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秦孝公
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君主。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毕生追求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1]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南)迁到蔌阳(今陕西蔌阳东北),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称。楚、魏与秦接界,且魏已开始修筑长城,自郑县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诸侯相互征伐,秦处雍州偏僻之地,不参与中原会盟。孝公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六国的局面。并东向进攻,
公元前359年,他山师伐韩,至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前356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拔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今陕西夏县西北)。次年,秦筑关塞于商(今陕西丹风西南),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今山西离石西)。 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邛,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故称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求贤纳才
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该怎样呢?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于是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并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下令国中曰):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
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便发兵东进,围攻陕城,西进杀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卫鞅听说颁布了这个命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孝公(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变法图强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被称为西戎。公元前361年,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秦孝公为了寻求改革贤才,上任伊始,就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得到重用。因此,秦孝公的发奋图强是商鞅变法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图强图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商鞅变法。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意图。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同时还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喜欢那种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
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真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此皆乱化之民也)”,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称霸天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或称大上造,商鞅分爵位为二十级中的十六级,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其上有爵无职〕。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投降(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权衡丈尺)。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5年,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
公元前354年,秦国与魏国在元里交战,取得胜利(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公元前352年,卫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围了魏国安邑,使安邑归服了(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公元前350年,修造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秦国就迁都到咸阳(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把各个小乡小村合并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全国共有四十一个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开辟田地,废除了井田制下的纵横交错的田埂(为田开阡陌)。这时秦国东边的地界已经越过了洛水(东地渡洛)。
公元前348年,开始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天子赐予霸主称号(十九年,天子致伯)。公元前342年,诸侯都来祝贺(二十年,诸侯毕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会盟,朝见天子(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公元前340年,卫鞅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公子昂〔áng〕(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秦孝公封卫鞅为列侯,号为商君(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国与魏军在岸门作战,俘虏了魏国将军魏错(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相关信息
《黑色裂变》出场人物--秦孝公赵渠梁(称秦孝公为嬴渠梁不太合理,先秦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秦孝公,嬴为姓,赵为氏,故其名应为赵渠梁)
秦孝公赵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该剧对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汉贾谊《过秦论》之评价为根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质是沉雄勇略。
侯勇饰秦孝公
沉雄,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也。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变图存,第二段在变法强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也就是说,其志向是逐步明确的。不能一开始便过度张扬其势,堕入“神”的泥沼。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极其罕见。就其长期性与目标性而言,远超此前之越王勾践。孝公忍耐力之表现,以其戏剧结构分为两个时期两种表现:第一时期,压制复仇欲望,疏导复仇浪潮;此时之忍耐多见于公开冲突,形式表现相对外在,相对容易表演。第二时期,疏导朝野变法阻力,斡旋变法带来的必然动荡,同时引领秦国闪避列强灭秦之灾难;此时之忍耐力,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种种巨大冲突煎熬。
勇略,大勇而有主见也。孝公为战时领袖,少入军旅久经沙场,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现不足以显示其战时领袖的特质。孝公之勇略,剧中有三层表现:其一战场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国勇略(明耻敢变),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关头的冷静清醒)。三勇之戏剧表现层层递进,直达人的生命状态的最高峰(与商鞅同)。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质是亲厚结人。
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则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则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与亲和力。这方面剧中多有情节,最须注意的是“戒伪”二字。也就是说,不能将秦孝公的亲厚结人表演为临机做秀,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发自内心的真诚。亲而不伪,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间分际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质是权谋无痕。
孝公权谋,是以正大功业为基础的正当权谋,所以不着机谋痕迹。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前期对甘龙等老世族的引而不发;其二,后期对反对派首领的断然处置;其三,病逝前对各种善后事宜的缜密安排。至大无痕,不得不为,是秦孝公权谋的根基状态。
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人物评价
秦孝公赵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
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
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日渐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范文二:秦孝公
别称秦平王
姓嬴
名渠梁
谥号孝公
时代战国
国家秦国
身份秦国君主
出生日期前381年
逝世日期前338年
在位年代前361年-前338年
父秦献公
子女秦惠文王、樗里疾
太子秦惠文王
都城栎阳、咸阳
墓葬弟圉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为此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
继位:
秦孝公于前381年出生。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2]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3]
求贤令: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注 1]。当时黄河和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注 2]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全文如下:
“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5]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6]
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7]
商鞅变法:
主条目:商鞅和商鞅变法
商鞅入秦: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8][9]
垦草令: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注 3]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13]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14]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15]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16]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17][18]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19]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20]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21]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22]
河西之战:
主条目:河西之战 (战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23][24][25]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元里之战:
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26]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7]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28]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29]
安邑、固阳之战:
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30]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31]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32]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33]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注 4](今山西省夏县西北)。[34]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35]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36]
彤地会盟:
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37]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38]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39]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40]
逢泽会盟: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注 5]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39][42][43]
西鄙之战:
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44]
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注 6],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注 7]十五邑,号为商君。[45][46]
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47]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48]
去世: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49]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50]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51]
其他:
前361年,西方出现彗星。[52]
前346年,桃树李树在冬天开花。[53] 前341年,马生出了人。[54]
评价: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孝公: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55]
注释^ 此处《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有误,采纳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的观点,见梁所著《史记志疑》第140页。^ 此处《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有误,采纳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的观点,见梁所著《史记志疑》第140页。[4]
^ 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方案,见[10][11]。《垦草令》原文已失传,高亨的《商君书注释》认为《垦草令》是根据《商君书·垦令》拟定而成,林剑鸣和郑良树支持这一观点,但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89页。[12]^ 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认为此处安邑应为固阳之误,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据《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已于前361年迁都大梁,旧都安邑应该为秦国争夺的范围。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34页。[12]^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肃侯四年,朝天子。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十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一文中考证时间应为赵肃侯朝见周天子应为肃侯六年逢泽之会时,见钱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240页。[41]^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西鄙之战后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求和,而《史记·卷五·秦本纪》则记载(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说明西鄙之战后商鞅并未全部收复河西地区,秦国完全收复河西地区是在前330年。^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徐广曰指出于商为弘农商县。《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指于商为二县名。《史记正义·商君列传》记载邓州内乡县(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七里为古于邑,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八十九里为商邑,于商与商是两处不同的地方。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77页。[12]
参考资料:
^ 《盐铁论·卷二·非鞅》: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4.04.1 梁玉绳. 《史记志疑》.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1年4月: 第140页.^ 《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应为燕文公)、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应为巫郡)、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四年,(赵)与韩攻秦。^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议参夷之诛,连相坐之法。^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卒定变法之令。^ 《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 ^12.012.112.2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289页、第334页、第377页.ISBN?7208031851.^ 《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元年(应为五年),秦败我西山。^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应为右)尹黑迎女秦。^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十一年(应为十五年),昭侯如秦。^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蟜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八年(应为十七年),邯郸降。齐败我桂陵。^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邯郸之难》: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九年(应为十八年),筑长城,塞固阳。^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固阳,降之。^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39.039.1 《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会彤。^ 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上海市福州路401号: 上海书店. 1992年1月: 第240页.ISBN?7805694745.^ 《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年(应为十八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应为岸门),虏其将魏错。^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秦与大荔围合阳。^ 《战国策·卷三·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应为彤地)。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元年,彗星见西方。^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孝公立十六年。时桃李冬华。^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一年,马生人。^ 见 《过秦论·上篇》。
范文三:秦孝公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刑场上一场纷纷扰扰的大雪以一个恰当的曲笔宣告了一个改革者一生不算体面却豪情的终结,爱了他一世的红颜知己此刻身穿火燃的红色,服下毒酒嫁给了他,伏在他的臂弯里,一生沉沉睡去,此生是否已经没有遗憾了,还有着为了理想忘情弃爱的隐隐无奈吗,不管了,历史的是非功过都留给后人评说吧,车裂后,有一个名字被永远记住了——卫鞅,秦国的商君,后人称之为商鞅。
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里的最后一幕,整个电视剧用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曲笔阐述了一个大国刚刚崛起,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到处都是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覆满恋人的衣裳,也沾满了老兵们的衣裳,沾满了血红的嫁衣;沉淀在黑色中不断涌现的血性,舍生取义追逐自己爱情的恋人,都成了雪茫茫的一片。
这是一部有勇气的片子,它用了非常正面的视觉去评述了秦朝崛起这段举足轻重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人——秦孝公嬴渠梁和变法者卫鞅,他们的形象在众多的历史小说甚至古书中未达到的历史高度,在这部戏里达到了。暂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史实,但可见导演黄健中和与编剧孙浩辉二人,内心必定充满豪情的英雄主义情结,不然,《大秦帝国》里波澜壮阔的场景与史诗般的文字就不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豪情,是千军万马奔腾时与你坚定的站在一起;细腻,是站在最高处你不曾忘了远处有人在等待。男人豪情里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大秦帝国》里都做了独到的阐述。
秦孝公
六国鼎立,诸侯割据,历史一开始没有选择秦国,让它积贫积弱了几百年,但自从秦国选择了嬴渠梁,于是历史也跟随秦献公选择了秦国,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虽然当时社会已经逐步表现出脱离奴隶社会的目的,但该以哪一种社会形式来替代奴隶社会还是未知数,整个社会虽然百花齐放,但总的来看社会处于混沌的状态中。纵观当时六国,以老大自居的魏国国君平庸之才,不晓用兵之道,不懂得治国良策,好大喜功,随着公叔座死去,将军庞涓与丞相公子卬内斗割据,而魏王平衡内部势力一心往外扩张,不做远虑,缺乏近忧,终是魏国没落;齐国君明臣贤,有孙膑、田忌为军事出谋划策,但如卫鞅所说,齐国是人治,君明则国强,君庸则国弱,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韩国也是个积弱的国家,经过申不害变法后开始表现出生机,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推崇的是法家术派,把王道与术看得太重,历史证明了其失败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但他最后以身殉道,韩国也从此越发沉沦。燕国、楚国、鲁国等就更加不用提了,都是出于弱势的国家。
没有人知道诸侯割据的局面会延续到何时,也没有人知道时代会把历史的洪流推向何处。嬴渠梁能成为秦国的国君,不过是秦献公在临死前,为了不让积贫积弱的秦国继续在战争中沉沦消亡,才选择了主张停战休养生息的嬴渠梁,放弃了主张马背上得天下的长子公子虔。秦献公临危选继位者,是生老病死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他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嬴渠梁的手里还能走多远,他虽然深知继续打下去秦国必然灭亡,但罢战是否能迎来秦国的长治久安,又或许很快就被六国瓜分了……
于国家危难时降大任,但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嬴渠梁成为新君后也显得力不从心,面对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秦国,他要怎么做才能不让六国瓜分,又能让民富国强,从少梁大战和卫鞅徒木立信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国情,秦人虽然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保卫秦国老人孩子拿着木头也上了战场,但也凸显了当时秦国面临两大生死问题:一是多年战乱秦国年轻力壮的后生大部分已经战死沙场,剩下的几乎都在军营里,在地处西陲山区的秦国,落后的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农耕严重缺乏劳动力,于是土地丢荒,人们食不果腹,连商旅都不愿意来秦国做买卖,社会出于极其贫困状态;二是秦朝忙于应付战争,而顾不上治国,官员贪婪昏庸无能,利益被老世族割据,整个朝廷已经失信于民,徒木立信不仅突出了秦国积贫积弱,政府不善治国已经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同时也暗示了卫鞅的变法之路必须跨越三座大山:朝廷,老世族,民心。每一座山都横跨在脚下,高高耸起。
历史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历史要实现其拐点,必须需要至少一个可担大任的王者出现,当秦孝公与卫鞅决定共享秦国时,王者出现了~尽管历史没有选择秦国, 但是秦孝公却让历史选择了他,这在他刚刚成为国君是就露出了倪端。首先,他压住了老世族的愤怒,通过割地换来了秦国长达二十年的和平。这绝对是一种魄力,因为无论古今,割地赔款换和平都是丧权辱国的事情,不但招来国人愤怒,还可能会导致他国鄙视从而进一步侵吞。但嬴渠梁做了,他一人剑走偏锋,居然也让他成功了。这不是他走运,而是恰恰发映出嬴渠梁深知秦国当时最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公叔座的能力与为人,也清楚六国的国情,谁也还没有侵吞六国的能力,秦国终于可以忍辱偷生了。
但偷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东山再起,秦孝公虽然运筹帷幄,可以效仿六国变法强国,但是什么样变法才适合秦国,怎样变法才能领秦国富强,六国多有变法,但很多变法都不能善始善终,积贫积弱的秦国变法如果一旦失败了,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这不是嬴渠梁一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被老世族控制的朝廷能解决的问题,处于历史拐点的社会,不是常年征战的秦孝公凭崇尚战争的秦国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他需要新的血液进入秦国,需要一个能跟他一样成为秦国的魂魄,与他一起驾驭秦国这辆老马车穿过乱石堆找到康庄大道的具备远见和气魄的能者出现。于是,一则针砭时弊论及古往是非功过的招贤令颁发了,引来各国才子,这些人正是秦国需要的,但是秦孝公却一点都不焦急,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时也加了一个前提:考察秦国三个月。这个条件在那些才子看来无疑自欺欺人的,你秦国举国无才子无能者,凭什么为难我们原因远道前来秦国的才子,就算是在富强的魏国也不可能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秦国对于这些才子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但对于嬴渠梁,则是他一生的追求,祖祖辈辈为守护这块土地付出了前赴后继的心血,断然不能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中,而贤才与变革都是一把双面刀,一旦不能强溱,就是自取灭亡。
秦孝公非常的谨慎,即便是卫鞅,一个他已经见识过其不凡才华的才子,也不能免去三个月的考察期。小心谨慎是必须,步步为营是战术。卫鞅出色的完成了考察秦国三个月的功课,这仅仅是考察的开始,你卫鞅若想与我共享秦国,还得拿出真材实料来说服我嬴渠梁,否则一切。卫鞅先后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最后的霸道才获得了秦孝公的垂青,当两个人谈论了四天三夜后,历史在经历了漫长的阵痛后方向找到。
卫鞅变法的过程,是秦朝阵痛和复现生机的过程,也是封建社会在中国诞生的过程,电视剧淋漓尽致的阐述了卫鞅变法的内核与外延,以及变法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更深层次阐述秦孝公这个君主。
用人不疑,这是一种魄力,古往今来没几个君主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开创贞观盛世的李世民,也因为做不到这一点给后世留下了把柄。但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遥远的秦孝公,他无疑是做到了,秦国能够强大起来,除了商鞅变法的高瞻远瞩外,还与其广阔胸襟、遵守承诺、审时度势、锲而不舍的性格有关。六国也在变法,但是六国的变法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得不到延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变法都崇尚王道,人治,君贤则国强,君昏则国弱;另一个原因是在变法过程中,这些君主都遇到旧势力的阻拦,有得选择放弃,有的选择了妥协,新生事物根基太浅,只要稍微的妥协就会前功尽废。这点在赢驷(这个是编剧搞错了,其实赢驷应叫赵驷)与卫鞅就变法问题讨论时做了交代,剧中说到连坐之法遇上婚姻、伦理违法时存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在问题,赢驷认为可以通过修改更加完善,卫鞅说不改,新生事物是不够完善的,变法故有不妥当的地方,以后可以慢慢的完善但现在不适宜修改,原因是变法根基未稳,只要稍微松动就可以令变法崩于眼前。
商鞅变法能够让秦国强大起来,不只是因为变法适合秦国,更与秦国的国君有关,秦孝公的性格与远见是决定变法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性格里,有四点尤为重要:一是意志坚定,做了决定永不回头。选择前深思熟虑,选择后坚持到底,这在割地和变法里可以深刻体会到;二是思维清晰,清楚的认知身边的一切,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侍机而动;三是胸怀仁义,有容人之量,胸襟广阔,变法过程从不计较他与卫鞅谁得谁失,就算秦民看重卫鞅而冷落了他这个国君,也从不嫉妒,更不会过桥抽板,临死为了保护卫鞅的人生安全,前想尽了办法想保住卫鞅的性命;三是谨慎但不作茧自缚,不急于求成,不轻率判断,也不会以为顾虑而束缚自己;四是言必行,信必果。变法前承诺过卫鞅变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许放弃等,后来都一一做到,招贤时承诺变法成时共享秦国,临死前给卫鞅割地封侯,做到了当初承诺的共享秦国。
秦孝公一生都围绕着秦国起起伏伏,绝大部分的时间都为了秦国,临行时膝下子女不多,玄奇是他一生的最爱,但爱在心里深藏而不去追求,他是在对这块土地的爱恨都太深太深,责任太重太重,已经没有能力去给一个女子平凡的幸福。不过,作者安排玄奇这样一个有才华有追求的女子成为秦孝公一生的挚爱,目的是为了点缀秦孝公,他不只是一个为秦国忙碌的机器,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男人。
不然,秦孝公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不懂人伦,与读者和观众就生分了。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四:秦孝公
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正义即龙门河也。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 《招贤令》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秦孝公大气魄招贤“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招贤令一发,吸引关东人才士子,带来了商鞅变法强秦。最终从被人瓜分的弱秦,到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
有人说,人才是招来的,不是吸引过来的,两者有何区别?区别就在于心诚与否。招聘是以企业为主,吸引是以人才为主。秦孝公的招贤令,不管是招聘、吸引还是引进,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心诚!心不诚一个封建国公如何能做到“与之分土”!反观现在大企业招人,咄咄逼人——面试被筛不通知、不说明,面试官半卧沙发椅高高在上——等等这些,都做不到心诚,感觉就是应聘者求着你。
很多企业力图给新进员工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丰富的培训,良好的住宿等——但是,第一印象往往不产生在进公司以后,而是进公司前的招聘过程。HR招人可能会因为一些细节,比如袜子穿反等而对应聘者印象不好;反过来,真正的人才也懂得观察企业,也会通过一些细节,比如收简历的人口有怨言、面有不满等来判断这家企业是否值得为之工作。
再说这则招贤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哪个企业招人说得那么疼入心扉,让人感其真感其诚。招聘会企业往往介绍自己企业的辉煌历史,优厚薪酬,我不反对在如今的快餐社会,这些都很吸引人,但是——不动人心。企业想壮大、想发展,招聘人才其实是想让这些人才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然后共享成果。但是招聘的时候却说成:本企业发展很好的,你过来我就能得到很多现成的东西了。因贪图现成成果而入企业的人又岂会是真正的人才!相比秦孝公,这种招聘会就算开得再隆重,应聘者如云,招到的人才档次也低很多。
那么如何做呢?再细读这则招贤令:“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大志!
你企业要发展,当然是要有目标的,这个你招聘会不说,放到入职培训再说是不是有点赶鸭子上树的味道。招聘会上别再啰啰嗦嗦自己的陈年旧事,应多说说日后企业发展的
雄心壮志,诚邀各位英才共图霸业,这样才能人心沸腾,真正愿意为你目标干活的人才才会蜂拥而至嘛,入职后也更能认同企业文化。另外,也应该真心诚意的表明企业存在的不足,诚邀有志青年共谋良策,这样才觉得实在、受尊重,也能从一开始就有稳定军心的作用——知道不足还来的人肯定比入职后才发现不足的人心稳吧。
反正,读读历史,还真学到不少东西
范文五:秦孝公
秦孝公
秦孝公画像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
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中文名:秦孝公
别名:渠梁
国籍:中国
民族:华族(汉族前身)
出生日期:前381年
逝世日期:前338年
职业:秦国国君
主要成就:商鞅变法,迁都咸阳。
在位时间:前361年—前338年
陵墓:弟圉
所处时代:战国
[编辑本段]秦国背景
秦国为嬴姓,伯翳之后。在夏朝、商朝两代皆为贵胄。商末,周武王伐纣,秦国祖先恶来效忠商纣被杀,嬴姓中衰。直至西周中期,嬴姓造父一系善于御戎(驾驭马车),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族于是为
赵氏。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连带受宠。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非子被安置于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别出大骆之族,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非子始建秦基,至其子秦仲因功位列大夫,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秦之力与日俱增。前771年,犬戎之乱,西周灭亡。周王子宜臼号召诸侯勤王,秦襄公与诸侯联军共驱犬戎,力保周室。周平王始封秦为诸侯,秦国正式建国。襄公之后,秦国进一步强大,至秦穆公时,独霸西戎,称雄一方。公元前621年,即秦缪公三十九年,春秋五霸之一的“西霸天”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穆公太子罃继承王位,这就是康公。在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在位期间秦国达到了春秋的鼎盛时期。然秦国虽强,却不及晋,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以及权臣赵盾、栾书等一致抑制秦国,晋国长达百年的称霸使秦国无法涉足中原。此后,234年间,秦国历经了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13个君主后,公元前387年惠公一岁的儿子出子继位。秦国在这以前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关系不协调,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几乎同时,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合成“三晋”,经
常军事联合,共同进退,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
去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编辑本段]当时之势
三晋之首——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的耕耘,独霸中原,至魏惠王时,魏国达到鼎盛。三晋攻伐诸侯,天下震惊,皆欲图强,前385年,庶长改从河西迎接灵公的儿子在外流亡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公子师隰回国,立他为君,师隰就是秦献公。秦国人杀了出子和他的母亲,把他们的尸体沉入深渊(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战国初期形势图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的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止了从秦武公时代起的殉葬制度。四年即公元前381年正月庚寅日,秦献公的嫡长子出生,起名“渠梁”,这就是秦孝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檐,拜见献公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二
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献公去世,儿子孝公继位,这时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孝公元年,黄河和肴山以东有六个强国,秦孝公与齐桓公田午(注:此齐桓公并非吕小白,乃齐威王之父)、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且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县筑起,沿洛河北上,北边据有上郡之地。楚国的土地从汉中往南,据有巴郡、黔中。周王室衰微,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争杀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诸侯们象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国。秦孝公即位,承担起复兴秦国的重任,秦国朝野上下,国外各个诸侯,天下士民百姓,皆拭目以待。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1]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
年筑咸阳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栎阳徙都咸阳。进孝公十二
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
路。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称。楚、魏与秦接界,且魏已开始修筑长城,自郑县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诸侯相互征伐,秦处雍州偏僻之地,不参与中原会盟。孝公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六国的局面。并东向进攻,公元前359年,他山师伐韩,至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前356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拔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公元前352年,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今陕西夏县西北)。次年,秦筑关塞于商(今陕西丹风西南),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今山西离石西)。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
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邛,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故称商君或商鞅。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卒。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编辑本段]求贤纳才
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该怎样呢?《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于是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并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下令国中曰):“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
,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
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便发兵东进,围攻陕城,西进杀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卫鞅听说颁布了这个命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孝公(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编辑本段]变法图强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被称为西戎。公元前361年,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
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秦孝公为了寻求改革贤才,上任伊始,就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得到重用。因此,秦孝公的发奋图强是商鞅变法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图强图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商鞅变法。商鞅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意图。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同时还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喜欢那种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
,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
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此皆乱化之民也)”,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编辑本段]称霸天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或称大上造,商鞅分爵位为二十级中的十六级,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其上有爵无职〕。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投降(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而令民父
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
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权衡丈尺)。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5年,孝公与魏惠王在杜
公元前354年,秦国与魏国在元里交战,取
公元前352年,卫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围
公元平会盟(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得胜利(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了魏国安邑,使安邑归服了(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前350年,修造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秦国就迁都到咸阳(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把各个小乡小村合并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全国共有四十一个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开辟田地,废除了井田制下的纵横交错的田埂(为田开阡陌)。这时秦国东边的地界已经越过了洛水(东地渡洛)。公元前348年,开始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十四年,初为赋)。公元前343年,天子赐予霸主称号(十九年,天子致伯)。公元前342年,诸侯都来祝贺(二十年,诸侯毕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会盟,朝见天子(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公元前340年,卫鞅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公子昂〔áng〕(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秦孝公封卫鞅为列侯,号为商君(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国与魏军在岸门作战,俘虏了魏国将军魏错(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黑色裂变》出场人物——秦孝公渠梁。《大秦帝国》中的秦孝公(侯勇饰)秦孝
公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该剧对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汉贾谊《过秦论》之评价为根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质是沉雄勇略。侯勇饰秦孝公。沉雄,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也。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变图存,第二段在变法强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也就是说,其志向是
逐步明确的。不能一开始便过度张扬其势,堕入“神”的泥沼。
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极其罕见。就其长期性与目标性而言,远超此前之越王勾践。孝公忍耐力之表现,以其戏剧结构分为两个时期两种表现:第一时期,压制复仇欲望,疏导复仇浪潮;此时之忍耐多见于公开冲突,形式表现相对外在,相对容易表演。第二时期,疏导朝野变法阻力,斡旋变法带来的必然动荡,同时引领秦国闪避列强灭秦之灾难;此时之忍耐力,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种种巨大冲突煎熬。勇略,大勇而有主见也。孝公为战时领袖,少入军旅久经沙场,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现不足以显示其战时领袖的特质。孝公之勇略,剧中有三层表现:其一战场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国勇略(明耻敢变),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关头的冷静清醒)。三勇之戏剧表现层层递进,直达人的生命状态的最高峰(与商鞅同)。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质是亲厚结人。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则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则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与亲和力。这方面剧中多有情节,最须注意的是“戒伪”二字。也就是说,不能将秦孝公的亲厚结人表演为临机做秀,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发自内心的真诚。亲而不伪,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间分际也。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质是权谋无痕。孝公权谋,是以正大功业为基础的正当权谋,所以不着机谋痕迹。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前期对甘龙等老世族的引而不发;其二,后期对反对派首领的断然处置;其三,病逝前对各种善后事宜的缜密安排。至大无痕,不得不为,是秦孝公权谋的根基状态。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坚决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取用军功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征战热情,较为彻底根除秦国的封建制毒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势蒸蒸日上,为其后代秦始皇赵政
[2][3]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
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