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组图)
《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组图)
1966年"芳林嫂"刘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与战友重逢合影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胆大、心细、朴实、机智的芳林嫂,逐渐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其实,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她名叫刘桂清,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刘桂清,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都称她刘二嫂,她的三儿子刘宗礼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通讯员。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时,刘桂清随铁道游击队的干部家属,一起撤到黄河北我军后方。全省解放后,她老伴已被国民党迫害死了。她路过济南要回鲁南,一些老同志劝她在济南住下。于是,全国解放后,她便在济南槐荫区槐村街落了户。
最初,刘知侠在写作《铁道游击队》前,到鲁南采访时,刘桂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知侠在济南工作时,和刘桂清同住一个城市。因此,便以"嫂弟"相称,经常见面、欢聚,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特别是"**"时期,刘桂清又成了生活中真实的芳林嫂。
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以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还有那个不拉弦就扔手榴弹的情节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它却在"**"中遭到了批判,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电影《铁道游击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折磨,刘知侠在一个初春的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她对刘知侠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
风声日紧,为了确保安全,无奈,她只好把刘知侠连夜转移。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刘知侠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后来,刘知侠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以此表达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深情。
当时,刘知侠并不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在枣庄煤矿工作的王志胜(王强原型),被打成"走资派"后,早已于4个月前来到"芳林嫂"家避难。他们虽然住的只有一墙之隔,却从没有见过面。原来,这是"芳林嫂"按照过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则做的特意安排,免得他们遇到意外时互相牵连。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无数革命战士的"芳林嫂",十年浩劫的风暴中,她又大显身手、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掩护了刘知侠和王志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桂清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需要怎样的无私、无畏,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啊~
风雨过后是彩虹。历经十年浩劫,中国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可岁月无情,刘桂清这位机智果敢的革命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的风风雨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逝于济南,遵照老人的遗愿葬在微山湖畔的刘庙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里,留下了刘桂清掩护的足迹;夕阳中,映衬着刘桂清坚强的背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芳林嫂"的青春永远在历史的荧屏里,刘桂清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图提供 李海流
1966年"芳林嫂"刘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与战友重逢合影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胆大、心细、朴实、机智的芳林嫂,逐渐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其实,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她名叫刘桂清,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刘桂清,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都称她刘二嫂,她的三儿子刘宗礼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通讯员。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时,刘桂清随铁道游击队的干部家属,一起撤到黄河北我军后方。全省解放后,她老伴已被国民党迫害死了。她路过济南要回鲁南,一些老同志劝她在济南住下。于是,全国解放后,她便在济南槐荫区槐村街落了户。
最初,刘知侠在写作《铁道游击队》前,到鲁南采访时,刘桂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知侠在济南工作时,和刘桂清同住一个城市。因此,便以"嫂弟"相称,经常见面、欢聚,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特别是"**"时期,刘桂清又成了生活中真实的芳林嫂。
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以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还有那个不拉弦就扔手榴弹的情节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它却在"**"中遭到了批判,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电影《铁道游击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折磨,刘知侠在一个初春的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她对刘知侠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
风声日紧,为了确保安全,无奈,她只好把刘知侠连夜转移。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刘知侠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后来,刘知侠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以此表达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深情。
当时,刘知侠并不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在枣庄煤矿工作
的王志胜(王强原型),被打成"走资派"后,早已于4个月前来到"芳林嫂"家避难。他们虽然住的只有一墙之隔,却从没有见过面。原来,这是"芳林嫂"按照过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则做的特意安排,免得他们遇到意外时互相牵连。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无数革命战士的"芳林嫂",十年浩劫的风暴中,她又大显身手、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掩护了刘知侠和王志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桂清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需要怎样的无私、无畏,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啊~
风雨过后是彩虹。历经十年浩劫,中国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可岁月无情,刘桂清这位机智果敢的革命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的风风雨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逝于济南,遵照老人的遗愿葬在微山湖畔的刘庙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里,留下了刘桂清掩护的足迹;夕阳中,映衬着刘桂清坚强的背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芳林嫂"的青春永远在历史的荧屏里,刘桂清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图提供 李海流
1966年"芳林嫂"刘桂清(前排左二)在薛城与战友重逢合影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胆大、心细、朴实、机智的芳林嫂,逐渐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其实,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她名叫刘桂清,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刘桂清,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都称她刘二嫂,她的三儿子刘宗礼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通讯员。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时,刘桂清随铁道游击队的干部家属,一起撤到黄河北我军后方。全省解放后,她老伴已被国民党迫害死了。她路过济南要回鲁南,一些老同志劝她在济南住下。于是,全国解放后,她便在济南槐荫区槐村街落了户。
最初,刘知侠在写作《铁道游击队》前,到鲁南采访时,刘桂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知侠在济南工作时,和刘桂清同住一个城市。因此,便以"嫂弟"相称,经常见面、欢聚,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特别是"**"时期,刘桂清又成了生活中真实的芳林嫂。
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以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还有那个不拉弦就扔手榴弹的情节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它却在"**"中遭到了批判,作者刘知侠也经历了非人的折磨。
电影《铁道游击队》在1966年5月成为首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之一。电影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均被"对号入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刘知侠等作家、艺术家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为了躲避造反派的折磨,刘知侠在一个初春的
深夜,撕破床单,结成布绳,拴在窗口上,从囚禁他的三楼逃了出来,跑到济南市郊的刘桂清家中。她对刘知侠说:"大兄弟,你只管在我这里住就行了,保你没事~"
风声日紧,为了确保安全,无奈,她只好把刘知侠连夜转移。直到4个月后形势好转,刘知侠才安全地回到工作单位。后来,刘知侠专门写了一部以她为原型的中篇小说《芳林嫂》,以此表达刘桂清在危难关头对他的救助深情。
当时,刘知侠并不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原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在枣庄煤矿工作的王志胜(王强原型),被打成"走资派"后,早已于4个月前来到"芳林嫂"家避难。他们虽然住的只有一墙之隔,却从没有见过面。原来,这是"芳林嫂"按照过去搞地下工作的原则做的特意安排,免得他们遇到意外时互相牵连。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无数革命战士的"芳林嫂",十年浩劫的风暴中,她又大显身手、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掩护了刘知侠和王志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桂清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需要怎样的无私、无畏,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啊~
风雨过后是彩虹。历经十年浩劫,中国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可岁月无情,刘桂清这位机智果敢的革命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的风风雨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病逝于济南,遵照老人的遗愿葬在微山湖畔的刘庙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里,留下了刘桂清掩护的足迹;夕阳中,映衬着刘桂清坚强的背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芳林嫂"的青春永远在历史的荧屏里,刘桂清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图提供 李海流
苑国辉咨询师整理:苑国辉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yuanguohui1979
范文二:《铁道游击队》的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铁道游击队》,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影片讲述了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彻底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在日军铁道线上出现了这样一支队伍——飞虎队。游击队员那矫健的身影活跃在敌军的铁路线上,把敌军搞得头昏脑胀。 其中,让我觉得最痛快的要数这个情节:游击队长亲自出马,拿下了火车头,他用汽笛拉响了暗号,潜伏在火车上的游击队员们纷纷一跃而起,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有的用土琵琶敲敌人的脑袋,有的用鸡蛋砸敌人的脸,还有的赤手空拳,车上的老百姓看到后,纷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不一会儿,就把敌人全部歼灭! 多好的人民啊!如果没有他们,怎会轻而易举地把敌人消灭?由此,我想到:在中国历来的战争中,哪一场战争没有老百姓的鼎立支持?正因为有了百姓的全力帮助,共产党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范文三:历史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八年抗战中,铁道游击队这支活跃在敌人心脏地带的小型抗日武装,机智勇敢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书写出无数个传奇。他们的战斗,使敌人的运输线一次又一次瘫痪;他们截火车得来的武器弹药、布匹服装,在抗战困难时期成为抗日武装的有效补充……
打得日本来谈判
1938年5月,日军占领枣庄后,在此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开始对这里进行疯狂掠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选派两个排长洪振海和王志胜到枣庄建立了抗日情报站。
洪振海在枣庄潜伏下来后,迅速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报站。王志胜以搬运工的身份,打入了日本人开办的“正太洋行”。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六人,在枣庄情报站的基础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队伍。因为主要在铁路线上活动,这支队伍被后人称为“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个个都是一身是胆、身怀绝技的铮铮男儿,截军列、打洋行、扒火车、炸桥梁。一些老队员都能很熟练地在火车上爬上跳下。铁道游击队以山东的微山湖为依托,在附近的三条铁路上,神出鬼没,经常切断日军运输线,给侵华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在战争年代,鲁南铁道大队因神出鬼没而被日军称作“飞虎队”。
充满传奇色彩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一带流传着。即便在侵华日军眼里,他们也很有名气。1945年,据说一个日军联队投降时,日军的大队长声称只向“飞虎队”交武器。“最后我们把鬼子打得很头疼,他们来跟我们谈判,让我们不要打他们的人,并打算跟我们做生意,想要买我们微山湖里的一种特产。”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回忆说。
建设秘密交通线
1941年之后,这支队伍又承担了另一项任务。
皖南事变以前,共产党华东根据地与延安方面的交通主要是经徐州走陇海线。皖南事变发生后,这一路段逐渐为日伪所控制。重新开辟一条连接华东根据地和山东根据地的交通路线成了当务之急。
铁道大队和运河支队承担起了在敌占区构建秘密交通线的任务。根据部署,军队干部由苏北进入山东之后,由运河支队护送;快到津浦铁道时由铁道大队护送,经由津浦线,抵达微山湖。到了微山湖,再由微山湖支队护送到我军控制的湖西根据地。
1942年夏,鲁南铁道队接到鲁南军区通知:要护送一个工作队穿过津浦铁路回延安,其中有个代号为“0号”的首长,人身安全务必要得到保障。
谁也不知道“0号首长”的真实身份,直到游击队收到这位首长到达八路军115师教四旅所在地后发来的一封电报,见了落款,才知晓他就是**。
抗战期间,铁道游击队共护送了包括陈毅、罗荣桓、陈光、肖华等人在内的近千名党政军干部跨越津浦线,没有出现一起闪失。
两个日籍队员
在铁道游击队英勇抗战的历史上,曾经有两名日本人队员,在反侵略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42年6月,日伪军3000余人包围微山岛,敌众我寡,战斗在夜里11时打响,到第二天中午,我方已牺牲百余人,突围势在必行。关键时刻,岛上队员化装成日军,在日本人田村伸树、小山口与日军用旗语联系妥当后,从敌人鼻子底下安全突围。
田村伸树和小山口原是侵华日军中的骑兵,1940年9月的一天下午,他们在洗马返回途中被设伏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俘虏。起初,两人非常顽固,企图自杀,但后来在铁道游击队的真诚感动下,他们主动参加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鲁南支部”。
后来,鲁南军区正式派遣这两名日本人加入铁道游击队。田村伸树和小山口两人会讲汉语,常化装成中国农民,和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展开工作,还常常同驻扎在临城、沙沟火车站的日军对话,来瓦解日军。也正因为他俩的努力,先后有数位日本兵向铁道游击队投降。
为了便于向日军喊话,他们更是不厌其烦地教铁道游击队队员学习日语。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他们离开了铁道游击队。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相继留在沈阳工作。1958年,小山口回到日本。四年后,田村伸树也回到了日本。
田村伸树回到日本后念念不忘改变其人生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和铁道游击队。1989年,田村伸树还给原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写信说:“真诚地感谢您及铁道游击队的每一个成员,把我这个思想幼稚的外国人,投放在每时每日发生的军国主义军队和人民的部队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锻炼。”
编 辑/孙琼歌
范文四:《铁道游击队》的观后感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电影,但有一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就是 《铁道游击队》。
这部电影中记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上活跃着的一支游击队,他们专门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极大的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很好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有时在日寇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两面夹击下,他们靠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多次成功的挫败了敌人的进攻。最终,他们消灭了鲁南地区上的鬼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每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响起来时,代表着铁道游击队又一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用歌声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也表达出他们这种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我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人们在危险的处境中,仍有着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毅力。并靠着这精神和毅力,征服了困难与挫折。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这另人敬佩的精神和毅力,争取能够努力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是靠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我们的祖国,为我们民族能够生存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不能辜负他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也做出自己的贡献
范文五: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传奇
194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山东滨海检查指导工作。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地都在临沭县朱樊村,**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听取了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的工作汇报,并对山东的抗战工作作了指示。7月底,**准备返回延安,鲁南军区就把护送**通过敌占区的任务交给了鲁南铁道游击队。 1942年7月底的一天,铁道游击队接到鲁南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要求他们护送中央一位领导跨越津浦铁路线回延安。这是铁道游击队第一次执行护送任务,队领导都很紧张,大队长刘金山、副大队长王志胜带领几名队员星夜赶往鲁南军区驻地埠阳,铁道游击队的政委杜季伟正在这里开会。三人见面后一起来到鲁南军区司令部接受具体任务,张光中司令员表情严肃地对刘金山说:“这次的任务是护送胡服(**的化名)同志过路。你们要圆满地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出半点纰漏。”王麓水政委又补充说:“如果有人问胡服同志,就说是山里来的胡队长。”下午,鲁南军区教导二旅政委王六生带领铁道游击队一行到埠阳北边的小北庄接头。 当**见到他们后,就笑容满面地迎上来,同大家一一握手。他非常关心地问起每一名队员的名字,家离这里多远,家庭生活状况等等。接着,他又问:通过敌占区要经过哪几个地方?路程有多远?一夜能走多少路?刘金山如实地向**一一做了回答。当刘金山谈到有的地方敌情复杂,日伪防守严密,护送人员不易通过时,**看出了大家的担心,笑着说:“怕什么?你们有枪,我也有枪;你们能走,我也能走;你们能打,我也能打;你们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都是一样的人嘛!” **亲切、和蔼的谈话,使他们消除了紧张情绪。之后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严密的护送方案:杜季伟带6名队员与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曾国华旅长带领的一个侦察排于头天晚上先行到津浦铁路西接应,王志胜带两名队员到沿途伪军炮楼疏通关系,刘金山带4名中队干部和5名队员具体执行护送任务。 一切部署妥当之后,**换上便衣,骑一匹棕黑色的骡子,随护送队从鲁南军区驻地出发了。他们穿山越岭,涉河渡水,绕过敌人的一个个据点,在拂晓时,队伍到达了铁道游击队活动的据点——临城(今薛城)东南15里的曹窝村。刘金山、杜季伟、王志胜三人把**安排在一个农户家里住下后,为防止发生意外,立即对村庄进行了消息封锁。此后,三人又分头到津浦铁路两侧打探敌人活动的情况,王志胜带领三排长杨家成和一名队员,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之后,他们腰插短枪,身着长袍,头戴礼帽,提着几瓶兰陵盛产的美酒和几条哈德门牌香烟到伪军的炮楼疏通关系。 当天下午,三人根据打探到的情况,在茶棚村张大娘家里开碰头会,确定了晚上的行进路线,过路点选择在津浦路姬庄段附近公路桥下的干沙河里的涵洞,这样从桥下通过时暴露目标的可能性会比较小,而且可以避开铁路两边又深又宽的封锁沟。 晚上六点多,铁道游击队的侦察排和长枪队先行出发了,他们对通过路线沿途的重点炮楼采取了严密监视,商量在发生紧急状况时随时采取应急措施。八点多钟,护送队伍到了津浦铁路边,忽然,从北边临城方向驶来一辆正在巡逻的铁甲车,探照灯的光柱在路两边扫来扫去,**和护送队员们迅速卧倒在沙河边,大家手中的枪都对准了巡逻车。巡逻车没有多作停留就突突地向沙沟车站方向驶去了。就在这时,护送队伍抓住时机,立即赶往涵洞,并迅速从涵洞下穿过津浦铁路,直向微山湖边挺进。他们一路小跑地走了七八里路,在乔庙村稍作休息后,又到了微山湖边的蒋家集村。他们本打算在这里住下,但联络站地下交通员跑来报告说,这附近的日军在临城、沙沟等几个据点都增加了兵力,情况可能又有变化。考虑到首长的安全,铁道游击队将**安置到微山湖里的一条船上休息。 原准备当晚就送**去湖西,但因湖西敌人“扫荡”,封锁严密,上级指示暂时不要通过。**和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十多天。在船上,**召集了枣庄、峄县、滕县、沛县、夏镇等湖区和津浦铁路沿线的负责人开会。会上,**作出重要指示:“你们在这里坚持斗争,我看要注意三条。第一,既要有力地打击敌人,又不要过于暴露自己。第二,对伪乡保长等要打与拉相结合。第三,要重视根据地的建设。蜘蛛在网上为什么能蹲得住?就因为它拉了网,这网就是它的根据地。我们打游击也要学蜘蛛拉网,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不久,微山湖西沛县方面的敌情日趋缓和,**一行人继续启程西行去延安。这天,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护送**来到湖边,与早已派船等候在湖边的冀鲁豫军区黄河大队的同志会合。上船前,**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连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辛苦同志们了。”此后**转道太行,安全到达延安。**到延安后专门往鲁南军区发了感谢电报,感谢铁道游击队员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勉励他们要尽一切努力保住这条红色交通线。 1942年12月,鲁南军区遵照**的指示,将活动在该地区的四支游击队伍,即微湖大队、铁道游击队、滕沛大队、文峰大队合编为鲁南独立支队,铁道游击队被编为第二大队。 为保持这支被誉为“飞虎队”的铁道游击队对敌人的威慑力量,二大队对外仍称鲁南铁道游击队。这支队伍在鲁南独立支队领导下,迅速壮大,最多时达到400余人,下辖3个短枪中队和3个长枪中队。鲁南军区为加强这支抗日武装的政治工作,先后调赵宝凯、黄岱生、刘依勤、张静波、张建中、张再新、颜耀华、郑林川、李德福等10余名政治骨干到铁道游击队里任中队指导员。大批主力部队骨干的充实,使铁道游击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他们肩负的任务,除配合独立支队完成统一作战计划外,主要工作仍是护送过路干部,保卫交通线。自护送**后铁道游击队又相继护送了陈毅、萧华、罗荣桓、朱瑞、陈光等山东党政军领导干部横跨津浦铁路去延安。 特别是华中经运河地区去延安的交通线开辟之后,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任务更加繁重了。山东的过路干部由鲁南军区移交给铁道游击队,而华中的过路干部则由运河支队也移交给他们,都会由他们护送横越津浦路去微山湖西的沛县。仅1943年铁道游击队就护送了300多名干部安全过路。从1942年7月起到1944年止,先后护送干部近千人,从未出现一次差错,因而受到鲁南军区的通令嘉奖,并给主要承担护送任务的郑林川等二人荣记一等功。在表彰大会上,作家刘知侠认识了这些英雄,采访了他们有关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抗日事迹,随后又亲自到枣庄进行实地采访,根据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抗日素材写作完成了《铁道游击队》这部长篇小说,后又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引起轰动。直到今天,铁道游击队护送**的故事仍在鲁南大地上广为流传。 (责编 王燕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