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在自身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生命个体从呱呱附地的那一刻起,社会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施加影响,期待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同时,幼儿为了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也总是在积极地适应社会,逐渐接受与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确立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及学科本身等几个方面。
1. 社会的要求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担负的责任。所以,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对对话、沟通、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态势,全球科技革命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人类间的物理距离相对缩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制约性正在加强,人类的命运日益受到一些共同因素的制约,“地球村”、“地球公民”等名词反映了人类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社会的发展突出了学会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这些社会的变化势必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作出调整(有的可能是低层目标的调整,有的是总目标的调整),使得人类的下一代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
2.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社会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发展,虽然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许多重要品质,都与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塑造,都与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紧密相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学科本身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当然,从以上三个根据出发,无论是社会的、儿童的还是学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许多教育目标。因此,在具体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应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上,审慎考虑。
(二)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区分的。即越上层的目标概括性越高,越下层的目标概括性越低,越具体。
1.总目标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阐发,主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2.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
(1)分类目标,是对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目标。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自然地衔接和连续。
(2)阶段目标,是把社会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年龄阶段,是各个年龄阶段社会教育应达成的最终结果的表述。它依据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不同的阶段目标之间是连续的、衔接的。
社会教育的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属于第二层次的目标,这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方案中,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对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有的先有分类目标,然后才有阶段目标;有的先有阶段目标,然后表现各阶段的分类目标;有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呈现阶段目标,分类目标融于阶段目标之中。
(3)单元目标,既可指时间单元目标,也可指内容单元目标。以时间为单位,如按学年、学期、月等划分的,称时间单元;以内容为单位,如按主题、中心划分的,称内容单元。两者都是把阶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单元之中,是对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即多个以时间或以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的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年龄阶段目标。同时,单元目标为具体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前三个层次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对应性。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和学的行为,通过师生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如大班活动“国戏——京剧”的目标为“使幼儿大致了解京剧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初步培养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这一目标与总目标中“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分类目标的“社会文化”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及阶段目标中大班的“引导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它把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化。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这里未提及单元目标,因为单元目标可由各个幼儿园依据以上两个层次的目标自行制定,教材附录中也无法具体到这一层次。但不管怎样,有了单元目标,就使得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更直接的依据。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指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对社会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教材附录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
人际关系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人(家长、老师、小朋友等)的交往过程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规则、交往技能,以及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相互关系。这些教育内容主要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如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同伴间的交往,与教师的师生交往,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所提供的榜样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幼儿园与家庭相比,有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诸多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帮助幼儿从小学习如何积极地对待别人、认识自己,如何与人和睦快乐相处,懂得分享和尊重别人,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和纠纷。 社会环境指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角的一些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机构和其中的社会角色。如家庭和家庭成员,幼儿园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小朋友,商店和售货员、顾客,医院和医生、病人,以及家乡(城市、农村)、祖国和她的建设者、保卫者等等。选择这方面内容,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和熟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人及他们的劳动,
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视野,初步感受人们(包括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行为规范指幼儿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种行为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不随便打扰别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举止要文明,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等。选择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内容,是为了使幼儿从小就懂得社会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过学习,习惯于按照这些准则去行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按道德标准行动的自觉性。社会文化指幼儿需要了解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民间节日、民间艺术,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优秀的艺术作品等。选择社会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为的是引导幼儿从小熟悉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它们,使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同时,世界优秀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它们,鉴赏它们,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广阔的胸怀。
(二)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内容遵循的原则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厂由近趋远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首先应从幼儿生活周围的知识开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挖掘其教育价值,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扩展,以保证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相应的经验支持。这一原则主要运用于幼儿社会环境方面的认知学习。如自己——家庭——幼儿园——社区(城市、农村)——祖国——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作用。当然,由近趋远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根据幼儿的现实水平加以灵活把握,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远近显然已大大不同于以前的概念。
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安排应以比较简单容易的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幼儿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些内容应该安排在最后。如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大致遵循这样一个顺序: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及其他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原则还是对由近趋远原则的补充。如按照由近趋远是家庭——社会,但在由易至难的原则指导下,认识社区中与儿童有关的社会机构,如儿童医院、儿童活动中心等,则可以早于“初步理解家庭的基本伦理关系”。我们知道,社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众多的学科,是从众多的学科知识中吸取而来的,这些知识本身有难易之别。因此,这一原则是就一个教育内容体系而言的,不同于从学科逻辑上所言的由易至难。
3. 关联与系统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不同部分、不同层次的社会教育内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使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提高社会的成效。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与众多的学科相关,又跨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化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整合和系统化,才有可能使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这些知识之间产生多种联系,才能使它们对幼儿产生一致的、整体的影响。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小、中、大班中所列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的活动内容交替出现。这样的组织安排,能使幼儿获得深刻、正确的理解,容易牢固掌握,并成为统一的形成人格的力量。
4. 渗透性原则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达到增进幼儿社会认知,培养社会情感,促使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目标的,均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之中,互相结合,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整体的影响。做到正规社会课程内容与非正规课程内容协调一致,显性社会课程和潜在的社会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同时,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还要做到具有时代感,即使是民族传统化方面的内容,也要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去挖掘其积极意义,使之符合现代先进的价值观。做到所选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方法。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1)语言传递教育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①讲解法。它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讲解法是社会教育活动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幼儿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浅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引导。
②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谈话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借助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分拣、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明确化。谈话法中幼儿的提问与回答是其真实思想活动的反映,有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实质。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问的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社会认识经验为主;
2)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发散性;提出问题后应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3)如果是集体谈话,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幼儿的提问以及幼儿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论是简单幼稚,还是复杂成熟,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并用发展的眼光作适当小结。
⑧讨论法。它是教师指导幼儿就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具有社会性的问题、观点及认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和感受,帮助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懂得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不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使用时应注意:
1)幼儿有足够的社会知识经验,并已具备交谈的基本技能;
2)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要通过提问调节讨论的节奏,使讨论不走题;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简单评价,鼓励幼儿对问题以及其他幼儿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讨论结束时,教师简明阐述正确的观点,引导幼儿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小结。
(2)直接知觉教育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①演示法。它是指教师将实物、教具直接展示给幼儿看,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表演,思考或表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使幼儿从中明白一些道理。社会教育活动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师展示一些社会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规范。展示给幼儿的情景可以是图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的情景。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
②参观法。即根据社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得到教育。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即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进行实践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行为习惯。行为练习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景,也有教师组织的多种实践活动,如修补图书、做值日生、劳动等,还有在各种生活情景中教师组织的幼儿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文明用餐的行为练习等。运用行为练习法时要注意,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做到循序渐进;行为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行为练习,都要注意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活动中应给每个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仓促,要让幼儿真正在练习中体验到快乐,达到练习的目的和效果。
(4)行为评价法
行为评价法是指对幼儿符合社会言行的表现给予褒贬判断,从而使幼儿受到教育。行为评价法可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前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亲社会的言行出现;后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负强化作用,能纠正和制止幼儿不良的社会行为和后果。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纵向评价,注意及时评价。
(5)陶冶法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情感。它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
①环境陶冶法,即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教育情景,对幼儿进行社会化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事物、问题尚未形成积极稳定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外部环境的熏陶,并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社会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陶冶。
②艺术感染法,即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染力,渗透幼儿心灵,使幼儿得到心灵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幼儿的情感,并使之化作行动的一种教育方法。艺术感染法主要运用于社会领域教育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本身就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幼儿在学习、观赏中获得了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社会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选择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潜力的作品,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1)移情训练法
这里的移情,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它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在移情训练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这样,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教育活动“他为什么哭?”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展开讨论“小明、小华为什么会哭?”进而提出“你什么时候会哭?”“你哭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让幼儿进行回忆、想象,以唤起自己伤心、委屈、不被他人尊重时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小明、小华不愉快的感受;接着提出“我们该怎么做?”使幼儿产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的社会行为;最后让幼儿分组商量设定情景:“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该怎么关心、帮助?结果如何?”以巩固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产生。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2)角色扮演法
这里所说的角色,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法即教师创设现实社会中的特定情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活动“我是小记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让幼儿自己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知道与人交往时要态度诚恳,使用礼貌用语,提出一些他人感兴趣的问题等。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往往十分投入,故而能够体验到新角色应有的情感,学到相应的行为模式。
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指幼儿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幼儿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励将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
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可以通过对行为模式的模仿,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它的核心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即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直接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避开负强化。即如果学习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与他人出现相同行为的欲望;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有可能受罚行为的欲望。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正确选择与灵活运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的过程文字化,即写成教案。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活动的指导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文案的过程。下面分别阐述。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的。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一般要考虑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几方面的情况。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隐性的。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如中班活动“我们的国旗”目标的设计,可依据总目标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及分类目标中“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激发幼儿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制定为“让幼儿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培养幼儿初步的尊重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里主要表述为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目的,社会行为的目标是潜在的,即通过类似主题的活动,幼儿在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国旗,升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等。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幼儿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认知,从而激发出初步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社会认知的增加,社会情感的激发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空口说教就能达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因此,活动的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不是一个辅助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中班“我们的国旗”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准备,包括一面国旗、有关升国旗仪式的资料、图片或录像;当然幼儿如有参加升旗仪式的经验则更好。活动准备中的有些材料是现成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绘制,有的情景表演准备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保证能为活动所用。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活动的指导
(一)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与细致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景表演等。如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告诉幼儿参观何处,提出参观的要求等。
2.活动的基本部分。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里。
3.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改变原先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通过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如音乐、美术、身体动作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结束。如要在结束部分对活动进行小结评价,应做到简洁、精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宽容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对问题本身应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使得活动能够有效地延伸,幼儿能够保留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以企盼的心情和态度等待下次活动的到来。
(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实实在在地为达到目标服务的。
活动过程的设计只是静态地保证了活动目标的实现。真正能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作用,还有赖于对活动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关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或大组的集体活动,也可是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班活动和个别活动。通常是几种组织形式交替综合使用。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大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活动中,第一步骤是引导幼儿“说说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是全班集体活动;第二步骤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当好值日生?”则可以按固定小组活动;第三步骤是“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又是全班集体活动;第四步骤是“分组练习做值日生,体验为班级服务的快乐”,则可以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以自选小组的形式活动。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时“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透,在设计时心中无目标。这种缺点是务必要克服的。在活动步骤的安排中,要十分重视前一步骤向后一步骤环节的过渡,使内容和目标自然连贯,促进幼儿的学习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活动的延伸。符合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情感上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为此,社会教育活动的活动延伸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巩固活动中所了解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利用家庭、社区条件,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技能等。
附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
(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
(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
(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
(一)人际关系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的能力。
3.使幼儿逐渐了解父母、老师、同伴及其他社会成员,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的情感。
4.引导幼儿积极地同他人交往,并培养幼儿合作、交往、分享、谦让等方面的基本社会技能。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使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6.初步培养幼儿的诚挚、勇敢、守纪律等基本品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社会环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初步认识主要的生活机构和设施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主要自然景观,初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名称。
4.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主要的民族及几个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6.使幼儿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激发幼儿爱和平的情感。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并初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公共交通规则。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各种学习活动的规则。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6.引导幼儿初步懂得要保护环境。
7.引导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懂得正确与错误,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四)社会文化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和民间节日等。
3.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发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三、阶段目标
(一)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
2.使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幼儿园中的同伴和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学会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鞠躬、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最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初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使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的道理。
11.教育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时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二)中班
1. 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
3.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儿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社区设施,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最初步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或成人交往时,学习使用准确的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分享和谦让。
8.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学会克服困难;鼓励幼儿坚持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并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我国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精晶。
(三)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方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应为幼儿园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中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初步了解各社会机构成员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引发幼儿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能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会以规则的要求对照自已或他人的行为;使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晶,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教育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
1. 自己
自己的姓名、性别及年龄;眼睛、耳朵的作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家里及在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不说谎,不怕困难,遵守规则,说话算数。
2. 同伴及同伴交往
同伴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同伴的外貌特征;同伴的爱好;同伴的优点和缺点;与同伴愉快地从事共同的活动;与同伴友好地讨论和商量事情;同伴间轮流游戏、阅读、玩玩具;同伴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或比自己小的同伴;能用礼貌的语言与同伴交谈,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与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会讲道理,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帮助同伴改正缺点。
3.集体
自己所在的小组、班级及幼儿园的名称;小组成员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小组长及值日生的姓名及职责;小组经常进行的集体活动;自己小组的优点和不足;班级的环境特点;幼儿园的环境特点;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名称;幼儿园里工作人员的称呼以及他(她)们的活动。
(二) 社会环境
1. 家庭
家庭的住址、电话;有关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家里主要的生活用品、娱乐工具和学习用品;家庭成员与自己、邻里的关系。
2. 幼儿园
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集体活动的基本规范;自己的班级和小组,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3.社区
社会主要机构(如银行、商店、邮局、政府部门、消防站、体育馆文化站、图书馆、农贸市场、学校、敬老院等)的名称、工作人员、主要活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区的交通设施,包括码头、桥梁、车站等。
4.行政区划
所在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街(村)的名称,家庭和幼儿园的门牌号。
5.祖国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我国的人种特征;主要的民族,如汉、藏、蒙、维吾尔、回、满族等;一些主要的风景名胜,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一些主要的特产,如茶叶、文房四宝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等。
6.世界知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关世界和平的最粗浅的知识。
7.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
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名称、时间、意义及庆祝方式,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及其影响,如抗洪救灾,大型运动会等。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公共规则
公共惜物规则,如爱护公共财物、节约粮食和水电、保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公共卫生规则,如不随地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等;公共交通规则,如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
2.集体规则
集体活动的一般规则,如服从集体意见、遵守集体指令、愿为集体服务等;学校活动规则,如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会同他人合作、勇于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等。
3.交往规则
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礼貌待客,礼貌做客;注意倾听他人说话,不无故打断他人说话,会合作和谦让。
4.甚本道德准则
知道别人的和集体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能分清是非;诚实、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四)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
所在社区著名人文景观的名称、特征及有关的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
一些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名称、时间、主要特点。
3.民间艺术
本地的一些主要工艺品,它们的名称、用材及简单的制作方法;本地的一些天然工艺品;本地主要的地方剧种及其韵调;一些健康有益的民间歌谣、故事等。
4.文化精品
本民族的文字,中国书法;我国的1~2个主要剧种;有关中国民乐、国画等方面的最基础知识。
5.世界文化
世界主要著名文化胜地,如敦煌莫高窟、金字塔、凡尔赛宫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如油画、雕塑等;世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等。
以上四方面内容,大部分被系统组织在社会教育课程中,也有一部分渗透在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中。
范文二: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_袁爱玲
2008年7月第21卷第3期
保定学院学报
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
Jul.2008Vol.21No.3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袁爱玲,王
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探讨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取向和依据,将幼儿社会性发展总目标按照个体与对象关系处
理的要素重新进行整理和分类,从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幼儿社会领域的目标体系,实现年龄阶段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以期教育者能够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实施适宜的社会教育。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3-0104-06
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社会群体是否和谐、国家是否稳定等重大问题,而公民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开始于幼儿阶段的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社会教育目标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社会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教育目标进行深入的诠释,构建适合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社会教育目标体系[1],这正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本课题在探讨国内外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挖掘我国幼儿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取向,找出构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在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基本精神和理念的前提下,将其社会性发展总目标按照个体与不同对象关系处理的要素重新进行整理和分类,实现年龄阶段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促使教育者能够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实施适宜的社会教育。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即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是博比特,经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系统研究而获得发展,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借用生物学中的“分类学”概念,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从而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梅杰、波法姆等人又领导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把“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顶峰[2]。行为目标的内容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所以在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取向仍然受到教师的青睐。但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第二,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倾向,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因此,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行为目标本身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教师只注重“认知目标”,而现在已开始注重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结合的“三维目标的整合”。“行为目标”在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普遍存在有其现实意义与价值,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但是幼儿园在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时,应了解它的基本价值取向与不足之处,深入研究幼儿发展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行为来测量,哪些方面则是不能用行为指标来衡量的[2]。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又称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可谓是生成性目标之萌芽。在杜威看来,良好的课程目标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
一、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取向
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与自主性。美国课程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类: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比如我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洛克的“绅士”以及卢梭的“自然人”等。普遍性目标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为实施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但比较模糊,难于操作。
收稿日期:2008-04-07
基金项目:全国军队系统学前教育“十一五”课题(20061225)作者简介:袁爱玲(1957-),女,河北张家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课程。
104
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第二,它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这样,课程目标就不是一种指向遥远未来的结果,而是引导着现在的生长和发展的手段[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理论,他提出,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而人本主义者则将其发展到极端。但是,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生成性目标”是很难真正实现和把握的,这也需要我们加大研究的力度。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来的,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因此,它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取向与当代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契合的。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表现性目标也往往是虚有其表,教师很难真正将其运用到教育事件中。因此,如何根据实际确定适宜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使广大教师明确这一价值取向,深入了解该取向的优势和缺陷,是每个幼儿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这对提高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有着重大意义[2]。
目标取向的确立为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奠定了基础。对于本研究课题,主要立足于实践问题的把握,旨在为我国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提供一条明确的可行的道路,便于教师实施操作,因此在目标的取向研究上,我们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
强大的直觉力量,这种斯认为,一个人拥有许多潜在的、
心理能力实际上就是爱的能力、情感的能力。
人类具有通过学习改变和4.发展心理生物学理论。
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人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调节下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5.社会学习理论。
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二)实践依据
个体社会性发展实际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统一。社会认知是对社会中的人、环境、规范的认识;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社会行为技能是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时表现的行为技能。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往往紧紧围绕社会环境与规范、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世界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展开。
三、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一般可以分为终期目标、分类目标和具体年龄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终期目标反映在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是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分类目标则包括了幼儿在自我概念、社会行为、社会情感等不同方面应达到的不同要求;年龄目标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是同一目标内容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有了年龄目标,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有针对性,也才能使目标中所规定的内容合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能够使社会教育活动的要求,通过逐级的目标阶梯达到最终点。年龄目标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一致,是为分类目标、总目标服务的,是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最终分解和具体化。社会教育正是通过不同的年龄目标落实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因此,具体年龄目标的构建关系到总目标及分类目标的实现。
(一)终期目标
二、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1.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
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行为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儿童不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具有在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主动性,环境的力量只有在适合儿童当前认知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才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皮亚杰认为:表象和语言使得情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通过表象,感情能够在引起它们的客体消失之后,还延续很久。这种把情感保留下来的能力,使得人际的道德和情感成为可能。
心理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感情在2.精神分析理论。
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能发展与3.人本主义理论。
他人的深刻关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友谊;正确地对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缺点;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关心社会,同情他人等等。这些都是情感教育目标之所在。罗杰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
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分类目标
社会领域教育应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双向发展,通过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领域的活动,掌握初步的社会知识,培养社会情感,发展基本的社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1)自我认知:自我身份认知,自我外显特征认知,自我情绪情感特征认知,自我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的认知,自我评价,认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2)自我管理: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自护意识、独立性、挫折耐受力、坚持性、自我反思、自我角色认同。
(3)情感态度:自信、自立、自主、自尊、自觉、自律、乐观、积极主动、责任感。
(4)道德品质:诚实、守信、分享、宽容、移情和利他、有同情心。
(5)自我价值观:自我权利认知、自由思考和决策的意识、对自我生存意义的认识。
解决问题的乐趣;第六,能够经受住限度以内的挫折,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一定的目的肯牺牲自己的利益;第七,能够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坚持的尝试;第八,能适宜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如对自己一天的活动有时间规划。
3)情感态度
第一,能够相信自己,并通过努力尝试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第二,能够主动积极地面对外界事物;第三,能够爱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尊重自己的劳动产物;第四,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养成基本的自律意识;第五,对自己份内的事情具有基本的责任感。
4)道德品质
第一,待人诚实,不说谎话;第二,能够宽容地对待别人,原谅别人无心造成的伤害;第三,在与小朋友相处时共同感受、分担喜忧;第四,富有同情心、爱心,能够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2.人与社会: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进步
(1)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伦理关系、社会职业、社会机构、行政区划认知。
(2)社会文化认知:传统文化、社会礼仪、民俗习惯、民族、国家、世界文化认知。
(3)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的基本特点,觉察他人情绪情感,乐群、竞争、互助合作、沟通、分享;参与意识、交往意识、交往方法;适应新环境,爱父母长辈、同伴老师,尊重他人。
(4)社会和集体意识:群体意识、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对组织权力的服从和尊重、爱护公物、爱惜公共财产。
(5)社会技能:阅读和评价知识信息以及特殊技能的掌握。
5)自我价值观
第一,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可以决策的个体,并能够尝试付诸实践;第二,认识到自己具有发言权、决策权,能够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决策。
(2)人与社会
1)社会规范认知
第一,认识初步的社会规则,习得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第二,获得基本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知识与经验;第三,了解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机构的概况和基本特点,如幼儿园、社区、商店、医院、车站、公园等;第四,基本认识各种职业的特点,如教师、售货员、司机、理发师、警察等职业;第五,发展积极的规则意识,比如学会谦让,轮流开展游戏;第六,能够初步认识自己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小范围的布局等。
3.人与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环境认知:自然环境的认知、人文环境的认知、地质变迁的认知。
(2)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环境保护。
(3)自然生态:季节变换、动物、植物、天气变化。(三)具体年龄目标
2)社会文化认知
第一,知道我国的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并熟悉基本的风俗习惯;第二,认识并尊重我国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领袖;第三,知道基本的关于其他国家的重要节日与风俗习惯;第四,知道几个比较感兴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第五,知道其他国家的一些基本常识。
1.小班
(1)人与自己
1)自我认知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身份的区别。当别人问及年龄、性别以及家庭等问题时,能做出清晰的回答;第二,能认识自我的外形特征,包括生理特征以及自己区别于别人的地方等;第三,能够较为准确地感受到自我的情绪以及变化,认识到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快乐、难过、生气、沮丧等);第四,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第五,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点并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3)社会交往
(特别是同伴和周围关系密切第一,能够认识到他人
的人)的基本特点(如外貌、喜好、兴趣等),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别人提出的相关问题;第二,有意识地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并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尝试了解;第三,发展良好的交往技能,能够较为恰当地表示友好、礼貌问好和交流、倾听;第四,能够主动关心他人,恰当地表达自己对家人、老师或朋友的爱;第五,与家人感情融洽,在家中不任性,不霸道;第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事情和家人商量。
2)自我管理
第一,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保持清洁卫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份内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吃饭、大小便等;第二,能够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和变化;第四,懂得保护自己,具备基本的自护意识和知识,比如知道特殊的电话号码等;第五,能够尝试独立完成任务,体验到独立
4)社会和集体意识
第一,积极主动并乐于参与小组和集体活动;第二,在同伴群体之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商议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第三,服从集体的决定和规则;第四,
106
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热爱幼儿园和家乡,认识到祖国的辉煌历史并能通过行动展现对祖国的热爱。
情。第二,能够较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第三,珍惜、爱护、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所属自己的物件。第四,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了达到目的而尝试付出努力,具备自律意识。第五,主动积极地面对遇到的困难,不逃避,不退缩。第六,养成初步的责任意识,对事对人要有基本的责任感。
5)社会技能
第一,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备基本的适应能力;第二,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一定的知识信息;第三,能够识别基本的标志符号及其意义。
(3)人与环境
4)道德品质
第一,具备诚实、守信的态度,并能够亲自践行;第二,能够与人分享心情,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第三,移情和共情技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推想他人感受;第四,有同情心,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
1)环境认知
第一,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的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形成基本的环境观念和意识;第二,能够认识到因为地域的不同导致了全球各地丰富多姿的景观和气候;第三,初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第四,初步认识地球的特征,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探索。
5)自我价值观
第一,能够认识到自己带给同伴和家人的幸福,体验到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能够意识到自己具有思考的权利,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人与社会
2)环境保护
第一,初步认识目前所处地域环境的现状;第二,初步了解资源的现状,知道珍惜自然资源;第三,初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能付诸实践。
3)自然生态
第一,初步感知自然变化的规律,不同季节的特点及人们的相应生活方式;第二,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各种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第三,关心天气变化,关注气候变换的特点。
1)社会规范认知
第一,能够清楚地了解生活中的礼仪,具备基本的礼貌常识。第二,能够理解基本的社会规则,具备生活必需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第三,了解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机构的概况和特点,并能较准确地认识它们的主要职能。第四,了解各种职业的独特性、区别及联系,能够准确判断他们的职业性质。第五,建立积极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第六,具备基本的行政知识,比如知道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知道自己所处的行政区域等。
2.中班
(1)人与自己
1)自我认知
(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年第一,了解自己的基本身份
龄、性别、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身份);第二,了解自我的外显特征(如名字、外貌、家庭环境等),并大胆自信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各个方面的情况;第三,知道自己处于何种情绪状态,能够运用语言、表情、体态语等大胆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或需求;第四,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品格;第五,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表现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第六,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强弱,并能找出自己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色或感到困难的原因。
2)社会文化认知
第一,认识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与风俗习惯,并能够国清晰地讲述相关的文化故事;第二,认识并尊重国旗、徽、国歌、首都、领袖,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自己对他们的感情;第三,认识中外历史上自己比较喜欢的杰出人物,知道他们的故事及重要贡献,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之情;第四,认识几个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第五,对较为感兴趣的世界文化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激发兴趣,养成探究的精神。
2)自我管理
第一,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能够清洗简单的玩具。第二,懂得保护自己,具备自护意识和常识;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必要活动。第三,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第四,能够为了完成任务或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经受住挫折,具备基本的抗挫折能力。第五,对自己要完成的事情有短期的或长期的安排、基本的统筹规划观念和能力。第六,积极地在自己不太感兴趣或是存在困难的领域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需要帮助时,大胆积极地寻求帮助。第七,能够从心理上悦纳自己,喜欢自己,认同自己的过去,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3)社会交往
第一,较为准确地理解他人(特别是同伴和周围关系密切的人)的基本特点(如外貌、喜好、兴趣、能力,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并大胆准确地向他人介绍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第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特征。通过观察他人言语、表情、体态等表现以及倾听、询问等方式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第三,学会参照自己的感受或与他人的交流去理解、体会别人的感受。第四,尊重和关心长辈,用适当的语气和称呼同他人打招呼;关心家人、老师或其他关系亲密的人;积极地关注家中亲人的情绪和身体状况。第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关心伙伴,爱护弱小,同情并热心帮助残疾人。第六,认识并使用各种方法与他人
3)情感态度
第一,能够自信乐观、主动、有意识地应对自己的事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建立和保持联系和沟通。第七,具备良好的交往技能,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示友好(如微笑、拥抱、问好等),能够灵活地服从、交流、轮流、模仿、声明、道歉、提问、赞赏、安慰、建议、说理、协商、申辩。
2)自我管理
第一,具备较为完善的生活自理能力,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第二,能够体会和征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调整自我的态度和行为;第三,具备较为完善的自护意识,知道各种经常性活动所必须的装备与注意事项;第四,能够尝试独立完成较有难度的任务,体验到其中的快乐;第五,运用语言、表情、体态语等大胆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或需求;第六,具备反省能力、自决及自律能力,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如每天都可以对自己一天的行为做出总结并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想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第七,具备一定的领导技能:能够合理的分配任务,懂得激励他人、调动其他人的力量。
4)社会和集体意识
第一,能够积极地处理同伴与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小组和集体活动,乐于协作,团结互助。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和信任。第二,发展良好的协作技能,如在集体交流中如何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技巧;当遇到意见分歧时,可以委婉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培养幽默感,缓和紧张局面。第三,能够爱惜公物,并监督周围的人也能做到。
5)社会技能
第一,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情感,获得对不同环境的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二,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第三,能够看懂简单的地图,获得基本的图片阅读技能。
(3)人与环境
3)情感态度
第一,能够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尝试去做事情的机会;第二,对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做出决定;第三,从内心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过去,相信自己的未来;第四,能够自觉地实施行动;第五,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第六,具备责任意识,积极关注自己的工作和职责。
1)环境认知
第一,能够准确认识到人类生活环境所包含的部分,大体知道人类与环境、土地使用、城市建设、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能够主动地认识和准确地表述当地有代表性的景观;第三,初步理解地貌形成的过程以及各种地形的特点;第四,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地球的性质和总体概况。
4)道德品质
第一,能够真诚地对待别人,养成诚实不说谎话的好习惯;第二,能够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第三,移情和共情,能够从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感受来看待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情感和感受;第四,具备基本的辨伪意识,采取合适的途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环境保护
第一,能够对不同的地貌环境进行客观的对比,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第二,了解资源的来源、用途和意义,懂得如何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探究地球的物理特征变化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
5)自我价值观
第一,认识到自己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有一定的捍卫权利的意识;第二,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事情,并能做出合理的论断和评论;第三,能够对适宜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决策。
(2)人与社会
3)自然生态
第一,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积极探索各种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第二,关注气候的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及其预防常识;第三,举例表述控制科技运用的法规和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
1)社会规范认知
第一,能够遵循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和道德规范,并能够对别人做出监督;第二,了解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机构的概况、特点及功能;第三,了解各种职业的独特性、区别及联系,认识到虽然有职业的分工不同,但是职业都是平等的;第四,具备积极的规则意识,能够遵守规则并能维护规则的运作;第五,知道维持社会运转所必需的机构,了解它们的基本职能和特点;第六,明确基本的行政区域划分,大体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事宜。
3.大班
(1)人与自己
1)自我认知
第一,正确理解自己的身份,能够准确地描述自我的外显特征,分析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第二,能够描述个人发生的变化,如身体的成长和兴趣的发展;第三,理解自我的情感特征,知道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好恶;第四,认识到自己快乐、难过、生气、沮丧等情绪状态下典型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感受,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何种情绪状态;第五,能够较为客观地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第六,能够愿意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可取之处与改正的方向;第七,能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表现进行较为客观地自我反思和评价,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2)社会文化认知
第一,认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某些重要节日,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第二,熟悉代表一个国家主权的标志物,并对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国家的文化进行探索;第三,能够较为主动地认识国内外杰出人物,能够较为确切地讲述他们的重要贡献,并能做到以他们为榜样;第四,区分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知道各级领导者的称谓;第五,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和话题,能够辨认、描述有助
108
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于群体内和国家内、群体间和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因素,以及易引起争端的因素。
技在通讯、运输、信息处理、武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人与环境
3)社会交往
第一,准确客观地理解他人的基本特点,比如他人的能力、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并能大方准确地向他人介绍与此相关的内容。第二,发展良好的交往技能,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言行等。第三,反思与评价他人的情感、经验和行为表现,对他人某种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做出初步评价,并给以建议,帮助他人解决矛盾。第四,能够参照自己的经验,分析评价他人行为,试着从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第五,知道尊重、肯定、赞赏他人及他人的观点和做法。培养责任感和正义感。第六,对社区和班集体事务以及小组任务要承担义务,分担责任,认真完成;不推托自己的责任。第七,友善、宽容地对待他人,能分担他人的痛苦,分享他人的快乐。如对人态度友善,讲文明懂礼貌;能够诚恳地待人接物,互通有无等。
1)环境认知
第一,能够具备一定的环境衡量标准,较准确地评价目前人类生活环境的现状,并能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第二,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到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第三,初步认识地质变迁的原理和过程。
2)环境保护
第一,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进行地球、天文等知识的探究;第二,积极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尝试作出适宜的分析并采取实际行动关心周围的环境;第三,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并督促周围的人也能行动起来;第四,观察、思考社会和经济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
3)自然生态
第一,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动植物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对不同的地域进行对比;第二,关注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理解基本的环境恶化的原因;第三,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途径,解决身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第四,能够提出为保护物质环境、个人权利和大众利益,而对科技进行监控的一些建议。参考文献:
[1]袁爱玲,王
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J].保
4)社会和集体意识
第一,具有集体意识,能够为了集体的利益暂且牺牲自己的利益。第二,发展良好的协作技能,要主动向同伴群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对不明白的方面能提出问题。第三,服从集体的共同决定和规则;模仿同伴的合理态度和行为。第四,在活动中要有主见,争取机会独立提出建议等。第五,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集体、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5)社会技能
第一,关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第数据库、图表、图解和照片等适当的数据二,运用地图册、
资源和地理工具,去形成、操作和解释信息;第三,探索科
定学院学报,2008,21(1):69-73.
[2]吴荔红.浅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J].学前教育研究,
(3):37-39.2007
ConstructionofObjectiveSystemofPreschoolSocialEducationinChina
YUANAi-ling,WANGJuan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ThispaperprobedintotheobjectiveorientationandbasisonthesocialeducationofpreschoolinChina.Itreclassifiedandresettledthegeneraldevelopmentalsocialityobjectiveofpreschool,andputforwardthesocialobjectivesystemofChinesekindergarteneducationfromthreedimensionssuchaspersonandoneself,personandthesociety,personandtheenvironment,inorderthateducatorscancarryouttheappropriatesocialeducation.
Keywords:preschoolchildren;socialeducation;objectivesystem
范文三:【论文资料】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在自身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生命个体从呱呱附地的那一刻起,社会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施加影响,期待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同时,幼儿为了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也总是在积极地适应社会,逐渐接受与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确立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及学科本身等几个方面。
1. 社会的要求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担负的责任。所以,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对对话、沟通、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态势,全球科技革命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人类间的物理距离相对缩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制约性正在加强,人类的命运日益受到一些共同因素的制约,“地球村”、“地球公民”等名词反映了人类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社会的发展突出了学会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这些社会的变化势必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作出调整(有的可能是低层目标的调整,有的是总目标的调整),使得人类的下一代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 2(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社会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发展,虽然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许多重要品质,都与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塑造,都与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紧密相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学科本身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当然,从以上三个根据出发,无论是社会的、儿童的还是学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许多教育目标。因此,在具体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应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上,审慎考虑。
(二)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区分的。即越上层的目标概括性越高,越下层的目标概括性越低,越具体。
1(总目标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阐发,主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2(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
(1)分类目标,是对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目标。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自然地衔接和连续。
(2)阶段目标,是把社会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年龄阶段,是各个年龄阶段社会教育应达成的最终结果的表述。它依据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不同的阶段目标之间是连续的、衔接的。
社会教育的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属于第二层次的目标,这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方案中,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对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有的先有分类目标,然后才有阶段目标;有的先有阶段目标,然后表现各阶段的分类目标;有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呈现阶段目标,分类目标融于阶段目标之中。 (3)单元目标,既可指时间单元目标,也可指内容单元目标。以时间为单位,如按学年、学期、月等划分的,称时间单元;以内容为单位,如按主题、中心划分的,称内容单元。两者都是把阶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单元之中,是对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即多个以时间或以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的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年龄阶段目标。同时,单元目标为具体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前三个层次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对应性。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和学的行为,通过师生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如大班活动“国戏——京剧”的目标为“使幼儿大致了解京剧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初步培养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这一目标与总目标中“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分类目标的“社会文化”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及阶段目标中大班的“引导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它把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化。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这里未提及单元目标,因为单元目标可由各个幼儿园依据以上两个层次的目标自行制定,教材附录中也无法具体到这一层次。但不管怎样,有了单元目标,就使得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更直接的依据。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指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对社会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教材附录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
人际关系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人(家长、老师、小朋友等)的交往过程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规则、交往技能,以及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相互关系。这些教育内容主要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如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同伴间的交往,与教师的师生交往,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所提供的榜样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幼儿园与家庭相比,有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诸多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帮助幼儿从小学习如何积极地对待别人、认识自己,如何与人和睦快乐相处,懂得分享和尊重别人,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和纠纷。 社会环境指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角的一些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机构和其中的社会角色。如家庭和家庭成员,幼儿园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小朋友,商店和售货员、顾客,医院和医生、病人,以及家乡(城市、农村)、祖国和她的建设者、保卫者等等。选择这方面内容,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和熟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人及他们的劳动,
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视野,初步感受人们(包括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行为规范指幼儿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种行为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不随便打扰别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举止要文明,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等。选择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内容,是为了使幼儿从小就懂得社会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过学习,习惯于按照这些准则去行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按道德标准行动的自觉性。社会文化指幼儿需要了解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民间节日、民间艺术,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优秀的艺术作品等。选择社会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为的是引导幼儿从小熟悉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它们,使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同时,世界优秀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它们,鉴赏它们,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广阔的胸怀。 (二)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内容遵循的原则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厂由近趋远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首先应从幼儿生活周围的知识开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挖掘其教育价值,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扩展,以保证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相应的经验支持。这一原则主要运用于幼儿社会环境方面的认知学习。如自己——家庭——幼儿园——社区(城市、农村)——祖国——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作用。当然,由近趋远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根据幼儿的现实水平加以灵活把握,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远近显然已大大不同于以前的概念。
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安排应以比较简单容易的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幼儿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些内容应该安排在最后。如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大致遵循这样一个顺序: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及其他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原则还是对由近趋远原则的补充。如按照由近趋远是家庭—社会,但在由易至难的原则指导下,认识社区中与儿童有关的社会机构,如儿童医院、—
儿童活动中心等,则可以早于“初步理解家庭的基本伦理关系”。我们知道,社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众多的学科,是从众多的学科知识中吸取而来的,这些知识本身有难易之别。因此,这一原则是就一个教育内容体系而言的,不同于从学科逻辑上所言的由易至难。 3. 关联与系统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不同部分、不同层次的社会教育内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使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提高社会的成效。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与众多的学科相关,又跨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化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整合和系统化,才有可能使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这些知识之间产生多种联系,才能使它们对幼儿产生一致的、整体的影响。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小、中、大班中所列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的活动内容交替出现。这样的组织安排,能使幼儿获得深刻、正确的理解,容易牢固掌握,并成为统一的形成人格的力量。
4. 渗透性原则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达到增进幼儿社会认知,培养社会情感,促使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目标的,均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之中,互相结合,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整体的影响。做到正规社会课程内容与非正规课程内容协调一致,显性社会课程和潜在的社会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同时,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还要做到具有时代感,即使是民族传统化方面的内容,也要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去挖掘其积极意义,使之符合现代先进的价值观。做到所选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方法。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1)语言传递教育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讲解法。它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讲解法是社会教育活动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幼儿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浅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引导。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谈话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借助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分拣、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明确化。谈话法中幼儿的提问与回答是其真实思想活动的反映,有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实质。 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问的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社会认识经验为主;
2)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发散性;提出问题后应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3)如果是集体谈话,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幼儿的提问以及幼儿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论是简单幼稚,还是复杂成熟,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并用发展的眼光作适当小结。
?讨论法。它是教师指导幼儿就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具有社会性的问题、观点及认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和感受,帮助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懂得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不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使用时应注意:
1)幼儿有足够的社会知识经验,并已具备交谈的基本技能;
2)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要通过提问调节讨论的节奏,使讨论不走题;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简单评价,鼓励幼儿对问题以及其他幼儿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讨论结束时,教师简明阐述正确的观点,引导幼儿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小结。 (2)直接知觉教育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演示法。它是指教师将实物、教具直接展示给幼儿看,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表演,思考或表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使幼儿从中明白一些道理。社会教育活动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师展示一些社会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规范。展示给幼儿的情景可以是图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的情景。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
?参观法。即根据社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得到教育。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即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进行实践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行为习惯。行为练习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景,也有教师组织的多种实践活动,如修补图书、做值日生、劳动等,还有在各种生活情景中教师组织的幼儿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文明用餐的行为练习等。运用行为练习法时要注意,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做到循序渐进;行为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行为练习,都要注意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活动中应给每个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仓促,要让幼儿真正在练习中体验到快乐,达到练习的目的和效果。
(4)行为评价法
行为评价法是指对幼儿符合社会言行的表现给予褒贬判断,从而使幼儿受到教育。行为评价法可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前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亲社会的言行出现;后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负强化作用,能纠正和制止幼儿不良的社会行为和后果。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纵向评价,注意及时评价。
(5)陶冶法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情感。它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 ?环境陶冶法,即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教育情景,对幼儿进行社会化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事物、问题尚未形成积极稳定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外部环境的熏陶,并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社会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陶冶。
?艺术感染法,即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染力,渗透幼儿心灵,使幼儿得到心灵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幼儿的情感,并使之化作行动的一种教育方法。艺术感染法主要运用于社会领域教育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本身就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幼儿在学习、观赏中获得了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社会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选择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潜力的作品,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1)移情训练法
这里的移情,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它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在移情训练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这样,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教育活动“他为什么哭?”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展开讨论“小明、小华为什么会哭?”进而提出“你什么时候会哭?”“你哭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让幼儿进行回忆、想象,以唤起自己伤心、委屈、不被他人尊重时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小明、小华不愉快的感受;接着提出“我们该怎么做?”使幼儿产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的社会行为;最后让幼儿分组商量设定情景:“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该怎么关心、帮助?结果如何?”以巩固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产生。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2)角色扮演法
这里所说的角色,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法即教师创设现实社会中的特定情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活动“我是小记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让幼儿自己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知道与人交往时要态度诚恳,使用礼貌用语,提出一些他人感兴趣的问题等。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往往十分投入,故而能够体验到新角色应有的情感,学到相应的行为模式。
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指幼儿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幼儿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励将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
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可以通过对行为模式的模仿,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它的核心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即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直接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避开负强化。即如果学习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与他人出现相同行为的欲望;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有可能受罚行为的欲望。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正确选择与灵活运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的过程文字化,即写成教案。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活动的指导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文案的过程。下面分别阐述。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的。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一般要考虑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几方面的情况。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隐性的。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如中班活动“我们的国旗”目标的设计,可依据总目标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及分类目标中“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激发幼儿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制定为“让幼儿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培养幼儿初步的尊重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里主要表述为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目的,社会行为的目标是潜在的,即通过类似主题的活动,幼儿在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国旗,升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等。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幼儿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认知,从而激发出初步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社会认知的增加,社会情感的激发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空口说教就能达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因此,活动的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不是一个辅助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中班“我们的国旗”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准备,包括一面国旗、有关升国旗仪式的资料、图片或录像;当然幼儿如有参加升旗仪式的经验则更好。活动准备中的有些材料是现成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绘制,有的情景表演准备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保证能为活动所用。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活动的指导
(一)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与细致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景表演等。如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告诉幼儿参观何处,提出参观的要求等。
2(活动的基本部分。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里。
3(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改变原先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通过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如音乐、美术、身体动作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结束。如要在结束部分对活动进行小结评价,应做到简洁、精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宽容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对问题本身应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使得活动能够有效地延伸,幼儿能够保留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以企盼的心情和态度等待下次活动的到来。 (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实实在在地为达到目标服务的。
活动过程的设计只是静态地保证了活动目标的实现。真正能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作用,还有赖于对活动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关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或大组的集体活动,也可是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班活动和个别活动。通常是几种组织形式交替综合使用。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大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活动中,第一步骤是引导幼儿“说说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是全班集体活动;第二步骤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当好值日生?”则可以按固定小组活动;第三步骤是“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又是全班集体活动;第四步骤是“分组练习做值日生,体验为班级服务的快乐”,则可以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以自选小组的形式活动。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时“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透,在设计时心中无目标。这种缺点是务必要克服的。在活动步骤的安排中,要十分重视前一步骤向后一步骤环节的过渡,使内容和目标自然连贯,促进幼儿的学习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活动的延伸。符合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情感上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为此,社会教育活动的活动延伸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巩固活动中所了解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利用家庭、社区条件,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技能等。
附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
(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
(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
(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
(一)人际关系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的能力。 3(使幼儿逐渐了解父母、老师、同伴及其他社会成员,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的情感。 4(引导幼儿积极地同他人交往,并培养幼儿合作、交往、分享、谦让等方面的基本社会技能。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使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6(初步培养幼儿的诚挚、勇敢、守纪律等基本品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社会环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初步认识主要的生活机构和设施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主要自然景观,初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名称。
4(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主要的民族及几个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6(使幼儿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激发幼儿爱和平的情感。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并初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公共交通规则。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各种学习活动的规则。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6(引导幼儿初步懂得要保护环境。
7(引导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懂得正确与错误,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四)社会文化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和民间节日等。
3(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发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三、阶段目标
(一)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 2(使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幼儿园中的同伴和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学会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鞠躬、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最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初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使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的道理。
11(教育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时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二)中班
1. 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 3. 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儿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社区设施,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最初步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或成人交往时,学习使用准确的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分享和谦让。
(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幼儿初步养成爱8
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学会克服困难;鼓励幼儿坚持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并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我国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精晶。
(三)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方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应为幼儿园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中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初步了解各社会机构成员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引发幼儿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能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会以规则的要求对照自已或他人的行为;使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晶,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教育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
1. 自己
自己的姓名、性别及年龄;眼睛、耳朵的作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家里及在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不说谎,不怕困难,遵守规则,说话算数。 2. 同伴及同伴交往
同伴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同伴的外貌特征;同伴的爱好;同伴的优点和缺点;与同伴愉快地从事共同的活动;与同伴友好地讨论和商量事情;同伴间轮流游戏、阅读、玩玩具;同伴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或比自己小的同伴;能用礼貌的语言与同伴交谈,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与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会讲道理,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帮助同伴改正缺点。 3.集体
自己所在的小组、班级及幼儿园的名称;小组成员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小组长及值日生的姓名及职责;小组经常进行的集体活动;自己小组的优点和不足;班级的环境特点;幼儿园的环境特点;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名称;幼儿园里工作人员的称呼以及他(她)们的活动。 (二) 社会环境
1. 家庭
家庭的住址、电话;有关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家里主要的生活用品、娱乐工具和学习用品;家庭成员与自己、邻里的关系。
2. 幼儿园
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集体活动的基本规范;自己的班级和小组,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3(社区
社会主要机构(如银行、商店、邮局、政府部门、消防站、体育馆文化站、图书馆、农贸市场、学校、敬老院等)的名称、工作人员、主要活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区的交通设施,包括码头、桥梁、车站等。
4(行政区划
所在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街(村)的名称,家庭和幼儿园的门牌号。 5(祖国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我国的人种特征;主要的民族,如汉、藏、蒙、维吾尔、回、满族等;一些主要的风景名胜,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一些主要的特产,如茶叶、文房四宝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等。 6(世界知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关世界和平的最粗浅的知识。
7(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
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名称、时间、意义及庆祝方式,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及其影响,如抗洪救灾,大型运动会等。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公共规则
公共惜物规则,如爱护公共财物、节约粮食和水电、保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公共卫生规则,如不随地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等;公共交通规则,如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 2(集体规则
集体活动的一般规则,如服从集体意见、遵守集体指令、愿为集体服务等;学校活动规则,如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会同他人合作、勇于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等。 3(交往规则
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礼貌待客,礼貌做客;注意倾听他人说话,不无故打断他人说话,会合作和谦让。
4(甚本道德准则
知道别人的和集体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能分清是非;诚实、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四)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
所在社区著名人文景观的名称、特征及有关的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
一些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名称、时间、主要特点。
3(民间艺术
本地的一些主要工艺品,它们的名称、用材及简单的制作方法;本地的一些天然工艺品;本地主要的地方剧种及其韵调;一些健康有益的民间歌谣、故事等。
4(文化精品
本民族的文字,中国书法;我国的1,2个主要剧种;有关中国民乐、国画等方面的最基础知识。
5(世界文化
世界主要著名文化胜地,如敦煌莫高窟、金字塔、凡尔赛宫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如油画、雕塑等;世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等。
以上四方面内容,大部分被系统组织在社会教育课程中,也有一部分渗透在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中。
范文四: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设计与组
织
网络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内容、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目标制定的依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在自身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生命个体从呱呱附地的那一刻起,社会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施加影响,期待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同时,幼儿为了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也总是在积极地适应社会,逐渐接受与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确立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及学科本身等几个方面。
1. 社会的要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担负的责任。所以,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对对话、沟通、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态势,全球科技革命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人类间的物理距离相对缩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制约性正在加强,人类的命运日益受到一些共同因素的制约,”地球村”、”地球公民”等名词反映了人类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社会的发展突出了学会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这
些社会的变化势必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作出调整(有的可能是低层目标的调整,有的是总目标的调整),使得人类的下一代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
2.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社会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发展,虽然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许多重要品质,都与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塑造,都与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紧密相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学科本身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当然,从以上三个根据出发,无论是社会的、儿童的还是学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许多教育目标。因此,在具体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应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上,审慎考虑。
(二)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区分的。即越上层的目标概括性越高,越下层的目标概括性越低,越具体。
1.总目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阐发,主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2.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1)分类目标,是对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目标。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自然地衔接和连续。
范文五: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_袁爱玲
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
保定学院学报
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
Jan.2008Vol.21No.1
【教育学研究】
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
袁爱玲,王
娟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从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出现下滑趋势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研究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迫切
性与必要性。对国外有代表性国家的相关幼儿教育目标进行介绍,对我国大陆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和香港的幼儿公民教育目标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构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1-0069-05
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社会群体是否和谐、国家是否稳定等重大问题,而公民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开始于幼儿阶段的社会教育,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之根基形成于生命的头6年,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还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直接影响到个人一生的发展状况。因此,公民素质亟待从幼儿抓起。现今,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出现日益下滑趋势,面对触目惊心的伦理道德问题,反社会行为、非犯罪的低龄化,啃人性行为的凸显,犯罪率的提高、
老族队伍剧增等事实与现象,幼儿社会教育应背负起自己培育未来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环境条件、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实践中往往会有所侧重,有所偏差,仍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具体了解和把握的问题。而对其目标的认识和诠释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国内外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深入研究,挖掘出其内在的核心思想加以借鉴吸收,并分析当前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为建构一套适宜于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要求的社会教育目标体系打下基础。
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教育的意义,国内外幼教专家基本达成了共识:(1)学前社会性教育满足并适应了幼儿发展及其社会化过程的普遍要求,开展学前社会性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学前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幼儿社会性素质的养成,构成了幼儿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对幼儿实施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心智品质与个性性格的养成及未来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促进作用;(3)幼儿社会性素质的养成,对幼儿终身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成为培养幼儿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日益增高,以及家庭结构与居住方式的改变,幼儿的群体交往与社会性生活不可避免地发生程度不同的萎缩,因此,积极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为幼儿的个性性格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性素质的养成,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5)幼儿面对的未来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与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所以学会生存与合作,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两大主题,对处于社会性素质形成关键期的幼儿实施社会性教育,无疑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的社会性教育势在必行。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是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的方向和准则,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在幼儿社会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采用适当的组织活动方式,并能恰当而有依据地评价社会教育的效果。但是,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一、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及其目标概述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
收稿日期:2007-11-28
基金项目:全国军队系统学前教育“十一五”课题(20061225)作者简介:袁爱玲(1957-),女,河北张家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课程。
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
和不少课题研究的成果来看,经常是强调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某个侧面而忽略不同侧面之间的联系,过分关注课程知识的传授,注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忽略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注重幼儿的社会共性的发展而忽略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实际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鉴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很有必要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进行研究,探索出适于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社会教育目标体系。
使幼儿:(1)学会分享物品和意见;(2)发展同他人愉快、健康的关系;(3)发展自我依赖;(4)培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5)发展兴趣和注意力;(6)乐意并能友好地同他人合作;(7)重视他人的价值和贡献;(8)发展自我概念及尊重他人[2]。
推出了1994年,美国全国社会领域研究会制定、《期望卓越:社会领域课程标准》,它通过“文化”,“时间、连续性和变化”,“人物、场所和环境”,“个人发展和身份”,“个体、群体和机构”,“权力、权威和管理”,“生产、分配和消费”,“科学、技术和社会”,“全球联系”,“公民的理想和实践”等10条主线,构建了社会教育课程的全新体系,形成了社会领域课程的合理框架,成为幼儿教师设计社会领域课程的思想宝库和重要参照[3]。
二、国外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及现状
世界各国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在对现行社会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纷纷调整教育目标以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改革大潮下,为使幼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多样化的发展中进一步提高质量,美、英等国均将早期学习标准,即幼儿发展目标视为本国幼儿教育政策及实践的核心问题,为幼儿的学习制定达到的“目标”或“学习标准”,已成为这些国家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社会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场早期学习标准化运动的影响。
3.英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英国1998—1999年教育改革议案提出,加强道
德教育,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使所有儿童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公布的5岁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要求儿童人格和智力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是品德和情感教育,如培养儿童能与其他孩子及成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是非观念、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1.日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日本重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可体现在历次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针对改革中。1989年日本推出了儿童社会性不足的问题,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目标,更加侧重于情感、态度与创造性的发展。《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样态》1997年7月在
中提出了21世纪的日本教育应旨在重视宽松氛围中培育生存的能力。2000年4月1日,日本正式实行修改了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目标的具体内容是:(1)培育健康身心、创造自主健壮安全生活的能力;(2)培育亲近他人、互助生活、培育自立心、与人交往能力;(3)培养对周边各种环境持有好奇、探究心并将其引入生活的能力;(4)培育以自己语言表现经验和思考、倾听的欲望和态度、语言感觉和语言表现力;(5)通过自我表现感觉和思考,培育富有的感性和表现力、丰富创造性[1]。
4.前苏联幼儿社会教育目标
苏联的《学前教育构想》将社会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将学前期定位在个性形成的第一个“如果社会阶段,由此确定了这个时期的重要地位。
仅仅是把童年看作‘准备’阶段的话,那就否定了儿童度过童年阶段的自身价值。其实,学前阶段教育过程连续性的条件,绝不只是为了将来才珍视现在。只有把童年看作是自身价值的生活阶段,才可能使儿童将来成为合格的学生,才能培养出使儿童走向成熟的稳定的个性品质”。从这个立场出发,学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使儿童获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价值体系和相应的生活活动手段———就是使儿童获得个性修养的原则和基础。也就是说,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是以个性的形成为宗旨,这方面的学习很有必要,但不能损害那些直接表现在儿童当前生活中的品质的发展[4]。
除了上述国家以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值得关注。法国的教育目标不仅重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更重视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强调培养幼儿关心别人、与人合作,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懂得民主、科学、友爱、守法,增进
2.美国的幼儿社会生活课程目标
“社会生活课程”坚持认为幼儿的发展已经做好了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的准备。婴幼儿期间,儿童已经学会如何适应家庭、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儿童应该学习表达情感、寻找情绪和社会支持。许多托儿所已经设立了社会生活课程,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课程目标主要是
70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人类的幸福;德国的教育目标非常强调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注重儿童的社会经验,以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同时环保教育也是德国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这些国家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设定,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个发展趋势:对于公民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已经开始落实到幼儿阶段;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着眼于心理健康的引导、内心幸福感的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特质的塑造等已经开始提上日程;对于幼儿世界观以及国际意识和眼光的培养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内容的转变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些它山之石,吸收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和可取之处。
整的教育,决不可只重视社会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认识的培养,而忽视对情感自标和行为目标的追求。须知,没有情感伴随,脱离实际行动的道德认识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虚伪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21世纪伊始,教育部颁布了
要(试行)》,其中规定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祖国。这些目标是从儿童发展角情感、技能和相关知度提出并表述的,包含了态度、
识。从另一角度看,包含了自我相关技能、环境相关技能、人际相关技能和任务相关技能。
三、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现状
1.大陆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近年来,我国幼教工作者根据
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进行了研究,构成了目标的大致框架:(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责任感、情感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好奇心与兴趣;(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爱集体、爱祖国、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礼貌、诚实、爱劳动等。
我国实行五大领域课程以后,所提出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是:(1)形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具体包括:对家庭、幼儿园、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周围社会生活事件的关注;对他人的尊敬、友好、关心、同情;自尊自信等良(2)丰富幼儿的社好的情感和自立、自主精神等等。会经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包括:增进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知觉能力(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辨移情能力(设身处地别美丑善恶、是非对错的能力)、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其感受的能力)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同伴之间的纠纷)的能力。(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包括文明礼貌、合作友好、守纪自律、诚实勤俭等等。
以上目标的提出反映的基本观念是:社会领域的教育是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完
2.香港地区的幼儿公民教育目标
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推行公民教育的宗旨是使幼儿将来成为明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具有批判性思维素质和公民意识,成为有理性、有政治觉悟而又负国家、世界的使命中担当责任的公民,并能在民族、
起一个建设性的公民角色。为此,香港为幼儿园与小学规定的公民教育目标是:(1)帮助儿童认识他们在学校、家庭及社区等社群中的职分;(2)使儿童对香港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明白维持社会和谐的生活及确保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性;(3)引导儿童关注国家及世界大事;(4)帮助儿童对中华民族及文化有基自由、平等、人权、法制本认识;(5)帮助儿童对民主、
等精神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6)培养儿童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技能,使他们有探究精神从而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并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相处及沟通;(7)引导儿童认识公民权力和义务,关心社区事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8)帮助儿童认识接纳他人和尊重不同意见的重要性,并了解合作精神在群体生活中的价值;(9)教导儿童掌握合理公平的处事方法,并且明了维系社群生活的基本原则。以上宗旨和目标的提出,以儿童为本为立足点,选择并体现了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普效性价值和辅助性价值的公民价值观、态度、信念与能力。
(1)公民的价值观。首先是个人层面的普效性价值观和辅助性价值观。香港幼儿的公民教育始于对“生命神圣”的认识,认为这是普效价值的基础。强调生命神圣就是承认人类生存的内在价值,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人性尊严”,为此,个体必须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即应该是一个能“真诚”地待人、“坚持真理”及具有“勇气”的人。为了使人能够形成这些素质,就要尊重其个性和自由。另外,人还应该具备成
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
熟的“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及“创造力”。这些价值观因具有内在的重要性,所以被香港称为核心价值观。此外,辅助价值观也相当重要,有助于维持核心价值观。就个人而言,一个人如果想掌握、内化、实践或运用核心价值观,并要认识自己的价值体系,还要有“开明的态度”和“自决”的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认同的“道德规范”,即自律。
其次是社会层面的普效性价值观与辅助性价值观。在此层面上,香港坚持认为个人生存与幸福具有内在的重要性,社会的延续和幸福也具有内在的意义等观点。将个人层面的尊严和幸福扩展到社会层面,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社会的每一个体都同样重要,享有同等的尊严。然而,只有“平等”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因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同时,由于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个社会的幸福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产生影响。因此,一个积极、负责任、具有奉献精神的公民不仅要关心个人“人类整体幸福”的前途。和社会的幸福,而且要关心
为实现这些核心价值观,香港提出的辅助价值观是:为了使个人能受到尊重和拥有自由,社会就应该认识“多元化”的意义,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各种意见,还应该促进“民主”,而民主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由的“重视”。为了保障“公义”,就必须在判断和决策中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并尽己所能地遵从“理性”的原则。为了个人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对社会来说,在所有领域向所有人都提供“均等的机会”至为重要。为了取得共同的利益,就必须发展“共同意志”,增进全体公民对“权力”与“责任”的理解。
(2)公民的态度。香港从一开始就要儿童有“义务”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或应用公民价值观。此外,儿童还需要具备有义务去“关心民众、关心社会”的态度,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为具有“参与”意识的公民所需的一个重要素质。此外,儿童需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尊重”和“欣赏”不同的观点;要懂得个人的参与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有一定贡献,并对此抱乐观态度,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批判和创作的态度。
(3)公民的信念。香港提出了与其价值观及态度相一致的信念:第一,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社会。教育儿童相信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和发展,这是成长为一个具有参与意识的公民的重要动机。儿童还需要认识到社会若是得不到改善,就只会落后下去,两者并没有妥协的成分。第二,个人能够有所作为。要求儿童学习公民概念,学会积极、负责任、乐于参与、有贡献等态度,因为社会需要每个公民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第三,行动有所作为。要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社会,个人要负责任、积极、乐于参与和作贡献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第四,群体努力能够有所作为。要使儿童懂得个人的贡献虽大,但并不足够,因此,要相信集体努力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4)公民的能力。香港在规定了儿童应学习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同时,还规定了实现三者所需要掌握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公民教育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了实践信念的保障。首先个人层面的公民能力:儿童应该掌握“批判,应该知道如何“获性思维技能”和“创造思维技能”取和使用信息”以及如何评定“介入程度”,应该做出“独立的判断”。儿童在学习公民价值观、态度、信念“坚持原则”的意志,其中也包含的过程中,还要发展
修身、自省、自决和自律的要求。其次,社会层面的公民能力:儿童在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之前,应该充分发展“公民和社会意识”,要知道如何与人“合,如何与他人“移情共感”,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作”
达成“共同决策”等。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香港的公民教育有如下显著特征:一是道德的目标要求大众化。无论从其公民各层次的具体学习教育的总目标看,还是从各阶段、
目标看,其立足点在于人人要做到、人人可以做到,而并非立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等高水准的、实际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的“精英立场”。反思我们的德育,存在着总体要求偏高,忽视基本道德养成的问题,导致崇高的道德要求由于大多数人难以达到,而逐渐被怀疑或放弃;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因被忽视而未能落实,出现了种种不讲基本文明公德的社会现象。二是道德的目标内容层次化、具体化。香港的公民教育除了每个学习阶段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内容外,在各个层次环境中也有不同的内容要求;不仅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反思、行动、价值观、态度、信念、能力的培养。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道德教育就可以避免因目标缺乏层次而无法落到实处的弊端。三是道德的目标倾向非政治化。不难看出香港的公民教育侧重于基从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素质的养成,政治色彩较淡。我们的“德育”概念看,主要是指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道德品质被置最后。从“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中的红与德看,均侧重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这种倾向导致不少人嘴巴上说一套,行为上不对号。四是道德教育的践履化。香港公民教育不仅重视通过主要媒体、学校机构实施教
72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育,而且强调利用各种环境进行渗透。也正是因为重视利用环境,故此增强了公民教育的实践性,避免了生硬的灌输或机械的传授。众所周知,不经过内化的道德教条是难以变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因为道德不同于法律,尽管它也有规范性的一面,但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仅仅屈从于外界的控制或压力,一个人是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的。这就需要儿童通过做来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及其行为的意义。综上所述,香港的幼儿公民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至少我们在改革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克服道德教育的立场精英化、性质政治化、目标崇高化、方式机械化等倾向;重视在德育过程中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及自我指导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重视优化各层次的德育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价值观、态度、信念及能力的培养[5]。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差,有些目标的表述过于空泛,严重脱离了幼儿实际生活和发展水平,儿童难以理解,因此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这与教育目标的取向与评价有关。长久以来,我们倾向于经验性的主观臆测,而较少进行定量评测。虽然定量评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是走向科学操作的重要桥梁,而且在以往的实践中,量化的结果与定性的结论之间的比例极不相称,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我们倾向于向一种可操作的和可标准化的目标模式转化。
其次,教育目标不能体现地区差异性,这就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目标的灵活性和适宜性。
再次,教育目标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新的要求,因此也就不具有生命力,比如对于公民素质的要求理应在幼儿时期及时实施。
四、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社会和常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领域,并制定了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活动的观察和欣赏;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乐群、互助、合作系的认识;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
等的好习惯。”但是,直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才明确地将“社会”作为教育内容的五个范畴之一。经过几年的实施,“社会教育”已总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凸现出一些痼疾。的来说,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很不完善,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急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
参考文献:
[1]吕可红.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浅议[J].外国教育研究,
(7):26-31.2003
[2]郑三元,庞丽娟.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学习”课程运动
[J].比较教育研究,2000(4):23-27.述评
[3]李生兰.美国儿童社会领域课程标准述评[J].早期教育
(教师版),2006(11):18-20.
[4]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外国幼儿园课程
(教育)纲要对我国的启示[J/OL](.2007-01-15)[2007-
03-03].://child.cersp./JSFZ/sZxfd/200701/328.html.
[5]袁爱玲.香港幼儿公民教育述评[J].学前教育,1996(11):
12-14.
OnthePreschoolSocialEducationalObjectiveofChina
YUANAi-ling,WANGJuan
(FacultyofEducational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BeginningwiththedownslidetendencyofthecitizenqualityofChina,thispaperdescribedtheim-portantanceandnecessityofthepreschoolsocialeducationobjective.Itremendedthepreschoolsocialeducationgoaloftheforeigncountries,analyzedtheChinesemainlandpreschoolsocialeducationandHongkong’scitizenqualityeducationalobjective,anddiscussedthecorrelativeproblemsinourpreschooleducationpractice,inordertobuildanobjectivesystemthatadapttoallinfants.
Keywords:infants;socialeducation;objective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