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1《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松沪抗战,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历史事实。抗战初期日本对中国的 侵略及带来的灾难,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了解,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 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网上查找资料、写文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写感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唱国歌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 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三.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卢沟桥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2.如何看待日本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及日本当局否认历史事实?
四.教学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卢沟桥》图片)
师:谁知道这座桥的名字?
生:卢沟桥
师:卢沟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也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桥,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就从这里开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说70年前在卢沟桥发生的一件大事。
生:这里发生过“七七事变”。
师:对。70年前,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点燃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知识学习
1.七七事变
(出示《日军袭击卢沟桥图》《国民党守军抗击日军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七七事变?
生: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 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紧接着向宛平城射击并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
师:七七事变的借口是什么?
(出示《日军制造假证据图》)
生: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搜查。
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
(出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生讨论后:日本企图通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来摆脱新的经济危机,使整个中国变为他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法西斯野心)
师:在卢沟桥抗战的是哪一支军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请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并说说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出示《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图》《二十九军副军长 ———佟麟阁图》《赵登禹师长图》) 生:守卫卢沟桥的是国民党第29军士兵。英雄人物有佟麟阁,赵登禹。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崇高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观。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最后谁能简单总结一下七 七事变的影响?
生: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师: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因此,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师: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向上海大举进攻,妄图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师:请大家自学,浏览一下课本89页小字部分内容。说说:
1什么是八一三事变?
2松沪会战中有哪两次著名的战斗故事?
3结果如何?
(出示《上海四行仓库图》《在四行仓库奋战的谢晋元团800 壮士图》《宝山县战争图》)
生: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这就是八一三事变。松沪抗战英勇事迹:1 宝山县城保卫战中,500 名中国官兵全部壮烈殉国。2 谢晋元副团长率八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大部壮烈牺牲。3结果上海失陷。但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消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师:日本在占领了东北、北平、上海后马上向国民党首都南京进攻。日寇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大肆屠杀中国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下面我们了解有关日军占领南京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事实。
请大家记住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屠杀的人数,并归纳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出示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图片及影象资料)
生: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3日。日军的暴行主要有:
1 .开展杀人竞赛。
2 .集体大屠杀。6周杀我同胞30多万。19万被集体屠杀,草鞋峡一次杀我同胞5.7万,是日寇制造的最
大的一次集体大屠杀)
3. 残忍的杀人手段。枪杀,砍头,剖腹,挖心,砍剁四肢等。
4 .强奸中国妇女 。
师: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略历史、歪曲历史,日本首相还参拜靖国神社(供奉日本侵华罪犯的地方)美化侵略,甚至修改教科书,删除侵华史实。请大家分析日本这样做的目的,并就此谈谈你有何感想?
(出示一组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历史罪证图片)
生:讨论上面的问题并谈自己的感想。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甚至歪曲事实,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是美化侵略,否认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 日本政府当局的做法为中国人民所不容忍,日本应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师:(强调)对,日本政府当局的做法为中国人民所不容忍,日本应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三)课堂小结:
师: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30万南京同胞的鲜血,进一步唤起了全民族的觉悟。让我们永远记住为捍卫民族尊严英勇现身的先烈,永远记住日本军国主义罄竹难书的罪恶!处理课后作业。 (学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四)课外作业:网上查找有关日本当局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言论,写一篇声讨日本当局对南京大屠杀态度的论文
2设计一组问题:
(1)七七事变的借口是什么?(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
(3) 七事变的影响?
3从教学进程的有效组织、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师生关系的有效组织的三个方面中,选取一个方面,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实验,并与未进行设计的教学环节相比较,找出异同,分析差异,指导今后教学。
本组在研讨过程中,重点交流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对话”
“对话”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对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国际事务到人际交流,从经济、政治领域到文化学术领域,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对话”色彩。对话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最普遍表征,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全过程中。可以说,“对话”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的。
追溯“对话”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凸现的今天,在各种对话理论中,“对话”初始意义被不断地选择和扩展,对话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对话本是语言范畴内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从词源学上讲,“对话”的英文词语是“dialogue”,它与辩证法“dialectic ”是同源的。“对话”与“辩证”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同思想的交锋,异己观点的辩论就是从对话中产生的。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看,对话应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交往双方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或会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对话己完全超越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进而具有解释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不但存在与语言中,还存在于语言外,如天人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等。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
从以上诸多关于对话涵义的限定中可以看出,对话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对话者必须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主体间性是对话最为根本的特性。对话不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探究真理。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话是言语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性。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片面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对方,压制对方的观点、行为等。
2.开放性。对话是主体间开放互动的过程,对话双方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进而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假如没有开放性,那就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
3.差异性。真正的对话必须有对话者之间的不同声音,对话不排斥差异,而且认为,恰恰是对话者之间思想、观点和见解上的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对话得以进行和充满活力。因为对话是动态变化的,是要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因此,对话尊重“差异”和因之而形成的和谐关系,正所谓“和而不同”。
4.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新意义、生成新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建构生成是对话的典型特征和应有之意。
二、“独白”式教学的反思
传统“独白”式教学在历史上有过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从本质上讲,“独白”式教学忠诚于科学,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教育中的“独白”式意味着专制压迫,意味着对学生作为活生生人的个性、情感世界的漠视。具体表现为:
1.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教学交往原本是师生作为两个共存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并藉以达成思想的默契,意义的承领。然而,现实的“独白”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学生的独自诉说。教师把持着课堂交往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交往的时间长短、速度快慢、方式的选择、规则的制定等,教
师都享有了绝对的优先权。教师在把自己作为主体时,把学生作为了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客体对象看待,学生实际上是等同于教学材料、教学设施之类的教育物的。如果说教师也是从人的角度来对待学生,那至多也是把学生作为“工具人”,是仅仅从人所拥有的工具理性的方面来判定人的价值的。换言之,在教学交往中处于优势和自主地位的总是教师,而学生则总是处于消极被动、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
2.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失
教学交往原本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品性,它应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欢快,享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与尊严。然而,现实的教学交往却不得不令人遗憾,甚至很多是令人恐惧的。
3.机械的记忆和训练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
教学交往原本具有“理解或解读”的品性,是师生对作为课程内容文本的理解或解读,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建构、生成、丰富和扩展着文本的意义。但现实的教学交往却有意无意地阻断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上主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二是教学评价上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对话教学”的师生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已不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层面上,而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1.教师: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而存在,他主要从事着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那里,教学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存储行为,而学生则成了按教师的指定方式保存知识的“存储器”,因而毫无主体性和个性可言。对话教学则不然,它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2.学生: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对话教学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于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是基于对学生的科学认识。首先,学生是一个具有不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人不是纯然被规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生命存在,个体的生成性来自于他真实的生活实践,来自于生活实践中人与人的活生生的交往。其次,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主体。对话教学不仅注意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动地探索世界、揭示世界奥秘的能力。再次,学生是一个未完成性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人是一种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一种不完美和不完善的存在。
3.师生关系:“我-你”对话关系
“我-你”关系是对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超越,体现了现代教学师生关系的本真内涵。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征: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一个极端。对话教学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双方既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经验的共享,同时又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特性。“我”与“你”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
互包容,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而是与对方共同体认、参与、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视界融合。
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对话实质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师生的“我-你”对话关系,并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区别性,淡化或混同其固有的职业角色和作用。而在于说明双方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在基于平等、尊重、信任和共享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与和谐。
四、“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必须秉承的核心理念如下:
1.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当今的教学正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劳心劳力的教学却是那样地沉闷和乏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学中失去了兴趣和快乐?为什么课堂总是缺少活力和灵气???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学游离了生活之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①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复杂的,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或者说,生活中有语文、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 一句话,生活中有教育。那么,课堂设计要联系现实生活,就应正确处理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第二,如何使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也就是说,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教学对身边的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的全面地开发、利用和切实关注。 ②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学生)生活是一种以其固有的天性为依据而展开的,其本身是没有直接社会性目的的自由生活。但在其后来成长过程中,这种自由生活却被成人或社会越来越多地强加了外在的社会性目的,出现了以“成人生活”取代“儿童生活”的典型现象。于是,教学渐渐失去了儿童生活的自然本真,变得越来越世俗,最终让学生厌烦甚至俱怕。于是,厌学、逃学、弃学之事屡屡发生。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必须对此予以首认,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③注重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所谓可能生活,是每个人心里所指向的未来生活。尽管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他不会满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他需要不断地超越现实,向可能的方向前进。与现实生活相比,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是理想化的生活,但它又是现实世界所允许的,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之外被理解的生活。进一步说,对可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能力和自由的一种体现。如果放弃这种追求,就等于废弃了一种能力,剥夺了一种自由。可见,建构学生个体的可能生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彰显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雪化了之后变成什么?”是“变成春天”还是“变成水”?小猴子是“见异思迁”?还是“永不满足”?这些教学故事引起了人们对现实教学和课堂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学怎么了?是什么禁锢和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发出了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宣言。“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彰显学生的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就自然成了对话教学重建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
①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须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出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却找来了一条金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金鱼在水里也是要排水的。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朗之万教授高超的授课艺术,更重要的在于它给予我们的启示:除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外,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当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认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的教学良方。在对话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出现争议的现象,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创造的契机。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励学生更多地对问题作出大胆猜测,甚至是奇“思”妙“想”。当然,学生们的想法也许是巧妙的、奇特的,也许是幼稚的、平淡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去“想”。
③倡导“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课堂常规。传统教学的课堂常规是“先举手,后发言”。比如:“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我们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我们常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场景。很明显,除了被点了名字的学生能够发言外,大多数学生则被剥夺了在课堂上平等言说的机会和权利。对话教学这一课堂常规的设计,旨在营造宽松的想象空间和平等、自由的发言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学生们将此称为“思维的解放”。
3.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机体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其中,“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成为四大支柱之一。无独有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对学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指出教学是在本质上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的过程。基于此,对话教学在课堂设计时,应把鼓励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分享作为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客观地说,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既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但遗憾的是,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普遍地存在着对师生互动片面重视,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教学中却常常被边缘化,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之中。有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因此,对话教学除了要注意进一步丰富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形式,发挥其主导性互动形式的作用之外,关注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课堂设计的重点。
范文二: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胡贤 微课名称 抗日战争
学科: 历史 年级:高一
知识点来源 教材版本: 人民版 2015年4月
所属章节:第2单元第3课
录制工具和方Main.exe +PPT软件 法
本微课从三个维度解读抗日战争。第一“回顾历史—血红的昨
天”,就是抗日战争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引
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的伤害;第二“反思历史—泛黄设计思路 的今天”,展示日本、中国对战争的反思,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
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第三“正视历史—蔚蓝的明天”,通
过“华沙之跪”和“国家公祭日”,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历史,
怜惜生命,热爱和平。
教学设计
内 容
以现实中中日对历史的反思为例,回顾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的教学目的 战争,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以史为鉴,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形成科学、健全的公民意识。
重点:如何反思历史,正视历史。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辩证看待战争的灾难,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
导言: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引出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一、“回顾历史—血红的昨天”
展示“日本侵华地图”“南京大屠杀”等日本侵华史料照片视
频,感受日本侵华的罪恶;分析战争前后日本国民的“蜕变”,
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反思历史—泛黄的今天”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日本教科书中美化战争的图片和言论”、“王选”
“中国非理性反日行为” 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的重要性。
三、“正视历史—蔚蓝的明天”
通过“华沙之跪”和“国家公祭日”以及“抗日战争的回顾”,
等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历史,怜惜生命,热爱和平。
1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事件跨度有十四年,有关日本侵华的各种新史料、新证据不断涌现。作为一节10分钟的微课,抗日战争这个主题太过于宏大,以至教学反思 于我要改变之前沿用了很久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习惯。只选一个切入点,怎样正确看待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2
范文三:《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及说明
【总体设计思路】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如何面对抗战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如何以优质的“问题”为抓手,将学生的思维和历史认识逐渐引向深入?经过反复酝酿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抗战史上的几个焦点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和认识水平。”这与“课标”要求不相违背。“课标”对本课的内容目标描写为“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在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这些内容都融入到了具体的“焦点问题”中(详见下文说明),运用这些史实去演绎和理性地分析这些“焦点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呈现和学习这些知识点本身。教学设计中要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标”而不是刻板地依照“课标”。随着人们对抗战史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已经渐趋明朗和达成共识,但在教材的叙述中仍没有得到跟进,比如中国抗战持续的时间问题,有的教材仍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再如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等,都需要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同时,为何日本右翼势力频频抛出**言论、一再否认侵华历史?就要引导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激起仇日的情绪,而更应寻找有力的历史证据予以理性地论证和驳斥。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有效甄别、选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和认识水平,而不是简单地掌握“课标”中的具体内容。并非史实不重要,而是要运用史实去理解和论证具体的问题,探究历史的真相,提升历史认识层次,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历史研究的基本素养和意识,而不是变换着样式去记忆和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即便高一年级的学生,也理应如此。
在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的问题上,主要考虑两点:一是直面教材中那些陈旧(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硬性的“盲点”,设置出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和史料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一是坚持“三不讲”的原则,即: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的不讲;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也不讲。本课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大众化”的,学生都已相当熟悉,就根本没有必要再占用时间去学习了。这里关乎到了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并非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有价值的,也并非是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需经教师引导学生才能学会的。出于教学目标的考量,要善于遴选和删减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根据需要,增添相关的教学内容,为此,本课补充了大量的辅助史料供学生学习选用。
抗战史研究中的焦点和认识分歧的问题很多,要悉心研究、选择合适的问题进入到高中生的学习视野中。这里涉及到两个目的:一是尽可能还原给学生相对真实的历史;一是要学生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孤证、伪证不立”的证据意识和历史研究方法。为此,本课选取了“抗战持续的时间”“抗战的主力”“抗战的正义性”和“日本败亡的原因”等四个适合高中生研究的焦点问题。
关于本课的“问题”设计。要以优质的“问题”为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逐渐深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查阅了网络上流传的课件,发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俗套和凌乱。绝大多数课件都是从“背景”、“主要战役”(“进程”)、“日军暴行”、“国共合作”、“胜利意义”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俗套的“问题”既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缺乏一条主线的统领,相对散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为此,本课从课题《伟大的抗日战争》出发,首先提出一个具有统领意义的“母问题”——“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随着思考的深入,渐次辐射出几个更为具体、灵动的“子问题”。“母问题”为核心,“子问题”为辅枝,学生的思维渐次展开,逐渐深入。这样,就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聚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史料。笔者认为,有效的史料不应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原和变相复述,而应是对教学所需内容的弥补、扩展和深化。为此,本课给学生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史料,帮助他们深化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具体流程及设计说明】
步骤一: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所提供的史料,从战争的规模、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证“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
是伟大的”这样一个核心主题。这是统领全局的“问题”,是学习的抓手。开宗明义,提出清晰的学习任务和思维的导向。这不是琐碎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依据“内在联系”进行的深度整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相统一的载体。该“问题”契合了本课的核心主旨,是对全部教学内容的整合,并在“规模”“性质”“影响”等三个领域和“战场范围”等八个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提示”,也是基于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设定的。在每个“角度”中,都有相关的“问题”或史料进行链接,既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也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思维的凌乱。)
步骤二:点击表格中的“战场范围”,链接出“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日形势图”,渐次展示日军侵华路线和中国军民抗日的进程,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清这场战争席卷的范围及重大(“节点”)事件的概况(时间、地点、经过、影响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设计说明:利用地图,便于清晰、生动地展示战争进程和战场变化的轮廓;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进行说明,重在培养学生重视利用地图、促进图文信息相互转化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持续时间”“参战力量”等“问题”的分析做了铺垫。关于“节点”事件,枚举一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1932
年在长春建立起‘伪
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我国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人民,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斗争”。将日军的侵华过程与中共军民的反抗过程交织进行叙述。)
步骤三:点击表格中的“持续时间”,链接出“问题”:“**在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说:‘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同年春天,**在《论联合政府》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你如何认识二者在抗战起点和时限上的差异??然后让学生结合上述“形势图”展开讨论。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相当长的时期内,“八年抗战说”颇受认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界定了中国抗战开始的时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认定,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为14年,板垣征四郎、土肥原等战犯的战争罪行也是从1931年开始追究的。但是,国民党**方面却认定为8年。在这里,不是要学生知道抗战到底持续了多少年,而是要深究为何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前者是史实的问题,后者是历史认识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人民及部分爱国军队即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战争。此后,伴随日军的每一步进犯,都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强烈抵抗,这在前面的“形势图”中已有过阐述。难道这不是抗战吗?!如果不承认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就会给人一种日本是从“七七事变”才开始侵略中国的印象,这会有意无意地淡化日本侵华的罪行!把“七七事变”以前东北、华北、上海人民的抗战,以及十九路军的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都排除在抗日战争之外,这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么,**为何不承认这一点呢?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中,国民党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抗战的准备,但总的来说还是“攘外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那个时期抗日的主力。国民党之所以这样认为,就是为提升其抗战地位所找的一种依据。这样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国共两党在抗战起点和时限上的认识差异,其实质就是二者在战场范围、抗战力量(人民、政府、军队)和国共两党抗战地位上的认识分歧,也是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和不同政治立场的问题。本题直击学生的认知冲突,经过深入分析,既得出了正确、深刻的历史认识,也纠正了教材中的现有观点。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我们要交给学生一种意识,对待历史问题,不能“唯教材论”,即:“不唯书,只唯实”。)
步骤四:点击表格中的“参战力量”,链接出一幅漫画、一个“问题”和几则史料。如下:
问题:?关于谁是抗日的主力问题,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国军是抗战的主力,共军游而不击’;一种是‘共军是抗战的主力,国军消极抗日’。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史料一
史料二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发挥的协作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诚鼓励的友军将士。
——《**文集》第2卷
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纬国《国民革命史》
1940年百团大战……**发出嘉奖电:“贵部……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对“百团大战”的嘉奖与封杀》曹晋杰
史料三 在1938年—1940年底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与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虽然进一步依赖外援,但并没有停止对日作战。在这之后的很多战役仍然是打得很坚决的。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
史料四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电: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 ——《朝日新闻》(日)
史料四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设计说明:设计本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史料中获取真实的历史认知,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跑不快的原因”的漫画讽刺了国民党内的错误论调,认为是共军拖了国军抗日的后腿。其实,在这幅漫画中已间接地阐明了正确的观点:抗战胜利是国共两党两军联合作战的结果。设置的“问题”也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些史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问题。“史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七七事变”发生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声明和国共合作的真实见证,并借此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内局势探讨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史料二”更有力地佐证了国军与共军相互协作抗日的意义,国共两党都对对方的有力配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史料三”和“史料四”分别证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军并未“积极投降”,而是仍在“积极抗日”,共军也未“游而不击”,而是成为了敌后战场抗日的主力;“史料四”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总结和认定,
明确提出国共两党两军都是抗日的主力,只是在不同战场执行着不同的作战任务而已。可以说,二者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中共的观点既是对历史的客观认知,也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步骤五:点击表格中的“正义性”,链接出“问题”:“日本军国主义者否认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认为这是‘确保东方的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国策基准》),也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日本右翼势力田中正明著《虚构的南京大屠杀》)。为此,你将选用哪些证据驳斥这些反动论调、揭示怎样的历史真相??所提供的史料:
史料五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田中奏折》
应充实所必要的国防军备。扩充??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于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特别应充实在满洲与朝鲜的兵力,使在开战初期即能对其远东兵力加以一击。??应配备和充实兵力(海军军备),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
——《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通过)
史料六 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部名为《陆军登户研究所》的纪录片近期在日本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处秘密武器研究所重新置于公众关注下。这处研究所不仅制造过企图袭击美国的炸弹,还伪造过中国货币配合对华“经济战”。 ——东方网2013年10月18日消息(中央电视台新闻台也作过报道)
日本学者中野胜也在《东北史地》2004年第10期发表了《秘密战基地“陆军登户研究所”》一文,其中有下列内容:“在日本国内曾更有系统地更大规模地进行过包括生化武器的特殊武器的研究。其基地就是我这里所提的‘陆军登户研究所’??制造假币可以说是经济谋略。主要是中国币,制造总额达45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中国币印行量总额的0.7%。1942年夏季送到上海每月1亿到2亿元, 其途径如下:①民华公司②广州的松林堂③杭州的梅机关④对日本海军的贷款。”
史料七
左图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残杀中国平民的照片之一。 右图为南京市民被日军捆绑刺杀的情形。
史料八 (1937年)12月18日阴寒冷。举行慰灵祭。山田旅团处置了15000名俘虏,其中我方一名士兵也与俘虏一起被机枪射杀。
——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作战课课长西原一策的《作战日志》
1937年12月21日。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
——《东史郎日记》(日)
1937年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约翰·拉贝(德国汉堡人)的《拉贝日记》
史料九 单个的和二三人一组的日军士兵,在(南京)城市中出没,到处杀人、强奸、掠夺和焚烧,为所欲为。他们在大街上见到中国人就杀,不管是男人、女人或儿童,不需要任何理由和借口。有几条大街和弄堂,遍地都是中国人的尸体。根据另一个目击者的证词,中国人像野兔一样被日军当作猎物射击。只要看见有活动的中国人,他就会被打死。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头两三天中,至少有12000名非武装人员的中国男性、女性和儿童,死于日军的屠杀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设计说明:提出该“问题”,选取这些史料,用意有两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题目中明确要求学生选用史料对否定“战争侵略性”和“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两种论调进行“驳斥”,并“揭示历史的真相”,这既能培养学生解读、甄别史料价值的意识和方法,也能提升他们的历史论证能力。“史料五”呈现了日本的两个侵略方案,《田中奏折》确立了日本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进而征服整个世界的战略,《国策基准》进一步提出了扩军备战、打击美苏、称霸世界和海洋的具体策略,是日本侵略计划的具体化和公开化;“史料六”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这些史料能够有力地佐证日本的对华战争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而不是被其美化的和平。“史料七”是两幅历史照片,就其史料的真实性而言,无可撼动;“史料八”中有两份日军参战士兵的作战日记和一份德国人的亲历日记,这些都是时人的见证,其证据力不容置疑。“史料九”是“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的内容,进一步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尤其是史料七、八、九中的内容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实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同时明晰了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属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第二,发挥“史鉴功能”。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渗透,但不是简单、直接地激起学生的点滴义愤情绪,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多角度的证据,来有力地驳斥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歪曲历史真相、否认侵华罪行、煽动侵略情绪的丑恶行径,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制定的侵略政策的产物,进而敦促当今日本的右翼势力,要彻底反省历史,制定和平发展的国策,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价值。)
步骤六:点击表格中的“世界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抗日战争的另一性质。 (设计说明:该内容比较简单,在教材中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争议。中国的抗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总结出抗日战争的双重性质。这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不需展开和深入,只是为后面分析抗战的世界意义做铺垫。)
步骤七:点击表格中的“结果”,链接出“问题”:“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在《终战诏书》中称‘虽然敌人已经用原子弹向我们发起了挑衅,但为了减少战争伤亡,避免种族灭绝,我们不应该继续奋起抗争。’认为日本‘终战’于美国投放的原子弹。请结合下列史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史料十 1945年2月,前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上奏给日本天皇,在内容中主张日本政府应该要向同盟国投降,否则持续战争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最后日本遭到苏联军队的占领。同时在备忘录中也提到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也可能会让皇室面临更为危险的国家内部革命之处境,甚至最后日本只能因为这样而结束整场战争。
—— 贺伯特·毕克斯《裕仁天皇与现代日本的形成》
到了6月21日,由于日军部队于冲绳岛战役中再度战败,使得天皇开始对日本是否能够达成军事胜利的想法失去信心,同时也了解到驻守在中国的关东军、日本海军以及负责保卫本土岛屿的陆军并无法有效阻挡盟军的攻势,以及国内正面临着石油与粮食短缺的问题。 —— 理察·弗兰克《覆亡:日本军国主义帝国的结束》
(设计说明:有两个意图:第一,对“日本败于原子弹”这一观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十”,说明在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前,日本国内某些政治力量甚至天皇本人都表现出了投降的倾向,这既摄于盟军的进攻和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也惧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有力牵制,由此看来,日本是败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力量,而原子弹只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灭亡的进程。借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仍在不断地挑衅中国,图谋称霸,也是有历史根源的,这与《终战诏书》的内容有关。诏书中没有“投降”的字样,而是用“终战”一词和“减少战争伤亡,避免种族灭绝”冠冕堂皇地喻示战争结束,不仅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没有丝毫反省和悔过之意,反而成为了日本洗刷战争罪责、规避战败、护皇应变、图谋军国再起的开脱之辞。这就将历史与现实进一步理性、深刻地结合起来了。)
步骤八:要求学生结合下列史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史料十一 “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朱自清《这一天》
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上的文章
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世界上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签署的有关国际事务的重要文件,它初步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后,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权等项特权,废除了1901签订的《辛丑条约》。后又陆续废除了与比利时、巴西、挪威、瑞典、荷兰、法国、瑞士、丹麦等国类似的不平等条约。1945年,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了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百度文库
史料十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首脑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击败德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对日本采取防御战略。??因为中国是牵制和消耗日军的主要力量,只要中国战场稳定了,美英才能集中力量打击德国。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见闻秘录》,李嘉译
(设计说明:尽管抗日战争的影响和地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鉴于内容相对简单易学,
教材中也有明确的阐述,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了,所以,这里不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只是提供了两则史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识。“史料十一”是对中国的影响,概括为“唤起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力)、增强民族心理认同感;洗雪百年耻辱、收回被占利权、摆脱外交屈辱、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史料十二”是对世界的影响,中国人民的长期英勇作战,牵制和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乱了日军“北进”“南进”的计划和“先欧后亚”的战略,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英美联军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解读和概括史料信息的能力。)
步骤九:回到初始页面(表格),让学生进行总结“抗战是伟大的!”
(设计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关照、前后呼应、聚合思维的意识。如“规模”可以概括为“参战人数之多(双方总兵力1000万人)、持续时间之久(14年)、波及范围之广(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和130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激烈程度之巨、伤害之重,可谓二十世纪中外战争史上之最”。)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使用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所授课程定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从属于专题二《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四个子目(1)“侵华日军的罪行” 这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原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日本通过军事手段侵略中国的原因、过程和日军在军事侵略中的暴行;(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围绕关外的抗日和关内的救亡两方面内容展开;(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交待了全民族抗战的原因、国共合作及其表现,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描述了中国军队英勇抗日的情景;(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置身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中,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结果和意义。四个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画面,贯穿着抗日这一主线:中国军民如何由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国共合作)和最终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拱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所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属于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由于厦门市历史学科不纳入中招考试范围,录取进来的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不容乐观。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阶段,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此次厦门市选用了“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挑战。高中新课程内容多,强调预习,由于课时紧,给学生留下课堂活动、消化知识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而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比较多,刚进入高一学习
的同学还不习惯每一节快节奏的历史新课程学习。
作为高一的学生,《抗日战争》这节课的内容初中已经学习过,加上抗日战争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素材,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相对比较多,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
三、设计思想
作为任课教师,已经接受过几轮高中新课程的培训,对新教材有所研究,我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电子大屏幕、投影器等设备,这些都为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以抗日战争为题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综合同学们的想法,结合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这堂课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在这一节的讲课思路应该贯穿着“学生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的教育新理念,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服务。教材中涉及的同学们都很了解的相关知识点一带而过,只以板书形式列出,重在介绍新知识以及战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战争给人类的启示。
四、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
教师:①搜集与抗战相关图片、资料、影视信息等,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题目是1、你对抗日战争了解多少?你最想了解抗日战争中的哪些知识。2、你认为教材编写中有那些优点和不足,你有何建议。3、你希望老师如何讲述抗日战争这一课。 ③总结、分类学生的答案,作为教师备课的依据。
学生:①课前预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②有条件的同学利用网络搜集与抗战相关的材料,可通过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与老师交流、沟通。③有能力的同学制作“中华民族的抗战”课件,以此提高能力。④感兴趣的同学可撰写历史小论文。
2.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3.过程讲述:
①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事实:200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各国理当面对历史做更多事,戒前人,警后人行为,然而日本却反之,悖逆世界人心之
举不仅没有任何收敛,而且变本加厉。据中新网3月5日报道,日本外相声称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示方式等。2005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势力支持,严重歪曲事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已经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抗日战争》,重温那段真实的历史。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趣盎然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②师生互动 理解双基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以及初中学习时对战争的理解,要求部分同学撰写历史小文章。有三位同学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写的三篇小短文很有特色,我就让他们在课上给同学们展示。
紧接着我简单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问题一:此事发生在1931年,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事后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问题二:此事发生在1932年1月的上海,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侵略军袭击该地,驻守凇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问题三: 同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的国家。
问题四: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此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问题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同时打出1931——1937年日军侵略逐步加深的地图,有动画)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点复习了一遍,进而向学生指出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所以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通过课堂板书让学生能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完整和全面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伟大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在课前事前录制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上的一段讲话稿,放在教室电脑的桌面上供学生学习。
③学生主导 突破常规
为了体现新课程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新要求,我在学生相对熟悉的“日军的暴行”一幕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讲(学生自制课件),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可对其他同学起促进作用。(学生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解内容)
学生讲完后,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对日军的暴行有何感受。
为了引导学生分清日本人民和极少数右翼分子的区别,以及日本人民和军国主义的不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告诉学生认知有两种:真实的认知;暗味的认知。后者是借助视听嗅味触得来的认知,往往靠不住。真实的认知是来自理智的认知。没有理智,思想必然不在;没有思想,认知难免暗味。
④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因《伟大的抗日战争》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很难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因此我选择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到的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和教材联系比较紧密,此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知识的把握,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
问题一: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到底是为什么?
问题二: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
问题三: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问题四: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由于时间关系,上课时无法一一细讲,因此选择问题三和问题四作为重点分析,其余提供解题思路,课后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堂中则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答案,培养能力,提高兴趣。我也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适时引导。(分组讨论,实施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开始小组代表发言,其中对问题三中国抗日战争(包括国共合作下的两个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两种意见,一认为作用较大,二则认为国民党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对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意见基本一致。我在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简单评价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题我在总结学生的答案之后,指出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1)中国共产党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正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加速中国抗战的胜利起了较大的作用。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它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而且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对这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规模的搏斗作出了重大贡献。
⑤深化情感 课堂小结
一、 说学情 二、 说教材 三、 说教法 四、 说流程 五、 说反思
是 什 么
给 上 什 什 么 么 样 样 的 的 学 课 生 ? ?
怎 么 办
怎 样 上 这 节 课 ?
为 什 么
为 什 么 这 样 上 ?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强, 而且他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抗日战争, 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 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 此,要教师注意设置新角度,激发他 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全面 分析、活用历史的能力。
教 材 地 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高中历史必修1 专题二 的最后一课,抗日战争是百年来整 个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既是改变百年败局的大事,也是中国站在世 界政治舞台、树立国际形象的转折点,所以 地位极其重要。学习本课,有利于进一步深 化学生对民族团结反对侵略,追求民主的认 识,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课 程 标 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抗日战争的史实,了解侵华 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国共 双方在抗战中的各自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 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分析材料、探究学 习,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发 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战争的反思,用心 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对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重要性,
并挖掘其包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全民族团结抗战 的表现
如何让民族团结精 神为民族复兴服务
说教法
教 学 方 法
一、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发现 激发他们认知冲突与学习兴趣的问 题。 二、大胆取舍教材,创设史料情景, 我与学生一起,深入思考,合作探 究,分析总结,让学生能在课堂中 领悟抗战历史的价值。
史料教学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设 计 理 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引导 以史料为突破
说流程
教 学 设 计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一.团结源于现实(背景) 二.团结凝聚力量(表现) 三.团结铸就伟大(意义) 四.团结引发深思(启示)
2010年9月2日 ,某记者在容县石寨镇政府里, 发现一堵广西学生军在1943年修建的抗战标语墙, 墙上题写着“军民合作,驱逐日寇”八个大字, 标语的右下角写明“广西学生军”以及日期。
说流程
一.团结源于现实(背景)
中国 世 亚 中 朝 中国日本 界 洲 国 东北 鲜 台湾
大 陆 政 策
东 三 溥仪傀儡政权 省 沦 亡
众志成城——奋起抗争于战争之殇
从抗日救亡运动到全民族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抗战
1931年——————1937年——————1945年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全面侵华 (全面抗战)
说流程
二.团结凝聚力量(表现)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 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 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 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 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对芦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蒋中正)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 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 这种全面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党团结抗日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等 全面抗战路线、游击战 百团大战等
抗战爆发后上海学生示威游行
平汉铁路工人破坏敌人运输的大队
农民踊跃参军
重庆金融界举行抗日游行
华侨肃丕居之女结婚,将贺礼 1.8万元全部捐献给祖国
回民支队在练习刺杀
印尼归国华侨吕天龙,祖籍广西陆川县,是我国众多 的归国华侨中的一位抗日空军英雄。他一生坎坷,颇受磨 难,但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自抗日战争以来,为国家建立了 卓越的功勋。 最近在容县发现一批广西抗日斗争实物, 其中包 括:马来西亚彭亨文冬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和文冬 广西会馆为祖国抗战筹款募捐的各种收据。
抗日飞虎队,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世界 国共两党、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团结抗战; 反法西斯战争让中国和美国人民成为亲密的战友,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协作。 一群美国的热血青年,志愿到中国来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航空作战。
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乃至 全世界的大团结!
在机场守卫飞虎队战机的 中国士兵
飞虎队司令陈纳德与**
说流程
三.团结铸就伟大(意义)
说谜语,话抗日
抗日胜利后某报纸出了一道谜题,题目是“抗战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打一古代人名( )
(屈服于原子 弹的威力) ? 屈原 (苏联的武力参战) ? 苏武 (蒋的才干) ? 蒋干 (毛万岁) ? 毛遂 ? 共工 (共同工作,国共合作的结果) (苏联的打击) ? 苏妲己
材料一: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 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 ,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新中国国家的 序幕。 ————《大公报》上的文章 材料二:日本人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 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 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 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 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伊里奥说:“假如没有 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 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可以 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 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丘吉尔也说:“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 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 举进犯印度,就确实有可能了。”
**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说流程
四.团结引发深思(启示)
民族大团结可以做多少伟大的事呢?
30
钓鱼岛对抗升级 中日擦枪走火风险增加
日秘密部队学闽南话 10分钟抢占钓鱼岛
面对日本挑衅,中国 青年应如何应对?我 们应如何理性爱国?民族大团结可以做多少伟大的事呢?
伟大的团结凝聚伟大的力量, 伟大的力量缔造伟大的民族, 伟大的民族创造伟大的历史,
伟大的民族铸就伟大的未来!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教 学 反 思
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在于大胆 取舍教材,主题鲜明,重点突显全 民族抗日的价值,以史为鉴,使民 族团结精神为现在的民族复兴服务。 充分领悟出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倡 导的教学理念。
范文四: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关键词]全民族抗战,川军,乡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3-0068-04
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课标对抗日战争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把“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作为抗日战争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使学生在对抗日战争史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乡土史资源充斥其中。例如四川地区,川军抗战就是非常好的切人口:抗战不只是川军、抗战不只是男人、抗战不只是汉族,抗战是全民族抗战。因此,不同的省份从不同的角度切人,开发利用抗日战争史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意义,以此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
一、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我们的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每年的12月13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为国家公祭日,表示对死难同胞的永久哀悼;同时也规定了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作为全国人民进行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因为有了先辈们的牺牲和付出,才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牢记历史,是我们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课题的学习。
师: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以四川一省而言,根据新华日报的社论提供的数据来看:“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万5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300万人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1/3,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作为四川人,我们应该为先辈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抗战前的四川。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陷入了混乱之中,正应了古语所说的那样“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从191 1年四川保路运动开始,到1912年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1913年二次革命,川军暂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驻扎成都、重庆,到1916年参与护国战争,1917年刘存厚任四川督军,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四川成立了防区,防区制的确立标志着川军的正式形成。
PPT展示抗战前四川的辖区图及主要军阀防区图
问题1:请同学阅读并思考一个问题:抗战前的四川在军事、政治上有什么特点?
师:正如我们从图上看到的,防区制实为旨在掠夺,破坏极大的地方军阀割据统治形式。在防区内,军阀成了一切政治、经济、军事、财政的独裁者,他们可以任意委派官吏,募兵征税,为所欲为;为夺防区,翻云覆雨,混战连连。防区制就是四川陷入军阀混战的源头,据统计,1921-1935,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共478次战争,平均每个月打两次。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人民。没有吃的,就吃白善泥、嚼草根、啃树皮充饥,吃了排不出大便,腹胀如鼓,死者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昔日天府之国满目疮痍,几乎成为人间地狱。
问题2:川军又有什么特点呢?
编制甚老,兵器不好,系统混乱。战斗力小;……爬山倒凶,收买冲锋,一气虽勇,再则无功;小奸小诈,不为不高,但不持久,且怕包抄。
――《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
师:这是对川军的描述,而且很多士兵嗜好旱烟,因此一手步枪、一手烟枪的川军被人讥讽为“双枪军”。
意图:高一学生的智力发育接近成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所以历史教学应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历史知识的逻辑性和规律性。这里给学生描绘了抗战前四川的混乱以及川军的形象,是为后面讲述川军出川后的表现埋下伏笔,学生便会对本节课主题“永不遗忘的历史――川军抗战”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使本节课的逻辑性更加严密。
问题3:为什么处于饥荒和混乱的四川及被戏称为“双枪军”的川军能够为抗战做出贡献?
今天的抗战,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所无的。如果战胜,则是国家之福,如果战而不胜,将国亡家破,子子孙孙,都要做人家的奴隶牛马!
――冻仕俊、王席儒等:《邓锡侯出川抗战和安定后方的点滴见闻》
师:这是邓锡侯为总司令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从北道出川后,对官兵们说的话。七七事变爆发前后,全国抗战呼声高涨。日本疯狂侵略激发了川军官兵上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保卫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他们人人“自认是黄帝子孙,抱牺牲决心抗战到底,喋血疆场义无反顾”!由成都至宝鸡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1个多月,沿途除了少数患病士兵后面赶到外,竟没有逃亡的!这就是川军。然而在高涨的爱国热情下,却无法忽视中日两国国力与军力的巨大悬殊。
师:由表可知,抗战爆发前,中日力量相差非常悬殊。在战争初期,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00多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工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8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6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而当时中国铁的年生产量不足10万吨、钢的年生产量不足千吨,仅有很小的军火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生产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径迫击炮、小型艇船等较小型武器装备,根本无法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型武器装备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国购买。
而??年川军的装备在全国各省军队里几乎最差,“汉阳造”步枪都算是精良装备,大部分士兵用的是川内自产土枪,被戏称为“烧火棍子”。手榴弹是自产的“麻花”,火炮和机枪更是奢侈品。川军出川之后,已是初冬季节,可是绝大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单衣,号为“草鞋兵”;他们没有军用水壶,腰间挎着竹筒;没有包裹,背上背着竹笼子! 师:在汉阳造、草鞋单衣的装备下,川军出川抗战!抗战期间,川军在南北各战场参加的会战、战役,计有28个,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条山之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川军出川后,不仅面临着被**分割的困难,而且武器低劣、装备不足,被认为是“中国军队中最糟的”。尽管如此,川军各部在其爱国将领的带领下,奋战在抗日的各个战场上,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无数悲壮的光辉战绩。抗战时期,四川出征和补充兵源共达300多万人,其中阵亡、负伤、失踪者达64万余人。这,才是真正的川军!
其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在徐州会战中死守藤县,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150师师长许国璋在常德会战中截击日军、坚守聊市,最后慷慨捐躯,为“鄂西大捷”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第47军军长李家钰在河南战役中为掩护友军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值得一提的是川军首领刘湘,在抗战前期,他把自己一半的军队调往抗日前线,为了防止**的暗算,他拖着病体,亲自出征。虽然出川只有短暂的72天,但他恪尽职守,“筹策辛劳,宿疾遽增”。由于**肢解川军的刺激,使刘湘病情更加恶化,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他死前立下遗嘱。期望全国人民继续抗战到底,争取抗战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目的。
师:当然,除了爱国将领,还有士兵,下图的人物是参军仅半年的新兵朱文海,1939在战斗中被日军侦察兵击中,极其偶然地被战地记者拍摄下牺牲前的悲壮瞬间。这些士兵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这许多的感人事迹,都是川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谱写的感人篇章。
电子课件展示材料:
一位华侨寡妇说:我没有钱,又年老无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每个华侨的天职,我只有捐我的爱子。
一位老华侨送儿子说:我老了,恨不能效命疆场,希望你置父母身家于度外,同伙伴一起,努力扫荡日寇,使我能够看见中国抗战胜利,我死也就安然瞑目了,你尽了卫国之忠,也算是大孝。
――张秋霞:《抗日战争?r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师:海外侨胞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了祖国抗战以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武汉外围主战场,不乏国民党军中的少数民族官兵浴血奋战的场面。其中,以云南各族子弟组成的第60军最为突出。该军官兵除汉族外,还有彝、回、白、纳西、壮等少数民族,仅剑川白族子弟就达300多人,丽江纳西族子弟亦达数百人。
――《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
师:通过数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抗战不只是川军、抗战不只是男人、抗战不只是汉族、抗战不只国内人民,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
问题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任务,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浏览教材,归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322万人的巨大代价。然而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
――梅宪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同时也为对日转入全面大反攻准备了重要条件。
――荣维木:《抗日战争史话》
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同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钢铁长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问题5:请同学们根据教材40-41页的介绍,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互为支持的。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方,
日本侵略军都会腾出手来,全力压迫另一方,增加另一方的困难。这两个战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完整的壮丽画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
师: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这样的抗战,不是国民党的抗战,不是共产党的抗战,而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本来形如散沙的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联合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意图:高中生的情感相对于初中生比较稳定,但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所以本节教学专门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并结合教材,让学生充分“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这样可以把学生置于情感冲突的情境中,在高中生已有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水平和社会规范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他们寻求正确的答案,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结课:同学们,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个人,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在我们的家乡――四川有很多抗战英雄,说不定同学们的祖辈就参加过抗日战争,请同学们去寻访身边的抗战英雄事迹,可以有各种形式,如访谈记录、编写口述史、拍摄纪录片等等。
二、教学设计反思
该文成于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抗日老兵出现在9.3阅兵上,第一次走人了公众的视野,作为抗战中的大后方――四川,在整个抗战中对前线的支持和牺牲是巨大的。“无川不成军”并非虚言,作为四川人,理应为先辈们的抗战精神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有责任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初期收集了很多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访谈材料以及录音资料,设计初期不忍舍弃反而做成了一堂关于川军抗战的讲座。后期,不断打磨剪裁,并带人中学课堂反复试教,逐渐让学生开始融人教学情景,去感知川军抗战的伟大,感知这场战争的伟大,进而反思和认识这场战争的意义和重要性。基于此,顺势给孩子们布置了课后作业,同学们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当看到孩子们假期做的访谈记录后,我想他们的收获是满满的,在亲身行动中感受到了生为一个四川人的骄傲,生为一个中国人更是骄傲!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为战争付出鲜血,付出一切的不仅仅只有川人,这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还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对本地乡土抗战史料的整合与挖掘中。对于乡土史抗战的探讨,我才刚刚起步,希望以此课抛砖引玉。
[作者简介]陈倩,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王珍珍,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历史老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范文五: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回首战争 珍爱和平
----《抗日战争·人教版》-教学设计
2015.1.16
一、【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本课时间线索较长,教材设计体现了浓缩性,一课时讲解完对教师统筹教学内容、既概览宏观知识体系又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挑战。
2.教材内容: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本节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史观分析:本课去阶级化史观的痕迹明显,凸显国共合作抗日这一主流价值线索,试图在评论国共抗日作用的史学争论方面寻求一种平衡。
三、【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内容属于爱国主义题材,学生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了解的深度、广度、系统性还不够。所以,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自主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理解、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以史为用。
2.内容安排上:避免和初中教材编排的内容简单的重复,背景方面:拓深学生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多角度了解;过程方面:扣住团结抗战的主题;影响方面:从世界性的视野和民族转折等方面突破。
3.课程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利用: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强国之志
B: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学:1.以网络流行的爱国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2.提示学生本课的教学模式:主题探究模式
一、狼子野心 侵略成性害中华 二、国共合作 众志成城驱倭寇
三、艰苦卓绝 天地人和迎曙光 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反思多
一、狼子野心 侵略成性害中华
1.近代日本侵华史回顾(20世纪30年代前)
1).19世纪70年代 侵略台湾
2).1894—1895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3).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4).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5).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6).一战期间 日本,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设计意图:(教师)简要评价中日关系,以地图为辅助,帮助学生对日本侵华形成一种整体宏观线索,
(学生)培养发展、动态的观察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法。
2.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全面侵华原因之探究
材料一: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
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 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
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30年代,**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
制裁措施。
归纳总结:
(1)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及既定的对策
(3)现实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4)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设计意图:(学生)锻炼自主、合作、探究历史问题,渗透材料的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疏通、理解材料,鼓励其积极参与互动。
3.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之揭露
设计意图:(教师)以历史图片展示、点到为止,不宜耗时过多。
(学生)强化国耻意识。
(过渡)以声音媒体《黄河大合唱》将知识点和学生关注重心由侵略下的民族危机严重自然过渡到反侵略下的国共合作的全民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 众志成城去倭寇
1.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问题探究: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
决定因素 主导因素
推动力量 转折点 实现的标志
2.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人民群众 设计意图:(教师)以填空、提示法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以视频加口述的方式讲活两党不
朽的合作。
(学生)在视频学习中增加历史亲近感、激发兴趣。
(历史视频剪辑: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中国远征军)
三、艰苦卓绝 天地人和迎胜利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教学活动:【合作、探究】趣味谜语:谁打败了日本?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 还有人说:毛遂----------------
华佗---------------
陆游----------------
联系有关史实,分别解释各谜底的含义。你赞同那些谜底,为什么?如果都不赞同,试着自拟一个谜底,但要有合理的解释。
谜底解释:美国记者:屈原------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激化了日本国内危机。
苏联记者: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70余万关东军。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正面战场的抗战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及世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
…… 还有人说:毛遂------**的正确领导 华佗------中华民族的抗战拖垮了日本
陆游------共产党的敌后游击队在抗日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归纳)(略)---见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以趣味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学生)寓教于乐,合作、探索参与意识的培养,锻炼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演示方法①以图片总结抗战的国内意义:近代中国由屈辱-----自强;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1)民族历史:抗战胜利,是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演示方法②从材料总结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
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会像摘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罗斯福
材料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签署。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
(3)世界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反思多
反思一:军国主义应缓行,多行不义必自毙,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演示方法:以近年来日本右翼美化和掩饰其侵华历史的图文资料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视历史。
关于“九一八”事变
2005年的送审本:“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关于伪满洲国
“满洲国在五族共和,建立王道乐土的口号下,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进入,实现了迅猛的经济增长。大量的中国人流入,满洲国建国逐渐成为既成事实。”
关于南京大屠杀
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关于卢沟桥事变
日本2001版的教科书这样表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
2005年送审本强调:“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反思二:勿忘国耻,忘记历史=背叛
系列图片一:媒体反映的中国人淡化历史的种种报道的反思
系列图片二:王选------2002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为二战受日本细菌战毒害的中国受害人进行法律援助。
系列图片三:中国以立法形式将2014年12月13日设立为收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将9月3日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
(过渡):铭记历史,不是为强化仇恨,而是展望未来,共筑和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反思三:看清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势,发展是硬道理,合谐共赢,仁者无敌。
系列图片:中日韩共谋和平、维护稳定。
视频链接:**在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的讲话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你认为抗战精神对当下的中国有何启示?
反思四: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课堂练习:《抗日战争》高考专题练习
1.(09年全国卷一)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
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抗日战争)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2.(09年北京卷)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
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
实
图8
A.① B.② 地资料的是( )
C.③ D.④
3.(09年上海卷)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
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09年山东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A. 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 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 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 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5.(09年江苏卷)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
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6.(09年安徽卷)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
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7.(09年福建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8.(09年四川卷)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 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可能是鼓励学生( )
图6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9.(09年重庆卷)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
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09年广东卷B)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1.(09年海南卷)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12.(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13.(2011·浙江文综·T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
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14.(2011·安徽文综T16)右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
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15.(2011·上海单科·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
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6.(2011·江苏单科·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
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练习题答案;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期间重大会战、战役过程及其战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某战役运用是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的战术。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双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显然不符合题中的战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因此没有体现题中作战方针。
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B答案,因为题中体现的战术是**为首的八路军常用的战术。因此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
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
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考查抗日战争。
3.【答案】B【解析】A.一二八事变是1932年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事变,B.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事变,C.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D.八一三事变是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发动的。结合材料中“夺我东三省”可以判断选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解析】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7.【答案】D【解析】长征后中共领导的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主要集结在西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度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八路军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C【解析】抓住关键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不符合“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表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政府并不能直接管辖边区政府,B、D选项错误。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只要国民党宣传抗日,就完全可以在边区政府公开宣传。
11.【答案】D
12.【答案】A
13.【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
【精讲精析】选C。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14.【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远征军开辟国外战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滇面公路国际交通线。
【精讲精析】选B。材料提供的地图是中国抗战时期远征军路线图,当时中国派远征军,主要是保护滇缅公路,便于国际战略物资对中国的供应,故判断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项是1944年打通的,当时谈不上切断;D项当时开辟时是1942年而日本投降是1945年。
16.【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抓住“1938年4月”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C。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发生于“1938年4月”的该事件处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故①有误。该事件发生在中心城市武汉,说明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
15.【思路点拨】本题从抗日战争入手,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精讲精析】选B。扣住关键词“滇西”主要在中缅交界,另从“岛寇”、“十荡十决”等角度综合分析概括可知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的抗日活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主要在黄河流域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课后作业:
1. 学生课后筹备模拟法庭----东京审判。
2. 如何正确评价抗战期间的国共两个战场,课下搜集资料证明,写一篇小论文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刘良胜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