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医生理学2
中医生理学 2------藏象理论 藏象(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
1. 五脏 -----肝、心、 脾、 肺、 肾
2.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3. 五体 -----筋、脉、 肉、 皮肤、骨
4. 五华 -----爪、面、 唇、 毛、 发
5. 五官 -----目、舌、 口、 鼻、 耳
6. 五神 -----神、 魂、 魄、 意、 志
7. 五志 -----怒、喜、 思、 悲、 恐
8. 五液 -----泪、汗、 涎、 涕、 唾
一、 心
1、 心与阴阳五行及自然 ----阳中之太阳、火、夏气
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主血(血液运行)、主脉(心脏收缩与脉搏搏动) 判断标志:胸部感觉、面色、舌象、脉象
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
(2)心主神志 ----广义与狭义(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五神脏)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活动) ---脏腑形体官窍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理活动) ---精神情志
3、 心与形、志、窍、液、小肠关系
(1)在体为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
(2)在志为喜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心神失守 ---狂) (3)开窍于舌 ----味觉和语言。胖嫩、红绛、生疮、紫暗、舌强失语
(4)在液为汗 ----精神性汗出。(发热性汗出)
(5)心与小肠相表里
4、 心与小肠病辨证治疗(心悸、胸痹、失眠、癫狂、尿血)
(1) 心气虚 ----心悸气短、喘息胸闷、气虚 -------生脉散、补心汤
(2) 心阳虚 ----兼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桂附保元汤、桂甘
(3) 心阳暴脱 ---面青、大汗、肢厥、脉微 --------参附汤
(4) 心血虚 — 失眠、多梦、健忘, “ 色淡 ” 、(面、舌)脉细
---柏子养心丸、参芪四物汤
(5) 心阴虚 --失眠、多梦、健忘, “ 虚热 ” (两颧发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 细数) --------天王补心丹
(6) 心火亢胜 ----身热、 面赤、 心烦口渴、 口苦或口舌生疮、 尿黄赤或尿血, 舌红、 苔黄、脉滑数 ------泻心汤、凉膈散(牛黄清心丸)
(7) 心脉痹阻 — 胸闷心痛、放射肩背、舌紫暗、脉涩或结代
(血府逐瘀丸、丹参饮(片、滴丸)、冠心苏合丸。)
(8) 痰迷心窍 —“ 抑郁 ” --------------------苏合香丸
(9) 痰火扰心 ----“ 狂躁 ” --------------------三宝、礞石
(10) 小肠虚寒(脾阳虚) ---下利清谷 --------理中丸
(11) 小肠实热(心火胜) ----尿路刺激、心烦口苦 ------导赤散
5、心系常用中药
镇静安神药:朱砂、龙齿、琥珀、珍珠、牡蛎
开窍药:麝香、冰片、牛黄、石菖蒲、苏合香、安息香
养心安神药: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
清心火药:黄连、莲子心、淡竹叶、灯心草、木通、栀子
二、 肺
1、 肺与阴阳五行及自然 ----阳中之少阴、金、秋气
2、 肺的生理特性 -----华盖、娇脏、巢囊
3、 肺的生理功能
(1) 肺主气、司呼吸;
(2) 肺朝百脉;
(3) 肺通调水道;
(4) 主治节;
(5) 肺宣发、肃降。 (提壶揭盖治水肿,透热转气治瘟病 )
4、 肺与形、志、窍、液、大肠关系
(1) 肺主皮毛: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毛、汗液协
助肺排泄代谢废物。 “ 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 亦莫不从而嘘唏 ” 。
(2) 肺在志为悲 (悲则气消 -----喜胜悲)
(3) 肺开窍于鼻;
(4) 肺在液为涕;
(5) 肺与大肠相表里。
5、 肺与大肠病症(咳、喘、哮、肺痈、肺痨、感冒)
(1) 肺气虚 -----------------四君子汤、补肺汤、玉屏风散
(2) 肺阴虚 ----------------------百合固金丸、麦门冬汤
(3) 风寒束肺 ------------麻黄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4) 风热犯肺 -------------------桑菊饮、泻白散
(5) 邪热壅肺 ------------------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丸
(6) 燥邪犯肺 -------------------清燥救肺汤、桑杏汤
(7) 痰湿阻肺 ------------------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
(8) 水寒射肺 ------------------小青龙汤、真武汤
(9) 大肠湿热 -------------------葛根芩连汤
(10) 大肠津亏 -------------------增液承气汤
(11) 大肠滑脱 -------------------真人养脏汤
(12) 大肠实热(便秘) ------承气汤
三、 脾
1、 脾与阴阳五行及自然 ----阴中之至阴、属土(湿土之脏)、通长夏
2、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脾病生湿)、宜升则健。
3、 生理功能
A .脾主运化: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
(①。运化水谷 ---后天之本、气血之源 ------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②。运化水湿 ----协调水液代谢 ---生痰、生湿 ---痰饮、水肿)
B . 脾主统血:统摄血液行于脉内,防止出血(脾气固摄)→气虚出血。
C . 脾主升清:(①。精微 ---脾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
生气血,上输心肺头目,营养全身 ---头晕目眩、腹胀腹泻。
②。脏器 ---固摄内脏,维持位置恒定 -----脏器下垂)
4、 脾与形、志、窍、液、胃关系
(1) 脾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脾主四肢肌肉)
(2) 脾 ----在志为思(思伤脾 ---思则气结 ----怒胜思)
(3) 脾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有助于吞咽和消化)
(4) 脾与胃相表里 ----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5、 脾胃病症(纳呆、腹胀、腹泻、体倦、呕吐、呃逆)
(1) 脾气虚 ----------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人参健脾丸
(2) 脾气下陷 -------------------补中益气丸
(3) 脾不统血 -------------------归脾丸、黄土汤
(4) 脾阳虚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建中汤
(5) 寒湿困脾(阴黄) -------实脾饮、苓桂术甘汤
(6) 湿热蕴脾(阳黄) -------茵陈蒿汤、泻黄散
(7) 胃阴虚 ----------------------玉女煎(膏地麦知夕)
(8) 胃热(火) ----------------清胃散、牛黄清胃丸
(9) 胃寒 ------------------------ 良附丸、建中汤
(10) 食滞胃脘(存食) -------保和丸、木香槟榔丸
消食药:鸡内金、麦芽、神曲、山查、莱菔子
四、 肝
1、 肝与阴阳五行及自然 ----阴中之少阳、属木(风木之脏)、春气。
2、 肝的生理特性(喜条达恶抑郁、刚脏、体阴用阳)
3、 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情志、消化、气血、 水液、生殖)
A 调节情志活动:气机调畅、情志安和 ------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B 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升降和胆汁排泄正常→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失调。
C 维持血液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D 协调水液代谢: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E 调节月经与精液: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相反相成,生殖机能正常。
(2)肝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 4、 肝与形、志、窍、液、胆关系
(1)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司运动(罢极之本 ----运动性疲劳)、爪为筋之 余。
(2) 肝在志为怒 ------怒伤肝,怒则气逆(悲胜怒)
(3)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4) 肝胆表里 ------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5、 肝胆病症(胸胁、乳房、少腹、头部胀痛灼痛隐痛,眩晕、抽搐、情志改变、眼 目、月经、睾丸病;黄疸、口苦、惊悸)
(1) 肝气郁结 --------柴胡舒肝散(丸)、逍遥散(丸)、
越鞠丸、四逆散
(2) 肝火上炎 -------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左金丸
当归芦荟丸、泻青丸、黛蛤散
(3) 肝血虚 -----------酸枣仁汤、逍遥丸
(4) 肝阴虚 -----------杞菊地黄丸、二至丸、一贯煎
(5) 肝阳上亢 --------天麻勾藤饮
(6)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镇肝熄风汤)、热极生风(羚角勾藤汤)、阴虚 生风(大小定风珠)、血虚生风(阿胶鸡子黄汤)
(7) 寒滞肝脉 ----------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8) 胆郁痰扰 ----------温胆汤(夏陈枳茹姜草)
平肝潜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刺蒺藜、罗布麻、
息风止痉药 -----牛黄、珍珠、勾藤、天麻、地龙、全蝎、
蜈蚣、僵蚕
五. 肾
1. 1. 肾与阴阳五行及自然 ----阴中之太阴、属水(寒水之脏)、冬气
2. 2. 肾的生理特性(主闭藏、主一身阴阳 -----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水火之脏、作 强之官)
3. 3. 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生长发育、生殖、化血、生髓、充脑)
(2)肾主水(肾的气化 ------脏腑气化 -----膀胱气化)
(3)肾纳气(封藏 ----呼吸深度)
4. 肾与形、志、窍、液、膀胱关系
(1) 肾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
1. 4.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肾主二阴、肾为胃之关)
2. 5.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恐则气下 ----思胜恐)
3. 6. 肾在液为唾(肾经连舌本 ---练拳 ----唾 -----吞津以补肾)
六. 肾与膀胱病症(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生长发育障碍、生殖机能异常、衰老、精尿异 常、水肿)
1. 1. 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菟丝子、 枸 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
2. 2. 阳虚水泛 ----------------真武汤
3. 3. 肾阴虚 -------------------六味地黄丸
4. 4. 肾精不足 ----------------龟鹿二仙胶、大补阴丸
5. 5. 肾气不固 ----------------济生肾气丸(八味牛车)
6. 6. 肾不纳气 ----------------七味都气丸、人参蛤蚧丸
7. 7. 膀胱湿热 ----------------八正散
6。肾系用药
(1)补肾壮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八戟天、仙茅、杜仲、
续断、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蛇床子、金樱子、覆盆子、蛤蚧、虫草、韭菜子、 阳起石、海狗肾、海马、益智仁、附子、肉桂
(2)补肾填精药:地黄、紫河车、何首乌、石斛、牛膝、桑寄生、
枸杞、桑葚、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黑芝麻、山芋肉
(3)利尿通淋药:车前、滑石、木通、扁蓄、地肤子、海金砂、
石伟、灯心草
( 4 )泻肾药:知母、黄柏、玄参、地骨皮、茯苓、猪苓、泽泻
范文二:中医生理学总结-简单版
绪 论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第三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2、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方向相反 方向变化。
意义:维持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 :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净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着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O 2、 C02、 乙醇、脂肪酸、 类固醇)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 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的转运形式。
易化扩散分两类
①载体(carrier )介导的易化扩散
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②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Na +、 K +、 Ca 2+) 。
分类: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2、主动转运
(1) 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 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a 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b 钠 -钾泵的概念:钠 -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 ATP 酶的活性,能 分解 ATP ,为 Na +、 K +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 -钾泵亦称 Na +-K +依赖式 ATP 酶,简称钠泵。
c 钠 -钾泵的转运机制
细胞内 Na +浓度或细胞外 K +浓度较静息时增高,钠 -钾泵即被激活,分解 A TP 使之释放能量,利用此能量 由细胞内转运 3 Na+至细胞外,由细胞外转运 2 K+至细胞内,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 K +, 膜外高 Na +的离子 不均衡分布。
d 由于钠泵的活动使细胞外正离子净值增加而使电位升高,因此也将钠钾泵称为生电钠泵。
e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I 由钠钾泵形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
II 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III 膜内外 Na+浓度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IV 钠钾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 Na+和 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3、入胞和出胞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阈电位、阈强度
一、细胞生物电现象与产生机理
1、静息电位 :
(1)概念:细胞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2)形成机制:K +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 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 Na +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下降支— K +外流所致
(3)动作电位特征: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4、兴奋的传播:局部电流
5、离子功能状态 以 Na +通道为例,有 3种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③“失活”状态。
6、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A .一定的刺激强度 B. 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 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7、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 绝对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4)低常期
第四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概念: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 联。 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 Ca 2+的贮存、释放和 再聚积。
第三章 血 液
概述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意义: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二、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2、血浆渗透压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 Na+、 C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3、血量(blood volume)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 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 也即 70-80ml/KG血液。
四、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二)免疫和防御功能(三)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三)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 O 2和 CO 2 ②缓冲作用 ③免疫功能
(四)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辅助物质:维生素 B12、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
三、 血小板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2) 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3) 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完整性中的作用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
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二、红细胞血型
(一) ABO 血型
1、血型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心室肌细胞:
静息电位—— K +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 Na +内流, Na +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 K +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 Ca 2+、 Na +内流与 K +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 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Ca 2+内流停止, K +外流增多所致。
4期 (静息期) ——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 Na +— K +泵、 Na +— Ca 2+的转运。 (主动转运)
窦房结细胞:
0期除极:钙内流,导致 0期除极。 3期:K +外流。
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 机械生理特性:收缩性 )
1. 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 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称为自动节律性, 简称 自律性 。 (1)窦房结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
2. 传导性:(2) 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 ,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意义是 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3.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 常期。 特点 :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意义:保证心 脏泵血功能的实现。
4. 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对细胞外 Ca 2+的依赖性。
五、心动周期与心率
1. 概念: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六、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 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 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 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 5~6L。
心指数:心输出量 /体表面积(m 2) 。
七、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脏泵血功能最常用的指标是心输出量,故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往往可通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来讲 解。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心肌收缩的前负荷 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后负荷即大动脉血压可影响搏出量,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 制影响搏出量。心率在 40~180次 /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 >180次 /min时,搏出 量明显减少,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心率 <40次 in时,使心输量减少。="">40次>
十一、动脉血压
1. 动脉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点为收缩压, 最低点位舒张压,两者差为脉压。
3. 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流充盈; (2)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3)心脏射血 和外周阻力。
4.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下降 , 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十二、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 微循环 3条途径及其作用:
(1) 迂回通路 (营养通路) :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 直捷通路 :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 动 -静脉短路 :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十五、植物性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1. 迷走神经 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分泌 乙酰胆碱 ,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 结合, 产生 负性变力、 变时、变传导作用。
2. 交感神经 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 ,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β1受体 结合,产生 正性 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
十七、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1.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1)基本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将冲动传向中 枢→通过心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 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
(2)特点:①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是一种牵张感受器。
②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 左右)上 /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 ③意义: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八、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 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 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与血管平滑肌上的 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肾上腺素能与心肌细胞上 β1受体结合能力最强,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做强 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 α受体结合能力最强,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临床主要 应用于做升压药。
第五章 呼吸
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
一、呼吸过程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1)外呼吸(肺呼吸)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 二、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 肺通气的 直接动力 ——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 压力差 。
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
三、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1. 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4. 胸内负压的意义:
(1)保持气道和肺的扩张状态。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扩张) 。
四、肺换气
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 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 分压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的压力。
4.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 。
(2) 气体分子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 。
(3) 通气 /血流比值 是影响肺换气的另一重要因素。
通气 /血流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 0.84左右。 V/Q>0.84表示 肺泡无效腔增大 。 V/Q<0.84表示发生了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0.84表示发生了>
六、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1.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5.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肺活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也等 于肺总容量减去余气量。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肺的通气功能越好。 7.用力呼气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 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其中,第 1秒钟内呼出的气量称为第 1秒用力呼气量,是临床反映 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正常时 FEV1/FVC%约为 83%。因此, FEV1/FVC %是评定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用 指标,也常用于鉴别阻塞性肺病和限制性肺病。
8. 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或每分钟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9.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
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 适当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 。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等,从气体交换的意义来说, 单位时间内最 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 。 一次呼吸最好的指标是用力呼气量。
七、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氧气的运输(形式、四个指标、一条线、特点) :包括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
(2)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运输的主要形式,占 98.5%l。
2. 二氧化碳的运输:
(1)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占 5%,化学结合:HCO 3-占 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 7%;
八、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式
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运动的调整中枢。
十、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
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有效刺激:动脉血中 P O2下降, P CO2、 H +升高 ->呼吸增加
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有效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 H +升高
2. CO2的调节:
(1)一定水平的 PCO 2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CO 2是调节呼吸最主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
(2)机制: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 , 使呼吸加深加快, 其中刺激 中枢化学感受器是 主要 途径。
4.[H+]对呼吸的调节:血液中 [H+]升高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 血液中 H+主要作用于 外周感受器,
5. 低 O2对呼吸的调节: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p (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中枢 则是抑制作用。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名词解释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升高,肾小管渗透压上升,对抗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高的现象。
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8.9-10.2mmol/l。
五、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1.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六、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肾血浆流量—滤过的物质 基础。
1.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增加 , 肾 小球滤过率增加。
2.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中存在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 滤过膜通透性和面积发生变化会导致原尿成分和量 的改变。
3. 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有 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长,滤过率大。肾血浆流量小,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快,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 段短,滤过率小。
七、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 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
2. 大部分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 近端小管 , 有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如葡萄糖, 葡萄糖与 Na+相偶联, 继发性主动转运) 。
3.水的转运:近端小管,等渗性重吸收,与机体是否缺水无关;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吸收,与机体缺
水有关。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
1.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 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 渗透性利尿 ,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 血管升压素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合成 (主要 ) ,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 (次要 ) 。
生理作用: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 性,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 的主动重吸收 , 提高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梯度 , 有利于尿的浓缩。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疼痛刺激等。
3. 醛固酮:合成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 Na +、 Cl — 、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 K +分泌, 保钠排钾潴水 。
(2)分泌的调节:①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②血 K +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 Na +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第九章 内分泌
一、激素的概念
1.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但 激素既不增加能量,也不增添成分,仅起“信使”作用。
五、腺垂体功能
3. 生长素的作用和调节:
(1)作用:①促生长作用: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时生长素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②对 代谢的作用: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生理水平生长素加强葡萄糖的利用,过量生长素则抑制葡 萄糖的利用。
七、胰岛素
2. 胰岛素生物学作用: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激素 (合成激素) 。 血糖浓度增加是促进胰岛素释放最敏 感的因素。
(1)对糖代谢:加速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2)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
(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蛋白质分解。
八、甲状腺激素
1.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对生长发育的作用:影响长骨和中枢神经的发育,特别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婴幼 儿缺乏甲状腺激素患呆小病。
(2)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①对能量代谢的作用: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产热量。
②对三大代谢物质的影响:糖:大量 T3、 T4可升高血糖;脂肪代谢:分解大于合成,脂肪减少。蛋白质:生理浓度:T3、 T4作用于线粒体刺激 m RNA合成,蛋白合成增加。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及交感神经兴奋性,故甲亢患者表现为易激动、烦躁不安、多言等症状。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
九、肾上腺皮质激素
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促进糖异升,有抗胰岛素作用使血糖升高。 促进蛋白质分解。对脂肪的作用存在部位差异,促进脂肪重新分配。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对水的排出有促进作用,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
(3)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增加,使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减 少。
(4)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维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
(5)在应激中发挥作用(应激反应: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以 ACTH 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 主,多种激素共同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
(6)其它: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 突 触: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
2. 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 Na+、 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 Na+) ,导致 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3. 抑 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 对 Cl-通透性增加 ,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4. 受 体 :是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某些化学物质 (如递质、调质、激素等 ) 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 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5. 传 入侧支性抑制 :指传入纤维在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该 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去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的活动。
6. 回 返性抑制 :指某—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另一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其活动经轴突返回作用于同一中枢的神经元,抑制原初发动兴奋 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7. 内 脏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8. 运 动单位:由—个 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9. 骨 骼肌的牵张反射:具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肌肉收缩。
10.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 ) 。
11.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 (紧张性牵张反射 ) 肌肉发生紧张性收 缩、阻止被拉长。
12. 特异性投射系统 指从丘脑特异投射接替核和联络核群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具有 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
13.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指由丘脑非特异核群发出的纤维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的投射系 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三、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突触前膜内侧有大 量线粒体和囊泡。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
2. 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 化学性突触传递基本过程如下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 , 产 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的转变 , 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四、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原理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 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的过程。
1. EPSP 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 Na+、 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主要是 Na+) ,导致 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2. IPSP 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 Cl-通透性增加, 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 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 EPSP 和 IPSP 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 EPSP 和 IPSP 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 与突触前膜无关。
六、神经递质与受体及阻断剂
(一)神经递质:
1. 乙酰胆碱 :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支配汗腺的交 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 ) 和躯体运动神经等 5种纤维的末梢都释放 ACh 。
2. 去甲肾上腺素 :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末梢 (除上述交感胆碱能纤维外 ) 均释放 NE 。
3. 嘌呤类或肽类 : 支配消化道的外周神经纤维 .
(二)受体
1)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M 受体)和烟碱受体(N 受体)两型。 N 受体分 N1受体和 N2受体 2个 亚型。 N1,即神经原型烟碱受体,分布于突触后膜上。 N2受体,即肌肉型烟碱受体,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 的接头后膜上。 N1被筒箭毒碱和六烃季铵阻断, N2被筒箭毒碱和十烃季铵阻断。
2)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分 a 受体(a 1、 a 2)和 β受体(β1、 β2和 β3) 2型。受体特征:① α受体(主要是 α1受体,分布于血 管平滑肌上)产生的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 β受体(主要是 β2受体,分布于血管平滑肌)产生的效应主要 是抑制性的;②去甲肾上腺素对 α受体的作用较 β受体强;肾上腺素对 α和 β受体的作用都强。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① α受体,酚妥拉明(主要是 α1受体)和育亨宾(α2受体 ) ;② β受体,普 萘洛尔(β1、 β2受体) 、阿替洛尔(β1受体)和丁氧胺(β2受体) 。
七、突触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递。 2. 中枢延搁。 3. 总和现象。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八、中枢抑制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1.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传入神经进入中枢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产生传 出效应;另一方面其轴突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此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 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2)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时,通过其轴突侧枝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转而 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 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九、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2. 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1) 特异性投射系统 指由特异投射接替核、联络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大脑皮层特定 区域,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系统。功能: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群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大脑皮层广泛区 域的传导系统。功能:维持和改善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3.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在 中央后回 。其投射特点有:(1)躯体感觉 的投射是交叉的; (2)投射区皮质上的定位恰似倒立人体的投影,但头面部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3)投射 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十、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2. 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活动,情绪反应强烈。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内脏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
十二、牵张反射
1.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感受器为肌梭 ,效应器为梭外肌。
牵张反射的基本过程: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 肌梭 兴奋,通过 Ⅰ、Ⅱ类纤维 将信息传 入脊髓,使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兴奋,通过 A α纤维和 A γ纤维导致梭内、外肌收缩。其中 α运动神经兴奋 使梭外肌收缩以对抗牵张, γ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 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2.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意义:检 查神经系统的功能。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 长。 意义: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十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调节肌紧张与随意运动(脊髓小脑)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皮层小脑) 。 十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中央前回运动区 中央前回运动区主要包括 4区和 6区。 4区主要与肢体远端运动有关, 6区主要与肢体 近端运动有关。其功能特点:① 具有交叉支配的性质 (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 ) ,② 具有精确的功能 定位, 其空间分布呈倒置性 (头面部本身安排仍为正置 ) , ③运动区的面积大小与运动的精细、 复杂程度有关, 运动越精细、复杂,皮层相应运动区面积越大。
十六、植物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十七、下丘脑的作用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脏、内分泌、情绪变化和行为、 生物节律、性行为等重要生理过程。
十九、脑电图和皮层诱发电位
1. 脑电图的波形:
按频率快慢将脑电图分为四种波形:β波 >α波 >θ波 δ>δ波。这四种波形分别对应人体四种精神状态:(1) 紧张活动状态(β波) ; (2)清醒、安静并闭眼(α波) ; (3)困倦(θ波) ; (4)慢波睡眠、极度疲劳、麻 醉状态(δ波) 。
2、睡眠和觉醒
慢波睡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恢复体力) ;快波睡眠(新的突触形成,恢复精力)
十一章 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 适宜刺激。 2. 换能作用 3. 编码作用 4. 适应现象
三、眼的调节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晶状体曲率增加:晶状体前后变凸。
2. 瞳孔缩小: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 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四、近点
人眼在尽量调节折光力时所能看清的最近物质的距离。
近点可以衡量眼调节能力的大小,随年龄增加,人眼的近点会增大。
六、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需戴凹透镜纠正。
远视:与近视形成原因相反。
散光眼:角膜由正圆形的球面变为椭圆形所致。
七、眼的感光功能
九、耳的功能
1. 外耳:耳廓有集音作用,外耳道有传音和共鸣腔作用。
2. 中耳:鼓膜—听骨链—内耳卵圆窗之间的联系具有增压效应,使声波的振幅减少,压强增大 22倍。它们构 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
咽鼓管具有调节中耳内压力的作用。
3. 内耳:耳蜗具有感音换能作用。
感受细胞为基底膜上科蒂器官内的毛细胞。
在耳蜗结构中能记录到与听神经纤维兴奋有关的动作电位、内淋巴电位和微音器电位。
十、正常传音途径
1.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振动→毛细胞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 电位→颞叶皮层。这是主要的传音途径。
2. 鼓膜→中耳鼓室→圆窗→鼓阶中外淋巴→基底膜振动。这一途径仅在听小骨损坏时显得重要。
3. 声波经骨传导。这一途径不重要。
11
范文三:中医15生理学实践试题
中医大 15春学期《生理学(中专起点大专) 》实践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 30道试题,共 30分。 )
1. 刺激交感神经,家兔动脉血压有何变化?
A. 下降
B. 上升
C. 基本不变
D. 先下降再上升
-----------------选择:B
2. 维持基本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
A. 大脑
B. 下丘脑
C. 脑桥
D. 延髓
-----------------选择:D
3. 向蛙心插管的任氏液中,滴加乙酰胆碱可使
A. 心率增加,收缩曲线幅值减小
B. 心率增加,收缩曲线幅值增大
C. 心率下降,收缩曲线幅值减小
D. 心率下降,收缩曲线幅值增大
-----------------选择:C
4. 使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动物正常剂量是
A.0.5g/kg体重
B.3g/kg体重
C.2g/kg体重
D.1g/kg体重
-----------------选择:D
5. 离体蛙心制备好后,蛙心插管内液面上下波动不明显的原因不包括
A. 插管尖端内有血凝块阻塞
B. 插管尖端不在心室腔内
C. 插管进入心室腔太深,尖端抵住心室壁
D. 蛙心收缩活动强
-----------------选择:D
6. 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
A. 动脉血压降低
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加
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 有效滤过压增加
-----------------选择:A
7. 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的因素是
A. 滤过膜的通透性
B. 肾髓质血流量
C. 有效滤过压
D. 肾皮质血流量
-----------------选择:B
8. 兔血压调节实验中分离颈部血管和神经,作长厘米的正中切口
A.5— 7
B.8— 10
C.3
D.2
-----------------选择:A
9. 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主要与下列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
A.K +
B.Na +
C.CI -
D.Ca2+
-----------------选择:A
10. 蛙心灌流实验中,用 0.65%NaCl替换任氏液后,心脏灌流液中发生变化的是
A.NaCl 浓度增加
B.NaCl 浓度减少
C. 钙离子浓度
D. 渗透压增加
-----------------选择:C
11. 引导坐骨神经干单向动作电位,应如何操作
A. 在两对电极间剪断神经干
B. 在两对电极间夹伤神经干
C. 在一对电极间剪断神经干
D. 在一对电极间夹伤神经干
-----------------选择:D
12.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内压在哪个范围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最高
A.30-50mmHg
B.60-90mmHg
C.90-110mmHg
D.130-150mmHg
-----------------选择:C
13. 正常成人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进的气量约为
A.200-400毫升
B.400-600毫升
C.600-800毫升
D.800-900毫升
-----------------选择:B
14. 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主要依靠:
A. 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B.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C. 容量感受性反射
D. 心肺压力感受器反射
-----------------选择:B
15.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中,由耳缘静脉注入 37°的生理盐水 20ml 血压、尿量如何变化? A. 血压不变,尿量增加
C. 血压下降,尿量增加
D. 血压不变,尿量减少
-----------------选择:A
16. 下述哪些情况使 ADH 释放降低
A. 失血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 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
D. 大量饮清水
-----------------选择:D
17.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自耳缘静脉注射速尿 0.5ml/kg,可引起
A. 速尿可与髓袢升支粗段的
Na+-2Cl--K+同向转运体结合
B. 氯化钠的重吸收增加
C. 肾髓质的高渗梯度增高
D. 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增加
-----------------选择:A
18. 蛙心灌流实验中,关于实验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 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蛙心插管内液面高度恒定
B. 每次加药药量要加到效果明显
C. 随时滴加任氏液于心脏表面使之保持湿润
D. 做好给药标记 .
-----------------选择:B
19. 关于动作电位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以不衰减的方式进行传导
B. 动作电位的传导靠局部电流进行
C. 传导速度取决于刺激强度
D. 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而改变
-----------------选择:C
20.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自耳缘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0ml ,可引起
A. 小管液的溶质浓度下降
B. 小管液渗透压下降
C. 肾小管特别是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D. 近球小管对 Na+的重吸收也增加
-----------------选择:C
21. 在家兔血压调节实验中,刺激减压神经外周端可引起血压
A. 下降
B. 升高
C. 基本不变
D. 先下降再升高
-----------------选择:C
22. 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 1/10, 000去甲肾上素 0.2ml /kg ,血压和尿量如何变化?
A. 血压不变,尿量增加
B. 血压升高,尿量增加
D. 血压不变,尿量减少
-----------------选择:C
23. 动物实验中,先剪断双侧迷走神经,再电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血压的变化是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先升后降
-----------------选择:D
24.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B. 使尿液稀释
C. 水的重吸收减少
D. 降低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主动重吸收
-----------------选择:A
25. 家兔实验中,关于麻醉成功的指标叙述错误的是
A. 呼吸均匀而平稳
B. 呼吸浅而快
C. 四肢肌紧张度减弱
D. 四肢松软
-----------------选择:B
26. 蛙心灌流实验中,蛙心夹应于心舒期夹蛙心尖毫米
A.1
B.0.5
C.2
D.3
-----------------选择:A
27. 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实验中,关于刺激伪迹叙述错误的是
A. 伪迹大小不会使动作电位发生畸变。
B. 逐渐增大刺激强度时,在屏幕的左侧基线上第一个波即为伪迹
C. 伪迹的波形、幅度、宽度和位置可分别由刺激器的强度、延迟和渡宽调节钮控制
D. 伪迹可以做为刺激时刻的标志
-----------------选择:A
28. 关于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与实验环境温度有关
B. 动作电位振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C. 动作电位振幅与两引导电极的间距有一定关系
D.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粗细有关
-----------------选择:B
29. 动脉血 PO2降低引起呼吸兴奋是通过
A.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C. 肺牵张反射
D.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选择:B
30.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作中,关于破坏蟾蜍脑脊髓叙述错误的是
A. 左手握住蛙,用食指压住其头部前端使头前俯
B. 脑脊髓完全破坏的标志是蛙的四肢僵硬,呼吸消失
C. 将探针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
D. 然后将探针抽回原处,再向后刺入脊椎管捣毁脊髓
-----------------选择:B
范文四: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
《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学习总结
通过半学期以来对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有关人的五脏六腑方面的知识,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 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调养, 我觉得 自己收获很大,下面就此做个总结。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 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 ,主要 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 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 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 ,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 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 ,指的 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 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 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 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 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 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 系是心开窍于舌 、 肝开窍于目 、 脾开窍于口 、 肺开窍于鼻 、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鼻 、 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 ) 。因 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 织及孔窍。
【脏与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 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 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 ? 就是 心阳和肾阳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
的元阳衰微 (命门火衰 ) 可以导致心阳的不足 ; 心阳不足 , 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肥器。所 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 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 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 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 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 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 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 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能出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 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 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依赖于水谷之气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 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 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 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 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 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 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 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 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 , 肝阳上亢, 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 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 法而获得疗效。
10.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
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 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 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 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 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 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 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 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 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 藏,以通为用。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 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 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 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 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 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 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 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 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 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 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
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 反之 , 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 , 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 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 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 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 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以肾为主 )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 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 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 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 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了解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彼此联系后,让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养生。
1. 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 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过喜伤心,过 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 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 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燥。比如你 总想比人家过的好,过不好也不能去上吊。能人背后有能人,追求过高了,一辈 子也达不到。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 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 养生要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 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 任何劳动和 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 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 种锻炼, 但不能过力, 过力了就会积劳成疾。 当然体育锻炼过力了对身体也会有 害的。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3. 养生要合理饮食,保证身体的需求。人体需要各种物质,不能偏食,不能 过饱过饥, 人缺少了哪方面的营养对身体也不利, 过多供给了营养, 造成了体内 某物质的堆积对身体也不利。所以饮食要全面适当。
4. 养生要维护身体的健康。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 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 有了毛病就要修修, 先是预防为主, 一旦有了疾病就要 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5. 养生要注重养脾胃和肾。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肾藏精生髓, 是人体生命的精华, 肾衰退了, 人体就要衰老, 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 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我们要悉心调理我们的身体, 如果身体不舒 服,要利用中医学方面的知识,“望,闻,问,切”,找出毛病出在哪里,是哪 个器官出了问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健康的体魄作保证, 才能更好地投入 到学习中。
范文五: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
中医生理学与之道小论文
养生之道之我见
姓名:韦依林
学号:P101212208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2010级广告2班
成绩:
通过几周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中医的生理学和养生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前总是觉得中医玄之又玄,很神秘。现在觉得中医也是有它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如果能学通这套理论,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的积累,他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学中医的过程也正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汉民族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的医学界,有些问题,中医能解决,西医就解决不了。说明了中医是有他的神奇之处的,尽管他内在蕴含的有些东西我们还不能很透彻地理解,但是他的神奇的疗效已经说明了一切,比一切解释更有力。以下就说说我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古人在《内经》就有“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应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书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之说。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它博采众家精华,集各族各地域人民防病健身智慧为一体,揉和了我国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逐渐形成了一门充满生机的独立学科。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养牛理论、养生的社会现象及养生方法。中腻养生学理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形神共养,济词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气血通调,养正祛邪,综合调理,因人、凶地、因时摄生诸原则。其所采取的养生手段与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如橱摄精神、气功与导引、八段锦、人檄拳、易筋经、五禽戏等;针灸、按摩、推拿以及其他外治法,如拔火罐、割治、挑治、食养与食疗、食忌、顺应自然疗法、药养与药疔、日常的调护等。
中医不但讲究以合理地调配饮食来达到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正常运作的目的,还强调“因时养生”,顺应阴阳气化,讲究“五色入五脏”。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饮食也要“定量”,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正如《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
伤。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
所谓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
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
四季养生之道不可逆,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地调配饮食以达到四季不同的养生目标。
“五色入五脏”是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的。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可以滋补心肝脾肺肾。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
红滋心。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胡萝卜等,都能有效地起到补血补心的作用。
青养肝。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对于清理肠胃、促进肝脏的排毒是十分有效的。
黄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促进排毒,延缓器官衰老。
白润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对于养肺的功效是显著的。
黑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为肾脏的健康出一份力。
五色和五脏的结合对于我来说是新鲜而未曾触及过的知识。平时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我,通过学习也记住了日常生活中的食材经过颜色的区分也可以达到不同的功效。
总之,中医养生法的宗旨为延年益寿,其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强调病未发,防微杜渐;病即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我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中医养生之道的初步学习和探索,也感觉获益良多。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不曾注意的饮食细节和习惯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虽然现今中医总体上仍有些弊病,但是并不影响中医一直被世人尊重和推崇,相信中医会在将来发展得更好。
心肾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