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启蒙思想VS明清的启蒙思想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明清之际的
启蒙思想VS欧洲启蒙思想
【例题】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本题易错选D,错选原因是混淆了东西方思想的本质区别。17世纪中国启蒙思想家只反对君主专制,而没有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他们的思想属于封建社会末期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A、C、D都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答案为B。
【例题】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为代表,考查明清时期中外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试题角度新颖、设计巧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第(1)问注意依据材料一、二进行分析,不能照搬课本知识。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君臣分治、民本等思想,这没有超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说明其思想“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新见”则主要表现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君臣平等。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黄宗羲的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比较,不能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待其思想,对人物的评价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用这个方法评价孟德斯鸠,主要从其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贡献的角度回答,其思想具有反对专制、体现权力制衡的特点。第(3)问可从三个角度回答:一是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又为近代思想家所继承;二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制度设计;三是两者思想的共同作用,即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背景
(1)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2)欧洲: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欧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具体内容
(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两者性质
(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4.历史影响
(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分析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1.对法国的影响: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对亚洲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对资产阶级时代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范文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黄宗羲(1610 一1695 ) ,字太冲,号南雷,又叫梨洲,浙江余姚人。其师刘宗周,其父黄尊素都是王守仁的弟子。宗羲年青时曾为“复社”领袖,以反阉党名闻全国。明朝灭亡,又组织“世忠营”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宋元学案》 、《 明儒学案》 及《 明夷待访录》 等。黄宗羲的宇宙观继承了宋明理学中
《 王文成公全书》 卷6 《 文录三· 答友人问》 《 王文成公全书》 卷l 《 传习录上》 3 《 王文成公全书》 卷3 《 传习录下》 斗《 王文成公全书》 卷l 《 传习录上》 5 《 王心斋先生遗集· 语录》
的气本体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己。”' “无气则无理”, “理”不过是“气”的条理和秩序,“气”日新不己,“理”亦随之变化。在认识论上,他又回到阳明心学,说“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穷理者尽其心也”,即通过人心穷究天理。黄宗羲思想的亮点,在其社会政治思想上。他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渗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2 他揭露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倡导限制君权,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局面。还提出“工商皆本”,改革币制,整顿市场,发展工商业等进步思想。
顾炎武(1613 一1682 ) ,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和黄宗羲一样参加过“复社”,有过抗清的经历,失败后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音学五书》 、《 亭林诗文集》 等。他在宇宙观上赞成张载的气一元论,认为道存于器,“非器则道无所寓”。顾炎武也反对君主专制,要求“众治”, 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将“亡国”与“亡天下”相区别,认为“亡国”不过是“易姓改号’夕,只有“亡天下”才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的大事,因此“保国”是“肉食者”的事,普通人无须介入,只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炎武发扬传统治学思想中知行合一,重视践履的优良学风,提倡治学应注意于经世致用,这对清代学术思想的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夫之(1619 一1692 ) ,字而农,号葺斋,湖南衡阳人。曾领导过清初衡山一带的抗清斗争,后隐居衡阳船山著书立说,学界称船山先生。著有《张子正蒙注》 、《 周易外传》 、《 读通鉴论》 、《 宋论》 等,均由后人辑入《 船山遗书》 。王夫之坚持“气本体论”,在道器关系上提出道者器之道,而器者不可谓道之器的主张,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对像,而客观对像独立于人而存在。在知行关系上,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而提出“行先知后”,认为知离不开行,,《朱元学案》 卷12 《 镰溪学案下》
2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原君》
行离不开知,知行互相依赖,“相资以为用”,行又是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主张。在方法论上,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对立统一中运动变化和发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们可以“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据此,他认为天理、人欲都是自然,“天理”就在“人欲”中,反对宋明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
范文三: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
2006年11月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Nov,2006 0F HARBIN COMMn?E SCHOOL oF r?E CCP 总第48期第6期 THE,JOURNAIJ Serial No(48 No(6
?哲学与思辨?
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
马庆玲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要t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大震荡和政治大变局,引起和促成了社
风俗、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潮,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和宋明道会 学,倡 导个性自由、利己主义,肯定人欲的正"-3性和人格平等,表现出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觉醒。 关键词:思想启蒙;明清;李贽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章编号:1008—8520(2006)06—0040—03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混乱,外族侵略不断,农 一》),个人命运完全由自己主宰。民起义此起彼伏,
最终导致朝代更替,封建统治已经 李贽作为王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极端痛恨 道学先生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 走向没落衰败;与此同时,随着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经 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新的社会经济关系 彘”的虚伪嘴脸,他以“童心说”来对抗正统思想,大 倡异端。 逐渐萌芽,新的社会力量成长起来。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 大、意义深 首先,李贽以“童心”否定“天理”,以个性否定普
遍性。他说:“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 远的早期启蒙思潮:思想家们以鲜明的批判意识、
个陛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写 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焚书?夫妇 论》)没有超于“气”之上的“一”和“理”,也没有超于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气”上的“太极”。既然不存在所谓普遍之理——太 一、自作主宰 极,那么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是“绝假纯真”的“童 心”。普遍之理不仅不存在,道学家们意在体认“天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之一就是“尚公”,即整体
理”的道理闻见,读书识义理活动还是使“童心”遭到 主义,重视群体和群体利益,不提倡个性和一己私
障蔽和丧失的罪魁祸首。为此,李贽对儒家经典发 利,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儒家所谓“义利关系”实际 起猛烈的批判。他说:儒家奉为经典的《六经》、《论 就是“公私关系”,而最高的道德——“仁”,宋儒则干 语》、《孟子》等未必是“圣人之言”,即便是语出圣人,脆解释为“公”,即“人能至公,便是仁”(《何南程氏外书 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实在不过是假人之假言假文 ?卷十二》)。泰州学派正是以此为突破口,高举个性 而已。从否定“天理”的存在到抨击经典,李贽不愧 的旗帜,以推崇个性自由为起点,开始了反传统、反 是一个倡导个性自由的斗士。 权威的思想变革。
其次,李贽以“私心”释“童心”,称个体维护自我 泰州学派认为,个体本身就能够“自成自道,自 利益,趋利避害是“童心”的要求。“夫私者,人之心 暴自弃”(《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具有自我成就或否 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定的自主能力,所谓道德良知无非是个体的经验意 (《藏书?德业儒臣后论》)农夫没有私心,田地必然荒芜; 识和自由意志,就连天地万物的存在也要以“我”为 工匠没有私心,器皿必然不成;学者没有私心,学业 依据,“宇宙在我,万化生身”(同上),个体的自由意
必然废弃。因此,“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说,观场之 志可以“自作主张,自裁白化”(《王一庵先生遗集?卷 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根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 耳,不足采也。”(同上)私心实际是人们一切言行操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的原动力,趋利避害的私心人人皆同,无有例外。 作者简介:马庆玲(1974一),女,黑龙江大庆人,哲学教 研部 因此,李贽公开主张“士贵为己”。在李贽看来,农 教师。 ?40?
万方数据
夫、商人、市民由于保持了“童心”,所以敢讲心里话, 观影响最大。 言行一致;而道学家们指责别人自私自 利,标榜自己 在宋明理学中,欲与人欲是不同概念。欲指人 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物质欲望及符合自己等级身份 “惟务为人”,实则表里不一,虚伪之至。
由此李贽强调,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个性 的欲求,是正当的、合于天理的。如二程所言:“耳闻
是“至尊无对”,至高无上的,不是普遍规范的附庸: 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 然。”(《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一般人饥食渴饮,冬裘夏
葛,王侯贵族的钟鼓、宴游之乐等都属于正也。若必待取足于孑L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
当的欲 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个通 望。对此,理学家持认可态度。人
欲则站在天理的 过“为己”与“自适”而满足个人利益的过程:“士贵为 对立面,指超越自己等级地
位的、不正当的欲求,是 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虽伯夷、叔齐同 应当坚决予以禁止
的。可见,在理欲观问题上,理学 为淫癖。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 家的主张 带有明显的等级不平等性。随着封建道德 糠。”(《李温陵集?答周二鲁》)将“己”置于“人”之上、通 束缚的加强,理学家们对欲的要求愈加严苛,甚至提 过对“私”的肯定而使个体性原则得到进一步伸展, 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对人欲的态度也愈这 显然与儒家提倡的整体主义大异其趣,背道而驰。 加严厉,主张“革尽人欲”、“灭尽人欲”。另外,虽然 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维护整体主 理学不排斥基本生理欲望,但的确轻视物质享受。 义 的重要基础。按儒家的逻辑,只有严格等级区分, 凡此种种,导致理学在理欲观上的禁欲色彩越来越 才能形成正常社会秩序,整体利益才能得以实现。 浓。理学理欲观的等级不平等性和禁欲倾向严重束 所以人人应该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并尊重他人的 缚了人们的个性。等级地位。“三纲”便是等级制度 在伦理道德领域的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 集中体现。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从肯定人 阶层的兴起,一批进步思想家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理 的个性尊严、自私本性、个体之利人手,将批评的矛 欲观,对理欲关系作出重新理解和界定。清初的思 头直接指向“三纲”之首——“君为臣纲”。他认为, 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但在理欲关系的问题 人类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他说:“有生之初,人各 上,则延续了明末的观点,肯定私欲的合理性。 自私
也,人各自利也。”(《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把满足 明末的启蒙思想家们对欲给予了充分肯定,指
个人利益作为人类的普遍权利,但封建专制制度却 出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反对宋儒存理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君主是“天下之 去欲,以理杀人。他们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自然本
大害”,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主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 性,普遍将世俗生活视为最高道德本体。王艮提出
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同 “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 上)。扼杀了天下人自私自利的权力。因此,要想满 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
足人们的私利,必须废除君主专制,“向使无君,人各 王襞将“穿衣吃饭,接人接物,分青理白”的现实生活
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同上)。君主专制理应废 解释成本来俱足的“良知”。(王东崔先生遗集?卷一)
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皆是人伦物理。此外,他们又 除,臣子为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
一姓也”(同上)。在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达到最高 对人们满足个人欲望的追求给予充分肯定。李贽指
程度时敢于以“利”为由批判君主专制,需要多么大 出,“童心”追求的目标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欲望:
“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 的理论勇气,而黄宗羲对封建君主制的批判比诸庄 子、鲍敬言等主张无君,要求返回原始初民之世的观 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 点无疑更具有合理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治生产业。”(《焚书?答邓明府》)人们对私欲的追求是 自然之势,不可阻挡,理应得到满足:“寒能折胶,而 二、理在欲中 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 儒家对理欲关系的正统看法首先是部分肯定欲 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 的正当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 圣人顺之,顺之则安矣!”(《焚书?答耿中丞》)这里肯 运》),同时又认为人们的一切欲望并非都是合理的, 定了私欲的合理性,也就否定了压制人的欲望的封 纵欲而行必将导致道德败坏,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因 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此应经由长期 的道德修养形成道德自觉,用道德理 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也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与
性去节制、引导感性欲望,其中尤以宋明理学的理欲 明末不同的是他们反对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主张 ? ?4l
万方数据
理、欲的统一。 级观念不以为然,向往平等。何心隐则从社会结构 首先,他们重视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肯定欲 角度肯定平等原则,在他所构想的社会组织“会”中,是善 的动力。戴震指出欲是实践活动的动力:“凡事 不以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三纲”为原则,而是以 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孟子 “均”、“群”为基本组织原则,体现出在社会地位、人 字义疏证?权》)他公开提倡情欲在历史中的作用,驳 际关系上的平等原则。斥天理论的虚妄。戴震又继
承陈确“欲即是人心生 李贽从伦理领域到政治领域全面树立起平等观
意,百善皆从此生”(《瞽言四?无欲作圣辨》)的观点,指 念,并从这样的平等观念出发,对“三纲”提出异议。
出欲是善的动力,“称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 他公开主张男女平等,不同意“女子见短”的偏见,他
情无不达,斯可矣”(《孟子字义疏证?才》)。这些论证 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
充分肯定了欲的合理陛,很有说服力。 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
其次,他们提出“理在欲中”说,将理、欲在欲的 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并称许卓文君再
基础上统一起来。“欲者,血气之自然。 由血气 嫁,赞叹红拂自择夫婿是千古以来第一个嫁法,推崇
之自然,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理义。自然之 武则天胜高宗、中宗十倍、万倍。这些见解胆识过
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 人,正面批判了“夫为妻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焉,是其必然也。”(《孟子字义疏证?理》)必然之理出于 的封建礼教。他还认为,如果无道的君主不能以国 自然之欲,理是欲的规则和指导,欲要遵循理而不能 士之礼待臣下,则臣下完全可以引身而退,不必履行 放纵。 臣子的义务。这是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程朱理学被自南宋至清历代政府所尊崇,在思 应该注意的是,李贽的平等观不同于中国历史 想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其权威性至高无上。当 上平均主义的平等观,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 时即使有人敢于批判孔孟,也不敢有悖于程朱。而 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他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却不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恰恰将矛头指向理学中最严苛 反对经济上的“不平等”:“夫载培倾覆,天必因材,而 的理欲之辨,革除了理学禁欲之弊,尤其清初的学者 况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 在批判“存理去欲”观点时又始终坚持理性主义的态 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 度,使其理论免于流为杨朱纵欲之论,这些思想直到 人其能违天乎哉。”(《李氏文集?明灯道古录下》)经济领 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域锱铢共竟、弱肉强食是合理的,商贾、工匠与农民、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自陈确、李贽、黄宗羲、王 士人是平等的。夫之到戴震等人,对理学理欲观的 批判一直混淆了 黄宗羲从工商业的社会作用上批判贬抑工商的
欲与人欲的区别,并不完全合于理学原意,这在一定 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他说:“世儒不
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说服力。 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 三、庶人非下 三》)“工商皆本”是对市民平等意识的自觉反映。
明中期以来,商业空前繁荣,平民阶层尤其是商 明清之际先进思想家们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 人
的活动空间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这股社会新生 以绝大的理论勇气张扬个性、肯定人欲、追求平等,
力量要求提高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而 关注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在对纲常
这种要求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批具 名教,尤其是君臣、夫妇之纲的批判,对“人欲”与
有敏锐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冲破等级观念, “私”的肯定过程中,他们将批判的触角从伦理道德 、 提出“平等”的口号。 领域延伸到社会制度领域,封建旧道德受到初步挑 王阳明较早提及平等问题,他主要从人人具有 战,新的伦理道德萌芽、成长起来,封建制度也受到 天 赋良知的角度肯定了平民与圣贤具有同等的伦理 了震动和破坏。思想启蒙使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 地位,而且顺应时代变化,肯定士农工商“四民异业 念、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变革,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 而同道”,人的社会地位,与传统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文艺启蒙运动的发展。 的观点相比已是大相径庭了。 (《王阳明全集?卷二十 [责任编辑:孙霁 1 五》)王艮反对精神桎梏,对“君子思不出其位”的等 ?42?
万方数据
范文四: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
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
2006年11月
总第48期第6期
哈尔滨市委党校
THEJOURNA1.OFHARBINCOMMITTEESCHOOLoF11{ECCP
Nov,2006
SerialNo.48No.6
?
哲学与思辨?
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
马庆玲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要: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大震荡和政治大变局,引起和促成了社会
风俗,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潮,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和宋明道学,倡
导个性自由,利己主义,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人格平等,表现出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觉醒.
关键词:思想启蒙;明清;李贽
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o6)06一O040—03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混乱,外族侵略不断,农
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朝代更替,封建统治已经
走向没落衰败;与此同时,随着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经
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新的社会经济关系
逐渐萌芽,新的社会力量成长起来.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意义深
远的早期启蒙思潮思想家们以鲜明的批判意识, 个性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
,自作主宰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之一就是"尚公",即整体 主义,重视群体和群体利益,不提倡个性和一己私 利,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儒家所谓"义利关系"实际 就是"公私关系",而最高的道德——"仁",宋儒则干 脆解释为"公",即"人能至公,便是仁"(《何南程氏外书 ?
卷十二》).泰州学派正是以此为突破口,高举个性 的旗帜,以推崇个性自由为起点,开始了反传统,反 权威的思想变革.
泰州学派认为,个体本身就能够"自成自道,自 暴自弃"(《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具有自我成就或否 定的自主能力,所谓道德良知无非是个体的经验意 识和自由意志,就连天地万物的存在也要以"我"为 依据,"宇宙在我,万化生身"(同上),个体的自由意 志可以"自作主张,自裁白化"(《王一庵先生遗集?卷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马庆玲(1974一),女,黑龙江大庆人,哲学教 研部教师.
?
40?
一
》),个人命运完全由自己主宰.
李贽作为王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极端痛恨 道学先生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
彘"的虚伪嘴脸,他以"童心说"来对抗正统思想,大 倡异端.
首先,李贽以"童心"否定"天理",以个性否定普 遍性.他说:"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 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焚书?夫妇 论》)没有超于"气"之上的"一"和"理",也没有超于 "气"上的"太极".既然不存在所谓普遍之理——太 极,那么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是"绝假纯真"的"童 心".普遍之理不仅不存在,道学家们意在体认"天 理"的道理闻见,读书识义理活动还是使"童心"遭到 障蔽和丧失的罪魁祸首.为此,李贽对儒家经典发 起猛烈的批判.他说:儒家奉为经典的《六经》,《论 语》,《孟子》等未必是"圣人之言",即便是语出圣人, 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实在不过是假人之假言假文 而已.从否定"天理"的存在到抨击经典,李贽不愧 是一个倡导个性自由的斗士.
其次,李贽以"私心"释"童心",称个体维护自我 利益,趋利避害是"童心"的要求."夫私者,人之心 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德业儒臣后论》)农夫没有私心,田地必然荒芜; 工匠没有私心,器皿必然不成;学者没有私心,学业 必然废弃.因此,"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说,观场之 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根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 耳,不足采也."(同上)私心实际是人们一切言行操 作的原动力,趋利避害的私心人人皆同,无有例外. 因此,李贽公开主张"士贵为己".在李贽看来,农
夫,商人,市民由于保持了"童心",所以敢讲心里话, 言行一致;而道学家们指责别人自私自利,标榜自己
"惟务为人",实则表里不一,虚伪之至.
由此李贽强调,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个性 是"至尊无对",至高无上的,不是普遍规范的附庸: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 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 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个通 过"为己"与"自适''而满足个人利益的过程:"士贵为 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虽伯夷,叔齐同 为淫癖.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 糠."(《李温陵集?答周二鲁》)将"己"置于"人"之上,通 过对"私"的肯定而使个体性原则得到进一步伸展, 这显然与儒家提倡的整体主义大异其趣,背道而驰. 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是维护整体主 义的重要基础.按儒家的逻辑,只有严格等级区分. 才能形成正常社会秩序,整体利益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人人应该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并尊重他人的 等级地位."三纲"便是等级制度在伦理道德领域的 集中体现.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从肯定人 的个性尊严,自私本性,个体之利人手,将批评的矛 头直接指向"三纲'之首——"君为臣纲".他认为, 人类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他说:"有生之初,人各 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把满足 个人利益作为人类的普遍权利,但封建专制制度却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君主是"天下之 大害",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主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 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同 上).扼杀了天下人自私自利的权力.因此,要想满 足人们的私利,必须废除君主专制,"向使无君,人各 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同上).君主专制理应废
除,臣子为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 一
姓也"(同上).在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达到最高 程度时敢于以"利"为由批判君主专制,需要多么大 的理论勇气,而黄宗羲对封建君主制的批判比诸庄 子,鲍敬言等主张无君,要求返回原始初民之世的观 点无疑更具有合理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理在欲中
儒家对理欲关系的正统看法首先是部分肯定欲 的正当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 运》),同时又认为人们的一切欲望并非都是合理的, 纵欲而行必将导致道德败坏,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因 此应经由长期的道德修养形成道德自觉,用道德理 性去节制,引导感性欲望,其中尤以宋明理学的理欲 观影响最大.
在宋明理学中,欲与人欲是不同概念.欲指人 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物质欲望及符合自己等级身份 的欲求,是正当的,合于天理的.如二程所言:"耳闻 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 然."(《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一般人饥食渴饮,冬裘夏 葛,王侯贵族的钟鼓,宴游之乐等都属于正当的欲 望.对此,理学家持认可态度.人欲则站在天理的 对立面,指超越自己等级地位的,不正当的欲求.是 应当坚决予以禁止的.可见,在理欲观问题上,理学 家的主张带有明显的等级不平等性.随着封建道德 束缚的加强,理学家们对欲的要求愈加严苛.甚至提 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对人欲的态度也愈 加严厉,主张"革尽人欲","灭尽人欲".另外,虽然 理学不排斥基本生理欲望,但的确轻视物质享受.
凡此种种,导致理学在理欲观上的禁欲色彩越来越 浓.理学理欲观的等级不平等性和禁欲倾向严重束 缚了人们的个性.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 阶层的兴起,一批进步思想家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理 欲观,对理欲关系作出重新理解和界定.清初的思 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但在理欲关系的问题 上.则延续了明末的观点,肯定私欲的合理性. 明末的启蒙思想家们对欲给予了充分肯定,指 出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反对宋儒存理 去欲,以理杀人.他们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自然本 性,普遍将世俗生活视为最高道德本体.王艮提出 "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 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 王襞将"穿衣吃饭,接人接物,分青理白"的现实生活 解释成本来俱足的"良知".(王东崔先生遗集?卷一) 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皆是人伦物理.此外,他们又 对人们满足个人欲望的追求给予充分肯定.李贽指 出,"童心"追求的目标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欲望: "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 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 治生产业."(《焚书?答邓明府》)人们对私欲的追求是 自然之势,不可阻挡,理应得到满足:"寒能折胶,而 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 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 圣人顺之,顺之则安矣!"(《焚书?答耿中丞》)这里肯 定了私欲的合理性,也就否定了压制人的欲望的封 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也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与
明末不同的是他们反对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主张 ?
41?
理,欲的统一.
首先,他们重视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肯定欲 是善的动力.戴震指出欲是实践活动的动力:"凡事 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孟子 字义疏证.权》)他公开提倡情欲在历史中的作用,驳 斥天理论的虚妄.戴震又继承陈确"欲即是人心生 意,百善皆从此生"(《瞽言四?无欲作圣辨》)的观点,指 出欲是善的动力,"称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 情无不达,斯可矣"(《孟子字义疏证-才》).这些论证 充分肯定了欲的合理性,很有说服力.
其次,他们提出"理在欲中"说,将理,欲在欲的 基础上统一起来."欲者,血气之自然.……由血气 之自然,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理义.自然之 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 焉,是其必然也."(《孟子字义疏证?理》)必然之理出于 自然之欲,理是欲的规则和指导,欲要遵循理而不能 放纵..
程朱理学被自南宋至清历代政府所尊崇,在思 想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其权威性至高无上.当 时即使有人敢于批判孔孟,也不敢有悖于程朱.而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恰恰将矛头指向理学中最严苛 的理欲之辨,革除了理学禁欲之弊,尤其清初的学者 在批判"存理去欲"观点时又始终坚持理性主义的态 度,使其理论免于流为杨朱纵欲之论,这些思想直到 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自陈确,李贽,黄宗羲,王 夫之到戴震等人,对理学理欲观的批判一直混淆了 欲与人欲的区别,并不完全合于理学原意,这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说服力.
三,庶人非下
明中期以来,商业空前繁荣,平民阶层尤其是商 人的活动空间和社会地位显着提高.这股社会新生 力量要求提高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而 这种要求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批具 有敏锐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冲破等级观念, 提出"平等"的口号.
王阳明较早提及平等问题,他主要从人人具有 天赋良知的角度肯定了平民与圣贤具有同等的伦理 地位,而且顺应时代变化,肯定士农工商"四民异业 而同道",人的社会地位,与传统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的观点相比已是大相径庭了..(《王阳明全集-卷二十 五》)王艮反对精神桎梏,对"君子思不出其位"的等 ?
42?
级观念不以为然,向往平等.何心隐则从社会结构 角度肯定平等原则,在他所构想的社会组织"会"中, 不以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三纲"为原则,而是以 "均","群"为基本组织原则,体现出在社会地位,人 际关系上的平等原则.
李贽从伦理领域到政治领域全面树立起平等观 念,并从这样的平等观念出发,对"三纲"提出异议. 他公开主张男女平等,不同意"女子见短"的偏见,他 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 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
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并称许卓文君再 嫁,赞叹红拂自择夫婿是千古以来第一个嫁法,推崇 武则天胜高宗,中宗十倍,万倍.这些见解胆识过 人,正面批判了"夫为妻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封建礼教.他还认为,如果无道的君主不能以国 士之礼待臣下,则臣下完全可以引身而退,不必履行 臣子的义务.这是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应该注意的是,李贽的平等观不同于中国历史 上平均主义的平等观,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 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他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却不 反对经济上的"不平等":"夫载培倾覆,天必因材,而 况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 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 人其能违天乎哉."(《李氏文集.日月灯道古录下》)经济领 域锱铢共竞,弱肉强食是合理的,商贾,工匠与农民, 士人是平等的.
黄宗羲从工商业的社会作用上批判贬抑工商的 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他说:"世儒不 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 三》)"工商皆本"是对市民平等意识的自觉反映. 明清之际先进思想家们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 以绝大的理论勇气张扬个性,肯定人欲,追求平等, 关注现实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在对纲常 名教,尤其是君臣,夫妇之纲的批判,对"人欲"与 "私"的肯定过程中,他们将批判的触角从伦理道德 领域延伸到社会制度领域,封建旧道德受到初步挑 战,新的伦理道德萌芽,成长起来,封建制度也受到 了震动和破坏.思想启蒙使当时的人们在思想观
念,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变革,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
文艺启蒙运动的发展.
[责任编辑:孙霁]
范文五: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政治上:皇权专制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③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传入,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 1601年来华,与汉族官员士大夫徐光启等 人结交,传播西方的数学(几何原本) 、天文、地理(向万历皇帝献上《坤舆万国全图》 ) , 传播天主教,是西学东渐的开端。 )
2、李贽其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天理”学说。
② 反对以孔孟为学说为权威的教条,挑战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提倡个性解 放。 (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 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他极力反对当时程朱理学的卫道 士们把孔子封为“天生圣人” ,李贽通过反对孔子来批评当时的程朱理学的虚伪学说。 ) ③ 提出“绝假还真”的“童心说” ,反对礼教虚伪与官场欺诈。 (他说:士大夫 “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 可自是。 ”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
④ 文学上主张“真心” ,反对当时的摹古之风。
代表作《藏书》 、 《续藏书》 、 《焚书》 、 《续焚书》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 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 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 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 )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1)黄宗羲 (号梨洲老人,学者称他为“梨洲先生” ,明末曾组织义军“世忠营” 抗清。清朝建立后,屡次招他入朝做官,他都拒绝当官,老死山林。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 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则之于儒林” 。 )
a 批判君主专制, (他认为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 “使天下受其利” , 君主只是天下的 公仆,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然而,后来的君主却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视天下为 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 受享无穷” 。 他对君主 “家天下” 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
b 限制君主权力(他认为 首先明辨君臣关系 :“君之意,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 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从本质上来说君与臣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 君主不应该高高在上, 为臣者不是君主的仆人, 而是君主之师友, “我之出而仕也, 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其次是设置宰相 :“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 ” “天子之子不皆贤” ; 宰相传贤而不传子, “足相补救” 。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 “天子之子一 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 再次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设立学校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 风尚,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 ,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 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 保也。 ” )
c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 圣王之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 现代学者秦晖对黄宗羲称之为 “并税改革, 积累莫返之害” 总结到: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 由于当时社会政 治环境的局限性, 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被称为 “黄 宗羲定律” 。著作《明夷待访录》 )
(2)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明亡后,参加义军抗清,南明政权覆灭归家后因仆 人构陷短暂入狱,出狱后游历名川大山,终生不接受清朝诏安。 )
a 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独治” ,主张“众治” ,所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 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他这种怀疑君 权、提倡“众治”的主张,却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
b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批判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的僵化,使得当时的 读书人、士大夫只能空谈,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 ,动 不动就要以死报国,问题是你死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所以他提出经世致用, “文之不可绝 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 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 ” )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 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
d 开创清朝考据学之先河,清朝文学桐城派深受顾炎武的影响。著作《天下 郡国利病书》 、 《日知录》 。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参加义军抗清,后被清朝通缉,开始流亡,终身不 剃发,终老山林。 )
A 朴素的唯物观:气是唯一的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辩证的看待运动与
静止:“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
b 循天下之公,提出“孤秦陋宋” ,批判君主专制 (孤秦:秦始皇嬴政从彻底极 端的个人主义与绝对的自私自利出发, 将天下完全视为个人的家产, 由宗族天下一变而为个 人天下,一人之天下。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 ”陋宋:宋朝采用 陋术统治,玩弄权术,猜忌人才,朋党对立,不能一统天下。 )
(4)影响
①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具有早期启蒙作用,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 了强烈的冲击。
②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大,未能成为主流思想,没有引起社会的变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启蒙思想VS明清的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