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历程
【**思想】
背景:
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 中央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 概念:**思想是中央的集体思想(全面、科学、正确的思想)
指导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国后) 形成过程:
1) 萌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背景:陈独秀的**错误
内容:农民是主力军;提出领导权在无产阶级手上
2) 产生和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1927,7——1937,7)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 成熟时期(1935——1945)
① 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逐渐确立在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
② 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原因: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确立新民主主义路线,解决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③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
建国初:提出过渡总路线;进行“三大改造”
建国后: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主要矛盾问题
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时期:在外交领域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意义:
①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重大成就
**思想的实质:实事求是
【**理论】
历史背景:
① “**”结束,但“极左”思想仍然继续;“两个凡是”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 国际形势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
形成过程:
萌芽时期:“**”后期
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
① 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以经济为中心);确立改革开放
② 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 组织路线:平反冤假错案
意义:
①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② 标志着**理论的开端
③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的开端
发展过程:
酝酿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时期:1987年,中共十三大
核心内容: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阶级的理论
其他内容:
1)提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2)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成熟时期:1992年,南方谈话
背景: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
内容:
① 提出“三个有利于”
② 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作用:
①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②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中国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最终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理论”,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涵义:
① 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②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③ 继承和发展**思想
实质: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伟大成就:
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果 精髓: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
时间:2000年
提出者:**
背景:国际背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国际背景:苏联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内涵: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内容:
① 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②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意义: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科学发展观】
时间:中共十六大(2003年)
提出者:**
发展过程:2007年10月,**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对科学发现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内容:
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
① 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② 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民心。
范文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Mar(,2008 2008年3月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of No(3of Journal Institute Sciences) 第3期 Changshu Technology(Philosophy&Social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元 李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要:对科学发展观本质、内容、目标的论述,体现意识形态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化过程。科
学发展观作为引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既超越传统发展观又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保持着历史与逻辑的统 一。这归因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适度的价值观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02 文章编号:1008-2794(2008)03-0024一05 “发展”问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具有普遍性价 社会民主既未勾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面貌,也 值追求的哲学问题。由于价值问题的特殊性,在全 未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经济和政治运行
球化伦理辩论中对价值选择的原则问题莫衷一是。 形式,而只是简单地以人民主权和全面民主来定义
自己的社会主义,至于这种民主所依赖的社会主义 全球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等 浪潮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其价值原则提出 发展模式的价值原则及其选择方式的落实,对此却 新的挑战。前苏联的发展战略在改革路线中不断向 缄口不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
新自由主义调整,推崇市场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原则, 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的社会理想,丰富和发展
否定社会公正和团结互助的价值特征,最终在彻底 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资本主义化的新自由 主义路线下令苏联解体。前苏 第一,发展观历来就是世界观问题,发展观是世
联的经验告诫我们必须总结新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 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解决改革攻坚阶段
的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可能产生的重大影 中我们遇到的深层矛盾问题时,仅从发展的具体规 响,使发展理论摆脱世界范围内虚无主义和相对主 划人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 义的阴影,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原则应成为社会主 才能取得实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科学
义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路径依据。 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表达出科学发展观是实 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
生活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采取何种态度看待 的指导思想定位。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
发展就成为世界观必须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世界 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就是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 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 战略思想”。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
观,就体现什么样的价值选择;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从国 在指导发展的世界观问题上,新左派思潮中全面的 家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发展
收稿日期:2008—01—02 作者简介:李元(19r75一),女,天津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
万方数据
的手段、动力、规律、道路、方向、目的等一系列重大 系,如何以科学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真正依靠群 众,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 问题的科学定位,从而对发展本身的理解注入了新
量,破解发展难题,是取得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 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回应。应对全球化并反
第五,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转变观念、 思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到
中国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逐步探索、发现 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学认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工程可以分为传播 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中国 思想、形成共识、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发掘力量、配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置资源、选育人才、激发活力、设计制度、制定规划、 评介结果、调整方案等多重子环节。渐进式的改革 通过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会通,形成了一 策略显然具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渐进 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 改革策略也蕴涵着缺乏整体思考和全面、长远发展 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的科学发展观。独 战略思维的弊病,会带来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的问 树一帜地亮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目标
题。现在是到了既具有渐进方案,又具备长远整体 道路,在全球化困境面前提出“以人为本”的时代宣
规划,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 言,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北京共识”的发展
样本。 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中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国化 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方式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新 阶段,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理论的先进性在于以其社会的超越性价值追求 不断引领社会变革,表达自己的国情关怀。科学发 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 展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又根 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改变,改革攻坚遇到体制机 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六大以 制障碍,收入差距拉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 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 大,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建设面临新的难题,发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压力长期存在。所有这些困难和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 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认真对待和具体解决。没有发
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 展观上的新思路和新观念的突破,没有世界观和方
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强调要时刻铭记 法论的更新,是难以完成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又是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 “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观、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有什么样的发展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 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 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 从制度和机制上实现考评干部的标准从以“经济” 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 为指标到“以人为本”的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 现代人才观,确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通过各行各 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业的人才公正合理的竞争发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 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
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 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
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创造主发展;确立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原则与人 体,也是文明成果的受益者和享有者,在不断 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的落实。一个政治成熟的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 家,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科学发展 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 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道德情操的精神动力。这些 观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原则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某种回 归,着重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外强调 都需要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去思考与实践,而不能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是中国社会力量培育与再造政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 25
万方数据
府的重要契机。 乏教育和社会排斥等方面的剥夺,实际上混淆了收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 入不平等与经济不平等,从而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 化
“四位一体”综合协调发展、创造绿色GDP的新要 生负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只有科学理性地认识我
求。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 国收人分配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正确处理
涵,我国政府寻求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凸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GDP发展之路正是为经济和社会行为奠定价值行 为准则,克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中 经济由 第三,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历 “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何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 资流动经济的弊端。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想既 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全面 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 自由发展,这早已经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探索内容。
持现有的环境质量,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4— 5 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首先来自于马克思对全球化趋倍;
如果想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生产效率就必须 势的基本预测,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人的自由和全面
提高8一10倍。这样就使社会进步、经济的综合发 的发展成为社会历史进步的综合指标,关于人的全
展与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利用联系起来,使经济增长 面而不是片面发展将是应对全球化的关键性挑战。
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飞 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 跃恶果,促进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生产力 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理论,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分配原则的重 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旧。在《资本论》中, 要性,关注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的协调性。对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
分配体制进行调整,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 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j。在《德意
使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 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继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 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
体制做出新的概括以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唯一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及经济
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扭转过去“效率优先,兼顾公 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 平”的思维惯性,提倡“效率与公平并举”原则。在 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共同生活方式”。【41 促进经 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何以可能?科学发展观区别 收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 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观,其内涵更加多 营先富起来的同时,也要防止非法暴富,调节过高收 样化,发展的战略更为立体化,发展的目的更加人性 人。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已经逼近 化。社会与政府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展开 0(47 ,科学发展观强化了政府对再分配的总量和 的。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
结构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 理论和价值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批判
活需要的分配机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使脑 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对黑格尔思辨性发展观念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社会网络 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扬弃辩证发展原则的思辨唯心
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益的更趋平 主义性质,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予以超越性重建的
衡。从制度和体制上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 发展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
向合理,防止两级分化。这种举措集中反映了社会 的认识论传统,将哲学的重心回归到人自身。在人
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体制的特点——既充分认 与社会共同发展和不断适应新要求的这个过程中, 识到我国基尼系数代表的分配差距问题,也合理地 人类不断反求诸己,认识自身及自身的异己力量,从 看待基尼系数本身。过度强调社会的贫困程度和收 而不断拓展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现实 入不平等,而忽略其他变量,诸如失业、身体疾病、缺 性,使自身的本质属性不断获得丰富和表现。在这 26
万方数据
选择和奋斗目标,这种思维方向的代表人有哲学、科 种意义上实现使自由精神由潜能转变为现实。
学社会主义、法学等理论;另一个是操作层面的,指 思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是具体系统,如社会学功能派等。科学发展观属 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 于前一层面的和谐,我们更多地要追问“如何”的问 承。配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 题,即“和谐适度如何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 代化建设中,**同志特别强调发展人,即实现人 洲文明走人歧途的深刻原因正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现代化,使人成为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新 对于文化多样化的同一性限度的误判,即“不了解 人”,特别是要使青年成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 或者完全不承认与人的本性密不可分的那个限 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有用人才。 度’’e5坤。 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 都要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 第一,限度是和谐的第一价值。辩证唯物主义 党吸取了80 揭示出理论走向绝对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暴力的。 年代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
绝对的理论必然使其越过了合理的界限而使自身失 教训,**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
去意义。“历史的辩证法并非永远在探讨捉摸不定 步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
的价值,它始终围绕着限度而展开。””J346因此, 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
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走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社 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 的价值选择误区,需要更为深入地去理解限度这个 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等重要论述,更 问题。限度是和谐的的第一价值。限度就是明白、 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 证关系。 节制、进退有度。现代科技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前提 面对21世纪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党应当怎首先是需要明白人自身的限度,使人类行为有所 制;需要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节 样才能充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发展要 求,如何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推 限度;需要明白作为理念意义的和谐精神与具间的 统和谐的限度;需要人类在科技与文明、自体系 向统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史、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个体与他人之间然与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的不同生
体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新的时代最 存状态中知晓进退。明白限度,就是要深入了解矛
盾的斗争性,使同一性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重大的课题之一。
第二,适度原则是和谐价值的实现方式。适度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 原则一方面是哲学意义的生活态度,体现于自我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现和谐理念,是马克思发 待他人、集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德性伦理,另 一方面是一种体现伦理价值的辩证思维方式。作为 展理论当代价值的把握方式。**理论所要解决 一种生活态度,早在古希腊,适度就是一个与伦理学 的主要问题,是要使中国经济尽快发展起来,所以 的自律原则相关的概念。例如,柏拉图在《国家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 中把“适度”称为“自虑之在”(Kreitto Hautou)或者 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贫
“节制”(Sophrosyne)哺]。作为辩证思维方式的适度 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
原则并非矛盾的反面,适度诞生于矛盾,也只有通过 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本身
不是目的,它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才能生存。正如加缪所言:“它是永
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对于“以经济 远有智慧所激发与控制的一种恒久的冲突。””J349
建设为中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就提出了建设 谐是对不同生存方式下矛盾具体条件和具体和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平衡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理论要求。性质、 济条件下,如何处理稳定与发展的矛盾体现出对于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内涵离不开平衡、节制或适 度,即科技与人文、世界与人生、社会与个人、个体与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解程度。例 如在系统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发展成为主要矛盾, 自我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适度可以分为两个层 稳定是次要矛盾,在适度原则下,稳定服从于发展; 面,一个是理念层面的,指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价值 27
万方数据
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稳定又成为社会的主 与他者的共存,也是与自然、与现代科技的共存,这
种共存的复杂状态需要我们具有开放变通的哲学思 要矛盾,发展是次要矛盾,在适度原则下,发展服从
维方式,在差异中萌发共识,在和谐中追求创新。人 于稳定。因此,适度原则就成为处理具体条件和具
类和谐价值理念下的生存境遇向我们再次展现出适 体性质的矛盾主次方面动态变化的理论根据,促进
度和谐原则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让生命尽可能 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对生活本身的不同领会,实际地制约着人类在 获取自由的发展动力与可能,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
现代性中的处境和潜在的未来。从马克思感性活动 会主义建设提供危机处理的方案。 的原则出发思考生活,哲学的创作题材应该来自人 类自身及其生活遭受的苦辣酸甜。身 处纷繁复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M](北京:社会现代科技时代,哲学工作者更需要在既被虚无主义 学文献出版社,2005:148( 吸引又从内在反对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矛盾性中 科 展开创新研究。这种创新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研究不是对作为历史目的
社,1995:294( 的最后的人、纯粹的人作先验思辨式的沉思,而应是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对人的感性存在如何在异化中实现自身和扬弃自身 1995:239( 的内在过程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即描述在现代科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技社会的现实中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和在其中不 1960:516( 断生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际的对抗及其必 [5]加缪全集:散文卷I[M](柳鸣九,沈志明,译(石家庄:河 然消解的历史过程。现代科技社会中的和谐适度原 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则就为这样的过程提供了思 Bower(The [6]Tr Rebel[M]。New York:Alfred Anthony维方式创新与超越的切 A( Knopf,1954:129(入点。人类要在21世纪的世界共存下去,这不仅是
on MarxismScientific Outlook Development:Adapting to Chinese Conditions u Yuan of of Social (Institute Academy Sciences,Shanghm 200235,China) Philosophy,Shanghai
the and of Scientific Outlook to of onreveal Abstract:An nature(contentanalysis target Development(SOD)is
that is to Chinese needs innovation and of continuous aideology adaptation conditions,which process
has development( As a mainstream in SOD been the traditional China,the leading ideology contemporary beyond
of de- concept
and in consistent with the to maintain their is attributed to of the Marxist theory velopment development unity(This
first and values of the putting people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Marxism to Chinese outlookOutlook on words:Scientific conditions;world Key Development;adapting
万方数据
范文三:科学发展观_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李 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上海 200235
摘 要 : 对科学发展观本质 、内容 、目标的论述 ,体现意识形态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化过程 。科 学发展观作为引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既超越传统发展观又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保持着历史与逻辑的统 一 ,这归因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和谐适度的价值观内涵 。
关键词 :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世界观
( ) 中图分类号 : K0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2794 2008 03 - 0024 - 05 “发展 ”问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具有普遍性价 ,也 社会民主既未勾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面貌 值追求的哲学问题 。由于价值问题的特殊性 ,在全 未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经济和政治运行 球化伦理辩论中对价值选择的原则问题莫衷一是 。 形式 ,而只是简单地以人民主权和全面民主来定义
全球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主社会主义等自己的社会主义 ,至于这种民主所依赖的社会主义 浪潮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其价值原则提出 发展模式的价值原则及其选择方式的落实 ,对此却新的挑战 。前苏联的发展战略在改革路线中不断向 缄口不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 新自由主义调整 ,推崇市场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原则 , 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的社会理想 ,丰富和发展 否定社会公正和团结互助的价值特征 ,最终在彻底
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资本主义化的新自由主义路线下令苏联解体 。前苏
第一 ,发展观历来就是世界观问题 ,发展观是世 联的经验告诫我们必须总结新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
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在解决改革攻坚阶段 的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可能产生的重大影
中我们遇到的深层矛盾问题时 ,仅从发展的具体规 响 ,使发展理论摆脱世界范围内虚无主义和相对主
划入手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 , 义的阴影 ,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原则应成为社会主
才能取得实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科 学 义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路径依据 。 发展观 是 指 导 发 展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集 中 体
现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表达出科学发展观是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么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
的指导思想定位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 一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级阶段基本国情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 生活总是发展变化的 ,因此采取何种态度看待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 发展就成为世界观必须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 。世界 战略思想 ”。经验表明 ,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 样的 发 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世界就是 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 我们的生活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 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科学发展观从国 观 ,就体现什么样的价值选择 ;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 家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在新形势 、新任务下发展 就会有什么样的 发 展道 路 、发展 模式 和 发展 战略 。
在指导发展的世界观问题上 ,新左派思潮中全面的
收稿日期 : 2008 - 01 - 02
作者简介 : 李 元 ( 1975 —) ,女 ,天津市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哲学博士 。
24
的手段 、动力 、规律 、道路 、方向 、目的等一系列重大 系 ,如何以科学世界 观 作为 行动 指 南 , 真正 依靠 群 问题的科学定位 ,从而对发展本身的理解注入了新 众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 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 。 量 ,破解发展难题 ,是取得科学发展 、文明发展 、安全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 回应 。应对全球化并反思发展问题 ,是一个关系到 第五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转变观念 、 中国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在逐步探索 、发现 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 。社会系统工程学认 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 ,中国 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工程可以分为传播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思想 、形成共识 、细化目标 、分解任务 、发掘力量 、配 务 ”,到“以人为本的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理念 , 置资源 、选育人才 、激发活力 、设计制度 、制定规划 、 通过实践与理论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会通 ,形成了一 评介结果 、调整方案等多重子环节 。渐进式的改革 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 、一 策略显然具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 ,然而渐进 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的科学发展观 。独 改革策略也蕴涵着缺乏整体思考和全面 、长远发展 树一帜地亮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目标 战略思维的弊病 ,会带来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的问 道路 ,在全球化困境面前提出“以人为本 ”的时代宣 题 。现在是到了既具有渐进方案 ,又具备长远整体 言 ,为应对 全 球 化 挑 战 提 供 了“北 京 共 识 ”的 发 展 规划 ,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 。 样本 。 二 、科 学 发 展 观 : 马 克 思 发 展 理 论 的 中 第三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国化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方式的集中体现 。进入新世纪新 理论的先进性在于以其社会的超越性价值追求 阶段 ,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 不断引领社会变革 ,表达自己的国情关怀 。科学发 力显著增强 ,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经济结构性矛盾 展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又根 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改变 ,改革攻坚遇到体制机 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六大以 制障碍 ,收入差距拉 大 , 统筹 兼 顾各 方利 益 难度 加 来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大 ,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建设面临新的难题 ,发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 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压力长期存在 。所有这些困难和 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 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认真对待和具体解决 。没有发 领导集体 关 于 发 展 的 重 要 思 想 , 强 调 要 时 刻 铭 记 展观上的新思路和新观念的突破 ,没有世界观和方 “发展是硬道理 ”的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 法论的更新 ,是难以完成的 。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 第四 ,科学发展观又是与政绩观 、人才观 、群众
发展社会生产力 ;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 观 、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 。有什么样的发展 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 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人才观 、群众观和荣辱观 。 量和效益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从制度和机制上实现考评干部的标准从以“经济 ” 学发展 ,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 、社会成员团结和 为指标到“以人为本 ”的转变 ;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 睦的和谐发展 ,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 、
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 现代人才观 ,确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 ,通过各行各
第一 ,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原则与人 业的人才公正合理的竞争发展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 的全面自由发展 理 念的 落实 。一个 政 治成 熟的 国 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 家 ,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 。科学发展 发展 ;确立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 观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原则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某种回 创造主体 ,也是文明成果的受益者和享有者 ,在不断 归 ,着重在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外强调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是中国社会力量培育与再造政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健康安全 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 ,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 25 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道德情操的精神动力 。这些
都需要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去思考与实践 ,而不能
“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
府的重要契机 。 乏教育和社会排斥等方面的剥夺 ,实际上混淆了收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政治 、经济 、社会 、文 入不平等与经济不平等 ,从而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 化“四位一体 ”综合协调发展 、创造绿色 GD P的新要 生负影响 。在经济发展中 ,只有科学理性地认识我 求 。根据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 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加有效地正确处理 涵 ,我国政府寻求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走绿色 公平与效 率 之 间 的 关 系 , 凸 现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优 GD P 发展之路正是为经济和社会行为奠定价值行 越性 。
为准则 , 克 服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工 业 化 道 路 中 经 济 由 第三 ,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以人为本是历 “资源 —产品 —废物和污染排放 ”所构成的 单向 物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如何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 资流动经济的弊端 。专家们分析预计 ,我国要想既 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全面 实现 2020 年 GD 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 , 又要保 自由发展 ,这早已经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探索内容 。 持现有的环境质量 ,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 4 - 5 倍 ; 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首先来自于马克思对全球化趋 如果想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生产效率就必须 势的基本预测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 ,人的自由和全面 提高 8 - 10 倍 。这样就使社会进步 、经济的综合发 的发展成为社会历史进步的综合指标 ,关于人的全 展与生态平衡 、资源节约利用联系起来 ,使经济增长 面而不是片面发展将是应对全球化的关键性挑战 。 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飞 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 跃恶果 ,促进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 早在《共产党宣言 》中就明确指出 ,未来的共产主义
第二 ,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生产力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
[ 2 ] 理论 ,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分配原则的重 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 》中 , 要性 ,关注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的协调性 。对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
[ 3 ] 分配体制进行调整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 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在《德意
() 使资本 、技术 知识产权 等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 。 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 继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 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 体制做出新的概括以来 唯一社会中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 ,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 ,而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同时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及经济 要素 分 配 结 合 起 来 , 扭 转 过 去“效 率 优 先 , 兼 顾 公 前提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
[ 4 ]平 ”的思维惯性 , 提倡“效率与公平并举 ”原则 。在 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共同生活方式 ”。
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持社会稳定 ;依法保护合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何以可能 ? 科学发展观区别收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 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观 ,其内涵更加多 营先富起来的同时 ,也要防止非法暴富 ,调节过高收 样化 ,发展的战略更为立体化 ,发展的目的更加人性 入 。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逼近 化 。社会与政府的博弈 ,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展开
[ 1 ] 0. 47,科学发展观强化了政府对再分配的总量和 的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 结构的宏观调控力度 理论和价值精髓所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批判 ,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
活需要的分配机制 ,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使脑 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对黑格尔思辨性发展观念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社会网络 批判的基础上 ,通过扬弃辩证发展原则的思辨唯心 和社会资本相结合 ,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益的更趋平 主义性质 ,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予以超越性重建的 衡 。从制度和体制上规范收入分配 ,使收入差距趋 发展理论 。在这个意义上 ,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 向合理 ,防止两级分化 。这种举措集中反映了社会 的认识论传统 ,将哲学的重心回归到人自身 。在人 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体制的特点 ———既充分认 与社会共同发展和不断适应新要求的这个过程中 , 识到我国基尼系数代表的分配差距问题 ,也合理地 人类不断反求诸己 ,认识自身及自身的异己力量 ,从 看待基尼系数本身 。过度强调社会的贫困程度和收 而不断拓展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现实 入不平等 ,而忽略其他变量 ,诸如失业 、身体疾病 、缺 性 ,使自身的本质属性不断获得丰富和表现 。在这 26
种意义上实现使自由精神由潜能转变为现实 。 选择和奋斗目标 ,这种思维方向的代表人有哲学 、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 学社会主义 、法学等理论 ; 另一个是操作层面的 ,指 思想 、邓小 平 理 论 和“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一 脉 相 的是具体系统 ,如社会学功能派等 。科学发展观属 承 。配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现 于前一层面的和谐 ,我们更多地要追问“如何 ”的问 代化建设中 ,**同志特别强调发展人 ,即实现人 题 ,即“和谐适度如何可能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 的现代化 ,使人成为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新 洲文明走入歧途的深刻原因正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 ”,特别是要使青年成为“为人民造福 , 为发展生 对于文化多样化的同一性限度的误判 , 即“不了解 产力 、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的有用人才 。 或者完 全 不 承 认 与 人 的 本 性 密 不 可 分 的 那 个 限
[ 5 ] 345 度 ”。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 两手
第一 ,限度是和谐的第一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 都要硬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 我们党吸取了 80 揭示出理论走向绝对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暴力的 。 年代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 ,一手软 ”的 绝对的理论必然使其越过了合理的界限而使自身失 教训 ,**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 、全面进 去意义 。“历史的辩证法并非永远在探讨捉摸不定 [ 5 ] 346步的社会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 的价值 ,它始终围绕着限度而展开 。”因此 ,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走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
的价值选择误区 ,需要更为深入地去理解限度这个 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 问题 。限度是和谐的的第一价值 。限度就是明白 、 程应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等重要论述 ,更 节制 、进退有度 。现代科技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前提 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 首先是需要明白人自身的限度 ,使人类行为有所节 证关系 。 制 ;需要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
限度 ;需要明白作为理念意义的和谐精神与具体系 面对 21世纪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们党应当怎
统和谐的限度 ; 需要 人 类在 科技 与 文明 、自 然与 历 样才能充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发展要 史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不同生 求 ,如何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推 存状态中知晓进退 。明白限度 ,就是要深入了解矛 向统一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 盾的斗争性 ,使同一性有的放矢 ,有条不紊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第二 ,适度原则是和谐价值的实现方式 。适度 体系 ,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成为新的时代最 原则一方面是哲学意义的生活态度 ,体现于自我对 重大的课题之一 。 待他人 、集体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德性伦理 ,另
一方面是一种体现伦理价值的辩证思维方式 。作为 三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 一种生活态度 ,早在古希腊 ,适度就是一个与伦理学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现和谐理念 ,是马克思发
的自律原则相关的概念 。例如 ,柏拉图在《国家篇 》 展理论当代价值的把握方式 。**理论所要解决
( ) 的主要问题 , 是要使 中 国经 济尽 快发 展 起来 , 所 以 中把“适度 ”称为“自虑之在 ”Kre itto H au tou 或者
[ 6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一 ( ) “节制 ”Sop h ro syne。作为辩证思维方式的适度 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贫 原则并非矛盾的反面 ,适度诞生于矛盾 ,也只有通过 富差距扩大 ,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 ,所以科学发展观 矛盾的斗争性才能生存 。正如加缪所言 :“它是 永 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于经济发展本身 [ 5 ] 349远有智慧所激发与控制的一种恒久的冲突 。”和 不是目的 ,它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
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这对于“以经济 谐是对不同生存方式下矛盾具体条件和具体性质 、 建设为中心 ”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这就提出了建设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平衡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理论要求 。 济条件下 ,如何处理稳定与发展的矛盾体现出对于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内涵离不开平衡 、节制或适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解程度 。例 度 ,即科技与人文 、世界与人生 、社会与个人 、个体与 如在系统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 ,发展成为主要矛盾 ,
自我的全面和谐 发展 。和谐 适 度可 以分 为 两个 层稳定是次要矛盾 ,在适度原则下 ,稳定服从于发展 ;
面 ,一个是理念层面的 ,指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价值27
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 ,稳定又成为社会的主 与他者的共存 ,也是与自然 、与现代科技的共存 ,这 要矛盾 ,发展是次要矛盾 ,在适度原则下 ,发展服从 种共存的复杂状态需要我们具有开放变通的哲学思 于稳定 。因此 ,适度原则就成为处理具体条件和具 维方式 ,在差异中萌发共识 ,在和谐中追求创新 。人 体性质的矛盾主次方面动态变化的理论根据 ,促进 类和谐价值理念下的生存境遇向我们再次展现出适 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 度和谐原则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让生命尽可能
对生活本身的不同领会 ,实际地制约着人类在 获取自由的发展动力与可能 ,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 现代性中的处境和潜在的未来 。从马克思感性活动 会主义建设提供危机处理的方案 。 的原则出发思考生活 ,哲学的创作题材应该来自人
参考文献 : 类自身及其生活遭受的苦辣酸甜 。身处纷繁复杂的
[ 1 ]中国社科院 . 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 [M ]. 北京 : 社会科 现代科技时代 ,哲学工作者更需要在既被虚无主义
学文献出版社 , 2005: 148. 吸引又从内在反对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矛盾性中
[ 2 ]马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卷 [ M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 展开创新研究 。这种创新研究不是对作为历史目的 1995: 294. 的最后的人 、纯粹的人作先验思辨式的沉思 ,而应是 [ 3 ]马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2 卷 [ M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对人的感性存在如何在异化中实现自身和扬弃自身 1995: 239.
的内在过程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 ,即描述在现代科 [ 4 ]马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3 卷 [ M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技社会的现实中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和在其中不 1960: 516.
断生成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实际的对抗及其必 [ 5 ]加缪全集 :散文卷 I[M ]. 柳鸣九 ,沈志明 ,译 . 石家庄 : 河
北教育出版社 , 2002. 然消解的历史过程 。现代科技社会中的和谐适度原
[ 6 ] Tr A nt hony Bowe r. The R ebel [ M ]. N ew Yo rk: A lfred A. 则就为这样的过程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与超越的切
Knop f, 1954: 129. 入点 。人类要在 21世纪的世界共存下去 ,这不仅是
Sc ien tif ic O utlook on D evelopm en t : Adapting M arx ism
to Ch inese Cond ition s
L I Yuan
( )In stitu te of Ph ilo sop hy, Shangha i A cadem y of Soc ia l Sc ience s, Shangha i 200235, Ch ina
( ) A b stra c t: A n ana lysis of the na tu re, con ten t and ta rge t of Sc ien tific O u tlook on D eve lopm en t SOD is to revea l tha t ideo logy is a con tinuou s p roce ss of adap ta tion to Ch ine se cond ition s, wh ich need s innova tion and deve lopm en t. A s a lead ing m a in stream ideo logy in con tempo ra ry Ch ina, the SOD ha s been beyond the trad itiona l concep t of de2 ve lopm en t and in con sisten t w ith the deve lopm en t of the M a rxist theo ry to m a in ta in the ir un ity. Th is is a ttribu ted to the va lue s of p u tting p eop le first and deve lop ing ha rmon iou sly.
Key word s: Sc ien tific O u tlook on D eve lopm en t; adap ting M a rxism to Ch ine se cond ition s; wo rld ou tlook 28
范文四:马克思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要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过程。李大钊及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 践当中去的思想。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 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 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 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经过延安整风,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党的七大党章指出,**思想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 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要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 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同于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 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 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 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 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 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又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不能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 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 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探 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 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 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 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 义的提炼和升华。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 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 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 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 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 义的中国化。在**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 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 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 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 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 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 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在毛 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 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党又领导人 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目标迈进。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中国最广大 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 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 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实 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 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 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 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 和伟大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十七大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 30周年大会上把它概括为“十个结合”: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 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 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 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 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 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 创造活力;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保障;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 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 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坚持独立自 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 事业作出贡献;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 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改革开放 3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 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
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 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 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旗帜。”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 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 和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 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 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 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 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科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思想,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 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 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 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 16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 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只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本国 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 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 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 克思主义。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 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 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 会议是 (
A 。党的二大 B 。遵义会议 C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 。党的七大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3. 改革开放 30年余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 ( )
A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 。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 。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4.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 少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 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 )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 )
A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 。马克思主义为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发展模式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具有共同的 ( )
A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B 。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任务
C 。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D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的思想成 果有 (
A 。**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思想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因此,选项 C 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选项 A 党 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选项 B 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并独立 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选项 D 党的七大把**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因 此选项 ABD 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 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BCD 选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改革开放 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 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 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选项 A 正确,选项 BCD 都是八十多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内含于选项 A 中。
4.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 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十七大新提法。选项 A 正确。 选项 BCD 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但概括都不全面。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 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 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 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 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选项 ACD 为正确答案。 B 项为干扰项。
2. 【答案】 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 在要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 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 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因此 A 选项正 确。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 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 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B 选项正确。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在中国这
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不能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 外国经验。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 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因此 C 选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并不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现成发展模式, 因此 D 选项错误。
3. 【答案】 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思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 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事求是就像一条红线, 连接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马克思列 宁主义。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 合,**思想成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成为当代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不 是革命和建设。因此,排除选项 B 。选项 D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不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故不是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点,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C 选项。
4. 【答案】 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 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 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 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选项 ABC 均正确。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所以选项 D 不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期末试卷 材料分析说明题
1、以下是关于对待**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 l
“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 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1977— 02— 07
材料 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思 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文选》第二卷
材料 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 整地学习和运用**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 **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 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 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指出对待**思想的一种态度。
材料 1对**思想采取的是教条主义的态度,认为**思想完全正确,都是 真理,完全照抄照搬,带有严重的个人崇拜主义。
(2)根据材料 2,指出对待**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说法因为**晚年的错误,而 否认了**思想的科学性。
(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同毛泽 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4)根据材料 3,指出对待**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应该辩证地对待**思想,既要批判,又要继承。
2、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 1
“立三同志既然对于中国经济性质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当然无从来正 确的认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始终把富农看成小资产阶级,以为富农可以革命,也可 以反革命;他把小资产阶级看成整个的阶层,他不知道小资产阶级这一阶层中包括有 剥削他人劳动的‘上层’和不剥削他人劳动或受人剥削的‘下层’,上层小资产阶级 在武汉时代后已转入反动的营垒,现在有革命作用的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下层,他不了 解资产阶级的大中阶层及一切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别……都各是反动营垒的一翼,而且把 他们看成是站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所谓‘第三派’或‘中间营垒’。他把学生看成 整个的范畴,认为学生是‘城市贫民’,不看见学生中的阶级分化过程,认为现在还 有‘夺取整个学生群众’到革命营垒来的可能。……他不能正确了解中国现在革命阶级
的革命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雇农和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加上城乡的广大 半无产阶级成份和小资产阶级的下层。”
——摘自陈绍禹:《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而斗争》
材料 2
陈独秀说:“中国的经济现状,军阀阶级与资产阶级显然分开,而资产阶级与无 产阶级的分化尚未截然分离的程度。”
“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 的政治斗争之需要甚至连自己阶级的经济斗争之需要都不曾感觉的工人(如后工业工 人),也并不是少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意义,就是对外要求民族之经 济的政治的独立,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国民之政治自由,如 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正是中国工人阶级目前至急的需要。”
——摘自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材料 3
“将来革命事业完全成功时,社会阶级分化究竟至何种程度,那时对于革命的性 质究竟如何解释,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现在也没求其知道的必要;可是观察过去及现 在的革命运动,确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且我们也应该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实在 在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因此,我们以为国民党应该明白觉悟负了中国历史上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使命,这在革命运动中,不可有拒绝资产阶级之**的观念,…… 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的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使 革命党易于采用**的妥协政策”、“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 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 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所以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合作,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目前必由 之路”、“总括起来说:在每个革命运动中,浪漫的‘左’倾观念和妥协的**观念 都能妨碍革命的进行;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 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摘自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材料 4
“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 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 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 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摘自**:《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 11月 25日)
材料 5
“中国革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十分明显的。”“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 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
——摘自**:《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12月)
材料 6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 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 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 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月)
请回答:
(1)材料 1中陈绍禹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否正确?
陈绍禹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的阶级分析是错误的,他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动 力只有工农和下层小资产阶级,“第 三派”或“中间营垒”是不存在的。同时他没能 把大资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开来,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并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左”倾错误的观点, 在中国革命中容易犯“左”倾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
(2)结合材料 2、 3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问题上的错误。
在材料 2中,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尚未截然分离、对立,中国的工 人阶级觉悟还没有上升为自为的无产阶级意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民革命的意义是 “对外要求民族之经济的政治的独立,对内要求一般国民在政治上的自由。这种一般 国民之政治自由,如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中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在材 料 3中,陈独秀没有认识到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 进入到新民主主义时期,无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 来看待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认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其前途 是“资产阶级的胜利”,从而在实际的革命过程中放弃 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最终导 致了他的**投降主义的错误。
(3)结合材料 3分析材料 4和 5中**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和性质的观点。 **认为中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革命的现阶段依然是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 地主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结合材料 3分析材料 5和 6中**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观点。
在材料 6中,**从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出发,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 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 代的重要法宝。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 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产力的社会 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 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任何一个国家要 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 经济、科技发 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 期的基本国策,是**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 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 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世界市场的扩 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困难,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 盾,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
4、材料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 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 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 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 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摘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材料 2:
韩国队历史性地打入了四强,舆论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韩国队进入四强 主要依靠裁判的帮助;一种认为,韩国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主要还是 靠自身的实 力。这种时候,有个人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听,……他就是青岛颐中队主帅李章洙。 26日,记者在青岛颐中队俱乐部里采访了这位典型的韩国人。
……
记者:韩国队本次世界杯中体现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及韩国强大的球迷拉拉队都 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求胜欲望从您身上也能体现出来, 您曾说过输球会难受得吃不下饭,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理解?
李章洙:这并不是韩国民族精神的首次体现,很早以前就有过这方面的例子。 1999年韩国经济危机时,韩国的家庭妇女们就纷纷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这是韩 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对于我们而言,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是很自然应该去做的事 情。……
(摘自徐燕华:《李章洙为韩国队感到骄傲:民族精神使我们创造奇迹》,载 《体坛周报》, 2002-06-27)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 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 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 和灵魂。
(2)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在目前,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模 拟 试 题
一、 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 “ 三步走 ” 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 “ 三步走 ” 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 “ 台阶式发展 ” 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 单项选择题
1、 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B **理论
C **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B **理论
C **思想 D 列宁主义
3、 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C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订
13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 B 三大改造
C 恢复国民经济 D 建立共产主义文化体系
14 、首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是
A 马克思 B 列宁 C ** D **
15 、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列为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党的
A 七大 B 八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十三大
16、首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概念的是
A ** B ** C ** D **
17 .提出 “ 三个世界 ” 理论的是
A ** B ** C ** D **
18 、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明确理论界定是在党的
A 七大 B 八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十三大
19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 领导和团结人民 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20、在速度、比例、效益三者中的核心是
A 速度 B 比例 C 效益 D 三者都不是
21 .在 1995 年的科技大会上,首先正式提出科技兴国战略的是
A ** B ** C ** D **
22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关键是
A 提高工人阶级的待遇 B 解决工人就业问题
C 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D 加强对工人的培训
23 。提出 “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著名论断的是
A ** B ** C ** D **
24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
A 一个联盟 B 二个联盟 C 三个联盟 D 四个联盟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待官僚资本的政策是
A 和平赎买 B 没收 C 保护 D 限制
二、 多项选择题
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E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
A 买办资产阶级 B 小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富农 E 大商人
3 。被誉为**思想活的灵魂是指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 开拓进取 E 改革开放
4 。**理论的特点是
A 民族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群众性 E 时代性
5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主要有
A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 B 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革命改造 C 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D 发动革命战争 E 维护世界和平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所贯穿的原则包括
A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B 中国共产党领导 C 民主集中制 D 三权分立
E 地方自治
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解放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 C 消灭剥削 D 消除两极分化 E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 。经济增长方式有
A 粗放型 B 集约型 C 复合型 D 简单型 E 混合型
9 。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
A 股份制 B 合作制 C 股份合作制 D 业主制 E 独立制
10 。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
A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C 坚持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方针
D 坚持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的方针
E 以上四点都不是
四、 简答题
1 .如何坚持和发展**思想?
2 。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五、 论述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
2 .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 .中国工人运动 2 .新民主主义革命 3 .无产阶级专政 4 .论人民民主专政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 .一个中国 7 。十三 8 . 21 世纪中叶
9 .抓住机遇 10 。教育 11 .人口、资源、环境 12 .效益
13 .基本经济制度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5 .前提 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 . C 2 。 B 3 。 B 4 . C 5 。 B 6 。 C 7 。 B 8 . C 9 。 B 10 。 A
11 . B 12 . A 13 . A 14 。 C 15 。 D 16 。 D 17 . A 18 。 D 19 。 B 20 。 C
21 . A 22 . C 23 。 B 24 。 B 25 . B
三、多项选择题
1 . A C 2 。 A C 3 。 A B C 4 。 A C D E5 。 A B C 6 。 A B C 7 。 A B C D E
8 。 A B 9 。 A B C 10 。 A B C D
四、简答题
1、 答案: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其次,要把毛泽
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再次,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
2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 1 )人民民主专政在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 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 )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 3 )它的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3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 2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4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
4 .答案:理论的要点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 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五、论述题
1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 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第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的客观需要。
2 .答案:第一,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 越;第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要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注入新动力;第五,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范文五:马克思中国化
摘 要: 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对于一个学生,或是普通人知道这个就已经足够了,但最为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情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学者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我虽然不是学者,但却是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因此,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离开中国特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等等。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革命、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形成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
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共2页: 上一页 [1] 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