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导读: 《缩小差距》通过一则生动有趣的管理故事向我们徐徐道来企业如何实现更高绩效,并在故事的结尾点明GAPS规则是企业实现更高绩效的四部曲:...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缩小差距》通过一则生动有趣的管理故事向我们徐徐道来企业如何实现更高绩效,并在故事的结尾点明GAPS规则是企业实现更高绩效的四部曲:
G向应有水平前进。
A分析现实状况。
P弄清楚原因。
S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
通读整篇故事的过程也是和故事主人公比尔和莎拉一同探索如何提高客户服务部门的绩效的过程,可以说很庆幸自己能耐心读完100多页的故事,通过这则故事,我对如何提高绩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发现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企业绩效的确定应基于商业需要,我司要提高企业绩效的前提是先明确公司的商业需要,对于管理者来说,则要深刻理解公司的商业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明确各部门的绩效要求。最后才是确定工作环境和能力需要。这是提高公司绩效需要打好的基础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方向对了,再慢也是快的。企业绩效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深刻的完成自身的审视工作,才有助于做好后面的工作。
二、故事中,Dyad公司绩效的提高可谓是动用了公司各个
层级的力量,最后,他们成功了。企业绩效提高不是单凭某个层级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绩效提高主导部门的辛勤工作,不懈探索,需要高层领导的足够重视和关键时刻的支持,更少不了执行层的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可见,企业绩效提高的工作需要各层级有效联动起来才能取得期望的结果。
三、企业绩效的提高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亦应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说更多、更好、更不同。企业的商业需要可能变化,随之而来对绩效的需要也会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确定工作环境和能力需要是否依然满足绩效的的需要。即便商业需要比较稳定,但基于一定的绩效需要下,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以期使企业一直处于竞争优势的位置。
四、该故事旨在告诉我们GAPS规则能帮助企业取得杰出的工作绩效。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如何能让该规则充分发挥它的效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做到的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GAPS规则。该故事解决的是客户服务部的绩效问题,而我司目标是提高公司整体绩效,范围更广,需要面对的情况也更复杂,期间需要做大量探索工作并动用可观的资源,也一定会有重重困难。只有坚定提高企业绩效的信心,充分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情况、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客观审慎制定后续绩效改进计划并坚持施行,才能够拨开乌云见月明。
不管是日前人力资源部组织的《绩效管理回顾与反思研讨会》,还是即将开展的《绩效改进学习项目》,我们都看到了公司提高整体绩效水平的决心。相信在公司全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司整体绩效水平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名人传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读书笔记怎么写格式(共8篇)(2015-08-31)
?红楼梦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8篇)(2015-08-31)
相关热词搜索:差距 笔记
范文二:《缩小差距》读书笔记(最新版)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缩小差距》通过一则生动有趣的管理故事向我们徐徐道来企业如何实现更高绩效,并在故事的结尾点明GAPS规则是企业实现更高绩效的四部曲:...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
《缩小差距》通过一则生动有趣的管理故事向我们徐徐道来企业如何实现更高绩效,并在故事的结尾点明GAPS规则是企业实现更高绩效的四部曲:
G 向 应有水平 前进。
A 分析 现实状况 。
P 弄清楚原因。
S 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
通读整篇故事的过程也是和故事主人公比尔和莎拉一同探索如何提高客户服务部门的绩效的过程,可以说很庆幸自己能耐心读完100多页的故事,通过这则故事,我对如何提高绩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发现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企业绩效的确定应基于商业需要,我司要提高企业绩效的前提是先明确公司的商业需要,对于管理者来说,则要深刻理解公司的商业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明确各部门的绩效要求。最后才是确定工作环境和能力需要。这是提高公司绩效需要打好的基础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方向对了,再慢也是快的。企业绩效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深刻的完成自身的审视工作,才有助于做好后面的工作。
二、故事中,Dyad公司绩效的提高可谓是动用了公司各个层级的力量,最后,他们成功了。企业绩效提高不是单凭某个层级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绩效提高主导部门的辛勤工作,不懈探索,需要高层领导的足够重视和关键时刻的支持,更少不了执行层的
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可见,企业绩效提高的工作需要各层级有效联动起来才能取得期望的结果。
三、企业绩效的提高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亦应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说 更多、更好、更不同 。企业的商业需要可能变化,随之而来对绩效的需要也会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确定工作环境和能力需要是否依然满足绩效的的需要。即便商业需要比较稳定,但基于一定的绩效需要下,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以期使企业一直处于竞争优势的位置。
四、该故事旨在告诉我们GAPS规则能帮助企业取得杰出的工作绩效。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如何能让该规则充分发挥它的效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做到的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GAPS规则。该故事解决的是客户服务部的绩效问题,而我司目标是提高公司整体绩效,范围更广,需要面对的情况也更复杂,期间需要做大量探索工作并动用可观的资源,也一定会有重重困难。只有坚定提高企业绩效的信心,充分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情况、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客观审慎制定后续绩效改进计划并坚持施行,才能够拨开乌云见月明。
不管是日前人力资源部组织的《绩效管理回顾与反思研讨会》,还是即将开展的《绩效改进学习项目》,我们都看到了公司提高整体绩效水平的决心。相信在公司全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司整体绩效水平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范文三:缩小差距之道
贫困经济学最基本的一条公理表明,今天就应致力于解决明天收入差距的问题。这条公理在诺贝尔奖得主给全球经济开的处方中有所体现。收入分配的铁律(我们不妨称其为“公理一”),可以表示如下:明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资本差距。 为了实现缩小未来10年收入差距的目标,中国必须大力降低当前人力资本的差距,此外别无选择。 从长期来看,收入差距的走向可能比增长率更为重要。如果差距过大,中国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导致过去30年的成果付之东流。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7年基尼系数已接近50(确切地说是49.7)。2003-2007年之间,中国基尼系数的上升速度几乎是全世界最快的。西南财经大学甘梨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甚至更高。 尽管最近10年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是众多奋力向高收入行列转型的国家中一员,但是收入差距水平将令其很难成功,至少过去70年中尚无先例。 这首先是因为高增长率带来高预期,即便贫困人口也不外如此。即便是需要长时间加班、恶劣的生活环境、较低的工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体制内就业。这意味着有一份工作,尽可能多攒钱;期待今后可以挣更多的钱,攒更多的钱。 但是,整个体制是以增长能够惠及穷人为基础的。如果增长放缓,这些预期可能无法实现。希望一旦破灭,人们可能会决定退出体制,进入非正规经济甚至是灰色或黑色经济。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高收入差距常常伴随着较高的教育差距、营养差距和健康差距。而高收入的发达国家通常工资水平也高。雇主因而要求雇员要具备较高技能——数学、语言文字、科学、英语和电脑技能,来完成高工资对应的任务。否则雇主不会雇佣他们,代之以资本替代劳动力或是将技能水平较低的岗位转向海外。 问题是,那些增长较快,仍在努力挤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与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脱节。如果大部分劳动力不具备高工资所要求的技能,相当一部分人将面临失业。一旦出现这种劳动力的两极分化,那些不能进入正规系统的劳动力,也只能进入非正规经济、灰色或黑色经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干扰很可能导致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放缓。此外,非正规经济系统中的一些人很可能会采取行动表达不满。如果这样的人足够多,整个国家无异于置身于炸药桶上。 未来的中国究竟要走哪条路?下一个10年的社会面貌将是生机勃勃的还是岌岌可危的?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方式将起决定作用。 分别呈现中国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弥合差距之道——巨大的教育差距,巨大的营养差距,巨大的健康差距,巨大的婴幼儿差距、学龄前儿童差距、小学生差距、初中生差距、高中生差距、大学生差距。如果中国不采取任何措施(特别是严厉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中国恐怕不得不在近几年做好最糟糕的打算。 一系列有助于缩小差距的干预措施。一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已获证实,一些正在实施。其中一些花钱不多且简单有效,另一些则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考量。但如果测算一下这些干预的总成本,再看看如果不采取行动缩小差距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相信,一场旨在缩小城乡教育、营养和健康差距的战争,是政府最经济的选择。 (摘自《财新新世纪周刊》)
范文四:“缩小差距”之旅
我有一个梦 我是1948年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事情。“**”期间,我在内蒙插队。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机会上大学,更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了。记得上清华物理系那会儿,我已是30岁的人了,所以特别珍惜,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考进了钢铁研究总院读研究生。 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留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一年后,导师推荐我到瑞典皇家工学院固体物理系做访问学者,进行磁性材料研究。记得我到瑞典后,我们的实验设备刚在安装调试阶段,恰巧美籍华人朱经武先生发现了高温超导材料,这也因此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从此,我就把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高温超导材料领域。 当年硕士毕业时,我在钢铁研究总院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人民币,但去瑞典作访问学者后,我拿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就折合人民币7000多元。这中间近百倍的差距使我感到震惊,以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的经历,我深深感到: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在国外10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呢?这也正是我十几年来的一个梦想:为缩小这种差距做点事情。 决心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也开始大力支持科教事业,从上到下,都以“科教兴国”为重。而在国外,做学问也罢,做一般的公司雇员也罢,你可以做得很好,但如果你要进入“管理层”,你马上就会感觉到人家就并不是很欢迎你了。和许多在海外待久了的人一样,我也觉得要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好。 当时在中国驻丹麦使馆任科技参赞的李武强先生,是我在丹麦结识的一位好朋友。一次,李参赞在与我聊天时,向我介绍了国内科技发展的情况,并通过使馆和科技部为我联系了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市的有关科研部门。 1999年,通过也是在丹麦留学、被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到清华的一位朋友介绍,我开始与母校联系、接洽,商谈回国发展的事。为此我专程到母校探讨回国发展的可行性,我把自己的研发设想作了详细陈述。清华对我的专业计划很感兴趣,而且当我提出需要1000万人民币科研经费来建设实验室时,没想到学校领导当场就毫不犹豫地笞应了,这实在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当下答应尽快回国! 2000年初,在出国10多年之后,我回到了母校。在学校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很快建立了600平米的实验室,成立了应用超导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单线长度大于300米,导线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室规模的小型生产线。2001年4月底,我们成功研制出503米Bi系高温超导导线,使我国在短期内也掌握了超导线材产业化技术,为我国应用超导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成果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为推动我国超导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各有关方面支持下,回国后我还和同事们先后创建了“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和“北景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的年产200公里生产线就正式投产。 这些,更加验证了我“只有回国才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的想法。 “海归派”不好当 应该说,我选择回国创业,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也加入到中国的超导产业中来。我们公司的两个CEO分别从丹麦和美国回来,都是高新材料领域的高级科研人员。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对我们公司这种留学人员团队回国创业也给予肯定。 我想告诉每一位打算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的是,祖国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国民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大环境为海外科研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回国人员敞开了绿色通道。国内的企业、投资机构也都愿意在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上投资,可以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机会很多。 而且,国内的支持力度、工作环境和办事效率还是跟得上的,有很大改进。记得我刚回来时,我们做研发需要进口一些设备。有一次,看起来像生产设备的研发设备,已经被海关某官员判了“死刑”,但经过详细了解后,最终还是由他本人将自己已签字的单子改了过来。 当然,国内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整个的创业环境都有待改进,有些条件还未能相应配套,科技界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浮躁和不实事求是的作风。回国人员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努力克服其中的不足,在看到目前有利形势的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创业仍须付出艰苦的代价,必须要有100%的力量投入。特别是在组建一个新的企业时,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创业班子,要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寻求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最大的热情与力量投入到新的事业当中。 我还听说了一些关于“海归派”的议论,说他们回来淘金啊,骗人啊。我觉得,回国的人,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淘金”、“骗人”者毕竟还是少数,国内有些人的认识也不太准确。客观上讲,国内对“海归派”的一些不实宣传,也直接影响到要回国发展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留学人员中的优秀人才,许多人还在国外。我们知道,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尤其是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回来会有很多难处,其中之一就是其做事的方法已和国内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国外做得比较好的人,对回国发展还是有顾虑的,他们认为回国很难开展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表明国内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对回国发展的人,国内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配备相关人才,比如,给科研型的“海归”配备一些善于公关的工作人员,给做行政工作的“海归”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等。 缩小差距中的“差距” 我们要冷静地看到,尽管我们这些年快速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个民族只有虚心好学,才有希望。 回国这几年,天天忙,很辛苦。忙碌之中,我对许多现象也有了新的发现和相对比之下产生的思考。我觉得,有些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和掌握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多学习或领会人家一些先进做法的优秀实质。 比如做事“认真”这一点,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我深有感触。记得我刚到瑞典时,我画了一个草图给瑞典工人,让他帮我做一个小配件,过了一段时间我去取,拿来一看,那配件出乎我意料地好。我决定拿走时,那个工人跟我急了,说还差最后一道工序,我说已经很漂亮了,不需要再做修饰了。他坚持说,“从来还没有人从我手里拿走
一个我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 还有一次,我和一位瑞典同事负责调试一台价值数百万的设备,打开开关时,我们发现,这台德国制造的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我们花了一个星期检查,也找不出毛病在哪里。瑞典同事此时放弃了努力。后来,我找到了l症结所在,解决了问题。当我很“自豪”地告诉他这一结果时,他却很不理解,他说,为什么德国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说,一个设备有几千个零件,出现这样的一个小故障是很正常的。他却仍然表示不可理解,那“认真”劲儿就别提了。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或许我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比他强,但他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却是根深蒂固的,这种对对方的信任和尊重的意识是建立在长时间内、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能办事认真的基础之上的。 这件事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大家不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信任和尊重对方,整个社会的协调性较差,那么组织大型研究工程项目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有人说,中国的研究在实验室里行,要产业化就不行。我想这和足球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赛的失败原本不在临门一脚,而是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不够。 再比如我们现在虽然大力提倡“创新”,但人们头脑中的“创新”概念还不是那么深入。记得我的实验室里曾需要一台特殊的设备,于是向国外的一个朋友订购。他是专门做特制设备的,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问我,有没有人做过这个设备,我说,你做出来的就是“世界第一”,他非常高兴地答应道:我只做别人没做过的,我最讨厌别人拿现成的图纸来让我加工。我说为了“保密”,我会把你机器上的标牌揭掉的,他笑道:那你如何报答我呀7我说那就把你的人头像贴上吧。结果,等机器空运来了之后,我真的发现,他笑眯眯的头像已印在机器上了。 我想,当我们在物质财富、科研成果、技术手段等某些方面赶超世界时,千万不能只有其“形”没有其“实”,真正内在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才是我们最不可忽视的。如果说我们大多数留学人员也许如我一样,是想着回国缩小自己专业领域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话,那么,最好也能从缩小差距的过程中继续看到“差距”,特别是更深层次的“差距”。使人欣喜的是,我可以经常感觉到一种渴望学习和努力减小差距的激情,在祖国的大地上涌动。这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永远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范文五:缩小差距农为先
作者:王雅鹏雷海章
农业经济问题 1998年11期
在众多的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理论成果中,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被看作重点而纷纷论述,而农业问题则被长期忽视。据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区域间农业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农业落后造成的影响的探析,唤醒人们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扎扎实实的从农业这个基础产业抓起。
一、东中西部差距的表现分析
我国东部的京、津、沪、辽、鲁、冀、苏、浙、闽、粤、桂和海南12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85%,耕地面积的30.02%,总人口的41.24%,1995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8.33%;中部的黑、吉、蒙、晋、豫、鄂、湘、皖、赣9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9.55%,耕地面积的43.5%,总人口的34.5%, 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7.53%;西部的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10省市区,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6%,耕地面积的26.9%,总人口的24.3%,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4%。很明显,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其拥有的资源量极不相符,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
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1985年东部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 1.24倍和1.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35倍和1.59 倍,城乡差别比例相当。可是到1994年,上述比值分别扩大到1.53倍、1.39倍和1.64倍、2.11倍,农村差距扩大倍数高于城市;1995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7.9%和69.6%,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0.1%和44%,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差距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差距更大。1980年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为68.8元,1994年为954元。从1980年到1994 年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扩大率为23%,速度很快。
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农业一直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较高,1980年两地区分别为74.3%和80.3%,1990年分别为56.7%和64.6%,农业的经济贡献份额大。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无论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指数,还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都低于东部地区,表现出下滑趋势。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44.11%、36.26%、 19.64%,1995年分别为49.12%、33.35%、17.53%,东部所占份额增加,中西部减少;以1980年为100的农林牧产值指数,东部为1179.90,中西部分别为974.52和946.17,东部的增长快于中西部,致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二、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滞缓的原因剖析
(一)相对较差的自然生态条件 中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相对较差。耕地中山地、丘陵地多,平原、川平地少,旱地多而水田、水浇地少,给耕作浇灌等田间作业带来困难,不利于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和土地生产率提高。
由于耕地坡度大,立地条件差,使机械作业难以进行而生产效率低;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而土壤贫瘠,期求取得同样的产量而需要投入较多的肥料;由于坡耕种植和水土流失较重,种植作物的选择必须兼顾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致使一些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园艺作物受到限制而难以发展;由于积温不够和无霜期较短,为了终年生产而必须投资建设增温设施,致使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干旱少雨要获得正常的产量而必须进行抗旱生产,也相应增加了生产费用。所以,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难度较大。
(二)相对不利的市场环境 第一,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一般地广人稀,交通条件较差,市场数量少,每一个农产品市场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农产品产地距离市场相对较远,市场信息传递相对较慢,产品运输费用相对较高,对产品的保鲜防腐要求更为苛刻。第二,市场机制最本质的规律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一般情况下,同质、同量的农产品在同一市场可以获得同等的价格报偿。这种貌似公平的市场交易规则实际上对于中西部地区是极为不利的:(1 )市场在承认同种产品同一价格,同量产品同等获酬的同时,不承认为生产同一产品所付出的不同代价。如同样生产玉米,沿海的山东因雨量充沛而不需浇灌,干旱少雨的陕西则需要多次浇灌,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必然要比山东高得多,在市场价格一样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可以接受而中西部地区就难以接受,致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 )农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是不等价的,但是受技术所限,内在质量难以直接测度,使温差大、积温低、作物生长期长,内在质量较高的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得不到应有的报偿。第三,农产品生产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而价格决定的规则是供求关系、按需论价,当农产品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以后,这种以需论价的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所制约,向市场上提供的农产品一般是需要经过二次加工方可消费的初级农产品。如玉米需要畜牧业转化为肉蛋奶,皮毛需要加工为衣料。这就在生产和消费中间挤入了一个加工者,他们在购买农产品时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转化利润,当期望值不高和无利可图时则可以不买,致使市场需求不旺,市场给中西部地区带不来需求拉动之力。第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形成,中西部地区人民收入水平低,可支配的消费支出少,购买力相对差,致使市场容量小,农产品及农村市场环境不良。
(三)相对薄弱的生产发展基础 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农业投资的效益一般不如东部。在效率优先的政策取向面前,中西部地区在吸纳资金和投入方面不占据优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份额相对较低,1995年占国土面积不到14%的东部地区基建投资总额却占到全国的50.56%,而占国土面积56.6 %的西部地区基建投资额只占全国的14.87%,致使农业基础条件改善乏力, 浇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全国为51.9%,东部地区为71.04%,中部为45.89 %, 西部地区为40.17%,基本条件明显相对较差。
(四)相对较快的农业资源耗散 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时期,资源趋利流动和向生产效益高的部门或地区集结成为一种趋势,受其支配,使农业生产部门及落后地区面临着资源耗散的局势,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流失。
从土地资源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配置长期以基础产业——农业和采掘业为主,二、三产业发育程度低,在经济区域化和追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填补二、三产业发展之缺,都在空间上向资源提出了新的配置要求,使耕地资源短期内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空间收缩之势强于东部地区。
从资金运行情况看,第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大量的农业剩余(资金)通过价格机制转向工业。第二,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已定,甚至日渐缩小,农业发展的规模扩大很难,农户剩余资金因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空间和渠道而往往存储于银行,这实际上是通过金融系统的一种向外转移。第三,中西部地区是以农为主的生产结构,工业品自给率低,在经济生活中常常以廉价的农产品换取东部的工业品,使资金通过差价机制转出农业和转向东部地区,使本地区的农业资金呈现耗散之势。
从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业与工业、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形成。致使劳动力和技术以及技术人才向工业和东部地区集结。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和中西部地区流出,既带走了资金,也带走了技术,使该区农业成为一种剩余性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失还是较低层次的,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转移所引起的资本和技术流失更多。
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的超速流失和耗散,以及农业生产剩余性经营特征的出现,使农业在其他产业和地区遗留的空间进行艰难的经营,这势必导致“马太效应”和“落差势能”产生,致使农业和其他产业、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三、农业发展滞缓的影响分析及其振兴对策
(一)农业发展滞缓的负面效应
1.影响乡村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在正常情况下,产业演进更替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从初始阶段的农业升级到第二阶段的工业,其转换的时机和条件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育程度。当前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出率都显露出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处在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阶段,大约有20%的人处在温饱线以下或温饱线的边缘,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附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高强度密集劳动投入来弥补低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获得生产经营的自给自足,其脱离农业的自发性趋势因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而相对较弱,从而失去了发展农村工业、催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内在动力。此外,根据产业成长规律,在农村工业化初始阶段,一般都是依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农业资源转换型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诱发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滞后,生产结构单一且以粮为主,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为加工业提供的剩余产品少,会使农村工业发展失去原料供给之利和产品交换需要竞争而拉动发展之力,只能代之以发展效益不高的资源耗竭型采掘业和缺乏比较优势的加工业,使其区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村工业及经济相对落后。
2.影响农村市场发育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经济社会、由落后区域跃迁为发达区域的转换过程中,农业作为工业的母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大功能。农业发展滞后,粮食、原料、资本等剩余积累较少,势必影响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货币收入短缺,消费和储蓄能力较低,必然限制农民的购买力和日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以及整个农村市场的发育。
3.影响社会安定和进步。同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更高。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的规则,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我们容忍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长期相对落后和滞缓发展,则中西部农村社会的安定局面就很难保持。
(二)振兴中西部家业的对策建议
1.正视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弱质性,切实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在保护条件下进行高效有序的开发和利用。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建立资源环境与农业及人类相互依存的概念,当驱动和利用资源时,时刻不忘永续利用,切勿竭泽而渔。二是加强资源管理,把贯彻执行资源法的依法管理和坚持资源平价及有偿使用的经济管理结合起来,进行资源利用的科学规划,搞好资源的合理匹配,实现资源的科学、经济、高效投放。三是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充分认识农业是个天然弱质性风险产业,具有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资源投放效率低,回收期长,不具备吸纳资源的能力,切实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四是加强资源利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已有资源科学高效利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力争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实现资源的重复多级利用。
2.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在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格局的前提下,把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也能获得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促使其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通过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养殖、种植,现代化的产品加工、贮运、保鲜,企业化的经营,科学化的管理,改变以初级产品和小批量零散投放市场的格局,提高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3.重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条件的改善,奠定农业持续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基础。一是调整国家投资的区域分配格局,给中西部地区以倾斜支持,迅速弥补多年的投资欠帐;二是调整资金的产业分配格局,改变长期的向工业倾斜格局,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并积极组织工业资源回流农业;三是中西部地区不要搞东施效颦,不顾自身条件和基础,从工业的高起点追赶东部地区,把有限的投资盲目用于铺摊子搞工业方面;四是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防挪用和浪费;五是搞好农业基本建设的组织工作,把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结合起来,正确引导积累和消费,以及投资方向,真正从农业和农业基本建设抓起,为经济大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4.调整区域发展的宏观政策,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特别是要为其创造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环境,促使其以技术进步为契机,迅速向前发展。在改革之初,国家采取倾斜战略,为东部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5个经济特区的建成和14 个沿海城市的率先开放,带动和促使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起飞。与此同时,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也不断的向东部地区集结,锦上添花和孔雀东南飞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必须从宏观上采取特殊政策。第一,要搞人才政策倾斜,鼓励中青年科技人才向中西部流转,对于甘愿北上西进的科技人才要从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上给予倾斜支持;第二,要十分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5.从均衡发展、整体推进、共同富裕的角度出发,要加强东西合作。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实际上是进行资源的补偿、回报和反哺。另一方面,作为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应该开阔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自己,通过区域性辐射和带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介绍:王雅鹏 雷海章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武汉 43007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缩小差距》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