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中音乐鉴赏计划(选修课)
高中音乐鉴赏计划(选修课)
一、教学目标:
1、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二、教学要求: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 受。
三、教学措施: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标准》中把 过程与方法 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体验、比较、 探究、合作。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四、教学内容:
欣赏民歌、艺术歌曲、戏曲音乐,器乐曲、室内乐、 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五、课程安排:
第一次课音乐综合知识
第二次课 中国民歌,民乐赏析
第三次课 国之瑰宝--京剧 (传统 现代) 第四次课 音乐影视作品赏析(歌舞青春)
第五次课 亚洲音乐神韵---大自然 和谐 和平 第六次课 欧洲音乐赏析(古典与浪漫)
第七次课 交响乐赏析(维也纳音乐三杰)
第八次课 音乐影视作品赏析(音乐会演出视频观赏) 第九次课 流行歌曲赏析
第十次课 考试
范文二:选修课音乐
音乐的理解
我看完视频公选课,懂得了我们古代音乐的文化,只是懂得了一点点。根本没有全部理解,
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根本不懂得那些,只是感觉听上去好听,流行而已,这样其实是错误
的,应该吧古代的好的音乐让我们学会,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音乐怎么说哪!它是我的
伙伴吧,当我悲伤的时候是音乐陪我度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也存在,其实它离不开我们
身边,每天都和你在一起。
理解是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再创造活动的关键环节,音乐理解过程的核心是音乐“文
本--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导致音乐“文本”对音乐作品只是一种
抽象与概括,那么,“文本”对各种音乐作品的具体形态是怎样进行制约的,怎样判定音乐作
品符合不符合“文本”呢 ? 笔者认为,人们对于音乐“文本”的理解更多地需要体验与“情感认
同”。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都是对音乐作品(和乐谱)的感知、理解、体验以及再创造活动。
在音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中,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接受
者、特别是音乐演奏者的感知和理解不单单是对音乐作品的观察和认识,它们还具有更深一
层的艺术心理内涵。
我还从百度视频看了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都是对音乐作品(和
乐谱)的感知、理解、体验以及再创造活动。在音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中,理解是不可缺
少的关键环节。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接受者、特别是音乐演奏者的感知和理解不单单是
对音乐作品的观察和认识,它们还具有更深一层的艺术心理内涵。在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中,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基础的史类学科,它囊括了西方历史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对于
刚刚步人大学将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学生来说,虽然之前学习过各种不同的乐器,多少了解一
些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西方音乐历史的认知相当缺乏。总感觉我们现在对音乐还
不重视,文化课是主要的,其他的课都是次要的,从小学到高中,老师一直都是强调要学好
文化课,学那些美术,音乐,体育没用,将来出来干什么,都让好好学习功课。现在想想老
师说的话也是为了你好,但是毕竟也有弊啊,所以我感觉还是相信自己比叫好。你离不开音
乐,音乐也离不开你,音乐是你感情的写照,也是你心情的写照。
上了视频公选课,我对音乐的东西真的学会了很多,第一讲 导论和音乐的起源
中国在世界的地理位置
1. 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决定了中国音乐的独立性
原因:中国是文化发展很早的国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因为环境关系,中国其文化走了一条独自发展的道路,其文化不容易被异族同化或异化
中国地理位置相对孤立,音乐在劳动中产生
中国音乐文化最早历史年代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2. 关于音乐的起源
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就在劳动中创造了音乐
人类语言的出现发展和延伸为音乐旋律的出现打下基础
劳动的动作和生活用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为各种乐器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器物
3. 乐舞的概念和远古乐舞
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音乐占主导地位,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为乐舞
远古乐舞分为两种
4. 夏商周三代乐舞
夏朝 禹 大夏 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劳
商朝 汤 大濩 歌颂商汤伐桀的功劳
周朝 大武 歌颂武王伐纣的功劳
5. 周代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规定
在祭祀,宴飨,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第二讲 金石土革之声
1. 是人类对自然人化的产物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对音乐的审美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在对乐器的制作上
人类对乐器的认识主要是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中得到启示后而进行的一种新的创新 经验证明,了解乐器和乐曲是我们了解音乐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民族乐器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2. 古代乐器的出现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打击乐器
吹管乐器
丝弦乐器
丝弦乐器中出现较早的是拨弹乐器,弓弦乐器出现较晚
3.八音类的出现
金 用金属制作的乐器 钟
石 用石制作的乐器 罄
土 用陶制作的乐器 埙
革 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 鼓
第三讲 富丽堂皇的汉魏六朝歌舞音乐
秦代时期就有乐府,隶属少府
西汉时,汉武帝建立乐府,用于封建教化
公元前六年,乐府被取消,共存在106年
乐府的职能
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乐调
编配音乐
进行演唱和演奏
相和歌
汉代的歌曲名称叫做相和歌
相和歌有两种含义:一是概括北方各地的民间音乐
二是当时的一种演唱形式
4. 相和大曲
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汗大曲,也称相和大曲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
是歌唱,音乐,舞蹈三种艺术的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清商乐
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
种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
宫廷合奏音乐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
秦末汉代,鼓吹乐已经在北方地区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
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与中原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鼓吹乐
第四讲 古琴琴曲【高山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
古琴的历史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
周代时已有七根弦
三国的时候已经定型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时期
隋唐时期是古琴发展的里程碑阶段
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琴谱刊印,制作优良,琴派众多
著述颇丰
古琴的审美
在中国音乐中,创造音乐审美意识还应首推古古琴
其松散的音色不圆不润,大有消解人世间种种烦恼和遁入虚空的感觉
其音响具有朦胧感,造就了中国音乐的含蓄美,是中国文人审美倾向的选择
第五讲 绚丽多姿的隋唐宫廷音乐
曲子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好的民歌曲调,经过文人的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乐的音乐,叫做曲子 是一种艺术歌曲
2. 唐代的开放与音乐文化的融合
丝绸之路和开放政策所引进的并不仅仅是胡商的涌入,他还带来了一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和宗教
在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中,胡月,胡服,胡舞,胡酒颇为流行,并占据了重要地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无古人的中外以及国内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
燕乐与大曲
燕乐是中国古代含义很广的一个词
起源于周代,也称宴乐
一般指燕乐,均指隋唐时期的燕乐
唐代大曲繁荣的原因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繁荣
朝廷重视大曲 (秦王破阵乐)
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周边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
实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方针
唐大曲的发展分为以下三种
摘编的形式,变成词曲
保留了大曲的形式,如宋大曲
逐渐演化为说唱和戏曲音乐
第六讲 市民音乐的崛起
民歌小曲
曲子在宋元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
说唱艺术
最早荀子的【成相篇】
唐代出现 变文
宋元时期说唱
词调歌曲
宋词
南戏与杂剧
萌芽追溯到汉代 角抵戏
北宋 杂剧
金代 院本
南宋初期 浙江温州兴起一种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被称作南戏
杂剧 北曲 七声音阶 跳进 一人主唱 受宫调限制
南戏 南音 五声音阶 级进 多角配合 不受宫调限制
南北合套
第七讲 琵琶音乐的繁荣
琵琶形制由来 琵琶命名 竹林七贤之一阮弦
本土的 秦琵琶 汉琵琶
琵琶名家
隋唐时期 白明达 龟兹人【春莺啭】
裴神符(裴洛儿) 疏勒质子 善五弦琵琶
段善本 庄严寺僧 【西梁州】
康昆仑 康国 突厥皇后乐工的后裔
琵琶名曲
海青拿天鹅
月儿高 【霓裳羽衣曲】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第八讲 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主张废除旧思想和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明,在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
这些歌曲大都是一些中国早期归国留学生,把日本和欧美的一些流行歌曲带回国内,填新词。 早期乐歌以依日本曲调创作的乐歌居多
内容多是反帝反封建,富国强兵,要求学习欧美文化等
中国最早的音乐教师—沈心工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 【送别】
学堂乐歌开创中国近代歌曲的先河
使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大范围传播
对音乐集体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使 集体唱歌 的形式深入人心
第九讲 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酝酿阶段 1931-1935
代表人物和作品
黄自 上海人 代表作【抗敌歌】 【旗正飘飘】 【南乡子】
聂耳 云南玉溪人 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
形成阶段 1935-1937
高潮阶段1937
冼星海,贺绿汀,张曙,任光,麦新等
【松花江上】 【大刀进行曲】 【打回老家去】 【游击队歌】 【黄河大合唱】
第十讲 与时俱进的当代歌声
50年代:1950年9月 【歌唱祖国】 王莘 (1918-2007)
【中国人民志愿军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60年代 :【我们走在大路上】 李劫夫
【学习雷锋好榜样】 【翻身农奴把歌唱】
70年代: 【我爱北京天安门】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的音乐历史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以前的现在几乎都没有,现在都变成电子时代了。比以前的都高级了许多。
音乐欣赏的范围通常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声乐中的合唱、独唱、重唱、表演唱;二是器乐中的合奏、独奏、重奏、齐奏等。要想完整地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就要认真研究音乐欣赏的基本规律,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欣赏效果。所以,基础乐理和学唱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似乎很容易,甚至有人认为只不过是听听热闹而已,其实,音乐欣赏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人们通常把欣赏的层次划为官能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阶段不无道理,因为官能欣赏仅仅局限于乐曲的
好听,这种欣赏是肤浅的,只有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才能较全面地领略音乐的内涵,获得艺术享受。
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1310160225 李昕 工业设计2班
范文三:高中选修课
高中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论语》十则,关键是要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此前,学生学过这类课文,因此,教学重点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二、 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①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②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2、目标解析:
① 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②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儒家学说影响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
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要补充一些关于儒家的作品包括图片,给学生营造氛围,增强感性的形象的教学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表现在政
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看教材10页2、3段。
二)文学常识回顾考察:
见课件。
三)赏析
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也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用语简练、概括。
孔子认为" 立志" 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少年有志,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大概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说明三十岁以前是创业闯荡的时期,四十岁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静而理智地面对世界。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 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我”、“少者”。安:安逸。怀:归依?关怀?)
这则语录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知道。 知:同“智”,聪明,明智。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
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为大智慧,非为小聪明。知者便是那些对自己、对人生、对人性有着足够的了解和领悟的人,并且因智慧而超脱;仁者,古人常说:仁者无敌。何谓仁?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为本心之德,仁者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遵从天理,讲求仁义道德之人。因此:因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述而”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秋月挥洒。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朱熹所提倡的“明天理,灭人欲”吗?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说的 “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自然不能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需要,不过,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应该提倡的。
“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盖人之方少。犹草木之始萌也。草木当始萌之日,而即摧其芽。未有不枯稿者。”在少年时期要正确处理性的问题。中国人谈性色变,尤其是没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性教育。其实,细想之下,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因为孩子那么小,是不可能自觉做到、也没有能力做到正确处理性问题的。对孩子性的教育不要到了青春期才开始,应该是越早越好,但青春期的性教育最为关键。如果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时,由于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就会出现问题,这是很危险的。青少年应立志向学,能珍视生命,展现活力;要能坚持优质、追求卓越。
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钱穆先生说:“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四)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五)作业:
1、词语抄写熟记。
2、预习《老子五章》。
范文四:高中音乐选修课《钢琴》教学的实践
高中音乐选修课《钢琴》教学的实践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音乐课堂要由单向方式走向多元、综合与均
衡。具体来说,每一门课程目标都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里面,作为音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起到重要作用。我校每个班都有2至5名学生从小学习钢琴或者电子琴。他们喜欢演奏,觉得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的占了大多数。为了实现用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目的,我们开设了钢琴演奏第二选修课。
在《钢琴》选修课教学中,如何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琴独奏、合奏技巧或是即兴创作演奏是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和研究试验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钢琴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全面及时的课后反思。
一、因材施教,科学制定钢琴教学目标
我将欣赏和弹奏确定为钢琴选修课的两大内容,注重欣赏与弹奏相结合。欣赏部分以钢琴艺术为线索,选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从中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弹奏部分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理解,在弹奏中彰显出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教与学双方围绕这一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前提,获得
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制定学期目标。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学期钢琴弹奏的教学方向,明确弹奏的重点、难点,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出一份详细而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这将对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根据学期目标制定课堂目标。每堂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课程的本质内容,而这个方向和目标必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
3、根据课堂目标制定环节目标。抓住课堂目标的总体走向之后,细化每个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在每堂钢琴课中,课堂教学是靠环节目标去实现,环节目标靠课堂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有效教学的原则。例如,本节课的弹奏内容,教师要从音乐织体入手,分析简单到复杂的织体结构、由易到难的技术技巧。课前若没有总体课堂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层层深入的弹奏训练就会显得杂乱。仅有课堂目标,没有环节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所以有了课堂目标后,环节目标有若干,都要为实现课堂目标而服务,既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过程,不断激起他们“跳起来摘果子”的弹奏热情和欲望。
二、情境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钢琴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创设课堂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的演奏或制作多媒体
课件、播放作品CD、DVD等,让学生以一种欣赏状态进入“认知准备”阶段,这时教师精彩的范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和效率。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感受到曲目好听,非常想学,但有些技术内容不知如何弹奏,体会到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分析、阐述、示范作品的新技术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并指导学生试奏,使学生对新课题有“形象化”的认识,达到初步感知目的,让学生心理上处于积极求知状态,从而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启发式教学,欣赏法、讨论法、练习法是我在钢琴课堂情境教学中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思想,达到新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巩固,注重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中随机安排各小组演奏交流、课后的演奏音乐会以及各种比赛等,学生参与的形式可以从组织策划,参与演奏到指导总结等多种多样。通过观摩、学习、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并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间接得到了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经验。
三、课堂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钢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我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
与学生对话、沟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点评,能诱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产生行为的推动力,激励学生有效地实现目标。学生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对自己课上和练琴过程的方法、态度、效果等进行自我反思。同学互评不仅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还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诚恳对待学习同伴的品质,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总之,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拓展思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己,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我的钢琴课堂中,还遵循3点评价原则: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所以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她们是能感受到的。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技能知识,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演奏、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将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四、教学反思,感悟钢琴课堂教学规律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体现出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的选修课教学并不
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来调整学习,并强调“思”与“练”的结合,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钢琴教学的反思,可从“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变要我弹为我要弹,怎样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来着手。对反思的结果要及时处理,积极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博采众长,以达到反思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钢琴家李斯特曾说过,“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是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中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在钢琴选修课程当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找准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运用科学规范的弹奏技巧,在自己的思考、理解中,通过指尖将音乐旋律和情感表达出来,充分展现音乐的内涵与美。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享受演奏的快乐,让演奏真正成为繁重学习的减压方式。钢琴演奏不仅是技能训练,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钢琴选修课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钢琴演奏作为一种乐趣、一种高雅的享受、一种对音乐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课堂中学会用心灵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我们才能抵达那个神圣而崇高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3版
[2]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3]杨德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
式改革,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
范文五:音乐选修课答案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音乐艺术既不能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有感情地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及较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感受力、审美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力求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范奏,使学生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印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才喜欢。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手势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因素。简言之,只有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2
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都在传递着一种理念,就是通过斗争,最后定会取得胜利.而在第九交响曲里,这一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个高峰.
其实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还传播着启蒙运动的主题,就是自由,平等,博爱.而自由,平等,博爱不是我们今天依然在追求的吗?
你要找它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意义,我觉得它最重要一点就是教会我们通过努力,最终会得到欢乐吧.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再去认真听这部交响曲会更有意义哦.贝多芬晚年,疾病,生活,感情问题交加,但你听这交响曲,它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战斗的精神,他依然乐观,他把乐观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3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4
《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1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在音乐课上听到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它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 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5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正如人类的意识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一样,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也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马克思在1844年对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作了明确的论述。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 在论及审美意识的产生时,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②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的,是以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有的学者曾提出:“到底是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的问题。③ 对此人们的意见是尖锐对立的。一种意见认为,美感产生于艺术之前,是作为推动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居先存在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类并不是先有了审美能力,尔后才有艺术,而是先有了艺术,尔后才培养了审美能力。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从艺术起源的考察中发现,艺术一词在古代拉丁文中就像在希腊文的Τεχγη中一样,意味着另一种非常不同的东西。它当时是意味着一种技艺或专门化的技巧形式,像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东西。而当人类拥有这些技巧的时候,审美感觉仍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艺术在起源时是与美无关的,人的审美意识正是由于艺术的产生才获得发展。普列汉诺夫在论述音乐的起源时曾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但是,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的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性质,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问题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① 他又说:“不,敬爱的先生,我坚决地相信,如果我们不把握着下面这个思想,那么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②以上论断科学地说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道理,这和马克思关于意识的产生的论断是一致的。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的。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对审美意识所作的阐释,无论是柏拉图的“迷狂”说,舍夫兹别里的“内在感官”说,或是康德的“先天的共同感”等,③ 都不过是心造的幻影,是经不住事实的检验的。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在美感的作用下,人的情感会趋于高尚,进而引发出诸如道德感(包括爱国感、事业感、责任感)、理智感(包括求知欲、自信心)等高级情感来。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歌颂了他们真挚纯洁的爱情。尤其是乐曲的展开部,描写“英台抗婚”和“楼台相会”的情景。铜管乐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阴森可怕的大锣和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礼教的摧残,一对青年男女无法摆脱即将降临的厄运,他们在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倾吐了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切肤之痛。缠绵悱恻的音乐使学生在深切同情梁祝的同时,也对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幸福和自由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憎恨!通过讲解和欣赏,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欣赏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熏陶,美化了学生心灵,而且培养了他们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美感能力。
(三)音乐欣赏课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新精神
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深切地认识到,形象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在科学事业上有着重要作用。而音乐长于幻想,正是借(转第69页)(接第53页)助形象思维的。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十分强调创造,鼓励创新。特别是在欣赏音乐时,必然引起联想和想象——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人类心理活动。
德国伟大诗人兼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和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该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察和欣赏。”那么对待音乐作品也是这样。在音乐欣赏课上,切不要把老师的文字解释看得太死、太狭窄,而要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欣赏、去领会。但在关键时刻,老师要善于用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想象,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发展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等得以不断丰富和增强。而且这种想象和联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维活动自由驰骋,进而推动人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这种活跃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培植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就有可能开导科学家的想象力,进而诱发出无尽的科学幻想,促使他们勇于创新,甚至会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对音乐的爱好不亚于科学,是音乐启迪了他的灵感和信心,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就不难理解著名学者郭沫若所说的:“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了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四)音乐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欣赏高雅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并能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欣赏低品位的庸俗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腐蚀人的心灵,使人意志衰退,情绪低落,甚至会令人想入非非,宣传**功的音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有不少学生反映:“对于那些艺术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很喜欢,想接受,但就是听不懂,所以也就不去欣赏。”音乐欣赏课以介绍中外名作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及引导、启发,完全可以教给学生一把打开音乐神圣殿堂的金钥匙。一旦学生欣赏水平提高了,他们自己就可以分辨什么是健康、高雅的音乐,什么是低级趣味的、庸俗的音乐。所以对青年学生应提倡严肃高雅的音乐,以丰富其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美学家看来,音乐是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艺术中的艺术,是真善美相统一的
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从根本上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加以影响和指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自觉地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中音乐鉴赏计划(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