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雨林的毁灭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主备人:吴艳争 班级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 热带雨林' 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知识链接]
雨 林 知 识 知 多 少?
热带雨林大多位于赤道,是地球上最复杂和生物种类最多的环境。它们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7%,却拥有地球动植物物种的90%。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
雨林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动植物群在树冠层上生活和栖息,附生植物多达2万种,活像蔚为壮观的空中植物园。
雨林的树冠层有很多野生飞行的微生物,下层林木和树冠层一样与生物共存。这里汇集着世界大部分猴和灵长类动物。
这里,草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有树身达145英尺的玫瑰,长37.5英尺的蛇?
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字注音
濒( ) 临 猩猩( ) 摄( ) 取 白垩( )纪 栖( )息 灰烬 ( ) 驯( )化 焚 ( )烧 疟( )疾
2、说出你读本文后的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三、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 雨林的毁灭' 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字左右)
五、、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10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的' 双重后果' 是指:
3、文中的' 这' 和' 它' 指代的是: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六、 课堂反思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范文二:雨林的毁灭教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词读音
濒临(bīn lín ) 奎宁(kuí) 潜在(qián ) 驯化(xùn ) 摧毁(cu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字
三、掌握下列形近字
四、注意下列加粗字的写法
癌症 化妆(不要写成“装”)品 效率 白垩纪
五、词语积累
赖以生存:依赖、依靠。
焚烧:烧毁;烧掉。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六、背景知识简介
(一)关于《剑桥文丛》
本文选自《剑桥文丛》第一集中的《火星,我的第二家园》。《剑桥文丛》中的作品是由一流科学家撰写的,它代表着科学的前沿,普及的是还不为众人所知的最高科学知识。《剑桥文丛》的作者大多是本世纪世界级的科学家,大多在剑桥任教,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例如《预测未来》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就是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他的有关于大爆炸、黑洞的发现的理论有助于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系起来。
《火星,我的第二家园》的作者[英]巴里·E·齐默尔曼和戴维·J·齐默尔曼兄弟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介绍:“本书总共荟萃28篇有关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最引人入胜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日食、月食、雨林、性、时间旅行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生活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超级计算机和复杂信息网络的时代,也是遗传工程生物体和虚拟现实的时代,科学突飞猛进,科学的进程不能用年而应以天、周来计算。我们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阅读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目的是让人人都懂科学,增长知识,又能消遣。”
(二)关于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复杂和生物种类最多的环境。它仅占地球陆地面积7%,却拥有地球动植物物种的90%,热带雨林理应被称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
雨林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动植物群在树冠层上生活和栖息,这里展示了自然界最壮观的景象。在树中寄生而又不伤害树木的附生植物多达2万多种,这些附生植物将树冠盖住,活像蔚为壮观的空中植物园。雨林的树冠上有很多野生飞行微生物,世界上一半的鸟类在亚马逊雨林中生活。树冠的灌木、藤蔓植物和小树形成了下层树林。下层树林和树冠一样与生物共存,汇集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在其间荡来荡去,上下攀援。
(选自《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有改动)
七、文章主旨
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形成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八、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在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文章开篇的第一句就出现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以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第二句,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之快。第三句,引用斯科特的话,向世人发出警告。
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些物种,同时揭示了雨林遭到摧毁的原因。
第2段,首句,说明了2~3段的主要内容。第二句,用“濒临灭绝”突出物种丧失的严重态势。第三句,进一步介绍现在的严重态势“现在就遭到危险”。最后两句,举橙色皮毛的猩猩的例子说明“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濒临灭绝”。
第3段,首先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其他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如果听任雨林消失,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许多。接着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加以证明:第一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丰富的药物资源;第二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第三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各类日用品及工业原料的珍贵资源。
第4、5段,说明雨林遭到摧毁的原因。一是伐木销售。用数字说明伐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惊人危害;二是伐木兴建牧场。用列数字和作比较强调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而这种做法的危害还在于,毁林兴建的牧场很短命,对此牧场主的做法是“放弃原有的牧场,去寻求新牧场”,这样无疑是新一轮的破坏,是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第6段,承上启下,是这一部分的总说。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二、三句,启下交待第三部分说明的中心。
第7段,解释说明绿色植物和海藻在给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第8段,说明树木,特别是热带雨林的树木,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
第9段,解释说明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危害,以及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必要性(避免全球气温升高)。
第10段,利用“刀耕火种”兴建牧场的双重后果。这段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第一句,总说。第二、三句分说“双重后果”: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放火毁林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第四、五句,总说,强调双重后果带来的严重灾难:气候变化、动植物死亡。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类:如果雨林遭到完全的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第11段,第一句是全段的总说。第二、三句分别举例说明,以“最近的”一次物种灭绝和“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告诫人类要保护雨林,珍惜物种。举例中还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使物种灭绝的例子更加触目惊心。
第12段,在11段回顾过去的基础上预见未来,指出“如果雨林完全的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举达尔文蛾和草蛙灭绝的例子,简单说明物种灭绝的可怕后果。
第13段,引用查尔斯·威廉·毕比的话,再次告诫人们: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九、重点语句分析
1.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水》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作为开篇的第一句,就采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以《雨林》中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使用“每分钟27万平方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
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文章的第一句就综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给读者以触目惊心之感,并能留有深刻的印象。
2.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6段中的这两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说明砍伐和焚烧雨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活于其中的物种的毁灭。第二句,启下交待第三部分说明的中心,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更大的灾难——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遭到破坏。
3.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险家查尔斯·威廉·毕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某种生物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引用了著名学者的话作结尾的议论,更具有警示作用。更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在这句话中,查尔斯·威廉·毕比实际上在告诫人类,我们失去的每一个物种,都不可能再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物种,保障它们的生存空间。
十、写作特色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将列数字和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使对事理的说明更清楚、明白、透彻。如文章的第一句“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使用了“27万平方米”和“40多个足球场”这样的数字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
文中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几乎在文章的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更具有警示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
3.说明语言的严谨。
“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当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精确表达某个数字时,可以用“大约”、“多”、“左右”、“估计”等来表示这个数字只是一个“约数”。当数字可以确定是精确的时,就直接使用数据,这样的数字叫做“确数”。约数和确数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客观性。
十一、课后习题解答
(一)雨林毁灭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的内容如上,基本一致即可。如果通过作树形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那么可以看做是最佳答案。
(二)1.列出雨林每分钟的毁灭速度后,再用“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具体、清晰的印象,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
2.用“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和“100克汉堡包”两组数据作比较,突出了毁林建牧场效率之低。列数字和作比较相结合,增强了信息的冲击力,起到了触目惊心的作用。
(三)回答时可以重点结合文中“造成这次洪水灾害的间接原因是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负面的生态效应等。”后面所谈到的具体原因说明如何避免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也可以结合三峡工程、国家相关政策来谈自己的想法。
范文三:雨林的毁灭说课稿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嘉应学院文学院1206班的江燕,我的课题是《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说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说教材内容,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内容及设置意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以大量的数据和详实的事例说明了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连锁性的灾难,而且这灾难是世界性的,警醒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 设置这篇课文,重在使学生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环保,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围绕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分析热带雨林毁灭造成的灾难以及被毁的原因。
(2).通过朗读,掌握本文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3. 说重点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具体要求,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并学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难点为:通过具体数据认识毁灭自然资源的严重性,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去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及教法的特点,灵活采用圈点勾画,讨论探究,诵读品析,活动迁移等方法。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感受危机——诵读品析,走进雨林——活动迁移,保护环境三个环节。
(一) 情境导入,感受危机
首先引入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作为导入
《穹顶之下》是一部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柴静在采访中表示,促使她展开调查的原因是,没出世的女儿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在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然后带着这种危机感,教师再问同学们,在我们为北京等诸多深受地区雾霾残害而担忧的时候,同学们是否知道,由于人为的原因,雨林的现状也很是令人担忧?如果雨林一旦被毁,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篇作品带给我们哪些知识和思考。 板书:雨林的毁灭 世界性灾难
设置意图:营造一种危机感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感受热带雨林的伟大作用。
(二) 诵读品悟,走进雨林
1. 感知性地读
(1)自读课文,感知大意。思考:①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样的? ②雨林的毁灭,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
(2)学生用树状图的结构板演各种灾难。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法来板演,比赛的结果为平局,无法分出胜负,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雨林的毁灭带给我们的灾难是很多方面的。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筛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探究性地读
在这个环节,我将播放一则关于地球毁灭的公益广告《因果》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思考:雨林的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人类这种种不合理的作法后面隐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课文的一种拓展延伸,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老师可以参与讨论并适当进行引导,点拨。)
设计意图:分析灾难的成因,明确灾难的元凶是人类自己,增强环保意识,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 品析性地读
(1)雨林的毁灭,给人类带来了连锁性的灾难。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来读一读。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再品读汇报。
(2)板书: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突出重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说明方法的妙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通过这三层次的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圈点勾画、探究讨论、诵读品析等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前两个教学目标。
(三)活动迁移 保护环境
1、谈谈:近几年我国及世界上发生的严重的地质自然灾害。
(07年新疆和田地区遭遇沙尘暴、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08年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09年新疆塔城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05年雅加达西南部一个村庄遭遇泥石流袭击)
2、讨论: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作为地球母亲的儿女们,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然呢? 3、交流: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环保节日吗?(1972年10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3月26日,
无灯日,也叫地球一小时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4、环保接力。填写环保卫士宣言,先进行全班交流,再传递给父母,并让父母传递给周围的人,进行环保接力。
(四) 作业布置
让家长陪同一起观看两则公益短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后天》,分享观后感。
文章主旨
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形成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在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文章开篇的第一句就出现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以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第二句,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之快。第三句,引用斯科特的话,向世人发出警告。
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些物种,同时揭示了雨林遭到摧毁的原因。
第2段,首句,说明了2~3段的主要内容。第二句,用“濒临灭绝”突出物种丧失的严重态势。第三句,进一步介绍现在的严重态势“现在就遭到危险”。最后两句,举橙色皮毛的猩猩的例子说明“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濒临灭绝”。
第3段,首先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其他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如果听任雨林消失,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许多。接着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加以证明:第一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丰富的药物资源;第二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第三段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各类日用品及工业原料的珍贵资源。
第4、5段,说明雨林遭到摧毁的原因。一是伐木销售。用数字说明伐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惊人危害;二是伐木兴建牧场。用列数字和作比较强调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而这种做法的危害还在于,毁林兴建的牧场很短命,对此牧场主的做法是“放弃原有的牧场,去寻求新牧场”,这样无疑是新一轮的破坏,是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第6段,承上启下,是这一部分的总说。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二、三句,启下交待第三部分说明的中心。
第7段,解释说明绿色植物和海藻在给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第8段,说明树木,特别是热带雨林的树木,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
第9段,解释说明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危害,以及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必要性(避免全球气温升高)。
第10段,利用“刀耕火种”兴建牧场的双重后果。这段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第一句,总说。第二、三句分说“双重后果”: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放火毁林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第四、五句,总说,强调双重后果带来的严重灾难:气候变化、动植物死亡。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类:如果雨林遭到完全的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第11段,第一句是全段的总说。第二、三句分别举例说明,以“最近的”一次物种灭绝和“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告诫人类要保护雨林,珍惜物种。举例中还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使物种灭绝的例子更加触目惊心。
第12段,在11段回顾过去的基础上预见未来,指出“如果雨林完全的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举达尔文蛾和草蛙灭绝的例子,简单说明物种灭绝的可怕后果。
第13段,引用查尔斯·威廉·毕比的话,再次告诫人们: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重点语句分析
1.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水》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作为开篇的第一句,就采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以《雨林》中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使用“每分钟27万平方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文章的第一句就综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给读者以触目惊心之感,并能留有深刻的印象。
2.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6段中的这两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说明砍伐和焚烧雨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活于其中的物种的毁灭。第二句,启下交待第三部分说明的中心,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更大的灾难——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遭到破坏。
3.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险家查尔斯·威廉·毕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某种生物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引用了著名学者的话作结尾的议论,更具有警示作用。更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在这句话中,查尔斯·威廉·毕比实际上在告诫人类,我们失去的每一个物种,都不可能再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物种,保障它们的生存空间。
写作特色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中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本文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将列数字和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使对事理的说明更清楚、明白、透彻。如文章的第一句“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使用了“27万平方米”和“40多个足球场”这样的数字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
文中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几乎在文章的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更具有警示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
3.说明语言的严谨。
“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大约发生在2. 45亿年前”、“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当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精确表达某个数字时,可以用“大约”、“多”、“左右”、“估计”等来表示这个数字只是一个“约
数”。当数字可以确定是精确的时,就直接使用数据,这样的数字叫做“确数”。约数和确数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客观性。
十一、课后习题解答
(一)雨林毁灭的“连锁反应”:
范文四:雨林的毁灭1
课题:雨林的毁灭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王璟 审核:邓霜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濒临 栖息 灰烬 摄取 海藻 白垩纪 意犹未尽 刀耕火种”等词语的音、形、意。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森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
一、课前准备:查找关于雨林的资料,回顾说明方法,以便上课时使用。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着我的叙述想象:有一天,当我们走出家门时,发现小区里贴满了洪水即将到来的告示,上街要像威尼斯人一样划着小船出行,因为街道水深四尺,售卖皮肤的商店比比皆是,据说皮肤癌的发病人数达5亿,盛夏时节,最后一片绿叶从枝头翩然而下,留在我们眼中的将是一片昏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生答)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由于狂妄无知、贪得无厌,人类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正以同样的速度破坏着生态平衡,生态失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生态中,热带雨林是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地球之肺”,如果雨林毁灭了,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英国作家齐莫尔曼等人撰写的《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看看这篇作品带给我们哪些知识和思考。
三、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全文,积累字词.
读准加点字的读音并掌握加线词的含义 :
濒临 栖息 灰烬 摄取 海藻 白垩纪 意犹未尽 刀耕火种
2、读后思考:本文的文体属于哪一类?(生答)说明文。带领学生回忆七年级下册关于说明文的文体常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小黑板出示:①掌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②理清文章结构,掌握说明顺序③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④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二)确定目标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①②③
(三)分组合作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 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说一说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四)展示提升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五)穿插巩固
1、 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何感想?
2、 你还知道那些环境保护的组织?
小结
文中科学的说明,使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六)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
二、阅读课文第10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文中的" 双重后果" 是指:
3、文中的" 这" 和" 它" 指代的是: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五、作业布置:
当草原变成沙漠,当森林没有鸟鸣,当河流不再流淌??我们将怎样生活?展开想象,以《悲惨世界》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写在摘记本上。
六、教学反思:
范文五:《雨林的毁灭》导案
18、雨林的毁灭 --世界性灾难
编写者:欧阳景春 审核:语文组 班级 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 ' 热带雨林 ' 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题解说:文题本身就在鲜明地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发人深思。课文以大量的数 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从而带来各种灾难。
二、明确目标 (看上述学习目标 1、 2、 3)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混 合() 丧 失() 毁 灭() 潜 在() 驯 化() 禽 类() 牲 畜 () 摄 取() 濒 临() 猩 猩 () 筷 子() 白 垩 纪() 恢 复() b īn lín () kuí()宁 cuī()毁 土 r ǎng () ái ()症
效 l ǜ() 白è()纪 fén ()烧 流 y ǜ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连锁反应:摄取:
濒临:驯化:
3、说出你读本文后的初步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 至少 有 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严重的那次 大约 发生在 2. 45亿年前的二叠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已经 永远 失去了舌头长 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 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 70%在热带雨林生长。()
2.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 27万平方米(相当于 40多个足球 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3据估计,需毁掉 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 100克汉堡包()
4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六、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 ' 雨林的毁灭 ' 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和能 源等问题, 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 以此 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字左右)
七、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八、当堂训练
【一】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 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 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 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 植物死亡。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说明顺序非常清晰,文中的“□□”和“□□”起到了提示说明顺序的作用。说明顺序 是:
3.①文中加粗的“这样”指的是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加粗的“这”具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文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说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 ' 双重后果 ' 是指:
6、文中的 ' 它 ' 指代的是:
7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二】
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 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 将硬木木材运
往各国销售。 顺便说一下,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 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
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 1.1万间住宅。
5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6 这段话使用了
【三】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 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 森林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 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 200万立
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A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 “ 吞吐 ” 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 “ 吞水吐雨器 ” 。
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
氧气很少,气温很高, (B )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 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 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 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叶出新鲜氧气, 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C )科学家又称森林是 “ 吞碳吐氧器 ” 。
森林,是地球生态的主体,是地球温度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D )森林维 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 “ 吞吐 ” 功能, 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但是值得我们每 个人关注的是, 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日益①。 近 200年来, 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 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 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 消彼长, 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主要表现为全球②变暖, 引发了热浪、 飓风、 洪涝及干旱,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让我们大力植树造林, 并且保护好森林, 使地球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 改善地球的生态 环境。
7 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用到横线处。
缩小 萎缩 减少 气候 气温 温度
横线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
8 “ 所以 ” 用到 A 、 B 、 C 、 D 四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 __________处。
9 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个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结构方面看,第二个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二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探究应用
写一份有关保护森林的倡议书, 想想看, 为什么需要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去保护森林, 我们应 该怎样做?
【四】课外阅读: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
□□有人对我国人口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12亿中国人手拉手可以绕地球 30圈; 12亿中国人一个挨一个从同一个门通过,需要 96年才能过完。
□□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 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手拉手绕地球有多少圈?从同一 个门通过,又需要多少年呢?
□□这是一种趣味数学。 可是我们回到现实之中, 面对这样的数字, 却只有忧虑和不安, 仿佛感到这养育我们的地球老人在艰难地跋涉中发出沉重的呻吟。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从 100万年到 1000年,又到 200年,再缩 至 80年。 而 1957年至 1987年 30年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 科学家指出, 地球最多只能 养活 80亿人,可根据目前人口发展预测, 公元 206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100亿,超过了地
球资源的承受力;大约 900年后,地球上人口将达 6亿亿,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挤满 100人,那时,人类怎样生存?
□□人口急剧增长表明人类生存条件普遍得到改善。 但人口没有节制地增加, 又对人类 自身构成了威胁, 使卫生状况、 居住条件、 教育质量和公共服务恶化, 加剧贫困和资源枯竭。 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非洲 55个国家中,属于粮食不足,严重缺粮和极端缺粮的国家多达 45个。人口的飞速增长使地球难以忍受,正如美国世界人口研究负责人福诺斯在 1987年 7月 11日世界上第 50亿个婴儿呱呱落地之前预计的那样:“这个婴儿今后处境艰难, 很可能 在饥饿、疾病、贫困、文盲和失业之中长大。”
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如何面对人口激增的挑战?
1.在文中四处方格内依次填上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 .诚然 那么 无疑 曾经 B.曾经 那么 无疑 诚然
C .曾经 无疑 诚然 那么 D.那么 诚然 曾经 无疑
2.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组加粗的数字,其中 ____________是确数, ____________是约数。列数字这 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 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
B .科学家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 80亿人
4.文中加粗的“没有节制”一词是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四、 1.不能。 “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 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 生长。实际数量会比 2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 源。
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 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八【一】 1.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牧场的双重后果。
2.首先、其次
3.①“这样”指砍伐树木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放火毁林也产 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这”具体指“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4.①‖②③‖④⑤关系见结构分析“第 10段,??”
【二】 伐木公司砍伐树木,为了经济利益摧毁雨林这种珍贵的资源 做比较 使读者更 清晰每年消耗的木筷子的数量之巨。
【三】 7横线①:萎缩 横线②:气候 8 C 9第一画线句:是一、二段的中心句。第二画线
句:承上启下或过渡。 10作诠释
【四】 1. B
2.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3. 80亿; 8500多万;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4.若删去了,语意就变成了对人口增加的全面否定,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删掉语言表达就 不准确了。
5.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应当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