成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 然后在抛石堤前端 “泥—石”
范文二:建筑消防系统四新技术
有关建筑消防系统四新技术的探讨
摘要:四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消防工程可使未来的建筑消防设施越
来越智能化、现代化、高效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建筑消防四新技术
的发展与应用,随后着重从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及个人方面,论述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实现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并期望发表的浅
薄意见对同行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消防、四新技术、发展应用、灭火剂、灭火技术、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消防作为建筑工程的一部分,肩负着火警预报、火灾扑救等
要职,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建筑消防设施也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建筑消防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消防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得各种新型的消防技术、工艺得到
了长远的发展并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首先,就拿自动喷水灭火
技术来讲,已从以前旧式喷头发展到各种湿式、干式、雨淋、水幕
等系列新产品及最新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循环启闭自动喷水灭
火系统。其次,xqkz 系列水力气控式空气增压给水设备,可实现停
电后供给10min 的消防用水,可确保高层建筑各层都保持所需压力
和流量。再者,前几年我国建成了高层建筑火灾实验塔,进行了火
灾烟气流动特性和防排烟实验,得出了:“楼梯间及前室正压送风
最佳安全压力分别为 40pa,30pa, 前室内不设机械排烟系统和走道
内的排烟口应远离疏散出口”等最佳结论,随即形成了新发展而来
的正压送风机械排烟技术,更是给建筑消防带来诸多方便。最后,
当今建筑消防控制中心普遍采用的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
更是通过计算机总线通讯和软件编程,滤布完成报警与联动,实现
了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操作显示与计算机图
象显示和防火档案管理等五大功能性现代自动消防控制体系。
2、新防火材料、防火配件、构件的发展
随着消防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防火材料、
防火配件、构件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石膏建筑材料(纸面
石膏板、石膏装饰板、纤维石膏板、膏砌块等石膏制品) ,岩棉制
品(岩棉板、岩棉管壳等),防火卷帘(防火卷帘门、防火卷帘窗
等),无机防火装饰板,以及用于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阀,排烟防
火阀,挡烟垂壁等都为满足建筑工程消防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
可行性方便。
3、新型灭火剂的发展
灭火剂的发展延续了很多功能,比如特种灭火剂:有专用扑救建
筑内部烹调油火或脂肪火的湿式化学灭火剂,以及美国开发的“a
类泡沫灭火剂”和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中国天津消防科研所研
制的ysp 型a 类泡沫灭火剂以及能够扑灭a 、b 、d 类火的“冷火”
灭火剂,也已引进我国消防产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有洁净气
体替代的传统灭火剂:传统卤代烷灭火剂,随着它的使用人们发现
此类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因此出现问题解决
问题,新研发的气体灭火介质被作为重点研究提上日程。目前较理
想的洁净气体替代物有氢溴氟代烷、氢氟代烷、全氟代烷、氯氟代
烷、氟碘代烷、惰性气体等,这些新型的灭火剂毫无疑问会迎来建
筑消防美好的明天。
4、 新型消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4.1细水雾灭火技术。即通过改变水的物理特性达到提高灭火效果
的目的。由于细水雾的粒径在40到200μm 范围内,在火场中能完
全蒸发。所以,此技术吸热效率高,冷却效果好,具有灭火快、用
水省、水渍损失小的优点,部分产品还具有抑制火灾烟气浓度、提
高火场能见度的作用,因此在建筑消防领域具有长远的推广前景。
4.2气悬体消防系统。该系统主要部件是多个气悬体发生器,当气
悬体发生器周围温度达到100到120℃时,发生器内的烟火剂便会
被点燃,在烟火剂的温度和喷发作用下,气悬体发生器可将内部的
灭火粉喷出。此种灭火粉的单个颗粒平均尺寸仅1μm ,可以充分覆
盖在燃烧物的表面,终止燃烧反应。而且此消防系统能够在发生火
灾时自动动作,且灭火粉末能够以气悬体的形式在空气中停留数小
时,可有效抑制可燃物复燃,灭火效果提高数倍。
4.3纳米灭火技术。采用纳米技术新开发的新型固体微粒气溶胶灭
火剂,不但克服了现有气溶胶灭火剂的气溶胶喷出温度高、透光性
弱、沉降物吸湿后带有一定的腐蚀性、灭a 类火性能差等缺点,还
研究开发了冷气溶胶灭火剂,纳米级的超细干粉,利用其优异的化
学活性和催化性能,可使灭火效率大大提高。
4、4 消防机器人应用。个人认为新世纪消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消防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将会发展到实际性应用阶段。消防机器人
不仅能够在高温、强热辐射、浓烟、障碍物多、化学腐蚀、地形复
杂、燃易爆等恶劣环境中进行火场侦察、化学危险品探测、灭火、
冷却、洗消、破拆、救人、启闭阀门、搬移物品、堵漏等作业,还
可以参加消防服役。比如日本特牟扎克公司研制出的保安机器人,
能够自己按动电梯的开关,到大楼各层巡视,发现火苗时,能立刻
使用灭火器灭火,该机器人身上的各种传感器能够感知烟、热以及
可疑人员等异常现象,并使用内置的通信装置把异常情况报告给保
安公司,一旦发生火情,保安公司在接到信息后就可转换遥控系统,
指令机器人使用安装在其身上的灭火器灭火。当然消防机器人的应
用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不过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变
迁,终有一天可以将其广泛普及应用。
二、大力推广应用消防四新技术
由上可知:消防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建筑领域带来诸多方便,
尤其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重要的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其技术进
步性表现在报警时间提前、报警可靠性提高、特殊场所火灾的探测
报警、报警系统网络化、消防联动控制智能化、消防通信网络技术
与计算机接警指挥管理更加先进化。为了大力推广应用消防四新技
术和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意见》提出的:
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的要
求”,推进消防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建筑内部、外部
防控火灾能力建议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消防技术规范交流会,重
点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会,依托科技的进步做好建筑消防工作,
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要求设计单位和监督单位在工作
中,对新建、扩建、改建以及火灾隐患整改单位,及时进行督促其
使用消防新技术、新装备,并掌握其要领,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既
合法又合理,时刻以建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
点,大力推广普及应用。
三、“四新技术”具体应用措施
除了政府要积极配合大力推广应用外,笔者认为个人及单位也要
充分采取措施,认识“四新技术”的重要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
业为主体、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围绕消防高安全性,降低成本和造
价,缩短工期,以求更高质量,更便于管理为目标,结合建筑工程
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具体措施:新技术:建议单位要高度重视及时
参加新技术发布会或博览会,并及时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工程部召
开研讨会共同学习新技术,并针对实际消防工程认真研究可行性方
案。新工艺:可组织技术人员考察,学习国内外先进工艺,多做学
习交流,使之顺利应用于工程中。新材料:材料员要及时了解行业
动态,关注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使消防工程向更安全,更环
保,更健康,更高效方向迈进。新产品:可与国内外先进生产商建
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新产品发布,使之早日投入应用中。结
语:总之,通过推广应用建筑消防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和新产品,再加上地方政府和相关建设单位及个人的有效措施,并
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督导其有效实施,相信实现建筑消防领域长
久健康、快速、安全持续发展下去必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小方; 消防新技术新产品介绍[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
年05期
[2]朱永平; 浅议商场建筑消防技术措施[j];云南消防;1999年04
期
[3]李容; 浅谈消防安全新技术及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
息;2011年04期
[4]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1年
范文三:建筑节能与四新技术
建筑节能与 “ 四新技术 ” 应用
“河南安踏鞋材有限公司厂房十”项目位于商丘市梁园区梁 园路与陇海路交叉口西南角 。该工程该工程为框架结构;占地面积 为 1098 , 地上总建筑面积 7687.48 , 地下 0层,地上六层, 建筑物高度 19.85m (从室外地坪至其檐口的高度) 。本建筑为二类 多层民用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基础设计等级为乙 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建筑物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 为 6度,使用年限为 50年 。
当前住宅产生外墙裂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由于温差引起的裂缝 较为普遍,以及传统墙体材料的应用而引起的能源浪费。在“河南 安踏鞋材有限公司厂房十”,我们选择了聚苯乙烯泡沫板为主要材 料的外墙保温体系。在“河南安踏鞋材有限公司厂房十”采用了 ZL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成套技术,采用胶粉料预混合干拌技术和聚 苯颗粒轻骨料分装工艺,在施工现场按包装配合比加水搅拌成膏体 材料进行粉刷。
通过应用外墙保温材料将建筑物整体包装, 消除了冷桥, 减 少了空气风及湿气的侵入,稳定了建筑内部的热环境,避免了由于 温差而产生应力造成结构及粉刷开裂问题。外墙外保温系统,是较 好的建筑节能措施之一,它改善了大气环境、降低了建筑采暖和空 调能耗,使现代人既能在比较经济且降低能耗的前提下获得舒适的 生活环境,以便使更多的不可再生能源留给子孙后代,其意义是深 远的。
除了做好外墙外保温系统以外, 我们又积极应用太阳能技术。 在节能型窗户方面,采用了双层中空玻璃窗,起到了隔声、隔热、 防紫外线的作用。
在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同时, 我们也积极贯彻“四新”技术应用 的要求。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在推广应用建筑节能和“四新”
技术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以下三点体会:
1.极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是符合国家发展技术政策的,是“四 新”技术的综合运用,节约了能源,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提高了住 宅的舒适性,也是房产开发的一个亮点。
2.推广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更 多的是涉及到经济、 管理和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它必须有政府政 策的支持,从设计、施工以及生产厂商整个系统入手。
3.推广应用建筑节能工作必须有严密的实施计划,层层要落 实到人,做到人尽其责,在执行计划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解决。
范文四:四新技术
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交流会汇报材料
浙江顺畅高等级公路养护有限公司
在省公路局、 交通集团的大力支持和交工集团的正确领导下, 顺 畅养护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坚持科技兴企、 创新发展理 念,积极研究探索或引进养护“四新”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 将顺畅养护公司近年来的“四新”技术应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 “四新”技术应用情况
顺畅公司一直致力于养护技术的发展, 通过紧紧瞄准高速公路的 养护需求方向, 以路面养护和结构物加固为重点, 遵循技术经济原则, 深入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解决目前养护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推动 养护技术的新发展。 近几年, 根据浙江省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的特点, 公司系统地掌握了病害的现状调查、 原因分析、 对策制定和效果检验 的整套工作流程, 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公司技术团队对沥青路面 的病害机理, 不同结构层的力学分析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通过各种 科研、课题和 QC 活动,对路面材料性能、结构组合和方案策划、制 定养护对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累。 通过参与大量的课题, 公司在 技术上厚积薄发, 把这些成果应用于高速公路养护, 已逐步推广成为 一项项新技术,部分新技术已编制成工法、专利和国家标准。
(一)以材料、结构组合研究为方向,深入研究路面车辙,解决 山区长上坡路面车辙病害。
针对杭金衢新岭隧道口 K46+080- K46+736(衢向)长上坡病害,
选择以剪应力作为控制沥青路面破坏的力学指标,运用摩尔 -库仑定 律,根据材料不发生剪切滑动应具备的条件是:τ≤ C+σtg φ。为了 提高材料的粘聚力 C ,采用高粘度天然湖沥青 TLA 和 SBS 改性沥青组 合的复合改性沥青; 为了提高混和料的内摩擦角φ, 中下面层采用中 粗粒式密级配 ATB-25沥青碎石;三层结构层混合料中均掺加纤维, 提高抗车辙能力。
该方案实施至今, 经历的 7年的重载交通考验, 无任何的车辙和 路面破坏, 大大降低路面维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得到了业主的高度 评价。 2007年,该方案还成功地推广到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大梁山隧 道口路面车辙处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6年,公司还参与了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山区高速公路长 上坡路段抗车辙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对山区公路长上坡路 段车辙形成机理、 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优化设计、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检测技术和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 统的研究, 并在杭金衢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的长上坡车辙处治中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评为 2007年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
(二) 以 NovaChip ?超薄罩面为抓手, 积极开展路面预防性养护。 目前, 路面应对的环境越来越严酷, 道路养护与保值已逐渐成为 道路行业的重点和难点, NovaChip ?超薄罩面是一种具有快速施工、 耐磨耗、噪音小、排水性能好、造价低的预防性路面养护技术。 2009年, 公司在省内率先引进了 NovaChip ?超薄罩面技术, 并购买了具有
同步洒布乳化沥青和摊铺沥青混凝土的福格勒 S1800-2摊铺机。 NovaChip ?是一种使改性沥青乳化沥青粘层 NovaBond TM 与断级配改 性热沥青混合料 NovaBinder TM 同步洒布摊铺的技术, 其核心是利用同 步洒布摊铺技术, 使热的混合料 NovaBinder 摊铺在 NovaBond 上, 在 高温作用下, NovaBond 中的水被气化并产生压力,吸附部分泡沫化 的乳化沥青通过混合料空隙上升, 最终形成 4-5mm 的防水粘结层, 形 成强大的粘结力。
超薄磨耗层 NovaChip ?具有快速施工,孔隙大、透水性强、减少 雨天行车水雾、降低行车噪音,薄层罩面、降低养护成本、延长路面 使 用 寿 命 等 特 点 。 2009年 , 公 司 在 杭 金 衢 金 华 段 K152+797.19-K153+780.19衢向 及 K154+282-K155+437.69衢向实 施了 NovaChip ?超薄罩面试验, 该试验路经过 3年运营, 至今路况良 好,未出现任何病害。 2011年 9月,公司在杭金衢高速公路组织了 浙江省 NovaChip ?超薄磨耗层现场推广会, 与会省厅领导一致肯定了 超薄磨耗层技术,其简单、快捷的施工工艺,在交通量大的高速公路 养护上具有明显优势, 是当前高速公路解决路面表面功能下降的有效 途径,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三) 以薄层铺装等多种新工艺为组合, 成功完成钱江三桥主桥 面加铺工程。
2006年 4月,钱江三桥维修进入桥面铺装层施工阶段。根据当 时原桥面沥青铺装层出现了较多的拥包、车辙、坑槽、裂缝、翻浆等 路面病害, 水泥铺装层和沥青铺装层之间呈无粘结状态情况。 公司从
加强层间粘结和结构层材料着手, 在省内率先引进抛丸机对桥面进行 抛丸处理(打毛和除浆处理) 、热沥青碎石同步封层技术,提高桥面 的防水粘结能力。根据厚 3.0cm AC-10沥青混凝土薄层铺装要求,合 理地选择级配、 沥青胶结料, 采用天然湖沥青与 SBS 改性沥青混合的 复合改性沥青及掺加聚酯纤维等技术措施, 顺利完成项目实施, 至今 经历 5年大交通流量的考验, 桥面铺装层无任何的破损, 受到行业主 管部门和业主的高度赞扬。
从技术上分析钱江三桥薄层铺装:首先混合料是典型的间断密级 配形式,既抗高温,又抗水损害;其次掺加了天然湖沥青,对提高沥 青混合料的抗高温是有积极作用的, 对沥青胶结料的长期抗老化能力 也是有效果的; 第三掺加聚酯纤维, 对抗高温和抗水损害具有双重作 用; 第四薄层结构设计合理:由于薄层 AC-10是建立在刚性的水泥混 凝土基础之上,两者模量相差太大,这对面层的抗剪特性是不利的, 但从剪应力峰值在结构层厚度分布位臵看 , 峰值约在距路面顶 4.0cm 位臵左右 , 由于 AC-10只有 3.0cm ,那么剪应力峰值通过防水粘结层 转移到了水泥铺装层, AC-10成功地规避了剪应力峰值,这对薄层沥 青铺装层是有利的。
钱江三桥大修是一项系统工程, 期间大量地应用了新技术、 新材 料、新工艺、新设备,为了能够更好推广这项技术,公司主要技术骨 干编写了论文 《钱江三桥桥面沥青薄层铺装工艺探析》 , 并发表在 《交 通建设与管理》杂志上。
(四) 以研究交通部西部课题项目为依托, 开展钢桥面 ERS 技术
的推广应用。
2009年,公司参与了交通部西部课题项目《树脂沥青组合体系 ERS 钢桥面铺装技术研究》 ,ERS 钢桥面铺装技术是世界上三大钢桥面 铺装技术之一,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EBCL环氧粘结碎石层可有效解决桥面铺装界面的抗剪问题, 施工简便。
(2)RA05冷拌树脂沥青混合料整体化层耐高温、 耐水损、 耐疲劳, 以 RA05做平台 SMA 层易施工且不滑动。
(3)EBCL+RA05+SMA13的新型组合铺装结构,防水防腐可靠, 铺装层受水损坏的危险大幅降低。
(4)树脂沥青组合体系铺装对施工环境条件的要求不高,不需要 特殊的施工机具、苛刻的工艺要求。
(5)树脂沥青组合体系属国内自主创新技术,材料供应可靠,综 合造价经济。
(6)树脂沥青组合体系结构施工及养护时间短,后期维护方便, 维护费用低,表面的 SMA 层独立于整个结构,可铣刨重臵,综合经济 高。
依托于 ERS 课题的研究, 2011年,公司独立完成了嘉兴乍王公 路焦山门桥钢桥面 ERS 所有结构层的材料试验、 设备工艺研究、 混合 料配合比设计和工程施工。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 系统地掌握了钢桥面 ERS 施工全套技术。 2012年, 公司参与了绍嘉跨海大桥钢桥面 ERS 实 体箱梁试验,通过对不同结构的施工,采用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对
ERS 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2年, ERS 钢桥面课题研究成功地进行 了交通部的验收鉴定,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同年,我公司成功承 接了之江大桥的钢面施工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准备中。
(五) 以主动加固桥梁为指引, 开展体外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在 混凝土桥梁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 CFRP 桥梁加固往往采用被动加固的方式,为了充分发挥 CFRP 的高强度,我们采用预应力 CFRP 的技术,加固方式由被动转化 为主动。 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 是在桥梁梁板等结构 功能没有完全丧失, 只是性能减弱及安全度下降的情况下, 对其进行 补强与加固处理, 达到提高其承载能力、 恢复其工作性能及延长其正 常使用年限效果的。 2008年,公司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淮海工 学院等单位进行了 《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在混凝土桥梁加固中的应用 研究》项目研究。
课题通过理论和实践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在混凝土桥梁 加固中的粘结层性能、动力特性、低周重复加载性能等,提出了预应 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桥梁设计要点, 并在杭金衢杭绍段实体工程中 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
2010年 8月,经交通厅科技处组织相关专家鉴定,项目研究成 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公司技术人员对《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在混凝土桥梁 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成果总结编制形成了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桥 梁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 , 并被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批准为 2011年
度公路工程工法。
(六) 以橡胶沥青课题研究为依托, 开展浙江省橡胶沥青路面 (湿 法)的应用研究。
橡胶沥青具有的优越的路用性能和良好环保的价值, 是当下沥青 路面研究的热点之一。 2007年,公司与杭金衢、金丽温公司合作, 承接了浙江省交通厅科研项目《浙江省橡胶沥青路面(湿法)的应用 研究》 。 课题选用优质的 40目大卡车废胎胶粉, 参照交通部橡胶沥青 应用指南配合比设计,并将填料全部用水泥代替。 2009年,课题组 分别在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的罩面养护工程中实施了橡胶沥青 路面的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有:罩面路段: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或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厚 3.5-4.0cm 橡胶沥青 ARC-13砼;隧道“白 改黑”路面:在原水泥路面上铺筑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厚 3.5橡胶 沥青 ARC-13砼。试验路段实施后至今良好。
通过橡胶沥青的课题研究和应用, 我们剖析了水泥在橡胶沥青路 面中的作用:1、提高了路面的水稳定性,水泥与沥青中的酸性物质 产生反应生成粘附性较强的结构沥青,增强了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 2、提高了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在营运过程中,橡胶沥青路面中的水 泥得到了逐渐硬化,从而使沥青胶浆变硬,提高了胶浆的劲度模量, 从而大幅提高了橡胶沥青 AR-AC13混合料的动稳定度。
一般类型混合料不能全用水泥替代矿粉, 因水泥掺量过多, 易造 成沥青胶浆变的更硬, 从而导致沥青路面变脆。 而对于橡胶沥青混合 料, 因橡胶粉与基质沥青不能完全发生化学反应, 其橡胶沥青中尚有
大量橡胶颗粒存在, 此橡胶颗粒在混合料中实际上也起到了填料的作 用,增加了路面的柔性;水泥填料取代矿粉,在硬化过程中增加了橡 胶沥青路面的刚性。橡胶沥青和水泥共同作用组成了“刚柔相济”的 橡胶沥青路面。
课题经专家鉴定, 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根据课题成 果,我们编制了浙江省工法《湿拌法橡胶沥青 ARC-13混合料路面施 工工法》由浙江省建设厅文件 浙建发【 2008】 271号发布。 2011年, 由我公司参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公路工程 废胎 胶粉橡胶沥青》 成功发布, 标志着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正式走向推广应 用阶段。
(七) 以提高改性沥青质量为目的, 开展红外光谱法测定改性沥 青中 SBS 含量的应用研究。
改性沥青中的 SBS 含量的多少一度是影响我省沥青路面质量的 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行业竞争的加剧, 聚合物 SBS 售 价的提高, 一些厂家为了追逐利润, 生产时以改性沥青的极限指标 (物 理性能) 作为质量控制的尺度, 存在减少 SBS 用量或添加其它低价代 用材料的倾向; 另一方面对改性沥青监管的技术手段是以物理指标检 测为主,无法从 SBS 的含量上进行定量地控制改性沥青质量。
在省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2010年,公司申请了《红外光谱法 测定改性沥青中 SBS 含量的应用研究》的课题,建立一种能准确、快 捷地测定改性沥青中 SBS 含量的红外光谱方法, 使可以从分子结构的 层面上对改性沥青中的 SBS 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对 SBS 改性沥青标样
的配制,方法误差范围的确定,方法的通用性验证等一系列试验,对 改性沥青中 SBS 含量的测定可在 5小时内获得检测结果, 测定误差不 大于 5%,实现了性沥青中 SBS 含量的快速、精确定量测定。
本课题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 公司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 《一种改性沥青中 SBS 改性剂含量的红外光 谱分析方法》 ,并编写了一本指南《浙江省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指南》 。本方法的建立,为准确测定SBS含量奠 定了基础,由此获得交投集团 2011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2012年被交 通厅确定为的交通系统推广技术之一。
(八) 以快速养护为方向, 开展高速公路养护成套技术应用研究。 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具有工作内容繁杂、 任务重, 封道施工社会影 响大、 安全管理压力大等特点, 并要求及时、 快速、 高效、 优质养护, 为此,有必要研究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的快速养护技术,体现“以 人为本、以车为本”的养护管理方针。 2006年,我公司承接了省厅 科技计划项目: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快速养护技术研究。 项目对高 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车辙、裂缝、翻浆及桥梁伸缩缝破损等病害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 提出了快速修补的 技术措施,创新了坑槽修补凿缝开槽、路面裂缝处治工艺,引进并开 发了多种先进养护设备, 根据各养护路段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设备 组合方案,为机械化快速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课题于 2008年 7月鉴定,成果水平为国内领先。 2010年,课 题获浙江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九)以低碳养护为方向,开展高速公路热再生技术应用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道路建设应采用环保型绿色建设材 料, 减少材料在建设过程中的能耗。 提高循环利用和再生材料的利用 比例,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我们采用 就地热再生和厂拌热再生技术。
就地热再生是交通投资集团的科研项目, 设备采用浙江省公路局 购进的森远时代再生列车, 我们通过再生时代列车设备组成与工作原 理分析, 提出了时代再生列车就地热再生的施工工艺与流程, 并重点 研究了施工关键技术、 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质量验收。 沥青混合料材 料设计步骤,主要包括原材料评价与选择、级配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确定与性能检验, 通过试验分析解决了每一个步骤的关键问题, 形成 了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方法。 并创新性的采用温拌技术提 高材料压实度,保证施工质量。 2011年,技术人员对《高速公路 SBS 改性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总结编制形成了 “ SBS 改性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法” 。 12月,课题通过交通投 资专家验收。
2010年,我公司投资近 300万元在萧临浦拌和中心安装了 RLB-2000型厂拌热再生设备。厂拌热再生技术先将旧沥青路面破除 后运回工厂,通过破碎、筛分分类,并根据旧料中沥青含量、沥青老 化程度、 碎石级配等指标, 掺入一定数量的新集料、 沥青和再生剂 (必 要时 ) 进行拌和,使混合料达到规范规定的各项指标,按照与新建沥 青路面完全相同的方法重新铺筑。 实践证明: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能 够达到并保持所要求的各项路用性能指标, 并且具有更好的抗车辙性
能。 2012年 5月 25日,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 职能部门萧山分公司 “再生沥青砼” 生产现场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实地 检查,并通过公示程序,一致认定该公司再生沥青砼符合国标 GB/T25033-2010《再生沥青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十) 以节能减排为指引, 开展高速公路车辙病害浅层铣刨薄层 加铺快速修复技术研究。
沥青路面的车辙处治一般以铣刨回填的方式进行, 但对于深度只 有 0-2cm 结构性轻微车辙, 若没有其他综合性病害, 铣刨回填的方式 就显得浪费,会产生很多的铣刨费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原创 性地提出了轮迹带浅层窄幅铣刨薄层加铺” 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 病害快速处治新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车辙处治效果。 并围绕加铺结构、 材料、 设备和施工开展了系统研究。 依托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华段的实 体工程, 在加铺材料选择与组成设计、 摊铺机改装和窄幅轨道式摊铺、 薄层改性沥青 SMA-10窄幅压实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成套工 程技术。
本课题为省厅 2007年度科技计划项目, 2008年 11月,课题经 鉴定验收,成果水平国际先进。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还获得了一项 专项:轨道式沥青摊铺机(专利号:ZL 2008 2 0168140.X)获得了 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二、养护技术创新的下步打算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兴企、创新发展理念,围绕集团公司
“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 认真做好对已实施的课题和四新技术的总 结分析和推广工作,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 以政策为导向, 围绕养护市场需求, 积极开发、 引进四新技 术。
建设是发展,养护是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养护政策以“绿色、低 碳”为主题,我们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在养护工程中要大力发展“节 能减排”技术,在不同的路面结构层中做适合的再生技术,推行可持 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同时,养护市场的需求是以“优质、高效”为核 心,在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人文环境中,市场需要的是快速、优质 的养护技术,特别追求技术的高效性。因此,我们认为,四新技术必 将引领养护技术的发展。
(二 ) 总结成功的经验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技术。
发展四新技术,关键在于推广应用。目前,好多科技成果推广 力度不够, 部分成果束之高阁。 我们认为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动 力在于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能产生的经济能量, 四新技术具有极 高的生产力,经济能量越大,社会需求就越旺。因此,各级机构应总 结成功经验技术, 对四新技术作系统的整理, 组织专家进行生产力评 估,按照对生产力贡献大小,进行分类、分重点、分阶段、分区域进 行推广。
(三)继续做好交流、培训工作。
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业主单位、内部兄弟单位及省内外养护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追踪 养护工程技术前沿,丰富技术储备。并依托公司技术交流会、总师例
会、质量会议等会议平台,加强四新技术的内部交流、培训。
范文五:四新技术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目录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 复合地基技术
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
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
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
9、逆作法施工技术
※ ※ ※ ※ ※
10、爆破挤淤法技术
11、高边坡防护技术
12、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
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
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
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
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
二、 混凝土技术
1、高耐久性混凝土
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4、轻骨料混凝土
5、纤维混凝土
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
三、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
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
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四、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
3、塑料模板技术
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
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
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
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
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体安装施工技术
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
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
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
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 ※ ※ ※ ※
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
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
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
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
五、 钢结构技术
1、深化设计技术
2、厚钢板焊接技术
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
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
技术
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
6、住宅钢结构技术
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
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
9、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
六、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
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
3、变风量空调技术
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
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
6、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方式
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
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
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
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
※ ※ ※ ※ ※
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
七、绿色施工技术
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2、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
3、预拌砂浆技术
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
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
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
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
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
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11、供热计量技术
12、建筑外遮阳技术
13、植生混凝土
14、透水混凝土
八、 防水技术
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
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3、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
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
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
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
工技术
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
九、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1、消能减震技术
2、建筑隔震技术
3、混凝土结构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
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
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
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
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
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11、一机多天线GPS 变形监测技术
十、信息化应用技术
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
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
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
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
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
编码技术
6、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
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
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
注:第1、4、6项“※”下的子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房建外的其他土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