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庄子和惠子》学案
20* 《庄子》故事两则
课堂导学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一词多义
(1)或:①或谓惠子曰 ( ) ②或异二者之为 ( )
(2)固:①汝心之固( ) ②子固非鱼也 ( )
(3)于:①夫发于南海( ) ②而飞于北海( )
(4)于是:①于是惠子恐( ) ②于是鸱得腐鼠( )
(5)之:①庄子往见之( )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3.古今异义词
(1)欲代子相(古义: 今义: )
(2)安知鱼之乐(古义: 今义: )
(3)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古义: 今义: )
4.内容概括
(1)《惠子相梁》写惠子相梁之后猜疑 而被庄子以言辞反击的故事。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其中 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梧桐、练实、醴泉比喻 。辛辣地讽刺了 ,表现了庄子 的淡泊态度。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 ( )的问题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机敏。
5.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6.庄子见了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奚落他,这与直言痛斥惠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与鉴赏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是( )鱼之乐也 (2)安( )知我不知鱼之乐?
(3)固( )不知子矣 (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5)请循( )其本( )
8.翻译句子
(1)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9.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从容”一词怎么解释?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0、文中,庄子和惠子是各自站在什么角度来辩论的?
11.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逻辑上,庄子应该怎样回答就没有偷换概念的漏洞了?
阅读与鉴赏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5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 ,子知之乎?夫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粱国而吓我邪?”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惠子相梁( ) (2)庄子往( )见之
(3) )谓惠子 (4)欲代子 )
(5)搜于国( )中三日三夜 (6)夫( )发于南海
(7)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 )不食,非醴泉( )不饮
(8)于是( )鸱( )得( )腐鼠 (9)吓我邪?(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4)今子欲以子之粱国而吓我邪?
14.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用什么比喻惠子?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
15、读了《惠子相梁》,你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庄子·秋水》,战国,道家
2、(1)有人;或许 (2)固执,顽固;本来
(3)从;向 (4)由于这样,在这时
(5)代词,他;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3、(1)对人的尊称;孩子、儿子(2)怎么;安全(3)国都;国家
4、(1)庄子取代自己(2)鹓鶵 志向高洁之士, 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功名利禄,高洁的志趣, 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蔑视功名利禄(3)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
5、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6、庄子从鸟的故事讲起,直到最后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这个故事是在骂他,这种绕弯子奚落对方的方式,既含蓄又尖锐,余味无穷。
7、(1)这 (2)怎么 (3)固然 (4)完全,确定是 (5)追溯 始,指开始的话题。
8、(1)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确定的!”
(2)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市快乐的因而来问我,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9、安闲自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
化。
10、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一个超然物外,但有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11、庄子:子非我,然知我非鱼,故我非鱼,固知鱼之乐矣。
12、(1)做宰相 (2)去 (3) 有人 (4)做宰相
(5)国都 (6)发语词 (7)栖息 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甘泉,甜美的泉水 (8)在这时 猫头鹰 拾得
(9)通“耶“,吗
13、(1)在国都进行搜捕,搜了三天三夜。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3)在这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说
(4)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吓我吗?
14、庄子自喻为“鹓”,既表明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比喻方法的使用,使说理更生动形象,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道理,通过设喻,能使人更容易认识和理解
15、庄子清高自守,视功名利禄如腐鼠,有远大志向,志趣高洁。
范文二:庄子和惠子:何妨对手且知己
(2008-04-26 11:11:36)
转载
标签: 杂谈
庄子和惠子:何妨对手且知己
庄子档案: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惠子档案: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宋国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提及知己,我们最易想到的“管鲍分金”,“高山流水”,“李杜情谊”等。他们互相提携惺惺相惜同气相求,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故事,更让人遐想万千。但是还有另一类知己。他们一见面就辩论得面红耳赤,不会互相迁就,并乐此不疲,他们的友谊却更加牢固,比如庄子和惠子。他们是这类知己的楷模。
初次相识
庄子和惠子都是宋国人,可是年轻时他们却并不相识。庄子虽然很有才,可个性决定了他不屑功名,只求独善其身,惠子则不一样,他要通过功名仕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当了官的惠子衣锦还乡,带着几百承车马,路过孟诸,去拜访庄子。庄子当时正在一池边钓鱼,见到了惠子前呼后拥,不可一世的排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当场就把钓上来的鱼全都放回了池塘。《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了这件事情:“故惠子乘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想必这次的“倒鱼抗议”,就成了他俩友谊的缘起。
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四次PK
第一次是“有用无用之辩”,详细过程是这样的: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内篇·逍遥游》
很明显,是庄子赢了。对于大葫芦,惠子认为至大无用,而庄子却发散思维说可以做救生圈,正如浣娘发明了防冻伤膏,只知道自己用,至于世代都为浣娘,而有的人却将它贩卖倒战场,发了财。接着惠子说庄子的言论也是无用的,庄子却说无用本身就是一种用途。
第二次叫做“坚白之辩”,是这样讲的: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人原本就是没有情的吗)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一个人假若没有情,为什么还能称作人呢)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怎么能不称作人呢)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情呀。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好恶,而致伤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顺任自然而不随意增添些什么)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不添加什么,靠什么来保有自己的身体呢)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致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靠着树干吟咏,凭依几案闭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的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
——《庄子·内篇·德充符》
“坚白论”是古代名家的著名言论,它以石为喻,指石之白色与石之坚质都独立于“石”。庄子对于这一类辩论极不赞赏,斥之为无稽之谈。
第三次称为“生死之辩”,具体如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子作为庄子的老朋友去吊唁她,可庄子竟然来个自弹自唱,毫不悲伤。这次惠子以为太过分了,要教训他一下。谁料庄子却又给惠子上了一课:我老婆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惠子无语。
第四次叫“濠梁之辩”,如下:
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一种银白色的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喜欢观察大自然是庄子的特长。
惠子以为又来了攻击庄某的机会,立马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说的也是,我非你,你非鱼,各不相知了。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前半句是抗辩的反诘,“我知之濠上也”则说出庄、惠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对于天道的领悟。
――《庄子·外篇·秋水》
这是哲学上关于自身存在和感知的辩论,同时也是一次没有赢家的辩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探知: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误会的产生和消弭
这一次是庄子去看惠子了。惠子正在魏国当宰相。有人告诉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知道庄子才华的惠子很容易地听进谗言,于是派人在国内搜捕了三日三夜。庄子不以为然,他自找上门来,对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你知道吗?这个鹓鹐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可是猫头鹰得了腐鼠,看到鹓鹐从头上飞过,抬起头怒视着它说:‘去!’今天你也是怕我夺了你的魏国的相位吗?”
对于权位,庄子确有自己的理解。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二个大官找到他,说:“老先生,帮我们治理国家吧?”庄子持竿不顾,说了一个故事:我听说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卜筮的把它藏之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生前是愿意进入庙堂,以待死后留下骨壳以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摆着尾巴生活在泥潭里?”二大官说:“宁愿摆着尾巴生活在泥潭里。”庄子曰:“好啦!我宁愿摆着尾巴生活在泥潭里。” 可见前一节庄子对惠子的说法并非伪饰。庄子的理论为后世留下对“清高”二字的正解。
与庄子争斗了一辈子的惠施终于认栽,先于庄子离开了人世。庄子有没有去吊唁,不得而知。不过有一天庄老先生兴之所至,带着几个门生施施然走到惠施的墓前,弟子们都知道老师必有高论,纷纷拿出随身的笔记本。庄子果然开讲了。他说:楚都郢有二匠人,干活之时有泥浆落在一匠的鼻尖上,欲待擦试,另一匠说声我来也,运斧如飞砍削过来。“你们说,后果如何?”庄子问。他回头看去,弟子们都紧闭双目:鼻子上的泥浆削了,人的脑袋也会成了泥浆,这不是明摆的事吗?“唉。”庄子常常这样叹气。他自顾自说了,匠人直视斧子削过,然后摸一模鼻子,泥浆没了,鼻子无伤。“呀!”弟子们说。“后来呢,一个宋国宋元君找到这个飞斧削泥的匠人,请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对他说:‘我有此绝招,可是我的伙伴却不在了。’”说完这句话,庄老先生又施施然走了。弟子们有的听懂了,知道老师是在说自己和惠施的亲密关系;有的知道,老师是在感慨人生得一知己之难。
英国诗人喝巴德说:“一个对我们无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品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就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装点。世间的友情至少又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有的内容乍看并不是坏东西。
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范文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和译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和译文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安;疑问代词.怎么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范文四:关于庄子和惠子800字高中作文
篇一:庄子作文7篇
1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
1
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
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2
2 庄子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
3
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3庄子告诉我们
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该何去何从,
庄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知名学者,就是因为他的大境界,大智慧,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和独特眼光~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开始的。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才明白这个典故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
4
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能言善辩的他,尤其善用语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能让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并不是衣食无忧的。他的生活十分贫困,甚至到了处处求人,等米下锅的地步。但它贫而不穷,他并不会因为肉体上的满足而满足,他的满足是高于平常人的,是精神层面的~正因为他勤于思考人生,使他心中充满喜乐。常常喜乐,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又如何,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声碌碌而无为。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我们所想。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5
一个人,若要达到庄子那种旷达的大境界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学习者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开阔心胸。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
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羡慕别人,因为人之长或许正是吾之短。羡慕可以为我想要成为我羡慕对象的那种人提供动力,来逐渐的完善自己,装备自己。若你只是一味的羡慕别人而不付出任何努力去学习,那就无济于事了。
在如今的诗人看来,庄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人。他“圣”在他的睿智,“圣”在他的坦然,“圣”在他对人生的不断思索。但千年难成就一位庄子,我们毕竟也都是世人,我们尊他的名为圣,他的哲学也帮助沦陷在迷茫中的人们走出困境。
庄子告诉我们:做好自己~
4庄子,灵魂的工程师
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琢磨不透,直到遇见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庄子
开始,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但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如果你最亲近的人离你远去,你是痛苦流涕,还是放声高歌,面对妻子的离去,你万万想不到,庄子竟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是喜悦吗,还是悲伤,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
6
亡,为何还这样沉着冷静,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他说:“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
篇二:庄子作文素材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看淡)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让他远离世俗,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于:看淡功利,自我约束,看透世俗)
其实,“富”,未必“贵”;“贫”,未必“贱”。织草鞋的庄
7
周神情枯淡,不疾不徐。他虽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面色饥黄,仍然保持着一份高贵的精神。他不“富”,但是“贵”;他很“贫”,但不“贱”。而世上许多所谓富贵之徒,赢得了物质上的富贵却自甘于精神上的卑贱,有的贫穷得只剩下金钱,有的“贵”得只剩下官位。
(运用于:追求精神上的“富裕”)
人生没有对手是可怕的,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孤独的。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惠施,这两人中间有不少争论。惠施讽刺庄子的言论大而无当,所以为人所弃;庄子则反唇相讥说惠子不知天外有天,固执无知。两人生前互有猜疑,惠子疑心庄子要抢他相位,庄子则说惠子是视腐鼠为美餐的鹞鹰。但惠子死后,庄子却十分悲伤,在惠子墓前欷歔不已,以“郢人失质”为喻,痛吊这位老对手。没有对手,庄子感到了寂寞。有时,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镜子,自己的参照物。你在超越对手的时候,实际上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运用于:对手)
在这商品社会,物对于人的统治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终日为功名利禄所困扰而不得解脱。人创造了金钱,本该是要金钱为人服务,现在,人却要为金钱而奔忙。金钱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了。人好像成为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只是身不由己地、无休止地、没有思想地做着机械运动。金钱,不仅成为统治人的东西,并且人本身也
8
成了物件,成了机器和碎片。庄子高举逍遥游的旗帜,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对抗物对于人的统治。所以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正是人的最高境界。这种人生境界的到达,标志着人格真正意义上的圆满与完善。(运用于:追求自由的人格)
我敬畏庄子对生命的明辨,他的妻子与世长辞,别人为他哀悼妻子,为他感到可惜;而他却自在地击缶而歌。那歌声中没有丝毫哀伤,没痛哭悲虑。他对生命的认识,让人感到敬佩,在他看来,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随尘土而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哀伤呢,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理解,让他的心灵永远清澈透明。
(运用于:对生命的认识)
庄子用其自由强大的精神(童心)修补世俗之心,斑斓这个日渐灰暗的世界。他的濠上之鱼,欣欣然,怡怡然;他的蝴蝶,翩翩然,栩栩然;他的神龟,拽尾于涂三千年;他的鲲鹏,直上九万里。他的道不在庙堂,不在坟典,而在蝼蚁,在屎溺间,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他自由的精神让“物欲之蛹”化身为“精神之蝶”,可谓是救治世俗之心的一味良药啊。 (运用于:反世俗之心)
篇三:作文素材—庄子
人物专题
庄子 (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
9
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为,崇尚自然,傲视王侯。楚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并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以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在以崇尚自由、尊重生命、反对权势和世俗等为主题的?题中,具有普遍运用的功能。
一、人物经历
?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
10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 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
11
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 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 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
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
12
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二、本人言论(庄子思想)
? 哲学思想: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
13
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 处世哲学: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
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14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
? 政治思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
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 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
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 游世思想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
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
15
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转 载 于:wWW.xlTkWJ.Com 小 龙文 档 网:关于庄子和惠子800字高中作文)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
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明: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不能满足,只能不懈追求。当然,庄子的本意
不是这个。他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16
2.
3.
4. 凡人心险于山川。(说明: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也可说明庄子对人类的不信任。)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说明:没有真理意识,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只有权力意?,权力可垄断真理。所谓道德,常常只是权势阶层的遮羞布而已。)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说明:这是追求知识学问的高境界。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
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似乎兴趣无多。)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说明:这是庄子对人生自由的诠释。如果知识分子真的这样,脱离人世,无所作为,其个人虽自在,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5.
6.
7.
8.
9.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说明: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一个桃花源意境,一个无政府状态,一种低水平的自由。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理想。)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说明:庄子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随遇而安,
17
知天乐命。这或许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却也不失洒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说明:这种胸襟是博大的。)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说明:难得的自在洒脱。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特立独行的人。)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说明:功利之徒只知道有
用之用。
1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说明:我们经常感叹生命短暂,
庄子在这里也是这个意思。)
三、名家点评
1.
2.
3.
4.
5.
6.
7.
8.
9.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18
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宋)苏轼: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清)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
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10.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
《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19
四、素材运用
1.适用话题
? 话题1: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 话题2:换一种角度
材料加工:
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
20
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 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夏日黄昏》节选)
偶翻《庄子》,看到了这样一行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 话题3:人格魅力
材料加工:
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
21
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
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 话题4: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把他
22
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
? 话题5:买镜
材料加工:
(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节选)
(二)心有明镜,活得超然。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心有明镜》节选)
? 材料加工: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
23
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 ——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苹。(2004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伊甸园》节选)
? 话题7:入乎其内,出乎其外(2005湖北卷)
【运用示例】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作文 高中 庄子和 庄子山木作文800字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24
25
范文五: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与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人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更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点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人垩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
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