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电路第四版目录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电功率和能量
1-4电路元件
1-5电阻元件
1-6电容元件
1-7电感元件
1-8电压源和电流源
1-9受控电源
1-10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引言
2-2电路的等效变换
2-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4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5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6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7输入电阻
习题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3-1电路的图
3-2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3支路电流法
3-4网孔电流法
3-5回路电流法
3-6结点电压法
习题
第四章电路定理
4-1叠加定理
4-2替代定理
4-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4特勒根定理
4-5互易定理
4-6对偶原理
习题
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5-1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5-2比例电路的分析
5-3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六章一阶电路
6-1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6-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6-5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6-6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习题
第七章二阶电路
7-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7-3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习题
第八章相量法
8-1复数
8-2正弦量
8-3相量法的基础
8-4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习题
第九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9-1阻抗和导纳
9-2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
9-3电路的相量图
9-4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9-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9-6复功率
9-7最大功率传输
9-8串联电路的谐振
9-9并联谐振电路
习题
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互感
10-2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0-3空心变压器
10-4理想变压器
习题
第十一章三相电路
11-1三相电路
11-2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11-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1-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1-5三相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十二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12-1非正弦周期信号
12-2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12-3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2-4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2-5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
*12-6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12-7傅里叶积分简介
习题
第十三章拉普拉斯变换
13-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3-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3-3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13-4运算电路
13-5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习题
第十四章网络函数
14-1网络函数的定义
14-2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
14-3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
14-4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
14-5卷积
习题
第十五章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151割集
15-2关联矩阵.回
路矩阵.割集矩阵
*15-3矩阵A.B:.Q,之间
的关系
15-4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15-5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5-6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15-7列表法
15-8状态方程
习题
第十六章二端口网络
16-1二端口网络
16-2二端口的方程和参数
16-3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16-4二端口的转移函数
16-5二端口的连接
16-6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习题
第十七章非线性电路简介
17-1非线性电阻
17-2非线性电容和非线性电感
17-3非线性电路的方程
17-4小信号分析法
17-5分段线性化方法
*17-6工作在非线性范围的运算放大器
*17-7二阶非线性电路的状态平面
*17-8非线性振荡电路
*17-9混沌电路简介
*17-10人工神经元电路
习题
第十八章均匀传输线
18-1分布参数电路
18-2均匀传输线及其方程
18-3均匀传输线方程的正弦稳态解
18-4均匀传输线的原参数和副参数
18-5终端接特性阻抗的传输线
18-6终端接任意阻抗的传输线
18-7无损耗传输线
18-8无损耗线方程的通解
18-9无损耗线的波过程
习题
附录A磁路和铁心线圈
A-1磁场和磁路
A-2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
A-3磁路的基本定律
A-4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
A-5交变磁通磁路简介
A6铁心线圈
习题
附录BPSPICE简介
B-1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B-2PSPICE
部分习题答案
索引
参考书目
范文二:物化第四版目录
物理化学第四版目 录
绪论
§0.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
§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
§0.3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1. 物理量的表示
2. 对数中的物理量
3. 量值计算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理想气体模型
3. 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 混合物的组成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
3. 道尔顿定律
4. 阿马加定律
§1.3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2. 临界参数
3. 真实气体的p-Vm 图及气体的液化
§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 真实气体的pVm-p 图及波义尔温度
2. 范德华方程
3. 维里方程
4. 其它重要方程举例
§1.5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1. 压缩因子
2. 对应状态原理
3.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习题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1. 系统和环境
2. 状态和状态函数
3. 过程和途径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功
2. 热
3. 热力学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恒容热、恒压热, 焓
1. 恒容热
2. 恒压热
3. 焓
4.QV=ΔU,Qp=ΔH两关系式的意义
§2.4 热容, 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
1. 热容
2. 气体恒容变温过程
3. 气体恒压变温过程
4.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
§2.5 焦耳实验,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
1. 焦耳实验
2. 焦耳实验的讨论,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
3. 理想气体的焓
§2.6 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 谭匠淌?
1. 可逆传热过程
2. 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
3. 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
4.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
§2.7 相变化过程
1. 相变焓
2.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
*§2.8 溶解焓及混合焓
1. 溶解焓
2. 稀释焓
3. 混合焓
§2.9 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
1. 化学计量数
2. 反应进度
3. 摩尔反应焓
4. 标准摩尔反应焓
§2.10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1. 标准摩尔生成焓及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2.溶液中溶质和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3. 标准摩尔燃烧焓和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4. 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基希霍夫公式
5.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6. 燃烧和爆炸反应的最高温度
§2.11 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
1. 焦耳-汤姆逊实验
2. 节流膨胀的热力学特征及焦耳-汤姆逊系数
*3.焦耳-汤姆逊系数正负号的热力学分析
*§2.12 稳流过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 稳流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式
2. 稳流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举例
习题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卡诺循环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自发过程举例
2. 自发过程逆向进行必须消耗功
3.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熵、熵增原理
1. 卡诺定理
2. 卡诺定理的推论
3. 熵
4. 熵的物理意义
5. 克劳修斯不等式
6. 熵判据——熵增原??
§3.4 单纯pVT 变化熵变的计算
1. 环境熵变的计算
2.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熵变的计算
3. 气体恒容变温、? 阊贡湮鹿 天乇涞募扑?
4. 理想气体pVT 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5 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
1. 可逆相变
2. 不可逆相变
§3.6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1. 能斯? 厝榷ɡ?
2. 热力学第三定律
3. 规定熵和标准熵
4. 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
5. 标准摩尔反应熵随温度的变化
§3.7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1. 亥姆霍兹函数
2. 吉布斯函数
3. 对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的说明
4. 恒温过程亥姆霍兹函数变, 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3.8 热力学基本方程
1. 热力学基本方程
2. 由热力学基本方程计算纯物质pVT 变化过程的ΔA,ΔG
*3.多组分多相平衡系统恒温变压过程中的应用
§3.9 克拉佩龙方程
1. 克拉佩龙方程
2. 固-液平衡、固-固平衡积分式
3. 液-气、固-气平衡的蒸气压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4.外压对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影响
§3.10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1.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2. 麦克斯韦关系式
3. 热力学函数关系式的推导和证明
习题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偏摩尔量
1. 问题的提出
2. 偏摩尔量
3. 偏摩尔量的测定法举例
4. 偏摩尔量与摩尔量的差别
5. 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6. 偏摩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2 化学势
1. 多组分单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
2. 多组分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
3. 化学势判据及应用举例
§4.3 气体组分的化学势
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2.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3. 纯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4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1. 拉乌尔定律
2. 亨利定律
*3.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观解释
4.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的对比
§4.5 理想液态混合物
1. 理想液态混合物
2.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4.6 理想稀溶液
1. 溶剂的化学势
2. 溶质的化学势
3. 其它组成标度表示的溶质的化学势
4. 溶质化学势表示式的应用举例——分配定律
§4.7 稀溶液的依数性
1. 溶剂蒸气压下降
2. 凝固点降低(析出固态纯溶剂)
3. 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
4. 渗透压
§4.8 逸度与逸度因子
1. 逸度及逸度因子
2. 逸度因子的计算及普遍化逸度因子图
3. 路易斯-兰德尔逸度规则
§4.9 活度及活度因子
1. 真实液态混合物
2. 真实溶液
*3.绝对活度
习题
第五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1.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反应亲和势
2.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反应进度的关系, 平衡条件
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5.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1. 标准平衡常数
2. 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
3. 相关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4. 标准平衡常数K 的测定
5. 平衡组成的计算
6. 其它的平衡常数
§5.3 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1. 范特霍夫方程
2.ΔrHm为定值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
3.ΔrHm为温度的函数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
§5.4 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
1. 压力对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2. 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3. 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5.5 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
§5.6 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
§5.7 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1. 常压下液态混合物中的化学平衡
2. 常压下液态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3.高压下液态混合物中的化学平衡
*4.高压下液态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习题
第六章 相平衡
§6.1 相律
1. 自由度数
2. 相律的推导
3. 组分数
4. 几点说明
5. 相律的意义
§6.2 杠杆规则
§6.3 单组分系统相图
1. 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
2. 水的相图
3. 相图的说明
§6.4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1. 压力-组成图
2. 温度-组成图
§6.5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1. 蒸气压-液相组成图
2. 压力-组成图
3. 温度-组成图
4. 小结
*§6.6 精馏原理
§6.7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1. 部分互溶液体的相互溶解度
2. 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3.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4. 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6.8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1. 相图的分析
2. 热分析法
3. 溶解度法
§6.9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1. 固态完全互溶系统
2. 固态部分互溶系统
§6.10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
1. 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
2. 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6.11 三组分系统液-液平衡相图
1. 三组分系统的图解表示法
2. 三组分系统一对液体部分互溶的恒温液-液相图
3. 温度对相平衡影响的表示法
习题
附录一 国际单位制
附录二 希腊字母表
附录三 基本常数
附录四 换算因数
附录五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1997)
附录六 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
附录七 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
附录八 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九 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及摩尔定压热容
附录十 水溶液中某些溶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
附录十一 水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及标准摩尔定压热容 附录十二 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范文三:新闻学概论第四版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新闻学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第四节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两种新闻定义
第三节 新闻本源
第四节 新闻要素
第五节 新闻类别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第二节 新闻与舆论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三节 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 第四节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第五章 互联网与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
第二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引发新问题 第三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第四节 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七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第二节 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第三节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第五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第五节 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第九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第十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含义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第四节 新闻法规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第二节 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第十二章 传媒业经营
第一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谁
第二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第三节 受众的特点
第四节 受众的细分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第六节 受众的权利
第七节 受众地位的新变化 第十四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
第二节 新闻指导性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十五章 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第二节 新闻选择的标准
第三节 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第十六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一节 新闻专业理念
第二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第十七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30年四次跨越
第二节 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附录一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附录二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二则 后记
三版后记
四版后记
范文四:工程地手册(第四版)目录
工程地手册(第四版) 【目录】
第一篇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
第一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第四篇 地基评价与计算
第一章 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第三章 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工程勘察
第一章 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第三章 遥感影像的解译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岩土测试
第一章 室内试验 第二章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第三章 标准贯入试验 第四章 静力触探 第五章 载荷试验 第六章 现场剪彩切试验 第七章 旁压试验 第八章 扁铲侧胀试验 第九章 波速试验 第十章 岩石原位测试 第十一章 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 第十二章 土壤氡测试 第十三章 土、水腐蚀性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第四章 地基变形验算 第五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与评价
第一章 湿陷性土 第二章 红粘土 第三章 软土 第四章 填土 第五章 膨胀岩土 第六章 冻土 第七章 盐渍岩土 第八章 混合土 第九章 污染土 第十章 风化岩及残积土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与评价
第一章 岩溶和土洞 第二章 滑坡和崩塌 第三章 泥石流 第四章 采空区 第五章 地面沉降 第六章 地震
第七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篇 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
第一章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第二章 动力机器基础 第三章 地下工程 第四章 水上工程 第五章 核电厂
第六章 线路、机场场道与桥涵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 第八章 既有建筑物 第九章 罐、仓、塔等构筑物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第一章 浅基础 第二章 深基础 第三章 基坑工程 第四章 边坡工程 第五章 地基处理 第六章 现场检验与监测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篇 地下水
第一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 第四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第五章 工程降水 主要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A 地层符号 附录B 岩层倾角换算表 附录C 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附录D 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技术标准目录
索 引
版次:第四版 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开本:16开 页数:1099 装帧:精装 标准书号:ISBN9787-112-08828-7 征订电话13582064249 征订号:15492
范文五:《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 目录
1 绪论……1
1.1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2
1.2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3
1.2.1 蛋白质的研究历程……3
1.2.2 核酸的研究历程……4
1.3 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9
1.3.1 生命物质主要元素组成的规律……10
1.3.2 生物大分子组成的共同规律……11
1.3.3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规律性……11
1.3.4 生物界遗传信息传递的统一性……13
2 蛋白质……16
2.1 蛋白质的分类……17
2.1.1 根据分子形状分类……17
2.1.2 根据分子组成分类……18
2.1.3 根据功能分类……19
2.2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20
2.2.1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1
2.2.2 氨基酸的分类……21
2.2.3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5
2.3 肽……30
2.3.1 肽的结构……30
2.3.2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33
2.3.3 活性肽的来源……35
2.3.4 活性肽的应用……35
2.4 蛋白质的结构……36
2.4.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36
2.4.2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37
2.5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6
2.5.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6
2.5.2. 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48
2.6.1蛋白质的生质与分离、分析技术……49
2.6.1 蛋白质的性质……49
2.6.2 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56
2.6.3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确定……57
3 核酸……63
3.1 核酸的组成成分……64
3.1.1 戊糖……64
3.1.2 含氮碱……65
3.1.3 核苷……66
3.1.4 核苷酸……67
3.2 核酸的一级结构……70
3.3 DNA的二级结构……72
3.3.1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72
3.3.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73
3.3.3 DNA二级结构的其他类型……75
3.4 DNA的高级结构……79
3.4.1 环状DNA 的超螺旋结构……79
3.4.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80
3.5 DNA和基因组……81
3.5.1 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81
3.5.2 病毒和细菌基因组的特点……82
3.5.3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83
3.6 RNA的结构和功能……85
3.6.1tRNA ……85
3.6.2 RNA……87
3.6.3 mRNA和hnRNA ……88
3.6.4 snRNA和snoRNA ……88
3.6.5 asRNA和RNAi ……89
3.6.6 非编码RNA 的多样性……89
3.7 核酸的性质……90
3.7.1 一般理化性质……90
3.7.2 紫外吸收性质……91
3.7.3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92
3.7.4 核酸的变性……92
3.7.5 核酸的复性……93
3.7.6 核酸的分子杂交……94
3.8 核酸的序列测定……95
3.8.1 链终止法测序技术……95
3.8.2 焦磷酸测序技术……97
4 糖类……102
4.1 单糖……104
4.1.1 单糖的构型……104
4.1.2 单糖的结构……105
4.1.3 单糖的构象……106
4.2 重要单糖及其衍生物……107
4.3 寡糖……109
4.4 多糖……111
4.5 多糖代表物……112
4.5.1 淀粉……112
4.5.2 糖原……112
4.5.3 纤维素……113
4.5.4 纤维素……114
4.5.5 琼脂……115
4.5.6 壳多糖(几丁质)……115
4.5.7 右旋糖酐……116
4.5.8 糖胺聚糖……116
4.6 糖复合物……118
4.6.1 糖蛋白与蛋白聚糖……118
4.6.2 糖脂与脂多糖……119
5 脂质和生物膜……123
5.1 三酰甘油……124
5.1.1 三酰甘油的结构……124
5.1.2 三酰甘油的理化性质……125
5.2 脂肪酸……125
5.2.1 脂肪酸的种类……125
5.2.2 天然脂肪酸的结构特点……126
5.2.3 必需脂肪酸……127
5.3 磷脂……127
5.3.1 甘油磷脂……127
5.3.2 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128
5.4 鞘脂类……129
5.4.1 鞘磷脂类……129
5.4.2 脑苷脂类……130
5.4.3 神经节苷脂……130
5.5 类固醇……131
胆固醇……131
5.6 生物膜……132
5.6.1 细胞中的膜系统……132
5.6.2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132
5.6.3 生物膜的结构……136
6 酶……140
6.1 酶的概念与特点……141
6.1.1 酶的概念……141
6.1.2 酶的特点……141
6.2 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143
6.2.1 酶的化学本质……143
6.2.2 酶的化学组成……143
6.2.3 酶的类型……144
6.3 酶的命名和分类……145
6.3.1 酶的命名……145
6.3.2 酶的分类……146
6.4 酶的专一性……147
6.4.1 酶专一性的类型……147
6.4.2 酶专一性的假说……149
6.5 酶的作用机制……149
6.5.1 酶的活性部位……150
6.5.2 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152
6.5.3 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制……152
6.5.4 酶作用机制的实例——胰凝乳蛋白酶……156
6.6 酶促反应动力学……159
6.6.1 酶促反应速率的概念……159
6.6.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159
6.6.3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160
6.7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163
6.7.1 抑制剂的影响作用……163
6.7.2 温度的影响作用……166
6.7.3 pH的影响作用……166
6.7.4 激活剂的影响作用……167
6.8 酶活性的调节……168
6.8.1 酶活性的调节方式……168
6.8.2 酶的别构调控……168
6.8.3 可逆的共价修饰调节……171
6.8.4 酶原的激活……172
6.9 核酶、抗体酶与同工酶……174
6.9.1 核酶……174
6.9.2 抗体酶……174
6.9.3 同工酶……175
6.10 酶的研究方法与酶工程……176
6.10.1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176
6.10.2 酶的分离纯化……177
6.10.3 酶工程……178
7 维生素和辅酶……183
7.1 脂溶性雏生素……184
7.1.1 维生素A ……184
7.1.2 维生索D ……185
7.1.3 维生素E ……185
7.1.4 维生素K ……187
7.2 水溶性维生素……187
7.2.1 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187
7.2.2 维生索B2和黄素辅酶……188
7.2.3 泛酸和辅酶A ……189
7.2.4 维生素PP 和烟酰胺辅酶……190
7.2.5 维生素B6和B6辅酶……191
7.2.6 生物素和羧化酶辅酶……192
7.2.7 叶酸和叶酸辅酶……193
7.2.8 维生素院和B1z 辅酶……194
7.2.9 硫辛酸……195
7.2.10 维生素C ……195
8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200
8.1 新陈代谢总论……202
8.1.1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202
8.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203
8.1.3 高能化合物与ATP 的作用……204
8.1.4 肌酸磷酸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208
8.1.5 辅酶A 的递能作用……208
8.2 生物氧化……209
8.2.1 生物氧化的特点……210
8.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电子传递顺序……210
8.2.3 氧化磷酸化作用……216
8.2.4 胞液中NADH 的跨膜运转……221
9 糖代谢……225
9.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226
9.1.1 淀粉的酶促水解……226
9.1.2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227
9.2 糖的分解代谢……228
9.2.1 糖酵解……228
9.2.2 糖的有氧分解……237
9.2.3 乙醛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支路……244
9.2.4 戊糖磷酸途径……246
9.2.5 葡糖醛酸代谢途径……250
9.3 糖的合成代谢……252
9.3.1 糖原的合成……252
9.3.2 蔗糖的合成……253
9.3.3 淀粉的合成……253
9.3.4 糖异生作用……256
10 脂质代谢……262
10.1 脂质的酶促水解……263
10.1.1 三酰甘油的酶促水解……263
10.1.2 磷脂的酶促水解……264
10.1.3 胆固醇酯的酶促水解……264
10.2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265
10.2.1 甘油的氧化……265
10.2.2 脂肪酸的8一氧化作用……265
10.2.3 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269
10.2.4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270
10.3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272
10.3.1 甘油-a -磷酸的生物合成……272
10.3.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272
10.3.3 三酰甘油的合成……277
10.4 磷脂的代谢……279
10.5 胆固醇的代谢……280
11 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285
11.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286
11.1.1 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286
11.1.2 外源蛋白的酶促降解……287
11.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88
11.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288
11.2.2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293
11.2.3 氨的代谢去路……294
11.2..4 a-酮酸的代谢去路……300
11.3 氨基酸合成代谢……302
11.3.1 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类型……302
11.3.2 氨基酸代谢与-碳单位……305
11.3.3 氨基酸与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308
12 核苷酸代谢……312
12.1 核苷酸的分解……313
12.1.1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313
12.1.2 密啶核苷酸的分解……316
12.2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17
12.2.1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概况……317
12.2.2 嗓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318
12.2.3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321
12.2.4 核苷三磷酸的合成……323
12.2.5脱氧核苷酸的合成……323
12.2.6胸苷酸的合成……324
12.2.7核苷酸的补救合成……324
12.3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326
12.3.1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326
12.3.2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327
12.4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327
12.4.1嘌呤类似物……328
12.4.2嘧啶类似物……328
12.4.3核苷类似物……328
12.4.4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类似物……329
12.4.5叶酸类似物……329
12.5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30
12.5.1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330
12.5.2黄素核苷酸的合成……330
12.5.3辅酶A 的合成……330
13 DNA的生物合成……333
13.1DNA 复制的概况……334
13.1.1DNA 的半保留复制……335
13.1.2DNA 复制的起点和方向……335
13.2原核生物DNA 的复制……337
13.2.1参与原核生物DNA 复制的酶和蛋白质……337 13.2.2大肠杆菌DNA 复制的起始……342
13.2.3DNA 链的延伸……343
13.2.4复制的终止……345
13.3真核生物DNA 的复制……345
13.3.1参与真核生物DNA 复制的酶和蛋白质……345 13.3.2真核生物DNA 复制的过程……346
13.3.3真核生物DNA 复制的特点……350
13.4逆转录作用……353
13.5DNA 的损伤与修复……354
13.5.1DNA 损伤的产生……354
13.5.2DNA 损伤的修复……355
13.6DNA 重组和克隆……357
13.6.1DNA 的复制……357
13.6.2DNA 的克隆……357
14 RNA的生物合成……365
14.1RNA 生物合成的概况……366
14.2原核生物的转录……367
14.2.1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367
14.2.2转录的起始……369
14.2.3RNA 链的延伸……369
14.2.4转录的终止……371
14.3真核生物的转录……372
14.3.1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372
14.3.2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373
14.4.4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376
14.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特点……376 14.5转录的选择性抑制……377
14.6转录产物的加工……377
14.6.1内含子剪接的4种类型……377
14.6.2rRNA 前体的加工……379
14.6.3tRNA 前体的加工……380
14.6.4mRNA 前体的加工……380
14.6.5RNA 编辑……385
14.7RNA 的复制……386
14.8无模板的RNA 合成……387
1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90 15.1蛋白质合成体系……391 15.1.1mRNA ……392
15.1.2核糖体……396
15.1.3tRNA ……398
15.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399 15.2.1氨基酸的活化……399
15.2.2活化氨基酸的转运……399 15.2.3肽链合成的起始……400 15.2.4肽链合成的延长……402 15.2.5肽链合成的终止……404 15.3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405 15.4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量……406 15.5蛋白质的定向转运……407 15.6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408 15.7寡肽的生物合成 ……409
16 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412 16.1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413 16.2分子水平的调节……414 16.2.1酶活性的调节……415 16.2.2基因表达的调节……418 16.3细胞水平的调节……424
16.4多细胞整体水平的调节……425 16.4.1激素对代谢的调节……425 16.4.2神经代谢对代谢的调节……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