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法治文化建设经济发展
法治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摘 要] 法治文化的缺失,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的显现。本文旨在通过对法治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以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法律层面的视角。
[关键词] 法治文化 经济发展 建设
这些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和困惑。鉴于此,笔者拟从法治层面,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以供大家探讨。
一、法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学家派特曼和鲁希马耶在《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曾写到:“建立一个制度上的框架来支持市场发生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手段之所以能发挥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关键还在于法律所提供的制度支持。经济学科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上述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市场机制,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因素仅是物质因素,如果经济要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机制,在制度机制当中,法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条件。因为,良好的制度体系尤其是法治,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有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才能够真正有效利用、配置,经
济才能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法治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基础。
二、法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发展硬条件的普遍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日渐成为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法治环境则是经济软环境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要素。实践证明,对于外资来说,低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无疑具有吸引力,但外资进入更为看重的是这个地区是否具有能够保障资本运营安全与效率的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法学家江平说过: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经济环境也好,社会环境也好,说到底是法治环境。经济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经济发展是硬实力,法治环境是软实力。软实力发展必须以硬实力发展为基础,而硬实力则必须有软实力的保障才能长盛不衰。
三、法治建设关键在于法治文化建设
没有健全的法治就没有健康的、成功的市场经济。正因为如此,现如今大多数城市提出依法治市的目标,如果不是刻意回避,那么可以肯定,这样的法治,只是肤浅、表象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法治建设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许多人看来,法治的逻辑,不过是先由立法者制定出好的法律,然后通过普法的途径,让人们学习、遵守好的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的“法治”是居高临下、呆板、缺乏互动的法治。实践证明,这样的法治途径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果都是差强人意的,而真正的法治是需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
“徒法不足以自行”。卢梭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
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保持为一个民族的精神。”[1]实践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哪里真正落实了依法治国,哪里的经济秩序就必定良好。
社会民众法律意识的转变、法治文化的建设是法治社会的关键。因此,从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是要加快立法、严格执法,更为重要的是扎实开展法治文化建设。
四、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
钱穆先生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文化传统影响法治,有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状态。从历史来看,在“重农抑商”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传统法制,对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深刻影响。在基层,传统的习惯、风俗、礼仪及价值观经常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直接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因此,只有构建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法治社会的目标才会实现,经济发展才会有制度保障。
首先,唤起民众法治情感。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内在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
内在动力。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是以义务责任为本位的,从法律文化层面上看,过分强调民众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牺牲个体权
益为代价来换取统治需要。在情感上,社会民众对于法律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对于法律的接受,与其说是服从,不如说是出于畏惧、无奈。而”一种不可能唤起民众对法律不可动摇的忠诚的东西,怎么可能又有能力使民众普遍愿意遵守法律,”[2]所以,法治文化的建设,笔者认为,应首先改变法律在民众心目中的旧有印象,还法律应有的面貌:我们应该意识到,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规则的写照,法治文化体现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随;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严肃的法律条文后面贯穿着人文的精神、融注着人性化的情感、包涵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应该把走向法治,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明白法律仍是生活。如果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与之相契合的法治文化得以弘扬,那么社会公众便会对法律产生一种神圣的情感,并且在这种情感之中,人们对法律满怀尊重、信仰的情绪,把法律当作自己精神的寄托、幸福的源泉,而无畏惧的距离感和厌恶感。
其次,发挥权利这一有效手段。正如著名学者瞿同祖先生所指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法律问题从一开始就明显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文化问题”。[3]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权利文化的建设,“认真对待权利”应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选择。而传统文化是以义务为本位的,社会民众不能、不愿、不敢积极地行使个体权利。所以,在法治建设中,应
倡导、鼓励、支持社会民众积极行使、张扬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第三,改变传统的普法方式。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须来源于社会,贴近广大群众,才能发挥它的感染力,得到社会的响应。因此,法治文化宣传应拓展思路,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提高群众的参与深度,增强法治文化与群众的互动,使社会民众自觉接受法律知识、法治文化的熏陶。惟有如此,法治文化才易扎根基层,使社会民众享受着法治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
五、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够超越它所置身的民族文化,法治建设也不例外。真诚、坦然的面对传统: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指导下,选择、继受、改造传统的法律文化。惟有如此,法治文化的建设才是有生命力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1页。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
作者简介:
曾学兵,男,法官,工作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研究方向:商法、法理学。
朱芬俊,男,讲师/律师,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信息学院,研究
方向:国际商法、法理学。
范文二: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之关系_王畅
网络出版时间:2011-8-29 15: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5.1211.f.20110829.1531.004.html
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之关系
-------对于一种观点的批判和反思
*王畅 郑雨霆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8;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4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法治建设的落后。”这种观点来自于著名的旅美学者冯象先生,其提出的观点经常令人惊异之余,又能陷入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之中。这种观点的提出本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来的现状和与其相伴的制度层面的不尽如人意的结合。
关键词:法治;法治建设;运行成本;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法治建设的落后”,理,实际上,这里蕴含着许多不明确的地方:1.的相对方,否则“落后”这个语词本身便无从理解,用的概念;2.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观点的话,“某种意义”上的“法治”,即使它仍然“比较落后”;3.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实际上,实际上是得益于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打死”,不如慢慢分析来看。
一般而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1],显然应当指的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权谋”、“仁义”等等要素,并没有能够形成真正的现
。因此接受以下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是一种以民主作为基础的运用法律来进行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方式和结果的总称,它包括着社会制度状况和社会秩序状态,是一种整体化社会模式。[3] 从“横向比较”来看,相对于经历过两百多年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且是以源自于其本土文化而发展的起来的欧美各国的“法治”,我国的“法治建设落后”恐怕没人能够否认这一点。但是如果从另一个“纵向”的维度来对“法治”进行比较的话,立刻会发现,相比较于我国自身的“法治化”进程而言,我国的“法治建设”应当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法治建设”实践,正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3]
*作者简介:王畅(1987—),男,安徽省淮北市人,复旦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郑雨霆(1988—)女,安徽省淮北市人,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航运法。
因而至此,本文是否可以作出一个初步的论断:与其说改革开放以来中中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法治建设的落后,不如说得益于中国法治的从无到有的不断生成。
二、中国“法治建设”制度层面的构建带来了经济层面的收益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迅猛乃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中国庞大的十几亿的人口基数。但是这貌似并不符合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因为在很多欧美学者看来,中国的制定法是模棱两可的,中国的程序法是形同虚设的,中国的政府运作更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等等,这些都很难让人形成中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法治建设”已然形成了“法治”的实际印象。可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却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实际上,这种反差早已引起了很多欧美学者的注意。从现已形成的某种共识来看,是因为任何获益性的行为都是需要成本的,法治在带来种种的益处的同时必然带来整个社会运行上的成本增加,这必然会摊在处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因此,正是因为中国“法治建设的落后”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的整体层面上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和充满活力。“遍地开花”的山寨手机厂,正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言不由衷”造业如此的充满张力,在全球各地披荆斩棘。
根本制度性基础------如果没有我国长期以来在制度层面上的努力,而制度的构建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和根基,展“得益于”上一点,中国这种进步带来了经济层面的收益。
[4]那种单纯的因此早已承认法律与经济的互动性已经成为共识。大体上来说,经济法律的内容和发展受到“1.对产权制度、经济组织规则和经济纠纷的解决规则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加以确认,从而在整体影响经济运行;2.对经济利益作出调整、分配,从而影响经济发展……;3.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规范基础;4.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4]
这里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取得如此绝大的经济成就正是我国的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相互协调的结果,正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才更有力的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前行,这当然是绝非用一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法治建设的落后”可以涵盖殆尽的。我想可能依然会有人怀着善意地声称:“正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缺乏某种“原始积累”的物质基础,因此“法治建设的落后”所导致的经济运行成本的降低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因为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可能允许我国再走欧美国家早期的“原始积累”的路子了(即使按照现在看来,早期欧美等国的法治程度也是超过目前我国的)。那么这不还是印证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
法治建设的落后吗?” 我想这依然是忽视了法律与经济实际上互动的关系所造成的疑问,其实本质上欧美等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即便其法治理念层面上可能远超过中国目前,但是实际上当时它们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的构建是不可能比我国目前做的完善的,因为这本质上不是一个时代的法律。说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法治建设是与当时的经济相互适应的互动关系推动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四、结语
文章的结尾处,或许可以直抒胸臆,我个人觉得冯先生这种观点提出的背后幽幽隐藏着某些学者对于我国法治建设未来的悲观论调。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可谓是历经艰难险阻,虽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构建出了一个轮廓,但是在很多“心急如焚”并且爱国心切的学者看来,仍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失败的”,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但是我想无论是作为中国社会中的法律共同体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员,还是作为中国仍然不尽如人意的“法治社会”现更加适应我国的法治的观念是极为必要的。也许,1。我们需要的更是一种乐观的超前看的心态,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无疑是“自欺欺人”,除了获得些许“吆喝”的。
参考文献:
.
范文三: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建设
浅议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建设
摘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前提
条件,而经济法正是对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进行有效调整的部门
法。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为适应当前国际国
市场的发展需求,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公司法》、《商业银行法》
等部门法,国内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市场
经济法律法规,比较《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反垄断法》
等,自此国内经济法体系以经济基本形成。本文将对经济法的渊源
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减少经济法制提出一
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法;渊源;内容;经济法治建议;策略;研究
较之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当前的市场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
行了更为有效的配置,但是这需要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基于此才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之作用。由此可见,经济与法治经济
之间的具有本质上的渊源。所谓法治经济,实际上就是国家及相关
部门制定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在经济运
行中的严格执行,来确保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发
展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及其行为,均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实
施,即经济法治化。
一、经济法渊源
在一个存在经济的领域范围内,不一定就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
范文四: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工作制度
创建“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制度
一、学习制度:
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和业务知识。
二、会议制度:
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研究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建设工作,交流工作方法、每月
布置工作任务、总结工作典型、推广工作经验。遇到特殊情况,领导可决定随时召开。
三、报告制度:
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和相关材料,发生重大情况要及时按省、市、区有关规定的要求逐级上报。
四、请示制度:
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向上级业务机关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在每周例会时向主任汇报上一周工作情况和下一周工作安排;发生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
五、检查考核制度:
每季度对学校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年终进行年度考核和工作总结,
六、奖励制度:
对在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工作突出、实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报请党委、政府批准后,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七、调查研究制度: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好的工作方法、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建设工作新方法新途径。
范文五:以法治建设促经济发展
以法治建设促经济发展
近年来,遂平县委,县政府把依法 治县工作作为一项统揽全局的重要工 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手抓经济,一 手抓法制,走出了一条以法制建设促县 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几年来,遂平 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县,国家城 镇建设综合先进县,省东西合作先进 县,省市信访工作"三无"县,驻马店 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 号,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中的排序 也由1995年的第108位上升到2001年 的第5l位.
依法规范领导决策.促进县域经济 持续发展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县依法治 县办公室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组织全 县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履行职责所必需的 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法律法
县,乡党委政府和县直 规的基本知识.
各局委都建立了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 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举办一次法 制讲座,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分批分期脱 产培训不少于3期,每期时间不少于5 天,结束时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考 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此举提高了领
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 平,增强了其面对市场经济新情况,依 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以证促考,以考促学,强化普法刚 性机制.为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 素质和民主意识,增强依法决策,民主 决策的自觉性,从1997年起,遂平县就 实行了干部《普法合格证制度,干部 在学法,普法合格后发给普法合格 证.普法合格证详细记录了干部的 学法,用法情况.目前,遂平县已有5000 多名干部取得了《普法合格证.干部处 理问题也从以往依靠"长官"意识,行 政命令转变到自觉运用法律手段上来了. 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政府决策中的
县,乡两级政府和县直各局 参谋作用.
委都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列 席政府及部门有关会议,为政府提供法 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代理行政诉讼等. 重大问题决策前均征求法律顾问意见, 并在法律顾问参与下进行科学论证,提 高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建立任前考法制度.为确保依法决 策,依法办事,公正司法,遂平县把干 部学法,用法情况作为考核,提拔和使 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法律知识考试不 及格的,一律不予任命,有效地提高了 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民主意识,增强 了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自觉性.
公众的监督.二是抓住社会热点难点问 题开展工作.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热 点难点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农民和企业 负担,一个是社会治安.对第一个问题, 遂平县通过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进行 了专项治理,废止了不合理收费项目26 个.对第二个问题,遂平县制定了切实 措施,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是 在乡镇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在 巩固村级事务公开的基础上,去年以 来,又突出抓了乡镇一级以政务,财务 公开和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 建设,加大了民主监督的力度.实施了 以"领导干部树威信,一般干部树形象" 为主要内容的"两树"活动,提高了各 乡镇干部的执法水平,遏制了执法部门 各行其是,违法谋取部fq$11益的行为, 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乡镇党委,政 府在群众中树立了依法办事的良好形 象,干部队伍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依 法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整体推进依法治村.推动农村经济 快速发展
根据农村形势的发展需要,遂平县 于l997年在全县普遍推行了以"村务, 财务"公开和"村级群众及乡政府监督" 为内容的公开,监督制度.针对新时期 Cu3ingJiFaZhan 54河南经济2002/1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法治文化建设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