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塞尚: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
在这幅作品的构图中,最为显眼的是画面中央挺立着的那棵松树,它成了眺望画中平原的障碍。按照常规是不可以这样构图的。可能是80年代初,作者在莱斯塔克进行创作时,已经做过将前景中的小树林与它对面的风景结合起来的尝试。考虑到业已画过的、与此次构图相似的另一幅油画,以及曾作过松树梢与对维克多山顶的素描等情况,本幅作品的构图,可能是意在松树与圣维克多山的对峙。从画面上看,这棵松树的确是正在与对面的山岭进行着对话。同时,大树又在远望着那片平原。在这幅风景画中,人们还可以觉察到当极目远眺画中平原的时候,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正好是与松树重叠。
《圣维克多山》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绘画大师保罗·塞尚。塞尚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追求表现形式,被人们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也是20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塞尚的画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这幅《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作者让我们从冷杉树的丘陵上眺望,在这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坚实,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又略带忧郁,就像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图中的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他朴实有序的笔触,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有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
范文二:塞尚圣维克多山修改
名称: 圣维克多山
时期: 1904—1906年
创作者: 保罗. 小清新
国家: 法国
规格: 73cm×91cm
材料: 油画
存藏处: 费城美术馆
保罗·塞尚:(Paul C ézanne ,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历有“新艺术之父”和“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之美称,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也催生了立体派的诞生。塞尚着力摆脱传统的表现客观对象、对自然的一味模仿上,而以自我的主观感受为创作源泉,这让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得以改变,所以,塞尚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艺术之父。
风景画是塞尚创作生涯中数量最具众多的,特别是1882年隐居后的塞尚,更是以故乡小镇为背景,专注于风景画的创作。圣维克多山的奇异风景让塞尚为之着迷,年复一年的就此山上所露出的岩石做描绘,据相关资料显示,塞尚曾为圣维克多山创作了七八十幅画,在足以证明塞尚对其之喜欢,当然,这和塞尚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圣维克多山》就是塞尚对圣维克多山进行“肖像”描绘的最后一幅。画面中,在杳无人迹的广袤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正从明朗而清澈的大气中逐渐升起;它坚实而起伏的身影在光影中闪烁着,那么的“倔强、执着却孤独”。整个画面气势庄严而崇高,在那高耸的高大山影后,又略藏着几分忧郁,这和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是紧密相联的。严谨是《圣维克多山》最大的特点,无论是造型还是每一个体块,无不被塞尚表现出了份少有的严谨,这也让我们想到了《静物苹果篮子》中那一个个的苹果。但塞尚的风景画在色彩方面确实丰富而具有变化,这也是静物所无法比拟之处;塞尚在《圣维克多山》中以朴实、有序的笔触将圣维克多山进行了细微色差处理,颜色总体数量上不多,但色阶变化丰富;沉着浓重的绿色衬托着明度不同的土黄、蓝和土黄,让整个画面犹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般震撼人心;就其色块来说,塞尚的敏感和理性将其变得厚重而极具机理变化;无论是走势、排列,抑或转换、组织都相互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空间,
结构应然而生,对比中的和谐秩序不言而喻;静静欣赏,那色块、笔触、线条一类的抽象视觉要素,正从客观景物中一点点的凸显出来,画成了一个新的现实,也正是因为这新现实,塞尚的艺术核心,让塞尚在绘画艺术领域独领风骚。
在《圣维克多山》中,画面正中央是一颗挺拔的松树,按常理,这棵树安置于此处,对画中平原的眺望就成了一个障碍,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然这也似乎是作者在莱斯塔克进行创作过程中欲将前景中的树林和对面的风景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由于塞尚对圣维克多山的数次描画和塞尚的其他作品看,这似乎是塞尚潜意识的要将松树和圣维克多山造成一种对峙的意欲;这从画面上松树和山岭面面相觑也能得到一定的印证,此外,此棵挺拔的松树也在静静地瞭望着那广阔的平原。细细欣赏发现,当我们在观察这幅画中的远景时,我们所处的位置似乎是和松树是重叠的,这是不是因为着塞尚将自己置身于画中了呢?
无疑,《圣维克多山》中透露除了塞尚对立体形体及形体透视的巧妙安排,这已经摆脱了塞尚之前的立体的形和形的透视的安排,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些不安和不稳,而是以一种平稳而信心十足的姿态来对结构进行构造。那山的巍然和遒劲让它在雄伟和险峻中得以突出,前景的概括让欣赏者和山崖峭壁靠得更近,简略的山体中却蕴含着隐形的运动和潜在的斗争,热情和静观相得益彰,大地的力量挣脱了束缚,那怒吼声正透过这山迹,将安谧而取代。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hnlt.org
范文三:有大松树的圣维克多山 by 塞尚
Mont Sainte-Victoire, Paul Cezanne, 1885-1887, Oil on Canvas, 67 x 92.5 cm,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London
有大松树的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1885-1887年,布面油画,67 x 92.5厘米,柯陶德美术馆,伦敦
1895年,这幅画首次对公众展示,人们对此画纷纷表示难以理解,唯一欣赏此画的,是塞尚一位童年好友的儿子——约阿希姆·加斯奎特(Joachim Gasquet),一位年轻的诗人和作家。他对画作的欣赏让塞尚感慨不已,以至于当场在画上签名,将画直接赠送给了加斯奎特。这样的举动对于塞尚而言相当罕见。
也难怪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塞尚不再纠缠于他所绘制的对象的具体细节,而是转而用色块表达形体和图像结构,去深入探索和发掘自然事物的几何图形本质。他希望找回印象派已经失去的秩序感和平衡感,印象主义者因为专心于飞逝的瞬间,使得他们忽视自然的坚实和持久的形状。
对比下面这幅洛兰的作品——《逃往埃及路上的风景》。从其中每一根树枝、每一片树叶,都能感受到洛兰的细腻笔触和用心。回头看这幅画,塞尚试图分析山石和植物表象下的内在几何学——“用圆柱、球体、和圆锥去表现自然”。
在这幅画中,塞尚关注画面的整体效果而非个体细节。树枝之间的灰色和绿色色块可能是云或者树叶,达到塞尚想要的一种效果:让画面上部呈现微光闪烁的动态。而山体嶙峋古拙的表面,就是纯粹由各式色块表现。
为了适配画面构图,塞尚不时重塑自然元素。此画中的树木构成画面主体图形——山峰——的外围框架。树干那优雅的倾斜弯曲与前景中自然地貌的和缓斜坡互为补充平衡。相似地,画面右侧大树枝的弯曲弧度又与远处地形山谷的凹形线条呼应。
画面下方中部的风景,被塞尚精简概括,只求以线条和几何形体呈现画面的要素结构。连曲线都被塞尚越来越多地呈现为多个连接的平面色块。
以塞尚、梵高、高更、修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他们不但描绘他们之所见,而且表现他们之所感,最终使绘画得以如同描绘物质世界一样把玩情感。他们试验新的主题和技巧,使美术进一步向抽象靠拢,为下一代美术家赢得极大的自由空间。塞尚的办法最后导向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Cubism);梵高的办法导向主要在德国引起反响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ms);高更的办法则导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
范文四: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家乡埃克斯附近的风景。围绕这一主题,画家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20年,留下了许多同一题材的变体画。这幅作品是塞尚晚年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画中的景物飘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如同一曲层次丰富而和谐的交响诗。
保罗?塞尚是二十世纪现代绘画的先驱。他的许多作品是静物写生,其中以水果静物为主。它们确实像塞尚所希望的那样,在厚重、沉稳的物象背后,表现出结实的“圆柱体、球状体和圆锥体”。在塞尚的风景画中,也同样以菱形、方形进行简化和综合,分解体积,突出构成。而物象的轮廓则是模糊的处理。《圣维克多山》一画就是典型的例证。至于塞尚的人物画,着重强调人物造型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距离、透视、体积等。把属于形式的东西当成绘画的目的,而把内容放在服从形式的地位。
塞尚的其它代表作有:《缢死者之屋》、《静物与篮子》、《大洛女圣维克多山》等等。
范文五:塞尚《圣维克多山》-塞尚风景油画作品高清大图欣赏
《圣维克多山》,1904年,法国,保罗·塞尚,布面油画,70x92cm,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点击下载:塞尚《圣维克多山》2956x2359像素高清大图
塞尚一生画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风景画了。1882年以后,塞尚隐居于故乡附近的小镇,专心地画起当地的风景。他深深地为圣维克多山的奇异山形及其周围的壮观景色所吸引。年复一年,他一再重复地描绘这座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
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Montagne Sainte-Victoire),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这幅画中,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使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然而,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富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幅风景画中,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虽然画中颜色种类不多,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
《圣维克多山》,1904-1906年,法国,保罗·塞尚,画布油画,65.1x83.8cm,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