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福建省发展农业的SWOT条件分析
4福建省发展农业的SWOT 条件分析
4.1优势
4.1.1福建自然条件优势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 4.1.1.2福建的地理优势
福建的地理区位优势具有外向性,具体表现在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大陆海岸线总长达 3752 公里,使福建在地理位置上就具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联系的优势;福建北接浙江省,南邻广东省,这两省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此优越的地理区位有利于福建引进国内外资本投资、先进的种植技术、优良的物种及学习高效率的管理方式等;
4.1.1.2福建水资源优势
福建省山多林茂,水系发达,可开发的水资源潜力很大,地下水资源亦相当丰富,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于沿海地区解决生活用水和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全省水力蕴藏量很大,可供发电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有1046万千瓦,居华东各省第一位。我省沿海地区还有丰富的潮力和风力资源,可开发利用。
4.1.1.2福建的地形优势
福建倚山滨海,山海资源丰富,为农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面积广,约占土地总面积85%,海拔一般较低,较便于开发利用。山地丘陵林业基础较好,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 63%,位居全国第一,总体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区松香、香菇、笋干等林副产品也十分丰富,现有的茶、果等多年生作物,绝大部分也分布于山地丘陵。本省沿海有广阔的海涂、浅海和海洋渔场,海珍品资源丰富。本省还有池塘、水库、湖泊、河沟等内陆淡水面4.7万公顷。福建地形多样,使得动植物的种类具有多样化,这样有助于福建发展多样化农业,对形成当地特色农业具有优势。
4.1.1.3福建的气候优势
福建省跨中、南亚热带,热量足、雨量丰,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种植,林木的速生丰产,畜禽,鱼虾、贝藻的繁殖生长,蔬菜的周年生产,绿肥,饲料的四季栽培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本省虽然地跨四个多纬度,南北气候条件地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各地山体大小,山脉走向、坡度、坡向以及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温、光、水、土等条件亦随之变化较大,形成许多各有特点的小气候,农业生产垂直分异甚为明显,可以在同一个纬度的不同高度上,分别种植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作物,发展与生态条件相应的各种农业生产,充分显示出我省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多种作物生产。
4.1.2福建人文条件优势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
4.1.2.1福建农业的现有优势
福建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产业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初步形成一些优势项目。2014年以来,全省农业系统认真贯彻中央“三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85亿元、比增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比增10.9%。
4.1.2.2福建特殊的海外关系
福建与台湾隔着台湾海峡相望,与台湾有独特的“五缘”相通的区位优势,有着几十年的闽台农业交流历史,可以承接台湾优良的农业品种、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机械设备,福建与台湾这样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大陆承接台湾合作交流项目的窗口。福建的海外华侨众多,有利于福建利用引进华侨资金发展农业。
4.1.2.3福建的文化底蕴深厚 福建文化与地形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名俗文化,福建的特色文化有以莆田为代表的妈祖文化、以龙岩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以泉州为代表的海丝文化和惠女风情、以宁德为代表的畲族风俗、以南平和泉州为代表的茶文化、以福州为代表的船政文化、以厦门为代表的厦门音乐、以闽东和闽南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福建发展农业可以融入福建独具特色的名俗文化,这样不仅使农业更加具有地理性、创新性和文化内涵性,还能继承和弘扬福建的特色文化,得到双赢的局面。
4.2劣势
4.2.1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从地形来看,福建山海相隔,相对封闭,山地多,林地多,加上大面积的推进工业化,开发房地产,不少耕地被征收,耕地资源较为缺乏,据统计福建耕地 2012.67 万亩,人均耕地 0.55 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 1.52 亩的 36%,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小,仅占总土地面积10.64%,而且沿海地区耕地甚缺,后备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和滩涂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也不大,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耕地中平原地少,梯田坡地多。土壤除河流沿岸、下游平原和沿海为冲积土、潮土与滨海盐土外,绝大部分是红壤、黄壤,一般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钾、偏酸。 并且不少地区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使得很多耕地和农业用地都处于“弃荒”或半利用的状态。
4.2.2气候条件具有不稳定性 我省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较为显著,四季分明,各年冬夏季风更迭的时间有迟有早,气温波动、雨季始止、降水量多少等都有较大变化,各种农业气象灾害亦随之频繁发生。特别是降水量不均,相对变率很大,最多年降水量往往是最少年的一倍以上,月变化更不稳定,沿海变差尤大,旱涝灾害甚为频繁;温、水等气候条件的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常引起农、林、牧、渔多种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尤其水稻“三寒”和农作物病虫危害较为严重而普遍;沿海地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台风和大风影响;局部地区还有冰雹等自然灾害。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年的雨水,差不多有60~70%集中在3~6月份,年际之间雨量相差也很大,丰枯水比值达2.6~3.6倍,这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地区间水资源也悬殊很大,内陆山区较多,人均有9236立米,个别县可达20000立米,沿海地区则较少,人均只有2082立米,个别岛屿甚至只有500立米,农业用水甚为缺乏。
4.2.3农业技术总体相对落后
福建山地起伏,耕地分布细碎、零散、无法形成规模化,很多地区没有使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设备,据统计,福建农业人均农业劳动力科研经费为 49.8 元,每公顷农业科研经费平均为 25 元,农业科 研人员占比为 1.8%,农业技术创新指数为 0.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47%,居于全国中游水平和沿海发达省区的下游水平,农业技术水平与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显落后,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势必影响农业 科技传播和农产品的输出。
4.3机会
4.3.1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福建省全省农业部门全力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有力地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挥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和73个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等“一区两园”示范平台作用,引导一大批上规模、有档次、能带动的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特别是福建农
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实施项目273个,完成投资44.5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71%和111%。设施农业发展提速,重点支持设施农业项目的发展,全省设施种植业面积达到16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规模设施蔬果基地达到75个。
4.3.2福建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重点培育扶持土地股份合作、托管合作社和土地信托公司,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省耕地流转率达到27.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在2个县、49个乡镇、807个村整建制开展试点。
4.3.3福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
4.3.4“一带一路”战略带动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发祥地,在海丝申遗中,福建泉州被批准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在京召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研究成果介绍及研讨会。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政治外交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沿线国家和我国在农业领域产能合作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为我国开展农业对外合作提供研究支撑。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农业必然得到发展。
4.4威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原来粗放型农业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农业部门责任更加重大。
范文二:有机农业发展分析报告
有机农业发展分析报告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一、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概括地讲也就是发展有机农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和种类的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关注优质、安全、健康、绿色、生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和国家声誉,国际贸易中已经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交易。农产品质量问题经常引发国际争端和抗议。最终又会影响农民的收入。与目前农业相比较,有机农业有以下特点: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甚至有些地方出现“谈食色变”的现象。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二) 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结果引起病虫再猖獗,使农药用量愈来愈大,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即所谓非关税贸易壁垒),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可能打破壁垒。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尊重所有生命,是有机农业秉持的美好信念之一。当我们保护周围的生命,我们自己也会受
到保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二、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 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才走向正规化。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几乎为零。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
(二)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因地制宜搞好有机茶生产
XX镇地处XX、XX、XX三市交界,远离城市,没有大气污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XX有机茶叶优良的品质。XX有机茶色泽鲜绿,味道纯美,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全镇在深山高山新建多处有机茶园,有机茶为XX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XX茶农正通过有机茶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新道路。
(一)XX有机茶园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方式的茶园,强调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基因改良工程等技术。有机茶用颁发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 按照有机茶加工要求加工,经有机茶中心认证并颁发有机茶证书的产品。
(二)XX有机茶主要用有机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有机肥主要有畜禽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并降解化学合成农药、 污染物的禽粪便)、绿肥(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肥植物作肥料,主要为豆科绿肥和非豆科绿肥两大类)、其他(腐殖酸粪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特定微生物肥料能改善植物的营养,或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包括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硝酸盐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几大类。
(三)驱除病虫害方面XX茶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 对病虫害应重视预防,切断再侵染循环;采用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草害。采收鲜叶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采摘原则, 使茶树能够持续健壮生长。盛装鲜叶的器具,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
XX有机茶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在其生产过程中,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
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XX有机茶叶无污染、纯天然,随着近年有机茶种植加工步入正轨,XX有机茶茶平均亩产均在10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能突破16000元,大大提高了茶农收入,茶农快步步入小康。
四、发展有机农业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端正心态。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对自己饮食安全问题给予了诸多的关注,很多时候更是谈食色变,但鉴于观念、成本等影响发展有机农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事实上,培养一颗有机的“心”至关重要——追求自然和谐,沉下心来,耐心认真地去做有机的事业,才有可能“做好、做精、做深”。通过大范围的有机食品的开发,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业化建设进程和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更好地为生产力发展增添后劲。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有效地服务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宣传,合理引导,注重示范推广。要发展有机农业首先要加强有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企业主动、积极、投入有机产业的开发;其次要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第三,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最终形成以开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和支持为后盾、龙头企业为主体、特色基地为核心,科学技术为支撑,各方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格局,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
(三)铸龙头,创品牌,建立有机食品加工集中区、开发完整的有机食品产业链,推动有机产业化发展。实现有机食品产业的增值、增效、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有机食品开发的规模发展。通过形成有机茶、有机米、油、有机畜禽产品加工的集中区域或经济园区,铸造发展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打造以茶叶、水稻、油菜、蔬菜、生猪、畜禽等为主的XX有机食品知名品牌。
(四)重规模,重标准,明确发展思路,建基地,搞好招商引资。把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和抓手,建立具有相当规模、条件良好的标准化有机生产基地。一方面发动现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参与到有机农业的开发中来,另一方面通过“筑巢引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促进XX有机产业的发展。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有了正确的发展思路,有了XX有机茶成功的经验,只要我们以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有机农业、生态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XX优美的环境资源和农业资源,从产业和开发的角度全方位制定发展规划,一定可以全面开创“生态XX、绿色XX”的新局面。
范文三:.海南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0引言
与休闲农业相近的称谓甚多,如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体验农业等等,综合起来大约有十几种。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视野不一样,其概念也存在较大的相异性。我国关于休闲农业的词源与概念最早源自台湾地区,其“词源”源自于1989年《台湾休闲农业研讨会》。其“概念”最早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即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通过CNKI检索,休闲农业文献始于1994年,对文献进行不完全研究发现,休闲农业的概念主要有3个取向:一是偏重“农业”,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经营发展形态的一种。比如范子文(1999)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指出休闲农业是利用、挖掘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吸引农业生产经营的形态;二是偏重于“旅游”,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形式。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中对休闲农业定位中,偏向于旅游;还有郭焕成自1991年以来的30篇文章对休闲农业的定义与认识。三是在休闲农业的认识上倾向于“折中观”,认为休闲农业是旅游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与其它产业相配合产物,属于第一与第三产业的复合物,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农业或者旅游业。如杜函、孟柱等人(2013)指出休闲农业是将旅游与农业等产业相互交融的一种复合形态,是挖掘和整合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形式。
休闲农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近1个世纪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起源于1865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号召和组织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田园野趣。而后大约在20世纪30 -50年代,休闲农业在意大利与澳大利等国逐渐兴盛起来,并迅速蔓延到欧洲众多国家,出现了以旅游与农业交融的、具有复合功能的休闲农业产业以及从事休闲农业的专业人士。20世纪60——70年代,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逐步延伸到美日与中国台湾,相继出现了体验农事、休闲养生、度假观光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目前,美日欧与中国的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除台湾地区外,我国休闲农业首先是源于观光农业,始于改革开放,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及其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已经历了约25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度假观光、休闲体验、学习娱乐、养生护理等具有多元功能的发展模式。据相关数据,截至2012年,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0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 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 2 400亿元。
随着世界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其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产业融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具有的辐射拉动力进一步凸显,海南也紧握时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到2013年为止,海南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3 988个,休闲农业园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区达到136家(不含农户个人经营的“农家乐”),已初步形成“农业——加工业——休闲农业”3种产业并存融合的局面,如伊甸园山庄、世外桃源休闲农庄、汇丰休闲农庄等。但是,海南休闲农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在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产品开发等方面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契机,依托海南特有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对于解决海南农村发展问题和着力打造海南旅游新亮点具有非凡意义。因此,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需要。
1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条件
SWOT分析法起源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即对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具体来说,SWOT分析方法主要用来确定研究对象自身所拥有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 ),从而促进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与其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相匹配。
1.1优势(strengths)
1.1.1资源享赋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热带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强烈的市场吸引力,市场前景广阔。优势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生自然资源独特而丰富。海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全是热带的省份,热带面积占全国的45%左右,全年均温15-24,阳光明媚、海水湛蓝、沙滩松软、空气清新,田园风光、雨林风景、山野温泉丰富而富有特色,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7.2%。二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例如,檐州歌节与调声、琼剧闹乐、狂欢节等蜚声海外,人们耳熟能详;海南黎苗文化更是精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原生性、稀有性与非代替性。自然资源的丰富、文化的璀璨将成为海南特色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1. 1.2产业基础。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别具一格。海南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涵盖农、林、牧、副、渔、医药、盐业等多个领域,亮点突出。如屯昌家喻户晓的橡胶、槟榔农业园,南药基等;文昌的椰子,其产量居于榜首,拥有东郊椰林著名景区,另外还有发达的养鸡业与水产业,如著名文昌鸡、石斑鱼;澄迈县的粮食与糖类作物远近驰名,是全国两高一优示范区;福山的咖啡基地;檐州华南热带植物园,北部湾渔场;乐东莺歌晒盐场等等。二是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的龙头企业。到2012年为止,海南农业企业超过600家,台资农业企业400多家,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多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的26家,形成了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支撑,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外资企业为引力,覆盖海南全省农业优势领域的企业群体。通过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与良好的市场运作,海南逐步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大大增强海南省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就业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效应。三是建设了大量农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省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园已发展到175家,资产总额43. 9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 6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6. 48万人,带动农户2. 58万户,年接待991.5万人次,营业收入8. 15亿元。
1.2弱势
1.2.1特色不明显,管理缺位
一方面,海南目前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以“农家乐”为主,经营模式的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地区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没有有效地将海南独特的风土民情、区域文化等整合到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中,使得休闲农业难以有持续的活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即使有些区域追求多元模式发展,但其休闲农业也逐步泛化,在区域休闲农业规划上力求全面,没有发挥好地区特色优势,使得发展重点不突出、区域间布局失衡,难以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特色产业与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海南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与初中,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使得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财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且在现实中存在管理涣散、职业道德意识不强、诚信丧失及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形象及发展后劲。
1.2.2标准化、集约化与产业化有待提高
产业集约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区域品牌特色的关键所在。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过于分散,没有实现集约化。如果没有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也无从谈起,更难实现统一标准化生产,进而阻碍海南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1.2.3产品开发与宣传力度不够
产品开发与宣传是打造海南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道路的重要步骤。而目前,海南产品开发与宣传主体对其认识不清,忽视了产品与宣传之于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在产品开发上科技含量低、创意不足,在宣传上投入甚少、专业人才缺乏、宣传手段落后而单一。
1.2.4休闲农业的定位失当
就目前海南农业的发展情况而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仍然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休闲农业,实际上仍然处于一种无序的自发状态。除此之外,虽然政府出台了促进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系列法律文件,积极稳步推进了热带休闲农业的发展;但整体上来说,其关注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其整合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来,没有将其从政府宏观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层面上确定其重要地位,致使海南休闲农业长期以来成为旅游业或者农业的“附属品”。海南休闲农业的地位失当是阻碍其朝更加纵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原因。
1.2.5缺乏统一系统的科学规划
总体来说,近年来政府部门以及开发商都对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某些有益的构想与谋划,但是依然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与市场调研,盲目地引入外来模式,对其进行简单粗燥的复制,使其开发的系列产品单一且特色不够鲜明。目前,海南休闲农业的开发形式主要集中在“农家乐”、农家生活体验等初级形式上,具有开发理念滞后、开发产品雷同、开发精品甚少、开发创新力极为不足及开发特色远远不够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缺乏统一系统、科学规划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一是对其认识不够清晰透彻,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全方位的调研与可行性探讨,规划研究依赖于极少数人[00;二是即使认识较为清晰,但由于海南,乃至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尚少,理论与实践经验尚有不足,专业性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缺乏,休闲农业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不足等,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力不从心,非常注重短期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期系统科学的规划。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1.2.6休闲农业投入不足
目前,海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吸纳。其中,社会资金主要有3各方面的来源:乡民资金、企业资金及社会赞助。虽然资金来源广泛,但是面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资金要求,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1.2.7政府投入
海南省政府对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失当,长期以来没有从制度层面将其纳入到政府投入的重要范围之内,没有对其给予资金支持;即使近年来,政府投入的力度有所增加,但依然杯水车薪。例如,2013年海南声势浩大的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村建设,引起全国的关注。据统计,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 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23 310个)的60 %。但在2013年海南仅投入54. 3亿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其中,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先后拨款7 000万元,海南省、市、县财政投入47. 3亿元,社会资金投入6. 2亿元。政府投入虽然较2000年至2005年的不足20万有所增长,但平均到每个村还是不足35万。
1.2.8社会资金投入
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有以下问题:一是海南省重点发展度假旅游,企业资金大多归入其中,而对于体闲农业发展投入不足,未来走向也不明朗;二是社会赞助甚少,2013年整个海南省收到的资助只有1亿元左右;三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由于经济落后,居民投入资金也极为有限,加上农村居民的高价值可抵御的物品少,可获得的金融贷款也很少。
1.2.9缺乏激励保障体系与创新体系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激励保障体系与创新体系,但目前海南在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休闲农业设涉及农业、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政出多门与政策标准不一的现状广泛存在。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就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某些规划设计,但在工商登记、治安管理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因法律制度不够详明而无章可循的情况;至今在构建支持政策上只有零星的几个单项政策,政策支持系统的构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建尚属空白;区域性全行业标准化的管理办法尚缺等等。政策体系诸多不足影响休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硬件环境尚薄弱。海南农村经济起步较晚,在农业景观的设计构建、道路设施建设、接待服务条件、产品系列开发及配套娱乐设施上相对比较落后,影响顾客的消费欲求及消费层次,进而影响到休闲农业整体上的收益与发展。三是软件环境培育滞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在于软环境的培育滞后。软件环境在各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得以证实,特别是在产品研发、教育和培训、技术与信息咨询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关键性作用。而海南目前休闲农业就业人群以农村居民为主,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知识、经验,严重影响休闲农业朝高品质、专业化、标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1.3机遇
1.3.1社会环境
一是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央、海南省与其县域政府 社会环境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逐步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地位,逐步在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2007年推出“中国城乡和谐游”,2007-2010年制定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休闲农业受到政府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二是金融体系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海南省在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时,继续发挥金融机构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促进了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贷款、生产资料的贷款和中小企业的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的完善。三是旅游者的支持。海南的特色休闲农业,紧扣热带独自特有的自然风光与地域风情,受到国内外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与好评,其发展也得到游客的广泛支持。四是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渠道,改变了农村的落后局面,统筹了城乡发展,得到乡村居民支持也在情理之中。
1.3.2市场状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深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人们以天然、生态为时尚,不断寻求异质文化享受,渴望从繁杂的城市生活中脱离而回归自然,追求身心放松的享受性消费。休闲农业正紧扣时代的脉搏,因而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自海南省建立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已有基本稳定的国内外客源,为海南休闲农业发展保证了充足的客源市场。据相关统计,2013年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突破900万人次,主要来自日、俄、韩、新加坡以及中国港澳台、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更深层次的推进,休闲农业的境外客源量将稳步增加。同时,海南城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休闲农业水平稳步上升,本土需求将与日俱增,构建海南休闲农业的本土客源,为海南休闲农业更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4挑战
1.4. 1外部竞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与国家认识到特色休闲农业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与辐射拉动力,纷纷致力于体闲农业的发展,相关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海南省外部,如台湾地区、珠三角、东南亚,云黔桂等地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屡见不鲜,而且有些地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海南,特别是中国台湾及中国内陆的某些发达省份,海南外部竞争压力巨大。
1.4.2内部竞争
海南省内部县域经济竞争激烈,在休闲农业方面也是如此,各县域间不断加大休闲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虽然说适度的竞争能够促进海南不同县域间发展模式、发展类型的多元化,促进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但是,如果缺乏引导或者协调机制,任由竞争泛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海南休闲农业的系统开发与区域优势竞争力的形成。
1.4.3休闲农业过剩趋势渐显
目前,受市场预期与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海南省休闲农业的规模快速扩大,休闲农业几乎已覆盖到海南的每一个县(市),加上台湾地区、中国其他省份、东南亚,日韩极力地发展休闲农业,未来不久休闲农业很可能将面临生产过剩,而海南省休闲农业的粗放型发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展模式将受到更大挑战。
2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策略
2.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非政府组织作用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参与以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例如,美国从国家制度层面设立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在构建休闲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推广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信息咨询服务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日本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也提供专项财政,主要用于水利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品的开发、宣传,农业补助津贴等等。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如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与“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密不可分;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更是与非政府组织分不开,1998年,法国农会常务委员会(APCA)设立了农业与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社团,如CNMCCA,CNJA等,建立“欢迎往临农场”的组织网络,使其不仅成为整合法国各大区农场资源的力量,也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
对于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政府,主要努力集中在3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加大对休闲农业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打造投资、融资新渠道与新环境。具体说:一是加大政府对投资收益期限长、公益性强、投资风险大、收益率低等薄弱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调研规划、公共服务点安置以及其他非营利性项目。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企业+政府”的项目合作模式。二是建立专项财政基金,直接从政府制度层建立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扶持计划。其财政基金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且其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与基建建设等方面。三是创新多元融资渠道,优化休闲农业投资环境,调动社会闲余资金投资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具体上:一是为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法治环境,逐步完善其发展的法律支持体系。二是从政府长远战略的高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休闲农业之于海南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其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掌舵的作用。三是构建有利于吸引外资、化解投资风险、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企业改革、吸纳社会闲余资金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休闲农业深层次发展;四是构建各种专业化、标准化体系,特别是休闲农业经营与服务的专业化与行业标准化体系。最后,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对其进行财力与政策的扶持,充分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与农业等方面的组织,发挥其所具有的专业人才与技术等优势资源在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产品宣传、行业标准体系打造等方面的作用。
2. 2加强规划建设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的战略部署,要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指导意义强的战略发展规划。海南省制定这一规划必须注意:一是要在对海南各个县域资源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地域优势资源,并对其进行产品的系统开发。二是认真分析各县域资源优势,做到规划中要突出各个县域间休闲农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此做到对海南全省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系统开发,形成优势明显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局面。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与预测,防止盲目竞争与规划失误导致的结构性供给失衡与重复开发。四是立足当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要求海南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层次鲜明的短、中、长期发展计划,不要盲目求进。五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发展”,注重对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2. 3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培育与外部人才引入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保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必须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培育:一是需要掌握休闲农业的发展动态,建立系统、真实的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为各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休闲农业人力需求,为休闲农业人员有效的培养指明方向,为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的服务。二是加强内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建立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保证及时有效地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力和产业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海南以本土的小学、中学、职高和高校为依托,建立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逐步在海南打造一批把产、学、研高度融为一体的人才培训基地;在高校与职校可以设立与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开设包括休闲农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打造、流程管理、市场分析和调研等相关专业课程,形成一种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根据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政府与开发商必须有步骤、有层次、有针对性、方式多样地加大对农村居民在礼仪、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服务标准的基层队伍与农民队伍圈。
另一方面,要求建立人才的外部引入机制,将外部优秀人才吸纳到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建立一种外部人才引入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政府,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外部人才引进的优待政策,比如说在户籍签证办理、儿童的异地入学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适当地对外部人才进行专项补贴等等。对于企业,要制定好外部人才引入的管理制度。比如,建立健全人才的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保证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对人的吸引力与激励性。对于社会,要逐步解放思想,培育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期权开户 http://kaihu.la/
2.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保证农业科技投入持续稳定投入,力争在新的优良品种培育、集成规范化栽培技术、推行专用花粉授粉技术、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新型保鲜剂及无公害贮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学习与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夯实海南省热带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提高热带休闲农业的效率优势。
2.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海南省要继续发挥金融机构在热带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贷款、生产资料的贷款和小企业的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的完善。增加对热带水果良种培育、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控、生态观光等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实施农户小额贷款,适度提高对符合条件农户的授信额度。扶持有竞争力、带动力的热带休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加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加大对热带休闲农业精深加工、销售网络拓宽、订单农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政策性保险的引导力度,推广热带休闲农业保险,构建政府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农户风险共担的保险机制。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下一篇:试析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
范文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分析
摘 要:绿色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其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在阐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同时,还对提高这些支撑条件的支撑能力给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政策建议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1.1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1.2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1.3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
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 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 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 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 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思华,刘泉. 绿色经济导论[M ]. 同心出版社,2004,(1).
[2] 高洪深. 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3] 严立冬. 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 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4] 曹玉华.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指标体系[J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
(10).
范文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设施农业
2011年第3
期
SHE
SHI
NONG
YE
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刘曼双
阿勒泰地区农技中心,新疆阿勒泰
8365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设施农业具有聚能节水、技术密集、集约经营、高产高效和商品化程度高等特点,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和“三高一节”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节约水资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新疆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进入了一个规范有序、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新疆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
是新疆毗邻中亚,与中亚等国人文相通,风俗习惯、消费偏好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新疆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在中亚国家很受欢迎。中亚国家现有5700多万人口,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和生产水平等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尤其在果蔬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集约型农产品生产上与新疆有很大差距,赶上新疆尚待时日,形成竞争力和满足需求更需相当长的时间。目前,中亚国家果蔬等农产品价格是新疆的3倍甚至更高,而且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鲜活农产品消费能力不断增长,生产与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仅哈萨克斯坦淡季按人均0.3kg/天计算,预计到2015年反季节蔬菜缺口将达到100万吨。按目前新疆蔬菜产量3300kg/667m2计算,约合30万(667m2)设施蔬菜生产能力,这为新疆大力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生产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使新疆具备了建成沿欧亚大陆桥出口走廊反季节出口蔬菜基地的条件。
1设施农业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已形成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加快发展的有力措施。2009年起,自治区财政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以支持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各地(州)、县(市)也把发展设施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特别是2010年3月中央启动了19省(市)对口援助新疆发展工作机制,各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新疆人力、智力、技术、资金、项目的援助力度。2010年5月18日,中央又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疆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支持,为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策保障,也给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通过多年实践,新疆已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技术的经验及模式。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也把搞好设施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指导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工作力度,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总体看,新疆上下已经形成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4反季节瓜果具有抢占国内市场的优势
新疆冬春季节光照资源丰富,可选用早熟优良品种进行西甜瓜、葡萄、桃、草莓、杏、樱桃等反季节栽培,生产优质瓜果供应国内市场和出口周边国家。目前,吐鲁番地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早晚熟商品瓜生产基地之一,春提早西甜瓜3月下旬上市,秋延晚西甜瓜可延至春节,特别是主打的“楼兰神”牌精品哈密瓜质量好、声誉高,不但在香港、广州、深圳等国内市场俏销,而且还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3具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自然条件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为2500~3400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5000~6500兆焦耳/m2,年平均日照率为60%~80%。
2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广阔2.1具有较大的区内市场空间
据测算,2010年新疆淡季鲜菜需求量为270万吨左右,而且年均增加50万人口,设施蔬菜每年将以6万多吨的消费量逐年递
增。目前,新疆反季节蔬菜年产量仅为230万吨,缺口40万吨。并且随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牧民对反季节蔬菜、瓜果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加,这为疆内设施农产品生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10℃的有效积温,南疆在4000℃以上,吐鲁番盆地为4500~5390℃。从气候资源条件分析,南疆、东疆和北疆逆温带山区,冬
季天气晴朗,阴天少,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的良好条件。
4完备的交通网络为设施农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新疆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新疆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已达3000km,年运力6000万吨,连通了新疆主要地(州)和经济区域。疆内公路四通八达,地市相通、县乡相连,总里程达到
2.2比较效益日益突出
新疆各族农民致富意愿强烈,特别是在人多地少、增收渠道单一的地方,设施农业以其突出的比较效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认识不断提升,发展积极性高,很多农民已由最初政府推动、被动介入转为积极参与、主动投入,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14.37万(km),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骨架,东
联甘肃、青海,南通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疆内“绿色通道”的开通,为新疆构建鲜活农产品大流通格局提供了运输保障。乌鲁木齐市是新疆设施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最远的和田地区通过2条沙漠公路与乌鲁木齐市的公路运输距离只有1300km左右,比甘肃省的张掖、白银等产区与乌鲁木齐市运距近了400km,比山东、海南等省与乌鲁木齐市的运输距离更近得多。运距短,运输成本低,产品新鲜度高,为提高新疆反季节蔬菜、瓜果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具有开拓中亚国家市场的潜力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现有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
是我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区),也是我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工农业产品市场的前沿阵地。特别
32
收稿日期:2011-04-1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福建省发展农业的SWOT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