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辐射科研成果 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我校是所拥有二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多年的办学工作中,树立了现代南小“敦品重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学校发展思想先行,始终将教育科研作为办学依托,实施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策略,在原有办学经验逐步科学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近四年的学校各个层次实验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导教育进入变革状态,做到在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推进了学校的新发展,并在实践上逐步形成一系列操作方法和运作机制。2005年度以来,学校在区级课题立项、科研成果申报、论文发表评奖,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青年科研骨干和教学能手,2004—2006共有20人在各学科论文评比及教学比武中获等第奖。有市、区级课题的共21人次,在2004~2006三年内,就有市、区级课题18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科研成果及各类奖共20项。2005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示范校;2006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7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示范校。学校也先后获得市素质教育实验校、新一轮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全国少先队雏鹰大队、奉贤区A二级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全国EPD项目实验校、国家级规划课题、奉贤区科技特色校等荣誉称号。我们的做法是:
一、把教科研渗透于学校整体规划和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在学校的发展中,没有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科研和管理它们之间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为此,我们极其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本管理的密切结合,进行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在操作方法上,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改革结合在一起,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推进学校的新发展。
2001~2004年,我们以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为抓手,学校实验课题把重点落在研究解决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如何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行了区级重点课题《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分步实施三个目标为标志,经过了构建“和谐发展”的三个实施阶段:一是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教师的和谐发展;三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经验在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成果一书刊登,该研究获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3~2005年,我校进行了市级课题《教师群体和谐协作中的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建立各学科中心研究组,通过专家讲座,校内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等方法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教育科研,我们的子课题有《和谐协作中的教研组建设》《和谐协作的校本培训项目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践》,教师们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中找到了新的发现,对于教育本质的领悟,来自于学生发展规律的人文思考,体现富有个
性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在这种“主体间”的和谐协作之中实现的,它成为顺利推进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三年的研究使我校的骨干群体队伍不断扩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骨干老师,1名特级校长,2名区名师、2名学科带头人,拥有各类骨干教师称号的老师达38名。仅2006年上半年,学校就有18名青年教师被评为语、数、外、体育、美术、音乐、思品等众多学科的奉贤区骨干教师,居全区同类学校之首。该研究获 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4~~2006年,我们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炼和提升,就难实现学校在高层次办学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一所百年小学要成为真正的名校,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我校的当代文化,必须弘扬办学传统,珍视学校文化,在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学校新品牌,推进学校的新发展。所以,我们再一次进行了《继承“文游传统”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的区级重点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百年优秀的文化积淀在传承与发展中发扬光大,如何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中体现现代人文精神为主导,如何营造出既包涵时代精神,又独具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为我校实现完成新三年办学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一次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该研究获 2007年度奉贤区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6~~2007年,学校充分重视有效的课程实施,制定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提出了“树”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学校以“树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构建“整体把握,具体实施,分层递进”的课程操作策略。《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南桥小学课程方案在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比中获一等奖。在这基础上,我校依据优秀的课程方案,积极申报了《学校文化传统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们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融入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赋予课程文化主体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三级课程在立体多维、相得益彰中,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该课题被列为2007区级重点课题,上海市立项课题。
二、把教科研渗透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之中
一所好学校的教师群体都有共同理想、组织文化和行为规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条件,教师们的科研行为都是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这样才能推进学校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中校本培训的催化作用,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意强化教师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与成功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
1、加强科研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
养,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加速科研能力的提高。我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校长亲自带头,以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组员,率先进行教育科研的学习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明显长进,论文发表、课题立项、案例获奖,每一项都走在了全校教师的前列。突出的科研能力,丰硕的科研成果带动了全校所有的中青年教师,以点延线,以线连面的科研培养思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研究性学习小组也从原先的十多名骨干吸引了全校所有的教师,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高。2005年启动了主题为“教师就是研究者” 教师个人研究行动方案,鼓励、引导每一个教师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最后提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2005年暑期提出EPD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问题;2006年提出学生差异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提出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和的一系列做法。这一系列科研主题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的实践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创建指导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校本培训内容被奉贤区列为校本培训示范项目,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培养一批青年课题主持人,建设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有较深研究能力水平的科研队伍。我们共有近20项区级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获区科研成果有一等一个,二等二个,三等二个,编辑专著一本,发表的论文获全国二三等,其中9篇入选《奉贤优秀论文集》。
2、组织教育科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科研室协助教导处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我们先后请市科研专家(胡兴宏教授、杨四耕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聚焦课堂》、《学校课程文化》等教育科研讲座,开拓了广大教师们的科研视野。此外,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以校长、校科研室成员担任主讲进行全校性的科研指导,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能力。三年中共开设专题讲座六次,并分批指派科研骨干教师赴上海听科研讲座。2005、2006、2007年分别围绕着如何进行“小博士”工程和“教师就是研究者”开展了六次科研指导讲座。我们通过专家讲座,校内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等方法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教育科研,目前,我校基本已经达到“门门学科有研究项目,人人参与科研活动”。
3、坚持教研与科研的双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益。2005年,我们以教师个人研究行动为要求,启动了主题为“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行动方案活动。让每一个教师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带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最后提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撰写论文总结,学期期末进行论文评比,至今也已经是第五期。2006年,我们对“教师就是研究者”进行了改革,以“两纲教育渗透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题,采用案例记载的形式,要求教师一学年内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公开课中有关学科教学渗透两纲教育的三篇案例的记录和评析。避免或减少教师网上抄袭论文的现象,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结合,达到真做、实做、有效做的目的。2007年,我们以“同课异构”为抓手,为每一个教师拍摄了一堂录像课,从中发现问题,提炼,要求问题“小、真、实”,并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通过一系列不间断、实在、丰富的科研活动,从而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显著提高,使我
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列为区的前列水平。
三、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规范教科研的常规建设。
1、统领教科室作用,推动科研有序进行。学校把搞好教科研常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科研室多次充实调整科研室成员,完善教科研组织。构建校长室——科研室(学校副教导主任担任科研室主任)——学校各学科带头人(学校语文、数学、英语、四品、拓展学科中区级青年骨干教师共五人)——各学科教研组的四级管理网络系统。校长负责统筹和监督,科研室全面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科研室成员进行了明确、合理的分工,每人负责一类学科,带头搞实验课题;成立学科指导小组,并在科研室下设评审小组(即课题论证组和鉴定组)、课题组(成员由各课题组长组成),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提高、步步推进,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规范课题研究程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室的职能,积极聚调学校教科研骨干的力量,造就学校教科研氛围。一是重视科研导向,狠抓实践与研究,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努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挖掘身边问题,开展“智慧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实践活动。具体突出五个环节:一是征集问题,发动教师,提出小、真、实的问题;二是筛选问题,组织人员进行分类,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三是“认领”问题,以教研组、课题组等为单位,选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四是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沙龙活动、网上研讨活动,并邀请专家进行点拨;五是提炼总结,评比优秀成果并汇编成册。2005年起,我们对区级以上课题(先后共10个)加强了课题的中期管理和监督,要求每个课题组组长对课题进行中期研究成果汇报,梳理研究取得的阶段成果,让每个组员清楚课题实施的现状,明确今后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积累的材料,课题中期管理力度的加强为我校区级课题结题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遴选课题申报,保证课题质量。历年的区级课题申报工作,学校科研室始终坚持宣传发动——个体完成初稿——科研室检查指导——个体进行修改——专家鉴定指导——个体再次修改——科研室遴选——申报区级课题的遴选程序。在区级课题申报前的一个多月,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宣传,以各教研组为单位鼓励发动教师进行校级课题申报。评审小组对上缴的课题进行初步检查和鉴定,力求课题撰写格式规范。在初次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又再请区科研专家对课题进行审阅,对课题负责人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指导。经过两次修改,教师的课题质量明显提高。最后科研室评审小组对所有上缴的课题再次汇总讨论,从中挑选具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推广价值的课题申报区级课题立项,而将剩下的课题列为校级课题。自2005年以来,共收到教师申报的各类课题42项,其中申报区级课题39项,上送19项,中标17项,市级课题5个。由于层层把关和指导,我校区级课题申报中标率非常高。
4、做好开结题论证、鉴定,确保课题实施。学校科研室非常重视课题的开题工作。每年我们在九、
十月份进行校级课题的开题论证,要求每个课题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再次研读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阶段成果,组长完成书面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对所有的校级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对于区级以上的课题,我们则按要求邀请区教育科研机构人员进行论证,并填写论证表。三年中共完成22项校级课题和10项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同时在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中专门成立课题鉴定组,对到达结题日期的校级课题提出必须按时完成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或科研论文,誊写结题鉴定书的要求,鉴定组对课题进行规范鉴定。2005年以来,我们共完成9项校级课题的结题鉴定。对区级以上课题,我们按上级要求邀请市、区级教育科研专家进行鉴定。三年来,共完成2项市级课题结题鉴定,10项区级课题结题鉴定。
5、丰富科研活动,落实全员参与,完善奖评制度。我们把科研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区、校级骨干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参与科研,起到示范的作用。达不到科研要求的将停止享受骨干教师待遇。每学年末都进行科研成绩的统计,学校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成果与学年考评挂钩,提倡多做多得。学校明确表明各类评奖、记功、提升优先考虑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学校对于教师科研的奖励主要结合在“振兴杯”青年教师比武(校级论文评比),《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师个体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小博士”工程(成果展示和总结),德育组(班主任德育论文),教导处(教育教学案例或反思)共五个板块中。单项评比,每学年年末进行统一奖励。2006年度科研室本着多做多得的奖励原则和全面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我校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的目的重新制订了南桥小学教育科研奖励试行方案,采用分值量化教师的科研成绩,实行等级划分(分六等),进行分级奖励,拉大差距。这种科研与奖励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参与主动性,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科研工作。
6、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有效推广科研成果。检验研究实效,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研究,运用我们的成果是我校2005年开始科研上的一个新举措。2004年,我们以市级课题《教师在群体和谐协作中的自主发展》为主题,举办了市级层面的现场展示活动;2006年又举办了“落实两纲精神,渗透学科教学”区级现场研讨会。2004年和2007年学校两次出面出资邀请市科研专家做科研讲座,并同时邀请了结对的奉城二小、青村小学和洪庙小学的老师一起参加,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2005年,我们安排“小博士”工程获奖的四位教师进行了全校的成果展示。我们还要求以每个教研组为单位,每学年确定一个科研主题,围绕主题明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位教师上一堂展示课,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展开实践研究。2004年主题为EPD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2005年为学生差异性、主体性和活动性的课堂教学实践,2006年我们又提出两纲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2007年,我们把科研成果推广的重心放在基层的教师身上,要求每个完成区级课题结题的课题组根据研究成果推出
2-4节展示课来展示科研成果,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并进行当场研讨。这一系列科研主题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邀请了结对学校的老师共同参加,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参与科研。我们从2003年开始启动“小博士”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和评选,至今已是第四期。
2005年度
1、教师在群体和谐协作中自主发展 张大维(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张大维(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3、Oxford English 3B M3 U3 徐 虹(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二等奖) 2005年10月
4、我在群体协作中自主发展 蔡建梅(2005年奉贤区“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三等奖)
5、在奉献中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孙 骊(2005年奉贤区“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6年度
1、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小学课程方案 张大维(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比一等奖2007年1月
2、奉贤“土布的”小调查 胡建群(2006年度“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小课题一等奖)
3、网络时代开展小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汪莲华(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三等奖) 2006年12月
4、在少先队活动中宏扬民族精神 徐惠华(奉贤区《辅导员工作纲要》创新案例评比二等奖)2006年9月
5、体育课堂文化与行为规范 周军(区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三等奖)2006年1月
6、课队结合,构建少先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操作体系的研究 褚红辉(上海少先队“十五”课题成果汇编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2007年度
。
1、
范文二: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什么是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直接影响教育科研效率,使教育科研任务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能力,课题实验方案的制作能力,课题实验的操作能力,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等。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长时间内起作用的性质和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经验、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教育科研信息处理能力和教育科研创造才能等。
教师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的本质特征及相互关系:从人的本质角度看,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本质的规定性,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产物。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内在的本身力量的表现,是教师科研素质表现的“现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之间具有内隐外显的特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就是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才会表现出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意义
1.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教育创新”的理念。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教育科研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搞教育科研,才能进行“教育创新”,才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而搞好教育科研的前题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学校中心工作的需要
作为学校,教学是中心,但科研是关键。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一条不可替代的途径,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需要广大教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教科研课题开展学术研究、论文撰写、案例实录、调查报告等教育科研活动,这样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的中心搞好。而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
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所以研究型教师是不会有倦怠的,他们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明确和实现教育的意义,从教育事业 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需要,由衷地体验到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开展教育科研有何作用?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的理念不断地更新。 教育要做好“三个服务”,教材要为学生服务,(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与再创造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该是课堂中学生的合作伙伴,是教学的倡导者,激励者);教师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教学过程不但重视结果,而更加重视过程,教学的目标从单一的一维目标转化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目标)。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基本过程: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教育科研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每一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点,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升了教师的成就感。
4.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控制方式及课堂常规经验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要把科研意识引进课堂,也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课堂教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要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完成新课改所赋予教师的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有对事业、对科研的热情,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教研的努力方向,不断地追求和思考。“积累—总结—再积累—再总结”,这是教科研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
2. 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3. 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做好研究的前提条件,且学习是教师科研成长的基础和动力,作为教师,从教学和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有求知的积极心态,活到
老学到老,在做中学,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促进专业成长,提高科研能力。
4. 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教学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中充实,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创新,在经验总结中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提升。
5.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来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已。比如,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教师个人主页。
6. 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践。实践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反思和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在经验中成长是真正的成长。
7.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科研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在科研的路上,教师可以团结周围的力量,共同研究课题。
四、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好处
1.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从而也能发现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教学天地。“我”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观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怀。由于自新,便会感觉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江河山川新,人工作起来才有乐趣,有意义,工作热情才会高,才会有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又广阔的天地,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多么平凡的岗位,一旦从科研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那里有神奇而又诱人的学问、能力及方法。君子兰栽培、金鱼养殖、微型雕刻这些小技术若钻研进去都能发现一个广阔的科学天地,我们教书育人这样的大事,科研的天地就更广阔了。
2.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靠什么?有的人说,靠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这话符合形式逻辑,但不完全符合辩证逻辑。同一位教师,几年如一日地使用千篇一律的教法,不肯变化,那么时间长、汗水多的教学效果一般会好一些。但事实上教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而我们目前正用着的,并不一定是最省力的效率或最高的方法。比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方法不止一百种,我们目前掌握的十几种决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还有待通过教育科研去发展和掌握。从大的方面讲,提高教学效率还靠科研。
3.收获科研成果。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如日记、经验总结、论文)和公开课形式显示出来。经验、论文、公开课公布出去,参与交流,受到了别人的肯定;参加评比,得到了校、市、省的奖励证书,这显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看得见的成果,另外还有在研究过程中个人意志的增强、胸怀的拓展、学识的增长等许多潜移默化的成果。很显然,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于己,于人,于家,于国,于民,于党都有益处。
范文三:[业务]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辐射科研成果 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我校是所拥有二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多年的办学工作中,树立了现代南小“敦品重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学校发展思想先行,始终将教育科研作为办学依托,实施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策略,在原有办学经验逐步科学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近四年的学校各个层次实验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导教育进入变革状态,做到在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推进了学校的新发展,并在实践上逐步形成一系列操作方法和运作机制。2005年度以来,学校在区级课题立项、科研成果申报、论文发表评奖,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青年科研骨干和教学能手,2004—2006共有20人在各学科论文评比及教学比武中获等第奖。有市、区级课题的共21人次,在2004~2006三年内,就有市、区级课题18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科研成果及各类奖共20项。2005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示范校;2006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7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示范校。学校也先后获得市素质教育实验校、新一轮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全国少先队雏鹰大队、奉贤区A二级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全国EPD项目实验校、国家级规划课题、奉贤区科技特色校等荣誉称号。我们的做法是:
一、把教科研渗透于学校整体规划和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在学校的发展中,没有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科研和管理它们之间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为此,我们极其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本管理的密切结合,进行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在操作方法上,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改革结合在一起,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推进学校的新发展。
2001~2004年,我们以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为抓手,学校实验课题把重点落在研究解决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如何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行了区级重点课题《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分步实施三个目标为标志,经过了构建“和谐发展”的三个实施阶段:一是学校的和谐发展;二是教师的和谐发展;三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经验在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成果一书刊登,该研究获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3~2005年,我校进行了市级课题《教师群体和谐协作中的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建立各学科中心研究组,通过专家讲座,校内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等方法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教育科研,我们的子课题有《和谐协作中的教研组建设》《和谐协作的校本培训项目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班集体自主管理的实践》,教师们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中找到了新的发现,对于教育本质的领悟,来自于学生发展规律的人文思考,体现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在这种“主体间”的和谐协作之中实现的,它成为顺利推进学校发展的坚实后盾。三年的研究使我校的骨干群体队伍不断扩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骨干老师,1名特级校长,2名区名师、2名学科带头人,拥有各类骨干教师称号的老师达38名。仅2006年上半年,学校就有18名青年教师被评为语、数、外、体育、美术、音乐、思品等众多学科的奉贤区骨干教师,居全区同类学校之首。该研究获 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4~~2006年,我们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炼和提升,就难实现学校在高层次办学轨道上的可持续发展。一所百年小学要成为真正的名校,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我校的当代文化,必须弘扬办学传统,珍视学校文化,在整合各方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学校新品牌,推进学校的新发展。所以,我们再一次进行了《继承“文游传统”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的区级重点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百年优秀的文化积淀在传承与发展中发扬光大,如何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中体现现代人文精神为主导,如何营造出既包涵时代精神,又独具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为我校实现完成新三年办学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一次形成本校的办学经验和新的生长点。该研究获 2007年度奉贤区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6~~2007年,学校充分重视有效的课程实施,制定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提出了“树”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学校以“树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构建“整体把握,具体实施,分层递进”的课程操作策略。《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南桥小学课程方案在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比中获一等奖。在这基础上,我校依据优秀的课程方案,积极申报了《学校文化传统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们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融入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赋予课程文化主体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三级课程在立体多维、相得益彰中,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该课题被列为2007区级重点课题,上海市立项课题。
二、把教科研渗透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之中
一所好学校的教师群体都有共同理想、组织文化和行为规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条件,教师们的科研行为都是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这样才能推进学校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中校本培训的催化作用,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意强化教师问题意
识和科研意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与成功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
1、加强科研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加速科研能力的提高。我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校长亲自带头,以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组员,率先进行教育科研的学习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明显长进,论文发表、课题立项、案例获奖,每一项都走在了全校教师的前列。突出的科研能力,丰硕的科研成果带动了全校所有的中青年教师,以点延线,以线连面的科研培养思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研究性学习小组也从原先的十多名骨干吸引了全校所有的教师,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高。2005年启动了主题为“教师就是研究者” 教师个人研究行动方案,鼓励、引导每一个教师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最后提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2005年暑期提出EPD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问题;2006年提出学生差异性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提出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和的一系列做法。这一系列科研主题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的实践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创建指导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校本培训内容被奉贤区列为校本培训示范项目,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培养一批青年课题主持人,建设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有较深研究能力水平的科研队伍。我们共有近20项区级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获区科研成果有一等一个,二等二个,三等二个,编辑专著一本,发表的论文获全国二三等,其中9篇入选《奉贤优秀论文集》。
2、组织教育科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科研室协助教导处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我们先后请市科研专家(胡兴宏教授、杨四耕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聚焦课堂》、《学校课程文化》等教育科研讲座,开拓了广大教师们的科研视野。此外,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以校长、校科研室成员担任主讲进行全校性的科研指导,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能力。三年中共开设专题讲座六次,并分批指派科研骨干教师赴上海听科研讲座。2005、2006、2007年分别围绕着如何进行“小博士”工程和“教师就是研究者”开展了六次科研指导讲座。我们通过专家讲座,校内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等方法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教育科研,目前,我校基本已经达到“门门学科有研究项目,人人参与科研活动”。
3、坚持教研与科研的双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益。2005年,我们以教师个人研究行动为要求,启动了主题为“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行动方案活动。让每一个教师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带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最后提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撰写论文总结,学期期末进行论文评比,至今也已经是第五期。2006年,我们对“教师就是研究者”进行了改革,以“两纲教育渗透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题,采用案例记载的形式,要求教师一学年内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公开课中有关学科教学
渗透两纲教育的三篇案例的记录和评析。避免或减少教师网上抄袭论文的现象,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结合,达到真做、实做、有效做的目的。2007年,我们以“同课异构”为抓手,为每一个教师拍摄了一堂录像课,从中发现问题,提炼,要求问题“小、真、实”,并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通过一系列不间断、实在、丰富的科研活动,从而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显著提高,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列为区的前列水平。
三、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规范教科研的常规建设。
1、统领教科室作用,推动科研有序进行。学校把搞好教科研常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科研室多次充实调整科研室成员,完善教科研组织。构建校长室——科研室(学校副教导主任担任科研室主任)——学校各学科带头人(学校语文、数学、英语、四品、拓展学科中区级青年骨干教师共五人)——各学科教研组的四级管理网络系统。校长负责统筹和监督,科研室全面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科研室成员进行了明确、合理的分工,每人负责一类学科,带头搞实验课题;成立学科指导小组,并在科研室下设评审小组(即课题论证组和鉴定组)、课题组(成员由各课题组长组成),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提高、步步推进,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规范课题研究程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室的职能,积极聚调学校教科2
研骨干的力量,造就学校教科研氛围。一是重视科研导向,狠抓实践与研究,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努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挖掘身边问题,开展“智慧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实践活动。具体突出五个环节:一是征集问题,发动教师,提出小、真、实的问题;二是筛选问题,组织人员进行分类,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三是“认领”问题,以教研组、课题组等为单位,选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四是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沙龙活动、网上研讨活动,并邀请专家进行点拨;五是提炼总结,评比优秀成果并汇编成册。2005年起,我们对区级以上课题(先后共10个)加强了课题的中期管理和监督,要求每个课题组组长对课题进行中期研究成果汇报,梳理研究取得的阶段成果,让每个组员清楚课题实施的现状,明确今后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积累的材料,课题中期管理力度的加强为我校区级课题结题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遴选课题申报,保证课题质量。历年的区级课题申报工作,学校科研室始终坚持宣传发动——个体完成初稿——科研室检查指导——个体进行修改——专家鉴定指导——个体再次修改——科研室遴选——申报区级课题的遴选程序。在区级课题申报前的一个多月,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宣传,以各教研组为单位鼓励发动教师进行校级课题申报。评审小组对上缴的课题进行初步检查和鉴定,力求课题撰写格式规范。在初次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又再请区科研专家对课题进行审阅,对课题负责人提出进一步
的修改意见和指导。经过两次修改,教师的课题质量明显提高。最后科研室评审小组对所有上缴的课题再次汇总讨论,从中挑选具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推广价值的课题申报区级课题立项,而将剩下的课题列为校级课题。自2005年以来,共收到教师申报的各类课题42项,其中申报区级课题39项,上送19项,中标17项,市级课题5个。由于层层把关和指导,我校区级课题申报中标率非常高。
4、做好开结题论证、鉴定,确保课题实施。学校科研室非常重视课题的开题工作。每年我们在九、十月份进行校级课题的开题论证,要求每个课题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再次研读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阶段成果,组长完成书面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对所有的校级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对于区级以上的课题,我们则按要求邀请区教育科研机构人员进行论证,并填写论证表。三年中共完成22项校级课题和10项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同时在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中专门成立课题鉴定组,对到达结题日期的校级课题提出必须按时完成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或科研论文,誊写结题鉴定书的要求,鉴定组对课题进行规范鉴定。2005年以来,我们共完成9项校级课题的结题鉴定。对区级以上课题,我们按上级要求邀请市、区级教育科研专家进行鉴定。三年来,共完成2项市级课题结题鉴定,10项区级课题结题鉴定。
5、丰富科研活动,落实全员参与,完善奖评制度。我们把科研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区、校级骨干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参与科研,起到示范的作用。达不到科研要求的将停止享受骨干教师待遇。每学年末都进行科研成绩的统计,学校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成果与学年考评挂钩,提倡多做多得。学校明确表明各类评奖、记功、提升优先考虑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学校对于教师科研的奖励主要结合在“振兴杯”青年教师比武(校级论文评比),《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师个体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小博士”工程(成果展示和总结),德育组(班主任德育论文),教导处(教育教学案例或反思)共五个板块中。单项评比,每学年年末进行统一奖励。2006年度科研室本着多做多得的奖励原则和全面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我校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的目的重新制订了南桥小学教育科研奖励试行方案,采用分值量化教师的科研成绩,实行等级划分(分六等),进行分级奖励,拉大差距。这种科研与奖励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参与主动性,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科研工作。
6、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有效推广科研成果。检验研究实效,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研究,运用我们的成果是我校2005年开始科研上的一个新举措。2004年,我们以市级课题《教师在群体和谐协作中的自主发展》为主题,举办了市级层面的现场展示活动;2006年又举办了“落实两纲精神,渗透学科教学”区级现场研讨会。2004年和2007年学校两次出面出资邀请市科研专家做科研讲座,
并同时邀请了结对的奉城二小、青村小学和洪庙小学的老师一起参加,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2005年,我们安排“小博士”工程获奖的四位教师进行了全校的成果展示。我们还要求以每个教研组为单位,每学年确定一个科研主题,围绕主题明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位教师上一堂展示课,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展开实践研究。2004年主题为EPD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2005年为学生差异性、主体性和活动性的课堂教学实践,2006年我们又提出两纲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2007年,我们把科研成果推广的重心放在基层的教师身上,要求每个完成区级课题结题的课题组根据研究成果推出2-4节展示课来展示科研成果,全校教师参与听课并进行当场研讨。这一系列科研主题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邀请了结对学校的老师共同参加,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参与科研。我们从2003年开始启动“小博士”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和评选,至今已是第四期。
2005年度
1、教师在群体和谐协作中自主发展 张大维(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张大维(2005年度奉贤区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3、Oxford English 3B M3 U3 徐 虹(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二等奖) 2005年10月
4、我在群体协作中自主发展 蔡建梅(2005年奉贤区“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三等奖)
5、在奉献中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孙 骊(2005年奉贤区“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6年度
1、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小学课程方案 张大维(上海市首届学校课程方案研制与评比一等奖2007年1月
2、奉贤“土布的”小调查 胡建群(2006年度“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小课题一等奖)
3、网络时代开展小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汪莲华(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三等奖) 2006年12月
4、在少先队活动中宏扬民族精神 徐惠华(奉贤区《辅导员工作纲要》创新案例评比二等奖)2006年9月
5、体育课堂文化与行为规范 周军(区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三等奖)2006年1月 6、课队结合,构建少先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操作体系的研究 褚红辉(上海少先队“十五”课题成果汇编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2007年度
。
1、
范文四:中小学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学与管理》2011年9月20日
中小学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策略*
筅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很多中小学教师感觉每天面临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没有时间搞科研,难以推出达到发表水面对这一平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的高质量科研成果。问题,中小学教师很有必要深入思考:在做好教学的同时,怎样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提高科研能力方面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有的教师认为教好学就尽了教师的职责,只要学
董京峰
好。把握研究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对同样问题有深入的把握。
3.多次投稿难以发表,产生心理困惑
很多教师经过潜心钻研,提起笔来整理研究的收获,总结出一些成果,经过几次推敲、修改,便投向了有关期刊,经过苦苦的期盼和等待,始终见不到文章的录用通知,因而使得劳动付出和回报之间存在差距,甚至出现付出多,零回报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心理上产生变化,有甚者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做科研的材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而灰心丧气,久而久
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之,失去了对科研的兴趣。
则不然,完成教学任务只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能,而作4.功利主义心理作梗,缺乏持之以恒的研究热情为一名优秀教师,还要具备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很多教师搞科研,做课题、写文章为的就是晋职结提升的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这种能力或晋级,明显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正如乔松楼在《到就要通过科研来完成,通过科研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底是什么影响了科研和学术创新》一文所指出的:题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研究使问题得以解决,然后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某某人在学术领解决的方案、策略、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域取得了成就以后,很快就被提拔去当官,结果,官没
还有的教师一提到科学研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有做好,学问也荒疏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感,敬而远之,以为这只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其实不“当官是学术的坟墓”这句话,未必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然。教学实践是产生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已为人知皆准的真理,但确是许多人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箴
[1]
的教学规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不足为奇,恰当的激励,对的。尚未发现的教学规律,还有待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推动科研创新也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是,顺利大胆摸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晋职或晋级后,科研也就相应地到了尽头的现象确实不仅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具有亲身参加实践的独特优势,这是一般专业理论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存在,急功近利,缺乏持久的研究热情,也就不会推出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但又性质不同。教学是传二、提高科研能力的策略授已知事物的规律和知识,科研则是探索未知事物的1.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究竟。教学要求知识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公认性,科研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则要求有独创性,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正确的做法是教学相长,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2.课外阅读少,抓不住研究问题
研究的问题可能来自教学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来自于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也可能来自个人的研究兴趣,也可能来自一次不经意的交谈等等。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甚至有些问题他人早已发现,并得到解决,对已解决的问题再花费时间进行研究没有必要,除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效果更
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
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
*该文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0JG002)阶段性成果。·60·
董京峰:中小学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策略
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
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
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中小学教师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应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宜小题大做。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学中新方法的尝试,可以是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可以是教学取得突破后的深入思考,可以是学科教师普遍感到难于解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又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研究起来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还有些老师在选择研究问题时贪大、贪全,认为大问题以及涉及内容更全面的问题研究起来才有价
试图向各类期刊提供个人研究成果,通过发表达到交流和提升科研素质的目的。但也有很多教师感到发表
文章困难很大,屡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因此,为了提高稿件的录用率,除了保证文章本身的质量外,还要讲求投稿技巧。在投稿前,应先对所要投向的期刊有全面的认识,主要包括期刊适合的读者群体,以教育类期刊为例,首先明白期刊是面向高校研究者群体,还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群体,是理论性刊物,还是实践性刊物,期刊的审稿周期有多长,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对内容格式的要求。其次,翻阅期刊,了解各栏目刊登的文章。有的期刊开辟了多个栏目,在不同出版期内刊登的栏目也不一样,这就需要作者选择几期期
第三,查看期刊重点征稿栏刊来阅读,做到心中有数。目。每一种期刊在不同时间段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
值,有意义,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实际上研究问题不题通常是不一样的,有的期刊直接注明重点关注的研
在大小,关键是问题得到解决了没有,有没有创新价究问题,还有的期刊每一期都推出下期讨论话题等,抓值,有没有实践意义。即使是大问题对一线教学没有充分的指导作用,不能在实践中推广,也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解决好一个个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后,再选择较大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拓展个人或团队的研究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广泛阅读会扩展知识容量,积累素材,为论文写作和项目研究提供迁移的条件。阅读应结合自身教学
住了这些重点问题撰写稿件,发表的几率自然就倍增。4.提高科研兴趣,持久保持研究动力
兴趣是进行科研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们认识科
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研和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倾向。
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来进行,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的阅读,无论理论层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阅读材料,还是实践层面的阅读材料,都要有所涉猎,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
[2]
只有实践知识的积累,没有理论知识的积累,难以提动力。”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升研究层次,同样,只有理论层面知识的积累,没有实
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
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将显得研究空洞,只有理论和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易于发表交流,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
阅读是教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使研究项目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师立身之本。教师阅读教育理论经典,才能探究教育
原理,感悟教育真谛,把理论光辉映照到学生身上;教师阅读科技发展时文,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抓住知识信息,并凭智慧策略烛照教学实践。
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
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
在阅读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阅读笔记,在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
做笔记时学会知识分类的方法,在查阅起来省时方界。[3]”只要用心努力,是可以逐渐接近这一境界的。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采用写日志的方式,参考文献及时把个人阅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电子化材料,在需要提取某些知识的时候,直接从网络上提取。同时经常写网络日志还可以通过链接关系得到别人的共享和指导评论,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研究刊物办刊特色,讲究投稿技巧发表文章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之一,很多教师
[1]乔松楼.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科研和学术创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王选.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光明日报,2005-07-07(5).[3]侯先光.科研需要一种境界.云南日报,2005-03-29(11).
(责任编辑任洪钺)
·61·
范文五: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方志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50期
摘要: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借助省级教学团队平台就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进行了研究,对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全面提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
[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