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展开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15张)
教育公平的多重含意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西方学术界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编辑本段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沉重的翅膀》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景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教育不公平问题
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很多学者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式。这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
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
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地区公平缺失
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阶层公平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配置公平缺失
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
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而且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会选择出国的路,,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谁也不能肯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
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到过了很多,林肯时期的美国、元末时期的蒙古王朝、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等等。而如何缩短这种差异、连通不同的群体,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
免了。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能够存续下来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始终可以找到一条升级之路,“一朝题名天下知”,“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建设和谐社会
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这几个统筹,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在当前这个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环境下,空谈和谐社会无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有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群众的呼声可以看出,社会对这种现状的容忍度已经很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缓解这种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幸运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公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制定出一些解决之道。比如,教育部周济部长说,为缓解教育不公,教育部今年将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教育产品的供给者也开始给出一些处方,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两会”期间宣布,对今年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现实看则应置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故必须站到教育资源配置的高度上,对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动大手术,而这不是单靠教育部这一行政主管部门就能解决的。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干系着教育公平问题,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各项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坚决执行,只有其他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后,教育公平问题才能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得到合理的解决。
建立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
提高决策水平。我们需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只能越走越远,结果越来越糟。但当前,我们不免对各级政府、教育提供者的决策水平提出质疑。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改革来看,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改革的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行性,却值得怀疑。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确实可以解决一些不公平问题,如区域不公平,但新的不公平问题又将出现了,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大学总是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的,有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是很少的,比如西藏、海南等地方,如果单纯按人口分配名额,恐怕这些地区分配不到几个名额,而四川、山东、河南将占据很大比例的名额。因此,决策水平的提高十分迫切,千万不能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况。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精品文档
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
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 在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 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它们有什么特征,
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
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例题
2o例题13-1: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 ,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 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湿度,;
(c)热焓,;
(d)露点t ; d
(e)湿球温度tw ;
o(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C,求所需热量,。 解 :
2o由已知条件:,,101.3kN/m,Ψ,50%,t=20 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00
的状态点,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
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
-1-1湿度H为0.00kg水?kg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为0.039kg水?kg绝干12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1) 水分蒸发是q (kg水?h); m,W
-1(2) 空气消耗q(kg绝干气?h); m,L
-1原湿空气消耗量q(kg原空气?h); m,L’
-1(3)干燥产品量q(kg?h)。 m,G2
解:
q=1000kg/h, w=40?, w=5% mG112
H=0.009, H=0.039 12
q=q(1-w)=1000(1-0.4)=600kg/h mGCmG11
x=0.4/0.6=0.67, x=5/95=0.053 12
?q=q(x-x)=600(0.67-0.053)=368.6kg/h mwmGC12
?q(H-H)=q mL21mw
q368.6mwq,,,12286.7 mLH,H0.039,0.00921
q=q(1+H)=12286.7(1+0.009)=12397.3kg/h mL’mL1
?q=q(1-w) mGCmG22
q600mGCq,,,631.6kg/h? mG21,w1,0.052
精品文档
范文二: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_教育结果公平_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
2009年第8期(总第355期
)
EDUCATIONAL RESEARCH
No.8,2009General,No.355
#5规划纲要6大家谈#
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结果公平
)))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
辛 涛 黄 宁
*
[摘 要] 教育结果公平的本质,并不是需要每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完全的平等,而是将教育无法控制的那部分变量排除了之后,只考虑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量对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是平等的,这部分的平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教育结果本身,还可以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和衡量,作为一个结果指标检验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量化指标
[作者简介] 辛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 (北京 100875)
教育公平的内涵一般被分为三类,即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部分内容,体现的是/有教无类0的思想,教育起点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过程公平是指个体受到平等的教育过程的对待,它是教育公平中的核心因素。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以往政策和理论领域的主要关注点。教育起点公平被写入了宪法,在5义务教育法6中也有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对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的重视,我国在这两方面的公平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当前主要强调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教育公平政策中,教育结果公平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政策评价和监控的工具。同时,教育结果公平也将为我国教育公平的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这一点,是在制定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6中需要重视与研究的。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和理想。在我国教育界,学者们都倾向于将教育结果公平作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认为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实现前提。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于结果公平的评价和标准有着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结果公平在教育公平体系中,应该同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公平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育结果公平不仅仅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的内涵,是教育公平的有效评价手段,同时,教育结果公平对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公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结果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
[1]/没有基本的质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0。
一、我国对教育结果公平的争论
量(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公
平,只有教育的质量(结果)公平才能确保教育公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07-0089)的研究成果之一。
)
24)
[2]
平原则的真正实施0。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结果平等是不可能存
过学习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感、自我满意程度,以及学业的成就水平。在基础教育领域,根据Schalock的划分,教育结果直接的表现主要在教育条件的获得上。一般来说,基础教育学生所获得的教育结果包括了学生在测验中的学业表现、思想道德水平、体育健康能力、心理素质水平、审美意识和劳动技能水平。实际上就是我国教育方针一直提倡的/德、智、体、美、劳0的/五育0。随着国际标准化测验的发展,国际教育领域倾向于将能够反映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测验结果作为教育结果直接的测查的目标和内涵。这样所定义的教育结果不是价值、信念或态度等心理层面的东西,而是指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是说,教育结果是指能够反映学生成功地应用所学的概念、信息、观点、工具的一种行为或表现。它强调的是一种实际的表现,而非是仅理解或其他形式的心理过程。我国传统上对教育结果的测量习惯使用/升学率0、/巩固率0、/完成率0这些指标,也是基于这种测验结果产生的评价教育结果的标准。
三、教育结果公平的本质
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体,它是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不断和系统进行交互作用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教育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对教育结果的实质进行剖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探讨教育结果是如何形成的,哪些生态因素对教育结果的产生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将教育结果纳入教育生态学的系统中,得出广义的教育结果模型:
O=g(N,S,C,I)
模型中,O表示教育的结果,N、S、C、I分别代表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对象个体。该模型直观地说明了教育结果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产物。
在一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对学生教育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其中,社会环境中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生个人生活的中心,也是对学生实施早期教育的/苗圃0,家庭环境和个体品质25)
在的,不能把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政策的目标,但可以通过设立/基本标准0的方法来达到结果的相对平等的状态。/教育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教育政策不可能把-结果平等.作为目标,但教育政策可以为教育结果或者学习结果设定一个较高的基本标准,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这个标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0[3]
这两种相悖的观点,实际在本质上都将教育结果公平视为一种绝对的平等,然而,这种绝对的结果上的平等显然是不可能存在也不值得提倡的。第一中观点在实际操作中是不能实现的,而第二中观点对教育结果公平的理解实际上摒弃了结果公平的平等性内涵,而采用/最低标准0的方法达到一种相对的公平。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对教育结果公平进行较明确的诠释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抛开现有的教育结果公平的分析体系,界定一种既涵盖平等性内涵,又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结果公平的定义。
二、教育结果的内涵
在对教育结果公平进行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教育结果内涵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理解。教育结果,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以后所
获得的结果以及影响。在教育结果内涵的范畴中,包括了两个相类似的概念,即教育产出和教育影响。教育产出表示的是在教育系统中,通过教育过程和接受到的教育资源后获得的一种直接的结果,比如学习的成绩、学位的获得、能力或素养的增长。教育影响表示的是教育的一种间接影响,来自于当前教育的产出以及先前的教育经验。例如,由于教育带来的高收入水平、较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其他有利的个人资本状态。这两个概念虽然在概念上能够进行区分,但在现实中是相互重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结果的内涵。
Schalock将教育结果的具体形式分为三类,即产品、事件和条件。产品是指教育后获得的实体,例如一份工作、学位、出版书等;事件是指可观察的行为过程,如协同完成一个项目、参加研讨会等;条件指的是获得了有形或者无形的状态,如通
)
的形成、情感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都有很重要的关联。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对学生成绩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甚至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最核心的
[4]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因素。家庭类型、家庭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为学生提供直接教育的场所)))学校,是学龄儿童除了家庭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在学校中,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同时,教师和学校环境中的其他特征也间接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造成影响,例如课程设置、教师的资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氛
[5]学生的个体特点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领围等。
域。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智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性别因素也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一些心理上的因素,如学生对学校的适应程度,对学校、教师和对自身学业状况的满意度,以及自尊水平等,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因此,在一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范畴中,我们得到相对简化的教育结果模型,只考虑了对教育对象有直接影响的学校(S)、家庭(F)和学生个体(I)因素:
O=g(F,S,I)
狭义的教育结果模型阐述了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能对教育结果有直接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学校以及家庭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可能取得的学业成绩。进一步对这些直接关联的因素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在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体的众多变量中,某些变量是可以通过教育政策和管理的过程进行调节的,如学校可以加强管理,设置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氛围;父母可以更多地给予子女学习上的帮助,并且加强和学校的联系,而教育政策制定和决策者通过不断平衡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资源配置,提高教师总体从业资质。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这些变量和过程都能直接或者间
[6]这一类的变接的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增长。
量包括家庭中的参与程度变量、学校变量(课程设置、教师的资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育资源的
配置、学校氛围),以及学生的营养状况、学生个体变量(学校适应度、学业满意度、自尊等)。
)
在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体中的另外一些变量
是教育本身所无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这类变量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特点和类型等。因此,对教育结果公平本质进行分析的出发点,就是首先将这两类可控和非可控的变量进行分离。教育结果公平的本质,并不是需要每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完全的平等,而是将教育无法控制的那部分变量,如家庭背景、学生智力水平进行排除了之后,只考虑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量对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无论学生之间家庭条件,智力水平等先天因素的差距如何,通过教育的过程,每个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上的增加量,这部分的平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结果的公平。这一对教育公平的定义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将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对教育结果的影响进行分离。根据建立的教育结果模型,关注于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学业成就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评价一定教育过程的教育结果模型,通常是增值性的模型,就是计算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增量,模型如下:
vOt=Ot–Ot-1
=BfFt+BsSt+BpPt+E
教育结果模型是一个对vOt的回归模型。其中vOt为某一段时间的学业成绩增量,该增量等
于这一年学业成绩减去上一年的成绩。而某一年成绩的增长,受到家庭因素Ft、学校因素St、和个人因素Pt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我们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通过回归模型的偏回归系数,我们可以计算在控制了非可控因素以外,教育领域的可控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独特贡献量。因此,不同地区、学校之间教育结果公平,可以通过考察在模型中对不可控因素进行统计控制了以后,不同地区、学校之间教育可控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值(Effectsize),以及学业成就期望值(Expect)的一致性程度。如果地区或者学校之间教育可控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效应值或者学业成就期望值比较一致,则说明地区和学校之间在教育结果上是比较公平的。
26)
四、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重新定义的教育结果公平,对教育结果的概念进行了澄清,摒弃了以往绝对结果的概念,强调的是控制了所有学生不同的个体背景,仅仅考虑学校系统影响的那部分结果。也就是说,教育结果公平应该切实保证学校以及更高的教育系统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是平等的。重新定义教育结果公平的概念,实际上是将教育结果和教育结果公平限制在教育系统之内,因此,从内涵和操作性上都将更符合教育公平的基本旨意。
从教育结果公平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实际操作中,教育结果公平的达成,需要更加强调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性。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动效应。
Ot=BfFt+BsSt+BpPt+E
从上式可以看出,教育结果的增量,受到学校教育系统可控变量的影响,而这些变量在某种程
度上也是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公平的测量指标。只有在源头和过程中保障和实践教育起点和教育
过程的公平,才能最终产生公平的教育结果。
另外,教育结果公平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教育结果本身,还可以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和衡量,作为一个结果指标检验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教育结果公平以目标为导向,校正教育起点和过程上的偏差,可以为教育公平政策提供更加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文慧莉.论义务教育的质量公平[J].教育导刊,2004,(4).
[3]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4]Coleman,JS,etc.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y[R].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5]StevenGR,etc.Teachers,Schools,andAcademicA2chievement[J].Econometrica,2005,(2).
[6]KarlLA,etc.Schools,Achievement,andInequality:ASeasonalPerspective[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2nalysis.2001,(2).
UltimateObjectiveofEducationalEquity:EquityofEducationOutcome
)))RedefiningEquityofEducationOutcome
XinTao&HuangNing
Abstract:Theessenceofequityofeducationoutcomeisnotnecessarilythatallstudentswhoarefromdifferentbackgroundsareabsolutelyequalintheirschoolachievement,buttoexcludethepartofvariablesthatareuncontrollableineducation,andonlyconsiderthattheinfluenceontheacademicperformancecausedbytheownvariablesofeducationalsystemisequal,andthispartofequalityistheequityofeducationaloutcomeinitstruesense.Asaquantizedindex,theequityofeducationoutcomecannotonlyevaluateeducationoutcomeitself,butalsoevaluateandmeasureeducationalstartingpointandeducationalprocess,aswellasexaminehowtheeffectoftheimplementationofeducationalstartingpointandeducationalprocessasanoutcomeindex.
Keywords:educationalequity,theequityofeducationoutcome,quantizedindex
Authors:XinTao,professoranddoctoralsupervisorofCollegeof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HuangNing,graduatestudentofCollegeofPsych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责任编辑:金东贤]
)27)
范文三:公平和效率的定义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公平和效率的定义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公平还可以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而把公平理解为获取收入或财产的机会的均等。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
范文四:公平和效率的定义
公平和效率?的定义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公平还可以?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而把公平理?解为获取收?入或财产的?机会的均等?。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范文五:公平运输的定义与评价思路
公平运输的定义与评价思路
? 王怀相
摘 要:交通运输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交通运输资源特性的一、公平运输概念的提出:人造
分析,指出它是人工制造的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实现社会财富和发展机会再分 的稀缺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配的重要工具,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公平运输的概念。对公平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运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测评运输公平性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公行,交通运输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 平运输;交通资源;可持续发展
注。目前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环
境、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即从人类与
自然的关系方面考察运输与社会经 市场不愿投资的线路或者不愿提供 质量,将长期影响该地的发展水平。1济的关系。但是,交通运输所影响的 的交通服务,交通运输的网络属性 4.交通资源难以移动,或挪做他 并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影响到人类 不利于对路网进行分割管理,因此 用。交通资源一旦建成,就自始至终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 政府在交通资源建设和管理方面发 地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服务,无法移 2 由交通资源的特殊性引起的: 挥着关键作用。 动到其他地区,也不能将有关资产用 1.交通资源是利用各种稀缺资源 到其他产业。这意味着,交通资源建 交通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即提供 制造出的稀缺资源。交通资源大都不 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固定 交通运输服务的过程)中都存在显著 是天然的(部分水运通道是天然形成 3在特定区域内。 的外部性。目前的体系下,享受运输 的),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 服务的主体不同时是承担外部不经济 交通资源的这些特点,使政府能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耗费大量 的主体。这样,在交通资源的创造过 够通过交通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有意 的其他社会资源(如土地、石油制品 程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形式 无意地进行了社会财富和发展机会的 等稀缺和不可再生资源)创造出来 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转移。现代经济 再分配,影响社会和谐。这是提出“公 的,这决定了交通运输资源必然是稀 学理论证明,这是市场功能失效的领 平运输”问题的根本原由。 缺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所有潜在 4域,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一性 3.交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除直接 质,可以推论:交通运输需求必须得 影响GDP 之外,更主要地体现在为其 到科学的引导和一定的约束。 二、公平运输概念的定义他产业、当地居民提供的交流和发展 2.政府在交通资源的规划、建 国外对“公平运输”已进行了较机会。交通以这种特殊方式融入社会 设和管理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 多的研究。早期的研究是政治范畴 经济发展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 交通资源建设投资庞大,存在一些 的,如美国关于不同肤色人种乘坐公 源。某地所拥有的交通资源的数量和
共交通工具的歧视性规定的研究;现
5在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政治性范畴,
1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等组织在1980 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一书中提出:持续发展取决于对地球的保护,重点强调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三项目标:主要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必须 延续下去,遗传多样性必须得到保护,任何物种或生态系统的利用必须是持久的。该组织在1992 出版的《保护地球:可 持续生存战略》中对可持续的定义是: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转引自:朱 中彬,《外部性理论及其在运输经济中的应用分析》,P36。
2 理论界对交通资源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的交通资源包括:线路、站场、沿着交通线路设立的必备设施如高 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等。
3 欧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体现在其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见近几年的《欧盟运输政策白皮书》。
4参见关于外部性理论的著述。
5RobertD.BullardandGlennS.Johnsoneditor,襃ustTransportation?GabriolaIsland,B.C.Canada:NewSocietyPublisher1997,pp1-2.
2 0 0 6 / 5 综合运输
综合评述
包括了运输决策过程公平性、地理分平性。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及如何确定社会经 布公平性和社会不同阶层承受的运输 强调运输的公平性,必然要引申 济发展是公平的;其次是分析交通运 优缺点比例的公平性(不同社会阶层 到运输效率。对“公平”的解释一般 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它是否阻 的经济实力不同,他们能够使用的交 有两种,即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 碍了某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才能 通工具、居住的地区不同。穷人不能 会平等意味着利益相关方处在同一起 对交通运输的公平性进行评价。 负担太多的出行费用,需要居住在生 跑线上,所能达到的结果取决于自身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 活环境不佳的交通沿线或者交通非常 的能力,这种平等有助于促进效率的 共同影响,对其发展状态的评价是一 不便的偏远地区,富人则可以居住在 提高。而结果平等意味着“平均主 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是 环境优雅、交通也方便的地区。不同 义”,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根据本文第 一种不可重复的过程,不可能在实验 地区所通达的运输方式不同,不同运 一部分中的论述,交通运输是一种能 室条件下实现重复,以观察某一因素 输方式的优缺点不同,因此不同阶层 够为某地或某人提供机会的人造资 变化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在实际 所实际承受的运输优点与缺点的比例 源,这种人造资源的分配本身也体现 研究中,需要借助对两个或多个具有 关系是不同的)。 了一些种类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结 类似条件的研究对象的比较,才能揭
果。因此,运输的公平同时包括了机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将“公平 示某个因素的具体影响。
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种状态。由此可 运输”定义为:各地区为获得符合本 2. 某地区交通资源使用成本与
以推断,运输的公平性既有利于效率 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服务 收益的评价思路
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所掌握的社会 所付出的代价与交通运输带给本地的 对某一具体的地区而言,在获得
财富的公平分配。 收益相匹配的现象,具体包括两个层 一定的交通资源之后,首先面对的一 次的内容: 个直接问题不是它是否和其他地区一
(1)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资源配 样,公平地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交通资 置是否公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源,而是这些交通资源给该地带来的 是否公平地将交通资源分配给各地, 效益与该地为这些交通资源所付出的 三、交通运输公平性的评价
各地经济对交通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 成本是否对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 思路 均衡;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是否为 是,为宏观的利益而在某地区内修建 从公平运输定义的内涵来看,各地居民提供了利用交通资源更好地 的为其他地区或整个国家服务的交通 对交通运输公平性的评价也要从两 融入社会发展潮流中的平等机会。 资源未必能够给该地区带来多少效 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评 益,但该地区却要付出相应的环境、 (2)对某地区而言,它从交通资 价不同地区利用交通资源的机会是 土地、健康等方面的代价。 源建设和使用中获得的利益和相应的 否平等,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 付出(包括外部性问题)是否对等。 某一地区内的交通资源给本地带 考察各具体地区交通资源成本与收 来的效益包括:交通资源建设与使用 同国外在公平运输研究中所涉及 益是否对等。 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交通资源使 的内涵相比,本文给出的定义更加关 1.交通资源地区间配置公平性的 本地经济融入社会经济大循环的机会 注交通资源对各个地方是否公平,而 评价思路 增加,交通资源对提高本地居民素质 国外则更强调对个人或者某一阶层的 交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 的作用等。 人是否公平。笔者认为,做到对个人 条件,因此,交通资源在不同地区间 的公平无疑是最优的选择,但交通资 某一地区为本地区内的交通资源 配置的公平性可以通过各地区社会经 源的稀缺性、交通资源使用中对各类 付出的成本包括:本地区对交通资源 济发展的平衡性体现出来,即判断交 财富的大量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等又 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交通资源的建设 通资源是否成为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 决定了交通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 和使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等 差异的因素之一。如果社会经济的发 和使用,因此很难实现对个人的绝对 的影响,交通资源使本地减少的其他 展没有因为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和使 公平;比较可行的次优目标是,实现 经济资源(如土地),交通资源对当地 用中的问题而趋向于不公平,则可判 交通资源对某地理范围内的群体的公 的其他间接成本等。 定运输是公平的。所以,界定运输公
平性的核心是确定社会经济发展与交
通运输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研究社会
2006/5 综合运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