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托小班入园适应LT
有关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指导的若干意见
在幼儿园里,幼儿会有些行为上的问题出现。例如:早晨来园时,怎样也不肯进教室;午餐的时候,不能好好的进餐;孤僻、胆小,不和别的孩子交往等等。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是采用单一不变的方式,就能一劳永逸的。而是要视幼儿的年龄、事情的发生原因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
以托班幼儿入园阶段为例,我们来介绍和分析一些孩子们的行为以及相关的指导。
托班是指2-3岁的托大班(25-36个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糟糕的两岁”阶段。带托班的老师,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为你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从未离开过家庭(家人),他们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他们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因为初来幼儿园(与家人分离)而失去安全感,进而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惧。他们哭闹不止,他们随心所欲,甚至个别婴幼儿会产生“自我保护性”的排他性——不许任何人靠近、不吃、不喝、不拉。真可谓“刀枪不入,软硬不吃”;勇敢——稍不留神就不顾一些的逃离教室。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离开教室,就等于离开了幼儿园。任何一个陌生人带他走都是愿意的。他们喜欢到处乱跑,并且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来行事。他们处在一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一旦开始做了某件事,就不想改变主意。可见,他们仍然是小宝宝,需要老师的照料。因此,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尽可能地将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学会社会技能、提高思考能力。在保教工作中,光保证孩子吃饱、卫生、、安全、不受伤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照顾自己,还要学会许多思考与说话的技能,这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与托班孩子打交道,关键要记住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教师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途径和环境,帮助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学习与成长。
幼儿的表现 老师的指导
对于那些哭闹得厉害,拒绝来园的幼儿,我们哭闹、拒绝来园 例如:有个宝宝初来
教师单纯性的谈话有时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园的时候,从早上8:00开始一直抱着老
而使用形体语言亲近幼儿,会让孩子很快产师哭,哭到11:00就睡着了。醒来后,
生依恋感。孩子入园时,即使是拉拉小手,接着哭。
1
抚摸脑袋,亲亲小脸的动作也会让幼儿感到无比温暖,因为这些肢体语言会无形中拉近教师与孩子在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除了采用安抚其情绪,分散幼儿注意力等常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流的方法:将情绪波动大的幼儿和情绪相对安静,能独立游戏,参与活动的幼儿分开.如为哭闹得厉害的幼儿安排一个大的运动环境或是看看动画片什么的,给幼儿一个自由,快乐的活动空间,另外,也可以让这些哭闹的孩子来园时,带一些家里的玩具或物品,这些熟悉的物品,会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改善幼儿的焦虑情绪,让幼儿减少哭闹. 对于幼儿绝食的情况,老师首先要搞清楚原绝食 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什么都不
因:幼儿是否原来就有严重的挑食习惯还是要吃。
因为来园情绪的影响。情绪不好,幼儿不愿吃东西。针对不同的原因,和家长及时地联系,要求家长配合,除了安抚幼儿的情绪,给幼儿喂饭,喂点心这些方法外,给幼儿准备一些平时爱吃的小点心,小零食,也能让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对于婴幼儿依恋某种物品和黏着某位老师的依恋某种物品 例如:有个小朋友来幼
情况, 我觉得在初入园的前期,我们要理解婴儿园是一定手里要捏块毛巾毯,不能拿
幼儿的这种行为。老师不要强制的将孩子所掉,一拿掉就哇哇大哭。
依恋的物品从孩子身边拿走,这样只有加剧粘着某位老师 例如:有的幼儿在初来
幼儿的恐惧和不安。只要是安全卫生的,老师园的时候,她总是爱粘着带早班的老师,
可以允许幼儿这样的行为,等孩子熟悉幼儿园或者是她第一个看到的老师。一粘就粘
后,在逐步帮助他摆脱这种依恋。比如我班一天。对另外的老师十分抵触,碰也不
的**小朋友,每天睡觉时他都喜欢拿上自己让别人碰。
2
柜子里的小毛巾被带到寝室,口含被子才能入睡,如果在他没有睡熟时拿掉口中的毛巾,他很快就会醒,没准儿还得大哭一场,所以只有等他睡着了才能悄悄拿掉小毛巾。 对于经常尿裤子的幼儿,不能单纯批评,要态经常尿裤子
度温和的和幼儿讲道理.并且定时的提醒幼午睡前有奶瘾,不肯睡觉
儿去上厕所,减少他的恐惧心理和尿湿次数,
这样比较有效。
对于午睡前有奶瘾,不肯睡觉的幼儿,老师可以适当的给他喝点水,代替吃奶,然后抱抱她,久而久之,改掉睡前吃奶的奶瘾.床头还可以放一张孩子和父母的照片,孩子会感到有父母陪伴在身边而安然入睡。
对于自我封闭,一天都不说一句话的幼儿,老自我封闭,对别人排斥 一整天都不和别
师要理解:其实幼儿正处于极度的不安紧张人说话交流。
中.由于幼儿年龄小和个性的关系,他无法讲述.但是,老师不应该忽略这种”乖”孩子,应该让他时常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和老师,同伴一起玩,一起乐,使他尽快与老师和同伴熟悉起来,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千万不要勉强(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让他独处一段时间,在他“独处”的时间段里,老师不能忽视他,可以经常叫一叫他的小名或者对他微笑一下,也可以单向的的与孩子讲讲话(不求他回答)这样孩子会逐步消除紧张感。 对于爱抓人,咬人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几种:爱抓人,咬人 在11、12月份度过了情绪
一是2岁左右的幼儿处于长大牙的阶段,长牙焦虑的初入园时期,更容易发生。
不舒服,容易咬人.二是幼儿年龄小,不擅于和
3
人交往和表达,往往用抓人,咬人的方法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三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关系.在
家里,家长有时常常是和幼儿咬着玩的,孩子
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不
同处理:如果是因为长牙期的话,可以让家长
准备一些磨牙棒,给幼儿磨牙,对经常要抓人、
咬人、或对别的孩子造成伤害的孩子,老师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时节都要予以关注,当你
看到他沮丧、生气时就要及时处理,在他对
别人还未造成伤害之前就要及时制止,一定
要对他好的一面予以表扬。同时要做好家长
工作,不能在家里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
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都会出现的行为问题:生活上比较多的是进餐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来说说幼儿的主要表现以及老师针对一些行为问题的指导方法。 进餐:
幼儿的表现 教师的指导
拒绝进餐:到了中午小朋友都去洗手吃老师要了解拒绝进餐的原因: 饭了。小明坐在那里不动或者是哭闹,1、新生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新进幼问她哪里不舒服,也不理你就是不吃儿园的幼儿由于是第一次离开自己饭。 的家和日常照顾自己的人,有很强
的焦虑,会表现出愿意进食的现象。
随着她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这一
现象是会自主消失的。教师只需对
她的情感上进行安抚,帮助她尽快
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既可,不一定在
当天一定要求她吃完自己的饭菜。
2、自理能力差,自己不会吃饭。对于
年龄小的幼儿老师可采取先喂,在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的方法,年龄的
幼儿教师可以和宝宝一起吃饭,手
把手的教幼儿学习使用勺子、筷子
的方法,等幼儿掌握了方法,鼓励
她自己进餐。
3、看见今天的菜不是自己要吃的。这
需要老师通过家长了解孩子的喜好
来判断。如果是这样,教师可以先
将幼儿不喜欢吃的菜放一边,先将
4
要吃的吃完,然后再鼓励幼儿吃(详
见陶氏的知道方法)
4、有可能身体不舒服如胃疼、肚子疼,
但孩子年龄小,讲不清楚。这可以
从孩子的脸色、身体姿态上看出来。
如果这样,要安抚孩子,如严重要
通知家长或送到卫生老师出观察。
5、其他原因:教师一定先要让幼儿放
松心情,再了解原因。不能知识简
单的要求幼儿进餐。 挑食: 不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是一个吃到蘑菇就会呕吐等 很鲜明的特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
样或那样的挑食。大部分的幼儿挑食是
家庭的原因。爸爸妈妈或一方有些菜是
不吃的,小时候吃某些菜出过危险(如
鱼刺哽在了喉咙里等)于是就对这些菜
禁而远之,而不是身体上的原因。教师
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做好家长的沟通与
配合工作。其次鼓励幼儿愿意尝试吃大
部分的食物既可。一般可采用小步递进
法。就是先让幼儿熟悉从没吃过的菜,
然后让幼儿小口的尝试,(大部分幼儿
是因为没有吃过而拒绝吃,等她尝试了
后就会喜欢吃的。)等幼儿不在拒绝时
就可以鼓励她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了。
幼儿有时会出现一定的反复,这是教师
不能着急也不要放弃,让幼儿有一个缓
冲的时间,你会发现幼儿又喜欢吃各种
各样的食品了。
进餐速度过慢或过快:幼儿进餐的时间1、对于过快的幼儿一定要求他们慢慢一般为20至30分钟。但在班中你会发的吃饭,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现有的小朋友阿姨才盛完最后一桌的可以规定他们每一口饭嚼30次才能饭菜,她已经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咽下去。慢慢帮助他们良好的进餐就像没有帮他盛饭一样,还有的幼儿习惯。
呢,小朋友都睡觉了,她还在一个人慢2、对于吃的太慢的孩子不同原因要区慢的吃饭。 分对待
? 有喂食习惯的,在家都是喂得,在
幼儿园每人喂了就吃不快了。这需
要家长的配合,要求在家也自己吃,
在规定的时间里吃完自己的一份饭
菜。
? 有的幼儿是牙齿不好,有蛀牙,影
响了进餐的速度,就需要家长带她
去治疗牙齿。
5
? 不会正确的咀嚼方法,幼儿孩子只
会用前门牙吃饭,咬了半天饭菜还
在前面,没有咽下去。那就需要教
师教会她正确的使用大牙咀嚼的方
法,这样她就会加快进餐的速度。
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多种多样,同一种表现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背景下却表达幼儿不同的需求。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行正确的指导。我将以幼儿哭闹为例,做一个具体的说明。
幼儿表现 原因分析 教师指导策略
1. 轻抚孩子,拥抱孩子,给
予孩子妈妈帮的温暖,帮托班的小朋友第一次离开家托班刚开学时,幼儿来园哭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庭进入机构学习,他们哭闹的闹不已,甚至拒绝来园。 2. 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主要原因是由于分离焦虑。 给孩子玩玩具,播放
DVD等。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实
际需求。教师可以温柔地问孩托班的小朋友,受发展水平的子:“你为什么哭啊,” 影响,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在了解幼儿的需求后,教师可的需求,常常以哭闹的方式表以帮助或引导幼儿解决困难。达自己。此外,托班的小朋友托班下学期,午睡起床后,如帮助幼儿穿鞋子,穿衣服,自理能力较弱,在穿鞋,穿衣澄澄忽然哭了起来。 或换掉湿的衣服。 方面容易遇到困难。考虑到是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在午睡起床后,澄澄忽然哭闹,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可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不会穿衣用语言表达。比如:澄澄,你鞋,或是小便小在了身上。 以后不会穿鞋子,不要哭,可
以告诉老师。
首先,教师可以先安抚一下幼
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赞扬儿的情绪。给他一张纸巾,擦小班小朋友在一起玩“抢位与鼓励中,当遇到挫折以后,擦眼泪。在幼儿的情绪稳定子”的游戏,终于轮到洋洋他们会如何面对,洋洋痛哭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了解遇玩了,洋洋可高兴了。可是,的原因来自于挫败感,失败后到挫折后,哭闹并不能解决问在第一轮时,洋洋就输了。情绪自然地流露。但是,遇到题。比如可以对孩子说,“哭洋洋伤心极了,痛哭流涕。 挫折后,只能流泪吗, 有什么用呢,输了也不要紧,
以后还可以再玩。”
幼儿难免犯错,在老师批评首先,教师应该先稳定幼儿的小班时,敏敏用手去打小朋后,有的孩子会因为知道自己情绪。因为他的大喊大闹,四友。老师批评他后,他哇哇做错了,而流下伤心的眼泪。处乱转,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幼乱叫,在教室里乱转,甚至但是,敏敏的情况却与之不儿。可以给他一张纸巾,或者还想去打别的小朋友。 同,他被老师批评后,感到心暂时不理他,对他进行“冷处
6
理很不舒服,大喊大闹,发泄理”。等幼儿的情绪稳定下来自己的不满。 以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明白
自己发脾气是不恰当的发泄
情绪的方法。教师可以问问他
“你为什么发脾气,你觉得
这样好吗,”。等幼儿明白发
脾气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后,
教师可以告诉孩子,“老师批
评你,是为了你好。只要你改
正了,老师,小朋友还是很喜
欢你的。”
7
范文二: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一.案例背景
每年的开学,小班是最最热闹了:教室里哭声一片,有的高声喊叫,有的轻声啜泣,有的边哭边吸吮手指衣物,有的在地上滚爬、耍赖等。园外的家长心疼烦恼,园内的老师忙得焦头烂额。幼儿的种种表现反应出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新环境的不适应性,它影响了幼儿园正常活动的开展和幼儿自身,也给家长和老师增加了许多负担。
二.案例实录
早上,早早地来园。7点半家长带孩子陆续来了,我们亲切地为每个孩子挂好新生牌,接过家长手中的小书包,带孩子玩积木。大部分上过小小班的孩子都没有什么情绪不安,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也表现不错!终于吃饭时间快到了,俩位老师和保育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洗了手,坐到座位上等。开饭了,从第一天的吃饭还能看出不少问题来呢,大部分孩子都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汤,还有小部分孩子有的挑食,有的光吃菜不吃饭,有的光吃饭不吃菜,还有个别孩子自己不吃,只能让老师喂,还有的自己碗里的菜吃光了就吃旁边孩子碗里的菜,还有的孩子把不爱吃的菜全部扔到脚底下,总之吃饭的坏毛病还不少呢,不过这些在老师眼里都不是大问题,随着教育,家长会慢慢发现孩子的吃饭进步了!
午睡了,我们俩位老师带着孩子们睡午觉了,大部分孩子都很好,那几个情绪不安的孩子听说要睡觉就开始哭了,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梦想,有个孩子喊我:“老师,你过来陪陪我呀!”我应答着走过去轻声说:“老师要看看其他宝宝有没有睡着呢!你先闭上小眼睛,老师一会来陪你,好吗?”“好吧!”另一边一个声音在叫我:“老师,你拍拍我屁股呀(睡觉习惯),我睡不着。”我轻轻走过去拍拍小屁股,果然这个孩子一会就睡着了。我又开始巡视,一个女孩子在和旁边床铺上的小朋友嬉闹,我走过去用手示意她安静,轻轻问:“怎么还不睡呀?”她学我的语气:“怎么还不睡呀?要睡就闭上眼睛,不睡就起来!“一副小大人的腔调却又分明奶声奶气口齿不清,小班孩子的可爱表现有时就这么让人忍俊不禁。这个女孩一直都没睡着,我同意她坐着,示意她不要影响别的孩子睡觉。不一会,有两个孩子也哭着睡着了,闹腾了半天的孩子这一刻终于安静一会了。
两点多孩子们陆陆续续醒来,两个老师就帮助起床的孩子梳头整理衣服。下午四点,家长就来接了,值得高兴的是原本几个上午哭闹的孩子下午接时看到家长都没哭,不错呢,表现进步了!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弛下来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这是小班开学第一天的工作。我们小班老师确实很辛苦,从早上7:30分开始,我们的老师就象高速运转的陀螺,不停地忙碌着,一面照顾孩子们的情绪,一面照顾孩子
们的生活,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现在幼儿的情绪基本稳定,大部分幼儿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这一切应该说是在园领导的正确决策下我们每一位爱尔人努力的结果,是我们这几年在小班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现在的小班幼儿开学的哭闹声越来越少了。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尽量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这要靠我们老师用心去做,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关心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范文三: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
【摘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幼儿 幼儿园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岁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作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岁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岁幼儿适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二、 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年5月10日
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
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
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
第一天:惶恐、新奇
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
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等孩子过了一岁,能够步行了,可以用言语进行简单的交际了,于是,增强了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他们愿意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了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到了三岁左右,还随时表现出想自己作主的愿望和倾向。这个时期可以称为早期独立期或社会期。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前由家人看着,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要想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接受各种能力的锻炼,最好的办法是送进幼儿园,让他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到友爱,互助,关心别人的乐趣,并且为了服从集体,还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上了幼儿园懂事了,有规矩了。
一般来说,孩子从没有离开过母亲或家人,突然上幼儿园会感到恐惧,怕生,不愿意上幼儿园。但是,只要家长坚持送,及时鼓励,再加上幼儿园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吸引,一般孩子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愿去到愿意去。小仪从小由祖父母抚养,比较娇气,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很不安,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孩子一去幼儿园就有情绪,每次要哭闹一番,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那就表明孩子的自我意
识发展不充分,年龄虽然到了四岁,进入独立期,而自我意识发展的某些指标仍处于三岁水平以下。有这种现象的孩子往往和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娇惯有关。
但是小仪生活在农村,自由活动空间比城市幼儿大,而且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较多,使她逐渐适应了离开父母的守护,为今后上幼儿园打下了基础。所以性格开朗,不爱哭闹的小仪第一天入园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与焦虑情绪,很愿意与教师接触,并对其他幼儿的游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对策:1、入园后,教师应重视幼儿情感的培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如幼儿期触觉最为发达,教师不妨多与幼儿肌肤相亲,亲亲幼儿的额头,拍拍小脑袋,拉拉小手。这样幼儿把教师当作陌生环境的保护者,减少了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想让幼儿信任你,就必须用爱心来打动幼儿。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记住幼儿的名字,让幼儿由认同感,消除和教师之间的隔膜。教师还要通过开展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在游戏中转换角色,与幼儿进行身体接触,让幼儿放松紧张的心情,和老师更加亲近。特别是早上入园时,教师除了进行晨检外,不管幼儿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她一个拥抱,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她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老师更加亲近。
2、精心设计活动室环境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地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幼儿的活动室,让环境说话,调动幼儿的兴趣。而且环境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富有变化的环境要求教师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地留心观察幼儿的兴趣,用心的来创设环境。特别是针对新入园的幼儿,看着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可以暂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短暂地忘记与家人分开的焦虑心情。所以,教师此时尽可能带小仪全面认识幼儿园的游戏,至始至终都牵着她的手,带她去观察各个活动区域,并带她户外活动,希望在幼儿园里找到一个她非常喜欢的活动,而使她乐意再次来幼儿园。
第二天:不知所措
案例:“我要玩滑滑梯” 小仪8:25入园,教师主动和她打招呼并拥抱她,进入活动室后,她观望了一下四周,见其他幼儿都在各自游戏着,就嘴角下垂、眉头紧缩着小声哭了起来。这时教师把她搂到怀里问:?小仪,你怎么啦???我要玩滑滑梯。?她告诉教师。教师稍一沉思后,亲切地对她说:?好啊!那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滑滑梯吧。?于是教师把午饭前的二十分钟户外活动的时间提前到了此刻。重新回到活动室后,小仪仍没有参加其他区域游戏。
上午音乐活动时,教师带着幼儿们去二楼活动室。小仪来到活动室,看了看音乐老师,又看了看周围陌生的环境,这时她又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大声。教师忙说:?小仪,我们和大家一起唱歌好吗??她却不停地摇头,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我要玩滑滑梯?。这时教师果断地把她带出了活动室,没有参加音乐活动。
吃早点前,幼儿分批进入卫生间小便、洗手,小仪也跟着进去了。教师让她先观察别人是怎么洗手的,然后再让她自己洗。小仪挤出了皂液,两手搓了起来,很快她又把手冲干净了,没有甩手,手水淋淋地就抽了一张手纸擦起手来。教师夸她能干,并鼓励她说:?小仪,下次你如果记得把手甩干,边说‘一、二、三’,再擦手就更好了。?教师说着边示范起来,并告诉她水如果滴到地上会让小朋友摔跤的。说完教师带她到柜子前拿了她自己的毛巾盒,并示意她拿了一个杯子到桌边坐下。
上午自选区域活动时,小仪无所事事,跟随教师到处走动。教师到音乐表演区示范转扇子时,她很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教师回答:?这是扇子。可以用来跳舞的。?说着教师把扇子递了过去,她拿着看了看又扔了回去,说:?我不要玩 。?接着她嘴一翘,一脸不高兴地小声哭了起来,并不断重复着一句?我要玩滑滑梯?。教师这次没有顺着她的意思,建议她在各区域活动中选一项活动,她表示愿意去数学区串珠。教师微笑着说:?你要串一条漂亮的项链,对吗??她使劲地点头,说:?是的,我要串一条漂亮的项链给你戴!?旁边一男孩递给她一个管子,说:?你没有串这个。?她看了看,立刻拿了过来,但没有表示感谢。区域活动后,教师总结时特意拿出小仪串的?项链?,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她。
午饭前,小仪已经能自己洗手了。她刚一坐下,教师便对她说:?小仪,你的手洗得真干净啊!为了不让小虫子飞进去,我们一起来把手握起来吧。? 于是她很快握起了小手。阿姨说:?小朋友请用。?她还是不动手吃饭,教师见她低着头,一脸的不开心,于是走过去喂了她一口,说:?啊!你的嘴巴原来有这么大,可以装得下这么多的饭菜啊,你想不想来试试??说完把调羹递给了她。
评析:1、幼儿入园首先要学习集体生活常规,幼儿学会遵守常规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一个从没有离开过奶奶的农村孩子来说,离开农村是一个飞跃,离开精心照顾她的奶奶的身边,更是一个变化,一下子让她很难适应这个变化。所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过度中,她显得异常不安,甚至有时哭泣,她忧虑、惧怕、无助,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2、社会适应能力上,小仪从一入园就寻求与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接触,
但是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得还不够积极愉快,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即情感适应性较弱。所谓情感适应性是指个体具备一定的与其年龄相仿的对于他人情感的识别能力及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幼儿的情感适应性问题是较为敏感的问题,由于多数情况下,幼儿在离家离开父母后的情绪状态中,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对于他们都是一个个挑战,他们特别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依托。小仪在音乐活动时看到外教后哭,经后来了解不是因为她害怕外人,而是因为她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而不安地哭。如果小仪的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力已经具备的话,就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传递正确的信息给教师以达到她的目的,并且在游戏时接受同伴的建议时,也能够对同伴表示感谢。
3、学习适应能力上,小仪初次尝试到数学区串珠,并得到教师极大的鼓励,她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发挥主动性,而幼儿的主动性是需要教师来调动的。刚入园的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可能会无从选择,这时候就要教师引导幼儿去操作其中的某种材料。这种改变个性以消极迎合外界环境的适应方式,为的是不被排斥,是较低级的适应形式。此时,我们创设适宜的环境来让幼儿去适应,当幼儿随着新的刺激物增多而不断地去适应时,幼儿的适应能力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这是一种保持个性积极参与外界环境 的活动,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成长,这是适应的高级方式。我们最终所要的也就是幼儿的这种行为方式。
对策:1、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开始教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行为规则,当然要求的程度应该逐步提高。这是因为进入新的环境,面临新的要求,幼儿需要有相应的对付办法,教给行为规则就是教给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技能。否则,各个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习惯不同,来到一个班上,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提出统一要求,任其各行其是,集体生活常规不易建立,对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的能力也没有好处。幼儿初入园,一般不会独立行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别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把一日生活常规的要求贯穿在各项活动中,幼儿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大多数幼儿能在几天内初步学会。而班级的生活常规建立起来,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有条理、比较安逸的气氛,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教师在一天之中把基本的生活常规都教给了小仪,让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洗手,什么时候应该把双手握起来,她再也不会因为不知所措而惊慌哭泣。
2、以兴趣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幼儿是独立活动的个体,强行使其适应只会
引起更极端的适应不良:懦弱或叛逆。教师提倡以兴趣去激励幼儿,鼓励幼儿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在其中体验操作,尝试快乐,增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良好情绪,教师再给予鼓励,形成良性循环。当小仪对扇子好奇发问时,教师趁机让她尝试;当她开始留意数学区串珠时,教师又引导她去参与游戏,这一切都是在企图找到她的兴趣。
第三天:尝试自立
案例:“我要自己吃” 今天午饭吃芹菜炒肉丝,小朋友都在吃了,小仪却看着碗里发呆。教师走过去,亲切地说:?宝贝,你看小朋友吃得多香啊!你也吃一点吧???我不吃!?她很固执地摇摇头。教师于是先让她为大家发毛巾,又对她说:?小仪,你当小老师,我们去看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香!?教师牵着她的手,边看边问小朋友为什么要吃芹菜炒肉丝,好不好吃?同时还表扬了几个吃得好的幼儿。当走到最后一张餐桌时,教师轻轻地问:?小仪, 你这个小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吃,好吗??她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把嘴凑到教师的耳边,小声说:?我要自己吃!?后来,她虽然只吃了一小碗,但教师仍然表扬了她:?小仪有了新的进步,老师也为你高兴。到了明天,小仪又能多吃一点了,是不是??
评析:幼儿不能独立吃饭,并不是幼儿本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幼儿去尝试造成的。入园后,幼儿都是自己吃饭,没有人喂,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幼儿自己学习吃饭的时机。
对策:1、小仪个性较强,自尊心也较强,好胜不服输。对于这样的幼儿可以采取激励的手段,及时鼓励她,以增强她的自信心。教师运用了这种方法使小仪自己想吃饭,而不再需要人哄着吃饭。
2、教师采用“以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利用其他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进行示范,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往,让小仪建立羞耻心和荣辱心。
第四天;留恋往返
案例:“你还画啊,不回家啦?” 16:30,放学了。可是小仪还跑去阅读区,一会儿又跑到教师身边。教师带她去穿衣后正要帮她戴围巾,她又小声哭了起来,说不愿意戴围巾。 这时她家人还没来,她便又跑回活动室,对刚才和她一起画手指点画的幼儿说:?你还画啊,不回家啦??接着又跑去娃娃家,好象在观察什么。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娃娃家。?这时爷爷来接她了,她呜咽着被带走。
评析:小仪离园时不停地在室内走动,好像要把所有好的东西都记在脑海里
带回家。显然,对于这个集体,小仪已经有了初步的依恋感,她在离去时会有隐隐的不舍,所以两次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
从小仪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想去娃娃家玩。其实早在入园第一天,她就特别关注娃娃家内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了该区域的游戏规则。她为什么会开始渴望进入娃娃家呢?原因是纷繁而复杂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情感需要使她想参与这个游戏。新生入园,刚离开亲人的怀抱、温馨的家庭,情感依恋的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而娃娃家是幼儿园里唯一一个有家庭氛围的区域,而且环境布置得极为温馨。
对策:1、注意个别差异,加强细化教育。要研究幼儿是否适应幼儿园生活,就要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适应能力,这当然起源于观察,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关键。四岁幼儿的行为大多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掩,这正是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好时机,观察了解细致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其适应能力的提高。当小仪在离园时向娃娃家内张望时,教师随即给予鼓励,而非对她说:“你该回家了,你别再去那儿玩了!”
2、加强家园联系。小仪哭着被带走后,教师觉得奇怪。第二天与其家长面谈时才了解到,原来小仪怕坐三轮车,前两天离园时显得非常不安,甚至哭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加强家园联系,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排除一切不利因素,这对幼儿适应在园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周:寻求与同伴的交往
案例:上午自选区域活动时,她选择去美工区手指点画。画好后她自己去洗了手,然后跑去了娃娃家。她拿起电话听筒对一旁的青青说:?电话响了!?青青接过听筒听了一下又递给她,说:?是你爸爸。?说完青青走开,她就又接过听筒挂上了电话。她在娃娃家转了一周,说:?娃娃家真好看!?后来她又拿来一个薯片罐往娃娃嘴里倒,边说:?吃薯片,宝宝。?接着她又去用手拨弄小床两边的帐子。后又来到厨房拿了一叠碗到水池边,对另一个幼儿说:?把碗刷一下。?放下碗后又从桌上拿了一把刀,问:?水果呢??她找来半个苹果,用刀切了起来,切好后给娃娃吃了。她又抱起娃娃,揉它的手,后又放下,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起来。接着又跑到床边摇着娃娃入睡,一会儿又抱起娃娃,说:?宝宝睡醒了。?这时候,其他幼儿都在各自忙自己的,没有人理会她,所以她就抱着娃娃跑出娃娃家,在活动室内穿梭。教师叫住她,说:?哦,你的宝宝她睡醒啦?刚睡醒最好
不要抱到外面来哦,她会感冒的。?这时,收玩具的音乐响起,她把娃娃送回小床上,并帮它盖上了被子。
评析:小仪已经开始在娃娃家的游戏情景中,寻求与同伴的交往。但是幼儿五六岁之前,比较自我中心,缺乏必要的专心和合作技巧,但却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另外加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只是以独立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联合游戏较少。即使游戏中彼此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这也只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只是幼儿游戏中社会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看到小仪尝试与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分享玩具,但是并没有共同的目的,明确的分工,还只是各玩各的,幼儿之间的交流很少。
此外,小仪入园来已经从只寻求与教师的接触向也与同伴接触转变。她越来越多地观察同伴的行为表现,并尝试融入同伴的游戏中去。同伴给予了她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也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她的行为发展,即同伴是范型。儿童还没有足够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所以小仪在同伴的影响下,自觉地把娃娃送回小床上,而且替他盖上了被子。促使她收拾娃娃家玩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对这个区域本身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支配她主动去收拾玩具。
对策:1、创设游戏情景,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主动结交朋友。因为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景之中发生的,正是因为我园活动室有了娃娃家这一区域,小仪才能在这个区域内最先开始寻求与同伴的交往。
2、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学习与人沟通与合作的初步技巧。布鲁纳和其他人的研究指出:“当儿童在3或4个人的小组中,无论有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谈话最容易出现。在周围情景中出现了某些有趣的事的时候,儿童最有可能加入到谈话中去”。并且由于幼儿常常说话语句不连贯,在过大的集体中,不仅胆小的幼儿不敢说,爱说的幼儿也很难有耐心听别人讲下去,而常常互相打断对方。因此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的形式可以给幼儿提供交好的交流机会。通过交流,幼儿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权利,从而克服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游戏向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发展,以利于他们的健康的成长。
3、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逐步强化幼儿使用玩具的规则意识,并让他们学习其他区域的玩具整理。
第三周:学会学习
案例一:3月14日,十点左右,小仪从外面体育活动回来,准备上语言活动。这时她看到了正好来园参观的妈妈,妈妈和她打招呼后便走出了活动室,而小仪当坐到地垫上时便哭了起来。她哭喊着要妈妈,要回家。教师把她抱了出去,她妈妈也闻声赶了过来。到了妈妈的怀里,她还是不停地哭着要回家。于是教师陪同她和妈妈来到户外滑滑梯那里。这里是她平常最喜欢玩的地方,但是她还是在妈妈的怀中不肯离开妈妈。教师又带她去骑小车,把她引到远处,让她妈妈走了才带她回活动室。当她发现妈妈不在时,她又开始大哭。吃饭时,教师故意让她发毛巾给幼儿,但是她还是哭,教师喂了两口饭给她,但是她因为哭了太久而吐酸水吐了出来。于是教师给她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边喂她吃饭。吃完饭她很安静地看了一会儿书就睡觉了。
评析:小仪入园已两个星期,本来她在园的情绪已基本稳定,而现在因为母亲的突然出现,她情绪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她母亲长年不在家,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她母亲急切地想知道女儿所在园的设备条件及适应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的这些担忧、焦虑会强化幼儿的焦虑。小仪见到久违的母亲又想想自己已经在幼儿园了,于是更加伤心,此时此刻只想紧紧抱住母亲,哪儿都不想去,什么都不愿意吃。
对策:1、要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的焦虑,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放心,孩子才可以安心,并积极配合幼儿园作好入园准备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要去幼儿园探望幼儿,以避免引起幼儿的情绪波动,影响幼儿正常的在园生活。
2、坚持送孩子入园。家长应该具备理智的爱,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
案例二:3月15日,10:05开始自选区域活动,小仪去了音乐区,但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旁观状态。10:25她来到数学区,玩?拼小熊?。当还有最后一件衣服未拼上去时,她开始不耐烦,试了好几件衣服都太大,终于找到了目标,但她却把反面朝上放了进去,然后又左右放倒了,所以始终放不进去。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这时音乐响起,她问教师:?收玩具了吗??教师回答:?是啊,你听听。?于是她整理好所有拼搭木块,放进盒子,把它送回了盒子?10?的家。
评析:四岁幼儿对外界刺激物的反映是敏感的,所以玩具的多变性,刺激了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小仪从教师引导去数学区串珠,到自己去娃娃家,现在她又开始自己选择更多、更有趣的游戏,而不再整天局限于娃娃家内。
对策:1、教师投放材料时,注意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同一个发展目标区域内,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是孩子从游戏中有更多的全面接触的机会,而且这些材料在每一周都有变化,不是固定的。
2、每次小仪新进入一个区域或操作一项新材料,教师都会悄悄地在一旁观察,必要时加以鼓励,从没有让她半途而废,因此她每天都敢于去尝试新玩具。教师还在游戏结束后,注意观察、引导她整理玩具,她已经学会了整理每个区域的玩具,而非只愿意整理娃娃家的玩具。
第四周:遵守规则
案例:“老师,我要去医院玩。” 3月22日,自选区域活动时,小仪去了积木区,但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老师说:?老师,我要去娃娃家。?,
3月25日,自选区域活动时,她积极举手,表示很想去数学区。过了不久,她对老师说:?老师,我想去医院玩。?得到教师的同意后,她很高兴地跑去医院。她穿起了?白大褂?,把听诊器往脖子上一挂,等待病人来看病。不一会儿,一个幼儿抱着娃娃看病来了,她用听诊器在娃娃的胸口移来移去,很认真地检查起来。看完病,她还主动领着那个幼儿去药房取药。
评析:学会学习是从会玩开始,学会玩就是学会操作玩具,包括良好的操作习惯和熟练的操作行为以及操作结束后得到的成就感。培养幼儿好学从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开始,我园教师根据幼儿感兴趣的点与幼儿一起创设了“医院”这个区域,接着培养幼儿专注、任务意识、遵守操作玩具的规则,进行分组研究,深入研究医院中幼儿各自感兴趣的方面。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小仪也很快投入进来,她主动要求去“医院”玩,并且在玩中找到了快乐。
区域活动的规则之一就是幼儿换区域时要经过教师的同意,这是为了控制各区域的活动人数。小仪想换区域活动时,已经知道要向老师说一下。这一行为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这反映出了她已经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
对策:1、创设新区域后,先让幼儿随意(自由玩),从中观察了其发展起点,然后给予个别的引导和指导。
2、让幼儿在操作玩具后,自己提出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这样幼儿会自觉地遵守规则,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规则。长久以后,幼儿会把这种意识迁移到以
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思考
(一)幼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幼儿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转折的重要时刻,幼儿园与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入园适应期,使幼儿能够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等不适应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少幼儿不愿意、甚至害怕上幼儿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之前的几年里,一直是生活在以血缘为基础,以母爱为主题的亲情氛围中。他们在家里享受人间最大的快乐,然而现在要被送入幼儿园,不仅要面对新的环境,还要和很多陌生人相处,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恐慌,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恋母情节严重,甚至担心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出现“暂时性分离焦虑”现象,在行为上则以哭闹的形式表达。
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幼儿在家里有好吃的一个人吃,有好玩的一个人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入园后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幼儿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为此
争抢东西。因此,幼儿入园初期较少与同伴共同活动,也体验不到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很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满足需要,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这些导致幼儿不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其实都是因为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更多地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的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例如,婴儿时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后来才产生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才产生尊重需要,等等。幼儿入园年龄大都在2-4岁,这一时期占优势的主要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1、安全需要
到了两三岁,幼儿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幼儿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会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安全需要急需得到满足。面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1)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对幼儿园“新生”我们会鼓励家长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在园内陪伴孩子活动。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如果有他信任的人在旁边,他就能安心,然后大胆地探索新环境。尽管很多家长有陪伴的愿望,却又怕要一直陪下去难以脱身。其实,如果处理得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后,会对新玩具新朋友感兴趣,
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对家长的依赖自然减少。两三天后,我们的家长就开始“撤”了,有的孩子会哭一两声,但马上就拉着他所信任的老师的手,安心地玩去了。适应慢的孩子反倒是那些家长忽而来忽而去,没有得到充分安全感的那部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
(3)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一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另外,把一日活动中集中的活动时间分成小块的活动时间,做到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
2、归属和爱的需要
幼儿出生后的头几年生活在家庭中,已建立起和家人的亲情,后被送进幼儿园,幼儿暂时失去了母亲的爱,感觉自己没有了家。怎样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从以下两方面论述:
(1)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2)帮助幼儿结交朋友。
3、4岁的幼儿开始喜欢结交朋友,由于家中没有年龄相近的同伴,他们格外盼望着与小朋友一起玩。在幼儿彼此接触的过程中,又因家庭环境及幼儿性格的差异,刚刚涉世的幼儿缺乏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很容易表现出“合群”与“不合群”。幼儿的“合群”与“不合群”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他们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懂得爱就是让幼儿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幼儿产生尊敬、感激之
情。学会爱,即教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邻居家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幼儿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和同情。幼儿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父母还应该多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幼儿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助的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老师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之外,更多的应该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主动结交朋友。如把喜欢与人交往的孩子和害羞的孩子坐一起,老师和他们玩“好朋友”的游戏,让小朋友自我介绍,然后再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大家猜他的名字。等大部分幼儿都比较熟悉后,又可以玩“猜猜谁不见了”的游戏,让小朋友一个个的藏起来,大家猜。这样幼儿很快就会熟悉了,可以互相叫着名字,像老朋友一样。在幼儿有了很多新朋友后,幼儿园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单纯的幼儿园了,他们会给幼儿园赋予很多涵义,如幼儿园的老师就跟妈妈一样;幼儿园的玩具比我家的好;我家没有幼儿园那么多朋友;我要像在幼儿园一样和小朋友一起睡觉等。
(三)幼儿园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1、制定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园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有值得借鉴之处。我园对外常年招生并制定了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首先通过开放式的亲子活动与招生结合,后让幼儿分批入园。正式入园前,我园安排幼儿与家长来园进行体验活动,第一天新生由家长陪同来园参与游戏活动,第二天来园参加半日活动,第三天才是正式入园,家长只是接送幼儿,不再陪在其身边。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和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较为完善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以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2、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
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我园每一位幼儿都有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另外,《家园日记》有一部分是需要家长每天填写的,包括幼儿在家的进餐、入睡及学习活动,还要家长记录幼儿所说的当日在幼儿园最开心的一件事,当然家长还可以在
反馈栏里写上自己的意见和问题。这样,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教师和每个家长只进行简短的交流沟通,避免在这一环节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而且,《家园日记》也把家庭与幼儿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教师和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各方面的需求,进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在园生活。
3、新生分批入园,形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氛围。
有的孩子以前上过幼儿园,她本来是不哭的,看到周围二十多个孩子哭成一片,结果这孩子马上对幼儿园心生反感,再也不想去了。孩子们都有互相影响互相仿效的心理,如果她来到一个快乐而安详的环境,自会受到感染。幼儿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他们之间言语、行为上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周围的同伴,而良好的适应能力也能在幼儿间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全体幼儿共同提高和进步。幼儿分批入园,早入园的幼儿已经基本适应在园生活时,再进入一批新生,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使幼儿间形成互动,快速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
[1] 李燕 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118
[2] 许政涛 走向学前教育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140
[3]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二版 324
[4] 赵寄石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260
[5]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43
[6]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上海学前教育网
范文四: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
【摘 要】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是父母对刚入园幼儿最担心和牵挂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园不会脱裤子怎么办?孩子在园吃饱了没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体,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对着一颗颗牵肠挂肚的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放心,促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 教师 适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69-01
一 家访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叫他们的乳名,可以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二 哄一哄
对早上入园哭闹的幼儿抱一抱,或者给一个幼儿喜欢的小贴画或小糖果,让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园,使父母放松紧绷的心弦,使父母放心离开。孩子在家中挑选一件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通过物品的传递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三 讲一讲
主要讲:(1)利用第一周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消毒常规,消除家长担心孩子感染传染病的顾虑。(2)讲一讲幼儿园的便民服务措施,解除家长对担心孩子不会吃饭、入厕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3)讲一讲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经验,比如晚送早接,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不要让孩子有被遗忘的感觉,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逐步适应后按正常接送。
四 提要求
要求:(1)要求家长送幼儿入园后,立即离开,不要躲在门、窗后偷看,或者中途来看,延长或增加幼儿哭闹次数,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2)让家长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识的新朋友,尤其是同一个社区的小伙伴,接了孩子后不要着急离开,让孩子与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人和事。(3)不要用负面语言误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幼儿园是一个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长不要用“你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之类的话,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4)避免宝宝耍花招,说幼儿园不好,某某老师对他不好,不想上幼儿园,要求家长坚持天天送,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五 善意的谎言
初入园的幼儿可能不太适应幼儿园生活,在中途有哭闹、不愿意吃饭和入睡的现象,但当家长来接孩子时问起幼儿在园的表现时,应该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现和成绩,比如:孩子在园挺好,表现不错,吃饭、喝水、睡觉及玩得都挺好,首先让家长放心,解除家长的顾虑,孩子才会更安心,才能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走上正轨,然后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
六 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主题活动
游戏是幼儿都喜欢的,这不仅因为幼儿爱玩,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暂时忘记想家。在游戏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自身良好品质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担当妈妈的角色,和幼儿互相打电话:“你是谁呀?”“妈妈正在上班,下了班我来接你”等,幼儿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体育游戏中如老鹰抓小鸡,老师可以扮演“鸡妈妈”,孩子们扮“鸡宝宝”,一个幼儿作老鹰,通过游戏逐步地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和表现自己的成就感。
七 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供幼儿玩耍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具,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卫生、美观形象的玩具,如雪花积木、几何图形积木等,或带幼儿玩滑梯、过独木桥、跳跳床等大型玩具,表现好的幼儿,分发一些诸如小红花、小星星的小礼物,激发幼儿喜欢、向往幼儿园的感情。
八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
给孩子创造家的氛围,让孩子自由地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耐心对待每一个幼儿,用爱心拉进他们的距离。静下心蹲下身,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老师像妈妈,小朋友们都喜欢和自己玩。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入厕等等,以避免因为生活上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
九 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缩小家园差距
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教师可利用家访了解孩子喜爱的音乐,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组织孩子一起来听,特别是当某个幼儿哭闹时,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与亲近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些音乐模仿动作,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鸟飞、象走等,节奏要稍慢,力度与速度要均衡,动作变化要少,多重复。实践证明,孩子对这样的韵律活动很感兴趣,肌肉的大幅度动作能够让孩子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从而减少对父母的想念。
十 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主动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比如:孩子是由谁带大的、日常的习惯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玩具等,以更好地照顾幼儿在园的生活起居。
参考文献
[1]张霞.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7)
[2]许烨.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学研究,2011(12)
〔责任编辑:李锦雯〕
范文五:教育随笔:小班新生入园的适应
教育随笔,小班新生入园的适应
教育随笔:小班新生入园的适应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而给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即幼儿入园焦虑。如果入园后没有及时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幼儿就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帮助幼儿克服焦虑也必须从幼儿的需要入手。尽管这已是我第四个所带的小班了,每一批新生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的适龄幼儿,但纵观这些不同的孩子在入园适应方面的表现迂,他们具有某些方面相同的蠊特点。
首先,适应较快的镞幼儿能积极参与各类游戏。圪在入园的第一天里,虽然很 多新生在离开家长后都会哭畴闹、焦虑,但也有一些幼儿目会沉浸在教师提供的游戏环踯境内,自己玩或随着教师一双起玩。随着入园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幼儿关注并参孽与到各类游戏中去。实践证炳明这些爱玩的孩子往往是适研应很快的幼儿。在今年咱们暌惠幼小二班中的沙慧婷、许槿子扬和张雅娴等小朋友,他琢们在入园前的亲子体验日活镢动中就表现出对游戏的积极孩参与兴趣,在入园后很快投露入到每日的各类游戏中,情狐绪很快稳定下来,并且很快箝适应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寥其次,适应较慢的幼儿往往寅很难参与各类游戏。我们知寓道幼儿个体的家庭教育环境痱、个体性格特征以及个体需嗷要等原因,让每位幼儿在入门园适应方面会有其独特的表ㄐ现和
1 / 2
需要。但在对个别幼儿詈入园后的行为观察分析后发?现,个别哭闹很多的幼儿对箦教师组织的一日活动及各类氕游戏并不关注,甚至根本不 参与。如本班的小宇小朋友 ,开学第一周每天早上都是亓哭着进园。在他妈妈离开后董他还是哭着要找妈妈,甚至犭在见到其他成人就跑上去拉浙手要让叔叔阿姨帮他找妈妈 。当教师组织孩子们吃早饭诛、做早操和玩游戏时,他都壅哭着不要参与静静坐在一旁仗。
因此,从新生参与游戏癣的行为表现可见幼儿入园的揩适应状况。面对这些不同特笕点的新生,教师该如何有针啖对性的提供帮助和引导呢,奶对于能积极参与游戏的幼儿敬,教师要相信通过各类游戏购的吸引,这些幼儿会很快适鹎应幼儿园生活的。教师只要螓尽量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六不仅有幼儿自主的游戏,还?要有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等嘈。而且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游パ戏的引导可帮助幼儿学习幼 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如:柄通过洗手儿歌帮助幼儿理解账洗手的常规要求。对于那些 适应较慢的幼儿,教师首先榇应该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佞分析幼儿适应慢的原因并对扮这些幼儿要有充分的耐心,征“等待”幼儿的慢慢适应。汤这里的“等待”并不仅仅是?被动的等,而是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创设以有利啐于幼儿适应的游戏和心理环疥境为主,以游戏吸引幼儿的缟参与,让愉快的游戏情绪体赤验帮助幼儿调适在园的情绪觌,实现幼儿的入园适应。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