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谈西欧英国民族精神的特点
谈西欧英国民族精神的特点
——绅士精神
12广告 於天旭 12062013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个民族的涵养及文化素质的体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产物。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血缘和文化,但是保持一个民族的根本原因是共同的国家意识。如果一个民族的成员,民族意识很淡漠,那么这个民族也会是一盘散沙,未来也不会美好。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民族精神,为了使国家更和谐美好的发展。我相信,一个民族精神的质量是判断这个国家的未来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西欧英国民族特别注重尊严和礼貌。英国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1]。
英国人受到骑士精神的影响,更加的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所谓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不仅对英国,更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包容,讲文明守秩序又顽强奋斗的精神。
早期的绅士精神文化是注重礼仪与修养。这种精神起初影响着社会贵族人士
的思想和行为。后来通过印刷术的引入,使得亚瑟、兰斯洛等充满激情的骑士形象深入人心。这样,早期的绅士精神由此发展开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绅士形象中的人情味和责任感进一步淡化, 另一方面, 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人们接受的绅士标准,绅士适用范围日渐扩大。传统的绅士概念已被彻底稀释。如果行为高尚, 即使出身寒门, 也能成为高贵的人。绅士精神早已成为传统进行发展。英国的绅士精神经历的历史的长期发展并作为一种传统保存下来,为人民所推崇。 英国民族精神具有包容性。在英国除了白种人之外,还有许多黑人,棕色人和黄种人等许多人种。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一起乘车上下班,有色人种同样受到尊重,不被歧视。当一个黑人妇女在路上突然昏劂,如果附近只有白人,那么这几个白人立即将她送到医院。英国人居住的房子除了进入的房门有锁外,室内所有房间的门上均没有锁,他们对居住在他家里的外人似乎毫不设防。他们具有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总是有征服一切的信念,他们相信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去不了的地方,军队没有打不赢的仗。在公共场所很难见到不文明行为,即使在公共汽车上也听不到有大声说话的声音。无论在银行还是商店,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他们就自觉排队,秩序井然。在大街上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没有人随地吐痰,乱扔东西。英国人做事很有计划,往往都是提前制定好计划方便以后计划的实施,这样下来他们做事就会进行的有条不紊。大多数国人这方面确实不是西方人做的到位,多数国人往往到事情的最后期限才会去进行,他们的拖延会使其做事也会变得不够认真赶进度,往往会进行的手忙脚乱。但是西欧英国的傲慢与固执也是很严重的,他们固执己见,不容易相信别人。因此国人在学习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盲目崇拜,不随便跟风,要真正理解其内涵。
英国的绅士文化精神不仅影响着英国文化,还影响到了全世界。孔子是中国绅士第一人,他的君子文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们同样看重绅士精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传播儒家文化,还定义了君子文化。因此这种英国绅士精神不仅适用于西方国家,同样适用于东方各国。 英国诗人霍普金斯曾自豪地说:“即便英格兰民族不能给世界留下别的什么东西, 单凭‘绅士’这个概念, 他们就足以造福人类了。”[2]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君子还应坦荡诚信,和悦平易,风度优美。君子人格世人礼尊,君子之行日久弥新,君子之风世
人景仰[3]。 作为五四运动轴心人物,胡适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学者一生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红学等都深入研究;作为一名绅士,他并未毁掉母亲包办的婚姻,两人白首终老。纵有诸多“绯闻女友”,但胡适的绅士精神都在这篇日记里:“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4] 近年最炙手可热的英剧唐顿庄园,活化了上世纪英国贵族绅士的生活态度。贵族奢华古堡庄园美不胜收,但庄园中人临危不乱,用优雅稳住全场,尊重女性的绅士精神,更是值得男士向往的一窗骑士风景。
我们欣赏国外影片的精彩场景到人物的绅士精神时,并不能将其全部归结于逢场作戏。绅士精神不仅为人们所赏心悦目,更在关键时刻决定着伤亡生命的多少以及生命的延续。泰坦尼克号不仅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加凸显出英国人在沉船灾难来临时还不忘女士优先这一伟大的绅士精神。英国人民面临灾难时,虽然带有绝望与恐惧感,但他们依旧保持了这一绅士精神,这一小小的行为会使得人员疏散更加有序的进行。回首昨日,如果上海外滩广场的的每一个人都能有绅士精神,那么即使人再多,也不会出现类似的踩踏事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国人学习借鉴。
如今一个穿着打扮光鲜得体的人,即使他享受到了最高贵的物质,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是一名合格的绅士。国人素质低下几乎传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死于车窗垃圾之下,甚至埃及金字塔内出现汉字到此一游。这些人享受了西装革履,却没有遵守最基本的公共礼仪。而西方人往往是通过公开场合遵守绅士精神来显示出自己的素质品格以及修养。对比西方民族绅士精神,其实中国传统君子品格并不差于西方民族绅士精神。只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已被部分现代人所抛弃,体现了国人现代化的崇洋并没有真正追逐其真正的内涵。显而易见,国民由发展中国家的走向发达国家不仅是财产上的增加,其精神层次还应更上一层楼,无可否认,这还需很长一段道路。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国民的价值观也会发生改变,受过教育的人们通过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人将成为中国的绅士,就像早期的西方绅士一样发展下去,他们的行为将为更多的国民树立绅士形象,按照西欧英国民族绅士
精神的发展脚步前进。相信有朝一日,每一位国民都能像西欧英国民族精神学习,学习其绅士精神,那么每一位国人都有绅士风度,我们都将从中受益。
[1]黄相怀. 英国精神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8-10-1
[2]语文学刊 霍普金斯名言 2009年15期
[3]出自《小雅·湛露》
[4]维基百科 胡适家庭介绍 胡适日记
范文二:1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第七课
1.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为什么)?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精神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继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3.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做)?
国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四条)
(1)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2)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3)必须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
(4)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条)
(1)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2)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3)青少年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表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任务。
②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P94
5.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包括:
a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b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c革命传统教育;d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
第八课
1.理想的分类:自身理想、家庭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2.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为实现共同理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我国现阶段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5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经济方面: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6.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1)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当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3)西方敌对势力还想尽办法遏制我国发展。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理想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风险
7. 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8.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当代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就要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9.. 青少年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要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自觉磨练自己,再能逐步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重任的人。
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过苦日子,而是反对铺张浪费和贪图享受,是为了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第九课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答: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⑵①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和灾难,世界各国人民渴望世界持久和平。②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其影响怎样?
答:⑴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
⑵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如何?作用是什么?(或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下面的三个方面)
答:⑴地位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③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
⑵㈠经济作用: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㈡政治作用: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②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战略机遇?
①世界格局多极化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
③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④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我国面临严峻挑战有哪些?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有所影响;
②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某些西方大国,控制国际经济组织,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困难;
③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等等。
6、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或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怎样做?)
①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集中主要精力,加快经济发展。
②提高抓机遇的本领,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能力。
③青少年应有“勇立潮头敢为先”的精神,勇于担当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7、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①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走向开放的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②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③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 ④走向世界,还需要善于学习。
第十课
1. 升学考试焦虑现象的表现是什么?影响?P137
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情绪紧张,心慌意乱; 记忆卡壳。
一般的焦虑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严重的考试焦虑现象则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 怎样正确对待升学考试焦虑现象? 克服考试焦虑现象的方法?P137-138
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关键在平时勤奋学习,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才能从容应对
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以平常心对待中考
进行自我心理训练(想象训练法;暗示训练法;放松训练法),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者老师的帮助。
3、填报志愿应注意的问题?P138
衡量自身的情况; 接受各方指导; 了解招生信息; 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4、我国形成的新的就业方式:P139
劳动部门介绍就业; 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5、怎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41
(1)选择职业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选择职业应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恰当定位;
(3)选择职业还需要正视竞争、敢于竞争.
(4)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创业是最大的就业
6.什么人才?成才的关键?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
8、成才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实现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9.人生有价值的追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 创造 奉献
10、青少年应怎样实现人生的意义。
(1)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要学会学习、创造和奉献。
(2)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现在做起;
(3)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从平凡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
(4)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范文三: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8]“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 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 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 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10]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11](P366)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一)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12](P73-74)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13] (P1)
肖君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14](P90)
(二)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民族精神是由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又为文化传统所涵盖,是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展开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创生中不断发生的精神“世”(精神体系),在这个“世界”中,先是一种潜意识、一种内在的思维定势,一种定向发展的倾向,这些潜在的精神,通过政治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升华(实现)表现出来。从这个视角上说,民族精神的裁体,实际上就是该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以载道,“文”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杠杆,通过这个杠杆使民族精神在一切社会意识中发挥作用。而这个杠杆就是流传几千年的儒墨道法文化,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最为突出。儒家文化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这个资源中,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文化占优先地位 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炎黄于民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从文化史料上讲,早在炎黄于民走上“自为”阶段前,先民们便肯定和崇尚这种精神。如《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图是:天体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的,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先民们在肯定和渲染“天行健”——白强不息时,也特别强调“行健”的另一侧面:“刚毅”,因为行胜屿刚毅总是分不开的《论语·子路》上说:“刚毅木调近仁”,意即人要不畏困难,不怕逆境,乐于在逆境中磨练,方能培养出刚毅的品格。用《孟子·告子》上一段话便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浸染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认同,发扬光大。可以说,哪里有中华民族文化,哪里便记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与自强不息、刚毅联结在一起的,便是中华文化讲正气、气节,讲爱国的精神。行健、刚毅、正气、气节、爱国,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双双孪生,密不可分。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中人自从进入“自为”阶段便极为重视民族气节,凡为民族面捐躯者则留芳百世。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祟尚道德”精神
中华社会历来有礼义之邦的美称。在中华民族精神中,中华文化注重道德是举世闻名的。早在我们先民那里便有记载:《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镕载物”,认为大地包容着万物,有道德的人应如大地那样.胸怀宽广,能容包扦方面的人、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华文化重道德,在儒家文化小特别突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是明证。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准则,奠定了封建时代的道德理论基础。之后,董仲舒的“三纲”(有为臣纲、父为于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天意”基础上勉强统一起来,使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文化趋于完备。在历史演化中,经宋元明清,儒家道德文化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波浪式的演化过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已成为文化传统、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本
质。
崇尚道德的中华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它涵摄诸多方面,如人性问题;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题;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问题:“义利”、“理欲”问题;“力命”、“义命”问题;道德在天地间的意义问题;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问题,等等。每个问题都有正面与负面。可以说,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崇尚道德的中华文化,由于它以人本为主体,因面可称为中华人学或关于教人如做人的学说,这样的学说,不仅决定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面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历史上它成了团结、融合、凝聚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抵御外侮的重要精神力量。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也主要靠“修文德”来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整体趋同”精神
中华民族“整体趋同”精神,亦即 “整体思维”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像中华民族这样表现出具有整体思维、整体趋同的民族。这种文化精神的根源同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它的突出特征便是: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宏观人手。如最早老子把宇宙模式规定为“道生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用“道”、“生”、“和”三个概念来表示纷繁陈杂的宇宙的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世界整体性、无一性、运动性与和谐性。老子的思想代表了古人整体思想、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和致思途径,后来又有儒学家董仲舒加以发展,他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来建构他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的理论框架。
整体趋同亦即部分向整体趋同的整体精神,在传统文化那里便是“天”、“地”、“人”为一体的思想。这种整体趋同思想,在道德方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国平天下”,就是说,以“修养”为起点,修身面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面后平天下,从修身开始到平天下,整体思想贯穿其中,既是起因又是后果。在政治和社会秩序方面,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无论是“仁”、“义”、“札”、“智”、“信”,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体上都是以“家”、“国”为轴心,以这个轴心为起点便是大一统:社会制度一统,社会秩序一统,社会文化一统,社会伦理一统,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过分裂、有过政权更选,但是统一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最后也
将完全走向统一。历序一统,社会文化一统,社会伦理一统,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过分裂、有过政权更选,但是统一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最后也将完全走向统一。历史表明:整体思想不仅汉族有.少数民族也同样有,即都追求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中华民族中整体思想、强烈的国家意识,既为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所决定,又为民族文化心理所制约,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或没有如此强烈的。这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如此重要的文化思想基础。在今天,它必将成为实现祖团统一的思想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民为邦本”精神
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不仅承载着自强不息、祟尚道德、整体趋同精神,而且还承载着民为邦本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内容:第一,民众是天下安定国家兴盛的根本,如《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说:“国将兴,听于民。”《孟子·离类上》说:“暴其民,甚则身猫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又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第二,民意即天意。《尚书·皋陶模》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第三,安民、重民精神。《尚书·皋陶模》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洪范》说,国君退大疑不能决断时,欠要。谋及乃心”(自思),次要“谋及卿士”,最后要“谋及庶人”。管伸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把民众比作水,把统治者比作舟,告诉统治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即民众)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为邦本精神是传统“仁政”、“王道”学说的思想基础,也是传统政治文化重要特征。从《盘庚》篇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管仲的君舟民水池,乃至两汉以来的重民思想,民为邦本在思想家们手中不断被充实。就古代思想材料而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关于民众的富于哲理的圣贤古训。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为邦本思想强调提高民众的地位,有利于调整和改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有
益于民众的生息,是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维护政治安定、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思想。但是应该看到“民本、重民并不含有对普通百姓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不仅没有个人政治权利观念及相应的规定,民作为一个群体,同样没有特定的权利,即‘庶民不能自治.立君以主之’(《尚朽正义·高宗彤日疏》),立君治民乃是天意。由君主实行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具有这样一种持质的民本思想同民主主义相去甚远。”[15] (P21)
民为邦本精神与近代所讲的民主精神是不同的。惟有可取之处(——一些志士仁人用来传播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资源)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统治者对抗虐民、残民的君主专制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是个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动态性的结构,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其中,不仅有上述列举的几个方面,它还包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严于律己,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自尊、自信的奋斗意识;包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包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劳忍耐的责任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包括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以及抗击强暴、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而在现代,以人的名字表达的上述精神:如鲁迅精神、雷锋精神、白求思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表征,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永远引导我们前进的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尚中贵和”精神
主张“尚中贵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它突出的是“中和”二字。何谓“中和”?“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说明。首先,所谓“中”,指的是适中、中正,《中庸》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是其本义。《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讲的“过犹不及”,其意是说,“过”(即超过“中”)与“不及”(即未达到“中”)都不符合中道,表达了崇尚“中正”的观念。我们的祖先一贯崇尚中道。《周易·决卦》提出:“中行无咎”,意为处中而行,足以免咎(即:免除灾难);《周易·益卦·彖传》
提出“中正有庆”,意为做到了“中正”,就会有喜庆的结局;《礼记·乐记》强调“中正无邪”,意为做到了“中正”,就不会有邪恶出现。这都表达了崇尚中道的基本观念。 其次,所谓“和”,指的是和谐、协调之义。史伯曰:“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以他平他”,讲的是用一种事物去协调另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融合状态。史伯还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上)。其所谓“同”,指的是一种事物对他种事物的绝对排斥状态,故又将之称为“专同”。我们的祖先,一贯主张和德。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和,万物生”;民间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民气旺”等,都表达了“贵和”的基本观念。“中”与“和”结合起来,称之为“中和”。《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是说,达到了中和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万物乃生长发育。该篇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明确把“中”视为“天下之大本”;把“和”看作“天下之达道”。这都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祖先对“尚中贵和”的理想追求。
“尚中贵和”,就是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及为人处事中,要推行中正之道,坚持“和而不同”,与大家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共享祥和。提倡“尚中贵和”,过去对于我们民族的文明进步,曾产生过十分积极的影响。
范文四:论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5):71,73 of Anhui TeehnieN TeachersJoumN CoUege
论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张严政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秘书科,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 度出发,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三大体系及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二是以无私奉献为精髓的革命精神,三是以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民 族精神;培育;内容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589(2004)05-0071一03 中图分类号: C955
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其内容是一个集 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充实、更新。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 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以无私奉献为精
髓的革命精神和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三大体系。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 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历来是团 结和激励各族人民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1(1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源泉,
也是人们形成爱国行为的源动力,更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赢得其他民族尊重的基础。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牢记**同志的告诫:“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 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丢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 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引导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决反对崇
洋媚外,“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
誉为最大耻辱”,在各条战线上以实际行动爱我中华、扬我国威。1(2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中华民族历 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每当中华民族遭 遇深重灾难,面临生存危机之际,都会有 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力挽狂澜。千百年来无数次的 变法图强和抗御外敌,反复印证了华夏 子孙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正是有了这种历史责任感的支撑,中华民 族才得以一次次战胜各种劫难,绵延
数千年并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新世纪世界各民族日趋激烈的综合国 力较量,全体中华儿女都要切实增强
振兴祖国的历史责任感,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 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身心投入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为中华之崛 起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1(3 团结和谐的大一统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备的从未
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华民族浓厚的“本根”
意识,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提高了民族向心力,进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稳 定的大一统精神。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得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
收稿日期:2004,05-08 作者简介:张严政(1970一)男,安徽省含山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万方数据
2004焦72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
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 的民
共同繁荣进步”。
1(4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能绵延数千年并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一种
“粉身碎骨浑不怕”、“泰山压顶不弯腰”,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从古代四大发明到“两弹一
星”升空,从修筑万里长城到建造三峡大坝,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
神。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全体中华儿女都要大力弘扬这种自 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各条战线和各自岗位上奋斗不止,争创佳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 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1(5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前 提。历朝历代,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呕心沥血、舍生忘死,谱写了无数篇壮丽的爱国史诗。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革命志士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祖国领土完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 懈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志明确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强调“国家
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全体中国人民都要强化国家主权意
识,高度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使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同时要继续
高举“一国两制”的伟大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企图和行为,加速祖国统一进程。
2 以无私奉献为精髓的革命精神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耻辱最为刻骨的一百年,同时也是全民族前赴
后继奋起抗争的一百年,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滚滚革命洪流中得到了充分发扬并不断丰富发展,在继承历史 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无私奉献为精髓的革命精神。2(1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意识鸦片战 争以后,世界列强诸国的铁蹄肆意横行,国家积弱积 贫,中华民族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面 临亡国灭种的极度危险。但中华优秀儿女从没有停止对 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和实践,从没有放弃为民族 解放和振兴寻求光明大道的努力和抗争。正是这种对民 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意识,促使中华儿 女知耻而后勇,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任务。中国人 历来倡导“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强调“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特别是少数 霸权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总是想 方设法抑制我们发展,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我 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务必保持忧患意识,奋 发图强,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2(2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民族救亡是一项条件极端艰苦、任务繁重艰巨的历史宏伟工程,没有无数中
华儿女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
军队,更是把这种牺牲精神发挥到极至,从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到极其惨烈的抗美援朝,从渣滓洞里的英 雄群体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一个没有牺
牲精神的民族绝没有能力承受历史的挑战。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依然要时刻牢记并继续发扬这种为了
民族和国家利益而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建设强大祖国贡献力量。2(3艰苦奋斗
的创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依靠自身的力量和 智慧,战胜各 种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法宝和秘密武器。凭借这种 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把一个个美好蓝图和梦想变成现实,一次次创造举 世瞩目的 历史辉煌。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既是一个民族战胜困难的有力保证,更是一个民族保持昂 扬斗志 的前提条件。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奢侈之风必然导致政治腐败,进而削弱全社会凝聚力,最终被历 史淘 汰。因此,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全体国民都要牢记 毛
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和抵制享乐主义,努力保持中 华
民族的机体健康。
3 以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
万方数据
73 张严政论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第18卷第5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
庄大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
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以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 3(1 包容一切的开放意识古人云,“有容乃大”、“三人行,必有我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汲取固 步自封、盲目排外的历史教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摈弃各种偏见,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世界各 民族广泛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大力发 展睦邻友好关系,大大加速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也正是在这种包容一切的思想指导下,才形成了“一国两 制”的战略构想,港澳才得以和平回归祖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蒙羞遭难,唯我独尊、盲目排外是 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包容、开放意识,扩大开放程度,提升开放层次,坚持洋为我用,
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2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一方面大量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一方面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奇迹,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
峡大坝等工程开工建设,载人航天工程扬我国威。如果没有这种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非但不能实现国
民经济连续2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而且有沦为西方列强经济、技术附庸国的危险。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 月异的信息时代,全体中华儿女都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培育、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加速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3 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 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 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 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协作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构筑了中华民族抵御一 切灾害、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合力和钢铁长城。 3(4求真务实的理性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务实的态 度和理性的思维,科学分析国情特色,立足实
际,放眼未来,在国内政策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不称王不称
霸,积极争取和创造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短短二十几年
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胜利曙光。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未来发
展环境更加险恶复杂,我们必须以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思维,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力争
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阚乃虎)
万方数据
范文五:英吉利民族国家精神与英国刑法的特性
英吉利民族国家精神与英国刑法的特性
【摘要】 民族国家精神是法律的内在影响力量。英吉利民族精神中的重实践轻理论、讲实效斥原则、尚经验贬逻辑等特征,对英国刑法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使得英国刑法具有实践性、功利性、保守性、模糊性、灵活性等特征。中国刑法发展可以借鉴英国刑法中的一些制度,同时,研究、挖掘我国的民族精神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国家精神;特征;英国刑法
【正文】
一、民族国家精神对法律特性的影响
我国刑法学界普及的外语是英语,而刑法比较研究则多局限于非英语的欧陆国家之间。所谓“日本抄德国、台湾抄日本、大陆抄台湾”,言下之意是:英美刑法与我国刑法体系实在两不相及,差异之大不言而明:制定法与判例法之别; 法典与单行法之别; 罪行法定与自由心证原则之别; 审问与对抗程序之别等。笔者在此姑且不论以法系之别代替部门法比较的逻辑是否合宜,就以同一法系所归纳的诸多“特征”而言,其方法及意义都值得怀疑,这种比较方法(因比较单位太大) 用大而化之的几对抽象名词掩盖了各国法律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一面。其实德国刑法不同于意大利、法国刑法; 英国刑法不同于美国、澳洲刑法。没有任何国家的刑法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精神,但当前的现状却是留学或出访某国的学者往往将此国作为刑事法治的范本,不遗余力乃至于饥不择食地改造中国“落后”的刑法。难怪,真正深刻批判“文化帝国主义”的,不是受“侵略”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侵略国”中的少数学者[1].结果对某一具体的刑法问题就是依各自所熟悉的某
1
国刑法规定来引证,各执一词,只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分析难以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比较研究局限在法律规范上,而没有深入到各国民族精神的层面。
现实问题与刑法规范都只是相对表面化的影响因素,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潜在水面
下的则是最为有力、最稳定的民族精神。它平时不可见,但却是无法忽视其存在的由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潜流。如果忽视其存在,它将会以其深层的力量击毁漂移过来的“铁达尼克号”法律神话——无论它在逻辑上,理智中构造得多么完美、坚固。黑格尔指出:“只有这种民族精神的具体精神,推动那个民族一切行动和方向。它专事实现自己,满足自己,因为它要的是自身的生产。”[2]75著名历史法学学者萨维尼指出:法律不是立法者专断刻意制造出的东西,法律的真正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法律就像一个民族的语言、举止一样是由一个民族的特性,亦即“民族精神”决定的[3].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民族精神力量的发散,是整个民族生活中的一种功能。
二、英吉利民族国家精神的特征
萨特曾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不可超越的时代哲学”。在笔者看来其原因就在于其吸收了三大民族精神的精华:英国(政治经济学) 的功利、实践精神; 德国(哲学) 的深刻的思辨精神;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的理想、激进精神。分析三国民族特性,德国居中,英法两国居于两个极端。从种族而言,英德近血(日尔曼民族) ,然而从地缘上看,德法近缘,因此文化上更为趋同,当德、法等国的文化台风相互影响,刮遍欧陆,再越过英吉利海峡的时候,剩下来的不过是一阵无定向的和风[4].为了突出英国的民族精神特性,我们不妨将英法两个极端相比。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就像其俗称——约翰牛(JOHN BULL) 一样[5]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在英国人心中
2
一个二流将军抵得上十个莎翁。英国人的自由之根在于行动与实践,而法国人的自由在于学问与理论。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英国是一匹沉默的战马,他的史诗写在足迹中,而法国则是有学问的狗自由的狂吠,他们谈论不休; 尽管法国人有无数理论上的陈词滥调,但是在英国人那里只有深刻的实践[6].
实践精神使英国人崇尚经验,关于理性与经验,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有限的,唯理主义者的漂亮计划只是“笼而统之的幻想”[7]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人将理性派视作蜘蛛,闭目塞听,从自身理智的玄想中抽出种种教条和学说,法国哲学
我思故我在。”法国人则将经验推上理性的法庭受审,用怀疑这把利剑刺破经验家笛卡尔则说:“
的罪恶和欺骗性。法国人将阿波罗神庙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当作福音。英国人则说,最好是先“认识你能够做些什么”。13 世纪的英国神学家罗吉尔?培根说:“经验和实践是知识之源”。16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则将实践与经验上升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8]
这种实践精神与经验主义使得英国人尤为关注实效与利益。正如丘吉尔所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人相信“小的是美好的”,其关心的是特殊的利益而不是普遍的理智,“当他的行动或意向愈是违背'理智'——就是说,违背了普遍决定的时候,他愈觉得他自己的自由”[2]433.对英国人而言,有用的就是真理,哪怕它是被别人批判为封建的、保守的、等级的、丑陋的、零乱的、琐碎的,因此英国产生不了像法国、意大利一流绘画艺术家:为形式而爱形式,为色彩而爱色彩。对英国人而言,艺术主要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实用。音乐在于可移风易俗,减少星期天的酗酒,绘画则可以替纺织业和首饰业训练优秀的技工。[9]法国人则追求宏大的事物,理性的规划。
3
经验主义也造就英国人的保守性,相信:“一切都是旧的好”,相信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对法国人而言,历史、习俗都是垃圾,保守主义者只是穿着骑士铠甲,戴着脚镣跳舞的奴隶; 英国人尽管以混乱与混杂开头,但他们确信若干年或世纪后,这一切终会以最低的、稳固的重心结束。他们认为像法国那样的迅捷民族,尽管一开始就不杂乱的做,或许将避免最坏的错误,然而将重心安在最高处,就像陀螺或倒立的金字塔,随时会倒下。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经验性的金字塔立在它的底面上,即使从某个地方搬走一块东西,它也不会倒下来。先验性的金字塔立在它的顶点之上,只要你瞟它一眼,它就会倒下来。”[10]
重实践轻理论、讲实效斥原则、尚经验贬逻辑使得英国人的特性本身也呈现出难以捉摸、模棱两可、中庸之道的色彩。犹如英伦岛上的天气让人捉摸不定,难怪英国人一见面就谈天气。说其彬彬有礼,却产生着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和醉鬼。一直称自己老实干事,反对法国式的思潮,主义左一转、右一转,但在行为中又体现出耍两面派的非凡能力,犹如海上的帆船,见风使舵,信奉“船小好调头”。说其保守,然而这个朝后看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诸多方面却是领头羊。说其信仰自由,却仍保留君主、册封贵族。英格兰人民在坚持稳妥的保守原则和承袭原则而又丝毫不排斥革新原则。他们相信: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存在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保守主义希望能保存自由,但又不致于让自由成为祸害[11].的确,英国人将这些矛盾的精神特性处理得十分不错。他们相信,中庸是一种只有有智慧之人才拥有的美德。
三、民族精神对英国刑法特点的影响
马克思有一句让法学者不快的名言:法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12].法史不应当写成“法律的历史”,而应当写成“历史中的法”。对英国法而言,就表现得很典型。和大陆法系相比,英国法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法律,它没有经历欧陆的激烈革命、没有系统的法典编纂,借用英国学者哈耶克的
4
说法,这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而大陆法系国家总是有一种用人为构建的秩序来取代自生自发的秩序的冲动。英国刑法就像英国的历史一样,具有“原生性”,对它的研究需要探究其历史源流中潜流的民族精神的动因。英国在地缘政治上虽然同属于欧洲,但这一民族国家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色,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不同于欧陆刑法的独特刑法体系。
1. 英国刑法的实践性。对英国刑法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法官或律师而不是理论家。这是因为法官与律师是法律适用的行为者而非理论的建构者。英国判例制度不是单纯的学者的产物,而是从现实的法律纠纷中产生的规范[13].判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灵活的类推) 往往被批评
自然法”编撰刑法典时,为有违罪刑法定原则,或者被批评为保守落后、封建主义。当德、法高举“
英国法学家梅因却说:“自然法无非是习惯的万民法”,法典只是幻想。从而动摇着罪刑法定原则。在判例制度中,法似乎既存在于先前的判例,又存在于当前的法官心中,法既是先存在的,又是后继的。使得英国人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判例主义,就像诗人丁尼生赞扬的一样:“这国土有公正、古老之名?有个稳定的政府在治理?凭着一个又一个判例?自由慢慢地扩展到地层。”[14]而且对于具体的犯罪而言也体现出对具体事实与条件的关注。在列举了成立某种犯罪的各种具体事实与情况之后,还不够,常常使用“除非??”的法律用语给出一些具体的法定辩护理由。
在刑事责任问题上,英国普通法历史上曾经规定7 岁以上就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现在提高到10 岁,仍然比较低,英国人认为“恶意可以补足年龄”。大陆法系国家认为英国的这种补足方法“会导致认定上的随意性,从而有损法的安定性,与法治国的理念不相符合”[15].而对于英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指对某些犯罪行为的一个或多个行为要件不要求故意、轻率甚至疏忽,也要负刑事责任) ,也被批评为是封建刑法中结果责任的残余。英国人的重行动与实践,轻理论与学说的精神使得他们相信刑法的力量来自它对具体争议的解决,而不是概念的逻辑发展。英国人才懒得理会这些欧陆刑法的“法治理念”,他们自有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而且用得很畅。正是由于在刑法
5
的历史发展中英国人的重实践的精神,使得无论多么久远古老的刑法制度,即使遭到其它大陆国家的批评与蔑视,它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在革新中生存下来并自成一家,独具特色。英国刑法总是沉默中渐渐发展,并将几百上千年前的案例用各种法律技术灵活处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特征。
2. 英国刑法的功利性。英国学者认为“犯罪源自当时的政府政策”[16]4.因此英国刑法中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往往就依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反复交叉。在刑罚的根据上,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提出: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需。这种目的刑与贝卡尼亚的以公平正义观指导的报应刑形成鲜明对比。另外,法官最常提出的适用严格责任的论据也是:为保护公共
原则时,法官的理由也十分功利:利益所必须。在支持代理刑事责任(因他人的犯罪而产生的责任)
如果不如此,法律将无法实施,国会的意志也将不能得到贯彻[17]197.恐怕许多人也会批判这是封建“株连”刑事责任的残余。英国人讲实用、功利,信奉“有用的就是真理”,而很少关注抽象的公平、正义、文明的概念。对英国人而言,各种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对英国人毫无兴趣,向他们说起来等于马耳东风[18].当刑法理论或原则与现实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英国人宁可弃原则而不顾,或对原则进行变通以适宜社会需要。这种功利精神也是英国法官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内在原因。
3. 英国刑法的保守性。英国刑法制度的主要因素和许多独具一格的学说都是封建关系的类推,具有诸多封建因素。例如不作为犯中注意义务问题,普通法法官趋向于在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中找出某种责任。再如英国代理刑事责任的产生也是由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决定的(如在公共妨害和刑事诽谤犯罪中,尽管雇主本人是完全清白的也要对雇员的犯罪行为负责)。这是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关系在刑法中的体现。英国刑法的保守性在“婚内强奸问题”可得到生动的体现。婚内无强奸一直是英国刑法的传统。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崛起,德、法、意、美等国家开始在刑法条文上作出修订,否定“丈夫赦免”论。许多学者对此拍手称快,标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胜利。在此背景下,甚至于
6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英国的一个判例(1991年R案) 作出的废除丈夫赦免原则是“历史性裁决”。[19]但英国刑法学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最新版教材《英国刑法》指出:该判例的“认定是违背议会的意愿的”。丈夫不能被判定强奸他的妻子是法律的规则,除非有一些例外情形出现[17]513.英国刑法学者特纳也指出:丈夫不能构成对妻子的强奸罪是众所周知的法律的一般原则,除非法院裁决终止了夫妻的同居关系[16]214.可见英国的立法者、政府以及法学者对此问题都是持谨慎保守态度的。英国人相信“一切都是旧的好”,他们缓慢地相信新鲜事物,在实际当中对错误极具耐心,确信一度建立起来的法则与习俗是伟大的。在英国人眼中“封建”、“保守”是伟大的、崇高的,可与民主、自由并行不悖。这使得封建法成为英国刑法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所熟悉的所谓“西方法治”理念中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以及“权利本位”并不能涵盖英国法。美国法学家庞德指出:我们将回到法律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而设定、而附加权利义务这一真正的普遍法概念上来[20].
4. 英国刑法的模糊性。英国刑法不追求逻辑的严格划分与体系的完善。英国刑法中有一种程序与实体的杂糅,民法与刑法的交叉现象。如关于犯罪的本质问题,英国学者将法律程序列为三大特征之一。再如关于民法与刑法的关系问题,许多英国刑法学者认为,许多刑事与民事的违法行为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这被称之为“粘合物”。即使是英国法中的诉讼规则,也未提供可以把侵权行为与犯罪绝对分开的界限[18].实际上,英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问题是这种“粘合物”的典型表现。因此“一概而论地说犯罪行为比民事错误更严重也是不对的”[21].英国人尚经验贬逻辑、讲实效轻理性。因此不像欧陆刑法,特别强调民事与刑事的严格划分,以及强调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体系之间的独立。这种学科的严格的分门划类是18 世纪欧陆理性主义、逻辑主义泛滥的产物[22].但对英国人而言,知识不在于是否合乎逻辑、理性,不在于思维是否清晰,而在于能否被直觉、经验证实其对解决问题有用。
7
5. 英国刑法的矛盾性、灵活性。英国人既指出“无犯意则无犯人”,但又坚持严格责任与代理责任。同时又认为“责任是严格的,但不是'绝对'的”(即仍有其他辩护理由) [19]131.在判例上既坚持“判例拘束原则”,然而又不断地用各种变通方法予以修正、推翻前判例,乃至创造新的判例与法律。丹尼勋爵法官曾说过:“不可以改变法律编织物的编织材料,但是可以、也应当把皱折熨平。”英国人最大的特性是模棱两可,难以捉摸,崇尚中庸主义,观念与行为充满矛盾,这使得英国的刑法,在欧陆刑法学者看来,充满了逻辑上的混乱和矛盾,是一个不好把握的东西,英国人也不否认这一点,英国法史学者谢尔登将其比喻成大法官的脚:法官的脚有多宽,它就有多宽,脚有多窄,衡平法就有多窄。英国人寻求着各种原则,但又从不让这些原则主宰他,而是为相反的原则留存空间,以适应不同条件,使刑法具有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灵活性。如果仔细比较英国刑法的诸判例,就会发现法官往往只是以“判例拘束原则”类推确定案件所适用的判例,然后又以“分析事实”或者对前判例中的一些“法律用语”进行解析[23] ,几乎达到钻牛角尖的地步,而作出与前例不同的判决。而且英国判例法中的“法律用语”多是一些内涵外延都缺乏确定性的“日常用语”。
四、民族国家精神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刑法发展的启示
英国民族精神对英国刑法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给我国的刑法研究也提供了几点启示。首先,由上文可看出,英国刑法之所以毫不逊色于其长期的对手,成为独具特色的刑法模式,影响全球,就在于英国刑法生长于其民族精神之上。因此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刑法,移植、借鉴外国刑法固然必不可少,然而研究、挖掘本国的民族精神也尤为重要。这一点又恰恰最为薄弱。尽管法史学者作出了一些“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但多是笼统地、甚至于在主流上对我国的民族精神持一种否定的、自卑的情绪。而在借鉴上往往是把罗马法系(大陆法) 的制度与观念视为唯一绝对的“西方法治文化”。
8
其次,在笔者看来,英国的诸多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保守,尊重历史传统、习惯、礼俗,注重政治实践和人际关系,讲究实用功利,重经验,崇尚折衷主义、中庸之道等。所以英国刑法的许多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在我国刑法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与法律的关系。尽管我们的实定法是移植大陆法系的,然而在现实中运行的“活法”却时时可见某些民族精神顽强的影子,只不过是大多数学者对其持漠视、否定、批判的心态而已。当然这也造成了制定法与“活法”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尽管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然而似乎英国更善于使用“辩证法”和实践精神。因此才有人戏称:之所以中国走了许多弯路,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矛盾论》中只拿来了《论》,而将其实体精髓《资本》、《矛盾》留在了英国。我国在刑事法治的道路上过于浮躁,没有立足于中国特殊的问题,没有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出发,一厢情愿的以为只要将发达国家的法制体系移植过来就解决了根本问题。其实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吉尔兹语) ,是民族精神的外现。有法不一定有法治,要更注重实践精神,要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这也是一个由理论建构或者继受出的书本上的法、文字的法与由民族精神决定的实践中的法、活法之间的耦合关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9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谈西欧英国民族精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