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
生姜
平常我们有点小毛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生病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肺与大肠相表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还不是非常的了解,建议大家平常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基本常识,然后自己生病的时候就能早点知道了,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早点治疗。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现在大家应该弄清楚肺与大肠相表里之间的关系了,之后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当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任何问题后,马上去医院接受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是比较关键的。
范文二:中风病与肺和大肠的关系探讨[权威资料]
中风病与肺和大肠的关系探讨
【关键词】中风病;肺;大肠
【】R65 【】B 【】1004-7484(2013)04-0448-01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又名卒中。【1】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由于临床见中风患者除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之外,患者还常合并有咳嗽、咳痰、大便难的情况,因而对于中风病于肺和大肠的关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气血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中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因为中年以后人之气血渐衰。《素问?天年》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说明凡人年逾四旬,乃气衰之际,不能濡养脏腑,导致各个脏腑功能均失调,进而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并且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然机体通过自身的代偿功能,尚能维持其升降出入的基本形式,使之不至于发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病理产物不断积累,若再因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过极等因素影响,达到引起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正气不能维持,病理产物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扰乱正气的正常运转,即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危重症候。
2.气血逆乱导致肺、大肠功能失调
2.1 肺和大肠的生理功能 肺为娇脏,以降为顺,喜润恶燥,为阳中之阴,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降,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它参与宗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将上焦水液向下布散。肺气
肃降功能还能推动大肠的传导。大肠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传导糟粕和主津两方面。
2.2 肺和大肠的关系 《内经》曰:“肺合大肠。”“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2.3 气血逆乱导致肺和大肠功能失调 中医学把脏腑的功能称之为脏腑之气,其运动形式慨括为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本作用。脏腑通过气机的正常运动表达着各自的功能。而一旦发生中风病,气血不寻常道,津液运行失调,升降无序,直接影响到肺和大肠的功能。气血逆乱,影响肺的生理功能及对气机的调节作用。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作用,使清气的吸入不足,加之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久卧伤气,饮食亦欠佳,宗气生成减少,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减少,则临床上可见咳喘无力、自汗气短。气血运行失常,肺宣降失司,清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可见胸闷、咳喘、呼吸急促表浅。水津不能及时向下输布,停留于局部,形成痰饮。痰饮不得肃清,随气上逆,可见咳嗽、咳痰,呼吸不畅。气机逆乱影响大肠功能,传导、通降失司,不能将燥化的糟粕排出体外,见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下;大肠主津失常,吸收水分过多,则大便干结而致便秘。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因
而临床上中风病人常见大便干结、咳喘无力、咳痰,更有甚者因呼吸急促表浅,咳痰无力,痰阻气道而死亡。
3.肺、大肠功能失调加重气血逆乱
沈承玲等【2】认为脑在人体上 部,故脑以降为主。脑的气机协调,离不开肺气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肺主气司呼吸,对全身气机起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其呼气的过程即是气的升、出过程;而吸气的过程也是气的入、降的过程,肺通过有节律的一呼一吸,调节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若肺主气失司,势必影响机体气的生成或气的运动,引起气机逆乱。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若肺的气机失调,其生理功能亦会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增加了能与正气抗衡的病理产物的量,本来就存在气机逆乱,若病理产物进一步增加,正气更加不能维持气机的升降,进而导致气机逆乱的加重。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是腑气下降的重要保证。而腑气下降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若大肠功能失调,使体内的糟粕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导致腑气不通,秽浊不能下排,甚者干扰清阳而见头晕;体内秽浊上熏,气逆挟痰或挟瘀侵扰心神,可见神昏谵语,精神狂乱。腑气不通、清气不上,浊气不降,加重气机逆乱。
综上所述,中风病气机逆乱会导致肺和大肠功能失调,肺和大肠的功能失调又会加重气机逆乱。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蔡,等 中医内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297
[2] 沈承玲,孙塑伦,高颖,等.“脑肺相通论”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Supp):13-15
文档资料:中风病与肺和大肠的关系探讨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三: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研究思路
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研究思路
摘 要:通过对中医经典的文献复习,略述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源与流;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在笔者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提出科学假说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肺与大肠表里;生物学机制;中医基础理论
1 肺与大肠的脏腑经络联系及文献复习
《灵枢?九针》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痿论》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指肺位居其他诸脏腑之上。而《难经?四十二难》有“肺重三斤二两,六叶两耳,凡八叶”的较细致的解剖结构描述。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灵枢?肠胃》记载了当时关于回肠广肠的测量长度及直径:“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而《素问?奇病论》中王冰注曰,“大肠,广肠也。经说大肠,当言回肠也??然大肠、回肠具与肺合,从合而命,故通回大肠”,据此经中“肺合大肠”之大肠当是今之回肺、盲肠、结肠和直肠的合称。其经脉循行: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上挟鼻孔。
肺与大肠脏腑相表里,经脉相互属络,即肺合大肠,为两合。二经分布区域比邻,走向相反,沿桡骨、肱骨的内外侧呈逆平行状态。除经脉直接连接外,还通过经脉进一步加强联系,肺经在腕后寸半列缺穴分出络脉与大肠经相沟通,大肠经在腕后三寸偏历穴别走人肺经,实现两经的第三、四会合。此外,肺与大肠的经脉别出支脉组成一个系统,称为经别,通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形成两经中途联系的通道,使之联络非常紧密,突出了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大肠经的经别下走大肠,上循喉咙,出缺盆后仍合入本经,肺经的经别人走肺,散行绕大肠,出缺盆,沿喉咙合人大肠经,而不入本经,此为《内经》所言肺一大肠之六合。
“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乃五脏六腑之盖,大肠位于消化道之最下端,从解
剖距离看“肺合大肠”似乎不可思议,甚至《难经,三十五难》提出“五脏各有所,皆府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但从其解剖形态及关联性看,大肠是六腑中与肺关系最紧密的器官。肺位胸腔,居诸脏腑之上,为华盖,上通于喉,开窍于鼻,与天气相交通,“在体合皮”,与体表皮肤连接,古人还观察发现,大肠与皮肤关系紧密,二者解剖部位直接相连,解剖形态具有相关性,如“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时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大肠结”(《灵枢?本藏》)。可见,“肺合大肠”是以形态解剖为支撑点、以体表皮肤为中介联系的脏腑相合理论。
2 历代医家的认识与发挥
“肺与大肠表里”理论起源于《内经》,兹不赘述。后世对此多有发挥。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痰饮偏结而上附心肺,则为支饮,咳逆倚息不能卧者,为痰饮上迫于肺所致。下气导滞法用于痰饮咳喘兼胃家实之证,代表方即为厚朴大黄汤,素有喘咳,兼胃肠实热气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用该方颇效。方中厚朴、大黄为君,下气消痰,泻热通便;枳实行中焦逆气,破胃肠实积,使浊气下行,肺得清肃而咳喘可平。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结在气,丹溪每治在肺,肺气化,则便自通”。治疗时宜辛润宣肺,以气通则湿热自走,采用紫菀杏仁方治疗,方中紫菀、杏仁、枇杷叶、瓜蒌皮、桔梗等均为理肺之品,配以郁金、山栀皮、枳壳大有启门逐寇之势,肺气顺,湿热祛,大便通。
陈士铎《石室秘录》云:“大便秘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哉?”充分阐明肺燥不行清肃之令可致便秘的理论。
唐宗海云“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对于阴虚者宜滋肺阴,以有津可布散大肠。无论肺气虚还是肺阴虚患者,同时辅以润肠之品如胡麻、瓜蒌仁、郁李仁等,大肠通畅,腑气通则肺气宣肃功能正常,肺病易愈。
《医学入门》,“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相表里”。由肛肠途径给药,药物自大肠吸收,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上达于肺,并且可通过肺的宣发通降,药人百脉,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富有静脉丛,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大部分通过
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而直接发挥药效,从而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及造成肝损害,又可避免药物经口服后被消化液破坏而降低药效。
3 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现代研究
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肺、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它们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由肠道分泌的物质,过去重在对其消化吸收功能的研究,现在发现许多新的作用,有些物质可对肺产生影响。如由回肠、结肠的H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VIP),能刺激呼吸和松弛气管,诱发肺通气过度。从解剖生理学角度看,肠源性内毒素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并经肺动脉和毛细血管首先到达肺脏,而后经左心和动脉及毛细血管灌流到其他脏器,所以肺脏受内毒素的影响较大。
从粘膜免疫系统看,肺肠具有免疫相关性。粘膜免疫系统(MIS)由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某些外分泌腺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它包括各相关淋巴组织以及细胞、分子成分如淋巴细胞、各种白细胞和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MIS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两个部位:
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归巢”发生联系。粘膜免疫既存在着局部免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这两部位间,
疫的特点,又存在着共同粘膜免疫。人体的粘膜总面积超过400 m2,是病原体入侵的主要门户。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在粘膜或从粘膜入侵,因此粘膜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MIS分泌一类与粘膜相关的免疫球蛋白slgA,是粘膜免疫主要的功能执行者。MIS能对粘膜表面吸人或食人的大量种类繁多的抗原进行准确识别和迅速作出反应,对有害抗原或病原体产生高效体液和细胞免疫,进行有效免疫排斥或清除。呼吸道、胃肠道具有典型的粘膜结构(上皮、固有层),能分泌大量slgA,是slgA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slgA是联系各处粘膜免疫的共同分子基础。人
体肺、肠组织的正常功能,与slgA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的功能相关。slgA在肺肠组织中的特异相关性,似为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归巢”机制:成熟的淋巴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后,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定位于淋巴器官不同部位,其中有些淋巴细胞离开淋巴器官进入淋巴液、血液在体内循环,最后携带抗原再返回淋巴器官,这一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亦称淋巴细胞归巢。粘膜淋巴细胞归巢作为粘膜免疫重要活动之一,具有选择性的粘膜归巢性,当一处粘膜发生病变时,产生免疫应答,可能通过粘膜免疫的途径影响传变至另一处,使这种免疫应答被泛化,造成不同粘膜部位对局部刺激产生程度不一的免疫应答。杨辉等通过对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肠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变化研究发现,MODS时存在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伴随肠淋巴内毒素含量显著增加及肺损害,认为肠淋巴细胞归巢增加是MODS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这种粘膜免疫的相互联系,又可能成为病理传变的途径。如有人进行异体小肠移植后发现排斥反应只局限于肠道和肺,而且肺是最早发生排斥反应的远隔器官。肠道发生免疫后,产生的大量含IgA的B细胞由肠道向呼吸道和其它效应部位迁移,这可能是肺部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HVD)的原因所在,表明肺、肠具有某种共同的生理病理联系及相互影响。因此,粘膜淋巴细胞的“归巢”,成为肺肠免疫相关的重要途径,亦为肺肠相关理论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4 研究思路
在生理学中,传统上认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大肠是消化系统器官,二者的活动均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控制,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特殊作用关系。随着现代研究对肺的非呼吸功能、肠的非消化吸收功能的揭示,二者之间直接联系的途径不断被发现,并日益变得复杂。近年来,“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多集中在两者形态结构特征、生物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效应特异性机制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从神经——内分泌、粘膜免疫、炎症反应等对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临床观察中也同样发现“肺”与“大肠”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均无突破,更没有标志性成果出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肺与大肠有其共同的结构基础,在生理上通过神经、体液、激素等的调节作用使肺与大肠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在临床上,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制定相应的治法,可归纳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或肺肠同治,较之脏病治脏、腑病治腑,疗效显著提高。
基于以往的研究,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当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即:肺与大肠在组织发生学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源性;在呼吸功能与粪便肠道排泄为主的消化功能上具有若干的相关性;粘膜免疫可能是联系肺和大肠的效应物质基础;肠道菌群/内毒素移位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介导物;神经一内分泌可能是肺和大肠相表里的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物质基础,肺和大肠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互为因果的作用机制,从而形成独特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和“肺肠同治”效应机制。根据这一研究工作假说,拟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基础性实验研究:(1)“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组织发生学、生理机能相关性及机制研究;(2)病理相关性及机制研究:(3)病理相关性的方药佐证实验研究。研
究工作主要包括:采用人和大鼠胚胎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组织发生学相关性:组织形态学包括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生理机能包括呼吸、胃肠功能,电生理(呼吸肌、膈肌、肠肌等肌电图);免疫学研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肠道粘膜表面粘液,检测slgA、IL—l、CD4/CD8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肺、大肠和其他脏器内VIP、CCK、SP,、NO/NOS等物质的分布情况,探索其内在规律;细胞表面受体和通道相关性研究包括Ca离子通道、水通道(AQPl、AQP3、AQP4、AQP5)、组织水通道蛋白,肺与大肠LPS信号通路如mdy88、IRAK、TRAF6变化的相关性,Ras—Ra~i--ERKl/2信号通路;相关实验动物建模及方药干预。从上述假说和纵横多方面来探索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本质。
范文四:肺与大肠有什么关系
海天医师网(www.htyixue.com)免费提供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范文五:肺与大肠,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
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9:46
梁傍顺 2005-12-13 13:07:02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10月第4卷第20期
通过对《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灵枢·经脉篇》的研究发现: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审证求因,以及运用法则及方药的新课题进行研究探讨。
1 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
肺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如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类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宫,变化出焉。”《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这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
1.1 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 这使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大便自然通畅无碍,顺利导下。
1.2 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 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故可谓“肺上开窍于鼻,下施于魄门”。
1.3 肺之通调,是大肠主燥气的条件 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又能通调水道,有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从而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保证大肠的“燥化”功能,大便不至因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而成溏泻。
2 肺与大肠的病理关系
2.1 肺热壅盛,大肠燥结 临床常见高热病人,面部红赤,呼吸气粗,或咳嗽喘促,或咳吐黄稠粘液,甚或神昏谵语,而兼见阳明热盛之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结之象,若单纯清肺热,或单纯泻大便,效果均不理想,而余用清热兼泻阳明,则可迅速奏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2002年6月3日诊,患者1周前因受凉后,次日开始发热恶寒,咳嗽胸闷,经用消炎及退热药无效,继而寒战高热,神昏谵语,胸痛,咳吐红褐色痰液。经胸片检查为“大叶性肺炎”。诊:T39.5℃,P100次/min,R15次/min,BP15/9kPa,面部红赤,口唇燥裂,高热,神态昏睡,时时谵语,躁动不安,腹部硬痛拒按,5日未行大便,舌质红绛、苔黄燥,有裂纹,脉滑数。遂处以麻杏石甘汤清利肺热。用药2剂后,热微退,神态时清时昧,烦躁不安,大便未行。改拟清利肺热兼清泻阳明为法,麻杏石甘汤合大承气汤:石膏20g,甘草3g,知母、厚朴、枳实、麻黄后下各9g,芒硝10g,杏仁5g水煎服2剂,药尽泻下干燥便块,神志转清,能进流质,高热渐退。咳嗽气喘减,遂改用银翘散加减之剂,水煎服,7剂而愈。
2.2 肺阴不足,肠枯便秘 临床上因久咳耗伤肺阴,或脾虚不能为胃为其津液而上输入肺,肺不布津(母病及子);或热病后期,或产后耗伤肾精,肺肾阴虚(子病及母)等,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口渴思饮,皮肤不泽,毛发憔悴,手足心热,而兼见大便秘结,行便困难。此时,养阴润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滋养肺阴,即可润肠通便,大便通利,肺之宣降才能得以恢复。否则单纯滋养肺阴,大便不得通利。或单纯润肠通便,肺气不得宣降,均会效果不理想。
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农民,2002年9月30日诊,干咳4个月,大便秘结2个月。患者4个月前,患子嗽、子喑证。病时正值夏季,天暑地热,妊娠8 + 个月,医者只顾得保胎,未行用药。分娩后,咳嗽依然,咽部痒痛,大便干燥,三日一行,便时,肛门疼痛如裂,时有少量下血,经检查以及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2)便秘;(3)肛裂。经用西药治疗,咳嗽仍无好转,用果导片后大便通利,停药又复便秘。患者非常痛苦,延余试诊。患者面白无华,形容憔悴,咳声无力少痰,头晕耳鸣,腰膝软,舌体瘦削、无苔少津,脉细数无力。证属肺肾阴虚,肠枯便秘,治宣滋补肺肾,润肠通便。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6g,莱菔子、阿胶(熔化)、胡麻、麦冬、百合、玄参、贝母各10g,当归、熟地、白芍各9g,桔梗、甘草各3g。水煎服5剂,服时加白蜜适量。二诊:服药后咳嗽减轻,咳出少量痰涎,大便转润,继用上方加杜仲、淮山药各10g,继服5剂,药尽诸证悉除。为巩固疗效,改服麦味地黄丸,10天而获痊愈。
2.3 肺气不足,大肠虚秘 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久咳耗伤肺气,肺气不足,失于肃降,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大肠虚秘。此时倘若单纯通泄大肠,效果不佳,且通后复秘,亦易伤正气。若采用:“塞因塞用”之法,补肺降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每每可以获效,常见老年人或体弱之人,肠蠕动减慢,即属此类证候。
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于2001年9月6日诊,患慢 性支气管炎5年,大便秘结2年。诊为“习惯性便秘”,经对症处理,病情时好时差,始终未能治愈。诊患者形体较胖,动则气促汗出,咳嗽不得卧,语声低怯,大便3日1次,排便不畅,时有久蹲厕上仅有便意而无大便,努劲不出。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干,脉虚大无力。证属肺气不足,失于肃降,大肠传导无权之“虚秘”证。拟补肺降气,导肠通便为法。方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瓜蒌仁各6g,白芥子、沉香、杏仁各5g,山楂9g,桑白皮、莱菔子、太子参各10g,水煎服时加蜂蜜适量。适用10剂,大便转润,咳嗽明显好转。后改服橘红止咳液,效果甚佳。
2.4 肺气上逆,大肠气秘哮喘之人,胸闷气逆,张口抬肩,喘息不得卧,另耗气伤阴,肺气上逆,失于宣发,津液不得濡润大肠,大肠枯燥,传导不利,易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受阻,而致大肠“气秘”。此时除宣肺平喘外,兼降气通利大肠,以促大肠传导之功能,可收到满意效果。
典型病例:患者,男,58岁,2002年6月10日初诊。哮喘发作1周,并服西药以及止咳药无效且感气短乏力求诊。患者患过敏性哮喘6年,大便不畅秘结3年。6年前,因点滴青霉素过敏,经抢救脱险,此后哮喘逐年加重,不能接触医院环境,且过敏源也增多,如:鱼、油炸食物以及中药黄芪等,均可致哮喘发作,每发则大便秘结不通。诊患者强迫坐位,喘促不得平卧,张口抬肩,痰声漉漉,咳吐白沫痰,腹胀满,大便秘结,1周未解,口干唇燥,面色无华,头汗出,舌紫黯,苔白厚而干,脉滑数。证属肺气喘逆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之气秘证,拟降逆平喘,宣肺导便法。方用定喘汤加减:白果(炒黄)10个,麻黄、苏子、杏仁各6g,款冬花、桑白皮、黄芩、法半夏、麦冬,阿胶(熔化)、莲子肉各10g,甘草3g,水煎服,5剂后,哮喘已止,大便转润。乃改用对哈蚧泡酒饮,此后哮喘发作大减,若发之亦轻,大便已通畅。
2.5 肺失通调,大肠泄泻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一旦肺脾肾三脏气虚,水合精微失于运化,肾失于气化,肺失于通调,使水液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大肠失于燥化,而泄泻,临床常见脾肾阴虚,肾不纳气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命火不足,不能温化脾土之慢性腹泻等症,此当补脾温肾,健脾利水涩肠,可获良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71岁,2002年12月3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7年,慢性结肠炎4年。患者6年前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1年而愈,后因感冒治疗不佳而支气管炎,每逢冬季症状加重,并出现黎明泄泻。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慢性结肠炎,经过对症处理无效。诊患者,形体消瘦,气喘无力。语音低怯易感冒,咳嗽吐大量白痰,下肢微肿,每于黎明腹痛腹泻,手足冷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少华,脉虚弱无力。证属肺肾两虚,通调失司,大肠失于固涩之证。拟补肺温肾,涩肠止泻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四神丸加减;土炒白术15g,甘草3g,党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破故纸、粟米壳各10g,水煎服,守方连用15剂。痰量减少,喘促减轻,黎明泻基本停止,仅黎明时,腹部隐隐作痛,时有肠鸣。上方去桂枝,加肉桂6g,芡实10g,五倍子9g,水煎服,连用15剂,气力大增,食欲增多,咳喘明显减轻,黎明腹痛亦除,并能从事家务活动。后服桂附八味丸,病人基本痊愈。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