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
【摘要】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
基因有一定的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非伴性遗传基因的杂种一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杂种一代则会表现出隐形性状。
如果用红眼果蝇作母本,白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相反,用白眼果蝇作母本,红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中,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由此可见,它的遗传与雌雄性别有关。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
【关键词】 果蝇 正交 反交 伴性遗传 遗传学统计处理方法 【前言】果蝇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至今仍是遗传
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材料经常用黑腹果蝇。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成本低廉,生活周期短(25°左右,约10d反之一代)。(2)、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约几百乃至上千粒,在短时间内可产生较多的子代供统计及遗传分析。(3)、突变类型多,且多数为外部形态特征
的变异,易于观察。(4)、染色体数目少(2n=8),具备唾腺染色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原理: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叫伴性遗传,因为这些
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一致的所以又称性连锁。
依据:在一个物种中第一个有广泛实验证据的性连锁出自1910年
Morgan所发现的白眼突变型果蝇。一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在果蝇的发育中引起终产物的变更。结果,这种改变的本身表现为复眼呈白色而不是红色。把白眼雄蝇和红颜雌蝇进行交配,F1代果蝇全为红眼,但F2代两种果蝇都有,其比例为3只红眼1只白眼。更为细致的观察表明F2代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F2代雄蝇大约半数为白眼,半数为红眼,可所有的雌蝇都是红眼。
那么白眼雌蝇有可能发生吗?Morgan以这基因又X染色体携带假说为基础,预言应产生基因型为w w的白眼雌蝇。他在实验中把白眼雄蝇和F1代 (w w+)红眼雌蝇进行测交,结果真如同预期的一样,有半数的雌蝇和半数的雄蝇是白眼的。 【交配方式】
A:野生型♀ × 突变型♂ B: 突变型♀ × 野生♂
P X + X + X w Y X w X w X+Y ↓ ↓
F1 X + X w X+Y X+X w X w Y ↓ ↓
F2 X + X + X+ X w X+X w X w X w
X + Y X w Y X+Y X w Y 表型 雌:野生型 雌: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1.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 ++
品系: 野生型(红眼):XX(♀),XY(♂)
突变型(白眼):X w X w(♀),X w Y(♂) 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实验仪器及试剂
2.1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天平、培养瓶、麻醉瓶、毛笔及
白瓷板、烧杯、玻璃棒、量筒、微波炉、移液管、吸耳球
2.2药品试剂:乙醚、玉米粉、琼脂、白糖、酵母粉、丙酸 3.方法
3.1配制培养基
玉米粉 28g + 白糖 22g + 150ml水
琼脂 2.5g + 120ml水 混合 倒入培养瓶 酵母粉 2.5g + 丙酸 2ml
3.2果蝇麻醉
(1)轻摇或轻拍培养瓶使果蝇落于培养瓶底部。
(2)右手两指取下培养瓶塞,迅速将麻醉瓶口与培养瓶口对接严密(3)左手紧握两瓶接口处,倒转使培养瓶在上。
(4)紧握两瓶接口,使两瓶稍倾斜,右手轻拍培养瓶将果蝇震落到麻醉瓶中。注意不要将培养瓶中的培养基倒入麻醉瓶。
(5)当果蝇进入麻醉瓶后,迅速分开,将两瓶各自盖好。再将麻醉瓶的果蝇拍到瓶底,迅速拔出塞子,在塞子上滴上几滴乙醚,重新塞
上麻醉瓶。
(6)观察麻醉瓶中的果蝇,约半分钟后果蝇便不再爬动,转动瓶子,果蝇在瓶壁上站不稳,麻醉完成。可倒在白瓷板上观察。因麻醉过度被杀死的果蝇翅膀外展与身体呈45°角。 (7)果蝇麻醉状态可持续5~10分钟。
3.3果蝇雌雄性别的鉴别
4.流程
4.1收集处女蝇 用亲本纯和红眼和纯和白眼分别培养,弃去
亲本果蝇后,每隔6—8小时分别收集处女蝇,单独培养观察3天无卵说明处女蝇收集成功,分别将处女蝇与相对性状的雄蝇杂交,每瓶至少5对果蝇,重复杂交至少两瓶,做好标记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
4.2 7天后,F1幼虫出现,释放亲代果蝇。
4.3 再过3—4天,观察F1成虫性状。
4.4 把出现的F1雌雄果蝇麻醉后,至少挑五对果蝇接入新的培养基继续培养,重复杂交两瓶。做好标记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两组合的F1个体不能配对。
4.5 7天后释放干净F1亲代果蝇。
4.6 再过3—4天,F2代成蝇出现,麻醉后在白瓷板上仔细观
察眼色和性状,并做统计。
4.7 每隔1—2天统计一次,累计6—7天的数据。 5..结果统计
5.1 F1代统计结果
5.2 F2代统计结果
5.3 F2代数据分析(卡方测验)
由上表可得(卡方测验):正交F2代红眼(♀) ∶ 红眼(♂) ∶ 白眼(♂)=293 ∶ 135 ∶ 127,基本接近2 ∶ 1 ∶ 1的分离比例;反交F2代红眼(♀) ∶ 红眼(♂) ∶ 白眼(♂) ∶ 白眼(♀)=188 ∶ 159 ∶ 150 ∶ 130 大致接近1 ∶ 1 ∶ 1∶1的分离比例。总的来说与预期理论实验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偏差。
6.实际结果与预期值之间产生偏差的可能的原因如下:
1﹥、收集的果蝇数量不够多,影响实验结果
2﹥、因为实验中温度、以及实验失误等原因导致收集到的果蝇在某些性状上数量偏少或者偏多,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因麻醉效果不佳,导致有些果蝇因为没有麻醉到位还没来得及分类计数就飞走了影响实际结果
4﹥、每次观察性状或计数时光照时间的长短对果蝇发育的影响,导致后代性状比例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5﹥、麻醉过度,导致子代变异,从而影响果蝇子代孵化出的各种性状比例
6﹥、有一些新羽化的果蝇黏死在培养基上,导致表型无法辨别
7 >、在转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一部分果蝇飞走,或者由于拍培养瓶时用力过大,导致培养基滑动将一部分果蝇压在培养基下,没有计数进而影响最终实验结果。 8 >、计数时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间隔
7.操作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
?.培养瓶灭菌应该彻底,严格控制温度,实验环境整洁; ?掌握处女蝇的选取时间,所选材料要严格,便于实验; ?F1代培养出来以后,亲代果蝇应除干净,否则会影响后面的结果;
?选取处女蝇时麻醉剂量要适当,除处女蝇外,统计数据时应将其处死,便于辨认性状和区分;
?挑果蝇时,除了注意雌雄之外,还要注意性状,防止因果蝇混杂而导致实验结果有较大误差;
?养成良好习惯,清洗培养基时不可直接倒入水池,避免堵塞下水道等。
参考文献: 遗传学基础 季道藩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81
遗传学原理【美】E.J 加德纳著 杨纪珂 汪安琦译 科学出版社 1984
遗传学实验教程 王建波 方呈祥 鄢惠民 张志宏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范文二:伴性遗传的规律
背景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编辑本段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人类或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编辑本段怎么判断一种性状的准确遗传方式呢?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
X性染色体显性
X性染色体·隐性
Y染色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
1.首先确定显隐性: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
③ “母病子病,女病父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
④ “父病女病,子病母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最可能为“X显”
3.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的处理方法:
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
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
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
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
编辑本段哪些疾病具有遗传性
常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一对是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每一对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部位称位点。基因由去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当DNA的结构变异为致病的基因时,临床上即出现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通常可分为三类:
1、染色体疾病主要是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又分为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前者如21-三体综合征,即比正常人多了第21条染色体;后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即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应该为XX,而这种病人是XO,缺少了一个X染色体。
2、单基因遗传病指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其中的1个或2个发生异常,根据遗传方式又可分为三种:
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双方之一带有常染色体的病理性基因是显性的,那么只要有一个这样的病理性基因传给子女,子女就会出现和父母同一种的疾病。目前已知这类疾病有1200多种,如多指畸形,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成骨不全等。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病人(杂合子,即一对基因中只有一个病理性基因)与正常人结婚,子女中有50%的可能患上同种疾病;如果夫妻双方均为病人(杂合子),则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为75%;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个为纯合子病人,即一对基因都是病理性基因,那么他们的子女就100%要患病的。
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当一对染色体中都有致病基因时才发病。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病理性基因的携带者,那么子女有25%的可能患病,50%为携带者,只有25%为正常。目前所知这类疾病有900多种,如白化病、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聋哑等。
⑶伴性遗传:致病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多在X染色体上,故又称为X-伴性遗传。根据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显隐性,又可分为X-伴性显性遗传和X-伴性隐性遗传两种。尤以后者多见,如血友病、色盲、肌营养不良等。女性杂合子并不发病,因为她有两条X染色体,虽然一条有致病隐性基因,但另一条则是带有显性的正常基因,因而她仅仅是个携带者而已;但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一个致病隐性基因也可以发病,常常是舅舅和外甥患同一种疾病。
3、多基因遗传这类遗传性疾病是由几个致病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致病基因仅有微小的作用,但由于致病基因的累积,就可形成明显的遗传效应。环境因素的诱发常是发病的先导,如唇裂、腭裂、精神分裂症等。
遗传病通常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罕见性和终生性的特征。
范文三:伴性遗传的教案
伴性遗传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有关遗传的知识,如减数分裂和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伴性遗传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伴性遗传这一节课中的教学中,首先以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病的故事介绍伴性遗传,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以红绿色盲为例,得出伴X隐性性遗传的特点。
这一节课的主要概念学生不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内容适当扩展,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现象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认识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这一法律条款的生物学理论依据。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2、掌握伴性遗传与两个一串规律、性别决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学习方法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
生命科学的本质,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绿色盲病的遗传特点和发病情况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具:挂图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10min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在开课前,我们先玩个小测试。给同学们来展示检测红绿色盲的图片(挂图) 师:大家能从上面看到什么图案
生1:骆驼、手枪
生2:马……
师:嗯,好不错。说明大家的色觉都很正常啊。但是呢,有些人却看不出这些图片。我们把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的这种人类遗传病称作人类红绿色盲症,患者由于某些细胞色素系统具有某种缺陷,就导致了他们无法识别这些图案。社会调查表明,我国男性色盲患者近7%,女性色盲患者近0.5%,很显然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而另一种人类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于患者的小肠对Ca、P的吸收发生了障碍,导致出现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这种病则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的表现都与性别相关联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
(板书)伴性遗传。
(2)新课学习
师:通过老师上面的讲述,那么什么是伴性遗传呢?
生:和性别有关的遗传病……
师:好,答的非常不错,就像大家说的
(板书)一、概念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些位于性别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属于伴性遗传,为什么这些疾病,有的多发于男性,有的却多发于女性?伴性遗传到底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人的红绿色盲症。 (板书)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红绿色盲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板书)1、发现 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是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他妈妈,妈妈觉得颜色太过鲜艳,就对道尔顿说: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呀。道尔顿就觉得很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却说是樱桃红色的呢?于是他问了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他的看法相同之外,其余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他发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患者。为了纪念这个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来学习人类的红绿色盲症。首先看一个家族系谱图,通过这个家族的家系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P34
师:这张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呢?
生:男性…..
师:不错,都是男性,对吧。那么在这个家族中是不是每代都有患者呢?不是,对吧。好。那么大家分析一下,那么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呢?
生1:X染色体上
生2:Y染色体上
师:好,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我们看图,如果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我们前两节课讲过,第二代中的2、4、6的Y基因是不是来自第一代中的1,而一代中的1患病,那么第二代中的2、4、6也应该患病,是吧,但是我们看到,2、4、6没患病,所以红绿色盲基因不是位于Y染色体上,那只有位于X染色体了。那再看它是显性基因呢还是隐性基因?
生1:显性
生2:隐形…….
师:好,我们再来一起分析一下。先假设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的,那么第1代中的1基因型是不是可以写出来了(板书)XBY那第一代中的2是不是就是(板书)XbXb,那么第二代中的1、3、6的一个X染色体是不是来自第1代中的1啊,好,那么第二代中的1、3、6是不是可以写成(板书)XBXb,那么我们再看,要是这样,那第二代中的1、3、6是不是都会患病啊,可是呢,他们并没有患病,所以呢,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的,如果它是隐性基因呢,我们截取这个家系图中一部分来分析一下,第一代1、2,第二代3、4以及他们的后代
也就是第三代的5、6来分析一下。第1代中的1、2分别写成(板书)XbY, XBXB, 第二代中的3、4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第三代中的5、6分别是XBY,XbY,同理,大家下去可以自己推测一下其他两组。我们可以得出
(板书)红绿色盲基因是伴X体隐性基因。
那么,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又是什么呢?
师:那么,大家看一下,这种伴性遗传病有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特点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我们继续看这个家系图。除了我们刚开始分析的还有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
(板书)交叉遗传
同时也可以看出,第1代和第3代有病,第2代一般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把这种遗传方式称为隔代遗传。
(板书)隔代遗传
师:现在,大家掌握了这么多了,大家自己把书上的表格填一下。
生:认真填写 此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基因型。
师:好不错,大家都填好了。我们学习力关于伴X体隐性疾病的知识,那么伴X体上显性的遗传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抗维生素D佝偻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情况女性比男性多,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女性X染色体上只要有一个D基因就表现为抗VD佝偻病的患者,只有两条染色体都是隐性的d基因才表现为正常;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患病的几率只有一半。显然
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
(板书)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
师:伴性遗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那么它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呢?
(板书)应用
学习伴性遗传可以为人类的优生服务,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服务,比如说可以根据鸡的羽毛的花纹区别雌雄。
这里要说明的是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果蝇的正好相反,雄性个体的两条染色体是同型的ZZ,雌性个体的染色体是异型的ZW。芦花鸡的羽毛上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我们用雌性的芦花鸡和雄性的非芦花鸡交配,产生的后代雄性的都是芦花的,雌性的都是非芦花的。这样可以区分雌雄,达到多样母鸡多生蛋的目的。
(3)总结
1)伴性遗传 概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些位于性别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2)红绿色盲遗传特点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交叉遗传(一般为隔代遗传);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
3)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
4)自然界中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实例?
(4)布置作业
①人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正常(A)对白化(a)是显性。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⑴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怎样的?⑵这对夫妇的后代中,是否会出现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试写出这样的孩子的基因型。
要求学生①说出解题思路;②填空法找出正常孩子的基因型。
⑴通过作业反馈,针对错漏的知识点及时指导学生理解,并重做一遍。⑵比较哪种解题方法准确、快。
②课后的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一、概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些位于性别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1、 发现
2、 实质:伴X隐性遗传病
3、 基因型与表现型
4、特点:
⑴男性患者率多于女性
⑵交叉遗传
⑶隔代遗传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特点: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伴性遗传可以为人类的优生服务,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服务,比如说可以根据鸡的羽毛的花纹区别雌雄。
十、教后反馈与反思
范文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
摘要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 本实验通过来认 识伴性遗传的正、 反交的原理, 从而确定果蝇的红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上,而 Y 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是 x-连锁的伴性遗传。
前言
当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上的时候,它的遗传就与性别密切联系起 来, 这种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决定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 色体上, 叫伴性基因。 伴性遗传根据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 可分 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伴 Y 染色体遗传三种。
果蝇为 XY 型的性别决定, 雌蝇为 XX , 是同配性别; 雄性为 XY , 是异配性别。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不同, 它的传递方式 将随着性染色体的移动而传递。 白眼性状是 X 连锁的隐性遗传方式; 其相对的显 性性状为红眼(野生型) ,这对相对性状也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材料与方法
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野生型(红眼) wild type (+)
突变型(白眼) white eye(w)
毛笔,乙醚,麻醉瓶、果蝇培养基、酒精灯、解剖针、解剖镜、玻璃板、恒 温箱、显微镜。
方法
1、 第一周:选处女蝇, 选择纯和红眼处女蝇 (X +X +) 和纯和白眼处女蝇 (X w X w ) 将亲本处女蝇和雄蝇分别麻醉, 取 2只红眼处女蝇 (X +X +) 和两只白眼雄蝇 (X w Y) 为正交组,取 2只白眼处女蝇(X w X w )和 2只红眼雄蝇(X +Y )作为反交组, 将以上两组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 25℃培养;
2、第二周:7d 后,释放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再放回 25℃培养。制备新 的培养基以备第三周使用。
3、第三周: F1成蝇出现,集中观察记录 F1眼色和性别表型;从正反交中
选取 2对 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 25℃培养;
4、第四周:将培养瓶中 F1亲本全部处死,继续培养;
5、第五周: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眼色和性别,再放回恒温箱中继续 培养;
6、第六周 :继续统计 F2的性状与数量。
结果
反交:X 2=2.45+3.2+0.05+0.2=5.9
自由度 n=4-1=3,查表得 n=3时 X 20.05=7.81以上的值都小于这个值所以观察值 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别。
反交:X 2=0.37+0.52+0.15+0.25=1.29
以上的值都小于 7.81所以观察值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别。
全班的数据与理论值更加接近,所以当样本量增加时,实验更加精确。
讨论
这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果蝇的杂交证明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并且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理。通过上表我们可以证明这个问题。
注意事项:
1、选取处女蝇时,应该在释放亲本后的 8-12小时之内选取;
2、用乙醚麻醉时,乙醚不能用过多,过多会导致果蝇死亡。
3、在区分雌、雄时,应注意雌雄的明显区别。
4、培育期间,要注意观察,待出现三龄幼虫时,释放亲本。
5、果蝇刚放入培养瓶时,应先将瓶横放,等果蝇苏醒后再竖起瓶子。
6、 F1统计要超过 30只, F2要达到 100-200只。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
范文五: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
PB12207007王思雨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伴性遗传,认识伴性遗传正、反交的差别,同时熟悉雌雄果蝇的鉴别方法和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和统计方法,该实验选取了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和突变型的白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通过观察F1代与F2代的红、白眼形状,进行性状分离的统 计,用χ2检验法检验果蝇伴性遗传定律。
关键词:黑腹果蝇 ;伴性遗传;χ2检验
生物体有些性状是伴随性别一起遗传的,他们遵循自身的遗传规律,由于和性别有关, 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方式。在果蝇的身体中,眼色红白眼是一对伴随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他们的遗传和果蝇的性别有关,本实验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旨在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在很多生物中有性染色体,而性别与这些性染色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在性染色体上也会有基因,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就会与性别有关。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1]
。 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决定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除了XY性别决定基因外,还有ZW性别决定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行为类似于X连锁基因的遗传[2]
非伴性基因的F1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正交情况下,F1代和非伴性遗传相同,而在反交情况下,F1代会出现隐性性状。由此可以看出,正交和反交后代(F1、F2)的性状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方式的差别,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总是传递给子代雌性个体,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验对象介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成虫雌雄的鉴别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实验仪器和用具
恒温培养箱,培养瓶,注射器,解剖针,镊子,双目解剖镜。 1.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野生型(红复眼品系)(+)和突变型(白复眼品系)(w),乙醚,乙醇棉球,玉米粉培养基。 1.2实验方法与步骤 1.2.1材料准备和处理
挑选和收集雌性(♀)红眼[+]处女蝇,雌性(♀)白眼[w]处女蝇。麻醉瓶要用60℃烘烤过并且冷却到室温。 1.2.2杂交组合设计
A杂交组合:把雌性(♀)红眼[+]处女蝇和雄性(♂)白眼[w]各5只以上,放在同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
B杂交组合:把雌性(♀)白眼[w]处女蝇和雄性(♂)红眼[+]各5只以上,放在另一培养瓶内,贴上标签。 1.2.3果蝇的培养
将配好的A、B杂交组合放在25℃培养箱中培养,2~4天后见到F1幼虫出现,即倒干净亲本果蝇(成虫)并处死。
每天早晚去观察。待成虫出现后,麻醉取出,观察F1成虫性状,把观察结果分别记录在相应的表中,注意分析正、反交后代眼色和性别的关系。直至各收集满60只为止。 1.交配方式
A:野生型♀× 突变型♂ 突变型♀×野生型♂ P X+X+ XwY XwXw X+Y ↓
↓ F1 X+Xw X+Y X+Xw XwY ↓
↓ F2 X+X+ X+Xw X+Xw XwXw X+Y XwY X+Y XwY
表型 雌:野生型
雌: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雄:1/2野生型,1/2突变型
2实验结果
2.1 实验日程安排
10.26下午,观察果蝇雌雄及红白眼形态,掌握辨别能力;
晚上7:00-8:00 左右,倒出本组果蝇瓶中的亲本果蝇。
10.27早7:00-8:00 及晚7:00-8:00,收集处女蝇,按照雌红、雌白、雄红、雄白四种类型分类
放入 收集瓶中,每种至少收够5 只。收集够处女蝇后,配组合,按正、反交组合,把 已麻醉的红眼♀、白眼♂(正交)和红眼♂、白眼♀(反交)分别放入不同培养瓶内进 行杂交,每瓶5对果蝇。贴上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杂交日期、操作者姓名。
10.29 起每天两次观察有无幼虫孵出(观察时间区间为: 上午7:00-9:00,下午6:00-8:00,请
各组在上述时间区间内酌情自行安排来观察的时间),见有幼虫 孵出后,即除去亲本果蝇 (一定要除干净)。
10.30-11.9除去亲本果蝇后,每天两次观察(观察时间同上)有无化蛹成虫,有F1成虫后即倒
出观察统计 。
11.9统计、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交作业。
2.2实验结果
红眼雌性(♀:XAXa)×白眼雄性(♂:XaY)
(♀:XAXa)×白眼雄性(♂:XaY)实际结果)
(31?28.5)2
28.5
(26?28.5)2
28.5
(26?22.5)2
22.5
(17?22.5)2
22.5
(♀:XAXa)×白眼雄性(♂:XaY)预期结果 数据处理χ2=
结果分析df=4-1=3,p=0.05 时,