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浅谈
经贸科陈徐凛
创新,如今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现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应通过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新的课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就学校管理创新的认识理念和行动策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
学校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学校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的管理。七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是变量的关系。管理的要素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变化而变化。因此,学校的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的管理,不可能一成不变。从本质意义上讲,学校管理的支撑点在创新,创新是学校管理的原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创新的学校管理是落后的管理,是没有生命力的管理。即使那些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也不能墨守陈规,抱着原有的框框条条守摊子。“学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校管理,关键问题是管什么?怎么管?谁去管?这些都涉及到学校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创新问题。笔者认为,学校管理首先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有所更新和创新:
1、学校管理不要迷信“模式”。现在许多人喜欢讲时髦,凑热闹,一会儿一个模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各校有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应该也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模式去管理不同的学校,而应该坚持走自己学校的管理之路,创
自己学校的管理特色。
2、学校管理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相当一段时间,许多校长由姓“教”改姓“钱”,花了很多很大的精力去抓钱管钱,结果捡了芝麻丢掉西瓜,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受到了严重影响。教育既然不提倡作为一种产业,我们只能在“产业”上有所不为,否则教育必然受到影响。
3、学校管理要“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现在许多学校领导每天都觉得很忙,忙着理财管物,忙着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其实,学校所有的管理管好人才是最根本的。人是管理七要素中首要的,只要首先把人管好,其他管理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任何矛盾和困难最终还是要靠人去解决的。
学校管理创新并不是凭空进行的活动,而是对原有管理的扬弃和对卓越管理的不断追求。这一活动必然涉及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应该看到,创新作为对原有管理的扬弃,是辩证的而非简单的否定,其抛弃的是不合理的部分,保留的是合理的内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一切是不正确的。同时要明确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与规范二者既是对立又统一,创新必须以原有规范为基础,而创新活动总是体现为对现有规范的批判。有效的创新的结果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新的规范的诞生。另外,还要明确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二、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层通过领导、指挥、组织和协调更多的人去完成一定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应该说,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目标管理是对过去传统的“凭经验、靠感觉”的“模糊管理”的一次革命。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上在目标管理上的运作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形式主义。一个小小的学校,搞了许多许多的管理目标,有的多达100多项。其中有些目标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具体操
作也很困难。有些目标显然仅仅是为了应付领导,对付群众。这种劳民伤财,哗众取宠、名目繁杂的所谓“达标”活动,其实是一种“为形式而形式,不问实际效果如何”、“结果什么事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对学校实行目标管理,首先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要因地因校制宜,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忌管理目标太多、太细、太繁、太杂。否则,这样的目标管理一方面迫使学校领导花费大量精力去忙于应付形式上的考核达标。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学校领导同志的思想和手脚,扼杀了学校创新管理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如**同志指出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围绕这一大目标,学校管理的所有子目标都应紧扣“创新”这个中心。所以,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是涉及能否创新学校管理的关键问题。
三、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决策机制的创新,用人机制的创新,奖惩机制的创新,监督机制的创新等等。
决策机制的创新: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的行政决策权在校长。但校长的决策是否总能及时、准确、可行?这就需要在学校管理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学校的决策机制。例如,有些学校为了避免校长个人决策失误,除了重大问题由支委会、办公会和教代会集体讨论决定外,还采取了每日早晨短时间的校领导碰头会、校内大事公告栏、校长联系信箱,教工建议热线电话等各种形式的制度来完善学校管理的决策机制。
用人机制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实行学校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以后,由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并没有真正做到按需设岗和评聘分开,所以因人设岗的现象还比较
普遍,教师平时拿的仍然是职称工资而不是岗位工资。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在同样的岗位上干同样的事,但工资报酬却大不一样,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用人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打破教师职称的终身制,尽快实行评聘分开。我市有些学校试行了校内“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实践效果很好。还有些学校在经过考核的基础上,工人可到教职员的岗位任职,教师也可到职员和工人的岗位上做事,反映也不错。
奖惩机制的创新:学校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奖惩是用来调动和发挥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工作对“量”的考核比较容易,但对“质”的考核就难以掌握,这就给以考核为基础的奖励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客观上在奖励方面,各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经济报酬是否合理。奖惩是经济报酬的补充。所以,现有的奖惩机制必须要在创新中不断加以完善,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监督机制的创新:监督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执行的正确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监督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学校都在强调“依法办校、依法治校”,但到底依法和执法情况如何?往往也只能依附于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而学校自身的监督意识较为淡薄,学校的监督机制也相对滞后。在一些学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不小心就被告上法庭的事例也并不鲜见;因校领导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后果的教训也有过不少。因此,学校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范文二: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扁平化管理模式创新——双级部管理
管理是质量的保障,创新是进步的灵魂。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快速激增,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的扁平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宝。我校拥有学生七千余名,教职工四百余名,2005年起推行年级部管理并创造性地推行双级部管理,通过良性竞争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突破。尤其是08年高考,我校以二三流生源,创造一流佳绩:各项数据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文科本二上线人数全省第一;王彩云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实现建校12年以来“梦圆清华北大”零的突破,以此震惊社会。
级部体系 更新管理模式
学校的发展带来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学生的增加又使学校管理的压力逐渐变大。实行低重心管理是缓解学校管理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必行举措。我校确定“管理重心下移,领导工作下沉”的“低重心管理”思路,即实施以级部主任为核心的级部管理负责制,改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传统管理模式,以此来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全面更新。
我校在每个年级成立年级部,设立级部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级部主任处于全年级管理的中心地位,对年级部的整体工作全面负责。学校从教学一线遴选不但业务素质高而且教学成绩突出的级部主任,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一个年级部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由级部主任在竞聘上岗时聘任。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年级部主任在这些教师中再任命各学科组组长,并安排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对于本级部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选拔,级部主任也遵循“重师德、看能力、讲成绩”的原则,并依照高三、高二、高一的顺序进行教师的选拔。
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使年级部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有利于本年级教育教学任务
的统筹安排。各位年级部主任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工作起来更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简化了学校各处室职能,其只负责对各年级部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评估,能够将本职工作开展得有的放矢。学校则通过处室管理级部或直接抓年级部,做到宏观调控,统筹帷幄。
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的改革实践,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创造性地发挥了年级部的团体作用,变个人激励为整体激励,使学校管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双轨运行 促进良性竞争
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在年级部主任负责制的基础上,我校创立“双轨制动系统”,即同一个年级在师资和生源上平行切开,分为两个级部,平行的两级部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进行评比,以评比形成竞争,以竞争促进提高。各个年级部在这样的“双轨制动系统”运行中,更能很好地激活教师个体潜能,优化教师群体效应,促进工作高效动态开展。
我校确立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严密竞争网络,是以级部主任负责制为平台,以“双轨制动系统”运行为主线的。如,同年级的两级部之间进行竞争,推动两级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平行班级之间进行竞争,推动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班级群体素质的提高;平行学科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推动学科小组对教学细节的不断探索与改进;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进行竞争,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竞争链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的竞争网中。教学工作各环节展开的良性竞争激发了教师个体的竞争意识,推动教学工作的动态运行。严密完整的竞争网络,是对以往线形教学模式的颠覆,为实现教学工作的动态运行提供着动力保障。
我校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打团体战。在教学评价中,学校关注个人成绩的同时,更多的重视团体成绩,如重点研究分析平行的级部之间、学科组之间、班级之间成绩
的差距,并督促提高。良好的合作导向使学校形成众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小团体”,在团结协作中良性竞争。
合作是基础,竞争为手段。以“双轨制动系统”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竞争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学活动随时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种不断的借鉴与超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动力源。
环环相扣 实现动力运行
管理的创新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实现动力运行,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决策系统,各处室、年级部相互配合支持的执行系统,由教育处、教务处、教科研处等落实的开放式监督系统,学校班子会、处室例会、级部例会有机结合的反馈系统。通过这四个动力系统,学校各项工作犹如装上了动力装置,实现高速、高效运行。
制定方案,展开目标。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如何实现管理目标而展开。学校管理的首要内容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此制约、引导、凝聚、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从而获得办学的成功。
学校确定总目标,年级部在执行过程中把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子目标。因此,学校的管理思路成为学校前进的方向标,起到引领作用。学校在紧紧把握方向的同时,不断鼓励和激发各部门、各员工的积极性,团结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此外,学校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确保目标的顺利展开。学校采取“公开岗位、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竞聘制度,使教师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的运行机制。
定责授权,层层落实。各年级部主任全权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实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跟踪,强化过程管理。各年级部在业务上接受各处室的领导,而在具体工作中可根据本年级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级部在职、权、责、利上有较大的
自主管理空间。
在各处室的指导下,年级部主任领导本部门人员,确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学科组长为主力的教学管理框架。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事务,而学科组长主要负责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安排与开展。在层层的管理体系下,学校教学工作得到层层落实,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行。
检查监督,及时调控。学校将部分教学执行职能和教学质量监控职能从教学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划归到各年级部。年级部将这些权力下放到各学科组长手中,由组长统筹安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与步骤。这样,固定的教学计划转化为灵活的教学统筹。各级部以教研组为核心,以教研会为平台,以教学过程为终极目的的动力系统全面启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学的决策、执行、监控三个子系统的有机融合,成为年级部内各学科组运行的不竭动力。
考评成果,总结提高。在教学管理评价中,学校以每学期各次考试成绩为依据,统计分析同年级的平行级部、平行学科、平行班级、平行教师之间的差异。在班级管理评价中,学校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学生管理情况为依据,统计分析各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差异。此外,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行为以及在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校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都做统计,这都将成为考核教师的依据。这样的考评即注重了个体又注重了群体,既注重了过程又注重了结果,做到了分层考评,点面结合,公平公正,因此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学校以整体优化和整体推进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
新的管理模式为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更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双级部管理是我们对学校
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装上了“动力装置”,使学校各部门、各员工都处于动力系统中,从而发挥出各自的最大潜能,推动学校工作取得发展进步。
范文三: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作者:强久卓玛
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年第06期
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学校管理一个最重要的变革,是对教育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追寻和尊重。学校管理必须首先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既坚持“刚性”的制度管理又注重“柔性”的人文管理,即“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这是变革和创新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制度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刚性”管理的根本
学校的“刚性”管理就是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以制度管理来明确教师行为的方向性,保护和调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实行“刚性”管理就必须进行制度重建。
1.要重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要以制度形式确保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
2.要重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按照新课程理念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标准,从开发课程资源、执行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反思、活化课外辅导、规范作业批改、改革考试评价普通高中学校管理等方面重建新的工作规范和考评方案,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达到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同频同步。
3.要重建新的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以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为支撑,集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于一体的新型教研网络体系。要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
4.要重建新的学生管理制度。要探索重建符合新课程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学校要利用学分制管理的有效手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纳入学分认定范畴,以制度的形式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5.要建立新的学生选课制度。学校要根据《方案》的规定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并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选课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原则。
6.要重建新的教学评价制度。要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逐步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二、以人为本——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柔性”管理的核心
范文四: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发展
作者:李向荣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2期
〔关键词〕 学校管理;评价;精细化;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2—0031—01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较好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外,还要有一套适合本校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了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在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目标。
一、结合校情不断创新并完善评价机制的管理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让人产生幸福感”,如果我们不断创新并采取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来管理师生,就会让师生乐于服从管理。只要师生乐于服从管理,那么学校的一些制度、规章等就会得到执行。由此看来,结合校情不断创新并完善评价机制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学校在制定评价机制时重点要关注师生的发展,有计划地为师生成长搭建好平台,要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的管理来不断地唤醒、激活存在于师生心中的学习动机,使师生在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中,更好地享受教育的幸福,体验学习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价值。
具体而言,评价时除了客观、公正外,要努力做到主体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如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和学习态度、过程等可进行综合评定,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绩效可进行量化考核,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重视师生的自我评价,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评价既有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量。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价机制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不能好高骛远,亦不能妄自菲薄。
二、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常规。从这一点出发,要想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追求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不断为促进学校的发展夯实基础。
范文五: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发展 李向荣(发表于《甘肃教育》2014年6月期)
(兰州市第十二中学 甘肃 兰州 730050)
【关键词】学校管理;完善评价;狠抓常规;高效课堂;学校发展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较好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外,还要有一套适合本校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了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在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目标。
下面,谈谈本人在近几年学校管理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以与同仁共勉。
一、结合校情不断创新并完善评价机制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众所周知,现在的老师和学生跟以前相比,比较难管理。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如果还是一味采用行政命令和硬性规定的方法,效果很不好,反而可能会引起师生的反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让人产生幸福感”,如果我们不断创新并采取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来管理师生,就会让师生乐于服从管理。只要师生乐于服从管理,那么学校的一些制度、规章等就会得到执行。由此看来,结合校情不断创新并完善评
价机制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保障。因此,学校在制定评价机制时重点要关注师生的发展,有计划地为师生成长搭建好平台,要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的管理来不断地唤醒、激活存在于师生心中的“教育的点金术”、“学习的动机”等,使师生在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中,更好地享受教育的幸福,体验学习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价值。具体而言,应做到:评价时,除了客观、公正外,要努力做到主体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如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和学习态度、过程等可进行综合评定,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绩效可进行量化考核,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重视师生的自我评价,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评价既有对教师教学绩效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量。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价机制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不能好高骛远——评价标准过高,让老师和学生有种望而生畏、怎么努力也摘不到“桃子”的感觉;亦不能妄自菲薄——评价标准过低,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不用费力,“举手”就可摘到“桃子”的想法。
二、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 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常规。从这一点出发,要想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只有追求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不断为促进学校的发展夯实基础。在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位师生对学校的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了然于胸,唯有如此,师生的教与学才有章可循。为此,在每学期初的开学典礼或其他有全校师生参加的会议上,要不厌其烦地对学校在教学常规方面的要求进行强调,让每一位师生对诸如作息时间、备课要求、作业上交与批改、试题命制与考试制度、违纪与处分办法、仪容仪表规范、考勤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心中有数,这是落实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其次要狠抓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确保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发挥对师生的教与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这是确保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若只有制度而不加以落实,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学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要求,教师要各尽其责,学生要各尽其能,各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严格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制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一定要有常抓不懈的意识,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恰当地进行处理和解决,不能让问题反弹或是留下后患。
三、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 要促进学校的发展,就势必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就不能不从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改进做起,因为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和主阵地。因此,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那么,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应怎样做呢?我认为,要努力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有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牢牢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策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多动脑子,多想法子,多找路子,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的有效、高效。其次,要做到两个“体现”和四个“精心”: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平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吸引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精心设计练习,争取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授课过程中精心讲解,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以讲促思,以讲解惑,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注重教育科研,实践教、研结合,以研促教。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要有勤于教研,注重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识和行动。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并借鉴全国各地课改的典型模式、先进思想、成功经验,结合本校、本班、本人实际,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把功夫下在课堂上,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把
课堂还给学生”为思路,切实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获知”,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尽可能多得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所学校的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但只要我们根据情况适时地进行管理上的创新,结合校情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的管理,持之以恒地追求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校就一定会逐步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