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雨巷改写散文 《雨巷》改写
雨巷改写散文 《雨巷》改写
《雨巷》改写 古老而幽雅的小巷,我悄悄在其中彷徨,独自撑着油纸伞。深邃的天空,密布着一片片的乌云,空灵的雨滴落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打在伞上溅出一朵朵晶莹的水花。手中的油纸伞发出淡淡的油香味儿。在这寂寥的雨巷,迎面走来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像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默默彷徨,她手中的油纸伞遮住她俏美的容颜,一身洁白的衣裙衬托出她的冷艳、素雅。她在雨中像我一样默默彳于着,从我身边飘走。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那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转眼之间,她已经走远,回头细看,地上残存着她留下的足迹。而这寂寥的雨巷,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哀怨彷徨,我,该何去何从,身边何时才能再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中高一:紫珊筱枫
《雨巷》改写相关内容:续写《小木偶的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爱的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他会哭、会笑、会伤心??于是,小木偶决定去警察局要回红背包。这天,阳光明媚,小木偶兴高采烈地向警察局走去。走着走着,小木偶碰巧遇见了小白兔和老婆婆。...
改写《童年的墨水画——溪边》 “叮咚——叮咚”,听,那是什么声音,看,那是什么东西,用小手挡住强烈的阳光,向远望去,哦,是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小溪~小溪多美啊,
溪水映着火红的太阳,像浮动的彩色缎带;小溪真静啊,静得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小溪真清啊...
改写《望天门山》 各位旅客、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门去参观美丽的天门山。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改写《清平乐?村居》作文800字 改写《清平乐?村居》作文800字(1)夏天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像地毯铺盖大地。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初二作文:扩写《承天寺夜游》 扩写《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夜,一如既往的万籁俱寂,月亮依旧幽幽地倾听着人们的哀愁。苏轼打了个哈欠,发现夜深了,解衣想要睡下。他坐在床沿,忽然望在窗前的一缕月光上,良久地凝望着。
悠闲的一家——清平乐?村居 悠闲的一家——清平乐?村居初夏将至,心情沉重的辛弃疾不能打发时间,只好出门走走。辛弃疾走了不到10公里。看见了一个用木头建成的一个别致的,小小的房屋。走进屋前,墙上有许多爬山虎攀上屋檐,犹如一片片绿色的海洋。
改写《如梦令》作文 改写《如梦令》作文(1)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口,望着远处的天空,不禁回想起那次郊游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温和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使人感到十分惬意。我漫
步走入溪亭,欣赏着湖边美景,心中顿生喜悦的感觉。
《皇帝的新装》改写 许多年前,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新衣服。为了穿的漂亮,不惜把国库里所有的金川珠宝全部花掉,它既不关心自己的军队,也不关心自己的百姓。幸运的是,因为老国王爱民如子,所以无论是朝廷里的大臣还是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对他很尊重(至少表...
范文二:秋兴八首写成散文
秋兴八首写成散文
篇一:2014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毛晓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
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
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
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
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
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漂泊西南、东南时期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教学过程:
(一)具体步骤:一、引用名句,导入新课(2分钟)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写道(本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旭 范文 网:秋兴八首写成散文):“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愤怒、苦恼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而这其中,有一个人更是不可或缺。他半生飘零,却始终将国家之悲高于个人之悲。他的沉郁顿挫,扩开了整个唐诗气象中悲的广度与深度。他叫杜甫,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板书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诗,在朗读中发现错误的字音,并纠正了解了正确的字音之后,再次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此环节将采用诵读指导法。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整
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了解诗人,介绍背景(5分钟)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强烈。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四、解读标题,了解信息(1分钟)
从759年抛弃官职,到766年,至今已历7年,战乱频繁,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际,不免触景生情。 秋兴即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五、鉴赏诗歌步骤: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抓注释、梳理诗句
1(理解词语
?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4.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
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接地阴:风云盖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6.?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系(jì):系舟上岸。
?寒衣:冬天的衣服。
?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山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因为有家不能回,感伤流泪已非一日。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写了什么:意象,
? 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孤舟 寒衣刀尺 白帝城 暮砧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合作分析,重点讲解(20分钟)
此环节采用提问指导法,通过问题的题设,层层深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探究,理解全诗。
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伤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
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 “玉露”在这里指什么,
【解析】 玉露即白露,是秋天草木之上的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也就是进入了秋天。秋天,既点明了时间,又契合了题目的因秋而兴。
【提问】 “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解析】 不能。一是音韵上的和谐。二从意思上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之意,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之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是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不仅仅是注释里的使草木凋落衰败的表面意思,更多了一种浓浓的哀伤。而“凋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问: 首联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首联短短十四个字里,点名时节、地点。白露使红艳的的枫树林凋谢零落,巫山巫峡,绵延幽深,山高林密,一派萧瑟的景象。“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衰草连天,霜风渐冷,一切生命销声匿迹,秋天是萧条、衰残之景,抒发了悲秋之感。首联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与景)悲-(伤)------人生之秋
自然之秋
国运衰落之秋
?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 本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解析】 巫峡中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巫山山上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由地面到天上一片汪洋,不见天日;巫山上的风云阴沉密布,整个天地间风云翻滚,阴暗惨淡的气氛笼罩着天地之间。 2有什么象征意义,(联系社会情况)
联系社会背景:“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作者又何尝只是写自然景象,更是社会时局的写照。
情景交融
景 : 波涛汹涌 ( 惊风骇浪 )
情:暗寓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和作者在时局艰难时心潮的翻腾起伏 景:塞上风云 笼罩天地之间
情 : 象征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小结】 ?颔联用互文手法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感情,意蕴丰富。作者表面写了自然现象,实际影射社会现
象。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天地之间,诗人于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动荡不安的时局、国家处境的艰难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愤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家国时局囊括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诗人即抓住了景物特点,又把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融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诗人感情也有了依附,板书:情由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篇二:写秋天的散文
【编者按】散文写得很美。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
秋天的纪念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
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
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
篇三: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赏析意象,分析意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诗圣杜甫的诗歌。来感受一下二人在思想情怀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同时借此复习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尤其是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二、背景介绍
(注意听介绍,找到有助于你们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词)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 安禄山与史思明,7年)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
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薄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考试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介绍帮助我们理解怎么办,我们要尽可能的搜集信息来帮助自己分析诗歌内涵,不至于偏离主题。主要是三看一览: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体裁: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看作者(熟悉的作者我们会联系曾经学过的诗了解其诗歌风格常用手法以及生平经历,比如哪个朝代)和写作时间(提供写作背景,有的写作时间对应重大的历史事件),看注释(生僻字、地点、人名、简单的背景介绍);一览:总览全诗,明确体裁绝句、律诗、五言诗、乐府,明
确诗歌大意]
三、吟诵感知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
(3)齐读全诗。
(4)补充律诗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这是按照句数和字数来分类的。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
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对仗:句式完全相同,每一句相同位置的
‘两个字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者相似。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对仗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5)小组合作译诗。互评哪个组翻译的最好。
[扩展式翻译:1、文言文多用单音词,我们将其扩展成双音节词
2、将省略的成分找到合适的位置补充出来]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
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这些感受是怎么得到的,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我们逐句分析主要的意象,来体会作者在悲秋之景中都抒发了哪些悲秋之情,然后总结一下整首诗的意境。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拟人。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压抑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巫山巫峡气萧森
1、提问:巫山巫峡什么特点,
明确:萧瑟阴森。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山被云雾围绕,阴暗、阴凉的气氛,想念故乡的急切汹涌深重,心情起伏如波涛,有阴云压在心头。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意境:用豪迈、宏阔,哀愁悲壮,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丛菊两开他日泪
1、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2、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
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残菊是不符合实际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两句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场景,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说,大家都在急着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
而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有家人亲朋,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2、为什么要写暮砧声音,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名朗读。指导诵读技巧,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 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六、作业
1、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扩写为一篇小散文,不少于300字
2、背诵并默写。
范文三:沁园春雪写成散文
沁园春雪写成散文
篇一:沁园春•雪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一、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三、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预习形成】
(一)1词的知识
2、《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全词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
红装素裹风骚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
3(《心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4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1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功勋
2古诗词中的咏雪名句
3借助网络、图书,阅读**的诗词,写一点体会。
【合作展示】
1激情诵读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发挥你的想象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你怎样认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几句?“2008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请就此事谈谈你的看法
4这首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5、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6自由展示:**作品阅读心得或课件。
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
的文字。字数不限。
2.雨说
郑愁予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
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
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
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
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
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
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
4积累关于写雨的诗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设计:
雨说
郑予愁
节奏美:富于变化
人情美:爱的使者——拟人—意象
意境美:清新、欢快
雨说
郑愁予
愁予诗风轻美如音乐
雨说情思欢快撒人间
田圃牧场小溪画春景
爱的使者传播真情意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体验与反思: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渗透思想教育。
五、课堂练习: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
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作业设计:
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
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星星理想光明美好幸福温馨好美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教学后记
4.外国诗两首
篇二:沁园春雪原文以及练习题(附答案)
《沁园春?雪 》练习题
一、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分外( )素裹( ) 妖娆( ) 莽莽( ) ((
折腰( ) 稍逊( )今朝(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下列词语:
(1)顿:(2)须: (3)输:
(4)惜:(5)逊: (6)河:
(7)折腰: (8)妖绕: (9)风骚: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qìn) 上阕(jué) 惟余(只剩下) B.莽莽(mǎnɡ) 妖娆(ráo) 莽莽(无边无际)
C.折腰(zhé) 稍逊(xùn )略输(稍差) D.滔滔(tāo)风骚(sā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4、"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 )
A.无边无际河水流动B.白雪波涛 C.白雪一片河水流动D.无边无际波涛滚滚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
二、理解填空:
1、**,字 ,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和诗人。“沁园春?雪”的体裁是 ,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 (也称片)。
2、“沁园春”是 名,“雪”是 。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 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 ;“稍逊风骚”指的是 ;“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7、“风骚”原指 里的《国风》和 里的《离骚》。
8、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9、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10、本文用“ , ”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1、《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12、结合语境,指出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
业的英雄人物。) ((((
B、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
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
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
以明白。)
三、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雪”的名句,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最喜欢的关于的
“雪”的名句还有哪些,清写出来。
四、中考试题追踪
11.(2004年青海省)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 说》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 留滞( ) 喑哑() 喧嚷( ) ((((
田圃() 蓑衣( ) 襁褓() 润如油膏( ) ((((2、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寒浅:?喑哑:
?喧嚷:?忍冬:?襁褓:
3、文学常识填空。
?文学作品四大体裁是、、、,《雨说》的体裁是,作者是,台湾诗人。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几句诗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判断下列诗句的朗读语气。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 )
?可是,我是幸运的 ( )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 )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 )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 )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 )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当田圃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四月的大地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久了??
?、当鱼塘寒浅着游鱼
A、冷冻拜访等候 停滞 B、冰冻拜访等待 留滞
C、冰冻探访等候 停滞 D、冷冻探访等待 留滞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春雨”象征为大地带来春天的爱的使者。
B、全诗四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C、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中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D、《雨说》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 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 D、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7、《雨说》中“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
8、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起什么作用,
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力量。 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
《沁园春?雪 》练习题答案
一、1.( fèn )( ráo )( zhé )( xùn )( zhāo )( hán )
2.A 3.C 4.D 5.D
二、(1)顿: 立刻 (2)须:等到(3)输: 差,失
(4)惜: 惋惜 (5)逊:差 (6)河: 黄河
(7)折腰: 鞠躬,倾倒(8)妖绕: 娇艳美好
(9)风骚: 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三、填空:
1、 润之 , 思想家 、 军事家、 词 , 长短句 。 阕 。
2、 词牌 , 词的题目 。
3、热爱祖国 、 人民群众 。
4、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5、秦皇汉武 ; 唐宗宋祖 ; 成吉思汗 。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7、《诗经》、《楚辞》 。
8、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9、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10、 “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11、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四、选择题:
1、( C )。2、( D )。3、( A )4、( B )5、( C )
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六(一)5. 答案:这样写,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开阔,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为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而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 答案: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 答案:这样写有多种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化静态为动态,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 8.答案:qiónɡfēiwéi
9. 答案:比喻。如"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10. 答案:这短诗描写了江南风情,表达了诗人豪放旷达的胸怀。
七. 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雨 说》练习题答案
1、gùzhì yīn xuān pǔsuō qiǎng bǎo qú
2、(1)束缚,强力限制。 (2)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4)(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5)忍受冬寒。 (6)指的是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3、?小说 诗歌 散文 戏剧 诗歌郑愁予
?、排比 拟人 生动巧妙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及人们对春雨降临大地的喜悦之情
4、(1)亲切 (2)转折、欣慰 (3)肯定、欢喜
(4)强调、深沉 (5)坚定 (6)祈使、深情
5、(1)比喻 (2)反复、拟人 (3)排比、拟人
6、?、B ?、D ?、B
7、在诗中,“雨”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8、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本诗写于**灾难过后不久而中国又开始迈入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9、?、因为在这些小孩子生长的大地上,没有什么能令他们快乐地笑,所以雨要教小孩勇敢地笑,鼓励他们迎接雨的到来,跟着雨的脚步,看看雨水润泽大地后的变化,鼓起勇气,冲破重重禁锢,勇敢地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
?、只要孩子们能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声音、大地就有希望了。 ?、衷心祝愿中国儿童开心快乐、健康成长的心情。
?、这种写法活泼新颖,生动感人,能较好地与读者交流,使读者读了倍感亲切,好像“雨”就站在面前一样。
?、“苹果”在这里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暗含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而且不露声色的卒章显志,照应标题,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篇三:沁园春、雪
1《沁园春?雪》
从容说课
《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词作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学习这首词,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在熟读中,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是教读的难点。诗人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历史英雄加以委婉的批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抒发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为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可联系八年级下册中岑参的咏雪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 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高远。堪称大家风范。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散文诗《雪》中鲁迅先生以富于抒情的文笔绘写了“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
而“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北国的雪则蕴含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寄寓了先生的炽热追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的《沁园春?雪》,相信大家一定能尽览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和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人的豪迈胸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
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
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合作研讨,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引领学生比较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抽查学生习作的完成情形,并进行点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研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
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词作《沁园春?雪》的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特点。全词仅用114字,就清晰勾画出一幅北
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清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问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词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中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3(师生配乐感情诵读全词。
三、比较赏析
1(教师引领学生归纳、诵读咏雪的名篇佳句,体味其深远意蕴。
2(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学生合作探讨后精彩发言,教师点拨: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
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沁园春?雪》,诗人**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语言表达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
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
四、课堂练习
朗读**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投影:
提示:这首词是写雪里行军的。作于1930年2月红军越过五夷山,进入赣南,经广昌进军攻打吉安时。诗中“大关”指雄壮的关隘,乃贤《行路难》:“嵯峨虎豹当大关。苍崖壁立登天难。”
范文四:小城雨巷[散文欣赏]
小城,在青山绿林间隐约,如那蒙着薄纱的神秘的西域女郎。但小城却并不神秘,只是因为离都市太远,更兼大道又不通衢,所以小城就有点像杜甫笔下“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的山中佳人,在鄙隅里遗世独立。都市有都市的好处,小城自有小城的妙处。
小城静静地卧在山坳里。周围的山上一年四季都是葱茏一片,盛夏时给小城送来清凉的风,隆冬时将凌厉的寒风阻挡在山之外。小城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精心呵护着。一条不大的江从小城的旁边流过。这江就是小城的母亲河。江水清澈透亮,人们在上游洗菜淘米,在下游涤衣沐浴。闲时,可以在江边喝茶聊天,或是钓鱼,还可以划舟戏水。江水静静地流过小城,给小城带来的是清爽,带走的是小城的烦扰。
小城很古老,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建筑看出来。小城没有钢筋水泥构成的高楼大厦,只有那古色古香的青瓦房。这些瓦房既不雄伟,也不现代,很多都是用木板做的墙,这也许是由于小城多树的原因吧。这些瓦房的木板已经发暗发黑,屋顶的青瓦上长满嫩绿的青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小城久远的历史。这些低矮的青瓦房久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比那钢筋水泥构成的高楼大厦结实多了。对比起来,这些青瓦房就像是有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而那现代的水泥森林就像是外表俊秀的白痴。
小城多巷。青石板铺成的巷道窄窄的,仅够两三人并排行走。汽车是进不去的,本来是给人行走的小巷拒绝汽车这冷冰冰的铁家伙。蜿蜒曲折的小巷连接着小城的每一户人家。很多人家都住在用石头砌成围墙的小院里。小院里栽着花、种着草,墙上爬着绿色的藤蔓,架上吊着丝瓜和葫芦,既有食用,也有观赏。小巷平时很幽静,鸟儿只在山上的树林里唱歌,小巷里也就偶尔只能听到鸡鸣犬吠的声音。
小城多雨。一片乌云飘过来就会下一场小雨。小雨很轻柔,斜斜地飞着,将小城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小巷里也起了很薄很轻的如纱的雾。在这样古老小城里的雨中小巷走着,你会强烈期望遇见一个穿着旗袍和绣花鞋打着油纸伞的妙龄女孩。
范文五:雨巷琴声[散文欣赏]
至今,忘不了烟雨三月的小巷琴声。撑一柄雨伞,走在江南的烟雨里。雨点叩击着伞面,絮叨不完的情话。田野,山丘,溪岸,都被晕染上了绿意,满眼是鲜嫩。走在坚实的水泥道上,听久了单调的嚓嚓声,难免厌倦。不顾雨水湿鞋,踏上了路边的草地,感受春雨滋润的酥软,沉醉于江南春的柔情。
不多久,走进了一个小镇。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有一些店铺。雨天,行人不多,店铺的生意并不怎么样,但却很喧闹,几乎每走过三五家就能看见一个牌局:谷子,麻将,纸牌……有人玩便有人看,赢者的欢笑,输者的哀叹,失误的自责,旁观的指点,如苍蝇般嗡嗡,不绝于耳。走了四五里路,一直不见车来,等人见久,难免烦躁,不由加快脚步,只想逃离这喧嚣,进入一个清静的境地。
隐隐的,有琴声穿透雨帘,飘进耳里:《二泉映月》!平缓深沉的琴声,似乎忧郁的诗人在低低吟诉自己的哀愁,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里呜咽,诉说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时而平静,时而跳跃,让人亲身体会到她的不满、委屈和哀愁……循着悠扬的琴声,找到了琴声的主人:年过半百的老者,头发有些花白,皮肤黝黑,虽然坐着,也给人魁梧的感觉。当街有齐腰的铁栅栏,不忍心打扰人家,只是静静的和老人陶醉在琴声里。一曲终了,不由的地鼓起掌来。老人抬头看见了我们,似乎为自己的怠慢过意不去:“进来歇歇脚吧。”推开栅栏的门,头发也花白身板还硬朗的女主人早已拿来了椅子。“难得的雅兴,老人家。”我由衷地说。“呵呵,消遣闲时,不好意思。”老人的脸上荡漾着诚朴的笑意。“再来一曲吧,老人家。”我恳请着。老人翻看着琴谱,《高山流水》又从琴弦里跳跃而出,时而虚无缥缈,时而坚实不移,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不定。忽尔那片刻的幽静被打破,清澈的山泉丁冬,水花轻溅……听着听着,我仿佛立于岸边,闭目,静静地赏着流水,那清泉从心上流过,欲念荡涤而尽。
老人意犹未尽,又为我拉起了《龙船调》。这时,老人调皮的孙子凑热闹来了,捣乱的翻动乐谱,后来干脆拿走了。“老咯,不记得乐谱了。”老人没有喝止孙子,只是歉意的笑笑,摇摇头,并不恼怒。“谢谢您,老人家。”我很满足这免费的音乐餐,起身告辞……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雨巷改写散文《雨巷》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