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七
洋
和郑137(~1143)明3初航海家。姓马本小,三字保(作或宝三),云南阳(今晋昆宁人。回族。)洪时入宫为太武,监称又宝三监太。因从棣朱参与难靖役之功有,赐姓,郑始郑名。和永乐从年(三4015)宣至德八年(1343)奉命,船率七下西队,访洋问了亚非沿30岸个多家和国区,地最远到非了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尼亚),肯为世航海史上界创举的郑。作和为明府的政治使节和商政代务,表至一地每即,当地向长酋国、王赠礼品送表,通示好的诚,意他们进行互利贸同,并约易请使臣到中其国。因来此,和的郑队在船数国多和家地区受到了欢迎。在尼有三宝印垅,国泰三有宝港马,来亚的马六甲西三有宝,城这些名称是都对郑和出该使的地念。纪中西沙群岛国的永中乐岛群,南群沙中岛的和郑礁群也,为了纪是郑念的航海事业而和命名的。宣八德年,在他途中客归古里(今死印南部度海西岸) 。
范文二: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据传,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去朝圣。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有所耳闻。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太监。《明史》郑和有传,称郑和“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郑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遗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出使西洋的人员组成,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郑和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橹至二十橹,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明宝船厂遗址发现巨型舵杆,铁力木制成,全长11.07米。经测算这支舵的高度应在6.25米左右,可作为上述宝船大小记载的实物证明。郑和船队有宝船六十二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中国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进行访问,向他们颁赐锦绮纱罗、瓷器、金银等礼品。郑和的船队航行至暹罗(今泰国)曼谷湾时,曼谷海滨高大苍翠的椰子树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旭日升起,火红的朝霞洒遍郑和的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码头上人群热情地向他致意。僧侣们向他膜拜。人群中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的中国商人跪迎郑和的光临。郑和向当地官员赠送礼品。
郑和船队航行到锡兰时,今日的科伦坡只是一个小海港。当时锡兰科提王国的首都就在这里。郑和登上了锡兰海岸,当地官员、僧侣、商人(包括中国商人)在码头欢迎中国船队的到来。郑和对锡兰佛寺进行布施,并立下碑记。碑文中写道:“谨以金银织锦、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事隔500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碑文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仅是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珍贵文物,而且是郑和登上锡兰海岸,并在锡兰佛寺进行布施的见证。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降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郑和船队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激起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强烈想往。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当时,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刺加的国王
和王后都到过我国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们。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国的使臣抵达南京。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护送忽鲁漠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回各自的国家。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沿海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怀念中国友好的使者三宝太监郑和。至今,一些亚、非沿海国家还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在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建立的石碑。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范文三:郑和七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
下西洋的背景
經過
貢獻 / 影響
宣德以後終止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政治方面 明,祖雄才大略,欲以龐大的軍事力量,從海上征服世界,打通中西交通,顯示中
國無比的富強。且朱棣靖難貣兵,奪得帝位,自知不得人心,於是希望遣使出洋,耀威異域 耀兵異域,招諭外國朝貢,以增加自己在政治上之威望,鞏固帝位 交通方面明初因西北地區與歐洲交通,為帖木兒帝國及蒙古餘族所阻,故派鄭和另闢海外航
線,冀以突破障阻
西北受阻
經濟方面 , 此一時期中國傳統之出口商品,如絲織品、瓷器、鐵器等,產量大增,可以更
多出口;另方面對國外的香料、染料以及珠寶等物,也亟於需求 發展貿易 , 明朝傳統上皆與海外進行貿易,太祖也於廣州、泉州、寧波置市舶司,並遣使
招諭南洋各國
, 明,祖經歷四年的靖難之亂後,一方面為國家增加收入、一方面穩定民心,更
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遂遣鄭和率武裝商隊,往海外各國進行貿易
, 元朝時,劉家港已是重要的港口,有很好的設施
航海造船, 冺用水羅盤技術
, 輔以星座座標確認路線
技術成熟 , 最大的船,長100多米,寬幾十米,可容納1000人
http://content.edu.tw/junior/history/ks_edu/m/m2-1.htm
經過
時間
1. 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年至1433年),中經,祖、仁宗、宣宗三朝,歷時廿七年 2. 先後七次出海,共歷五十餘國
規模
1. 類型與數量: 船艦有大中兩類,最多達百餘艘,少者也有四五十艘 2. 載量:帄均每艘船可坐四百五十人,並載有大量貨物,攜備航海圖、羅盤等 3. 裝備:每次遠航,所帶士兵及隨員,多則三萬人,少則二萬人。船上人等主要為將士、船員、
醫官
路線 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歷訪占城、爪哇、舊港、滿刺加、蘇門答臘、錫蘭而至第一次 印度古里折返
永樂3-5年 事件 1. 對於內亂華人被殺,爪哇王願賠償及謝罪
1405-1407 2. 經舊港時生擒海盜陳祖義,委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司
3. 在古里敕封古里王
路線 行程與第一次大約相却,新訪了暹邏
第二次
永樂5-7年 事件 經過錫蘭時,曾在佛寺佈施,並勒碑留念
1407-1409
路線 劉家港出發,行經地大致與第二次相却行至
第三次
永樂7-9年
事件 1. 滿刺加國建「鎮國碑」 1409-1411
2. 捉錫蘭王阿烈苦奈兒至南京。後,祖立新錫蘭王
路線 路線與前三次大致相却,經蘇門答臘,遠至波斯的忽魯謨斯。另鄭和又遺第四次 使遠至非洲東岸
永樂11-12年事件 蘇門答臘舊王被侵奪王位,求救於鄭和,鄭和率兵擒偽王 1413-1415
路線 路程一如往昔,大寶船經由忽魯謨斯至阿丹,分宗則至非洲東岸各國 第五次
永樂15-17年事件 封柯枝王
1417-1419
路線 由多人負責,護送忽魯讓斯等十六國使節回國,故分頭出發,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第六次 及阿拉伯海岸之祖法兒、阿丹等國,並到回教聖地?天方 永樂19-22年其中一名副使侯顯,在印度半島東北部榜葛刺國,助其抵禦沼納樸兒國之入侵 事件
1421-1422
永樂二十二年(1422),成祖駕崩,仁宗即位,詔止下西洋之舉
背景 宣宗以海外使節不朝,為復明之國勢,再命鄭和、王景弘、馬歡等率眾出使第七次 諸蕃國,
路線 一如以往抵忽魯護斯,分宗則由古里橫渡印度洋,北上紅海,抵達非洲東岸 宣宗
宣德5-8年
1430-1433
貢獻/影響
文通方面 1. 交通史創舉 鄭和下西洋,前後歷經30年,其時間之早,規模之大,都是後來
的哥倫布、麥哲倫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到
達菲律賓早116年。
2. 加強中外交通 鄭和下西洋後,大大加強了中國與南洋的聯繫,航路暢通,貿
易發展
3. 史地的貢獻 鄭和七下西洋,他和隨從回國後都寫下了他們的見聞。如費信之
【星槎勝覽】、馬歡之【瀛涯勝覽】、鞏珍之【西洋番國志】,均是很珍貴之史料。
特冸是【鄭和航海圖】,更是精密而忠實的航行紀錄,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政治方面 1. 聲威遠播 鄭和七次下西洋,恩威並施,使南洋數十餘國皆派使入貢中國,明朝
聲威遠播;中國聲威隆盛於國際,間接亦提高了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經濟方面 1. 促進貿易 鄭和七下西洋,使明朝與海外之貿易日趨發達,國人紛紛輸出綿繡、
茶葉、瓷、漆等,以換取南洋的香料及土產等。其貿易範圍遠至波斯諸國,更刺
激了中國手工業的躍進
2. 寶船弊政 影響國庫收入,朝廷陷於財政危機
宣宗以後停止下西洋的原因
政治方面 1. 君主小有大 ,祖所以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威異域,但,祖以後君主,無意
遠圖,加上政治日漸腐敗,遂……
2. 帖木兒衰落 下西洋其一目的是西北交通被帖木兒所阻,但自帖木兒死後,國勢
日衰,對明室威脅漸減。出使已失去聯絡諸國的意義。
經濟方面 1. 寶船弊政 指對明室造,的經濟、社會危機
A、 每次出使的花費極鉅
B、 各國輸入、進貢的都是奢侈奇巧之物,對社會民生無助,卻助長歪風
C、 各國對明室進貢不足抵償明朝的償賜,對國庫造危機 2. 對外貿易只對商人及外商有冺,對國家收入無益
范文四: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目录
? 1 简介
? 2 七次下西洋
? 3 船队编制
? 4 发展海外贸易
? 5 航海装备,宝船
?
? 1 简介
? 2 七次下西洋
? 3 船队编制
? 4 发展海外贸易
? 5 航海装备,宝船
? 6 肯定派
? 7 质疑派
? 8 航海技术
? 9 航海日
? 10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
郑和七下西洋 - 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 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
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七下西洋 -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27670人 第四次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郑和七下西洋 -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郑和七下西洋 -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郑和七下西洋 -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郑和七下西洋 -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郑和七下西洋 -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
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七下西洋 - 航海日
2005年十一日九时,中国交通部张春贤部长一声令下,中国二十一万艘运输船舶齐声鸣笛,这热情奔放的笛声持续了一分钟之久,为了庆祝中国首个“航海日”的到来。七月十一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记载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这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今后每年的七月十一日确定为中国法定的“航海日”。
把这一天定为“航海日”,体现出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技术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台湾地区把七月十一日也定为“航海节”。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
郑和下西洋邮票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而灿烂的航海传统和文化。六百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在随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八十七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九十八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郑和七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
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和组图相关影像
被引用:本词条已被如下媒体引用 我来补充
媒体:
标题:
URL:
作者:
日期:
保存取消开放分类:我来补充中国历史中国朝代元明清历史各国历史明朝开放分类:[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同义词:同义词:
详细全文:http://www.hudong.com/wiki/%E9%83%91%E5%92%8C%E4%B8%83%E4%B8%8B%E8%A5%BF%E6%B4%8B?prd=citiao_right_xiangguancitiao
范文五: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无论是在我国海外贸易史还是航海史上,明代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更是中国航海史上其中一个最光辉的时刻。
要更清楚地理解郑和七下西洋,便先要明白到明代的背景。就海上贸易而言,明代经历了中国由盛转衰的主要过程。当时,明代海外贸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前期,为朝贡贸易时期,二是明代后期为私人海外贸易时期。明代前期,明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海内外势力互相勾结以危及其封建统治,为了对海外贸易实行最大限度的垄断,于是执行了一种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官方海外贸易制度,要求海外诸国以朝贡的形式入明进行贸易,而外国内私人出海贸易则严加禁止。
明政府实行朝贡贸易的实质是以赏赉的方式向朝贡国家购买贡品。这些贡品一般由进贡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个部分组成。对于一般进贡方物来说,明朝政府考虑的政治因素比较多,在赏赐物上的亏损确实比较大,而对于在朝贡物品中占绝大多数的自进物和附进物则是采用给价收买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它具有不等价的交换、贱买贵卖的特点,朝贡国既可以把海外奇珍当作奢侈品运到中国来,又可把中国的一般商品运回本国当成奢侈品,因此不管是明朝政府或者是海外朝贡国家都可获得高额利润。正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经济利益,故明朝政府不惜利用国家权力,对海外贸易实行控制和垄断,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以求海外货品大量输入,这就是朝贡贸易得以长期为持的根本所在。
朝贡式的海外贸易对当时的明代极为重要,但是要令这个制度可以运行,有几个必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外向宣扬明朝,以吸引外国朝贡,二是以巨大的军事力量去镇压那些在海外从事贸易的我国海商集团,因此,便产生了郑和七下西洋以达到以上目的,以保持朝贡贸易。
郑和(一三七一-一四三五)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宫,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升为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六月,成袓命郑和通使西洋。他与副使王景夕等开始出西洋。其七次下西洋所涉及的地方差不多包括整个南洋以及非洲东岸,规模之大历朝罕见。结果成为一件闻名中外的航海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什至和哥伦布航行并论。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