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1
雄豪情怀。
B(曹操之“奸”
由于曹操信奉“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所以其高才
往往与恶德相结合,因而小说最将其塑造成为一代奸雄。《三国演义》多方展示曹操的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凶狠残暴、虚伪自私、飞扬跋扈、荒淫无耻,把他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成为一个恶德集中的箭垛式人物。
1、许劭评赞
小说一开始在曹操第一次出场时,曾借许劭之口,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形象作了基本定位。
2、“捉放曹”与杀吕伯奢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回。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披露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情节,展示其“奸雄”的各个侧面。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伯奢家人,但由于当时吕伯奢外出,吕伯奢本人并未被杀。小说为了突出曹操的自私残忍,虚构了曹操杀死吕伯奢的情节。
历史上的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作者却把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联系起来,把陈宫写成一位见证人,通过陈宫捉曹、放曹、随曹、弃曹这一逐渐变化过程,展示出曹操残忍奸诈的面目。
3、许攸问粮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是曹操旧友,袁绍谋士。官渡之战中他截获曹操书信, 知曹操
粮尽。初降曹操时,曾探问曹军粮草虚实。曹操一连四次说谎,最终不肯吐露实情。作者借此极写曹操之奸诈。
4、“借头欺众”
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常有灭绝人性的欺诈残暴之举,借王垕人头欺骗众人、收买人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由此说明,曹操一生的功名是建立在对士兵和将领的欺骗和愚弄基础上的,是以他人无辜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此事历史上并无记载,完全出于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展示曹操残暴奸诈,与小说中爱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
5、忌杀杨修
小说写曹操爱才与刘备爱才截然不同,刘备爱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体现了信任和尊重,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作明证;曹操爱才则是自己高高在上,充满了猜疑
和欺诈,不容他人超过自己。因此,小说一方面写他爱才,另一方面又写他嫉贤妒能。杀杨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历史上曹操杀杨修是因杨修介入曹氏父子的内部争斗,而且有违曹操意志,小说则将此完全归因于曹操对杨修过人才华的嫉妒。
写曹操杀杨修之前,作者还历数数事,写曹操嫉妒杨修的过程:杨修曾破解曹操的“阔”、“一盒酥”、“梦中杀人”之谜,最后又窥破曹操“鸡肋”之意,于是曹操找借口处死杨修。 6、妄意二乔
铜雀台本建于赤壁之战以后,与东吴二乔无关,小说却把铜雀台建筑的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以前,并在第四十四回、四十八回写到曹操对二乔美色垂涎已久,极写其好色之丑行。小说写曹操驱使无
2
数军民南下作战,目的在于夺取美女,这完全是为丑化曹操而进行的艺术虚构。 曹操形象小结: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已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很大的距离,作者进行大量艺术虚构,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曹操作为“奸雄”的各个侧面,并处处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
作品由此表现出基本的思想主题: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二、 刘备形象特点(详见课件):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描写为“仁”的化身,“义”的体现,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君”、“明君”形象。
(1)“仁君”的表现之一:爱民
(2)“仁君”的表现之二:爱才
(3)“仁君”的表现之三:义气
刘备形象的缺憾
作者多从概念出发,把刘备“仁”、“义”的主要特征过分夸大,造成失真之感。
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关羽形象特点: 关羽是《三国演义》众多武将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理想化的英雄、义士形象。
关羽之“义”——“义释曹操”最为典型。
关羽之“勇”——“刮骨疗毒”,“单刀赴会”
关羽之“傲”——作者以“傲”烘托其“勇”,
但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展示出:“傲”正是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致命弱点。关羽身上体现着“义”、“勇”、 “傲” 三个方面,史书对他的“傲”多有微辞,而小说则着重于其“义”、 “勇”,并对此大加渲染;尤其对他的“义”大作夸张,使他成为“忠义”的化身,成为理想化的义士和英雄。关羽形象在民间长期流传,受到民众喜爱,甚至被逐渐神化。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历代统治者强调他的“忠”而不断予以尊崇、追封,更由于广大民众敬佩其“义” 而对他无比崇敬。 四、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政治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他擅长行政管理,严于法律,对开发西南地区、改善民族关系作出突出贡献。他“长于巧思”,有许多创造发明。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及他的行政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在当时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为人称道。 (2)小说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诸葛亮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三国演义》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优点进一步充实、渲染、铺陈、放大,把他塑造成一个智慧而忠诚的形象:一方面是“智”的化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忠”,其“智”总以“忠”为基础,以“忠”为归宿,由此他成为古代理想的“贤相”典型。
1、三顾茅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回。既写出刘备求贤若渴,也写出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作者通过“隆中对策”写出其智慧。诸葛亮同意出山,一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恩,同时也出于他以苍生为念的社会关怀。他并不追求个人功名,甚至在出山之前就提出自己将来要功成身退。
3
2、博望烧屯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历史上诸葛亮入刘备营后并未直接指挥战争,小说却写他成功地指挥了几次重大战役。博望烧屯等多次诸葛亮指挥的战争的描写,展示了他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奠定了他在刘备军中的威信。在历史上,这场战争实际是刘备指挥的。
3、赤壁之战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至五十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绝世的智慧才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但历史上并没有他曾参加此战的记载。历史上的火攻计本是周瑜采用黄盖的计策,草船借箭则是赤壁之战许多年之后孙权的故事,借东风更无现实依据。但小说作者通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攻计、借东风,把诸葛亮写成夺取赤壁之战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为了衬托诸葛亮足智多谋,作者还改动了周瑜的形象来与诸葛亮形成对比。历史上的周瑜宽宏大量,富有才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无忌妒和加害诸葛亮之举,周瑜之死亦与诸葛亮无关。但在小说中,周瑜的形象被大大改变,他一方面精明强干,智谋过人,另一方他又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因此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两人形成一对矛盾,两人斗智也由此展开。 4、三气周瑜
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这部分文字承袭赤壁之战的余波,继续
写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结果依然是诸葛亮大获全胜,东吴陪了夫人又折兵,刘备既得到了夫人,又保住了荆州。小说作者通过改动周瑜形象,以周瑜的智慧正衬诸葛亮的智慧,以周瑜的狭窄心胸
反衬诸葛亮的坦荡胸襟。
5、白帝城托孤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展现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事业的赤胆忠心。由此可以看到小说中诸葛亮形象的发展变化。此时他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而不再像当初出山时所说的要功成身退,保持自己清高隐士的形象。
6、七擒孟获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既写诸葛亮的智慧,更写他仁厚、开明,淋漓尽致地表现其胸襟开阔,气度豁达,神机妙算,高瞻远瞩。
7、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
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作品中描写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的斗智斗勇过程。失街亭本来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失败,但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胆大心细,最后转危为安。斩马谡又写出他既宽于待人,又执法严明。
8、遗恨五丈原
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作者以悲壮之笔渲染诸葛亮崇高完美的人格,表现其忠心耿耿、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由此,作者最终完成了诸葛亮这一智慧完人兼道德完人的形象的塑造。
诸葛亮形象的缺陷
《三国演义》有关诸葛亮的描写的缺点在于对他的智慧过分夸张,以致某些描写脱离了生活真实,缺乏现实依据。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4
范文二: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州(今河北涿州)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人物形象:“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特征:忠厚仁义、宽厚爱民、重义轻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刘备的主要事件、:《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意气相投,于张飞家后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兄弟”。自此以后,三人共约“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愿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刘玄德挂印:《三国演义》第二回,刘备因功被封为安喜县令,后督邮索贿,刘备“与民秋毫无犯”,拒绝行贿;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挂印离去,投定州刘恢。
3、:第五回,十八路诸侯被吕布阻于虎牢关前,诸侯无人胜之。刘关张三人合战,吕布不敌。此战后,刘关张名扬天下。
4、刘皇叔北海救孔融:管亥围北海,孔融使太史慈求救于刘备,刘备言:“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而后引兵救之。
5、陶恭祖三让徐州:刘备义救徐州,陶谦三让徐州。
6、刘备屯小沛:刘备伐袁术,吕布趁机夺徐州,使刘备屯小沛。
7、白门楼刘备劝曹操:白门楼刘备劝曹操杀吕布,救下张辽。
8、刘玄德谋除贼:曹操许田打围,大臣欲除之,董承与刘备联名具状。
9、煮酒论英雄:刘备居许昌,种菜以韬光养晦,曹操借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惊闻失箸(zhù
),借雷霆之震避之。
10、刘玄德脱困:刘备以防袁术为由脱离许昌,备言“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天,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11、皇叔败走投袁绍:刘备与曹操对战,败军而投袁绍。
12、古城再聚义:刘关张三人与古城(县城)再次相会,后投荆州刘表。刘表因其为汉室宗亲而收留他,并让其屯兵新野。
13、刘玄德酒后失言:刘备与刘表宴饮,酒后失言,得罪蔡氏。
14、刘玄德跃马檀溪:刘备得罪蔡氏,蔡氏预谋之,在襄阳设宴以图刘备,席间伊籍告知玄德蔡氏之谋,并让玄德由西门逃出,然玄德遇檀溪阻路,急切间的卢马飞跃檀溪,蔡瑁惊曰:“是何神助也?”
15、新野刘备遇单福:刘备于水镜先生处得知卧龙、凤雏之名,赵云寻得刘备,与道上遇到单福。得第一位军师,单福实为颍川徐庶。
16、玄德用计得樊城:徐庶用计战败吕旷、吕翔,曹仁来攻,刘备用徐庶之计,偷袭樊城,战败曹仁。
17、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离别之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18、为求贤玄德三顾茅庐:为寻求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三次拜访孔明。第一次寻访,孔明出门闲游,未在家中;第二次寻访,见到诸葛诞、黄承彦等,未果;第三次,孔明高卧堂上,刘备侍立堂外,后两人相见。
19、隆中对玄德得贤才:刘备与诸葛亮相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下形式,言“天下即将三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皇叔占人和”,占领荆州,西征巴蜀,继而北上伐曹,一统天下。即历史上著名的隆中之对。
20、得孔明刘备两用兵:孔明出山,刘备甚喜之,言“孤得孔明,如鱼得水!”,拜诸葛亮为军师。其间逢曹操南征,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在博望坡、新野城两次烧败曹军,闻名天下,曹操大怒,起兵八十万南征。
21、刘备大义舍荆州:刘表病死,诸葛亮等人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然刘备以其与刘表同宗,皆为汉室宗亲,且刘表待其不薄为由拒绝。刘备对此事态度“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22、曹操大军南下,新野不可守,诸葛亮建议走樊城以避之,后曹军到,刘备欲投襄阳,民众10余万随之,行速极慢,多有死于途中这,刘备大恸,众人劝其弃百姓而走,刘备言“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吊襄江口》: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记使君。
23、刘备抛子:赵云于曹操大军中救
得阿斗而回,刘备抛子,言“为汝这
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24、刘备走夏口:得关羽、刘琦、诸葛亮相助,从汉津口败走夏口,欲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
25、涉奇险玄德赴宴:刘备派人看望孔明,周瑜欲杀刘备,假意设宴,想在席间斩杀刘备,因关羽在侧未能成功,刘备安然返回荆州。
26、刘玄德东吴娶妻:周瑜用美人计诓骗刘备,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最终娶得孙权之妹,为能回荆州,刘备智激孙夫人,安然回到荆州。
27、入西川刘备痛失庞统:刘备款待张松得西蜀地形图,庞统建议入川,几经周折,刘备不得不兴兵攻打,庞统死于落凤坡。
28、取汉中刘备称王:刘备击败曹操,取的汉中,进位为汉中王,分封“五虎大将”。
29、曹丕篡位刘备称皇: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汉,刘备为继汉统,在益州称帝,国号汉。
30、征东吴刘备起兵:为报关羽、张飞之仇,刘备起大军七十万征吴,连营七百里,被陆逊于夷陵(也称猇(xiao)城之战)用火攻打败,刘备败走白帝城。
31、刘玄德白帝托孤: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久治不愈,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托孤于诸葛亮,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杜甫为此作诗。
范文三:《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范文四: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
作者:xxx 单位: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这四百个人物的形象可谓个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选取《三国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对其性格和命运进行解读,探讨其性格和命运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
引言:书中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一、曹操——奸绝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 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
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
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
曹操还是个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人。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
尽行屠杀
二、关羽——义绝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风云人物。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其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第三十五回中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此事并非虚构,在《三国志关羽传》①中亦有记载: 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④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服气。(七十四回)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这一点与其兄刘备较之逊之千里。当初,刘备面对追兵,虽身陷险境,却不忍丢弃百姓,携民渡江,至今被传为佳话,同样为了笼络大将赵云的心,他甚至不顾亲身儿子阿斗的安危,这种胸襟、气度、深谋远虑的确是世间少有。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三、诸葛亮——智绝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精通兵书战策、晓畅行军布阵,而且还熟习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那么的让人叫绝。
诸葛亮的才智为无数英雄羡慕,佩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
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民间传说他“一步三计”,三国演义更是绘声纭色地描写了他卓绝千古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智算华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甚至死了还要以木像吓走司马懿,真使人莫测高深。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确是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
诸葛亮才兼文武,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在政治上,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陈寿的《三国志》②称道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在军事上,他发展了孙吴兵法,世所推崇。司马昭灭汉后,特令军事家陈勰学习他的兵法兵制,推行为晋朝的军事制度。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杜甫曾作诗称赞“八阵图”的神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西晋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在理财上,诸葛亮同样显示出杰出的才能,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至蜀亡时,府库仍储有“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以一个小国支持频繁的战争而不至使人民饥困,到亡国时还有这么多盈余,如非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善于理财,焉能这样!
诸葛亮因何如此才智超群?先天的颖慧加上后天的努力。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可以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集百家而成大智。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无不一一具备,从容体现。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外交家、理财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富发明创造,亦可称是发明家、科学家。在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首曾极尽赞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诸葛亮所处的封建时代,“忠”、“孝”一直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道德。因而诸葛亮用人时,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为之出力的人均提拔之。比如他在《前出师表》里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此皆良实,志虑忠诚”。与之相反,他弹劾李严的理由是“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这事”。
正是由于诸葛亮聪慧的用人策略和独到的眼光,才使得蜀在与强魏与东吴的较量中,没有因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使人才太过缺乏。从而才使弱蜀能在长时间拥有一州之地。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踏罡步斗,压镇群星。诸葛亮之治军,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他总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他初出茅庐,博望烧屯,折服张飞 ;赤壁之战,大显身手,使江东,战群儒,说孙权,激周郎,调鲁肃,建立孙刘联盟,借箭,借风,助火攻,防谋害,安全脱身,显示出周瑜、曹操难达的智慧 ;危难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攻心和抚,南中平定,结好孙吴,后顾无忧;治蜀以法,百姓乐业,足食足兵;六出祁山,斩将破阵,骂死王郎,智胜司马,忠于职守,以身殉国。可以说,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诸葛亮是典型的用人高手。你看他,以一名“村夫”身份,参加无权、无势、无钱、无地盘而
且缺兵少将的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一下子从因为占得天时而势不可挡的曹操手里虎口拔牙,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凭借的完全是刘备自己的那一点人马。他,知人善任,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他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无论是诸葛亮的军事韬略,还是聪慧的用人方式,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真乃智慧的化身。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三国演义》 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描写达到了类型化的高峰,它抓住了人物的容貌、行动、选择关键因素,极尽类型化人物描写的长处,又为性格化人物的描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体现出其他作品从未有过的生命力。
注释:
①《三国志关羽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是传记体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为汉寿亭侯关羽(160或162-220)所立的传。
②《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
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范文五: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
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