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范文二:文言文中的因字是什么意思?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范文三:郑人买履的意思是什么,四字成语故事郑人买履的道理,郑人买履文言文
关于四字成语“郑人买履”的成语百度:
成语出处: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发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
成语词意:带有一定的贬义性质
郑国所在: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四字成语典故“郑人买履”的文言文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文言文翻译;
话说有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人想要买鞋子,他先在家里用尺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子放下去集市上买鞋子,可当他走到集市以后却忘记了自己量的尺寸是多少了。于是他从新返回家中取尺子可当他在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这个人没有买到鞋子。听说这件事后有人他:你直接用脚试试鞋子合不合适就可以了,为什么非得用尺子去量呢?谁知这个人竟然回到道:我怕买错了号码穿着不合适,我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郑人买履的道理,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的寓意什么:
郑人买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贬义词,通常是用来讽刺那些死守教条的人。这样的人不懂得变通,死守规则,顽固不化,是明显的教条主义者
四字成语“郑人买履”的近义词有哪些;
生搬硬套: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
死板教条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墨守成规
冥顽不灵:出自?唐·韩愈《祭鳄鱼文》,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无知。
胶柱鼓瑟
四字词语“郑人买履”的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范文四: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是什么
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是什么 ? 怎么才能尽快提高文言文的水平?
学好文言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词的积累,因为文言文要素里包括虚词、实词,包 括语法,实词是最常见的。有对实词比较好的积累和扎实的掌握,理解文言文就有了基 础。 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积累,另一方面要有推断能力,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 推 断。 高考 好的文言文,也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推断。另外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文 言文 的阅读, 我们对 现代文很容易读懂,是因为我们熟悉它的语言模式,文言文 读不懂, 主要是不熟 悉语言模 式。如果这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读文言文 就比较容 易。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 的关键。
文言文就是这么四个考点:
第一个考点是字训义,这个字就是文言文的常用词,文言文的常用词能够解释它的意 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又等于是考点,要注意实词的特点:一是古今异义,比如孟子 中说:“ 夏则饮水,冬则饮汤 ” ,这个 “ 汤 ” 就不是现在的 “ 菜汤 ” ,这个 “ 汤 ” 是热水。第二点 就是一词多意,实词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比如这个 “ 兵 ” ,现在告诉你这是士兵、兵器的意 思,可是在文言文中就不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是士兵,有的时候是兵器,有的时候还指 军事,比如兵不厌诈,有的时候还指战争,等等这也是难点。
虚词数量不多,但是使用频率很高,应该是很好的掌握它的意义和用法,常用的虚词 考纲上都列出了,最重要的就是那十来个,考生在这方面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就是把这些 东西掌握的很好。比如有这么 12个虚词:“ 之 ” 、 “ 其 ” 、 “ 以 ” 、 “ 而 ” 、 “ 乃 ” 、 “ 即 ” 、 “ 因 ” 、 “ 于 ” 、 “ 则 ” 、 “ 故 ” 、 “ 且 ” 、 “ 既 ” ;高考就是 “ 不打无准备之仗 ” ,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自 然也就是很镇静的去考试了。考试的东西是预知的。
第二个考点是句贯意。比如文言特殊句式有四种,这四种是文言的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省略句。还有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是三种情况:一是名词活用,包括名作动、名 作状;二是使动用法。第三是意动用法。
再就是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现在从全国考题看有两种,一种是断句,所谓 “ 断句 ” 就 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断开了。一种就是翻译,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把 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可以有六个字的方法:
替就是换;比如我刚才说的 “ 冬则饮汤 ” ,你要把 “ 汤 ” 换成热水。; “ 扩 ” 就是再加一个 字,文言字很多东西是加一个字就解决。比如我刚才说的 “ 兵 ” ,如果是士兵,我就加一个 “ 士 ” 。第三个字是袭,就是沿袭,不翻译。第四个字就是 “ 增 ” ,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 时候,要增加一些词语,这主要是就省略句而言。第五个字是 “ 减 ” ,就是有些结构语气虚 词比较多,比如取独的 “ 之 ” 和 “ 者 ” 、 “ 也 ” 、 “ 哉 ” 之类的,第六个字是 “ 移 ” ,如果原文是倒 装句,应该移动位置。这是第二个考点。
第三个考点是文寻脉,属于分析文章内容,就问文言文来说,一般来说应该通过阅读 掌握文言文中写了哪些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主要人物是谁?这是第一小点,要知道 写的何人。第二个是何事。文言文都写了他写了哪些实情,主要事情是什么,主要事情的
发展是如何得到结局的。第三这个事情是什么性质的事情。比如说爱国爱民的,还是徇私 舞弊的。看出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第四个考点是篇会旨,就一篇文章来说,能够分析归纳它的内容要点,能够分析归纳 中心思想作为观点。
这就是文言文的考点。
【知识梳理】
一、积累文言词汇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 量不少于 100个。”因此,高中阶段应积累不少于 300个文言实词。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 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如:“卒”这个词——
[卒 ](zú)(1)名词 ① 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 古 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 差役,“涕泣谋于 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2)动词 ① 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 壁之战》);② 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3)副 词 ① 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 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 意识地加以记忆。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即用其本义。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梅尧臣《宣州环波亭》) ④“抽”, “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⑤“拿”, “(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 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 , “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 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 ⑨“延 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 “操 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中学教学中所讲的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情况。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它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 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哪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能不解释为通假 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
【例题精析】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07广东卷)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答案:D 。录:抄录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06广东卷)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 :往见
C .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 :给??吃
. [答案 ] C
[解析 ] “谢”应解释为“推托”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5广东卷)
A 。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 .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 、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 .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
答案:B 。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4广东卷)
A 固:原来
B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 是:此;这
D 多:称赞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 B 级。 B 中的“巧”是“高妙” “擅长”的意义。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全国 1卷)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C )(07全国 2卷)
A 、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 、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解析 ][谨:恭敬。高中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一文中, “谨斩樊於期头”,这里的“谨” 用法如此。 ]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安徽卷)
A .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 .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答案:B 。“示”是“给??看”的意思。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7浙江卷)
A 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 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 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答案 ]C [解析 ][“畏”,敬畏,敬服。 ]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山东卷)
A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 .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答案:D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四川卷)
A 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筑 B 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 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答案:D (占数量,居半,有一半)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7江西)
A .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 .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答案:B .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 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 C .“延”解释为“延请” , 出现 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海南)(3分)
A .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 :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 :构筑城墙
C .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 :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 :约定时间
答案:C 解析:“ 济 ”是“救”的意思 ,“当 济 以威” 应该 理解 为 “ 应 当用威 慑 手 段来救(此危局)”。
1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北京)
A. 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 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 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 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项。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 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 有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 一句;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 “ 而 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 也曾学过;察, 《石钟山记》 “ 徐而察之 ” 用法就和此处相 同。 A 项的 “ 正 ” 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 …… 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 不大。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天津卷)
A. 乐正夔 [注 ]一足,信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答案:A 。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卷)
A.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 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答案:C 。
1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辽宁卷)
A .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 B .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C .烛之则狗也 烛:照 D .且数十武 武:步
答案:B 。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湖北卷)
A. 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霁:明朗 B. 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 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榜样 D. 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 以:凭借
答案:D 。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湖南卷)
A .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 .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 .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 .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答案:C
1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福建卷)
A. 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 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 真
C. 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 数:责备 D. 今姑贷汝 贷:借给
答案:D 。
范文五:什么是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