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湖泊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湖泊发育的首要条件是湖盆,也就是汇水储水的盆地,第二就是水有来源。湖盆的形成则有多种原因。构造湖盆常见于地表的断陷带或裂谷带内,如沿东非裂谷发育的湖盆,俄罗斯境内里海、贝加尔湖等。我国的云南省在昆明附近和大理附近发育有两个近南北向的盆地群,其中的滇池和洱海都是构造湖盆。河成湖盆是河流发生弯曲改道、废河道两端游塞造成的湖盆。火山作用造成火山湖盆,有两个大类。一为火口湖,即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成湖,如吉林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二是火山喷出物将河谷堰塞成湖,如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冰川湖盆由冰川的刨蚀形成。在山岳冰川区,原冰斗洼地区可积水成面积不大的冰斗湖;大陆冰川区则形成顺冰流方向排列、深浅不一的窄长湖盆。冰川或冰硫物把河流堵塞也可形成湖,如新疆天山上的天池。海成湖盆是海湾、湄湖等因邻区地壳上升与海洋自身隔绝而形成的,如欧洲的黑海曾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杭州的西湖原是杭州湾的一部分,属海成湖,现湖水来源于雨水,故是淡水湖。风成湖盆与风有关,风在吹扬风沙的同时,既可掘地成湖,也可堆沙成湖。湖盆呈圆或椭圆形,顺风向延展。西北及内蒙古的湖大多属此,如居延海,吐鲁番盆地内的罗布诺尔。还有一种湖盆是陨击造成的,即地外物体撞击形成一个近圆形的坑,坑内注水即为湖
范文二:ENERGY NEEDED TO MELT ICE:需要融化的冰的能量
Date ________________ Per. _________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
ENERGY NEEDED TO MELT ICE
BACKGROUND -- HEAT OF FUSION
Pure substances have characteristic melting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 Pure water changes from a solid (ice) at 0?C to a liquid at 0?C as energy is added to it.
In this experiment you will determine the energy required to melt one gram of ice by letting an excess of ice interact with warm water in a Styrofoam cup (calorimeter). The ice will cool the water to about 0?C. The energy given up by the water as it cools is the energy used to melt the ice. One calorie is required to change the temperature of one gram of liquid water one Celsius degree.
PROCEDURE
1. Calibrate your thermometer with an ice bath. The thermometer will be in an ice bath. Stir the thermometer in the ice
bath for about 10-20 seconds and write the lowest temperature it reads here __________?C. You will need to
subtract this number from all of your subsequent temperature readings.
2. Warm about 125 mL of water to about 50?C. Don’t spend too long trying to make the temperature exactly 50? - it just
needs to be approximate.
3. Measure ~100 g of this warm water into a Styrofoam cup.
4. Obtain several ice cubes. Shake excess water from them. Place the ice in the warm water and stir the mixture until
the temperature is about 0?C. Add more ice if needed to cool the water. Record the lowest temperature reached. 5. After the water and ice mixture has cooled to about 0?C, remove the unmelted ice (using tongs). Be sure to drain
back as much water as possible into the cup when you remove the ice.
6. Measure the mass of water remaining in the calorimeter.
DATA TABLE (show work for calculations in margins below
or on back of sheet)
mass of Styrofoam cup
g
mass of cup plus warm water
g
mass of cup plus warm water plus
melted ice g
temperature of warm water
?C
temperature at end of experiment
?C
H ice in calories per gram fus
cal/g
H ice in kcal per mole fus
kcal/mol
H ice in kJ per mole fus
kJ/mol
% error
CALCULATIONS
, The amount of energy lost by the warm water is calculated with the formula:
,H = (c)(m)(,T) (will be negative because the water loses energy) p
, Heats of fusion (,H) are given in units such as kJ/mol, meaning that it takes "x" amount of kJ of energy to melt 1 mole fus
of the substance. ,Hcan also be given in units of cal/g, meaning that it takes "x" amount of calories of energy to melt fus
1 gram of the substance.
, After the ice melts it is liquid water with a temperature of 0?C and a specific heat of 4.184 J/g?C. This water gains
energy until it reaches th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Thus the amount of energy gained by the ice (water after it melts) is
slightly more complicated to calculate.
, We can solve this by setting it up as an energy loss = energy gain problem. The word equation is this:
Energy lost by the warm water = Energy to melt ice + Energy to warm up melted ice-water , The real equation looks like this:
o(m)(C)(,T) = [(m)(H)] + [(m)(C)(,T)] wpwifipi
where the subscript "w" stands for the warm water and the subscript "i" stands for ice , Note that the far-right-hand bracket will go to zero if ,T is zero. You can assure that it will be zero by putting in enough i
ice so the final temp in the cup is zero.
Accepted Values
,H ice in calories per gram fus
79.9 Cal/g
,H ice in kcal per mole fus
1.44 kcal/mol
,H ice in kJ per mole fus
6.02 kJ/mol
范文三: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需要什么条件?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台风分类 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从1989年元月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为统一台风警报的发布,我国对出现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风,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202号台风,表示这个台风是1992年出现在150°E以西的第二个台风。台风的活动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节性。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尤以7~9月为最多。台风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风源地分布在南、北纬5°~20°左右的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台风结构和天气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形成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②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④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台风的移动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根据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有关资料表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范文四:试管中的冰是怎么形成的?罐子外
试管中的冰是怎么形成的,罐子外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4、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和热量传递关系。
(1)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把水的三态变化表示出来,标明变化过程中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2)谈话:
生活中还有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吗,请举出一些例子来。你们猜想热量是怎样传递的,在屋外冻成冰的衣服最后还是会慢慢变干。冰也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冰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
(3)小结:
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在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并存在并相互变化着。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热量传递的结果。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4.6 永不停步的旅行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自然界的循环,了解水循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对讨论后的结果能用简单的文字或图形记录下来,并能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3、体会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处在永恒运动之中。
4、会做自然界水循环模拟实验,加深对模拟实验的认识。、
教学重点:知道水循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水和太阳能,了解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挂图或课件。
记录纸2张、水彩笔、大烧杯、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沙土、冰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天上的雨雪年年下,为什么总下不完呢,江河中的水日夜流,为什么流不尽呢,你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
二、探究过程
1、研讨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
(1)观察挂图或课文插图:
图中有哪些物体和现象,箭头表示什么,说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运动的,
(2)谈话:
看来水在自然界的运动还挺复杂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在自然界里的运动,先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水,
?水是靠什么到天空中去的,
?海洋上空的云又是怎么到陆地上空来的,
?天上的雨、雪降落到地上后又怎样了,
?是什么能量使水不断地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呢,
我们假定一个起点--海洋,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想像,跟着水去"旅行"一番。看看水在自然界到底是怎么运动的,是什么能量使它运动的。
(3) 分组讨论。
(4) 汇报:
(5) 谈话:
你能不能用一些箭头和文字(也可以是简单的图画)表示一下水的大自然里是怎样旅行的,
(学生讨论,并按小组的讨论思路在记录纸上画出简单图示,可以用水彩笔区分颜色。)
(6)交流:
请学生将自己的图示进行交流,并及时补充。
2、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
范文五:近岸堆积冰形成过程的原型调查
第 35 卷 第 3 期 大 连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Vol. 35 No. 3 2009 年 8 月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Aug. , 2009
() 文章编号 :100627736 20090320009204
Ξ
近岸堆积冰形成过程的原型调查
1 2 1 1李志军, 孔祥鹏, 张 勇, 董吉武
(1. 大连理工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4 ;
)2. 大连海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 :为获取辽东湾近岸堆积冰特征 ,利用 CCD 监测 、数码 sults show that the piled ice forming does not depend on the
照相和 GPS 定位等现代技术 ,通过现场定点连续监视和堆 speed of tidal current which is parallel to piled ice edge , but
积冰外边缘线踏勘 ,以及堆积冰外边缘断面的等距离正面照 much depends on ice floe thickness , tidal levels , wind directions
相 ,获得辽东湾堆积冰边缘流冰运动速度 、方向和密集度等 and speeds ; the ice floe speed and its concentration in front of 参数. 统计分析了流冰运动参数与当地潮位 、潮流变化的关 piled ice is controlled by tidal levels ; the positions of the piled ice 系 ,以及堆积冰宽度 、边缘断面 、高度和起伏角度等几何特征 edge along coastal does not occur below the 0 m water isoline ; 参数. 结果表明 :堆积冰的形成与平行海岸的潮流速度关系 piled ice height usually is less than 2 m , the maximum is 2. 8 不大 ,而与流冰厚度 、潮位 、风速风向有很大关系 ;堆积冰边 m ; the average slope angle of the piled ice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缘的流冰运动速度 、密集度和潮位直接相关 ; 堆积冰的最大
?. is 22外边缘线不超过零米等水深线 ; 堆积冰高度一般小于 2 m ,
Key words : sea ice ; piled ice ; forming process ; representative 2. 8 m ;堆积断面起伏的平均切角为 22?. 最大为
values ; tides 关键词 :海冰 ; 堆积冰 ;形成过程 ;特征 ;潮汐
中图分类号 : P731. 15 文献标志码 :A 0 引 言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piled ice forming in coastal area
1 2 L I Zhi2jun, KON G Xiang2peng, 世界上的海冰主要分布于南北两极附近水域 ,
1 1ZHAN G Yong, DON G Ji2wu 冰区范围随着季节变化. 南半球商船通常挂靠的港
口和基本航线一般不受冰区影响 ,而北半球的海冰 (1 . State Key L aboratory of Coastal and Of f shore [ 1 ] 对航行和在港作业船舶的安全则带来很大威胁. Engineering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Dalian 116024 , China ;
2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 中国的渤海是北半球结冰的南边界 ,其中辽东湾结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 Dalian 116026 , China 冰时间长 、结 冰 厚 度 大 , 同 样 给 商 船 作 业 带 来 影 [ 2 ] 响. 近年来 ,随着渤海工业活动的增加 ,不仅大的 Abstract :Modern techniques of CCD , digital cameras and GPS
商船到达结冰港口作业 ,小型作业船也在冬季不间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piled ice along the coast of Liaodong Gulf , Bohai Sea. Parameters such as ice 断生产. 因而在渤海沿岸不断扩建和新建港口和专 floe movement speeds , direction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业码头时 ,渤海海岸堆积冰的特征和工程性质也越 front of piled ice were obtained via mooring continuous CCD 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 ,海上冰情条件 、海冰物理性质 、
[ 3 - 4 ] monitoring in situ , exploring along piled ice edge with GPS , 力学性质 、光学性质等试验研究相对成熟,唯有 [ 5 - 6 ] and photographing on the vertical section in front of the piled ice . 笔者 堆积冰研究处于现场初步调查研究阶段 edge. Based on these investigation data , the relationships be2
总结了渤海海冰条件和海洋平台上海冰 观 测 措 tween floe ice movement speeds , directions and tidal positions , [ 7 - 8 ] 施,对现代测量技术进行组合 ,实现了辽东湾堆 积tidal current speeds , directions were concluded and the width ,
冰的发展和消退 、边缘位置 、堆积高度 、表面形态 height and slope angles of pile ice sections were analyzed. Re2
Ξ 收稿日期 :2009203210.
()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05 E7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676001; 国家 科
() 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6BAB18B03.
() 作者简介 :李志军 1960 - , 男 , 河北崇礼人 , 教授 , E2mail :lizhijun @dlut. edu. cn.
35 卷大 连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第 10
等现场调查研究. 本文基于 2006 年冬季辽东湾堆积 在堆积冰边缘现场踏勘调查堆积冰外边缘位置 冰现场调查结果 ,分析堆积冰边缘流冰运动规律 、边 和堆积高度. 利用低潮堆积冰外边缘处的海底高于 缘位置与等水深线的关系 、堆积高度及起伏状态. 低潮位 ,有裸露海滩或浅水潮沟的时段 ,二人装备防
水服装和橡皮艇 ,一人紧贴堆积冰边缘断面竖一塔 1 调查方法 尺并用 GPS 记录位置 ,一人在距断面边缘 10 m 的 1. 1 堆积冰边缘流冰运动 距离用数码相机正面拍摄堆积冰断面. 两人依靠系
堆积冰边缘流冰规律调查研究针对河口附近堆 在身上的绳子保证距离相等. 然后沿堆积冰外边缘 积冰边缘流冰块大小 、运动速度和冰密集度而设计 , 移动位置 ,再次拍摄照片. 两帧照片之间保持有重叠 所得数据作为分析海岸堆积冰发展的动力依据. 现 部分 ,依次拍摄. 将序列照片用计算机程序拼接 ,得
() 场采用 CCD 摄像技术 图 1,每帧图像时间间隔一 到整个堆积冰边缘断面. 通过图像分析 ,将断面不同 致 ,用计算机软件将图像划分成二进制黑白图像 ,黑 位置的像素提取出来 ,再根据照片中塔尺显示的堆 的表示水 ,白的表示冰 ,统计二进制图像中黑白像素 积高度与照片中像素之间的关系 ,将断面的像素换 点的个数 ;然后将接近圆桩结构物附近的信息截取 算成高度. 图 3 为测量过程中的某段拼接照片. 2006 出来 ,依据圆桩作为参照物 ,计算冰块的绝对尺寸 , 年冬季 ,笔者获得了总长度约 2300 m 的堆积冰外边 得到单个冰块的等效直径 ; 利用两帧照片和相同冰 缘断面堆积高度照片及其相应边缘线位置. 块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间隔计算出冰块的运动速度 ;
2 结果与分析 以圆桩结构物附近白色部分在截取图像中的比例作
[ 9 ] 2. 1 流冰运动 为冰密集度. 从 45 个白天连续拍摄的堆积冰外边缘流冰运
动图像中提取流冰块大小 、运动速度和密集度 ,并进
() 行综合分析. 结果为 : 1受顺岸流的控制 ,流冰平行
海岸运动. 只有强劲的向岸风 ,才能改变流冰向岸方
向的运动. 向岸运动的流冰必须具有足够动能才能
在已有堆积冰边缘爬坡和断裂. 此外 ,这些流冰的爬
坡能力不仅是流冰动能的贡献 ,潮位的贡献也不可
忽略 :在低潮和平潮期间 ,流冰不足以爬升到近乎直 图 1 平潮时近岸流冰录像 立的约 2 m 高的堆积冰 ,只有在高潮位 ,甚至在天文 1. 2 堆积冰边缘线位置 大潮高潮位时 ,流冰首先被抬升到接近先前形成近 堆积冰边缘线位置的调查研究为分析堆积冰水 岸搁浅冰或者堆积冰表面高度 ,这时流冰自身拥有 平方向上的发展和堆积冰量而设计. 现场调查采用 的动能才可能促使流冰爬坡 、堆积. 所以 ,流冰形成 两种技术方法 :小区域的定点 、定时堆积冰边缘线的 堆积冰的条件是具备合适的风速风向 、潮位时间和 连续观测和大范围堆积冰边缘位置踏勘. 小区域定 () 冰屈曲破坏的厚度. 2流冰运动速度和密集度虽然 点观测采用 CCD 定时拍摄观测范围内堆积冰边缘 , 受到风速风向影响 ,但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分散性 ,但 获取边缘线的变化. 采集的图像通过视频数据线输 其与潮位却存在联系. 以 2006 年 2 月 12 日为例 ,无 入计算机. 图 2 为某天平潮和低潮时段获得的堆积 论是高潮位还是低潮位的转潮期 ,潮流流速接近零 冰边缘图像. 为从图像中提取定量数据 ,对观测区域 时 ,流冰速度也接近零 ;平潮期间流冰速度随潮流速 进行现场标定 ,实测图像中具体位置和高度等. () 度增加而增加到上限 图 4. 涨潮或者落潮 ,决定了
流冰运动方向的更替. 无论从涨潮到落潮 ,还是从落
潮到涨潮 ,转潮期间的潮流流速接近零 ,流冰密集度
最大 ;在平潮期间潮流速度最大 , 流冰密集度最低
() () 图 5. 3堆积冰是一大面积流冰块在高潮位时爬
坡 、破碎 、堆积的结果 ,所以现场观测到的同一次发 生的堆积冰 ,其单层冰块厚度 、冰的颜色几乎相同.
高潮位时 ,潮流速度低 ,所以流冰的堆积离不开风的
图 2 CCD 观测的堆积冰外边缘线
3 期 李志军 ,等 :近岸堆积冰形成过程的原型调查第 11
作用. 而平潮期间的高密集度流冰块因所处位置离 . 易发生堆积已有搁浅冰或堆积冰的表面位置相差较大 ,故不容
日期 离岸平均距离Πm 2006201231 800 2006202203 1140 图 3 拼接的堆积冰边缘照 片 2006202207 1000 表 1 不同日期的堆积冰宽 度 积冰边缘线向外海发展 ,但受潮流运动的影响 ,堆积
冰的最大外缘线不超过零米等水深线. 从 2006 年 2 月 3 日至 2 月 11 日 ,堆积冰边缘线开始向内收缩 , 2006202211 1030 进入融冰期. 由表 1 可见 ,2006 年 1 月 31 日至 2 月 3 日 ,堆
图 4 流冰运动速度和潮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 5 流冰密集度和潮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2. 2 堆积冰宽度和高度
海岸堆积冰宽度定义为海岸某一点到堆积冰边
缘线的最短距离. 不同日期沿堆积冰外边缘线踏勘 ,
() 用 GPS 确定出堆积冰边缘线位置 图 6,这些位置
体现堆积冰的发展和消退. 结合堆积冰特征高度和
海滩坡角 ,评估堆积冰量. 堆积冰面积和体积是随机
变化的 ,所以海岸堆积冰宽度是在 100 m 海岸内取
() 若干点的宽度的平均值作为特征值 表 1.
图 7 2006 年 1 月 31 日堆积冰外边缘断面 、 堆积高度和切
角分布图
图 6 不同日期堆积冰边缘线位置
35 卷大 连 海 事 大 学 学 报 第 12
根据堆积冰外边缘断面高度数据 ,可以给出堆 , 堆积高度绝大部分小于 积冰边缘断面数据可知
积高度和起伏状况. 以 2006 年 1 月 31 日数据为例 , 2. 0 m ,最大堆积高度为 2. 8 m ; 平均起伏切角为 图 7 给出堆积冰外边缘断面堆积高度和起伏倾角. 22?,最大切角为 63?,最小切角为 2?. 三次踏勘的统 综合分析 2006 年 1 月 31 日 、2 月 3 日 、2 月 11 日堆 计特征数据见表 2.
表 2 堆积冰高度和起伏切角特征 )(值 切角Π?日期 断面长度高度Πm Πm 平均值 均方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均方差 最大值 2006201231 556 0. 4 0 . 3 2 . 1 20 . 0 13. 0 63. 4 1 . 7 2006202203 1001 0. 6 0 . 3 1 . 7 21 . 7 14. 7 63. 4 2 . 1 2006202211 336 1. 0 0 . 4 2 . 8 23 . 4 13. 4 63. 4 4 . 8
根据堆积冰宽度和堆积高度 ,估算了不同观测 起伏切角为 22?,最大切角为 63?,最小切角为 2?. 时间的堆积冰量 。沿堆积冰外边缘线长度上取 100 ( )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m 计算其对应的平均堆积高度 ,调查区域海床的坡 [ 1 ]吴添春. 冰区可航水域的安全航行[J ] . 航海技术 , 2006 度为 1?500 ,计算得 2006 年 1 月 31 日前单位宽度 () 6:17219. 3 [2 ]席利芳. 挂靠鲅鱼圈港冰区航行体会 [ J ] . 航海技术 , 内的堆积冰量为 320 mΠm ,2006 年 2 月 3 日的堆积 3 () 2005 1:14215. 冰量为 490 mΠm , 2006 年 2 月 11 日减少的堆积冰 3 [ 3 ]李志军 , 卢 鹏 , Devinder S Sodhi. 基于海冰物理和力 量为 410 mΠm.
学参数的渤海冰工程分区 [ J ] . 水科学进展 , 2004 , 15 3 结 论 () 5: 5982602.
[ 4 ] XIE Feng , GU Wei , HA Si ,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 1受顺岸潮流的控制 ,流冰平行于海岸运动. on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year2old sea ice in the 只有强劲的向岸风 ,才能迫使流冰向岸运动 ,并增加 Bohai Sea , China [ J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流冰的动能. 流冰需要足够的能量来爬坡 、断裂 、堆 ( ) Sensing , 2006 ,27 14:305723063. 积. 高潮时流冰位置接近已有搁浅冰或已有堆积冰 [ 5 ]孔祥鹏 ,张 波 ,张 勇. 浅水区斜坡人工岛海冰危害及 的表面高度 ,流冰才能发生堆积. 所以由流冰产生堆 () 减灾措施[J ]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2007 ,33 4:1012104. 积冰需要合适的风动力 、冰厚度和潮位. [ 6 ]王 昕 ,雷瑞波 ,孔祥鹏 ,等. 辽东湾近岸堆积冰表面形
() 2海岸流冰运动方向 、速度和密集度与潮位 、 () 态特征分析[J ] . 海洋通报 ,2008 ,27 5:18222. 潮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转潮期间的潮流流速接近 [ 7 ]邵秘华 ,赵宝刚 ,肖井坤 ,等. 船载雷达海冰监测及预报 零 ,流冰速度也相应接近零 ,而密集度最大 ; 平潮期 技术在辽东湾冰区油船外输作业中的应用 [J ] . 大连海
() 事大学学报 , 2005 ,31 1:69272. 间潮流流速最大 ,流冰速度最大 ,密集度最低 ; 涨潮
[ 8 ]毕祥军 ,于 雷 ,王瑞学 ,等. 海冰厚度的现场图像测量 和落潮时的流冰运动方向呈 180?交替. () 方法[J ] . 冰川冻土 , 2005 ,27 4:5632567. () 3受潮流运动和潮差起落影响 ,堆积冰最大 [ 9 ]卢 鹏 ,李志军 ,哈斯?克里斯蒂安. 从船侧倾斜拍摄图 外缘线不超过零米等水深线. 调查区域内堆积高度 像中提取海冰密集度的方法 [ J ]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绝大部分小于 2. 0 m ,最大堆积高度为 2. 8 m ;平均 () 2009 , 35 2:15218.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湖泊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