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制造论文:浅析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制造论文:浅析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摘 要: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等是中国制造的现状,中国制造要摆脱现状就要进行产业升级,要以服务为特色、以技术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逐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制造;现状;产业升级
引言:中国做为“世界工厂”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做为世界上较大的外贸出口国,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制造业的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已经破在眉睫。
一、中国制造的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只能在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质上只能远远落在世界后面。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我国长期以来面对的局势是在制造业出口的商品中有90%以上均为oem即贴牌生产,主要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而这种生产方式,缺乏自己的品牌,在产业链上是属于最低端,利润空间上也是最小的。
(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吃力不讨好”。中国制造以其低价的优势打开通往全球大门的同时,由于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被西方媒体借机炒作,以此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的大肆抹黑,使中国制造一度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抵制。除了与中国制造本身存在的问题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治问题,中国制造在西方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标”这与国外保护本土市场有关,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升值更是挫伤了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发展。
二、中国制造的未来
中国制造的未来是进行“产业升级”的未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挑战,而且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要改变形象就必须要转变模式进行产业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如何实现产
业升级和经济调整,有以下几点中国企业可以借鉴:
(一)保持原有优势,创造新的价值。中国企业做的仍然是国外企业不愿做的或是外国企业所忽视的业务,这些业务虽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和较大的市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制造,目前的中国制造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过“国际代工”的方式可以学习西方的优秀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技术,等技术成熟以后就可以独立门户,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品牌就较为容易。
(二)创造国际品牌,挖掘国内市场。在全球国际分工明确的格局下,发达国家主要负责研发和技术的输出,后进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和装配,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高的品牌空间,已经基本上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占满。中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品牌大战生存和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内市场的不断成长和不断打开别人的市场而慢慢培育出来,中国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容量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和发展着,它可以作为培育中国本土品牌的摇篮,为此中国政府应该对此作出调整,要努力建立国内大市场体系,拆除一切针对中国企业的进入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培育和扶植本国品牌的市场基础,社会和政府应该对优秀的中国品牌做广告呼吁人们使用国产品牌,支持国货,增强名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加大研发力度,创造核心技术。技术是立国之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要发展就要将技术引进与技
术创新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逐步实现我国由“生产基地”向“研发基地”转移的目标。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劳动力的优势并没有被发挥出来,所以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企业应加大员工的培训,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增强员工的对企业荣誉感,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职工培训的指导、服务和宏观管理,培养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先进职工。
(五)将制造与服务结合起来。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重点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步,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家gdp的50%左右,而在中国生产性服务占国gdp的40%还不到,所以制造服务业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一般的中国制造都是oem贴牌生产,只需要对原材料或零件进行加工组装即可,只是充当“加工车间”,将产品生产出来就算完成,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完全是由发包方决定,这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对要做本土品牌的中国企业要实现生产、销售、物流、售后一体化的服务才是出路,产品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同时可以为中国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结束语:中国制造长期以来扮演着廉价工厂的角色,但
是在这个制造过程中中国企业也积累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当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信任危机,中国制造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调整,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单位:
[1]何骥.“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济.2008,9.
[2]林伟贤.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j].企业研究.2006,6.
范文二:中国制造论文浅析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制造论文:浅析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摘 要: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产品附加值
低,技术含量低等是中国制造的现状,中国制造要摆脱现状
就要进行产业升级,要以服务为特色、以技术求生存,以品
牌求发展,逐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制造;现状;产业升级
引言:中国做为“世界工厂”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
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做为世界上较大的外贸出口国,
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效益,,制造业的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中
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已经破在眉睫。
一、中国制造的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只
能在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质上只能远远落在世界后面。
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制造
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资源能源消耗过
多,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
品附加值低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
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
“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在许多关
键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重要产业对
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我国长期以来面对的局势是在制
造业出口的商品中有90%以上均为oem 即贴牌生产,主要依
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而这种生产方式,缺
乏自己的品牌,在产业链上是属于最低端,利润空间上也是
最小的。
(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吃力不讨好”。中国制
造以其低价的优势打开通往全球大门的同时,由于质量上存
在着一些问题,而被西方媒体借机炒作,以此对中国制造进
行妖魔化的大肆抹黑,使中国制造一度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抵
制。除了与中国制造本身存在的问题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
政治问题,中国制造在西方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
标”这与国外保护本土市场有关,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后,
人民币的升值更是挫伤了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发展。
二、中国制造的未来
中国制造的未来是进行“产业升级”的未来,2008 年的
金融危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挑
战,而且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中国制
造要摆脱困境要改变形象就必须要转变模式进行产业升级,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制造如何实现产
业升级和经济调整,有以下几点中国企业可以借鉴:
(一)保持原有优势,创造新的价值。中国企业做的仍
然是国外企业不愿做的或是外国企业所忽视的业务,这些业
务虽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和较
大的市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制造,目前的中国
制造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过“国际代工”的方式可以
学习西方的优秀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技术,等技术成熟以后
就可以独立门户,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品牌就较为容易。
(二)创造国际品牌,挖掘国内市场。在全球国际分工
明确的格局下,发达国家主要负责研发和技术的输出,后进
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和装配,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高的
品牌空间,已经基本上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占满。中国企业
要在竞争激烈的品牌大战生存和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内市场
的不断成长和不断打开别人的市场而慢慢培育出来,中国的
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容量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和发展着,
它可以作为培育中国本土品牌的摇篮,为此中国政府应该对
此作出调整,要努力建立国内大市场体系,拆除一切针对中
国企业的进入壁垒和制度障碍,以培育和扶植本国品牌的市
场基础,社会和政府应该对优秀的中国品牌做广告呼吁人们
使用国产品牌,支持国货,增强名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加大研发力度,创造核心技术。技术是立国之本,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要发展就要将技术引进与技
术创新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体系,逐步实现我国由“生产基地”向“研发基
地”转移的目标。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
具有丰富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劳动力的
优势并没有被发挥出来,所以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
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企业应加大员工的培训,树立员工的
自信心,增强员工的对企业荣誉感,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
应的政策,加强对职工培训的指导、服务和宏观管理,培养
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先进职工。
(五)将制造与服务结合起来。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重
点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
迈进的关键一步,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家gdp 的50%
左右,而在中国生产性服务占国gdp 的40%还不到,所以制
造服务业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一般的中国制造都是oem 贴牌
生产,只需要对原材料或零件进行加工组装即可,只是充当
“加工车间”,将产品生产出来就算完成,生产多少怎么生
产完全是由发包方决定,这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对要做
本土品牌的中国企业要实现生产、销售、物流、售后一体化
的服务才是出路,产品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同时可以为中国企
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结束语:中国制造长期以来扮演着廉价工厂的角色,但
是在这个制造过程中中国企业也积累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
技术能力,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当面对全球金
融危机和信任危机,中国制造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调
整,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淖洹?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单位:
[1]何骥.“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经
济.2008,9.
[2]林伟贤.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j].企业
研究.2006,6.
范文三:谈“中国制造”的现状和发展
谈“中国制造”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制造”曾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美国公民对中国制造仍抱有积极态度的看法,了解了美国政客打压“中国制造”的原因即贸易保护主义后,针对中国制造目前缺乏创新力、企业规模小、质量出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创新、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处理好两对关系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制造 质量 创新 改革
Made in China,这个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的品牌,正在对世界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放眼观世界,人们的生活从女人们的衣服到珠宝,从孩子们的奶粉到玩具,从男人们的电脑到手表,无一不和中国制造有关,中国制造已经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就“中国制造”谈谈自己的见解。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方以来,中国制造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快速发展,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1.8万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7年中国从全球贸易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超过德国。而2010年中国的贸易规模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贸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改革开放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
的54.8%,工业制成品占45.2%;到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变为25.6%和74.4%(机电占17.9%),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6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5.5%和94.5%(机电占56.7%),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超过90%,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29%。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能源、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 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4 真实的生产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 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 3 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 9 和
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5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 ,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 8 %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
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6 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7 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 %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
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莎拉平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采购家庭所用的食物,而中国产品始终是她的重要选择。对于一些美国媒体报道过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莎拉说:“我也很关注,但我想,媒体的报道有时候可以相信,有时候也不能全信”,“当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夸大的情况”。
但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产品“质量风波”,也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一些美国人。年轻夫妇妮可和布朗就是一对受影响者。他们坦诚,他们以前也常买中国产品,但一系列负面报道对他们以后选购中国食品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此,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部主任裴敏欣认为,这场“质量风波”确实对部分中国产品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中国产品受到很大冲击。但他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和电脑等产品受影响并不大,而这些则是“中国制造”出口的主体。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一些美国政客存在着“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倾向,往往发现一种中国产品有问题,就说成所有中国产品都有问题。其实这既误导了消费者,同时也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中国制造”的进口,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道理很简单:玩具、衣物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国内几乎已不生产,这些产品大都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国际公关部主管马克·迪肯斯表示,目前的“中国制造”质量风波有一些炒作的因素在里面,“中国制造”需要提高品质,但美国一些人也须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异样眼光。他认为,普通美国人喜欢“中国制造”。从全球化和长远来看,美国人也离不开“中国制造”。
对这一点,美国女作家萨拉·邦焦尔尼可能最有体会。为更深了解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邦焦尔尼全家曾“实践”了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这种生活怎么样?邦焦尔尼日前表示,有时候他们购物变得极为艰难。比如,一次为买一些非“中国制造”的生日蜡烛,他们几乎开车转遍了全城。最终的结果是她4岁的儿子表示了强烈的抗议。终于盼到一年“实践”期结束,孩子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希望咱们再不要有‘抵制中国产品年’了。”
以上内容提到了抵制中国产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美国公民对中国产品有不好的想法呢?
2007年中国制造出口产品回收事件
2007年中国制造出口产品回收事件,亦中国制造出口产品事件,为美国及欧洲联盟于2007年针对中国一些劣质出口产品实行回收、退货、销毁或不收货等措施。
该中国制品退货事件涉及宠物食品、儿童玩具及牙膏等。该事件令于中国大陆设工厂、从事加工生产之企业遇上大麻烦、破产,甚至造成美泰玩具供应商、香港商人张树鸿走上死路。
有毒宠物食品
2007年3月16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检验发现,中国所生产的宠物食品
主原料小麦筋蛋白里含有有毒工业化学物质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以作为冒牌蛋白质之用,造成美国、加拿大数万只宠物死亡。详见:“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
有毒牙膏
2007年5月19日,中国制造的牙膏被检出以致癌化学物质二甘醇作为牙膏保湿剂,已在全球各地造成多人死亡。
黑心玩具
2007年8月12日,中国制造的玩具中被检出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铅、汞和镉,遭美国政府下令全面回收。详见:“含铅中国玩具事件”
2007年9月21日,美国玩具商美泰的执行副总裁德布卢斯基于北京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会面时,承认近期回收之中国制玩具,部份因为美泰未能落实对其产品的安全检测,就此向中国及消费者致歉,并承诺承担责任。但隔天美泰发表声明,指前述报道“搞错重点”。 布卢斯基也强调,将加强在中国境内的产品检验同时及安全审核,务求在产品离境中国前发现任何缺陷。 抹黑“中国制造”何人得益
今年以来,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断制造出大大小小的风波,令“中国制造”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但是当国外消费者和媒体真正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上时,却发现所谓的“铅超标”、“毒食品”等事件中有很大的水分,他们被少数总想妖魔化中国的政客给“忽悠”了。一些政客出于国内竞选的需要,炮制“中国产品威胁论”,其政治作秀成分远大过他们对民生问题的真正关注。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的质量并非完美无缺,对此,中国政府从来都不否认。但是,从数据来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产品高,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质检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9.2%,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则分别是99.02%、98.85%和99.08%,两者相比不分伯仲。去年,多米尼加输美食品中有817批次被美方拒收,丹麦输美的520批次糖果也因质量不合格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同期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却仅为391
批次。而且,多米尼加去年输美食品总额为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中国则达到38亿美元。还有,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中,来自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中国丝毫不逊于美欧。
其实,抹黑“中国制造”,对全球的产业链和消费者都会带来损害。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是物美价廉、非常实用。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来说,在竞争环境当中,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中国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两方面的优势,承接了世界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正如中国商务部负责人23日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中国制造领域,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可以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老实说,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如今,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层面,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正是那些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人促使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抹黑中国制造目前已超出了产品质量和贸易问题的范畴,而是把贸易问题政治化了。这种打击“中国制造”的企图,受益的只是少数政客,而受损的绝不止是中国厂商和中国工人,还有全球产业链和全球消费者。
针对以上事实和现状,下面我谈一下对“中国制造”前景的见解。
“中国制造”的前景和发展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终究难逃在全球经济中的从属与附庸地位。我国目前虽然还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打造这样的中心应当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
1转变观念。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进程加速实现、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原有的一些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如分配观念、对于政府的依赖心理、狭隘的民族化情绪等等,已经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冷静地总结、反思和扬弃自己的经营理念,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用全球眼光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来指导实践。
2加快改革。就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创新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内外部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由粗放式经营真正转变为集约经营,这是我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从企业外部而论,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多年来,政府已在这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企业面向市场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某些地区和行业,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要通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等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透明统一的政策法律环境,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为所有企业和各类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3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在发展的技术路线上,处理好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因此,新时期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自主研究开发与引国外先进技术结合的路线。在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同时,要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处理好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关系。我们要立足全局,兼顾局部,立足长远,照顾眼前,根据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具体情况,采用重点突破的战略,多层次推进的策略,从整体上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集中优势,有重点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
选择发展重点时,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阶段性差距的现实,重点发展那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有利于解决我国较为突出的就业问题,并可以通过其发展积累资金、扩大创汇、培养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对于重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应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当前我国资金短缺的问题仍很严重,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可以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来缓解这个矛盾,因为这个行业是国外过剩资本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性的机遇,促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改变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尚不具备与工业发达国家全面进行竞争的实力,但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造业结构演变的主导产业,这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较好基础的一些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予以重点突破,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些局部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范文四: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及出路
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及出路
【文章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现阶段中国制造业整体现状,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人均劳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严重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组织;技术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在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增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一个政治影响日益扩大、经济体量增长迅速崛起大国,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对中国制造的一些“问题产品”提出严重的质疑,刮起了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冷风。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中国制造”问题更演变为一场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
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而且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品牌的缺乏不仅会带来表面的国际地位以及直接的经济利润的下降,更会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国外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品牌溢价,而中国制造业仅仅赚到很小部分的加工费。缺少自主品牌,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品牌观念。首先,企业自身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自主研发投入少,急功近利。其次,市场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地方行政性垄断限制了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挫伤了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3、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中国制造业某些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缺乏高级技师这样的骨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问题。进一步说,我们更加缺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这样我们就很难将现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难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推进技术革新,从而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上述几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制造”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品牌战略、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加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低成本作为制造优势的局面将逐渐难以维系,所以给“中国制造”一个新的定位并寻求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下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1、全球化市场经济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
(1)提高了我国就业率,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提供一定的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目前转入我国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其新雇佣的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基本上都会由我国的劳动力担任。另外,由于新产业的转入,国内需要成立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若再加上这些企业新雇佣的职工,国内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则更多。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之一,那么我国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会十分显著。
(2)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技术构成,增强了我国竞争力
国际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我国作为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借助国际产业转移,便能使我国在较短
的时间内,较为有效的实现二次产业的快速升级。
2、全球化市场经济改变了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和生态环境
(1)中国制造业基本满足了全球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日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和标准产品大量需求并存的局面。市场和国情要求我们方面要努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另一方面,也继续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高效低成本地生产价廉物美的标准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具有模块化特征的产品。如IT产品、家用电器、服装,汽车等,则应通过规模化生产的基础础要素——标准化、专业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大规模订制生产,高效低成本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中国制造业融入了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当前,我国开始形成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生态链或产业生态圈,使中国的部分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最理想的吸引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制造基地。21世纪产业生态环境将成为比劳动力成本更为重要的综合竞争因素,是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对全球盗源吸引力的综合条件只有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积极参与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主干企业以及其他主要世界制造中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进步发展。
3、全球化经济改变了制造业工艺,改变了制造业的结构、服务领域和制造模式
(1)科学技术创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改变了制造业的服务领域与产业结构
目前,人类在合成化工、能源与环保、材料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科学仪器与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等技术领域获利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改变了制造业的服务领域与产业结构,制造模式也发展为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
(2)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
传统制造业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靠企业规模、产品批量、产品结构标准化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获得低成本、高质量和高生产率但标准的产品设计却难以满足顾客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随着顾客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大批量同一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功能性产品将被功能艺术性产品所替代微电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制造技术向数字控制的方向发展。柔性制造单元、柔性生产
线、计算机变成制造及精益生产等相继问世,制造技术由此进入了面向市场多样需求的柔性生产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敬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
三、“中国制造”的出路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以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的低价格竞争必然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此外,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中国,采取更低廉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引资政策,将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特别是近期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暴涨及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仰仗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总之,“中国制造”不能停留于以往模式,而应寻求其他出路。
1、选择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
宏观上,“中国制造”要摆脱目前的局面,需要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上升为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中国长期以来选择的是“廉价劳动力+跨国公司资本与加工技术”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并非长久之计。必须使中国由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车间”变成“出口产品生产工厂”,再跃升为“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首先,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水平,加强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上的关联度,促使“中国制造”向高端生产转移。其次,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坚持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促使加工贸易朝着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转型的方向发展,积极吸引技术领先、产品附加值高、投资规模大的贸易性企业。
2、学习和研发核心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对外贸易要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效益。中国大多数制造性企业处在国际分工的末端地位,需要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向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如此既有利于减少贸易抑制,也有利于改变我们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靠后的位置,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争夺在世界产业发展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制造”同样遇到过类似问题,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不断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因此遭遇了美国制造的种种贸易摩擦,日本被逼上另外一条道路,以更高档的产品进军市场,从而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当前中国也要转变思路,寻求和打造“中国制造”的其他优势。
3、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带动产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制造”的正面国际形象。所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特别是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并与关键技术创新相结合,改进制约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因素,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采用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贸易营销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业以“拼价格、拼数量”作为代价来占领市场的方法,这才是恢复“中国制造”形象的重要出路。过去仅仅依靠劳动力优势来支撑企业的发展,现在面临着新的情况:一方面来自国际上贸易壁垒的压制;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正在日益上涨,原有的路子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及时改变“中国制造”的出口增长方式,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以质取胜,做出“品牌”来,以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的商品来开拓国际市场已刻不容缓。
4、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分工活动对劳工资源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我国出口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初级工的使用使得劳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仅出现了劳动力“双低”(低成本与低效率)的现象,而且还表现出成本不低但效果不高的趋势。因此,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势必削弱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是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微观上讲,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智力,使人力资源、智力资本得到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尊重和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地位,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管理机制,开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总之,“中国制造”危机是中国出口贸易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我们应该化危机为契机,认真反思总结,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制造”的顽症,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谢智勇.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李廉水 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 .科学出版社,2008.
[5]周达.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1981-2006.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赵玉源 工业10-2班 01100312
范文五: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
摘 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它将如何发展,本文主要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综合素质、技术黑洞、生产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现状给以认真分析。
Abstract: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industry of a country, a country also determines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national economic sector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t will be how to develop, this paper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rganization, overall quality, technical black holes,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e status of the market and so give careful analysis.
关 键 词:管理体制;结构;素质;技术黑洞;环境;市场
————————————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技、国防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与科技、国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有的生产制造系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迎接制造环境变化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跨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和生产模式,提出了诸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世界级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型制造系统思想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具体国情,制订了及时向新型制造系统转移的战略和行动日程。毫无疑问,现在集中精力加速向新系统转移的那些国家,将成为全球市场的最有力的竞争者。
建国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在生产、技术、管理、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
1.制造业的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管理实行的是部门管理。部门管理是以直接行政性管理、强制指令性管理为手段,以单一所有制下的企业即国有企业为对象,以条块
分割为特征,将企业按规模和产品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的专业部门。这种部门管理体制,在
中国初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最突出的,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生产车间”没有经营自主权,活力匮乏;二是国有资产实际上被地方和部门分割,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难以有效调整,生产要素难以优化配置;三是部门对企业只管直属的,不管它属的,全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经过近几年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企业有了一些自主权,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也就难以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不同的经济体制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去甚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新体制,应当是建立在政企分开基础上的、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运行质量和效率的行业管理。
2.生产组织结构
目前,中国的生产组织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传统国有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产品批量小,生产重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人力物力资源严重浪费,更严重的是产品不能合理分工,生产不能合理布局,形不成专业化生产,造成机械制造行业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很多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长期达不到经济规模标准,机械制造业的规模效益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制造业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未形成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发展专业化协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组织结构调整,改变机械制造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局面,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对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按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优势。打破行业、地区、部门限制,加速资产存量的调整,通过兼并、转移和股份制改造,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形成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重视对中小企业的配置,努力形成一批“小而专”的专业化企业,形成机械制造业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企业内部应按工艺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组织专业化生产,利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及专用工具,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企业在经营上,应克服过去那种重自己生产、轻对外协作,重整机、轻配件的倾向。再就是依托企业集团或企业群的力量,按企业不同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加工能力方面的优势,合理分担不同产品同类零部件的加工任务,最终在企业间实现产品生产的整体解体,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专业化协作、大批量生产模式。
调整生产组织结构,企业要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以内涵为主进行扩大再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使机械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其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走“投入少,产出快,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3.企业管理的综合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企业在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有了创新,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但从总体上看,管理水平仍然很低,普遍存在着“管理老化”现象,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经营观念守旧,缺乏开拓和创新,管理知识更新不大。企业缺乏一批真正懂经营会管理、锐意进取的企业家。企业领导往往不是管理人才,他们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缺少必要的市场营销与竞争方面的知识和决策意识,眼光短浅,不善于把握时机。另外,企业的管理薄弱,诸如: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产品质量差;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严格的结算制度,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造成资产的流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结构调整不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特别是企业对基础管理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忽略抓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的基础管理即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原始记录等等,以及企业素质,如人员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上档次的保证,没有有效的基础管理,管理工作就很难展开,很难顺畅地进行,更谈不上搞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科学管理。比如,没有科学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只凭经验,企业怎样进行科学的库存管理?这势必造成物资浪费。不少企业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状态,总体上还未应用科学管理,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而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生产模式、组织和管理体制等软件的变革,相继出现了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
强化企业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思想意识、管理机制到运作方式进行改革。①强化市场意识,使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动力。②强化管理意识,引导企业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改变粗放经营,走集约化、内涵发展的道路。强调投入产出,在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③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组织、协调,同时加强职工培训,建立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提高企业素质。
4.技术黑洞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公司引进多台日本、台湾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国人也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现实: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是可靠的,是产品的保证。“振兴民族”产业的口号兴起之后,国内逐渐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电里有海尔、海信、TCL等。品牌虽然已经“国产化”,但说到产品的核心部件,却大都来自国外。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带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材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几乎全部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钢铁(邯郸)厂,冷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当时中国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就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
5.生产环境
企业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六个百分点。现有的生产设备中,数控、精密、高效设备不足5%,自动化制造程度低,少无氧化加热、少无切削工艺比重低。工人技能水平低。当前工人的技术教育以及技能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对熟练技能工人的待遇不合理,工人缺乏钻研技术的热情。在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众多的有广阔市场前途的新技术、新发明,由于缺乏相应水平的机械加工、模具生产、熟练技术工人等,它们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大的阻力,常常形不成产业化。
企业生产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其生产水平,因此,制造业只有努力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职工教育要与劳动人事制度同步配套,建立企业内部强制性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加强激励机制的力度,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给予必要重视和物质奖励。
6.中国制造业市场的分析
目前,有些机械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但这并不是机械产品没有市场,而是产品水平低,缺乏竞争力。从机床市场看,国内机床的销售市场是很大的,但由于国产机床质量差,水平低,在国家对外放开国内机
床市场后,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下降,而同期国外机床的进口额却有了很大的增长。进口的机床,既有高档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其高质量、高水平在进口,同时也有一般中档机床以其价廉在进口。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历程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段是一国经济发展起飞的时期。中国目前以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就将处于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对迅速完成
中国工业化任务,并进一步实现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亚杰.论我国工程机械发展趋势.改革与开放,2009,9.0118-01.
[2] 吴剑波, 孙多志. 浅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民营科技 , 2010,(02) :109
[3] 阳祎.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J]. 装备制造, 2010,(01) :116,121
[4] 于勇.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山西焦煤科技 , 2010,(S1) :75-76
[5] 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侯志楠;2010/20
[6]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发展 赵莉勇 河北工业大学;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制造论文:浅析中国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