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论点摘编ILUNDIANZHAIBIAN 排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维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观念粘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等 等.我国农业制度变迁过程中这些阻滞因素都在起作 用.一是政府对社会稳定的偏好,赋与土地的政治功能 与社会性质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功能,过多地强调土地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因此,使土地产权制度 和农产品流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都是以社会和政 治稳定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率为主要目的.二 是观念的粘滞使土地制度对计划体制具有强烈的历史 依赖性,形成"路径依赖"或称为"体制锁定"的现象.三 是传统体制长期运行所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分 享垄断权利与垄断租金,必然维护已有的制度安排,这 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大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当 然,边际和增量调整的改革策略本身就隐含了制度的 稳定.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渐进性 质,而改革的渐进性反过来又决定了制度的变迁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必然就会有一部分制 度供给滞后,而这些滞后的核心制度仅依靠需求诱致 性制度变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需求问题. 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刘景华,徐艳丽在《史学集刊92009年第2期撰文 指出,英国的崛起无疑主要是内部经济社会矛盾运动 的结果,但外来因素的参与也极为重要,其中又以一水 之隔的尼德兰(Netherland,又称低地国家LowCoun— tries,包括今日的荷,比,卢以及法国最北部)对其贡献
最为突出.尼德兰移民和资本进入英国,无疑增加了英 国的财富和资源总量,有利于英国的发展.英国政府的 鼓励政策以及社会上一定的欢迎态度,也表明这些因 素确实对英国起了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若更深入地 从历史角度认识,可以说,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对 英国勃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经济变化都有尼德兰 因素的参与.英国从羊毛出口国转变成呢绒出口国,其 呢绒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佛兰德尔工匠 进入提高了英国毛纺织的技术水平.16世纪后期英国 乡村毛纺业的兴旺以至形成了所谓"原工业化",与尼 德兰宗教难民将"新呢布"技术引进英国所产生的推动 作用有关.作为工业革命突破口的棉纺业,最初的兴起 就是因为安特卫普难民将棉纺技术带到了曼彻斯特. 17和l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在某种意 义上是荷兰先进农业的推广和传播,而推广工作最初 也主要是由荷兰移民进行的.流入英国的荷兰资本则 又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因 此,如果没有尼德兰因素参与,英国崛起的进程决不会 那样顺畅.
叶墉包讼案:传统法律秩序行将坍毁的预告 林乾在匕大法律评i~))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 嘉道时期,社会失范的趋势呈现加速之态.叶墉包讼案 可以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来体察.无论是作为组织者 ?翻9QI!堡撞
叶墉,还是参与包讼的讼师们,都被以积惯讼棍例处以 充军烟瘴,但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者主要人物,本来是 原告;而朱超宗这个不知多少次成为被告的南汇县书
,但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甚 吏,尽管短时间受到惩罚
至子孙相承,仍是基层社会的主宰者.不错,他们之间
的诉讼可能还会发生多少次,延续多少年,但答案早已 明确,因为法律的天平早已失衡.林则徐接任苏抚时, 友人陈寿祺对他期许甚高,而林在复信中袒露心迹,说 吴中凋敝之余,谈者鲜不以为畏途,江苏之病,以"局面 太大,积重难返"二语尽之.智勇俱困,为之奈何!林还 向道光帝说过一段很有深意的话:刑名,钱谷本相为表 里,"而江苏刑钱事件,其势每至于相妨","是刑名之 难,实因钱谷之繁而滋甚也".叶墉包讼案本身及其结 局,具有诸多解读的意涵.要言之,它是传统法律秩序 行将坍毁的预告,是江南社会撕裂的一种表征,更是风 雨欲来的前奏.
李燕亭: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翟桂荣在《图书情报工f'~))2009年第3期撰文指 出,李燕亭民国时期执掌河南大学图书馆20余年,是 河南高校首任图书馆长,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发起人和 监察委员,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24年2月,李燕亭应冯友兰力邀,就任开封中州大 学图书馆主任兼理学院教授.他积极传播先进的图书 馆理念,并将其结合到实践中,使得河南大学图书馆在 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发展,"成为当时全国较为先进 的大学图书馆之一".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数次搬迁,历 尽离乱艰辛,他用智慧保护图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 失,并就地开展借阅服务.20世纪30年代,他着文宣 讲图书馆学,推动河南图书馆事业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他在图书馆学和图书馆教育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 树.他编着《图书馆学讲义》一书,纲举目张,精练简洁, 较之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更具特色.
《人分五类说》并非人种分类说传人中国之始
张晓川在《史/~))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光绪十 八年(即公元1892年),《格致汇编》第七年第三卷(秋 季)刊载了《人分五类说》一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西 国常以人分五类",其根据为考察到"各国各地人之形 体性情容貌颜色亦有大不相同之处",五类人具体为: 蒙古人,高加索人,阿非利加人,马来人,亚美利加土 人,"以肤色分之",则为黄人,白人,黑人,棕人,红人, 一一
对应.此文以数页篇幅介绍了各人种的体貌特色, 分布地区和性情才干.作者同时还对人类在渊源和心 性上的异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从当时来看,《人 分五类说》或许并非什么声名显赫之作,但却在百余年 后为历史学家多次提及.如今,不少学者认为《人分五 类说》是近代西方人种分类说传人中国可考的第一文, 并且将此与西方人类学引入中国或中文世界联系在一
范文二:试论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_刘景华
2009年3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